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語文素養提升

小學語文素養提升

發布時間:2021-01-20 00:44:19

A.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是什麼老師如何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釋義: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是指小學時期語文能力和語文知識、思想情感、語言積累、語感、思維品質、品德修養、審美情趣、個性品格、學習方向、學習習慣等綜合評價。

語文素養,是指學生在語文方面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最基本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學識、能力、技藝和情感態度價值觀",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統一的豐富內涵,是《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和《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准(實驗)》中的一個核心概念。

如何提高:

1、拓展視野,塑造健康人格

文學作品所展示的畫面,幾乎遍及人類生活的所有領域,它的內容無不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文學對人性的塑造和對社會風尚的影響是不言而喻的。優秀文學作品表現出來的高尚的理想,堅強的意志,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真善美的心靈,無不對學生產生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文學作品的教化作用是任何一門學科都無法相比的。它是進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對學生的思想素質、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提高,對塑造健康的人格都有重要作用。

2、通過積淀,增強文化底蘊

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而積淀最有效的途徑就是廣泛閱讀和識記背誦。在重視廣泛閱讀的同時,還要重視識記背誦。古代的教育家都十分重視記誦,把它作為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要求學生在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歷代的文學大師,無不滿腹經綸,具有很好的記誦功底。我們現在的語文教學,拋棄傳統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理解,輕視識記背誦。我們的改革並非要改掉傳統教育中那些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而是要引導學生廣泛閱讀,識記背誦,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和文化素質,增強學生的文化底蘊。

3、發展思維,提高審美能力

文學欣賞是一種審美認知活動,遵循著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一般認知規律。同時它還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它由感覺器官對作品進行感知,再調動生活積累,產生共鳴,再經過豐富的想像、聯想和分析,進而領悟到作品所揭示的生活內涵。通過理解、玩味,得到賞心悅目的、怡情養性的審美享受和思想認識。掌握並遵循這一規律,可以引導學生去發現美、認識美、創造美,從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B. 論怎樣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素養是無形的,不能靠簡單的考試來捕捉或量化,但它卻可以通 過學生的舉手投足回來言談舉止來展示。新課答程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 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 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

C. 如何提升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

一、在激發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於漪老師也曾說:「教師如果有本領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與求知慾激發出來,教學就成功了大半,學生學習語文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就不以為苦,從中獲得樂趣。」由此可見,語文教學活動中只有激發了學生的興趣,才能使其自然而愉快的接受知識,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才能得以提升。
1、精心布置預習作業,讓學生課前收集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經典詩文。學生對未知的知識總是充滿好奇心和求知慾的,因此,相對於簡單機械的抄寫,他們對這樣的作業更感興趣。譬如在講授三年級下期第2課和29課《古詩兩首》時,讓學生收集描寫春天和月亮的詩句;講四年級上期第1課《觀潮》時,我讓學生收集描友誼的詩句;學習五年級上期第6課《梅花魂》時,讓學生收集描寫梅花和抒發思鄉之情的詩句等。在學生充分准備的基礎上,上課時分抽選學生誦讀、展示。這樣的作業既能培養學生收集、甄選資料的能力,又能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文化視野,增加學生的中國古代優秀文化的積累,提高學生的學識修養和人文修養。
2、根據課文內容和文體特點,創造、再現課文情境。譬如,在講四年級上期《搭石》這篇課文時,我就採用了讓學生參與課堂表演體驗的方法。上課時,我在講台上放上幾張白紙作為搭石,告訴孩子們白紙以外的區域就是溪水,讓三五個孩子跟著我一起走搭石。學生一看可以上台和老師一起表演,情緒高漲,紛紛踴躍爭取。在再現情境的過程中,分兩組進行,一組同學與我配合默契,提腳、落腳,動作協調一致,讓學生很直觀的感受到動作的協調美和韻律美時。另一組同學表演時,我幾次故意打亂腳步,讓後面的孩子步伐大亂,紛紛掉進溪水中。通過這樣的對比試驗,學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村民之間的默契與和諧,體會到過搭石時的有序和動作的整齊劃一,感受到村民心靈之美、民風淳樸之美。這樣的學習,生動活潑,很自然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人文修養和情懷。
二、注重朗讀為主的課堂閱讀教學和課外經典詩文積累,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只是代表著學生願意去學,這是遠遠不夠的,教師要採用各種行之有效的辦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走進文本、廣泛閱讀、積累,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1、依靠文本、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來培養學生養良好的語感能力,最終達成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語文教材中選用的文章,都是幾代大家積累流傳下來,經過專家們認真篩選甄別的,在遣詞造句等方面堪稱範本的佳作。因此,在語文教學活動中,除了課本上要求背誦的篇目或片段外,我也會要求學生對其他課文中一些精彩的片段多讀以至成誦。這樣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語言積累,還可以增強學生對語言的直接感知能力。譬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課文《觸摸春天》時,因為這篇課文內涵比較深刻,小學生沒有實際的生活體驗,不容易理解課文內涵,文中許多句子比較長且難以讀通順,因此教學時我反復讓學生誦讀,甚至要求學生在熟讀的基礎上能把盲女孩安靜雙手攏住蝴蝶和放飛蝴蝶的片段背誦出來。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慢慢地走進了安靜的內心世界,對安靜細膩而豐富的感情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這樣不僅培養了學生的朗讀能力和語感能力,而且在朗讀的過程中也加深了學生對文本人物形象的認識和理解,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2、讀名家名著,寫讀書筆記。一個人的語文素養的高低,關鍵在於個人對語文主動積淀的厚實程度。「腹有詩書氣自華」,當語文積淀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在人身上形成一種富有個性的文化底蘊。《課標》指出:「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味。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周國平先生在《假如我是語文教師》一文中指出:「假如我是語文教師,我只讓學生做兩件事,一件是讓學生大量閱讀,養成每天讀書的習慣。另一件是讓學生養成每天寫日記的習慣。」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視記誦,要求學生在記憶力最旺盛的時期多讀多背,熟讀成誦。歷代的文學大師,也無不滿腹經綸,具有很好的記誦功底。然而,據一些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中小學生閱讀量非常低,粗略估計平均閱讀量應在國家出台標準的20%以下。為了幫助孩子們補充文學名著的積累,在教學實踐中,我要求學生每天閱讀經典名著30分鍾以上,做好讀書筆記,摘抄適量的精彩片段,優美的句子和詞語,並寫出簡短的賞析文字。每天語文課前也會請一名學生與大家分享讀書筆記。數年來,所教班級的孩子課外閱讀量大大增加,中國古典四大名著、《傲慢與偏見》《紅與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沈石溪動物小說》《夏洛的網》《綠山牆的安妮》《海底兩萬里》《老人與海》(為了增加孩子們的閱讀量,我採用買、捐書、漂書等多種形式。)等數十部中外名著都成為孩子們如飢似渴的閱讀對象。
3、誦經典詩詞,背名篇名句。中國是詩的國度,中國文化是詩性文化。孔子曰:「不讀詩,無以言。」詩教,可以讓人溫柔敦厚,讓人文質彬彬。因此,我要求所教授的孩子每天自由選擇背誦一首詩歌(可以是古代詩詞,也可以是現當代詩歌)。課前請一名孩子上台背誦並和全班同學一起誦讀(利用顯示頻展示)。幾年下來,孩子們經典詩文的積累相當驚人,范圍涉及詩詞歌賦文等多種形式。既有古代的經典,也有現當代的佳作。《詩經》中的重要篇目如:《關雎》《相鼠》《芣苢》《木瓜》《碩鼠》《蒹葭》《桃夭》《子衿》《河廣》《式微》等,大部分同學都背得滾瓜爛熟。《木蘭詩》《將進酒》《長恨歌》《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等長篇巨制部分同學也能出口能誦。古代經典散文如《資治通鑒》部分篇目、《子魚論戰》《狼三則》《愚公移山》《聽穎師彈琴》《陋室銘》《出師表》《孫子兵法》《愛蓮說》《誡子書》等也出現在鄧人涵、成超、梁鏵文等同學的背誦篇目里。徐榮婷等同學背誦的宋詞篇目有《念奴嬌》《玉蝴蝶》《雨霖鈴》《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滿江紅小住京華》《慶清朝慢》《聲聲慢》《鵲橋仙》《水調歌頭》等數十首。廖尉翰同學背誦的主要是《增廣賢文》章節。何俊毅同學用兩個月時間背完了一本《毛澤東詩詞》。現代詩人中徐志摩的《再別康橋》、餘光中的《鄉愁》、戴望舒的《雨巷》等也是很多孩子喜歡的篇目。
課堂閱讀和課外經典詩文的積累教學活動,不僅增加了學生在傳統經典文化方面的積累和精神積淀,還培養了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在「潤物細無聲」中幫助孩子們解決了積累優秀詞句少,書寫、語表達能力差等問題,實實在在地培養了孩子們良好的學識修養、人格修養。
三、藉助互聯網資源等在內的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習作熱情,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
葉聖陶老先生曾說過,「練習作文是為了一輩子學習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不是為了應付考試,也不是為了當專業作家」。《語文課程標准》以全新的教育理念,給小學習作教學准確定性,為習作教學的改革鋪平了道路。寫作既是課程標准要求的基本能力,也是語文素養蘊含的學識修養和人格修養的重要的呈現載體。在廣泛閱讀和積累的而基礎上,學生們已經具備了較好的文學底蘊。那麼,如何讓孩子們能夠將厚積的文學、知識內涵薄發而為優秀的習作呢?
1、結合孩子們課外閱讀的實際情況,要求每個孩子每讀完一本書都要完成一篇有質量的讀後感,經過自己修改、生生互改後,在班上進行讀後感交流活動。因為很多同學都是通過借閱和漂書的方式得到書籍的,所以往往一本書同時有幾個閱讀者,不同的讀者寫出的讀後感又各不相同,這樣的交流活動對幫助孩子如何提高寫作能力有極大的幫助。幾年下來,孩子們先後共完成了數十萬字的讀書筆記。
2、每次習作,我會選擇部分同學(盡量不重復)的作文面批精改,字斟句酌地對孩子的習作加以潤飾,然後鼓勵他們向學校廣播站、校報甚至其他媒體投稿,參加各種徵文比賽,或者上傳到自己的空間。我也同時將這些好的作品上傳到家長QQ群和互聯網上(我在新浪網和中小學教育資源網上申請的博客yshtxy)進行交流展示。孩子們很重視這樣的機會,他們往往會把這樣的機會視著一種榮譽而對老師充滿親近之情。這樣的舉措使孩子們寫作的興趣會更加濃厚,會願意主動去寫更棒的作品,這樣形成良性循環,學生的寫作慾望被充分激發,就會一直堅持寫下去,成為自發的行為。
經過數年的堅持,圍繞語文核心素養的培養所做的努力使得所教班級的孩子不僅學習成績和語文能力有明顯的進步,課外閱讀和積累方面也明顯超出同齡的孩子,部分同學已能出口成章,出口有詩;作文思路清晰,文筆流暢,旁徵博引。語文核心素養教育實踐活動,為孩子們在文學、文章修養和文風、情趣風格方面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D.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素養

淺談如何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教材。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課堂。知識來源於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於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展: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關注旅遊廣告語;可以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和父母游覽了哪些旅遊勝地;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毋庸諱言,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相對而言,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實行課程改革以來,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幾乎沒有提及,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你們去過沒有,遊玩後有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但是,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也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上述內容的學習,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任務的落實,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通過和發展。
我以為,語文素養與文學鑒賞相比,語文素養是主要的。語文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標難以實現,人文性對工具性又有導引作用,如果說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麼,人文性就是錦上添花了.就培養讀寫聽說能力來說,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學得口頭語言的機會很多,因此,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幫助他們學習書面語言、文學語言,增強語感,再學一點古代漢語。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發揮語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長處,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那麼,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如在學習《長城》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老師感慨地說:「多麼感人的情景,多麼動人的畫面,多麼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於是,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聲音中充滿了驕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邊看著勞動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淚修築長城。
孩子
們又一次朗讀,每一次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作者那顆對古代勞動人民無比敬佩的心。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們可以說老師是在教朗讀,也可以說是在培養
孩子
們的一種人文精神。因為在反復的朗讀中,一方面,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在老師的引導下,朗讀中滲透了濃烈的情感:孩子們從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體會到對他們的敬佩,進而體會到為自己中國的勞動人民而感到驕傲、自豪----毫無疑問,這又是人文主義的熏陶。兩者是如此和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潤物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再拿«小獅子愛爾莎»為例,它不僅語言文字優美,而且字里行間透露著小獅子的頑皮、可愛,以及作者對它的精心呵護與深深的喜愛.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劃出描寫小獅子的句子,圈出描寫動作的詞.然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感受、體會.再指名范讀,讀出你對它的喜愛,談談你讀時的感受,最後再出示一個填空「這真是一隻()的小獅子」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真是一隻可愛的小獅子」,「這真是一隻淘氣的小獅子」……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都通過自己的語言朗讀和感悟表達出來.就讓學生從聽說讀寫中領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而語文又是最基礎最穩定最傳統最民族的學科,應該是千萬不能忘記的。拋開傳統、食洋不化、生吞活剝人文精神不對,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強調探究性、個性化學習也不對。總之,任憑怎樣放言高遠,語文教學不能脫離國情、不能脫離學科、不能脫離文本而天馬行空。要面向大多數學生,講究實效。
運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要求准確、熟練,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形成語文能力又是個慢功,需要反復實踐,一點一點積累,養成習慣。孩子剛會說話,學會說媽媽,後來會說爸爸、爺爺、奶奶等,隨著語言積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對別人的稱呼。如果掌握了3500個常用字,擴大詞語積累,就可整合成無比豐富的語言材料。再經過消化吸收,融會貫通,很可以派上用場。其實,就高一個層次而言,積累篇章結構、寫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來的。至於人文素養的提高,也要經歷一個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沒有終極的關懷。
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語文教學生的是什麼是善,什麼是人性,給學生的範文應該是一些平民生活的優秀作品,要讓學生回歸到平民立場上去。不要總讓那些寫英雄人物、寫歷史大開合的作品唱主角,這種範文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錯覺:只有英雄才值得我們去抒寫,作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們要把關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寫一些真誠的善良的東西,要把對和平的追求,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進去,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通過教育,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人生觀念,最後形成自我決斷,自我選擇,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氣。教育的結果不是知識,不是道德,而是一種自我的能力,就是說,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職業,選擇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組織並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好效果,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追求。

E. 如何提升小學生的語文素養

所謂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就是要提升學生在語文方面的素質和語文理論方面的修養。包括語文基礎知識、閱讀、寫作等方面的水平。所以要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就可以圍繞這些方面來進行。 要提高語文老師自身的語文素養,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提供條件; 提高語文課的教學效率; 讓學生掌握較扎實的語文基礎知識,以便為以後的閱讀、寫作提供條件; 上好閱讀指導課,培養學生獨立閱讀的能力,廣泛閱讀; 上好作文指導課,讓學生能獨立地寫應用文、記敘文、(議論文); 營造語文氛圍,辦好語文牆報、教室里有圖書角,養成看書的習慣,閱讀語文報紙和刊物; 老師和學生互動,交流作文,朗讀,詩歌朗誦; 讓學生獨立尋找關於語文學習的資料,(可以在網路上); 可以看一些關於語文的電視講座、講課; 可以舉行一些關於語文方面的競賽,比如朗讀、、詩歌背誦、作文、演講。 和你交流。

F. 小學語文核心素養是什麼老師如何提高語文核心素養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一個人的語文素養至少包括他的語文能力、語言積累、語文知識、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認知能力、人文素養等。新課程性質與地位里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於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語文素養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的基礎。「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中抓好學生的語文基本功——多思、多讀、多寫,又要進行文化思想的熏陶和道德情感的培養。因此如何通過語文課堂教學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質,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為實現語文素養培養目標,我們必須重視和加強語文教學環境的建設與優化工作,讓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在各種環境和多種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得以真正的提高。 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教材。大語文教學的語文學習材料應是廣泛、多樣、大量的,現有的教材只是這些學習材料中的一部分。語文學習不能局限於課堂。知識來源於生活、社會、自然,如僅限於課堂學習,只是井底之蛙,所識有限。而大語文教學的學習不僅是課堂上的學習,還應該與學校、社會、家庭、自然這個大環境結合起來。如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就可由文章內容靈活地進行擴展:可以用畫面引發學生對旅遊的興趣,關注旅遊廣告語;可以自由發言,說說自己和父母游覽了哪些旅遊勝地;還可以以親近自然的形式,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和大自然進行一次對話,把想對大自然說的話無拘無束地說出來,把收集到的一些有景點特色的廣告語進行交流。這樣,學生在語文的學習中自然而然地就和家庭、社會、自然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了。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這是對語文課程性質的最新認識.語文教學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問題,是進入新課改以來老師們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毋庸諱言,以往的語文教學更多地注意體現語文的工具,更多地注意字詞句段篇的訓練,相對而言,語文自身的人文性特徵被有意無意地忽略了。
實行課程改革以來,這一傾向有了很大的改變。然而,審視當前語文教學的實際,又有走向另一個極端的趨勢:一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輕視語文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訓練,片面追求所謂人文性,使語文課沒有了「語文味」。如何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使二者有機統一起來,是當前語文教學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幾乎沒有提及,有的老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後、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的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必要的獨到分析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短短的課文學生讀起來結結巴巴.試想,如果一個學生連一些極常用的字詞也不會讀、不會寫,一寫作文就是錯別字、病句連篇,那麼,即使他文學感悟力很強,也是難以表達出來的.如有的老師在教《西湖的綠》時,教學重點不是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體驗課文描寫的意境、豐富語言儲備和語感經驗,而是讓學生討論西湖有哪些美景;接著交流西湖在哪裡,你們去過沒有,遊玩後有什麼感受;然後讓學生畫西湖的畫,唱關於西湖的歌等等。一節課可謂是高度地「綜合」了,但是,語文學習卻為著邊際。這在大型的公開課上更為突出,如一節課中既要有自主、探究性的學習,也要有合作性的學習;既要有理解性、吸收性的閱讀,也要有批判性、創造性的閱讀;既要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又要引導學生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等等。上述內容的學習,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環節是可以適當安排的,但是如果刻意追求課堂的「面目一新」,就忽視了語文本體教學任務的落實,影響了學生語文基本素養的通過和發展。
我以為,語文素養與文學鑒賞相比,語文素養是主要的。語文這工具掌握得不好,人文性的理想目標難以實現,人文性對工具性又有導引作用,如果說工具性是雪中送炭,那麼,人文性就是錦上添花了.就培養讀寫聽說能力來說,學生生活在母語環境,學得口頭語言的機會很多,因此,語文教材和語文教學應當著重幫助他們學習書面語言、文學語言,增強語感,再學一點古代漢語。在一定的人文氛圍中,發揮語文以理服人、以情動人的長處,指導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和寫作能力,那麼,人文精神就在其中了,它會自然而然地提升的。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之內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於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如在學習《長城》時,學到那一句「單看那數不清的條石,一塊有兩三千斤重。那時候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就靠著無數的肩膀無數的手,一步一步地抬上這陡峭的山嶺。」老師感慨地說:「多麼感人的情景,多麼動人的畫面,多麼令人佩服的古代勞動人們啊!」於是,學生們都情不自禁地齊聲朗讀,聲音中充滿了驕傲、自豪、佩服的感情。好像自己就在旁邊看著勞動人民正在用汗水和血淚修築長城。孩子們又一次朗讀,每一次朗讀無不生成著自己對文本的理解,感受著作者那顆對古代勞動人民無比敬佩的心。這一環節的教學我們可以說老師是在教朗讀,也可以說是在培養孩子們的一種人文精神。因為在反復的朗讀中,一方面,孩子們的朗讀水平在逐漸提高—這是語文工具性的體現;另一方面,在老師的引導下,朗讀中滲透了濃烈的情感:孩子們從古代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中體會到對他們的敬佩,進而體會到為自己中國的勞動人民而感到驕傲、自豪----毫無疑問,這又是人文主義的熏陶。兩者是如此和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潤物無聲地滋潤著孩子們的心靈。再拿«小獅子愛爾莎»為例,它不僅語言文字優美,而且字里行間透露著小獅子的頑皮、可愛,以及作者對它的精心呵護與深深的喜愛.教學中,我先讓學生劃出描寫小獅子的句子,圈出描寫動作的詞.然後讓學生反復朗讀、感受、體會.再指名范讀,讀出你對它的喜愛,談談你讀時的感受,最後再出示一個填空「這真是一隻( )的小獅子」請你用一個詞來形容.「這真是一隻可愛的小獅子」,「這真是一隻淘氣的小獅子」……學生獨特的感受和體驗,都通過自己的語言朗讀和感悟表達出來.就讓學生從聽說讀寫中領悟到了文章的中心.
中小學教育是基礎教育,而語文又是最基礎最穩定最傳統最民族的學科,應該是千萬不能忘記的。拋開傳統、食洋不化、生吞活剝人文精神不對,鼓吹精英教育,盲目強調探究性、個性化學習也不對。總之,任憑怎樣放言高遠,語文教學不能脫離國情、不能脫離學科、不能脫離文本而天馬行空。要面向大多數學生,講究實效。
運用語文是一種技能,要求准確、熟練,才能形成語文能力。形成語文能力又是個慢功,需要反復實踐,一點一點積累,養成習慣。孩子剛會說話,學會說媽媽,後來會說爸爸、爺爺、奶奶等,隨著語言積累的增加,知道叔叔、阿姨、伯伯等都是對別人的稱呼。如果掌握了3500個常用字,擴大詞語積累,就可整合成無比豐富的語言材料。再經過消化吸收,融會貫通,很可以派上用場。其實,就高一個層次而言,積累篇章結構、寫作方法也是一步一步來的。至於人文素養的提高,也要經歷一個熏陶感染、潛移默化的過程,不可能一次完成,更沒有終極的關懷。
語文教育是一種人文教育,語文教學生的是什麼是善,什麼是人性,給學生的範文應該是一些平民生活的優秀作品,要讓學生回歸到平民立場上去。不要總讓那些寫英雄人物、寫歷史大開合的作品唱主角,這種範文常常會給學生一種錯覺:只有英雄才值得我們去抒寫,作為平凡善良的普通人,是不值一提的。我們要把關心普通人生活的作品、寫日常生活的作品放到教材中去,寫一些真誠的善良的東西,要把對和平的追求,對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放進去,我們要讓學生通過教育,了解到自己的人生與社會需要的切合點,通過教育,讓學生產生個性化的人生觀念,最後形成自我決斷,自我選擇,自我造就的信念和勇氣。教育的結果不是知識,不是道德,而是一種自我的能力,就是說,要讓學生用自己的腦子去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選擇自己的職業,選擇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語文教育應該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獨特的作用。
語文教學的主陣地是課堂,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關鍵是課堂教學。組織並促進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成為語文課堂的主角,進而達到語文教學的最好效果,這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追求。

G. 語文素養如何提高

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作為語言的學習,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著手。聽,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優美詞語和句子;說,就是要敢於開口,在課堂和實際的語言交流中,主動表達自己觀點;讀,就是要廣泛閱讀,在課堂內外廣泛涉獵各類文章;寫,就是要樂於寫作,在傾聽和閱讀之後,把學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准確地表達。提升語文素養,必須從以上四個方面來談策略。
一、善於傾聽 勤於思考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傾聽首先要重視課堂教學。一篇簡單的語文課文,都會和歷史、地理和哲學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謂文史哲不分家,因此,每一堂語文課都是社會歷史和自然科學知識的融合。只有善於傾聽,才能深刻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文章的主旨,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以《荷塘月色》這篇課文來講,如果要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就要在課堂中注意傾聽這些內容:
(一)荷花是一種花,人們賦予荷花怎樣的品格?
老師必然會提到一些關於荷花的詩句,如「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等,此類詩句讓我們會聯想到荷花的亭亭玉立以及高潔脫俗的品格。
(二)作者為什麼會在月下去荷塘呢?當時的社會背景是什麼呢?
《荷塘月色》中有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我們可以讀到作者有心事、有煩惱,才會月下獨自一人去荷塘。那為什麼會心煩意亂呢?必然要聯系寫作的時間——1927年。1927年,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許多知識分子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十分擔憂,看不到希望。朱自清作為清華大學教授,他熱愛自由,不想參與到政治的斗爭當中,卻又不得不面對國家動盪的現實。因此,他想要在月下的荷塘欣賞荷塘美景,獲得暫時的超脫和內心的平靜。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自然地就在文章中流露出來了。
欣賞一篇文章,不僅要傾聽作品的語言之美,還要品味作者的心靈之美。「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篇文章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一個作家心靈故事的表達。
二、敢於開口 勇於表達
全球著名英語口語教育專家——李陽,在英語口語練習上,創立了瘋狂英語,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要敢於開口。語文口語的練習,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學習的漢語,都成了「啞巴」漢語,那我們的語文學習就失去實踐應用的意義了。我認為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課前演講。具體做法就是要求學生每天的語文課前,做一次三分鍾的演講。剛開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文章和大家分享,或者也可以講故事。等到訓練一段時間後,可以提高難度,讓學生課前准備自己喜歡的話題,交流自己的觀點。在經過一學年的訓練以後,可以專門組織演講課以及演講比賽,使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口才,增強學習的信心。通過我自己的實踐,我認為這種方法可行性比較強。
另外,學生要主動地在課外進行語言交流。同學之間可以就某一個歷史人物,闡述各自的觀點,也可以就國家政治方面的大事發表意見,不論成熟與否,都可暢所欲言。這樣,既提高了口語表達的能力,也有利於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三、博觀約取 內化於心
「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想要擁有廣博的知識,就得進行廣泛的閱讀。課堂內的閱讀,只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學會閱讀方法和鑒賞技巧。課外閱讀,是課堂的延伸,一定要在閱讀量上下功夫。這樣,既提高了閱讀的速度,也增強了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課外閱讀,要以中外名著、經典散文和歷史人物傳記為主。每學期制訂一個系統的閱讀計劃,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如可以選擇文學性和史學性都很強《史記》,魯迅先生的小說《狂人日記》散文集《朝花夕拾》,古代散文可以選擇《古文觀止》,現當代詩歌散文可以選擇沈從文、汪曾祺、老舍、史鐵生等作家的作品,古代詩詞可以選擇《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人物傳記可以選擇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羅曼羅蘭的《米開朗琪羅傳》《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不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要讀經典作品。閱讀時,還要主次分明,有粗有精,不能一概而論。閱讀關鍵是堅持,「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只要不間斷地進行閱讀,就一定能夠有利於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筆耕不輟 文章貴改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加強記憶和理解,就得多寫才行。那麼,在語文方面,平時聽的、說的、讀的材料再多,要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就得把別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把別人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因此,寫作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必須常動筆,多修改。每天,在我們的身邊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只要有一顆善於發現的心靈,就一定能尋找到寫作的素材。如寫景抒情可以選擇風霜雨雪,日出月落,高山流水,寫人敘事可以寫父母老師,同學朋友,議論闡發可以選擇熱門話題,古今論點,流行觀點。日記、周記,是最常見的練習方式,也是比較有效的。但是,無論是寫什麼樣的文章,寫完之後,都要不厭其煩地修改,才能真正提高寫作能力。曹雪芹在《紅樓夢》寫成之後,「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才使這本書有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歷史地位。對於,普通人而言,更要加強修改。
語文素養的提升,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到的。我們只有用正確的方法去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博學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樣語文就不會再枯燥無味,相反,還會更有趣、更有味,起到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達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

H. 小學語文教師如何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小學語文教師要想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首先教師水平一定要提高,把我們的教育資源更多的推廣到小學中來,使我們的小學生有更多更多的機會來學習語文中的各種文娛之時。

I. 如何提高語文素養

語文,就是語言和文學。作為語言的學習,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來著手。聽,就是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中,積累優美詞語和句子;說,就是要敢於開口,在課堂和實際的語言交流中,主動表達自己觀點;讀,就是要廣泛閱讀,在課堂內外廣泛涉獵各類文章;寫,就是要樂於寫作,在傾聽和閱讀之後,把學到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用文字准確地表達。提升語文素養,必須從以上四個方面來談策略。

一、善於傾聽勤於思考

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傾聽首先要重視課堂教學。一篇簡單的語文課文,都會和歷史、地理和哲學方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所謂文史哲不分家,因此,每一堂語文課都是社會歷史和自然科學知識的融合。只有善於傾聽,才能深刻理解句子的言外之意,理解文章的主旨,體會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我們以《荷塘月色》這篇課文來講,如果要全面把握文章的思想,就要在課堂中注意傾聽這些內容:

(一)荷花是一種花,人們賦予荷花怎樣的品格?

老師必然會提到一些關於荷花的詩句,如「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小池》,「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愛蓮說》等,此類詩句讓我們會聯想到荷花的亭亭玉立以及高潔脫俗的品格。

(二)作者為什麼會在月下去荷塘呢?當時的社會背景是什麼呢?

《荷塘月色》中有一句「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我們可以讀到作者有心事、有煩惱,才會月下獨自一人去荷塘。那為什麼會心煩意亂呢?必然要聯系寫作的時間——1927年。1927年,發生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許多知識分子對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十分擔憂,看不到希望。朱自清作為清華大學教授,他熱愛自由,不想參與到政治的斗爭當中,卻又不得不面對國家動盪的現實。因此,他想要在月下的荷塘欣賞荷塘美景,獲得暫時的超脫和內心的平靜。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自然地就在文章中流露出來了。

欣賞一篇文章,不僅要傾聽作品的語言之美,還要品味作者的心靈之美。「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一篇文章就是一個時代的縮影,也是一個作家心靈故事的表達。

二、敢於開口勇於表達

全球著名英語口語教育專家——李陽,在英語口語練習上,創立了瘋狂英語,其核心的思想就是要敢於開口。語文口語的練習,何嘗不是如此。如果學習的漢語,都成了「啞巴」漢語,那我們的語文學習就失去實踐應用的意義了。我認為提高口語表達的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課前演講。具體做法就是要求學生每天的語文課前,做一次三分鍾的演講。剛開始的時候,可以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文章和大家分享,或者也可以講故事。等到訓練一段時間後,可以提高難度,讓學生課前准備自己喜歡的話題,交流自己的觀點。在經過一學年的訓練以後,可以專門組織演講課以及演講比賽,使學生充分地展示自己的口才,增強學習的信心。通過我自己的實踐,我認為這種方法可行性比較強。

另外,學生要主動地在課外進行語言交流。同學之間可以就某一個歷史人物,闡述各自的觀點,也可以就國家政治方面的大事發表意見,不論成熟與否,都可暢所欲言。這樣,既提高了口語表達的能力,也有利於開闊視野,增長知識。

三、博觀約取內化於心

「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想要擁有廣博的知識,就得進行廣泛的閱讀。課堂內的閱讀,只是語文學習的一部分,最重要的是學會閱讀方法和鑒賞技巧。課外閱讀,是課堂的延伸,一定要在閱讀量上下功夫。這樣,既提高了閱讀的速度,也增強了提取文章重要信息的能力。課外閱讀,要以中外名著、經典散文和歷史人物傳記為主。每學期制訂一個系統的閱讀計劃,嚴格按照計劃進行。如可以選擇文學性和史學性都很強《史記》,魯迅先生的小說《狂人日記》散文集《朝花夕拾》,古代散文可以選擇《古文觀止》,現當代詩歌散文可以選擇沈從文、汪曾祺、老舍、史鐵生等作家的作品,古代詩詞可以選擇《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人物傳記可以選擇林語堂的《蘇東坡傳》、羅曼羅蘭的《米開朗琪羅傳》《貝多芬傳》《托爾斯泰傳》。不論是課內閱讀,還是課外閱讀,都要讀經典作品。閱讀時,還要主次分明,有粗有精,不能一概而論。閱讀關鍵是堅持,「鐵杵磨成針,功到自然成」,只要不間斷地進行閱讀,就一定能夠有利於綜合能力的提高。

四、筆耕不輟文章貴改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加強記憶和理解,就得多寫才行。那麼,在語文方面,平時聽的、說的、讀的材料再多,要把知識轉化為智慧,就得把別人的語言變成自己的語言,把別人的思想內化為自己的思想。因此,寫作是語文學習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必須常動筆,多修改。每天,在我們的身邊都會發生許許多多的事情,只要有一顆善於發現的心靈,就一定能尋找到寫作的素材。如寫景抒情可以選擇風霜雨雪,日出月落,高山流水,寫人敘事可以寫父母老師,同學朋友,議論闡發可以選擇熱門話題,古今論點,流行觀點。日記、周記,是最常見的練習方式,也是比較有效的。但是,無論是寫什麼樣的文章,寫完之後,都要不厭其煩地修改,才能真正提高寫作能力。曹雪芹在《紅樓夢》寫成之後,「批閱十載,增刪五次」,才使這本書有了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歷史地位。對於,普通人而言,更要加強修改。

語文素養的提升,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天兩天就可以做到的。我們只有用正確的方法去做,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博學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樣語文就不會再枯燥無味,相反,還會更有趣、更有味,起到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作用,達到「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效果。

閱讀全文

與小學語文素養提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