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培養學生畫線段圖解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內容】:分數乘除法應用題【設計意圖】:一直以來,分數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都較為抽象、難於理解,使學生對於「分數意義」的拓展認識,分數的意義不再僅僅局限於部分量與總量之間的對比關系,還引申為兩種相關聯的量在數量上的變化。僅憑記憶題型確實可以使很多孩子迅速掌握這類問題的解決方法能夠正確計算,但不利於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靈活應用知識能力的培養。我認為,在教學分數應用題時,要求能結合具體情境,解決簡單的分數實際問題,體會分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對於分數乘除法的意義及相應的問題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在實踐教學中,主要讓學生通過將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利用轉化的思想抽象成數學問題,然後利用畫線段圖的方法分析數量關系,在逐層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分析交流和適量的練習使大部分學生能夠掌握各自的方法。利用畫線段圖的策略創設不同的問題情境,有助於學生理解分數應用題中各量之間的對比關系,從而能夠輕松的根據分數乘除法意義的不同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愉悅的學習數學,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教學目標】:1、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能夠掌握分數應用題目中的單位「1」和各個量之間的數量關系,並能正確的對題目進行解答。2、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學會用線段圖表示數量關系,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3、通過學習,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教學重點】:使學生掌握分數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較復雜的題目能准確的畫線段圖,並做出正確的解答。【教學難點】:使學生利用線段圖,較准確地表示題目中的數量關系,並能正確的進行解答。【學具准備】:刻度尺【教學過程】:一、復習舊知,談話導入。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單位「1」。①、男生人數是女生人數的5/6。②、楊樹棵樹的4/5是柳樹的棵樹。③、甲比乙多1/6。④、某公司2011年的產量比2010年高20%。2、只列式,不計算。①、4是5的幾分之幾?②、5是4的幾分之幾?③、5比4多幾分之幾?④、4比5少幾分之幾?⑤、10千克的2/5是幾千克?⑥、幾千克的2/3是6千克?3、修一條路,第一天修了這條路的1/5,第二天修了這條路的1/6,還剩3.8千米沒修,問這條路有多長?師:像這種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我們該用什麼方法去解決它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解決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策略。(設計意圖:復習舊知,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回憶,引導學生明確找題目中的單位「1」,熟悉基本的解題思路。)板書課題:解決分數(百分數)應用題的策略二、出示課題,探究新知師:策略,其實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方法」的意思,那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方法就是利用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比如說這道題目:例:修一條路,第一天修了它的2/5,還剩3.6千米沒修,問這條路多長?引導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師:單位「1」是誰?我們可以怎樣來表示單位「1」呢?(設計意圖:引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能運用所學知識,去理解基本的實際生活中的簡單應用題)生:單位「1」是這條路的長度。畫一條線段,表示單位「1」,即這條路的長度。師接著問:那修了的怎麼表示?沒修的呢?生:把這條線段平均分成5份,其中的2份就是第一天修了的。剩下的3份就是3.6千米。師:同意他的說法么?生:同意。板書線段圖:板書時問:求的是什麼,怎麼表示?將題目放在一邊,讓學生觀察線段圖試著將題目進行復述。師:我們從這個線段圖上,能不能看到單位「1」?生:能,就是這條路的長度。師:修了的占這條路的幾分之幾?那沒修的占這條路的幾分之幾呢?生:回答。師:這3.6千米占這條路的幾分之幾?生回答生:1-2/5。(單位「1」減去已經修了的)師:那我們能不能用一句話來形容這道題目。生:這條路的(1-2/5)是3.6千米。列式解答:3.6÷(1-2/5)=6(千米)答:這條路的長度為6千米。三、深入探究,掌握方法師:那我們學習了畫線段圖的方法,再回頭看剛才那道練習題目。修一條路,第一天修了這條路的1/5,第二天修了這條路的1/6,還剩3.8千米沒修,問這條路有多長?引導學生獨立嘗試,發現問題。生:有兩個異分母分數,一個是1/5,一個是1/6,在線段圖上該怎麼表示呢?師:問得好,同學們可以討論一下,有沒有好法呢?(設計意圖: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培養學生獨立探究能力和小組合作意識)小組合作討論。可能出現的結論:1、將1/5和1/6這兩個分數進行通分,變成6/30和5/30,然後把單位「1」平均分成30份,其中5份是第一天修的,6份是第二天修的。2、像這種情況可以簡畫。就是在單位「1」上標出差不多的1/5和1/6,我們能看出來就可以。引導同學們用第二種方法,因為如果分數較大,無法平均分成那麼多份。經過提示,讓學生再自己獨立嘗試著畫一畫。板書線段圖:師:從這個圖上能得到哪些信息?生:單位「1」就是這條路的長度。生:找還剩3.8千米沒修的對應的分率,是1-1/5-1/6。生
2. 蘇教版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策略和以前的解應用題有什麼區別
新課程標准實驗來教材的源編寫,特別是將「應用題」轉變為「解決問題」,這樣做去掉了脫離實際、機械模仿的內容,擴展了「解決問題」的實踐特點,突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教育觀念。我在教學中總結了一些解決問題的策略:
一、走進情境,獲取信息。
二、處理信息,啟動問題。
三、數量分析,尋求策略。
四、梳理思路,練習鞏固。
五、實踐運用,拓展訓練。
3. 學習小學解決問題策略心得體會
解決問題的策略體會
一、認真審題,重視應用題數量關系的分析。
審題是正確解題的前提。學生往往對審題拘於形式,拿到題目就把題中數字簡單組合,導致錯誤。應用題是有情節、有問題的,所以首先要加強學生「說」的培養,理解題意。有些應用題的敘述較為抽象、冗長,可引導學生將題目的敘述進行簡化,抓住主要矛盾,說出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其次要加強關鍵詞句的觀察,理解題意。有時候僅一字之差,題目的數量關系就不同,解法也有差異。如:甲工程隊一天修路3千米,(1)乙工程隊一天修的路比甲工程隊多修5米。(2)乙工程隊一天修的路比甲工程隊多 1/3。求乙工程隊一天修路多少千米?(1)3+ 5 ;(2)3×(1+1/3 )。為了防止學生一遇到敘述稍有變化的題目時就發生錯誤,在教學中應發揮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多角度,多側面,多方位進行數量關系的分析。
二、加強解題思路訓練,提高解題能力。
訓練學生從問題入手。解決問題是解答應用題的最終目的,在教學中,要訓練學生從問題入手,根據問題來尋找相關的條件,分析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合理選擇演算法進行計算。 訓練學生以想像、模擬的方式密切聯系生活實際來解題,當學生讀熟了題目後,對於條件和問題之間的聯系還分析不透時,此時可以訓練學生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問題想像出相關的情景,也可以藉助實物學具模擬出真實、鮮活的生活場景,在想像模擬中明確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找准解題方法。
三、充分發揮線段圖的直觀教學作用。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畫線段圖不僅是表象和概念加以具體化的手段,也是一種使學生進行自我智力教育的手段。」線段具有一定的直觀性,能夠化抽象為具體,有效地揭露隱藏著的數量關系,掌握數量。例如在「比多比少」的應用題中,通過線段對比,結果就十分明顯。
四、充分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解答應用題。
學生生活面窄,感性知識少,抽象思維能力差,在教學中利用電教手段是他們架起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橋梁,幫助他們較為順利地理解應用題中教學術語和數量關系。運用投影手段講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可把應用題中所敘述的情境形象直觀地演示在學生面前,如在行程應用題教學中,利用投影演示,從兩地同時相向而行,已知相遇時間,求速度和,以及已知總路程及各自的速度求相遇時間。這些題目均可用投影進行直觀演示,通過演示,學生既理解了一些教學術語,又理解了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掌握列式根據。
五、訓練學生從問題入手。
解決問題是解答應用題的最終目的,在教學中,要訓練學生從問題入手,根據問題來尋找相關的條件,分析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合理選擇演算法進行計算。 訓練學生以想像、模擬的方式密切聯系生活實際來解題,當學生讀熟了題目後,對於條件和問題之間的聯系還分析不透時,此時可以訓練學生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問題想像出相關的情景,也可以藉助實物學具模擬出真實、鮮活的生活場景,在想像模擬中明確條件與問題之間的關系,找准解題方法。
4. 如何培養小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策略研究》 開 題 報 告
根據《標准》的要求,在教材中編排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但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很多教師的「解決問題的策略」教學效果不佳,教學過程費時低效,對教材把握不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沒有得到提高和發展,學生學習困難以及「兩極分化嚴重「等問題也更加突出。對於這些存在的問題使數學教師感覺困惑,如何進行有效地教學,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成為教師面對並希望解決的問題。面對這樣的改變與困惑,我們希望通過這次研討會,學習先進的教學經驗以及教育理論、結合教學案例,構建出操作性強的 「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策略。
一、解決問題的基本理念。
(1)數學的工具性、應用性。
(2)信息化、數字化、市場經濟等時代的要求。
數學的工具性和應用性伴隨著數學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從20世紀中葉以來信息技術、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數學及其應用得到了極大發展,滲透到了各個科學領域。學生必須學會數學及其應用,才能適應社會的發展。
二、解決問題的教學目標
《標准》中對解決2解決明確提出下面四個目標:
1.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
2.形成解決問題的一些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
3.學會與人合作,並能與他人交流思維的過程和結果。
4.初步形成評價與反思的意識。
三、解決問題和應用題的比較
1.解決問題與應用題概念的區別。
應用題的概念:根據日常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用文字、語言、圖形敘述出一些已知數量和未知數量,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運用四則運算求出未知數量的數學題,叫做應用題。
傳統的應用題教學題材封閉,給學生提供整理好的已知條件和問題,剝奪了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形成數學問題的機會,使學生感到只是在做題而不是解決實際問題;呈現形式單調,幾乎都是用語言文字表達的,分析數量關系時,用成人的思考代替學生的思考,以至思路狹窄、單一。解決問題時不能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只是安排大量的模仿練習,用反復操練強化教材中的解題思路。
而現在的解決問題其題材更加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用圖畫、對話、表格等形式呈現現實的生活場景。有些題目還具有開放性,要求學生從現實場景中收集、整合信息,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再用自己的策略去解決這些問題,有利於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解決問題與應用題的內容和結構的異同。
在課程標准中,沒有把解決問題作為一個獨立的內容領域,而是在教學目標中把解決問題獨立提出來,因此,實驗教科書沒有把解決問題獨立編排成單元,而是在各種知識的應用上進行研究。
而在通用教科書中,應用題是作為一個獨立的內容編排的。
應用題教學把應用題歸成類,集中一類問題進行思考,強調速度和技巧;而解決問題強調的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換句話說就是在一種新的情境中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使問題更具挑戰性,可能一個問題跟著一個問題。
(1)教學內容安排
應用題教學內容的編排是採用獨立式,教學目標中把應用題獨立提出來。由於繁雜的應用題分類體系將各種題型編排成一個相對應的數量關系式,學生的解題過程就成為簡單化的解題過程。
而解決問題教學內容的編排則採用分散式。內容豐富,信息量大,問題多樣,答案不唯一。要求學生具有獨立見解和創造性,以便學生發展數學思維能力,學習數學思想和方法。
(2)問題呈現方式
應用題是以文字形式呈現,形式比較單一。對學生的吸引不大,特別是低段學生,覺得枯燥乏味,缺乏興趣。
而解決問題具有開放性。主要有純圖片、半文字半圖片、純文字的。信息內容以關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貼近學生的現實,信息趨於多樣化和開放性。讓學生主動通過探索和實踐來解決問題,這樣可以更好的激起學生興趣和探索熱情。
(3)學生培養目標
應用題教學時多採用綜合法和分析法幫助學生分析,教學中心就是分析數量關系間存在的唯一的運算關系,把找到「解題方法」為目標。
而解決問題教學時則沒有現成的類型和解法套用,需要學生通過個人或小組的形式探索和實踐來解決,具有新穎性和挑戰性。解決問題教學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合作精神。
3.實驗教科書「解決問題」的編排有新的突破:
一是與計算教學緊密結合。例如三年級上冊《筆算乘法》,教材首先呈現了與學生生活有密切聯系的情境圖。主題圖畫的是3個小朋友在畫畫,每人身邊都有一盒彩筆,由此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已知一盒彩筆是12枝,那麼3盒彩筆一共有多少枝?由小精靈提出:怎樣算一共有多少枝?
教學時,教師讓學生先估一估大約有多少枝,然後要求每個學生先自己獨立試做,再小組內交流各自的演算法,最後在全班匯報各小組的代表演算法,共同研討解決問題的方案。這樣設計讓學生通過活動來感受、理解乘法的實際含義,其好處:
(1)、能調動學生學習計算的積極性。因為學習計算不僅學到了數學知識,而且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有利於探索計算方法。因為現實的情境是學生熟悉的能喚醒他們的生活經驗,能激活已有知識。
(3)、能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因為經常聯系現實生活學習數學,學生能感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大量的數學信息,能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
二是與發展數學思考密切結合。學生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也是他們運用生活經驗對有關的數學信息作出解釋,並用具體的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簡單現象的過程。例如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中的《解決問題》,教材呈現了一幅奶牛專業戶情境圖,反映一周的產奶量220。5千克,既與3頭奶牛有關系,也與一周(7天)產奶時間有關系的數學問題,這樣編排有利於學生初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系;二是選用什麼計算方法去解決問題完全由學生決定,教科書只通過兩個學生的對話提示,鼓勵學生獨立思考,主動解決問題。鼓勵學生多向思維,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但不能要求每個學生都掌握多種解題方法,造成不必要的負擔。並要採取半扶半放的方式,讓學生主動參與解決問題的過程。這樣幫助學生學習從量的角度分析數量關系,描述解題思路。三是例題中的某些已知數量不是直接告訴已知數量,題中「7天」這個條件通過「上周」這個詞隱藏了起來,給學生分析題意時造成了一定的困難,這對學生來說既有現實性和趣味性,又有一定的挑戰性;這有利於學生通過分析數量間的關系而選擇正確的計算方法解決問題,來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
三是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例如三年級上冊p112頁實踐活動《數學廣角》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設計了一些數學實踐活動情境,重在向學生滲透排列與組合的數學思想,並初步培養學生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這也是《標准》是提出的要求:「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能進行簡單的、有條理的思考。」。這部分內容的活動性和操作性比較強,可以採取學生動手實踐、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教學。學生在活動中可以進一步經歷數學知識的應用過程,根據實際問題採用羅列、連線等方式,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與組合數,並能感受到有的與順序有關,有的與順序無關,在教學中盡量避免出現排列、組合這些術語,也不必跟學生解釋。去體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樂趣。這樣編排是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地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初步獲得一些數學活動的經驗,了解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
四、為了更好地對小學數學解決問題深刻理解,下面特提出幾個觀點:
什麼都可以代替,唯有思維不能替代。
錯誤是一種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進步。
每個人在一生中都會遇到各式各樣的問題,解決問題成了人生活中重要的、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中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有問題的學生教得沒問題,美國衡量教育成功的標準是將沒問題的學生教育的有問題。」由此可見,在不同的教育理念的指導下,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在教學中所處地位迥然不同。
昔日應用題教學與今天解決問題教學不僅僅是名稱上的不同。從教材的呈現方式到教學目標,從教師的教學方式到學生的學習方式上都有了顯著的變化。
應用題教學與計算教學相結合後教學內容的呈現更加豐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和計算、估算等有機的整合到一起,這也給教學提出了新的挑戰。
對於傳統的東西,我們要學會揚棄,學會選擇。
探究性學習更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學會思考。
學生習慣於接受現成的知識,習慣於找標准答案,習慣於勤加練習、考出高分。而輕視了自我探究、小組合作等學習方式的合理運用,扼制了自己解決能力的發展。
現實生活中包含著許多數學問題、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我們的教學應該挖掘這些素材。只有當問題與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是有價值的,才能激發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
對於「應用題」更名為「解決問題」,主要是讓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不要被原有的應用題所束縛,換成新的表達方式,能夠更好的反映小學數學課程所應該追求的目標,所以就改為解決問題。國際上通常叫problem solving就是問題解決。按照我們國家的思維的習慣或者表達的方式,我們把它界定到解決問題。
五.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教學已成為值得探討的一個問題。隨著社會的信息化發展,數學的應用也在不斷地深化和擴展。我們就要更加註重在真實的情景中研究數學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策略設計如下:
1、創設情境,收集信息
教師開始上課時,可以藉助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來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把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主題圖或教學課件上的信息在一定意義上是為學生思維提供線索的。當學生匯報後,教師引導學生將收集的信息進行整理,找出要解決的問題。通過觀察匯報也能為解決問題提供認知的基礎,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煥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為學生自主探索、解決問題營造氛圍。
2、小組協作,探究問題
當學生明確要解決的問題後,給學生留出充足的空間和時間,讓每個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自主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方法和策略,還可以通過小組內的共同探究和交流,並形成初步的方案。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參與到小組中去及時獲取信息,適當加以引導和調控。
3、交流評價,解決問題
交流評價是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有機結合的關鍵環節,教師的主要責任在於組織學生進行有成效的數學交流,激活學生的思維,拓寬學生的思路。理清思路後,讓學生獨立選擇演算法。當學生有了自己的想法後,再讓學生通過小組交流進一步歸納整理演算法。最後通過集體交流,明確演算法。
4、鞏固方法,拓展思維
學生掌握了方法,還要不斷練習,在應用中深化理解。在這個環節中安排一些基本題,讓學生用已掌握的知識進行解答,以達到鞏固應用的目的。也安排一些發展性習題,讓學生從不同角度靈活運用已有的知識解決問題,以拓展學生的思維,以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
六、在實施解決問題教學過程中的幾點建議:
1、注重學生收集信息
從解決問題的步驟來看,收集信息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在低年級多是以圖畫、表格、對話等方式呈現問題,隨著年級的升高,逐漸增加純文字問題的量。在實際教學中,對於中低年級學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徑是指導學生學會看圖,從圖中收集必要的信息。教師需要注意的三種情況:一是題中的信息比較分散,應指導學生多次看圖,將能知道的信息盡量找到;二是題中信息比較隱蔽時,容易忽略,這時要引導學生仔細看圖;三是信息的數量較多,要引導學生根據問題收集相關的信息。
2、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提出問題的能力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要求是不同的,但兩者有一個共同的關鍵,那就是要能組合問題中提供的相關信息。只有認識到信息之間的聯系,才能提出一個合理的數學問題。但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缺乏這樣的意識,有時是教師有這樣的意識並給學生提供了機會,但學生卻不提不出來,要麼提出的問題都一樣。因此,為學生營造大膽提出問題的氛圍,引導學生學會提出問題,顯得十分必要。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實際上是在喚醒學生探索的沖動,培養學生敢於質疑的勇氣。
3、培養學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產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師應根據學生解決問題的實際情況,當部分學生解決問題的思路不很清晰時或者當學生提出了不同的解題方法,特別是有創新意識的方法時,可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而學生合作交流時,教師要關注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一方面鼓勵他們主動與同伴交流,表達自己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讓其他學生主動關心他們,為他們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提供幫助。從而加深對問題本身的認識和解題方法的理解,有助於解題策略的形成。
4、關注學生評價反思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教師恰當地評價學生的想法,注意激勵學生外,還要組織小組之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開展積極有效的評價。讓學生通過評價他人解決問題的過程,形成自己對問題的明確見解。同時,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對解決問題的過程進行回顧和反思。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自己所經歷的解題活動有正確的分析。在遇到困難時,能正視困難,不輕易放棄;在順利的情況下,能保持謹慎的態度,善於發現被自己忽略的問題。另一方面,在解決問題的過程結束之後,還應完整地回顧分析和思考問題的過程,反思自己的結果是否合理,還有沒有其他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不斷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逐漸內化為成熟的解題策略。
在教學中,教師首先要讓學生能夠解決基本的、常規的數學問題,然後鼓勵學生解決開放題等有挑戰性的非常規問題,並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探尋解法。解決問題的教學是新課程中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也是新課程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讓我們從低年級開始,注重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學好數學,最終達到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知識技能共同進步的目標。
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小學數學教改實驗的一個重要方向,也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要求,它是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因而在實際教學中必須認真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 ,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研究「問題解決」的相關策略,通過「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創造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的發展,為學生提供更多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及創新精神。
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小學數學教改實驗的一個重要方向。在新課程中,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新模式。以前,教師認為做題就是解決問題,而新課程強調的是:通過設計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思考,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來進行學習。「解決問題」過程是學生的一種「再發現」 ,「再創造」 。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認真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5. 怎樣提高數學成績
怎樣快速提高數學成績?
1.必須做好當天的復習,先把書和筆記合起來回憶上課老師講的內容,然後打開筆記與書本,對照一下還有哪些沒記清的,趕緊補完,而且也能檢查當天課堂聽課的效果如何,同時也可改進聽課方法及提高聽課效果;
2.解題時應仔細閱讀題目,規范解題格式,養成良好解題習慣,結合平時解題中存在的具體問題,逐題找出原因,看其到底是行為習慣方面的原因,還是知識方面的缺陷,再有針對性地加以解決,必要時要作些記錄,也就是錯題筆記;
3.回歸課本,鞏固基礎,先對知識點進行梳理,把教材上的每一個例題、習題再做一遍,確保基本概念、公式等牢固掌握;
4.調整心態,正確對待考試,考試的時候,大部分的題都是基礎題,只有少數幾道題時比較難的題,所以要調整好心態,鼓勵自己,在做題的時候認真思考,不要浮躁,在考試之前做好准備,做一做常規的題型,不要為了趕時間而增加做題速度,要有條不紊的進行。
提高數學成績 需先理解知識點
1.很多時候,數學考核的是考對知識點的運用,能夠理解這些知識點,然後解題,通過解題鞏固所學知識。
2.因此,做題時要學會思考題中所包含的知識點的運用,題與題之間的異同、聯系等。通過思考整合知識點,就會慢慢提煉出思路,以後再解這類題就會順暢很多。每思考一次就會加深一次印象,也會逐漸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
3.平時就注意養成打草稿條例清晰的習慣,這樣有助於培養自己清晰的思路,通過這個習慣的養成會慢慢提升對大型計算的信心和仔細程度,考場上才能做到快與準的統一。
6. 如何提高數學小學五年級學生有效
提高五年級數學成績的方法與策略
張磊
本學期本人接任五年級的數學課程,這個班我已經教授兩年,所以對該班學生很了解。該班學生尊敬老師,活潑、好動。本學期學生流動不大,轉走兩人,轉入一人。在上學期的考試中,學生們的成績有所提高,尤其是學困生和中等成績的學生進步很大。雖然如此,但全體學生在計算能力、審題能力、應用題解題能力、學困生轉變上等方面還存在不少問題,有待提高。五年級是整個小學最關鍵的一年,作為數學老師責任重大,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征對學生們的不足,培優補差,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更要注意因材施教。對學困生要培養他們的學習數學興趣,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然後進行個別教育,並及時與家長取得聯系,形成教育的合力。
基於此,下面本人就針對本班學生實際和教材特點,就來談談我本學期的一些教學打算:
一、提高計算能力:
在批改小學生平時的數學作業時,我常常會發現有不少學生的計算錯誤率比較高。學生計算的正確率一直成為影響學生成績的主要問題。根據多年教學的實踐經驗,我認為培養和提高小學生的計算能力,可以試試從以下六個方面做起。
1、、加強口算訓練
學生做計算題的速度及正確率與每個學生自身的口算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我在數學課教學前,注意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口算練習,基本上採用聽算和看算訓練,通過這種緊張而有序的訓練,引起了學生興趣及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對一些口算能力較低的學生,我則讓他們在課後多多通過口算訓練本來練習,相信只要能日積月累,持之一恆,學生計算速度和正確率的提高是顯而易見的。
2、按照法則解題
首先在解題前一定要讓學生注意先審題,觀察一下題目特點,看看幾步運算,有沒有簡便的方法;其次,一定要利用有關法則、定律進行計算,注意有括弧的要先算括弧里的,同級運算時要按從左至右的順序依次計算,不盲目「簡算」;最後,還要仔細檢查,看有無錯抄、漏抄、算錯現象。
3、養成驗算習慣
數學教學應當培養學生作業認真、仔細,書寫整潔、格式符合規定,對計算結果自覺檢查等學習習慣。教師要做好示範和表率,教師的板演,批改作業的字跡、符號,一定要規范、整潔,以便對學生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我們要提倡學生對自己的計算結果負責的精神,作業完成後要作自我檢查,復核或驗算。如:學生在解好方程後,一定要把答案代入原方程進行必要的驗算,爭取使學生解方程的能力得到提高,甚至正確率能達到100%;當然,豎式計算學生也能通過交換律及逆運算的關系來進行驗算,同樣也可降低計算的錯誤率。所以,保持和發揚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需要我們教師做出長期不懈的努力。
4、堅持積少成多
學生計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簇而就,因此加強平時的訓練是十分有必要的。如可以安排「天天練」,每天練5-10題計算題,既能輕松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又能做到「溫故而知新」。
5、重視教學反饋
多搞計算題競賽和訓練,提升他們的計算正確率。
6、不要光求速度,應追求
計算做到又對又快是最理想的目標,但必須知道計算正確是前提條件,是最基本的要求,沒有正確率作基礎的高速度是沒有任何價值的。所以,相比較而言,寧願計算的速度慢一些,也要保證計算正確,切實提高計算的正確率。如:做「直接寫得數」這類題時,對那些口算能力較差的學生,我還是要求他們能盡可能多地去打草稿,減少不必要的失分。
二、審題方面能力的提高策略
(一)計算:加強運算符號數字審題馬虎、書寫不規范等典型錯例的辨析糾錯是鞏固提高計算審題能力的助推在審題實踐中不斷積累,在專項練習中不斷反思,自覺養成正確的審題習慣。
器,通過這類練習及時訂正,規范書寫,避免重復的審題錯誤。
(二)解決問題:加強專項練習單位陷阱、隱藏條件、多餘條件等審題易忽略點是鞏固提高解決問題審題能力的助推器,通過這類練習讓學生在失誤中吸取教訓,養成認真仔細的審題習慣,進一步提高解決問題審題能力。
(三)操作:在操作實踐中積累,在專項練習間接條件、漏標數字、作圖規范等操作易忽略點中反思是強化審題習慣的保證,通過這類訓練讓學生在比較中辨析,在操作過程中改掉不細致的毛病,進一步提高操作審題能力。
(四)概念:加強專項練習關鍵詞變換、漏掉、逆向敘述等概念易混淆點是鞏固概念審題能力的關鍵,通過這類練習讓學生在辨析、質疑中進一步提高概念審題能力。
另外對於審題思維定勢,課堂上的練習環節可設計相應的變式練習,幫助學生搞清楚知識的相似性和相異性,概括審題解答方法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我在網上就發現有位數學專家的------六年級解決問題的「讀」「敲」「述」「擬」四步策略很有道理,下面就具體介紹他是怎樣指導與強化學生審題訓練。
(一)「讀」
六年級的讀要求全面地一字不漏地認真默讀,初步了解題意,尤其留意單位不一、「往返」 等淺顯陷阱,進一步強化學生自覺養成認真全面默讀、邊讀邊想理解題意的讀題習慣。
(二)「敲」
敲就是抓准關鍵詞,仔細推敲,化解細小障礙,正確理解題意。
(三)「述」
述,就是用自己的話復述並提煉題意,聯想前後的數量關系,抽象出問題要求的實際就是求什麼?
(四)「擬」
擬,就是模擬情景展示數量關系,探求解法。
三、有效實施小學六年級數學應用題教學的方法
1.問題來源生活化,呈現形式多樣化
問題來源生活化,呈現形式多樣化,就要求應用題的素材是學生自己熟悉的,或是自己感受過的、理解的,與他們的生活世界密切相關。這種呈現方式,對學生來說,具有親切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並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更重要的是能使他們把學到的知識運用於實際生活,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呈現方式也要打破以往純文字的形式,採用圖文並茂,這不僅有助於擺脫純文字的枯燥說教,也有助於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滲透數形結合思想,為以後的學習做好鋪墊。
2.用文字語言表徵問題
對應用題的理解是學習應用題的內部條件,也是應用題教學的邏輯起點。如果學生對數學應用題的文字釋義都含糊不清,勢必出現新舊知識斷層,給後繼學習帶來極大的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應注重學生對最基本的語言知識的學習,使他們能夠讀懂題意,而讀懂題意的關鍵就是要求學生能剔除題目中的「無用成分」,能用自己的語言闡明題意的核心,建立相應的文字表徵或數量關系。
3.注重題目結構的分析,培養學生數形結合思想
對題目結構的分析是提高學生解題能力的關鍵,也是解題的核心。
4.設計開放型的應用題
為了提高小學高年級學生解決應用題的能力,我們要有意識地促進學生數理邏輯思維的深層發展,為此可以設計一些開放型的應用題。
5.指導學生自編應用題
指導學生自編應用題,能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應用題的結構和特徵,激發他們自覺地分析數量間的相依關系,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想像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把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的能力,也是檢驗應用題教學效果的好方法。在指導學生進行自編應用題訓練時,要注意學生自編的應用題要符合思想道德上的要求;要符合邏輯要求,避免出現顧此失彼的現象;編寫出的應用題要同日常生活實際相符。另外,在指導學生編寫應用題時還要注意語言的生動性、藝術性、趣味性,符合小學生的認識能力和心理特點等。
6.提供問題解決的時間和空間
應用題的有效教學是與學生的自主活動密不可分的。學生自主探索和應用知識是有一個過程的,這個過程從「准備—實施一結束」,除了教師指導外,更重要的是要給學生留下足夠的思考時間與探索空間,教師要完全摒棄滔滔不絕地講,而要把精力用於啟發、誘導、設計階梯性問題上,使學生在教師啟發指導下,以盡可能大的興趣和熱情自己去操作,自己去探討推論,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策略、途徑,始終以積極的思維狀態全身心參與知識獲得過程,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才能。這就要求整個應用題的教學過程始終把學生視為學習的主人,學生要積極做到自主參與、合作探索。
7.進行策略訓練
小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解決問題的策略也在不斷地發展著。關於策略訓練的方式從大的方面可以分為兩類:一種是以教方法的形式單獨開設解題思維策略訓練課,可在較短時間內提高學生解復雜應用題的成績;另一種是在教學過程中,滲透解題思維策略訓練,通過這種訓練,小學生可以掌握更多更有效的策略,並且學會怎樣在解題過程中恰當地使用他們。這兩種方法對於提高小學生解應用題的質量和效益都是十分有幫助的。
四、提高後進生的學習成績的策略
學生學習成績不良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客觀的,有主觀的。客觀因素除學生自身的生理和智力有缺陷外,還有在心理上和學習上遇到的困難,沒及時解決等方面。但是,要使學生的學習成績提高,歸根到底要落實到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上來。
1、更新觀念,關心愛護差生,激勵差生「想學」的願望
多找差生談心、編座位照顧差生、上課提問不忽視差生、耐心回答差生的提問、當面批改差生的作業、班主 任和科任教師分別幫助一二個差生等措施,其效果頗佳。
2、根據差生的心理特點,激發學習興趣,誘導差生「愛學」
差生由「要我學」到「我想學」是一個十分可貴的進步。但是若不能把他們對學習的興趣穩定下來,那一切努力將會前功盡棄。因此,我根據差生的心理特點,找到一些切實可行、有效的途徑,激發學習興趣,誘導他們「愛學」。
3、對學困生建立學困生檔案,長期關注,並建立「幫教對象」,所謂幫教對象,就是優生幫學困生,一個優生帶一個或兩個學困生,這個優生就相當於他們的小老師,每天優生征對他們的知識不足,布置定量的數學任務,要求他們完成,他們不會的給以講解,一個星期給這個學困生進行評估,老師對出色的優生,給於獎勵,當然獎勵品由學生本人出。這樣下來,學困生成績有所提高,優生的得到進步,並使學生們建立了友好關系。
綜上所述,我如果真正把上面幾點落到實處,並養成積極反思的習慣,積極去調整教學中的不足之處,結合學生實際,努力提升教學質量。
7. 如何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
如何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的能力
關於培養學生解答應用題能力,《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數學教學大綱(試用)》中沒有明確提出,但是在教學目的中講到了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這實質上包含了培養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當然在小學還是初步的。可以說,培養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是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基本內容和重要途徑。因為應用題反映了周圍環境中常見的數量關系和各種各樣的實際問題,需要用到不同的數學知識來解決。通過解答應用題,促使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同實際生活和一些簡單的科學技術知識聯系起來,從而使學生既了解數學的實際應用,又初步培養了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另外數學作為一門工具學科,也應該把它用於解決實際問題作為教學的一個重點。這一點越來越多地被各國數學教育工作者所認識。例如,美國在80年代初就提出「解問題是80年代學校數學的重點;」在為90年代擬訂的中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再一次強調數學教育的目標之一是使學生成為「具有解數學問題能力的人」,「有效地應用數學方法解問題的人」。當然,培養學生解應用題能力的重要意義遠不止於此,還可以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如思維的靈活性、創造性)和道德品質等。而這些都是作為現代社會中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的公民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和品質。
長期以來,我國的小學數學,無論從教材或從教學來說,對應用題教學是重視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問題,主要是偏重內容的教學,輕視能力的培養,加之教材的選擇和編排不盡合理,教學的方法不盡適當,以致花的力量很大,收的效果較小。因此,如何提高學生解應用題能力,又使學生負擔較輕,是一個值得認真研究探討的問題。
二 解答應用題教學的改革趨勢
近年來,國內外一些數學教育工作者和有經驗的教師對解答應用題的教學,特別是如何培養能力進行了一些改革的嘗試,取得了一些有益的經驗。主要有以下幾個發展趨勢。
(一)應用題的內容趨於擴大
首先是加強聯系實際的問題。不僅限於課本中編好的現成應用題,而是從實際生活中收集材料和數據,進行一些計算。例如,美國在進行加減計算時,讓學生分類收集一些數字材料,然後進行統計和計算。英國在教學時給學生一張火車時刻表,不僅讓學生能看懂某次車始發和到達的時刻,而且進行各種計算。通過一些實際作業使學生知道數學的概念和思想就存在於人們的活動當中,並且能夠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我國有些教師也很注意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例如,一位教師出了這樣一個題目:「某車間用一塊長90分米、寬60分米的鐵皮剪成半徑是10分米的圓形鐵片,該怎樣下料才能使鐵皮的利用率最高?」結果多數學生列成下式:90×60÷(3.14×102)≈17個;部分學生通過畫圖(左下圖)得到答案是12個;還有一部分學生通過操作(如右下圖)
得到答案是13個。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最後一種下料方法利用率高,而第一種計算方法是脫離了這塊鐵皮的實際的。通過這樣的問題使學生初步體會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絕不能生搬硬套所學的計算知識,還要注意對實際問題進行具體分析。
其次,運用數學知識所解的問題不限於實際生活中遇到的,還包括一些有助於培養學生運用數學知識進行探究能力的問題。例如,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適的數,使每相鄰兩個○里的數的和等於它們中間□里的數。讓學生不僅寫出不同的答案,而且找出填寫的規律,並回答出能不能使開頭和末尾的○里的數相同。由於解題的范圍較廣,很多國家不用「應用題」這個名稱,直接叫做「問題」,日本原來叫做「應用題」,現改稱「文章題」,以體現其范圍的擴展。
(二)應用題的難度趨於降低
這個問題在多數國家已經得到解決。如日、美、英等國,解問題的面較廣,較聯系實際,但是難度較小。如日本課本中的文章題大多是兩步計算的。有少數國家,如俄羅斯,原來應用題的難度較大,步數較多,後來難度已有所降低或適當後移。特別是在把小學三年制改為四年制以後,隨著算術內容教學時間的延長,相應地應用題的教學時間也拉長了,應用題的難度也進一步降低。香港地區編訂的《數學科學習目標》中規定整數四則應用題,「每題運算次數不超過兩次」,分數、小數限解簡易應用題。許多國家或地區採取這些措施,使應用題教學更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無疑會有利於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更好地激發學生對解應用題的興趣和積極性。我國在解應用題方面一直存在著偏難偏多的問題,特別是升學考試為了便於擇優錄取,往往出現超過大綱、課本范圍的題目,給教學帶來很大的壓力和負擔。近年來實施義務教育以後,強調全面提高民族素質,應用題教學開始注意適當降低難度,是一個可喜的現象。
(三)重視培養學生掌握解題的一般策略
這是培養學生解應用題能力的重要條件之一。它與應用題的教學目的和作用是緊密聯系著的。長期以來,無論在國內或國外,都或多或少地把在小學數學課中要教會學生解答某些類型的應用題作為教學的最終目的。從這一看法出發,把教給學生應用題類型,記結語或公式作為基礎知識。結果形成學生套公式的習慣,沒有真正培養起解題能力。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數學教育工作者認識到,應用題教學的最終目的,應是通過一些有代表性的問題的解答,使學生掌握解問題的一般策略或方法,從而達到真正培養學生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日本伊藤武說過,過去解應用題,安於形式地機械地進行,把應用題分成若干類型,每一個類型都有一種確定的解法,結果容易使學生對確定的一些問題會解,而沒學過的應用題就不會解了。前蘇聯弗利德曼著《中小學數學教學心理學原理》中說:「形成和發展學生解任何數學題(包括實用題)的一般技能,這是數學教學的基本職能之一」。1988年第六屆國際數學教育會議也強調教學生學會使用解題的一般策略。有的代表指出,傳統的教學解問題的方法往往是由教師給出一個範例,讓學生模仿;教師不僅沒有給學生准備真實的問題情境,也沒有教給學生一般的解題策略,這樣既不能提高學生解問題的能力,也不能提高他們解問題的積極性。有代表提出解數學問題的一般策略有:聯系、分析、分類、想像、選擇、作計劃、預測、推論、檢驗、評價等。美國新擬訂的《中小學數學課程和評價標准》中,每個學段的第一條標准就是學習和應用解問題的策略,只是要求的水平不同,體現逐步提高。目前美國的小學數學課本大都編入解題的一般策略,作為正式的教學內容。例如,一本五年級課本中出現以下一些內容:用圖解,檢驗,有多餘條件或缺少條件的,編題,多步題的解題步驟,估算得數,用表解。
近年來,我國一些數學教研人員和教師也開始注意研究如何教給學生一般的解題思路和方法,特別重視分析題里的數量關系。有的實驗教材中也加強理解題意,摘錄應用題條件,補充應用題的條件,檢驗應用題的解答等的訓練。這對於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能力有很大的幫助。
(四)加強方程解法使之與算術解法相輔相成
從60~70年代的數學教育現代化運動開始,許多國家的小學數學增加了簡易方程和列方程解應用題。但是列方程解應用題教學的起始期以及深度、廣度,差異很大。例如,前蘇聯教學方程解法從小學二年級就開始了,而且有兩步的應用題要求用方程解。這就涉及算術解法與方程解法之間的關系問題。近年來逐漸趨於一致。一方面,較多的國家或地區,如日本、俄羅斯、香港等,小學教學列方程解應用題限兩、三步計算的,另一方面是在用算術方法解應用題有了一定基礎再逐步出現列方程解應用題,這樣可以使兩種解法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
在我國,自80年代初小學開始增加列方程解應用題,一直有不同的看法。十多年的實踐表明,增加簡易方程和列方程解應用題,的確有助於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減少解應用題的難度,培養學生靈活解題的能力,並有利於中小學數學的銜接。但是在實際教學時還存在著不同的處理方法。特別是涉及分數除法應用題的教學,很多教師把用方程解作為向算術解法的過渡,最後還是強調算術解法,忽視方程解法。這樣仍不能達到降低難度減輕學生負擔的目的。近年來有些改革實驗,強調算術解法與方程解法並重,相輔相成,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據《小學數學教師》1989年第3期載上海虹口區教育學院等按上述方法試驗情況,第一次測試,試驗班與控制班差異不明顯,第二年秋追蹤到中學進行測試,結果試驗班成績明顯優於控制班,只學算術解法的學生到了中學產生了負遷移。另據《小學數學教師》1992年第2期載無錫市教委教研室等使用課程教材研究所編的實驗教材,也取得類似的結果。兩個實驗班採取加強算術解法與方程解法的聯系,並且兩者並重,而兩個對照班仍教給解題模式。結果單元教學完了,測試實驗班和對照班成績沒有顯著差異,但是寒假後再測試差異明顯,實驗班和對照班的成績分別為87.3分和78.7分。但是根據北京一所小學的實驗,單元教學完了在測試3步題和靈活解應用題時,實驗班和普通班的成績就出現明顯差異。
8. 如何提高高年級學生解決應用題問題的能力
在小學數學中高年級解決問題策略的教學中要注意重視審題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重視解題策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一、重視審題能力的培養:
審題能力是綜合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一種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儲備、認知水平為依託,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應用題的審題過程就是要審清題目的情節內容和數量關系,使題目的條件、問題及其關系在學生頭腦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為正確分析數量關系和解答應用題創造良好的前提條件。
二、良好審題習慣的養成:
培養小學生養成認真審題的好習慣,並形成較高的審題能力這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須要有相當長的時間來強化訓練,幾乎貫穿我們數學教學的始終。在開始的訓練階段,教師必須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一讀題目,建立表象;二讀題目,明確問題;三讀題目,找出關鍵,並作記號。其難度主要體現在「在關鍵字詞句下劃上重點標記」這一要求。教師還可以利用時常出些「陷阱題」 「刺激」學生,讓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審好題目的重要性,這一點還是比較容易做到。
三、幫助學生提高分析能力:
現代認知學習理論的研究成果清楚地表明:專家之所以能很快地通過知覺找出在某一情境下解決問題的策略,是因為他具備迅速地把記憶中原有的知識?經驗檢索出來的能力。在數學問題的解決過程中,學生如能正確地識別問題的模式,分析出問題的思路,就能很快地收斂思考問題的范圍,為正確選擇問題解決思路就邁出了關鍵的一步。
目前小學生解決實際題的能力還是相當薄弱的,主要表現為對問題的情境語言缺乏常識性的了解,不善於利用等量關系去解決問題,即找不準問題中各數量間的關系,這方面就屬於模式識別研究范圍內的問題。變式訓練是一良策,學生可以從題目的變更中了解與應用問題密切相關的術語,而且通過背景的變換,達到強化模式的目的。在採用變式訓練的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抓住引導學生實現模式識別關鍵性的一個環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問題進行詳盡的剖析,決不能就題論題,要教方法、教思想,從而達到以不變應萬變的目的。
四、引導學生領悟數學思想: 小學高年級的學生抽象邏輯思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他們有一定歸類和上升為數學思想的能力。數學思想較之數學基礎知識,有更高的層次和地位.它蘊涵在數學知識發生、發展和應用的過程中,它是一種數學意識,屬於思維的范疇,用以對數學問題的認識、處理和解決.數學方法是數學思想的具體體現,具有模式化與可操作性的特徵,可以作為解題的具體手段.只有對數學思想與方法概括了,才能在分析和解決問題時得心應手;只有領悟了數學思想與方法,書本的、別人的知識技巧才會變成自己的能力。像小學數學經常會出現的行程問題,學生如果掌握了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解決的時候就會得心應手。
五、重視解題策略的回顧和反思:
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歸納、概括、和策略反思的能力。在數學解題過程中,解決問題以後,再回過頭來對自己的解題活動加以回顧與探討、分析與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一個重要環節(「解後不思等於不收」,「反思是收獲的黃金季節」)。這是數學解決問題過程的最後階段,也是對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最有意義的階段。解決實際問題的教學目的並不單純為了求得問題的結果,真正的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驗只有通過概括才能上層次,概括的層次越高,遷移的半徑就越大),培養學生的創造精神,而這一教學目的恰恰主要通過回顧解決問題的教學來實現.所以,在數學教學中要十分重視解題的回顧,與學生一起對解題的結果和解法進行細致的分析,對解題的主要思想、關鍵因素和同一類型問題的解法進行概括,可以幫助學生從解題中總結出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加以掌握,並將它們用到新的問題中去,成為以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有力武器。
六、適當進行開放題和新型題的訓練,拓寬學生的知識面 :
數學教學中適當地對學生進行開放題和新型題的訓練,是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必要補充。可利用學校的圖書館、教室等學生非常熟悉的地方,創設出一個個豐富的現實的問題情境,學生依據這些材料解決問題,求知慾強,並體會到成功的快樂。還可以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意識,能知道現實生活中蘊涵著大量的數學信息,能感受到現實世界中有廣泛的應用。也可以通過改變條件或問題,把一道題改編成幾道不同類型的問題,讓學生弄清算理,加以辨析,從而形成知識鏈,提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能力,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開放題的特點是可以有多種解決的策略,如著名牛吃草問題,雞兔同籠問題可以用列表,猜測,假設策略,和方程策略.解決問題的 策略除以上提到的外還有很多,如:畫線段繪圖策略聯想相關問題策略,還有關系,傳遞與反傳遞,歸納,剩餘等推理策略,利用模型繪制策略,排除策略,等等。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感覺到在解決實際問題教學中能注意到以上幾點,不僅能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整個學習過程,還能較好地幫助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抽取並理解數量關系,掌握解決類似問題的一般方法,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學會用數學眼光觀察生活、發現和提出數學問題及能根據需要篩選和處理信息,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策略的能力,特別是這種教學策略的運用促進了學生學會觀察、學會傾聽、學會交流、學會反思等學習品質的養成,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離不開數學,較好地達到了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