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提高體育教師課堂教學能力
1.鑽研教材,根據教材的特點組織教學
體育教學的組織方法是體育課堂教學的紐帶,它把各種教學要素,如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以一定的教學程序集結起來,方能確保教學活動的完成,所以體育教師要想進一步提高課堂組織管理能力就首先要鑽研教材,根據教材的特點組織教學。
同一教材的組織教學。體育課中,同一教材在不同課時中重復練習的難度要求是不一致的。在教學中,如果對同一教材的重復練習每次都採用同樣的組織方法,學生自然會感到枯燥無味而分散注意力。因此,對於同一教材的重復練習,教師要根據技能教學的規律逐步提高動作難度,適當改變組織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練興趣。如:在隊形、行進的路線和練習的次序等方面做出適宜的調整和改變。
不同教材的組織教學。中學體育教材包括田徑、球類、技巧、武術、體操、校本教材等等,不同的教材有其不同的特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把握教材特點,挖掘教材潛力,將教學的組織方法與教材特點有機結合,改變傳統的單一的千篇一律的教學形式,變學生被動接受為主動學習,從而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提高教學效果。如:武術教學的講解示範,教師可以採用「三角形」、「梯形」等組織方法,而球類教學,可以採用「鬆散」的扇形或圓形等不同的組織方法。
在設計教學組織方法時,還要結合教材特點及教學的重點難點和學練內容的特點靈活運用集體練習、小組練習和個人練習的不同組織方法,強調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值得一提的是教師在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不能一味講求組織隊列隊形和組織方法上的新穎、美觀,而要依據課堂組織教學的原則,力求高效,從而提高體育教學的實效性。另外,課堂上常會生成與預設不同的情形,教師要在課堂短時間內重新調整原定組織教法,以適應新的變化,這種能力,需要我們體育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磨練,不斷反思,積累形成更多的體育教育教學智慧,增強自己駕馭課堂教學的能力。
2.研究學生,根據學生的特點組織教學
體育教學的組織是體育教學活動中師生相互作用的一種結構形式和方法,是聯系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紐帶,其運用得合理與否不僅直接影響著教學過程的速度與規模,而且影響著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體育教師要充分了解並研究學生,包括所教學生的人數、年齡、性別、身體狀況、體育基礎和生理心理特點、個體差異等情況才能更好地進行合理教學分組;了解並研究學生的具體情況,還有利於體育教師制訂或修訂科學的、符合學生的、操作性強的體育課堂教學常規及正確執行教學常規的方法措施,組織有效的體育教學。
在合理分組的同時,要做好培養學生體育骨乾的工作,充分發揮骨幹學生的積極作用。例如:可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由體育骨幹分小組進行組織和管理,注重教學中的傳、幫、帶,以點帶面,發散教學。緊緊圍繞體育課堂組織教學,責任落實到人,從而提高課堂管理的效益和教學質量。
3.精巧安排,根據場地器材的特點組織教學
體育課堂的組織方法與場地的大小,器材的數量有著直接的關系。體育教師為了達成教學目標,要合理利用現有的場地器材,精心設計組織教學。 例如:在小場地上同時有幾個班級上課,可採用「定位法」組織教學;還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自然環境和建築物,可以做「順勢法」的組織教學;在面積不大的有效活動范圍內,可以用循環練習的組織方法安排分組循環練習等。
4.細致周到,根據安全的要求組織教學
體育教學是以身體活動為主要手段的雙邊過程,教學組織中的考慮稍有不周,就易發生損傷類的事故,不僅給學生造成身心傷害,還嚴重影響正常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所以在體育組織教學中要特別注意安全問題。體育教師要不斷增強自身的安全意識,對易發生安全事故的教學活動要有預見性,並採取積極的措施加以防範。如:徒手練習時,不要安排學生站得太擠;器械練習時,要反復強調安全使用器械的步驟後,才能組織學生在安全范圍內進行練習;必要時,如進行投擲實心球、體操的單杠、雙杠的教學時,還應認真地設置合理的安全設施和安排正確的保護與幫助,從而保證課堂教學安全有序地進行。
5.加強學習,提高教育和管理學生的能力
體育課堂的教學組織管理,大致體現在:隊列隊形組織與管理,學生(包括班幹部、體育骨乾的管理以及學習小組、後進生等)的組織與管理,課堂質量監督與管理,教學效果監督與管理,體育器材管理,傷害事故預防等一系列細節問題。細節決定成敗,教師教育管理方式、方法是否得當,是課堂教學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我們體育教師不斷加強體育專業理論的學習,同時也要加強教育學、心理學等理論的學習,甚至還要學習掌握管理和交際方面的一些知識和技巧,運用於體育課堂的組織教學。還要指出的是,體育教師專業素質(包括如語言、示範等方面能力)、道德素養、文化底蘊和個人魅力的提升都直接影響到組織教學管理能力的提高。
2. 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應具備哪些方面的技能
1、 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能力:能夠正確的根據課文和相關的教學著作設計版出符合學生知識、權能力、情感和價值感等的教學目標
2、 課堂教學內容設計的能力: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的把握設計課堂的重點、難點和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問題。
3、 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能力:根據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選擇實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讓孩子在課堂上能夠更加感興趣,更加開心的學習。
4、 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的能力:為了完成學校的目標和對學生的情況選擇正確的教學模式和策略達到教學要求適合於中小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主要有個別化教學、小班化教學、小組教學、討論式教學、合作教學、分層教學、情境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
3. 教師如何提高教學設計能力
小學品德教師要實現教學目的,完成教學任務,必須認真做好教學設計工作,根據品德教學的客觀規律,結合小學品德教學的實踐,設計出科學可行的教學設計方案,為教學工作的順利開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作為一名小學品德教師要提高自己的教學設計能力首先有必要了解教學設計的要求。
小學品德教學設計的要求:
小學階段品德課程的目的決定了教學設計必須把孩子們從枯燥的語言知識中,要通過設計適合兒童心理和生理特點的、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活動,創設良好的語言環境,使學生在愉快自信的情緒中,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在大量的語言實踐中形成語感,養成良好的品德學習習慣。具體說來,小學品德教學設計要達到以下要求:
1 教學設計要力求激發學生的興趣
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定要用一切可用的方法,激發學生對品德學習的強烈願望,使他們喜歡學、樂意學。教師可在教學中結合教學內容設計和安排一些詩歌、韻文、故事、歌曲、游戲和表演等環節,寓教於樂,使學習活動變得輕松、愉快,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教學設計要突出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在教學設計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各種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堂上,教師要努力促使學生參與教學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參加課堂操練的機會。教師可採用兩人小組、多人小組、成行、成排、男女生等多種形式的操練方法。
3 教學設計要體現語言的功能性
小學品德課程必須從學生的生理特點和心理特點出發,遵循語言學習規律,以話題為核心,以功能和結構為主線,以任務型活動為目標設計教學活動,聽做、說唱、玩演、等多種活動方式,讓學生接觸足夠量的語言材料,進行交際的能力。
4 教學設計要注重情境的創設
品德教科書已經創設了不少栩栩如生的情景,教師首先要充分利用它們。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將實物帶進課堂,演示某一特定情境;可以利用掛圖來再現課文的情境;可以選擇一些難易程度適合學生的音像教材來展示情境。總之,教師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方法帶領孩子們進入交流情境,使他們獲得使用進行交際的親身體驗。
5 教學設計要考慮到媒體的使用
合理運用多種媒體,能使教學變得生動、形象、活潑,感染力強,引起有意注意,加深印象,幫助學生持久記憶。教學設計時,我們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超越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向學生展示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使學生置身於以品德教學的環境中,體驗品德的實際運用,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6 教學設計應使用激勵機制
小學生好勝心強,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設計開展多種形式的競賽活動,這樣既能活躍氣氛,培養學生的思維敏捷性和深刻性,又能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集體榮譽感,在競賽中,可以採用口頭表揚和精神獎勵的方式,培養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教師每天都要設計教學,每位教師都有自己教學設計的方式和經驗,但是許多教師並沒有與其他教師交流過教學設計的體會,特別是沒有系統地思考過自己在教學設計中存在什麼問題,還有那些方面能夠進一步提高。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教學實施之前,為實現教學目標而對教學活動的組織和進行的決策。 教學設計的思考過程一般包括:l 分析教材l 分析學生l 確定目標l 確定指導思想、教學策略、重點和難點l 設計過程l 選擇教學策略與資源l 設計評價等。 只要做好這幾點教學設計一定很不錯,教學效果也會有所提高。
4. 作為一線教師,如何提高體育教學實踐能力
新課程背景下提高體育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重要意義《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標準的確立和實施迫切要求中小學體育教師提高教學設計能力。而另一方面,時代的發展也從多方面對體育教師提出了更多挑戰。因此,中小學體育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的提高有著多方面的意義,主要體現為:1.突破《體育與健康》課程標准實施瓶頸,為新課程全面實施奠定堅實基礎接受新課程理念後,如何實踐新課程就是一個嚴峻的問題。不少體育教師缺乏必要的教學設計能力,離開了傳統的教學大綱和教參等的支持,就感到無從下手。缺乏必要的思考創造,缺乏對課程的自我理解和重構。切實全面提高中小學體育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將可為《體育與健康》新課程全面實施奠定堅實的基礎。2.促進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成長,適應教師專業化的要求體育教師專業化是教師專業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是提高體育教師地位的必由之路。一直以來,我國體育教師在教育系統中地位相對較低,這雖與很多因素有關,但不可否認,體育教師整體素質不高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通過專業化,提高體育教師個人的教育教學能力和專業自主發展能力,這對提升個人和群體的地位都極其重要。認識了體育教學設計的重要性,那麼我們體育教師應如何提高我們教學設計能力?對教材的分析,這是我們體育教師在教學設計中相對薄弱的一個環節。之所以說是薄弱環節,是因為我們對教材的認識不夠。往往我們都還沒弄懂教材,我們就開始想著怎麼上課了,這是非常不科學的。對於一個教材,它並不是孤立存在的。為什麼要選擇這個教材?這個教材要教什麼,它的作用如何?通過教材,學生應學到些什麼?發展學生哪些身體素質?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對教材進行一個系統的分析。只有通過對教材系統的分析,我們才能把握好教學內容的重難點。不同年齡段的學生,他們的心理和身體機能是各不同的。這就需要體育教師對學生的情況進行科學的分析。同一個教學內容,對於小學、初中、高中,採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練習方法、密度和時間也是不同的。一個游戲適合初一的學生,不見得也適合初三的學生,就算同一個班,男生和女生的情況也是不同的。這是基於不同的學生,他們的認知水平、接受能力、心理特點、肌肉和骨骼特點等方面各不相同。我們教學目標的定位不能脫離學生的實際情況。所以在體育教學設計中,體育教師只有對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合理的分析,尊重個體差異,通過採取不同的方法、手段、組織形式,做到「有的放矢」,才能做到因材施教。一個教學設計的成敗,是需要通過教學實施去檢驗的。就算我們自認為對於一個教學內容設計得有多完美,但是通過體育教學實踐,或多或少你都會發現存在的一些問題與不足之處。因為在教學實施中,有些因素是難以把握和控制的,比如一些突發事件等。這就需要我們體育教師善於課後反思、總結。一個人只有常常反思自己,我們才能進步,才能不犯同樣的錯誤,體育教學亦如此。 要善於反思自己教學過程和效果,吸取別人優秀經驗、做到取長補短。 總之,作為一名一線教師要善於分析和把握教材的各個環節,用科學去分析學情,並善於不同的角度進行反思、去摸索、總結、創新。這樣才能真正通過體育教學設計,從而達到通過體育教育教學質量。
5. 如何評價小學體育教師的教學設計是否合理
教學設計主要從以下三點進行評價:
1、教學活動的目標性。課堂教學只有在明確、具體、適度的目標指導下,教學活動才會有條不紊,不失方向,學生的學練和發展才能有所收獲。教學活動的目標性體現在:從教學內容和時間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是否突出重點;從教學方法和手段的選用上講,可以看出是否有利於突破難點;從教學內容的綜合利用及體育教學的多功能性上講,可以看出是否有機地滲透德育和心理健康、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另外,教師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是否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原有體育基礎、學力情況和發展需要,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是否有所區別。目標過高或過低,任務過大或過小,或是對所有的學生均採用同一目標要求,都是不切實際的,也不利於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更不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2、教學過程的完整性。體育實踐課的教學從發生到發展,教學過程無論如何變化稱謂,筆者認為准備—基本—結束這三個階段是客觀存在的,只是不象以前那樣明顯地呈現出而已。筆者認為評價教學過程的完整性,主要仍看這三個過程是否符合邏輯地存在。
准備部分即教者根據學習內容,將學生的思想、精神,身體各器官、系統的機能,以及相關的基礎知識、技術(如武術套路教學時,用武術操做准備活動等)和學習經驗等等充分動員起來,使學生進入體育課知識、技術的學習准備狀態。所以,從准備部分的安排上,可以看出是否明任務、展目標、提興趣、激思維,組織的練習是否與教學內容有相關性或遷移性;從准備部分的效果上,可以看出學生的學習願望是否強烈,學習新內容的必要基礎和經驗以及身體活動能力是否被動員出來。
基本部分即圍繞教學內容展開的教學活動。它是完成當堂體育實踐課教學任務,實現教學目標的實質階段。在這個階段,一看教師理解和處理教材內容的能力(包括根據新課程標准對教材的重組能力),以及教師指導學生學練、解決學練問題的具體教學思路是否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是否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二看根據水平目標,所選教學內容是否與學生的實際相符,所設計的練習方法與手段是否符合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人體機能適應性規律及人體生理和心理活動起伏變化規律,是否有利於學生的自主學練能力的培養,並有效地促進學生身體的全面發展。
6. 如何提高體育教師教學設計能力
在課程教學改革的條件下,進行既符合新課改精神,又符合體育教學實際和學生身心發展需要的新型體育教學設計,就我通過學習,結合教學實際,覺得應該做到三點: 一、選擇體育教學內容要牢記體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性質 教學設計的第一個工作就是選擇體育教學的內容,也叫做開發課程內容資源。體育教師做這個工作時一定要記住:體育課程與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發展學生的身體和學習有用的運動技術,體育教學的基本性質是身體活動性。要牢牢把握這個原則來選擇教學內容,選擇體育教學內容可依據一定的原則和程序來進行,例如:保齡球有目標性、科學性,但是沒有可行性,所以不選擇作為教學內容;籃球既有目標性、科學性,也具有可行性、趣味性,更符合社會性,因此適合選擇為教學內容。 在開發新的教學內容時要明確什麼是「急需開發的內容」,什麼是「需要開發的內容」,什麼是「不必開發的內容」和什麼是「不能開發的內容」。要深入地鑽研新教材,教好新教材。這樣才能使體育教學內容更加符合體育課程目標的需要,更好地為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培養學生的體育實踐能力服務。 二、體育教學方法以傳授技術方法和身體鍛煉方法為主體 新體育教學改革必然要求著新的體育教學方法。過去我們在使用「傳統體育教學法」的時候,出現過「只會不懂」或「只練不樂」的缺陷和不足,在改進「傳統體育教學法」中主體地位和功能沒有變,改進後新的教學法絕不是取代「傳統體育教學法」,而是「補充於」傳統的教學方法,是「融合進」傳統的教學方法。 三、要通過實現有效的體育教學讓學生體驗運動的樂趣。 體育教師要處理好運動技能教學和讓學生體驗運動樂趣的關系問題。對於這個問題,有的老師認為既然要讓學生體驗運動樂趣,就無需要求學生非得掌握什麼運動技能,只要學生玩得痛快,獲得愉快和成功的體驗就可以了,體育教學不就是要培養學生的運動興趣嗎?這種觀點是不正確的。 讓學生掌握一些有用的運動技能,和讓學生體驗運動樂趣,都是我們所要追求的體育課程教學目標。學習運動技能與體驗運動樂趣,從根本上講是不矛盾的。我們要防止將學習運動技能與體驗運動樂趣完全對立起來的認識,更不能像一些人理解的那樣簡單:「讓學生體驗與動樂趣就是學生想干什麼就干什麼」。總之,運動技能教學與體驗運動樂趣這二者不可偏廢,要正確理解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不要把它們割裂開來和對立起來。 例如:本人選用壯族民俗《竹竿舞》的體育素材,開發自選教材,結合了本校的場地和器材,符合開發性可行性,也具有很好的趣味性和當地的社會性,因此在教學設計中把以上三點都考慮到位,得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7. 小學體育教師的教學風格有哪幾種
一、能力綜合:小學全科教師的專業屬性特徵
「小學全科教師」作為一個學理性概念的正式提出在中國,目前在國內為數不多的研究中,一般認為小學全科教師是由具備相應資質教師的教育機構專門培養的、掌握教育教學基本知識和技能、學科知識和能力結構合理、能承擔國家規定的小學階段多門課程的教學工作、從事小學教育教學研究與管理的教師。按照這個定義,為區別於傳統的分科教師,小學全科教師的特殊規定性往往被界定在勝任小學階段多門課程的「全科教學」能力上。但是,「全科教學」是否足以成為小學全科教師質的規定性呢?
(一)認識誤區:當前我國全科教師是農村小學教育應時之需下的「被全科」
與西方不同的是,我國小學全科教師的實踐並非完全是社會經濟與教育理念發展的產物,相反,其最早的政策設計與實施大多集中於中西部地區,是農村小學教育現狀的應時之需。2006年,湖南省實施「農村小學教師定向培養專科計劃」,首次提出培養五年制專科層次的「全科型」小學教師。由此肇始,江西、貴州、重慶、廣西等省(自治區)相繼把培養全科師范生作為解決農村教育現實困境的突破點,並逐漸將其學歷層次提升至本科。
全科教師首先面向農村小學成規模定向培養,一方面是因為我國農村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居住分散,使農村小學點多面廣,而且規模小,尤其是中西部地區,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龐大的農村人口流動使本地常住人口減少,學校生源也直線下降,許多學校不得不採取「小班化」的教學組織形式。而另一方面,農村小學師資缺乏、年齡老化,且學歷層次、學科結構不合理,以至跨年級、跨年齡教學的現象十分普遍。由於「目前很多農村小學和教學點的教師實際已經充當著『全科教師』的角色,一個教師身兼多個學科教學任務的情況非常普遍」。因此,相關省市在定向培養全科教師時,主要目的就是解決師資短缺的問題,尤其是解決「音體美等小學科專業師資缺乏」的問題。在這一背景下,「全科教學」被視為小學全科教師崗位勝任力的主要特徵,小學全科教師也往往被簡單地描述為「語數外通吃、德音體美全扛」,或者「樣樣通、科科行」。
審視「全科教學」特徵下的農村小學全科教師,某種意義上是一種「被全科」,其教育實踐在本質上仍然是「分科教學」,因為它所依託的課程形態仍然是相互割裂的學科課程,所追求的價值存在仍然是各個學科邏輯知識體系的縱深傳授,只是在任教科目上有數量的增長而已。這種「全科教學」定義下的全科,並沒有在傳統分科教學之外建立起對小學教育、小學教師角色的獨特理解,也沒有基於自身教育哲學而設定的教學組織形式以及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它只是當前我國農村教育應時之需的一種誤讀。
(二)理念溯源:「綜合能力」是西方發達國家小學教師的專業核心素養
如果「全科教師」的核心素養並非「全科教學」,那麼什麼又是其區別於傳統分科教師的質的規定性呢?溯源國際范圍,發達國家雖然沒有明確提出小學全科教師這一概念,但一般都是採用小學師資全科培養與實踐的模式。如美國在「博雅教育」的傳統下,十分注重小學教師通識能力的養成,並明確提出初等教育教師以承擔多學科教學為原則;法國認為小學教師應該是多才多藝的,小學教師進行資格認定時要考查其多科教學的能力;英國小學教師是不分科的,要求能勝任全國統一課程中任一學科的教學;德國要求師范生必須掌握執教學科與相鄰學科的關系,能夠從事小學綜合理科或文科的教學工作;日本則要求小學教師在國語、數學、手工、體育、音樂等領域都要擅長。
西方發達國家之所以採用小學師資全科培養與實踐的模式,是認為「小學教師是一種綜合性職業」。作為綜合職業的小學教師,他們需要勝任「包班制」的教學與管理。「包班制」是一種小班化的教育組織形式,每班學生數20人左右,由1~2個教師全面負責一個班級除音樂、美術等技能學科之外的其他學科。西方早期「包班制」的雛形,是希望在保持班級授課制優勢的同時也能有效克服其局限性而開展研究的結果,主要孕育於19世紀末出現的選擇法教學形式,如美國的巴達維教學法。到20世紀50年代,包班制已在美國小學占據主導地位,被認為是兒童中心教育思想在教學組織形式上的體現。以激活學生主體性為基點,「包班制」從教育觀念到教育行為都較班級授課制發生了深刻變革,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教學評價乃至於教學空間都得以重組。在這樣的教學組織形式下,小學教師的重要任務是將分裂的學科知識與兒童豐富的生活世界聯系起來,以「導航者」的角色、用「全景視角」引導兒童探究真實存在的生活世界。同時,在增強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中,亦能以綜合而非割裂的評價發現、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因此,勝任「全科教學」——准確地說是「多科教學」只是小學教師的基本能力之一,而教師最重要的核心素養則是在一定寬度的知識上形成相關的「綜合能力」。
(三)未來取向:「走向綜合」是我國未來小學教師培養與實踐的發展趨勢
小學全科教師要走出「全科教學」的誤區,真正建立起自己的專業特徵,則應「走向綜合」。實際上,20世紀末21世紀初,在借鑒國際教育發展經驗及反思國內教育現狀的基礎上,我國小學教育已提出了綜合課程的改革走向,如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以下簡稱《綱要》)就提出課程結構要改變「過於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和缺乏整合的現狀」「設置綜合課程」,課程內容要改變「過於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展的聯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課程實施要「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綱要》同時明確規定「高中以分科課程為主」「初中階段設置分科與綜合相結合的課程」,而小學階段則應「以綜合課程為主」。適應綜合課程的改革需要,《小學教師專業標准(試行)》要求小學教師「適應小學綜合性教學的要求,了解多學科知識」和「了解所教學科與社會實踐、少先隊活動的聯系,了解與其他學科的聯系」。
從實踐層面來看,1989年杭州大學和賣魚橋小學首先合作開展了「小學低年級包班教育實驗」,實驗以「讓學生成為學習主人」為目的,探討通過支持型課堂氛圍的形成,寓教於樂,讓學生在「玩」中學,課桌椅也改變了傳統的固定行列,可以進行靈活的組合。實驗結果認為「包班制」對學生個性的最優化發展和學習態度、興趣、情感因素提高等長期效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也面臨著師資數量、質量以至教室布局等推廣實施的現實制約因素。
就目前來看,我國小學全科教師的廣泛實踐還主要是面向農村教育,但隨著經濟發展以及適齡入學兒童的減少,小額包班制已逐漸成為可能,上海、杭州、南京、深圳等地於近年相繼啟動了「包班制」的教學探索。因此,小學全科教師不僅是解決農村教育的應急之策,也是未來我國小學教育的改革之路。但作為卓越教師培養目標的小學全科教師,已不能再簡單地界定為勝任「全科教學」,它在價值訴求及能力特徵上都被賦予了更為豐富和獨特的內涵。
二、回歸啟蒙:未來小學教育改革的價值訴求
如果課程綜合、能力綜合是未來我國小學教育及小學教師的發展趨勢,那麼我們有必要對其存在價值的合理性進行論證,而這種論證應建立在對小學教育特徵及小學教師角色的反思與再詮釋基礎之上。雖然研究者和實踐者均認為教育應以人的身心發展規律為依據並以促進人的發展為目的,但在我國現有的教育體制中,依然缺乏對受教育者在不同學段身心發展特徵及其發展任務的清晰分辨與定位。學生從小學開始,一直到大學,都被納入知識邏輯體系傳授的軌道中,知識,更多的是文本知識獲得被作為教育目的,而「人的發展」這一根本任務則被遮蔽了起來。小學全科教師的價值訴求就在於重新回歸「人的發展」,理解和尊重小學階段在人生發展中獨特的啟蒙地位與作用,立足於「整個孩子」的心智與德性開發,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在全科教師的視野里,「小學教育是全面素質性、基礎素質性、綜合素質性的教育」。因此,小學要提供的教育,不只是割裂了的、碎片化的文本知識教育,而應是一種整體性的啟蒙教育,這種啟蒙教育不僅是關於「生活世界」的知識啟蒙,同時也是興趣的啟蒙與人性的啟蒙。
(一)知識啟蒙:立足生活世界
真實的「生活世界」是立體而豐富的,它並不是任何一個學科,也無學科之分,不同學科只是詮釋了世界的不同部分或者使用了不同的詮釋方式;知識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它只有在詮釋和改造「生活世界」的過程中才能獲得自身的價值。將人類在漫長歷史中積累的各類直接經驗整理為間接經驗,轉化為知識並進行傳承、發展是學校教育的主要功能,而將知識學科邏輯化則被認為是一種更有效的傳承路徑。
但這一傳承過程所出現的問題是,學科知識漸行漸遠,逐漸遠離了真實的「生活世界」。在小學,我們用成年人的思維方式來設計課程與教材,「課程被『剁碎』,一次讓兒童學習一塊,以為兒童得到所有的單獨碎塊以後,就會有了整體。這樣,兒童的學習只是努力記住了別人對經驗結果的敘述」。學生最終獲得的只是「書本」和「文字」的知識。而知識從哪裡來?為什麼要學習知識?知識和生活有何關聯?怎樣才能用更多的知識理解和改造更豐富的世界……這些在啟蒙階段本應予以回答的問題卻統統被懸置了起來。其結果是,學校並沒有將學生引至世界本源與發展的探尋之路,卻造就了「腦力消耗,神經衰弱,獨創力麻痹,對於周圍事實之觀察力遲鈍,並在那種競爭名次的狂熱中使理想的精神遭到衰滅的學生」。
因此,回歸啟蒙教育的小學,應用「有機的課程」代替各門學科堆積而成的課程,這些課程不是割裂、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關聯,為兒童構建起一個關於世界的、豐富的立體圖視;它們尊重兒童的身心特徵與現有經驗基礎,能夠與兒童真實的生活以及現代社會、科技發展密切聯系起來。對兒童而言,這些知識不是不言自明的存在,也不是毫無意義的存在,而是以問題為中心,能夠整合起來並解決現實困惑,為他們打開通往「生活世界」背後秘密的一扇大門。
(二)興趣啟蒙:激發主體自覺
如果知識啟蒙需要我們回答「教什麼」,那麼興趣啟蒙則需要我們回答「怎麼教」。當我們為兒童打開認識「生活世界」的大門時,其本身的方法不應是枯燥、乏味的,而應足以激發其興趣,使其對周圍事物產生主體自覺的參與和探究意識。
筆者曾走進小學調研,很多一線校長都談到小學作為人生啟蒙的第一步,孩子們萌發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參與」的意識很重要,也即需要對世界、生活、新事物有「興趣」。同時,縱觀中外教育史,很多兒童教育家都十分關注兒童的「興趣」培養,因此,興趣啟蒙應是小學的重要任務之一。一方面,興趣是影響兒童知識學習深度與專注度的重要因素,也是影響其未來發展方向的持續的內生動力。「只要喚起學生的興趣,孩子的天賦素質便能得以發展,他們的愛好、才能、志向、稟賦就能得以確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使人厭倦就是教學的最大罪惡」。另一方面,小學也是個體興趣的重要發展期,兒童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喜歡探究是人類早期適應環境的必然選擇。蘇霍姆林斯基認為,人的內心有一種成為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需求,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特別強烈,「兒童就其天性來講,是富有探求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發現者……孩子精神生活的一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具有強烈的求知慾」。教育所要承擔的責任,就是順應兒童的這一天性,幫助兒童發現探究的樂趣,並發展其在某些領域所具備的特殊潛力,實現自我設計與自我超越。
因此,回歸啟蒙的小學教育,學生不再是被灌輸的對象,教師也不再是教學內容的權威傳授者和教學過程的單方控制者。教師所要做的是創造一種自然的、批判性的學習環境,使學生在學習中參與問題提出與解決的全過程,體驗成長的困惑與快樂,產生對所處世界廣泛的好奇心,從而開啟其積極的思維、智慧和潛能。
(三)人性啟蒙:發展健全人格
「使人發展成為人」是教育的終極目的,而人性是人之所以成為人的根本。教育所關照的人,不是學科知識所割裂的、以學業成績為唯一評判標準的單向度的人,而是具有健全人格的「全人」。在教育史上,無論人們對於人性本善、本惡還是非善非惡存在多少爭議,但在教育應使人「向善」這一問題上始終是一致的,所謂「育,養子使作善也」,就突出了人以及人的教育的倫理本性。
小學是個體接受學校系統教育的起始階段,也是人性萌芽的關鍵時期。在這個時期,人的性格開始養成、品格開始塑造,人性發展就「如同種子,不長成香花,就會成為毒草」。中國古人所言「從小偷針、長大偷金」,很形象地詮釋了人性萌芽對於未來人生軌跡的隱含意義,而這種軌跡亦將會在長遠的意義上影響到未來世界的形成方式。因此,「我們必須要知道如何去喚醒沉睡於兒童靈魂中的人性」。
關注兒童心靈、洞啟其人性需要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使「兒童在『有準備的環境』下藉助『吸收性心智』來達到『精神或心理胚胎』的不斷完善」,換言之,「兒童利用他周圍一切塑造了他自己」。這個「有準備的環境」需要為兒童提供愛、溫暖、理解、關心、禮貌等良好的成長生態與營養源,這本身對教師的健全人格和專業情意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就教育的內容與方式而言,則要求教師不僅能進行學科知識技能的傳授,亦能關注兒童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同時能突破學科本位,在跨學科領域里以人文關懷的方式促進兒童的德性與心智同步發展。回歸啟蒙的小學教育,任何學科都不應是孤立的知識存在,而應是關切人類安全與幸福、能以兒童理解的人性方式的存在,這是因為「一切科學對於人性總是或多或少的有些關系,任何學科不論與人性離得有多遠,他們總是會通過這樣或那樣的途徑回到人性」。
三、「GSP」能力:勝任啟蒙的全科教師素養願景
綜上所述,開端於我國中西部,為解決我國當前農村教育困境而定向培養的小學全科教師,在走向以啟蒙教育為主旨的未來卓越小學教師培養目標時,其內涵已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未來的卓越小學全科教師,並非只是追求教授科目上的「全」,更重要的是他們要能適應基礎教育改革與小學啟蒙教育發展的需要,能以「全人理念」和「全景視角」促進兒童的「全面發展」。基於這樣的素養願景,我們可以嘗試從通識能力、學科能力、專業能力三個維度,構建小學全科教師自身的「GSP」能力模型,以描述其崗位勝任力的基本特徵。
(一)通識能力:理解世界與他人的敘事想像力
「G」指通識能力,它是以「育人」而非「制器」為目的,培育兒童成為素質全面、人格完善的公民所應具有的能力。通識能力要求教師在面對學生源於生活世界的各種困惑與興趣時,能以足夠豐富的知識進行回應,這樣的知識不必是精深的,但應該是廣博的。
同時,僅僅是知識視域的擴展尚不足以形成通識能力,兩千五百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Heraclitus)就說過:「知道很多事情並不一定就能了解。」對全科教師而言,通識能力更重要的是在一定的知識寬度上沉澱形成人類的「敘事想像力」,即具備足夠的智慧以閱讀別人的故事,能通過另一個人的眼光觀察世界的能力。只有具備這樣的「敘事想像力」,我們才可能走出狹隘的自我視野,建立起對世界豐富性與復雜性的理解,以及對他人的認知與同情。
培養「敘事想像力」是兒童發展、人性啟蒙的重要任務,而小學生獨特的向師性和依賴性,決定了教師在其成長中扮演著言傳身教的關鍵角色,這就要求教師首先能夠形成以「敘事想像力」為內核的寬闊思維、氣度以及人文情懷,在教育教學活動以及與兒童的日常交流中,能以自然潤化的思維方式、言行舉止引導兒童在整體世界——而非自我的視野中認識自我,正確理解自己與他人、自然和社會的關系,建立起參與社會、承擔責任的意識以及正直、同情、仁愛等美好的品性,以濡染兒童形成良好的個性品質,發展成為具備完整人性的「人」。
(二)學科能力:多學科的跨界詮釋與重構力
「S」指學科能力,是全科教師從事小學教育教學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學科知識以及相關能力。學科能力上的「全」,並不是要求全科教師均衡掌握小學各學科的精深知識。實際上,小學教師也很難在所有學科領域都達到精通,尤其是音、體、美等技能學科,即使是發達國家以及我國台灣地區,在實行包班教學的情況下,四年級以上的班級也往往配備有專門的單科教師。
因此,所謂學科能力上的「全」,更重要的是形成與啟蒙教育相適切的、綜合性的知識結構。這種綜合性知識不只是簡單的文理交叉,也不只是對知識總量做簡單的加法,而是要形成一種多學科的跨界詮釋與重構能力。這種能力要求全科教師能以「全景視角」打破學科壁壘,以社會現實問題或技術實踐問題來整合、詮釋知識,以對小學生進行整體性的知識啟蒙。目前我國小學全科教師人才培養尚處於起步階段,在其職後專業發展政策支持環境(如職稱評審)尚未成熟的情況下,其學科能力可預設為「1+1+N」,即系統發展「1」門語文或數學學科能力,並以此為核心分別形成較強的文科綜合與理科綜合能力;選擇發展「1」門技能(音樂、體育或美術)學科能力,形成初步的技能特長和相關的鑒賞、應用能力;全面了解「N」門與小學教育教學相關的各學科知識,能滿足基於小學生認知水平的、探究整體世界需要的綜合教學設計。
(三)專業能力:勝任全人啟蒙的教育創造力
「P」指專業能力,是全科教師專業化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其區別於其他職業的主要特徵,具體內容是以教育學、心理學為基礎的教學、研究與管理能力,即「TRM」能力。
無論是分科教師還是全科教師,「TRM」都是其作為教師的重要專業特徵。作為全科教師,其同時還應以更為豐富的「全景視角」發展自己的教育創造力,為兒童的「全人」啟蒙營造更為完整的成長生態。因為包班教學組織形式下的師生、生生互動將更為密切,並產生更為深刻的群體之間的相互影響,全科教師應具有更強的班級文化建設意識與能力,以積極的班級文化氛圍促進兒童的身心和諧發展。在突破單一學科視野之後,全科教師應具有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以發現、發展學生多元智能的能力。同時,針對小學生的認知、情感特點,如對教育、教學活動的外在表現勝於對內容本身的興趣,全科教師應提升自己的教育親和力、感染力和藝術性,發展自身在兒童教具、玩具製作和游戲創編等方面的創意能力,以勝任兒童興趣啟蒙的需要。
8. 教師的教學設計能力應具備哪些方面的技能
1、 課堂教學目標設計的能力:能夠正確的根據課文和相關的教學著作設專計出符合學生知識、屬能力、情感和價值感等的教學目標
2、 課堂教學內容設計的能力:能夠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教材的把握設計課堂的重點、難點和學生需要掌握的基礎問題。
3、 課堂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能力:根據學科的特點和學生的特點選擇實用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讓孩子在課堂上能夠更加感興趣,更加開心的學習。
4、 課堂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的能力:為了完成學校的目標和對學生的情況選擇正確的教學模式和策略達到教學要求適合於中小學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主要有個別化教學、小班化教學、小組教學、討論式教學、合作教學、分層教學、情境教學等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
9. 從小學體育教學設計的角度論述體育老師所需的教學技能
1 教學能力。教學能力是體育教師最基本的業務;工作能力是教師進行教學活動中培養新時期人才的重要保證,也是開發學生智力的關鍵性因素。優良的教學能力有助於教師提高傳授知識、技術、技能的效率和在教學活動中主導作用的發揮。因此,它是教師能否出色地完成教學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2 課余運動隊的訓練能力。開展課余體育訓練是貫徹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的重要措施,可以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為我國競技運動培養後備力量和體育院校培養高質量學生,還有助於培養一支骨幹隊伍,推動學校群眾體育活動廣泛持久地開展,並在訓練和比賽中,擴大體育傳播,豐富課余文化生活,促進校園精神文明建設,激發學生熱愛學校,熱愛集體的榮譽感。3 科研能力。良好的科學研究能力是中學體育教師順利完成本職工作應具備的必要條件。現代體育運動在高速發展,新技術、新理論不斷出現,體育教師只有具備了較強的科研實力,才有可能學習和接受新東西,並將它們運用到體育教學和訓練之中,促進教學質量和訓練水平的提高。體育科學研究的內容是廣泛的,通過科研工作,能夠很好地幫助體育教師自身的發展也有賴於科研水平的提高,豐碩的科研成果必將為立志進取的體育教師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4 創新能力。體育教師的創新能力是指教師為解決體育教學課題,運用一切已知信息,產生出某些新穎、獨特、有價值的成果能力。5 使用計算機能力。上網捕捉信息是體育教師提高業務水平,拓寬知識面,改善知識結構、培養創新思維能力的重要途徑。6 組織管理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是體育教師完成本職工作的一項特殊的本領,體育課程和體育活動的開放性和流動性造成了教學組織管理的相對困難,小到對於學生個性的組織管理,中到對體育課與課外活動的組織管理,大到早操、課間操、課余訓練、運動會體育競賽的組織管理能力,無一不體現著教師組織管理的才能與藝術,高效的組織管理可以促進每一個學生個體全身心地投人到各類體育活動中去,可以使群眾活動的效益得到發揮。 7 競賽組織能力。體育競賽是對教學與訓練效果的檢查,既能提高競技水平,又能促進全民健身運動的開展。體育教師作為競賽的組織者,必須具備組織編排、准備場地器材,臨場裁判等工作能力,這不僅要具有良好的理論知識,而且要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