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教學中困惑

小學數學教學中困惑

發布時間:2021-01-16 10:25:02

⑴ 現在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上的困惑有哪些

來自網上僅供參考

困惑一:觀念陳舊,方式封閉
對策:發散思維,實行開放式教學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的教學方式名義上是開放式的,教師主動讓學生回答問題、動手操作等,學生與教師的合作使教師很滿意。如一些教師在教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一年級數學第一冊第"#頁「$以內的加法」時,先讓學生看圖片回答:%&'左邊的小朋友手裡拿著幾個紙鶴!%"'右邊的小朋友手裡拿著幾個紙鶴!%#'一共有幾個紙鶴!接著教師在黑板上寫出算式後,再用同樣方法教學#(&)$。最後教師指揮學生完成書上的做一做,教師說一學生動手做一,教師說二學生動手做二……這些老師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其實學生還是在老師的框子內轉動,這種過於統一、注重封閉的教學都是不利於他們的發展的,不但桎梏了學生思維的發散,而且在心理上依賴或習慣於跟著老師走。
小學生發散思維活動的展開,其重要的一點是要能改變已形成的思維定勢。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小學生在進行抽象的思維活動過程中,由於身心的特徵等原因,往往難以擺脫已有的思維方向,也就是說學生個體乃至於群體)的思維定勢往往影響了對新問題的解決,從而產生錯覺。所以要培養與發展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必須十分注意培養他們思維的發散性。如,進行語言敘述的變式訓練,即讓學生依據一句話改變敘述形式為幾句話。這將有利於學生不囿於已有的思維定勢,使學生在訓練中逐漸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維方法與能力。
新課程教學體現的是開放的文化,只有開放才有空間,才有選擇,才有合作。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轉變教學觀念,大膽放手讓學生自主求知,學生能想的讓他們想,能說的讓他們說,能做的讓他們做,真正實行開放式教學,以充分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的發展。
困惑二:定理背誦,缺乏理解
對策:自主構建,促進學生的主動發展
小學生的思維處於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一些教師為了讓孩子們更快地掌握知識,就要求他們背公式、背定理,這一拔苗助長的做法不但不能幫助孩子們由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而且使他們對數學產生了恐懼甚至是厭惡。建構主義理論認為:不同的人對同一客觀對象的理解各不相同。正如奧蘇伯爾所說:「任何有意義的學習都是舊知識對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不同的認知結構導致新知識的固著點、同化和順應的途徑、方式、方法、習慣自然各不相同。因此,課程標准多次指出不同的人學習不同的數學這一思想。只有這樣獲得的數學才是學生自己的數學,活的知識,有用的知識。
在實踐中我們看到,有的學生擅長於用形象思維立體地理解數學;有的學生更趨向於用邏輯思維抽象地理解數學。因此,我們的教學就是要在適應學生思維特點的基礎上,理解數學並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如《時間》一課中,有學生對1時——1時半這一過程是這樣理解地:長長瘦瘦的是分針是叔叔,他跑步跑得快;而那個矮矮胖胖的時針是老公公,他跑得慢。叔叔已經跑半圈了,老公公還只有跑了一小格里的一半。顯然,孩子是用自己的方式來理解數學的,所以很容易掌握。
因此,只有自主建構過的才是學生自己的,教師教給學生的東西對學生來說存在著距離感,不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教得有多深刻和透徹。對於學生來講,他們需要的是經過重組後在頭腦中留下的真正屬於自己的那些東西。由此可見,學生需要的是用自己的方式理解數學,而不是單純地死記硬背。
困惑三:方法單一,效率低下
對策:貼近生活,增強實用性
為什麼學生越學越沒有了靈氣和活力?為什麼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不能體驗到快樂?我們發現有的教師不善於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往往習慣於自己的教學思路和方法,認為只要學生在做題時都能做對,那就是好的教學。把本應活潑的課堂變成了傳授知識、灌輸知識的課堂。
據香港的一項針對當地學生的調查表明,學生以數字、符號、公式等來形容數學,將數學簡化成運算. 亦有一些響應帶有「課堂數學」的強烈影子,例如認為數學是「用公式計算」和「背方法」的學科,以及「很多計算方法都能得到相同答案」和「答案准確」等,這大概是由於他們的數學觀多來自於課堂教學,而「課堂數學」大多是教導學生如何去運用定理和公式,題目答案唯一。而談到數學具有實用性的功能只有30%的學生。
因此,我們在選擇教學材料時應盡量從學生實際生活中直接去提煉數學問題,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數學問題生活化!如在教學《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我聯系品德與生活課中的超市購物這一情境,規定每個小朋友只能帶20元,又羅列了一些孩子們喜歡的商品,然後要求他們去購買。孩子們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購買方案。緊接著又問,如果只能買三樣東西,並且不能超過15元,你會選擇哪三樣?最後再問,如果要用最少的錢買數量最多的東西又該怎麼買?這一系列問題的設計,激起了孩子們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必備的、常見問題的興趣。正如古羅馬教育家魯塔克指出: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這就是說,只有點燃學生心靈的火種,才能感動學生學習科學;在數學課程中只有超越「科學世界」,關注生活世界,才能感動學生學習數學。
困惑四:處理教材,捨本逐末
對策:根據實際,恰當處理
傳統教學強調「教師應當緊扣教材」,而新課標強調必要時適當地突破教材。後者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結合學生實際和當地環境,小則更換一些簡便易行的題目,大則適當地改變教科書中某些課時的編排次序等,這確實能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的發展。然而,有的教師認為新課程標准提倡創造性處理教材,不但把教科書上的教學內容搞得支離破碎、無重點,並且將教科書上很好的內容也處理掉了。
如有位老師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時,不利用課本上的題目,不按照教材編排意圖,而是先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讓學生觀察並掌握特徵,然後出示一個正方體實物用同樣的方法教給學生。最後教師問學生:「正方體是一種怎樣的長方體!」學生都答不上來,教師只能自己說出「特殊的」三個字。這樣的教學表面上看起來是教師把教材處理後進行教學,是新觀念下的教學行為,但實際上是把長方體和正方體對立起來讓學生學,把課本上有關長方體和正方體之間密切聯系的「長、寬、高都相等的長方體叫做正方體」等重要句子都給「處理」掉了,造成了不良後果。因此,筆者認為,教學中教師不能盲目追求處理教材「熱」,以致捨本逐末,而要根據實際的需要恰當地處理教材,以求高效率。

實施新課程過程中,需要教師按新的理念和新的要求設計教學方法。教師首先應當反思一下,以往我是怎樣教學的,通常的教學方法是怎樣的?這樣的教學方法的特徵是什麼?是否有助於學生發展,是否符合新課程的理念。再看一些教學改革的案例,就會發現,原來教學還可以這樣組織,學生還可以這樣學習。思考一下,以往教學中學生是什麼角色,教師是什麼角色,是不是可以嘗試改變教師和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角色。並想一想,如果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變之後會發生什麼。把思考付諸於行動之後,迎刃而解地不單單只是困惑……

一、教學觀念轉變難
在實際教學中,我們發現有的教師的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封閉,名義上是開放式的,教師主動讓學生回答問題、動手操作等。這些老師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其實學生還是在老師設定的框子內轉動。這種教學嚴重桎梏了學生思維的發展。那麼,教師應如何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式、實行開放式教學呢?

二、合作學習收效難
小組合作學習能充分體現教學民主,能給予學生更多自由活動的時間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但是很多教
師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只是流於形式,表現在:時間上沒有保證,一個問題給學生討論,學生才開始說就打住,根本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問題不分難易,有些根本不需要討論的很容易的問題也拿來討論,浪費時間;交流缺乏平等,所謂的合作學習,變成了幾個優等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大多數學生成了看客;說是主動探討,實際是被動應付。老師一聲令下,大家開始討論,並不是發自學生內心的需要。這樣的合作學習收效甚微。在教學中,如何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呢?

三、解決問題過程難
「應用題」歷來是數學教材改革的重點內容之一。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應用題教學是在新理念指導下從目標、內容到教法的一次全方位改革。《課標》中把應用題確定為「發展性領域」中的「解決問題」。所謂「解決問題」是綜合性、創造性地應用學過的數學知識、方法解決新問題的過程。相應地,新教材中已經不再單獨設立應用題教學的章節,往往以計算伴隨著應用相融合的形式編排。這就對一線教師頭腦中長期存在的對應用題的傳統認識提出了挑戰。同時也給一線教師帶來了困惑。新課程背景下的應用題應該怎樣教學呢?

四、優差學生共進難
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導下,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在發生明顯的變化,師生平等,教學民
主已成風氣,師生互動、平等參與的課堂局面已經形成。但由於教師教學方式的變化,學生學習方式的變化,好學生的機會更多,得到了超常的發揮,學困生成了旁觀者,得不到獨立思考和表現的機會,獲益少。這樣,學生的成長也就形成了兩極分化。在數學教學中,究竟該如何讓所有的學生都能共同進步,得到全面的發展呢?

⑵ 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困惑

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使孩子收益終身,尤其是小學階段,小學階段是孩子從一個天真頑劣的小孩到一個真正接受知識的小學生,從各個方面進行要求規范的時期。在這個時期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孩子成績優異的關鍵,很多家長不知道如何給孩子補習小學數學,那今天就帶大家一起了解補習小學數學的五大技巧。

現在的時代是一個多元化的教育時代,孩子們的大腦不僅僅是課上的40分鍾,而是要勇於積極的探索,在給孩子補習小學數學的時候著眼於以上幾點,加上對課本知識的結合,孩子的成績定會有所提高,於此同時孩子更多的學習到的是掌握知識的方法。

⑶ 小學數學教師平時在計算教學中存在哪些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會出現哪些問題及對策
新課程倡導學生的學習方式應以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為主。新課程改革很關注對學生探索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學生探索性學習;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可見,新課程改革把指導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作為改革重點之一。因此不斷創造機會,引導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學會探究。在實際教學中進行的數學探究和合作活動卻存在著一些盲目與困惑,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暴露了對新理念解讀有偏差,甚至走進了誤區,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學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在探究學習中沒有遵循學生認知規律 ,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考,探究學習成了強加給學生的行為過程。
2、過分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弱化教師的指導作用
在以自主探究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活動應當充分體現學生學習的自主性。然而,由於一些教師對學生的主體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在實際教學中把主體回歸的課堂變成了主體放任自流的課堂,弱化了教師的指導作用。主要表現在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而不進行監控,有的教師在組織學生開展數學探究活動時不敢指導,怕戴上「牽著學生鼻子走」的帽子;有的教師即使指導了,但也把握不好介入的時機和程度
3、注重探究學習的行為過程,忽視思維發展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有時會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有結構的材料,然後提出問題、描述探究的步驟,最後讓學生運用這些材料探究。一節課下來,孩子們的確動手做了,結論也順利得出了。但是這樣的動手操作是不是就是數學探究呢?有些學生從頭到尾都很開心,參與熱情很高,可學生所獲得的只是表面上的東西,數學課不是讓學生開開心心就算了。

通過思考,我認為教師在設計探究學習的教學內容時要注意下面幾點:
1、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數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探究學習氛圍。不斷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在不斷克服思維障礙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記得在2005年3月,我接到原教研室主任唐瑞祥老師給我布置的一個任務,在全區上一節公開課。活動主題是:「老教材,體現新理念」,課題是《圓錐的體積》。接到任務時,我非常高興,同時也感到有壓力。高興的是,又有一次挑戰自我的機會;有壓力、是怎樣才能上好這節公開課呢?既要有新意,又能體現新課程理念。在這之前我聽了好幾節《圓錐的體積》的公開課。教學設計都很常規化,那就是先認識圓錐,再通過出示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的模型,讓學生觀察得出是一組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最後通過做實驗,從圓錐里裝沙向圓柱里倒,三次剛好倒滿,從而得出等底等高的圓柱、圓錐中: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樣思路的教學設計都大同小異。我在研讀教材時,發現這樣一個問題,老師一般在教學這節課時,都能順利地通過實驗得出結論,但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為什麼突然要去比較圓柱、圓錐體積的大小?為什麼要做這個實驗?不得而知,做這個實驗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一個數學活動,根本沒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是由教師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在我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想起曾經看過的一篇文章,就是關於《圓錐的體積》的教學。這篇文章作者所設計的教學環節就解決了我思考的這個問題,這是我先前無意中在《中小學數學教師》雜志上看到的一篇文章,非常驚奇,驚奇的是怎麼會有這么聰明的教師,雖然我不記得他的姓名,但我真的佩服那位教師的獨特創意。想到這里,我心裡又一沉,如果我按照那位教師設計的環節去上這節公開課,感覺好象有抄襲之嫌。但又想,把優秀教師的成果運用到我的教學中,也正是向那位教師學習的表現。所以最後借用了那位教師所設計的環節,在教學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圓錐的體積》教學是這樣設計的:學生在「猜想」中學習新知。首先通過課件,讓學生回顧圓柱和圓錐分別是由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旋轉形成的立體圖形。出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三角形,長方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相等, 長方形的短邊和直角三角形的底相等。教師問:那麼長方形的面積和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有什麼關系?(學生回答說:直角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的面積的二分之一),接著分別以長方形的長邊和直角三角形的高為軸旋轉得到了一個圓柱和圓錐,請學生觀察圓柱和圓錐,進行比較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
學生觀察後說出兩者是等底等高,教師接著設疑:請你猜想,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體積有怎樣的關系呢? 圖如下:
由於前面的比較面積的影響,很多學生認為是1/2的關系,也有的學生通過空間的想像猜想是1/3的關系,還有的學生猜想是1/4的關系,到底是1/2的關系,1/3的關系,還是1/4的關系呢?再讓學生利用手中給的材料做實驗來驗證自己的猜想。這個環節的設計真正讓學生體會到了做實驗來驗證的必要性。在這個教學環節中通過趣味性設置懸念,揭示矛盾,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學生就會生疑,就會產生求知慾。古人雲:「學起於思,思源於疑。」只要數學的學習過程稍能反映出數學的發明過程的話,就應該讓合理的猜測佔有適當的位置。在教學中讓學生大膽猜測、假設,提出一些預感性的想法,實現對事物的瞬間頓悟,有利於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
剛才我說的《圓錐體的體積》這節課的設計就是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經歷了猜想——驗證——歸納這一過程。通過這個案例讓我思考了很多,特別是探究學習中需要注意的問題。在探究學習中,不要盲目的讓學生去探究,看上去熱熱鬧鬧,實際上學生不明白怎麼回事,心甘情願的跟教師的思路走。這讓我想起春節聯歡晚會上趙本山的小品「賣拐」,教師是賣拐人,學生充當了買拐人的角色。
2、教師的合理的「導」、讓學生明確探究的方向。
良好的認知結構是學生探究的前提條件,學生的探究都是他們的生活經驗與已有的知識的拓展。教師在教學中要幫助學生不斷溝通知識間的聯系,構建成知識網路。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滲透一些數學思想方法,使學生感悟領會靈活運用,引導學生不斷總結思維方法,從而豐富學生的思維經驗,使學生明確探究的方向。因此教師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合理的「導」是學生探究取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前不久,校區研討課中,我校黃輝老師上了一節《三角形內角和》,這節探究三角形內角和的教學設計我覺得很成功,很好的體現了教師「導」的關鍵性作用。首先教師課件出示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創設三者爭論誰的內角和大這樣一個問題情境,再讓學生猜測三角形誰的內角和大?到底誰的猜測對呢?先用實際測量來驗證一下。由於測量工具有誤差或測量過程中產生的誤差,得到的結果是三角形內角和大約是180度。老師再問:除了測量,你還有別的辦法來驗證一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多少嗎?學生想到了撕拼、折疊的方法。教師肯定了學生的想法。接著教師追問一句:同學們,你們看到了180度,聯想到了什麼呢?同學回答說:看到180度,我們想到了180度組成的是一條直線。就是教師的這一追問,讓學生把新知和舊知產生了聯系,從而在撕拼和折疊的過程中,很自然地想到如何想辦法把三角形的三個角撕拼或者折疊成為一條直線,從而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180度。如果沒有教師的這一追問,我想學生根本就沒有探究的方向,而是在那兒冥思苦想,即使想到了通過撕拼或折疊,但是學生仍然無法有意識的去撕拼或折疊成一條直線,來驗證三角形的內角和是不是180度。
還記得我曾經在武漢市優質課比賽中聽過的三節數學課,課題都是《圓的周長》,三節課都是先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它的什麼有關系?通過直觀,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有關系。那麼,圓的周長與它的直徑到底有怎樣的關系呢?有兩節課是讓學生通過測量實物的周長和直徑,再讓學生計算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從而得出,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但是,從邏輯思維的角度,我要問:為什麼就一定要去計算圓的周長和直徑的比值呢?為什麼一定要去研究圓的周長和直徑的倍數關系呢?作為教師,我有這樣的疑惑。那麼我們的學生肯定也有這樣的疑問,只是沒有膽量提出質疑而已。而在另外一節課中,教師合理的「導」,正解決了這樣一個疑問。教師也是先讓學生猜想圓的周長與它什麼有關系?學生通過直觀,猜想到圓的周長與直徑有關系。教師再讓學生通過測量實物的周長和直徑,把數據填入表格。教師問:那麼圓的周長和直徑到底有怎麼的關系呢?教師說明,在研究兩者之間的關系時,一般是研究它們的「和的關系、差的關系、乘積的關系和相除的倍數關系」這四種。然後讓學生通過計算器計算圓的周長和直徑相加、相減、相乘,不存在一定的規律。而在計算用圓的周長除以直徑時,得出了一定的規律:即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三倍多一些。從而,研究得出圓的周長和直徑存在著倍數關系。通過以上兩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在探究學習中,要多問幾個為什麼,要用學生的眼光看數學,教師要合理地「導」,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提高探究學習的成效。
3、給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空間和充分的探究時間。
探究學習要求學生通過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所以在教學要為學生提供合適的、開放的探究學習材料,讓學生進入一個自由選擇、自主發現的學習活動平台。其次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生在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的過程中需要認真地觀察,反復地比較、猜測、歸納、分析和整理,這個過程不可能一帆風順,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作保證。有時,我們看到有很多探究學習的課堂中,教師讓學生在小組內合作,雖然給了學生合作探究的機會,但是由於要完成教學任務,往往草草收場,這樣就必然會降低探究學習的學習效果。因此為了提高探究學習的成效,教師必須為學生提供充分探究的時間,讓學生真正弄清知識的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
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於科學研究的情境,學生通過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搜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因此,教學中如果要開展探究活動,教師應該要根據教學目標,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使用,理智選擇。只有正確地理解探究性教學,才能更好地發揮探究性學習在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方面的作用。
以上我簡單談了自己在教學中的幾點思考。我們要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看數學,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給學生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生動、活潑的學習氛圍。巧妙創設問題情境,不斷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使學生在不斷克服思維障礙的過程中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並且提供給學生充足的學習空間和時間,讓學生在學習中張開想像的翅膀,去發現、去探索,讓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樂園。
二、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探究和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中運用小組,使學生共同開展學習活動,以最大限度地促進他們自己以及他人的學習的一種學習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有很多優越性。小組合作學習通過學生間的互動交流能夠實現優勢互補,從而促進知識的建構。通過合作學習,學生的學習任務由過去的個體化轉向個體化與合作化相結合,學生之間由過去的競爭關系轉向合作與競爭相結合的關系。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得到培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減輕了壓力、增強了自信心,增加了動手實踐的機會,因此能夠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促進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
但是,當前小組合作學習存在著很多問題,如:怎樣的問題適宜小組合作學習,小組合作學習與獨立思考的關系應該是怎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中的「一言堂」怎樣處理,教師在合作學習中如何起到調控作用?下面我就談談這幾個存在的問題以及對策。
1、合作過程的隨意性。組內成員的合作實質是貌合神離,學生各抒己見,卻聽不到同伴的聲音。因此,很難達成一致的見解。最後,組內代表發言,也只能代表部分同學的想法。這樣的合作,從形式上看熱鬧非凡,但是,從實際效果考慮,卻很難讓人贊同。由此看來合作學習,應該有合作的計劃和步驟、有明確的分工、有一定的組織性和紀律性,合作學習也應該有一定的合作規則。
2、選擇問題的隨意性,忽視選擇適宜合作學習的問題。
什麼問題該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這是一個現實問題。只有當個體遇到沒有辦法獨立解決的問題或者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存在分歧時,才會有強烈的與人合作的願望,才會認真的傾聽他人的見解。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我們的數學課堂上真正具有現實意義的、很有必要討論的問題卻少之又少。大多數討論的問題,是教師為了迎合合作的需要而設置的。只是讓學生有一個可以說、可以聊的話題而已。如,有些教師在提出一個問題後,班級中舉手的學生有很多,但是,老師完全無視一雙雙高舉的小手,堅持要求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像這樣的合作交流,除了浪費時間,還能收到什麼成效呢?課程實施以來,不少教師評價一節課的好與壞,是用「新」與「舊」的方法來評價,即一節課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性學習是否貫穿於整節課中。由於受到這種思想的誤導,結果有的教師就把不需要合作學習的問題也非要學生合作不可。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對於小組合作學習的「度」一定要把握好,既不能什麼問題都合作學習,也不能需要合作解決的問題讓教師簡單傳授了。
3、小組合作學習沒有建立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
要處理好獨立學習與合作學習的關系。在合作學習之前要讓學生先獨立思考問題,每個學生有了初步想法後再進行探究、交流,共同解決問題;這樣做給不愛動腦思考或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提供了進步的機會,對提高這部分人的學習是有幫助的。沒有經過個體精思而匆忙展開的討論如無源之水,表達的見解既不成熟,也不具備深度,更談不上個性和創見。在教師提出問題後,馬上組織 「 小組討論 」 往往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與此相對照,更為恰當的作法是首先讓學生獨立解題,然後再進行全班交流,而只是在對各種方法進行比較時才依據觀點的不同進行分組,並以此為單位進行全班交流和辯論,這樣的合作學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沒有處理小組合作與學生個體發展之間的關系
在聽課的過程中,有的小組合作學習成了個別學生「一言堂」,其他學生只是當聽眾。另一種情況是你說我說、大家搶著說,誰也不聽誰的,只顧表達自己的意見,造成課堂秩序極為混亂。合作學習只有形式上的小組活動,沒有實質的合作;好學生參與的機會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種幫助的角色,困難學生成了聽眾,只聽或看一位好學生的操作或發言,沒有學生間的互動;學生間不友好、不傾聽、不分享等。教師怎樣才能處理好小組合作與個體發展之間的關系呢?每個成員都有自己的優點,把大家的智慧發揮出來讓大家共享所產生的效益遠比一個所謂的好學生 「 一言堂 」 高得多。
怎樣解決這個問題呢?一是要求學生學會傾聽。傾聽就是傾聽別人的見解,要聽懂別人說的重點、難點以及解題的方法與思路,聽的時候還要分析他的方法和思路與自己的是否一致,從而改進、吸收。二是學會分享。當別人的見解和我不一樣的時候,我就反思他的方法是否正確,當他的方法比我還要好的時候,我就吸收過來為我所用,這就分享了別人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成果。這正如肖伯納說:「如果兩個人一人一個蘋果,互相交換仍然是一人一個蘋果,如果兩個人一人一種思想,互相交換則變成了一人兩種思想。」同樣,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如果四人小組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方法,則每個人都學習到四種方法,還可以選擇最好的方法。三是加強激勵機制。對於後進生,我們要打開他的話盒子,給他們更多的機會,用簡單的問題讓他們回答,再用積極、肯定、鼓勵的語言激勵他們,使他們樹立信心,大膽發言。
5、教師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沒有進行及時調控
在學生合作學習期間教師要在組間巡視,針對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及時引導,幫助學生提高合作技巧,並注意觀察學生學習和人際關系等各方面的表現,做到心中有數。要讓學習有一定困難的學生多思考、發言,保證他們達到基本要求;同時,也要讓學有餘力的學生有機會發揮自己的潛能。在小組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每個小組進行及時調控,尤其關注困難學生在活動中的表現,讓他們多一些發言的機會。
但是當前合作學習教師調控不當的幾種表現:
1 、低估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以自己的理解作為標准,代替學生的理解。如老師提出一個問題,小組合作學習幾分鍾後提問學生,見沒人回答,老師就認為沒有學生理解了,結果就用自己的講解代替了學生的理解。
2 、過早提示問題的重點、難點和矛盾,使學生對矛盾的認識仍停留在感性的低層面上。如「長方形面積計算」這一節教學中,老師經過拿出長 5 厘米 寬 3 厘米 的紙板推導出它的面積是 5 ×3=15 平方厘米,接著老師提出問題:長方形面積與它的長和寬有何關系?老師不是採用讓學生討論、合作交流的方式解決這個問題,而是採取自問自答解決了這個問題。這使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只是停留在低層面上。
當然,探究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中還存在其他的誤區,我們要在教學中不斷研究對策,對這些誤區亮起紅燈。使探究學習和小組合作學習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小組合作探討,相互啟發,實現優勢互補,解決個體無法解決的疑難問題;使每個學生解決問題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才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培養了學生的團隊精神,挖掘個體學習的潛能,使學生在互補促進。

⑷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困惑

提高數學教學實踐能力,更新數學教學觀念,更新數學教學方式,不斷提高數學教學水平,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如何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質量已刻不容緩。為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作為一線的教師,該如何做好日常教學工作,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呢?我來談幾點粗淺的認識。
一、抓好教學常規,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抓好教學常規,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基礎,我對學生的課堂學習有明確的規范要求,如課前准備好學慣用品、作業本的使用、作業時間的安排等都有比較具體的指導,在課前課後我十分注意教會學生預習、復習、做作業、練習、反思總結等。在課堂教學中多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自主學習、合作學習、研究性學習。學生掌握了這些方法,長期堅持,養成習慣,這就形成了良好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良好學習習慣養成了,就會終身受益,就是學習成功的一半。
二、利用多媒體手段,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知識的入門。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亞傑說:「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賴於興趣。」當一個人對某種事物發生興趣時,他就會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必將成為他學習的內在動力,多媒體的發展體現了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需要,優化教學環境是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理論中的一個重要指導思想。在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優化教學環境,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在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時,我在上課伊始便運用多媒體課件播放《龜兔賽跑》的課件,烏龜圍繞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花壇跑,兔子圍繞邊長4厘米的正方形花壇跑,它們同時到達終點,請同學們幫它們算算誰跑得路程長。這道題就是求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這節課多媒體的使用,讓學生很好地理解了周長的概念,幫助學生分析、理解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新知的興趣,在愉快和諧的氣氛中學習了數學,發展學生解決問題和數學思維的能力。
三、通過知識遷移,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培養學生靈活解答數學問題的能力
小學數學是一個多層次、多方面的知識體系。運用知識的遷移規律,有助於學生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要做到這一點,教師必須深入鑽研教材,溝通新、舊知識間的聯系,對知識進行類化,使之有利於知識的遷移,培養學生應用知識靈活解答問題的能力。
如在教學梯形面積時,我讓學生運用手中的梯形,小組合作,運用新舊知識的聯系,尋求解題方法,這時學生便積極採用操作實驗、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方式來探索梯形面積的計算方法。最後小組在探究合作中運用知識的遷移得出了不同的求梯形面積的方法,這肯定比教師講解的公式記憶的更深刻。
這種數學教學模式的構建,科學地反映了小學數學學科的特點和兒童認知規律,教學中讓學生以舊知為依託,通過「遷移」「轉化」等思維方式駕馭新知,充分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全面提高了學生的數學素質。
四、加強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小學生學習數學是與具體實踐操作活動分不開的,重視學生的動手操作,是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數學能力最有效途徑之一。
在學完《圓的面積》後,我給學生出了這樣一道練習題,等邊三角形的邊長是1.5厘米,現將這個三角形ABC沿一條直線滾動一周,求A點所經過的路程長度。(如圖)看著學生滿臉困惑的樣子,我說出了四個字「動手操作」,學生便紛紛剪下一個等邊三角形,按題的要求動手操作起來,一會兒學生便根據自己的操作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解答完後,我又趁熱打鐵,讓學生B點和C點所經過的路程長度。
這樣的動手操作實踐把此題化難為易,化抽象為具體,進一步開拓學生的思路,體現了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的教育理念,從而使素質教育真正落到實處。
五、運用多樣化的數學學習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當開展學習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小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學習效果更加明顯。在競賽中,由於強烈的好勝心、好奇心驅使,他們總希望爭第一,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我們利用這種心理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大增。教學中我就經常組織各種比賽,如在學習四則混合運算時以「看誰算得快又對」 「看哪組得星多」的形式比賽,在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是以「看誰的解法多」「比誰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組算出來的人多」 的形式比賽,這樣都能使學生「大顯身手」,使每個學生在各個層面上都獲得成功,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感,這樣對小學生的激勵作用將會更大,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就會更高。
六、加強學困生指導,通過轉化後進來提高整體水平。
教學中,要想讓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就不能忽視學困生的教育。他們落後的原因各不相同,就需要教師加強個別指導,因材施教,以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我在輔導過程中發現有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不怎麼成功,在其他各門學科中都有亮點,所以我以高度的責任心、滿腔的熱情、極度的耐心來對待他們,在教學中我循循善誘,本著「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給予他們指導與幫助,使他們感受到老師的期望與關心、集體的溫暖,與此同時,對他們提出一定的要求,這樣,在壓力和動力的雙重作用下,激發他們的上進心,使他們變「要我學」為「我要學」,不僅「要學會」,而且「學會學」,最終充滿信心地向前進。
七、溫故而知新,及時鞏固新的知識點;
數學是一門非常抽象的學科,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緊密,有許多的東西需要在理解的前提下記憶、應用。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遺忘規律,每周每月都進行復習,因此,在進行練習和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在熟記的基礎上應用。這樣學生的知識應用會有所改進,學生的信心也能有所增強。再有讓教師頭痛的是學生在做練習或考試中經常會犯同樣的錯誤。由此,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的遺忘規律,我從錯題入手,要求每個學生將自己無論是作業還是考試中的錯題收集匯編,保留錯誤的答案,並分析錯誤原因,用紅筆寫上正確的答案,讓學生在平時有空,加深印象,這樣既能鞏固知識,大大減少錯誤率;又能提高解題能力,從而在考試中發揮出最佳水平。
總之,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任重而道遠,在我的教學工作中,作為一名教師,我會為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這一目標,而不斷探索和付出不懈的努力。

⑸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都有哪些細節性的困惑

在教學中我有三點困惑,望領導能幫我解惑。 一、關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困惑
我發現學生缺少學習的積極性,他們更感興趣於副科還有學校組織的一些活動。而學校里每學期都有幾個活動,時常我們班裡就剩5、6個人。課堂上我們想方設法的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等等,可是久而久之,學生的興趣就沒有剛開始那麼濃了,有時候就是流於形式了。如何把我們的數學課堂也變得那麼生動、有趣呢?如何讓學生以飽滿的熱情參加學習,真正提高學習效果,感受數學的美呢? 二、關於「小組合作」的困惑
課堂上採用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有利於學生相互交流、互幫互助。但我在教學中發現,每次我讓同學們小組合作共同討論問題或者交流想法的時候,我們班總是有幾個學習成績好的互相交流,而不管旁邊學習成績差的,學習成績差的呢也不主動參與交流活動,就那樣干坐著,也不知道別人交流的時候他有沒有聽進去。這樣,學習成績差的學生依然沒有進步的機會,達不到預期的目的。 在教學中,如何在小組合作中,使困難學生也真正參與到學習中,真正有所收獲呢?如何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提高合作學習的實效性呢?
三、關於「給學困生課後輔導」的困惑
我們班有十來個學困生,在課堂上,其他同學做完題並改完了,但是這幾個人總也改不完,要改的任務量也大,為了教學進度我們也不能一直等著他們。我在每學期初,就制定了給他們課後輔導的計劃,但常常完不成任務。有時由於我工作沒做完,但更多是因為我「抓」不到他們。我想利用中午休息時間給他們輔導,但巧的很,這些學困生,正是中午回家吃飯的同學,他們只有等到學校開門才能進校,而那時已經要上課了。還有這些學困生有個共同的特點,他們不僅數學學的不好,語文、英語也不好,往往是三科老師排著隊都要找他補作業。有時看他們補一天也補不完。而這些孩子們即使有課余時間他們也不會主動找老師補習,真有「皇上不急太監急」的感覺。如何提高這些學困生的學習成績呢? 四、數學課本54頁習題
哈爾濱冰雪大世界每年用的冰大約能融化成8萬立方米的水,它們相當於多少個長50m,寬25m,高1.2m的游泳池的儲水量? 80000÷(50×25×1.2) =80000÷1500 =53.33„„
結果是應該四捨五入得53呢,還是應該想成要把這些水都要存儲到游泳池裡而進1得54呢?我個人認為本題按四捨五入處理就可以,但鼎尖教案上給出的答案是54

⑹ 如何運用差異化策略解決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困惑總結

淺談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回顧幾年來新課程改革走過的歷程,我們曾和孩子們在課堂生活中共同共享過快樂和幸福。但是我們也有過困惑和不安。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們有了更加冷靜的思考,客觀的反思過去,實事求是地面對今天,以平和心態,科學研究的精神來分析當今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這個問題是什麼?這個問題就是學生在課堂里學到了什麼?獲得了什麼,換句話說就是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研究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是教育工作者的心聲,也是課堂教學發展的需要。一、課堂教學的現狀要推進課程改革的發展,探索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首先我們就得談談當今課堂教學的現狀,也就是說存在的問題,通過調查、聽課、親身經歷,與同行交流和向專家請教,我認為當今的課堂教學存在如下的問題。1.有的課堂,在「參與」和「活動」的背後,卻露出浮躁,育從和形式化傾向,學生內在的思維和情感並沒有真正被激活,典型表現在「自主」變成「自流」,課堂展現的是學生膚淺表層的,甚至是虛假的主體性,失去的卻是教師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引導、點撥和具體幫助的重要職責。2.有的課堂,有「溫度」無深度。課堂上學生「小臉通紅,小眼發光,小手直舉,小嘴常開」。雖然讓人感到熱鬧、喧嘩,但極少讓人怦然心動,究其原因,就是課堂缺少思維的力度和觸及心靈深處的精神愉悅。3.有的課堂,合作有形式有卻無實質,學生之間在缺乏問題意識和交流慾望的背景下,應付式、被動式的進行「討論」,缺乏平等的溝通和交流,尤其是缺乏深層的交流和碰撞。4.有的課堂,探究有形無實,學生只是機械地按部就班地經歷探究過程的程序和步驟,缺乏好奇心的驅使和思維的探險以及批判性的質疑,從而導致探究的形式化和機械化,變成沒有內涵和精神的「空殼」。5.有的課堂,一些數學內容機械地套上情境,牽強附會地聯系實際,過多地強調生活來源,其結果是既浪費了寶貴時間,又妨礙了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真正理解。6.有的課堂,預設過渡,擠占生成的時空,表面上看教學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實質上這是傳統以教為中心,以知識為本位教學觀的體現,這種教學由於缺乏學生的獨立思考,積極互動和個性化解讀,學生只能獲得表層甚至虛假的知識,這種知識缺乏活性,不能轉化,內化為學生智慧和品質,所以這是低效的教學。7.有的課堂,生成過多,必然影響預設目標的實際,以及導致教學計劃的落實,從而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和低效化;生成過多就會使教學失去中心,失去方向,同時也會導致泛泛而談,淺嘗輒止,從而最終背離了生成的目的。二、提高小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要關注的問題第一個關注的問題:課堂質量質量和效率是築起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生命線,具有實效性的課堂,一定是講求高質量的教與學的過程,否則,無論你課堂教學設計得怎樣精彩,課堂教學中怎樣熱鬧,最終結果不能實現課堂質量,等於課堂教學失敗。怎樣才能達到提高課堂質量呢?我認為,首先教師要教的有效。要教的有效就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目標,要實現教學目標,就應該做到①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②多種教學方式融合,精心組織學習活動。③有效捕捉,利用,組織教學資源。④多層反饋,有效調控,適當評價。其次是學生學得有效。怎樣判定學生學得有效呢?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制定:①學生是否扎實有效掌握了本節課所學的基礎知識,學生的學習技能是否提升。②學生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是否經歷了「數學化」過程,也就是說經歷了數學發現、抽象、概括、推理、建模、應用的過程,並在這個過程中獲得了數學思想、方法與策略?③學生是否在這節課中體驗到了學習樂趣,是否有了探索知識的慾望,是否體現了自信與成功。④學生是否獲得了全方面的發展。第二個關注的問題:課堂效率課堂效率就是教師在單位時間里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一節課只有40分鍾,你在這一節課結束時,連基本的教學任務就沒有完成,能談課堂效率么?顯然不能。因而,作為教師一定要有「成本意識」,必須要處理好「投入」與「產出」,「長效與短效」,「可持續發展」與「暫時利益」的關系,不能以延長課堂時間犧牲學生的身心健康為代價,而獲得暫時利益。第三個關注的問題:實效型教師要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實效性的教師是關鍵,否則一切都是空談。那麼實效型的教師應該是怎樣的呢?我們認為應該是:①深刻領悟教材,為學生本節課應該掌握的基礎知識定好位,打好樁;設想如何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知識網路,給予學生數學思想、方法、滲透學科歷史文化,提升數學素養。②全面了解學生,尊重學生差異,因材實教。③有效地組織教學素材,優化學習資源,為學生提供有價值的充滿活力的數學教育。④充滿熱情,有激情,會期待,懂得愛、真誠、友善、寬容、公平,懂得尊重學生和怎樣獲得學生的尊重,給學生以理解和信任。⑤具有教育智慧和教學機智。三、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的途徑、方法、策略1.直面學生的數學現實——准確把握教學目標執教者要多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生活經驗,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徵設計教學,找准教學的起點,突出數學的重點,突破數學的難點,捕捉教學的生長點,使教學目標切合教學的實際。有這樣的一個教學設計案例,在一堂數學課上,老師為了給學生講解「對稱」的概念,在課下准備了大量的京劇臉譜。在課堂上,老師用幻燈片給學生一一演示,並告訴學生,這就是「國粹」。最後,老師問學生「國粹是什麼」?有的學生搖搖頭,有的則大聲地說:「國粹就是鬼臉。」這里我們不得不思考為什麼學生面對老師精心設計的提問無言以對、毫無興趣?有時還會出現學生面對「精彩的畫面」視而不見,毫無興趣?根本原因在於教師的教學目標設計脫離了學生的數學現實。思考之後我們應該採取的對策就是:①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確定切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目標,作為執教者,應該做到課前調研。②數學學習活動的設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經驗基礎上,作為執教者,應該抓准切入點。③教學實際要關注讓學生親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作為執教者,我們應該讓學生親歷過程。2.創設良好的數學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產生學習的需要根據小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點及教學內容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對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這個學習情境應該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挑戰性的。課改以來,「創設情境」成為小學數學課堂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一些有趣新穎且富有思考價值、具有挑戰性的課堂學習情境令教師們眼界大開。但是也有一些看似表面熱鬧,牽強附會、缺少數學思考價值的學習情況真的令人不安和擔憂。例如有一節二年級的數學課「認識乘法」,執教者在上課一開始,出示了一個像動畫片一樣的精彩畫面——「動物園的一角」。教師讓學生觀察畫面並提問「你發現了什麼?」學生經過觀察後紛紛發言。生1:我發現這兒真好玩!有小動物,有房子、大樹、白雲、河流、小橋。生2:我發現小河的水還在不停地流動呢!生3:我發現小河裡還有魚兒在游呢!生4:我發現小兔們在開心地跳動著。生5:我發現小雞的頭還在一動一動的,它們在啄米呢,還是在吃蟲子?生6:我發現小橋上有兩只小白兔,它們是要到橋這邊來呢,還是要過橋去?生7:那裡的兩座房子,哪是小雞家的,哪是小兔家的?生8:遠處的白雲在飄動著,好像在歡迎我們小朋友呢!……至此,十多分鍾過去了,學生不斷有新的發現,教師在肯定中不斷提問「你還發現了什麼」,於是學生又有不斷的新的發現,聽到這,我們不禁要問這是在上數學課還是在上看圖說話課?大量的精力放在情境的設計上,大塊的課堂時間在「非數學活動中」溜走。我們不得不反思,這樣的學習情境能為學生的數學學習帶來什麼?我們不得不思考:①什麼是有效的學習情境?②為什麼要關注學習情境的創設?③數學學習需要什麼樣的學習情境?④怎樣創設數學學習情境?前面的例子告知我們學習情境的創設離開了具體的教學目標,那麼我們就應該有創設學習情景的對策:①創設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習情境;②創設有思維價值的數學活動情境;③創設美麗的童話情境;④創設思維認知沖突的問題情境;⑤創設源於數學知識本身的問題情境。對策在教學中恰到好處的運用,我這里有一個案例:教學圓周長時,有位老師是這樣安排自己的教學過程的(1)算出下面兩圖形(一個是長方形,一個是正方形)的周長,並說明用什麼工具和方法。學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邊長的長度,然後根據公式計算周長。此時,教師給予肯定,並說:「請大家拿出各自准備好的圓形紙片,想想用什麼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長?」學生有的皺起眉頭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劃,最終大家搖搖頭。在這突然出現的新問題面前,他們不安於束手無策,都想找個好法解決老師出的難題,於是出現第一次認知沖突,出現了思維活動的第一次高潮。有的學生說可以在尺子上滾,大家同意他們的看法,各自測量自己的圓的周長,問題得以解決。(2)正當同學們為想出好法,量出圓紙片周長而得意時,老師又提出第二個問題:「誰能算出校園內圓形花壇的周長?」在新的矛盾面前老法又一次束手無策了,於是又激起第二個認識沖突。最後學生得出用一根線貼著花壇圓周繞一圈,量出一圈線的長度,就是花園的周長。老師說:「大家很聰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圓的周長,可是誰又能算出這個圓的周長呢?」老師邊說邊用圓規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學生看著黑板上畫的圓,滾不能滾,圍不圍,怎麼呢?於是課堂出現第三次認識沖突,又激起強烈的求知願望。接著老師又畫了幾個大小不等的圓,問學生:畫圓的時候什麼變了,周長也就變了?周長和它有什麼關系?通過實踐,很快發現:圓的周長÷直徑=π,進而成功地得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學生嘗到了成功的喜悅。(3)同學得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後,老師讓學生明白了只要知道一個圓的直徑就可以算出圓的周長。然後老師並沒有到此為止,而是又給學生創設了第四次認知沖突,把本節課教學目標進一步深化、鞏固。她說:「同學們知道我們學校教學樓前有一棵千年古樹,他是我市重點保護文物,可我想知道這棵古樹樹乾的直徑該怎麼呢?」馬上就有一個學生說:「把樹鋸掉用尺子一量就知道了。」馬上又有一名學生站起來反駁「那是文物怎能鋸嗎」老師:「是呀,那該怎麼呢?」最後得出:用線子先測出樹乾的周長,再用周長÷π得出直徑。整節課學生精神飽滿,思維活躍。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認知過程中的矛盾和沖突的特點,把這種矛盾和沖突恰當地展示在學生面前,產生一個個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創設良好了學習情境,這樣的學習情境就有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產生對新知探究的需要。因此這個學習情境就是現實的、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挑戰性的。3、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注重學生親歷數學化的過程,找准切入點,把握生長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必須使學生有機會真正經歷「數學化」。因此,應採用多種教與學的方式,讓學生在獨立思考、探究學習、合作交流中學會學數學,用數學的思想、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並在親歷數學化過程中嘗試多種體驗。思考①動手操作就是探究學習嗎?②小組討論就是合作學習嗎?③只有數學活動才是體驗學習嗎?④一問到底才是啟發式教學嗎?⑤用了電腦課件就是「整合」了嗎?對策①想法讓學生對探究合作學習產生需要。②營造探究、合作學習的人際氛圍,鼓勵獨立思考、交流、質疑、共同討論,激發探究合作學習的熱情。③創設探究學習良好情境,有明確的探究目標,有具有挑戰性、具有價值的探究合作學習的問題。④在「組內異質、組際同質」分組原則基礎上,實行動態編排小組,打破組內長期形成的——有的人起控製作用,有的人則處於從屬地位狀況,讓每個同學都有機會樹立形象,給每個人提供發展進步、改變自我的機會。對策在教學中恰到好處的運用,我這里有一個案例:內容是教學小學數學中求「平均數」。首先讓學生親歷的過程是:為什麼要學平均數。這樣就可以設計一個情境:讓三個人一組拍球比成績,這時用總數就行。但如果某一組有四個人拍球,學生馬上就會說「不能再用總數,這樣不公平」——這就是生長點。「切入」不是過去那種「今天我們來學習平均數,平均數能較好地表現一組數的平均水平」的這種直接「切入」,而應該是從生活的現實背景出發,找准切入點,再讓學生切入的過程。如學生在一次拍球比賽後告訴我:「老師,我真的拍了12個,但現在我變成8個了。」我馬上問他:「那你少的4個呢?」學生看了看旁邊的同學:「我給他了。」是多的給了少的,少的加上了多的,然後慢慢就平了——這是不是一個數學過程?是不是在生活中找到了切入點、生長點?本節課找准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也捕捉教學的生長點。使學生很輕松地就理解了平均數、理解數學概念的本質意義和內涵。四、抓好雙基、適度訓練——促進數學知識的內化抓住數學概念的本質教學是數學教育永恆的話題。注重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無疑要對學生的數學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給予重視。數學概念是支撐數學大廈的根基,數學基本能力是建好大廈的保證。因此,知識必須到位,能力必須訓練。抓好雙基義不容辭。五、精心設計教學活動、捕捉巧用教學資源——預設與生成課堂教學活動是面對著不同個性的生命體,它又該是充滿活力的生成的過程。教學活動正是「靜態預設」在課堂中「動態生成」的過程。精彩的生成正是源於這高質量的精心預設。所以,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既要精心預設又要注重生成。這樣才能在課堂教學實施中,寬容接納來自學生的生成,機智篩選課堂生成,從而達到巧妙運用生成促進學生發展的目的。那麼,生成資源來自哪裡?一是教師精心預設;二是課堂學習中自然生成。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精彩的課堂!思考你精心設計每一節課了嗎?教學的每個設計、每個活動都是有效的嗎?你在預設中為生成留有空間了嗎?你是否有效的利用了生成?你採用的教學形式是否有助於學生的發展?如何走出課堂表面繁榮而實質低效的教學誤區?對策精心預設——准確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學生、有效開發資源、適時准確評價關注生成——寬容地接納生成、理智地認識生成、機智地篩選生成、巧妙地運用生成六、落實三維目標、促進學生可持續發展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首先取決於課堂教學目標制定的有效性。課堂教學目標制約著課堂教學的進程與發展,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為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做好以下幾點工作:①與時俱進地選擇好教學內容,扎扎實實地為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定好位,打好樁。(知識技能)②以滿腔的熱情、智慧的頭腦,敏銳的觸角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喚起學生的智慧,啟迪學生的思維,使學生自覺不自覺地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過程方法)③小心翼翼地呵護孩子的學習熱情,想盡法調動學生地積極性、主動性,全力以赴地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數學的價值,不斷地建立正確的價值觀。(情感、態度、價值觀)綜上所述,要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應該:確定好教學的起點、突出教學的重點、突破教學的難點、捕捉課堂的生成點。教學風格朴實一點,雙基訓練扎實一點,教學容量厚實一點,學生思維活躍一點,教學方式靈活一點。

⑺ 小學數學在課堂教學中遇到的困惑是什麼

如何持續學生的學習激情和慾望,同時讓學生對自己的行為和能力有足夠的認知。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教學中困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