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淺談小學數學教學中常用的幾種教學模式
一、討論式教學模式這一種模式的主要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在教學的過程中,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全過程,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去發現問題,共同解決問題。在討論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直至培養創新思維能力。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引導學習的方向,幫助學生解決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二、互動式教學模式這一模式主要是在討論教學模式基礎上的改進與優化,增強了教師與學生的相互交流。由於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交流,使課堂教學更加具有目的性,教師可以在交流的過程中更加及時地了解課堂的動態,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學習,最大限度地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三、實踐式教學模式這一模式主要是針對一些實踐性較強而且具備必要條件的課型進行設計的。其主要的特點是:讓學生動手實踐,在實踐中探索知識,掌握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四、講座式教學模式這一種模式主要是對學習方法與學習技巧方面的潛在因素進行專門的學習,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為學生在今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教學方法有幾種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孩子收益終身,尤其是小學階段,小學階段是孩子從一個天真頑劣的小孩到一個真正接受知識的小學生,從各個方面進行要求規范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孩子成績優異的關鍵,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給孩子補習小學數學,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了解補習小學數學的五大技巧。
現在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教育時代,孩子們的大腦不僅僅是課上的40分鍾,而是要勇於積極的探索,在給孩子補習小學數學的時候著眼於以上幾點,加上對課本知識的結合,孩子的成績定會有所提高,於此同時孩子更多的學習到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
3. 先學後教的小學數學教學模式是什麼
「先學後教復」的核心是培養學制生的課前預習能力,讓學生養成自學的好習慣,新數學課標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自學能力。「先學後教」能推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教師應把握好這一教學模式,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打好基礎。
先學後教」的核心是自學能力的培養,是學生主體作用的具體體現。因此,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使其從「學會」到「會學」,無論是從實施素質教育的角度看,還是從終身教育、創新教育的角度看,都是我們數學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課題。眾所周知,自學能力並不是與生俱有的,而是後天培養形成的。在小學中,嘗試使用「先學後教」的方法,對推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影響。對於農村小學生來說,「先學後教」的方法也是切實可行的。
4. 農村小學數學新教學模式
新一輪的教學改革在轟轟烈烈的展開,作為一名一線的農村小學數學教師,新課程理念指導著我,這幾年我都力求在自己的數學教學之中改變自己固有的、已不適合時宜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但是,在新課程教學理念逐漸的深入人心之時,也從教學實際體驗出發對新課程產生了一些困惑,以下幾點是本人在教學實踐中的反思。
困惑一:目標定位的困惑
在課程改革中,有的教師認為:因為教材變了,試卷命題形式、內容、難度都在變,所以我們的教學也得變,也得適應新形勢。這種思想反映了教師認識上的不足:不是為了貫徹新課標、體現新理念、實現新目標而改,而是為了適應教材、適應考試而改,是為新一輪的應試而改。新課程要求一切為學生的發展而改,改革是為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讓學生在選擇中學會規劃經營人生,讓學生學到一定的基礎知識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模塊學習,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由於教師在認識上還有盲區,行動上還有誤區,也就造成了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的迷茫和游移,甚至停滯和倒退,所以現在的素質教育喊得驚天動地,應試教育抓得扎扎實實;說的是一套,做的又是一套,難怪有人說:再這樣搞下去,課程改革很快會以失敗而告終。
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要反復學習新課程標准,進一步理解新理念。我們最初認識、學習新課標所接觸的新理念都是純理論性的東西,這些教育、教學理論缺少教學實踐做支撐,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但是真正進入實戰階段以後,由於各所學校的實際條件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尤其是農村的村小)與之相差甚遠,才發現很多的設想都是行不通的,有些好的設想在實踐中大打折扣,行之有效的新教學方法更少,這時教師對新課程的實踐陷入了困境也是正常的。如果我們不對失敗的進行有效的反思,課程改革就無法推向深入,也無法取得課程改革的成功。因此解決問題的最好辦法就是再次認認真真地學習新課標。由於這時我們已有了教材、有了教學實踐,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此時重溫新課標,定有更深刻的感悟,定能把新的理念、新方法應用於教學實踐,從而推動課程改革向縱深挺進。
困惑二:新課程下就能夠避免學生成長的兩極分化嗎?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師生平等、教學民主已成風氣,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課堂局面已開始形成。但是隨著實驗的不斷深入,學生的兩極分化也隨之出現。新課程為絕大數同學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學習優勝者將更加突出。在新課程形勢下,由於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學業評價方式的變化,課堂充滿了一種民主的、和諧的氣氛,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師生互動,把課堂推向了一種全新的境界。在教學內容方面,新課程信息的呈現形式多樣又有選擇性,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答案的不惟一且具有開放性等變化,都在最大限度上給大部分同學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學習空間,激活了大部分同學的思維,激勵著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通過幾年來的教學實踐發現,這種新的學習方式,更適合那些智力較好、反應較快、自律能力較強的學生,他們無論是合作討論,還是實踐操作,都具有了超常的發揮。這正是新課程的優點所在,也正是兩極分化的原因吧! 而這種分化,在數學教學裡面尤為明顯。現在的我們學校班額多的六、七十人,少則五、六十人,那我們的教師究竟該如何把握在大班額的背景下教學中體現的分層教學,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知識並全面的發展呢?
針對這一困惑,根據我目前的感悟,我認為應從以下著手:首先必須承認:孩子之間是有差異的,事實上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學好數學。有的學生再信心十足,最終也成不了數學尖子。教師一定要客觀地對待這種差異,對學生不能用同一把尺子評價,更不能橫向比較,必須看到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起點,每個學生只要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有進步,就應該給予肯定,就應該承認他是能行的。有的學生經過一番努力,才得了60分,我卻象對有些學生得了100分一樣為他感到高興,給予表揚。教師只有用發展的眼光看學生,才能看到孩子們在學習數學中的點滴進步,才能真正鼓勵孩子們都能說:「我能行」!為此,我首先在課堂上對「學困生」給予特別的關注。對這部分學生,僅僅靠口頭鼓勵,幫助他樹立自信心是不夠的。由於他們的基礎太差,上課時,再降低知識的起點,他們也如同聽「天書」一般!而實際上,教師在上課時也不可能為這一部分學生過多地降低全班授課的知識起點。因此,在課堂上,我經常有意無意把比較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們回答,使他們覺得還有能聽懂的,從而增強求知慾望。反饋練習時,我常常時出兩種題,要求大部分的學生做完所有的題目,而「學困生」只要做一組就可以了。這樣對不同的學生,要求的標准就不一樣,使「學困生」能接受並且基本上能跟上班的節奏。在我巡視學生做題時,主要是關注「學困生」,並及時給予輔導,幫助解決做題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使他們一節課下來有所收獲,長此以往,他們也就樹立起了「我也可以學好數學」的自信心。其次較深的問題留給優生,該讓他們表現的時候就讓他們來表現,讓學困生同時佩服優生,激起全體學生的學習興趣。再次對優生和學困生都 不吝惜表揚。小學數學教師,一般是任教兩個班的數學,面對一百多名學生,每堂課都表揚到每一位孩子是不現實的,所以,我充分利用家庭作業本,與學生進行「書面私聊」:「最近你的數學成績進步很大哦,真不錯」;「昨天你上課回答的問題非常完整,繼續發揚!」;「這次小考你進步很快哦,加油!」……就這樣小小的評語在師生的心靈間架起了愛的橋梁。為師者,不要吝惜表揚,根據不同的孩子及時地把自己的「情」和「愛」傳遞到孩子們的心中去吧,讓孩子們在老師的關愛中,點燃進步的火花,增強必勝的信心!使孩子在自信和成功的體驗中學習數學。
困惑三:開展探究活動中的困惑
(一)、開展活動與完成教學任務的矛盾
在教學中,教師們往往有這樣的困惑:當我們在課堂中開展了大量活動時,教學任務常常不能按期完成;而不開展課堂活動,又與新課改的精神相違背。到底該如何處理這兩方面的矛盾? 在這個問題的思考中,我們首先要明確到底什麼是新課改要倡導的課堂活動?在新課改的要求中,倡導我們教師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常識中、活動中、游戲中引入數學知識,這是很有必要的;但同時也倡導學生在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知識的獲得過程。同時,我們還要明確任何的課堂活動都是為教學任務與目標服務,准確定位每一節課的教學任務與目標對合理安排課堂活動是至關重要的。在一節「十以內數加法整理」課中,一位教師花了30分鍾的時間讓學生自己整理十以內的加法算式,10分鍾的時間歸納總結,使得一堂課單調而枯燥,雖然學生進行了自主學習,但卻背離了這一節課的真正教學任務;同樣的一節課,另一位教師用10分鍾分小組分部分整理加法算式,而用25分鍾讓學生來觀察所有的算式,探索規律,交流與總結,整個課堂的氣氛既活躍,學生也在這節課上學到了有用的方法與規律。所以,准確地定位課堂教學的任務與目標對課堂活動的安排會起到指向性作用。
我認為,在數學課堂中,活動應該是多形式的,不僅僅只有游戲才是活動,學生的觀察、交流、合作、探究也是活動,而且,活動應該為完成教學任務服務,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不能沖淡主題,這樣的活動才是有效、有益的課堂活動。
(二)課堂活動與學生人數過多的問題
《標准》中,特別強調「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過程性目標。要實現上述過程性目標,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讓學生去親身參與數學活動,而在學生的「經歷(感受)」、「體驗(體會)」、「探索」等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扮演的角色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目前,正是規模辦學的時候,大部分學校遠遠超過了班級的額定人數,班額基本上在65人左右。班級學生人數太多,給實施新《標准》帶來了困難,教師是無法成功扮演好他的角色的,尤其是難以扮演好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與合作者的角色,無法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難以實現新《標准》提出的「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這一人本主義的課程觀。
(三)課堂活動與缺少教、學具的問題
《標准》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逐步實現教學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效的學習工具」。然而,在我們農村地區,雖然大部分學校都有擁有計算機房乃至網路,但每個班級都用計算機來上數學課還需等待一段時間。
《標准》更加重視學生學習的過程性評價,有很多學習內容需要學生動手去實踐、操作,也就特別需要相應的教具。盡管有些教具可以讓學生自製,但是,也有一些教具自製起來比較困難或自製的教具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學很不方便。
(四)學生難以完成課外習題,質量何在?
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能聽懂課還要會做課外題,才能確保教學質量,否則都是紙上談兵。現在的教材內容較淺,而且取消了原來教材上的知識分類,強調了知識的整合、學科的整合,尤其是解決實際問題(就是原來的應用題),由於應用題教學不分類型,學生在面臨解決實際問題時無規律可循,學生弄懂這種題目,卻不會做另一種類型的題目,所以在解決問題時也就感到束手無策、無從下手,為了幫助學生解決學習的問題就要增加課時,但是每個知識都要增加課時,實際上又不可能有那麼多的時間,所以學生的課外題只會做很少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則要教師或家長進行指導,沒有了指導就無法完成,教師、學生和家長擔心這樣下去如何應對考試,「質量」如何得到保證!
課講了,學生仍不會做題的原因:一是學生知識銜接不上或者題的綜合性太強;二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不深,基本方法掌握不全,沒有形成良好的思維意識和思維習慣;三是教師只滿足於書本知識的傳授,忽視了對話知識的拓寬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四是教師用傳統的觀念、傳統的標准認識這一問題,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課外練習只是對教材起輔助作用;五是課程理念變了,而課外練習還未能與教材、新課標配套,或協調不夠,建議教師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按照新課標的精神自己編寫一些練習,切忌整版照抄,用老問題對新教材。
困惑四:數學教學生活化、情景化就可以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嗎?
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單純的數學知識往往比較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起來比較的沒有興趣和激情。新課程中我們通常把數學教學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或者創設一定的故事情景或者問題情景,利用他們喜聞樂見的素材喚起其原有的經驗。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學起來也必然親切、實在、有趣、易懂。一線教師們的確也在自己的教學理念中逐步滲透著新鮮的血液,努力的實現著「生活化數學」的理念,盡可能的讓學生從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發現數學、掌握數學和運用數學,在此過程中體驗數學知識與周圍世界的聯系,以及數學知識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感受成功,培養興趣,增進自信。可在教學過程中還是會遇到一些問題……在教學六年級《數學》利息的時候,我組織學習關於本金.利率. 利息.利息稅的應用題時,按以往的經驗,我以為這是學生最喜歡的一類實踐活動,每個學生一定能情緒高漲地很好地完成這一類型的題目。結果不然,學生根本不能從實際當中得到啟發。經過詢問了解,其實我們學校所在的這個區域屬於偏遠山區,許多孩子都沒嘗試自己存錢存入銀行,也根本不知何為利息稅。由此看來,這次我布置了一項不符合大多數學生實際的作業。
在這個教學實例中,毫無疑問,新課程理念所體現的是大家一致在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是大家極力要提倡、宣揚的!那麼它離我們學生的生活究竟有多遠呢?是要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解決數學問題還是直接告訴學生數學與生活是兩碼事呢?學生究竟該如何去正確地把握這兩者之間的尺度呢?作為教師究竟該如何去溝通這種境界和學生生活實際之間的鴻溝呢?這真值得我們同行去探討。
結束語:面對教學中的諸多困惑,一線教師們也都知道,課程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有順流、有逆流、有急流、有暗礁……只要大夥兒齊心合力、直面困惑、迎接挑戰,通過我們不斷的嘗試、探索,甚至是「碰壁」……只要我們正視問題,然後是研究解決問題的辦法,最終是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把課改實驗推向深入. 聚焦新課標,正視新課程,相信只要我們正真做到全身心的投入,農村小學的數學教師也一定能成為優秀的沖浪高手,在課改新浪潮中縱橫馳騁,只有這樣我國的課程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5. 小學數學課堂怎樣選擇教學模式
(一)構建科學有效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
1.構建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
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注意精選教學內容,教材提供了大量有利於學生開展觀察、操作、實驗、推理等活動的內容和學生所喜愛的活動形式,以利於引起學生有效學習,使學生完成「現實題材——數學問題——數學模型——數學知識與方法——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依託蘇教版國標本教材的上述優勢,我們通過研究,概括和描模出了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般模式,即:
(1)創設情境,提出數學問題:
教者做好教學前測:學生已積累了哪些生活經驗?現實生活中哪些事例、經驗可以作為鋪墊?讓學生從事哪些實踐活動可以強化對已學知識的掌握?怎樣可以把數學化和生活化結合得更好一些?然後通過語言描繪、實物演示、多媒體電腦演示等手段創設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此環節在實際應用時要注意讓情境服務於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要盡量排除數學以外的其它因素,最大限度地降低對學生思維的干擾。
(2)自主探索,建立數學模型:
教學中,利用蘇教版教材為學生提供的豐富學習素材,為學生提供恰當的時間和空間,創造機會讓學生自主發現數學問題、生成數學問題,促使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通過觀察、實驗、猜測等活動經歷「經驗——模型——符號」的數學化過程,建立數學模型,逐步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自主探索的精神。
(3)鞏固練習,實踐應用與拓展:
根據蘇教版小學數學教材練習設計新穎,富有創意的特點,充分利用與實際生活,實際經驗相結合的、形式多樣、趣味性的練習,為學生創設應用相關知識、方法的機會,使學生了解這些知識、方法的實際應用價值。引導學生在自我評價、他人評價中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展自我。
(4)總結反思,完善知識結構:
總結是對本節課學習的內容進行歸納和概括的過程,是幫助學生將零碎的、分散的知識整理成有條理的、系統的知識的過程,也是學生將所學的新知識內化,與原有知識融合形成新的知識結構的過程。可在學生小組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全班性的討論交流,從而引導學生會反思和知識梳理,學會自我評價和自我總結,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
2.初步形成了小學數學教學中「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等領域的科學有效的教學模式.
(1)新課程背景下的『數與代數』教學模式
①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根據蘇教版教材重視培養學生的數感的特點,通過語言描繪、實物演示、幻燈,繪畫再現、音樂渲染,多媒體電腦演示等手段為學生提供現實情景,組織操作活動,讓學生充分體驗和理解數的意義。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注重數在生活中的應用。使學生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增強學習和應用數學的信心,進而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
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就前面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整理,選擇出與該堂課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密切相關的問題作為學生這節課學習研究的對象。通過組織學生參與各種游戲、談話、操作、合作等數學活動,體會解決問題的方法的多樣性,在數學活動中自主探索,建構新的知識、新的信息,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③實踐運用,拓展創新
根據基礎知識設計應用性、綜合性、開放性比較強的情境或練習,在應用中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從而鞏固新知識,形成技能。同時暴露出學生理解、應用新知識的矛盾和差異,使教師有針對性地調整教學,減少失誤,提高課堂效益。
④反思總結,自我建構
可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交流的基礎上,進行全班性的討論交流,在討論交流中總結概括。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教師總結,而是教師引導、組織全班學生自己進行總結概括。
如:教學《用字母表示數》一課時,教師設置問題情境:同學們,我們都知道2008年奧運會將在我國舉行,為了迎接2008年奧運會,我設想(用投影顯示)以這種形式從左往右搭2008個正方形,誰能在10秒鍾內告訴老師需要多少根火柴棒?這時教師趁機告訴學生數學的一個基本思想:由簡單入手,深入淺出解決問題!
先讓學生用火柴棒搭一搭,數一數,並填寫下表: (預先給學生)
搭正方形個數
1
2
3
10
100
用火柴棒根數
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積極動手,教師巡視,發現學生都能很快寫出前四格的正確答案,但有不少學生最後一格空著,不知如何是好,這時教師沒有立即講解。而是問學生「表格中哪幾格可以直接通過搭拼後數出來?」「搭100個正方形的火柴棒根數不能數出來,那該怎麼辦?」再放手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討論後再回答。並要求學生說出理由。
生1:因為第一個正方形用4根,每增加一個正方形增加3根,所以搭100個正方形所需火柴棒根數為4+3×99=301(根)。
生2:先搭一根,然後每一個正方形需三根,按這樣搭100個正方形就需要火柴棒1+3×100=301(根)
……
接著提出:如果用X表示所搭正方形的個數,那麼搭X個這樣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學生通過討論交流,得到了不同的五種答案:[4+3(X-1)]根、(3X+1)根、[4X-(X-1)]根、[X/X+(X+1)]根、[X+2 X+1]根。並要求學生選擇其中一種方法算一算搭2008個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說一說是怎樣算的。
最後討論4+3(X+1)、X+X+(X+1)、3X+1、4X-(X-1)中的X表示什麼?
撇開搭火柴棒問題X又可表示什麼?使學生體會到X可表示「正方形的個數」,「整數」、「正整數」還可表示「長方形的長是X厘米」、「班級中有X個學生」、「氣溫是X℃」等等。總之,字母能代表任意數,長度,個數等。並要求學生寫出所知道的用字母表示的圖形的周長或面積公式、及字母表示的運算律(投影顯示)。並指出字母所表示的數。
通過學生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使學生自己完成由特例歸納一般規律,並用字母表示一般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能力,初步形成符號感,並體會到探索一般規律的必要性。
(2)新課程背景下的「解決實際問題」教學模式。
①情境導入
以情、以境、以疑、以趣設計生動有趣的情境,創設認知沖突的思維情境,
把鮮活的生活引入課堂.
②提出問題
讓課堂教學展開起於學生的質疑,讓疑問成為課堂天然的主線。如你知道了哪些信息?誰能用自己的語言把這些信息組合在一起,提一個問題?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選擇有效的問題,注意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及有效問題的生成。
⑧嘗試探究
讓學生自覺地、能動地體驗與尋找必要的數量關系,使學生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解題思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重視學生個體的有效參與,把操作和思考結合起來,指導學生講題說理,教給學生表達的方法,培養說的習慣。促進學生語言發展與思維發展同步性。
④鞏固運用
主題情景題組或表格式題組都是不錯的練習形式,它們不僅可訓練學生對題中數量關系的感悟,還利於訓練學生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綜合信息的能力。
比如《兩步計算應用題》可用下面「主題情景圖」題組來開展訓練:
根據上面的信息,你能解決下面的問題嗎?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張叔叔拿了200元錢,買了一個排球,一雙運動鞋,還剩多少元?
學校里買3個籃球,5個足球,一共用去多少元
學校買了8套衣服,上衣的錢比褲子要多多少元?
也可以運用列表式的題組進行練習:家樂超市食品櫃的食品單價如下表
麵包(袋)
飲料(聽)
糖(千克)
切片3元
可樂2元6角
花生糖20元
椰蓉3元2角
果汁1元5角
水果糖16元
果醬2元8角
椰汁3元
巧克力25元
想一想:(1)從上面的這些信息中,你知道了什麼?
(2)如果三類食品各買一份,最多要花多少錢?最便宜呢?
填一填:用50元錢選購以上食品,根據自己的想法,把購物方案填入下表。
類別
方案
麵包(袋)
飲料(聽)
糖(千克)
合計(元)
單價
數量
單價
數量
單價
數量
(1)
(2)
(3)
(4)
題組訓練,題目不長,但它包含很大的信息量。應用題組不僅僅訓練學生對 題中數量關系的感悟,還訓練學生分析信息、提取信息、綜合信息的能力。
⑤歸納總結
幫助、引導學生及時將所學的新知識進行整理、內化,形成新的知識結構,如本節課你學會了什麼?解決這樣的問題該怎樣入手?
(3)新課程背景下「計算」教學模式
①復習鋪墊,情境激趣。在學習新知識之前,對與新知識有密切聯系的知識技能、學習方法和思維方法進行鮮明的針對性訓練,如根據課題的內容教師准備形式多樣的口算訓練,提問與本節課內容相關的定義、規律等。通過前提補償和思維定向,幫助學生作好遷移前的知識准備和技能准備。
②巧用遷移,自主探索。
充分啟發學生抓住新舊知識的相同點,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上。同時抓住新舊知識的本質進行比較、區別。當學生找出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後,引導學生對比、分析,抓住本質進行區別,防止負遷移的發生。
③引導歸納,明確方法。
引導學生經歷分析、綜合、抽象、概括計算方法和理解算理的過程。充分體現演算法多樣化。加強估算,培養學生的估計意識,但不能隨意拔高要求,更不能一手包辦。畢竟小學階段,低年級學生的邏輯思維的發展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有限,一個人說不完整,可由多人補充,教師再在這個基礎上歸納、總結出正確的多樣的計算方法。
④練習深化,優化方法。
教師圍繞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多種形式的習題讓學生嘗試計算方法的運用,以便教師及時指導,矯正補缺。練習的設計要注意:練習要有針對性,練習要有階梯性,練習形式多樣性,練習要有一定的強度。
⑤總結回顧,自我評價。
指導學生對全課進行系統回憶,進一步明確知識重點、難點、關鍵,確保學生系統掌握知識。同時要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我學會了什麼」、「還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對一些細節問題要提醒學生注意,如書寫格式,書寫規范化等。(4)新課程背景下「統計與概率』的教學模式。
(4)新課程背景下「統計與概率」的教學模式
①引發需求。
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生活情境等引發學生的好奇心,促進學生產生收集數據和統計的需要,體驗學習活動等學習興趣。為一節課的高效學習做好充分的心理與思想准備。
②操作探究。
要引導學生投入到統計、游戲等學習活動的全過程中:選擇統計主題,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作出決策,進行交流、評價與改進;從而在感受、體驗等具體的學習活動中獲得對數學的理解,逐步建立統計觀念與應用意識,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進步與發展。
③應用拓展
除了使用教材提供的統計對象以外,還引導學生對學校班級、各班人數、天氣等現實生活進行統計,指導通過觀察、看電視報紙、詢問等途徑獲取信息,督促檢查學生的記錄情況,最後匯總信息,在這樣的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④總結延伸
可以總結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的結果、學習的方法等。延伸的方向可以是後續的學習內容,可以是相關的知識介紹等。
如教學一年級下冊P98—99頁的統計,我們先創設動物運動會的生活場景,引發學習興趣,製作的課件中將演示的圖形出現得較快,使學生很難獨立地數一數就知道各種圖形的數量,這樣打破學生認知結構的平衡,使學生自然地尋求簡單快捷的記錄數據的方法,引發學生統計的需求。
接著引導學生討論可以怎樣記錄各種圖形的個數,並在學生自主記錄數據後展示不同的記錄方法,再次引導學生進行比較,找出簡單快捷的的記錄數據的方法。這樣讓學生在經歷統計的過程中探索並自主優化統計方法,對學生的統計觀念起到了有效的促進與發展。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索的熱情和創新意識。在隨後的統計應用環節中,安排了為班級同學每人買一個買水果,買哪些水果?每種水果買多少比較合適的統計與討論題,學生在思考討論後形成共識:先用畫√的方法調查本班同學最喜歡吃的水果,再討論如果開班級聯歡會,哪些水果要多買,哪些要少買。使學生體會到統計服務於生活的作用。
(5)新課程背景下「空間與圖形」的教學模式。
①觀察積累
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包括(1)復習舊知,為新知的學習作好准備,在新知與舊知之間架起一道可感的橋梁;(2)激發興趣,通過觀察一些實物和有趣的現象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3)積累表象,通過觀察大量的幾何形體,在學生的頭腦中建立表象,為後面概念的形成或規律的發現作鋪墊。這是這一階段的核心任務。
比如,在圓的認識的教學中,先回憶以前已經學過哪些幾何圖形?它們都是由什麼圍成的,接著教師用一端系著小球的細繩,一端固定在手裡用力甩動演示,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小球在空中運動時形成一個什麼樣的圖形?這也是由線段圍成的圖形嗎?從回憶由線段圍成的平面圖形出發,通過觀察教師的旋球轉動畫圓的演示,學生獲得了一個曲線封閉成圓的直觀形象。這是從圓的形成過程上來認識圓,而不是圓形物體的簡單的靜態呈現。這樣處理,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能讓學生從這個演示過程中發現圓與以前所學過的平面圖形的區別,也有利於下面對圓的更全面、更深入的認識。
②操作發現
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不同的操作材料(模型、實物或教具等),讓學生在剪一剪、拼一拼、折一折、量一量、疊一疊、畫一畫、移一移的過程中,通過眼睛、耳朵、手指等多種感官的協同合作及其它同學的相互配合去發現幾何形體的特徵,把由觀察獲得的初步的感性認識推向深入。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通過操作去發現規律,並在發現的過程中學會合作、體會學習的樂趣。
如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我們就可以採用轉化的思想,在操作發現階段引導學生分組活動,集中大家的智慧對梯形進行改造,把它剪拼成我們熟知的幾何圖形,然後再問接求出它的面積,進而推導出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公式。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發現了好幾種成功而可行的辦法:(1)用兩個相同的梯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2)把梯形剪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三角形;(3)把梯形剪成兩個三角形(兩個三角形的高就是梯形的高);(4)把梯形剪成一個長方形和兩個三角形(如果是直角梯形就是一個三角形)……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剪拼操作,自己發現並總結出了梯形的面積計算的公式,與教師直接講授讓學生接受相比,這種方法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不僅加深了他們對公式的理解,而且增強了他們自主探究的信心。
③練習運用。
主要是用剛學到的知識和發現的規律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所學的知識,形成數學技能,培養並發展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
A.形成技能。智力技能主要指求積計算,它包括平面圖形的周長與面積的計算,立體圖形的表面積與體積的計算等。在計算的過程中,涉及到概念與公式的理解與運用,空間觀念的形成及口算、筆算、解題等一系列因素。操作技能主要指畫圖,如用工具(直尺、三角板、圓規)畫出一定的幾何圖形,或利用工具測量角度、測量物體的長度、重量等。
B.發展思維。在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中,我們要側重培養學生的形象思維。在練習中要加強表述思維的訓練,不僅要讓學生做出最終的答案,還要讓他們說出自己的解題思路與分析過程。通過練習,加強對學生思維品質的培養,如思維的敏捷性、簡潔性、批判性與深刻性等。
④評價激勵
評價激勵不是一個獨立的階段,它貫穿於以上三個階段之中。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成績,而且要發現和發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幫助他們認識自我、肯定自我、接納自我。
(6)新課程背景下「實踐與綜合應用」的教學模式。
①課前准備。
先要確定好探究主題。思考學生關心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然後引導學生尋找探究的主題。同時要做好課前調查或課前製作,布置學生做課前調查或進行課前製作。根據教材特點,低年級以學生學習、生活、游戲等活動場景為主,讓學生從活動場景中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中年級以學生實際操作為主,讓學生在操作實踐活動中研究新問題。
②課中探究
通過引導學生對提出的眾多問題進行梳理和歸納,制訂活動方案,參與實踐,自主體驗、合作解決問題、表達與交流,從而獲得認識社會、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與策略。
③課後延伸
引導學生進行課後驗證、觀察應用、寫數學日記以及幫助家長解決實際問題等。
以七巧板一課為例,我們收集資料製作了網路課件《七彩的夢》,結合實物學具,引導學生了解七巧板的來歷、學習七巧板的製作方法,通過猜猜象什麼、拷貝不走樣、巧手大挑戰、創意擂台賽等活動探究拼法,多角度、多層次,有效提高了信息的數量和質量,成功地為學生的自主建構提供了可能。
(二)激發學習興趣,轉變學習方式,提升了學生綜合素養
上述教學模式既關注教師課堂中的課程實施(教的層面),又關注學生數學學習進程中的數學發展(學的層面),立足於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上述模式的推廣與應用使得教師教得輕松,教得有效,學生學得愉快,學得活躍。轉變了傳統的學習方式,提升了學生的綜合素養。
1.學生能在教師提供的學習情境中,在老師的啟發和引導下自己發現問題,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並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會了與同學進行相互的交流,對自我和他人的活動過程、結果進行評價反思,選擇解決問題的最佳途徑和方法,進而實現了對知識的自我建構。
2.學生的學習過程與學習方式的變化。表現在許多學生的讀書、作業、收集信息、與人合作交流等學習方式發生了變化或正在發生著積極的變化,學習習慣更加良好。學生在閱讀、操作、討論、演算、思考、陳述、評價等方面,都逐步具有了自己的方法,觀察、思維、計算、寫作、歸納、應用等學習能力明顯增強。許多學生養成了預習、自學的良好學習方式。
3.由於教師改變了傳統的評價方法,注重給學生提供自我評價的機會,學生自我評價的意識大大增強,此外學生在合作、交流中還學會了客觀的評價他人,發現他人的長處,彌補自己的不足,學會了正確接納同學的意見。
(三)創新教師專業發展途徑,促進了教師專業素養的提高
1.常規性建設,關注教師發展的整體性。
在常規建設中,我們鼓勵教師創造性地使用教材,適當開發學生生活場景資源,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數學學習活動成為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並充分發揮教研組的力量,正常開展組內教研活動,活動中關注教師對上述課堂教學模式在實踐中的合理運用,關注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的相互關系,我們還根據各教研組特點,挖掘教研組的研訓力量,開展有針對性的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培訓,幫助教師正確理解與靈活應用相關教學模式。促進教師把教學工作的重心轉移到促進學生全面、和諧、可持續性發展的方向上來。使教師不僅關注教學內容、過程的預設,更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動態生成。
2.跟蹤式服務,關注教師的發展性。
跟蹤式服務中跟蹤的對象是具有「可塑性」的青年教師。對這部分教師我們採取的方法是「鎖定目標,強化訓練」。為需要幫助的青年教師成立幫扶小組,由領導和他的師傅一起,專門針對課堂教學給他開出了一份「跟蹤」菜單:每周互聽一節課互評一節課、每學期作一節課堂教學模式的應用匯報課。
3.結對式活動,關注教師的互助性
通過「良師益友」結對的形式,要求師傅從基本功、課堂教學和教育科研三個方面進行培訓。學年結束時對新進教師進行綜合評價。老教師教學經驗豐富,實踐閱歷廣泛,教材駕馭能力較強,對上述教學模式的理解和應用更到位,結對式培訓使新教師更快入門。同時,青年教師有著鮮活的思想,精力充沛,不受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敢說敢做。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促進了老教師對自己教學行為進行反思。
4.專題式研究,關注教師的需求性
專題式研究即是以專題的形式進行的教師培訓。我們的做法是:明確主題,骨幹先行,廣泛互動,專家點評,力爭做到一題一得。通過聽講座,觀課例,析個案,促進教師教育觀念的轉變,為實施新課程,推廣上述教學模式提供了思想准備。同時,我們邀請專家來校作專題講座;和教師圍繞共同的話題暢談各自的思想和觀點,開展沙龍論壇活動,激發教師的潛能和智慧。並把課堂教學作為其中的一個切入口,開展專題培訓。
該課題的研究促進了我校數學教師素養的群體優化和教師專業化的發展。近三年,我校數學教師在市、縣級執教公開課超過20節,參加省、市級教學比賽的有多人次,一批青年教師在課堂教學的磨煉中茁壯成長。隨著課題研究的推進,邊實踐邊反思,邊實踐邊總結撰寫科研論文己成為教師的自覺行為。三年來,教師撰寫案例、反思近千篇,教師的論文也是頻頻見於報刊雜志,《江蘇教育技術》、《小學教學參考》等雜志刊發我校數學教師的文章三十餘篇,在各級各類優秀論文評比中獲省級以上一二等獎一百六十餘篇。到目前為止,我校已形成了有3名鹽城市級教學能手、4名大豐市級學科帶頭人、6名大豐市教學能手的高素質的數學教師團隊。
十、課題研究的幾點思考
在《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探索與研究》課題的引領下,我們學校的數學課堂教學面貌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在欣喜的同時我們清醒地看到 許多亟待改進的不足之處和不少亟待研究與解決的問題:
1.理論素養的欠缺、研究力量的薄弱以及與外界信息交流的不夠,直接影響著課題的進一步深入研究。
2.「點」的突破不夠。各子課題之間研究的力度、層次和水平不均衡,少數子課題有蜻蜓點水、走過場的傾向。
3.對上述教學模式應用的系統科學有效的評價研究不夠。
4.教師教學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有待提高。教學模式本身只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一個教學活動框架,提示一條思路,並不是可供教師機械模仿或模擬的樣板。在選擇與運用的過程中,還需要教師發揮創造才能,善於依據不同的教學任務、不同的班級學生和自己的教學特長,大膽地進行改造。構成教學模式的各種教學變數、教學程序在教學過程中的排列、組合以及具體操作方法,並不是固定不變的,所有這些都為我們進一步優化教學模式,打造簡約有效的數學課堂留下了廣闊的空間。
6. 先學後教的教學模式,小學數學的
是導學案嗎?
課題一:認識長度單位——毫米
班級 姓名 評價
主備人 審核人 使用人 使用日期
教學思路
(糾錯欄)
使用說明及學法指導:1、結合問題自學課本第2、3頁,用紅筆勾畫出疑惑點;獨立思考完成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任務,並總結規律方法。
2、針對自主學習中找出的疑惑點,課上小組討論交流,答疑解惑。
3、帶﹡號的5、6號同學不做。
學習目標:
1、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概念,會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較短的物體的長度。
2、培養估測意識和能力。
3、培養動手實踐和合作學習的能力,並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學習重點: 認識長度單位毫米,會用毫米度量物體長度。
教學難點:培養估測方法。
一、自主學習
我能填
1、我以前學過的長度單位有( )和( )
2、我知道1米=( )厘米
3、我能填:2米=( )厘米 300厘米=( )米 5米=( )厘米
認識毫米:
1、我估計數學書的長大約是( )厘米,寬大約是( )厘米,厚大約是( )厘米。
2、我用直尺實際測量出數學書的長是( )厘米,寬是( )厘米,厚是( )厘米。
3、讀教材第3頁,理解當測量的長度不是整厘米時,應該用 作單位。
4、完在教材第3頁的「做一做」。
探究1毫米的長度
1、數一數直尺上1厘米的長度里有幾小格?1小格就是1( ),1厘米裡面有( )個1毫米,得出1厘米=( )毫米。
2、體驗1毫米的長度
(1)拿出1張IC卡,估一估,厚度大約為 。
(2)量一量,IC卡的厚度是
(3)比一比,先用食指和拇指捏住IC卡,然後抽出。(食指和拇指間的寬度就是1毫米)。
3、閉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長?
4、我知道生活中 這些物品的長度是1毫米。
二、合作探究、歸納展示(小組合作完成下列各題,一組展示,其餘補充、評價)
1、量出每條邊的長度(以毫米為單位),教材第5頁第2題。
2、在括弧里填上適當的長度單位。
(1)橡皮擦長5( ) (2)教室長10( )
(3)玻璃厚5( ) (4)鐵皮厚2( )
※3、怎樣比較准確地知道多少張紙的厚度是半毫米?
總結、評價:今天的學習,我學會了: 。
我在 方面的表現很好,在 方面表現不夠,以後要注意的是: 。
總體表現(優、良、差),愉悅指數(高興、一般、痛苦)
太多了,你需要這樣的嗎?
7. 小學數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幾種
對於那些成績較差的小學生來說,學習小學數學都有很大的難度,其實小學數學屬於基礎類的知識比較多,只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還是比較容易掌握的.在小學,是一個需要養成良好習慣的時期,注重培養孩子的習慣和學習能力是重要的一方面,那小學數學有哪些技巧?
由此可見小學數學的技巧就是多做練習題,掌握基本知識.另外就是心態,不能見考試就膽怯,調整心態很重要.所以大家可以遵循這些技巧,來提高自己的能力,使自己進入到數學的海洋中去.
8. 如何創新小學數學教學模式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弊端
(一)教學的模式相對落後
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要求小學的數學教育應該注重課堂互動性和趣味性的提高,讓課堂變得更加的開放和富有活力,讓孩子在提高數學知識的前提下,可以從另一方面提高孩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孩子在各方面得以全面的提升。但是目前的大多數小學的數學教育只是簡單意義上的按照教學計劃的照本宣科,小學的數學教師只是依照現有的教材給孩子講授知識,沒有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學習的程度進行個性化的教學和規劃,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因材施教的重要性。這種教學的模式不利於學生積極的思考,忽視了學生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而且會讓學生漸漸失去學習的興趣,也束縛了學生個性的成長[1]。
(二)教學內容缺乏創新
小學數學的教學很重視理論上的教學,這就使得教學的內容過於單一,甚至在數學的教學中主要是題海戰術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缺乏創新性的方法讓學生提高做題的技巧,提高做題效率和正確率。另外由於教師平時不注重教案的更新和課題的研究,所以數學的教學和教育受到教育內容的約束,這就使得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讓學生的思想變得很守舊。因此學生不光是學習知識,更重要是學習方法和技巧。
(三)學生的情況不均衡
由於每個學生的數學水平參差不齊,這使得學生的數學教學顯得異常的艱難,因為每個孩子的水平不一致,而且每個孩子的智力發展情況也是極不均衡,因此學生接受和適應新鮮事物能力也有所不同,但是目前一些學校的小學數學教育就忽視了對於不同個性孩子的培養,而且家長和老師對於學生的數學教育並不重視,認為小學的數學教育只是簡單的數學計算,這種現象一旦出現就會對學生的數學學習造成阻礙。
二、小學數學教學的創新性對策
(一)充分利用現代技術體現教學內容
進入網路信息化發展的時代,而且現代的新興技術的應用范圍也更加廣泛,而且小學生對現代技術的接受速度也非常快,教師在數學教學當中應該充分利用微信和網路技術對教學的內容進行推廣,使小學的數學教育更加具有趣味性和生動性,使得教學的內容更加多元化。新興技術的應用使得學生的學習方式得到逐步的提高,學生的學習技巧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改善;另一方面,作為教師也應該積極轉變以往的教學模式,積極利用新技術豐富自己的教學內容,要尋找新的教學方法,使得自己的授課形式和內容進一步得以拓展。學校和教師應該積極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並且對於創新性的教學模式和方法進行深入的探討和驗證。教學創新之後,要想使教學模式創新經驗得以應用,就要對其創新成果進行全面的論證,確保其創新成果滿足實際需求[2]。
(二)對教材進行深入研究
教師應該以學生目前的思維發展水平為依據選擇教材,為學生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對新知識得以充分接受,通過新知識與原有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使新的知識與原來的知識融匯貫通。首先,小學數學教材應包含思維激發方面的內容,在教學創新和提高上,教材的選擇也是教學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基於這一認識,在小學數學教材選擇和應用中,需要保證教材中包含思維激發的內容,以此滿足開發學生思維模式教學的目的。其次,小學數學教材應具有提高計算能力的內容。計算能力的提高可以為小學生未來的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而且計算能力的培養也是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之一。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創新過程中,應保證教材內容中含有計算能力培養和提高。再次,小學數學教材應該包含有新舊知識接續的內容。小學數學教學創新首要注意的是新知識和舊知識的相互銜接和續接。為此,在教材選擇中,應含有新舊知識接續的內容,保證小學數學教學創新能夠在形式和內容上得到高度的統一,使得孩子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與認知的高度統一,從而促進孩子身心的發展[3]。
(三)提高學生課堂的主觀能動性
教師應該積極的引導學生主動的去思考數學問題,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自身天性好動和可愛的本性的特點,教學的設計時盡量考慮教學形式和內容的趣味性,這樣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對以後的學習充滿信心;另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應該選定一個習題,讓學生通過這個習題找出不同的解題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小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而且孩子在這個過程中和同學進行交流和探究,提高了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成績好的學生帶動落後的學生,使得班級的整體水平得以提升,這也可以讓對數學學習抵觸的學生,對數學產生學習的興趣。
9. 小學數學七說課堂教學模式有哪些
【教學模式】:「導、學、講、練、評、研、提」七位一體教學模式。
【模式解讀】
一、導:就是引導學生學習,包含兩個方面的內容。
①根據教材和學生實際情況確立簡明扼要的學習目標。這個目標就是學習這小節所必須要掌握的知識目標。其他二維目標體現在教學過程之中,不在此范圍內。
②根據教材內容,把知識問題化,進行學法指導,編制合理的預習導航。編寫易錯提示、方法指導。讓學生能進行有效的自學。
二、學:即學生的自學(或者叫預習)
學包含「獨學」與「對學」兩個環節。
①所謂「獨學」,是指學生根據「導學講練稿」的指導,自學教材,積累自己對學習內容的認識理解,然後解決「導學講練稿」的導學題,遇到障礙時,作上記號,提交小組內討論解決。
②所謂「對學」,是指導在獨學的基礎上,由學科小組長帶領組員合作探究,解決獨學時沒有解決的問題與困難。而在「對學」時也不能解決的問題同樣做上記號,提交全班交流展示時解決。
三、講。就是進行「展示交流」。
主要是在課堂上進行,各小組在全班展示交流自學成果,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同時提出問題並討論,通過各組對不同任務的展示交流,進行思維與思維的碰撞。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對學生的認識、體驗、思維的碰撞給予點拔、評價和總結,進一步檢查三維目標的落實情況。
四、練。就是進行反饋測評。
原則:學什麼練(考)什麼,教什麼練(考)什麼。目標:人人達標。
檢測這個環節主要有當堂檢測,課後小組內的檢測和過關檢測三種形式。教師正是利用這個環節完成對學生的學情調查。測評時讓學生做到心中有數,以便於查缺補漏,提升自己的學業水平。對於測評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既可以利用課余時間給學生提供直接幫扶,也可以指派小組長、課代表、優秀學生等實現對希望生的幫扶。
五、評。就是對學習全過程的情況進行評價。
「評」主要包含以幾個方面的評價。①課堂展示的評價;②學習過程的評價;③小組合作的評價;④學習效果的評價。
六、研。就是研究問題,進行教與學的反思。
這里也包括兩個方面的研究。一是學生的學習反思。如:為什麼同學講起我聽不懂?為什麼我講題時同學們聽不懂?二是教師的反思。如:教學的全過程中還存在哪些方面的不足?哪些方面還需要改進,進一步提高效率?還有課堂容量的問題,質量的問題?
七、提。就是拔尖的問題,解決如何培養優生,讓優生更優的問題。主要是充分利用「導學講練稿」中的「選做題」,對優生進行拔尖訓練。
【操作流程】
1.上課前,教師把「導學講練稿」發放給每個學生,然後讓組長帶領、督促組員「預習」。預習的過程先以自學為主(獨學),遇到障礙時,在小組組員之間開展合作探究完成任務(對學)。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退居幕後,只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協助者,起到的是點撥、啟發、引導作用,而不是知識的唯一傳授者。教師參與學生知識的形成、歸納和總結,而不是把「標准答案」告訴學生。小組對學後,把「導、學、講、練稿」交給教師批閱。教師通過批閱,掌握學情,為課堂交流展示作好點拔、引導等工作的准備。
2.上課前老師臨時分配展示任務,各組提前把展示內容板書在黑板上。上課後教師給學生3-5分鍾時間,讓小組成員再次交流預習情況,探討如何完成本組的展示任務。
3.3-5分鍾過後,由各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展示。原則上同一小組成員輪流進行展示(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展示自己),其他成員進行補充,展示時要求學生先講思路,再講方法,強調易錯點、關鍵點、知識點。提倡優等生把機會留給希望生,其他組的成員也可進行補充與點評(群學)。教師相機進行點拔、評價、激勵,進行適當的歸納小結。在這個環節中,要求學生 「聽明白」,因為每組只展示了一部分學習任務,需要「聽明白」自己組沒有展示的內容。交流展示的內容一般為基礎題和能力提高題。
4.交流展示完之後,留5-10分鍾左右的時間,讓學生「想明白」(大概用時1-2分鍾)和「講明白」(大概用時2-8分鍾)。
5.然後就是當堂完成「導學講練稿」上沒完成的作業和修訂做錯了的作業。
6.如果時間有多餘的,就可以進行提升訓練,主要是解決「導學講練稿」最後面的「選做題」。如果時間不夠,也可以把幾個小節的「選做題」另外用1-2節課的時間進行單獨的訓練。
7.最後就是檢測。一共有二種形式可操作。一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相互的檢測,原則上用原題進行。二是全班性的檢測。這里又有兩種檢測,即全都利用「導學講練稿」上的原題組成試卷和教材上的原題組成試卷進行檢測。
「導學講練評研提」是一個整體。它不是僅指一節課就必須全部有這七個環節,而是指它是教學的一個整體,一個序列,七個環節既可溶於一節課中,也可各環節單獨成課,但這一切,都得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的具體情況而定。
【核心理念】:自主、合作、實踐、探究。
【教學原則】:①能夠讓學生思考的問題要盡量讓學生自己思考;②能夠讓學生觀察的事物要盡量讓學生獨立觀察;③能夠讓學生表述的內容要盡量讓學生自己表述;④能夠讓學生動手的試驗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⑤能夠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的要盡量讓學生自己綜合歸納得出結論;
【觀念支持】
沒有超前的、穩定的理念支持,就不會有持續的、有效的行動。
1、學生觀:沒有不想學好的學生,只有沒找到進步渠道的學生。所以教師應相信每一個學生都可以學好,不放棄每一個學生。
2、主體觀: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主組者,引導者。教師不能長期霸佔學生的課堂時間展示自己的才能。
3、學習觀:知識是學會的,不是教會的,更不是聽會的;能力是練會的,不是講會的,更不是看會的。為此,教學中應該重教更重學。
4.合作觀:在教師指導下的合作是一個雙贏共進的過程。提高競爭對手的檔次就等於提高自己。合作才能誕生希望。當你把別人扶上山頂時自己也就到達了山頂。
5.動力觀:老師不再當「火車頭」,而是充當調度員的作用,充當交警的作用,指引學生沿正確的軌道前進,充分發揮學生合作學習小組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成為小的「火車頭」,實行「多機拉動」。
6、捷徑觀:在教學實踐中,對准目標走直線並不是捷徑,知識灌輸不是捷徑,思維引導才是捷徑;外力推動不是捷徑,促其自動才是捷徑。交流,是個性學習的捷徑;講解,是認識提高的捷徑;步步為營是慢中求快的捷徑;借題發揮是思維拓展的捷徑。
7、差異觀:學生差異是教學資源。教師的作用在於面向全體學生,注意因材施教,促使有差異的學生互相借鑒,共同提高。
8、和諧觀:每個人都有成就的需要,交流的需要,被認可的需要,展示的需要。合作學習,兵教兵就是創設情景滿足學生的上述需要,達到和諧的目的。
9.潛力觀:人的潛力是巨大的,課堂的潛力也是巨大的。課堂教學的創新,就是不斷挖掘課堂潛力,不斷釋放學生的學習潛能,不斷追求課堂教學效益的最大化。也許開始時,我們的學生不會看書,不會合作,不會講解,但只要你相信學生的潛力是巨大的,可發掘的,並且能持之以恆的幫助學生朝自己所想的方向發展,相信學生一定會給你不斷的驚喜。
【終極目標】:實現「雙減提質」的目標。即:減輕學生過重的學習負擔和減輕教師過重的教學負擔。致力於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教師教學能力的提高。實現我校「促學生成才,助教師成功」的辦學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