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把信息技術與數學教學有效融合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中強調:大力推進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結合,逐步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現代信息技術可以集文字、聲音、圖象和動畫於一體,且具有綜合處理能力,特別是現代信息技術提供的網路傳遞方式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實時開放,問題情境生動逼真,能夠讓小學生進入角色快,積極性高。為教師的教,學生的學提供了更有效的手段,為學生接受、處理信息提供了方便,為學生主體參與教學活動自主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結合是指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把現代信息技術、信息資源和課程有機結合,建構有效的教學方式,促進教學的最優化。那麼,如何更好地實現現代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的結合呢?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體會。
一、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融合,應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現代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小學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新課標強調: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應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讓他們自己跳起來摘果子,使之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凡是學生自己能探索出來的,決不代替;凡是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決不暗示。如:在《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一課時,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只是作為一個組織者、引導者。學生通過教師製作的課件,自由的選擇城區的一個優美場景,從中發現一些有關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並根據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解決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在學習過程中,如遇到困難可請求別人幫助,也可退出此場景再進入其它場景繼續進行學習。充分發揮了學生主體性,實現了個體化學習,培養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同時為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做好了充分的准備。
二、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融合,應致力於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
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結合,應致力於從根本上改變傳統教和學的觀念以及相應的學習目標、方法和評價手段,努力引導學生學習簡單的數學、學習有趣的數學、學習鮮活的數學。現代信息技術形象逼真的屏幕圖象和動畫,能使呈現的內容更充實,更形象生動,更具吸引力,給學生耳目一新之感。把現代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小學數學的教學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構建。
如:在教學《確定位置》一課時,我設計了三個層次的練習,其中有兩個層次的練習是游戲的形式,讓學生按四人一小組上電腦操作,進而把數學學習與現代信息技術知識融合起來。第一層次的練習是:「小小設計師」按題目的要求把水果放到指定的位置;第二層次的練習是:「走棋子游戲」。學生在操作這兩個游戲活動時,每操作一步,多媒體課件都有配音,如,「小小設計師」游戲中配「恭喜你,設計成功!」「走棋子游戲」中配「你真棒,走對了!」等激勵的話;如果學生走錯了,課件中會用一種風鈴的聲音提醒;如果需要幫助,課件頁面的右上角有個方向標,點擊一下就可以出現八個方向,可以上下左右拖動,幫助解決問題。當順利完成操作時,學生均有一種特別的成就感和愉悅感,這是其它教學媒體所無法替代的。
三、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融合,應致力於發展學生的思維。
數學是抽象性、邏樣性很強的一門學科,小學生的思維正處於由形象思維為主轉向來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可以把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進行有機結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在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架起一座橋梁。
如在教學「認識三角形」時,先引導學生用不同長度的小棒若干根,搭一搭,哪些能搭成三角形,哪些不能搭成三角形?由於學生的操作可能不是很標准,這時如果能用多媒體計算機動態演示,小棒拼搭三角形的過程,幫助學生理解,要想拼搭成一個三角形,三根小棒中兩根小棒的長度之和一定要大於第三邊。又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可以先引導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初步感知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聯系,再在多媒體計算機上動態演示,用「割補法」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過程,引導學生在觀察,從而幫助學生理解「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分別相當於長方形的長和寬,那麼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就等於割補後的長方形的面積。最後引導學生自己動手、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進一步體會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整個過程演示與講解,觀察與操作融為一體,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學生的感性認識,為學生准確地理解和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提供了有力的幫助。但是計算機模擬實驗決不能替代學生能夠從事的實踐活動,計算機演示不能替代學生的直觀想像,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我們還要給學生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讓學生做數學,在做數學過程中,體驗感受數學,深入理解數學知識的生成過程。
當然,現在現代信息技術越來越先進,我們將現代信息技術作為一種手段與小學數學教學相融合,目的是提高教與學的效率,改善教與學的效果。但在教學中我們也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我們要謹防「學科缺失」。在把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進行融合時,要在數學學科的背景下,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習、交流、展示的重要工具,不應該脫離數學教學去孤立地凸顯現代信息技術的使用。現代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只有在突出學科特徵的常態教學下的結合才是有意義的、有效的、有價值的。一節好的結合課,它的學科特徵應該很鮮明。我們應積極探索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完整教學鏈的結合的內在規律,不要僅僅把眼光停留在某一節課的結合實踐與研究上。
2.我們要避免「教師跟著課件走,學生跟著滑鼠走,教學跟著電腦走」的現象;避免受課件的牽制。保證學科教學過程中的「教師主導」和「學生主體」的作用,是「教師導」而不是「電腦導」。我們應找到兩者的最佳結合點、最佳切入點,還是要講究「不可替代性」。
3.數學教學,其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而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有一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過程。現代信息技術介入到小學數學的教學中,提供的不僅是超大的信息量,多媒體的信息傳遞方式,往往使數學知識變得更直接,由形象到抽象的過程被計算機所替代。這又讓我們擔心學生的思維會不會停留在形象直觀的層面上。所以,「融合」一定要把握好現代信息技術使用的度,注意時機和時間,注意為學生提供充分地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概括的機會。因此現代信息技術與課程融合我們要重視「四適」:設計適當、應用適時、信息適量、目標適切。「適」的標准,應該充分考慮:創設的情境,激發興趣,解決重點、難點的問題,知識的建構與拓展,情感的激勵等方面。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教學的融合開闊了學生的視野、開拓了學生的思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但現代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學科教學的結合沒有一種固定不變的哪一種模式可以供我們去套用,我們教師應該積極探索,注重平時的教學實踐,選擇那些最容易達成教學目標、最容易突出教學重點、最容易突破教學難點的技術,選擇那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力的最有效的技術,而不應該總是選擇最先進的技術,從而促進中小學教學方式的根本性變革。
2.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
一、利用信息媒體強大的信息承載功能,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
1、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學習之前就已經有了生活的經驗,他不是空著腦袋走進課堂的,所以在數學探究學習之始,我們應最大限度地喚起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和數學潛力。
2、新《標准》提出:學生的數學學習的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而內容的呈現應採用不同的表達方式,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多媒體技術與網路技術可實現對小學數學教學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它們管理的信息不僅是文字,而且還包含圖形、圖像、聲音、視頻等媒體信息。通過這些載體,可以在極大程度上增大課堂信息容量和提高教師控制教學信息的靈活性。多媒體以及網路技術,給學生的多重感官刺激和直觀教學提供了可能,可有效改善學習方式,加快學生的理解進程,增強學生的認知能力。
3、如在教學「常見的數量關系」中,我們就利用播放超市的影像文件,讓學生在「逛超市」中體會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數量關系在生活中的應用。如:一瓶牛奶的標價2元,這個2元就表示什麼?顧客手中的6瓶可樂,這個6表示什麼?在收銀台計算的又是什麼呢?從中學生可以體會單價、數量、總價在超市中的廣泛應用。接著讓學生自己在「超市」中購物。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你是怎樣做的?根據什麼數量關系式?這樣根據現代信息技術的特點在課堂中讓學生「逛超市」。讓學生身臨其境,零距離接觸生活實際,感受數學知識的生活原型,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數學的情感體驗。
4、當然,我們還可利用多媒體技術存儲功能,根據需要把一些圖形、題目、題目的分析或解答過程等預先存儲在電腦當中,課堂上適時地在學生面前再現出來;還可以利用計算機高速處理信息的特點,在課堂上快速、准確地進行作圖。通過計算機軟體,教師可以對教學目標信息實現實時控制,可以在任何時刻讓某段文字、某個圖形出現;也可以在任何時刻讓客觀存在或隱去;可以隨機作出圖像;可以對屏幕上出現的運動對象隨時干預,象電影定格一樣使之靜止在某一畫面上,以對某些需要強調的運動結果進行特寫;可以對圖形(或圖像)進行局部放大等等。這樣大大豐富了教學手段,拓展了師生交流的渠道,滿足了學生的學習需求。
二、利用多媒體呈現形式的活潑新穎,激發學生自主探索的慾望
1、建構主義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就是強調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認知主體地位。
2、新《標准》中明確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學習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換言之,數學新課程倡導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索學習。應用「幾何畫板」,可以創設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活動中進行自主探索,親自去體驗,更強烈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更全面、更方便地揭示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為學生實現「意義建構」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我們就利用「幾何畫板」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做「數學實驗」的機會,讓學生主動發現、自主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我們在教學中利用幾何畫板能夠動態地表現幾何關系、交互性的特點,讓學生自己去做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再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的「平移」、「旋轉」的一些功能,把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這種動態的操作過程,給學生進行比較和抽象創造了一種活動的空間和條件。然後引導學生主動探索、觀察、發現、討論、交流研究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與已學圖形面積計算公式之間的內在聯系,大膽推導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最後可以讓學生利用幾何畫板對計算公式進行驗證,從而實現對知識意義的構建。
3. 如何實現小學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持續推進,「整合」已經成為了課改中的一種新的思路。它強調各學科的相互融合,使課程內容跨越學科界限,最大限度地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一、開展數學活動,充分挖掘學生資源。
學生是我們實施教學的直接對象,是教學活動中的主人翁,學生本身就是課程資源的主體,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越開發越豐富的資源。在數學教學中可以組織各種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身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與利用。如我在教學完體積與容積以後,布置了這樣一個家庭作業,讓學生實際測量1粒黃豆的體積。對於這樣的作業學生們非常好奇,積極探索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方法。生1:在量杯裡面裝一定的水,再放入事先挑好的大小均勻的50粒黃豆放入量杯中,用現在水的體積減去原來水的體積再除以50,就得出1粒黃豆的體積。生2:用長方體小魚缸做容器,先將裡面裝一定量的水,測出魚缸的長、寬和水深,再放一些黃豆,然後測出水面上升的高度,計算出水增加的體積,再除以黃豆的粒數。生3:找一個大玻璃瓶和一個空易拉罐,將玻璃瓶裝滿水,放在一個盆里,然後往玻璃瓶里放黃豆,使溢出的水正好裝滿易拉罐,然後數一數用了多少粒黃豆,再用易拉罐上標的容積除以黃豆的粒數……;在學完包裝中的學問,可以讓學生測量一張100元新版人民幣的厚度,再思考假如銀行有100萬元這樣的人民幣,請你為銀行的工作人員設計一個保險箱,這個保險箱至少得多大,你有幾種設計方案等。組織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積極性高,參與程度高。在活動中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在活動中更好的理解了數學方法,最重要的是開發和利用了學生的腦力資源。
新理念告訴我們,教師是學生構建知識的忠實支持者,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構建者。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組織各種有趣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創造潛能。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能力的培養是關鍵,而能力是由學生的經歷即參與決定的,參與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基礎。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是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有效方法,學生的參與程度,預示著學生資源的利用程度。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活資源。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這絢麗多彩的生活正是數學的溫床,而人類又不斷地把數學用於實踐,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培養孩子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這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風土人情,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我們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生活資源,使之為教學活動服務。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旅遊中的數學》一課時,是這樣做的,先分析學生和本地的實際情況,我們安康這幾年正在大力開發旅遊資源,其中城區附近就有幾處,瀛湖是最有名的,很多學生都有跟家長外出旅遊的經歷,於是課前我布置了一項小調查,讓學生調查去瀛湖的車費,門票,以及在瀛湖用餐的一些價格,課堂上根據調查的資料討論,「假如我們全班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去瀛湖一日游,有幾種租車和買票方案?最少需要多少錢?」再將瀛湖的風景圖片,在課件上展示出來,讓學生談一談去瀛湖的感受,然後根據實際看看有什麼好的建議。這樣將當地的風景區作為教學的素材,學生參與了調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可以體現數學的價值。生活中的課程資源無比豐富,在教學中需要我們老師將其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與我們教學有機結合,使其更好的為教學服務。
三、巧用信息技術,合理利用科技、媒體資源。
《課程標准》中提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前,老師僅憑一支粉筆,一本課本實施教學,難免讓我們的教學手段單一,形式單調,信息閉塞。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無疑給我們的數學教學帶來了一場革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更為豐富多彩,我們的教學手段更加靈活多樣,數學的學習內容更加廣泛有趣。首先,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對於小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真正的喜歡上這門學科,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而信息技術的運用給我們老師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工具。我們可以創設各種故事情境,模擬現實場景等,再配以動畫,聲音,變靜態為動態,變平面為立體,把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用畫面展示出來。這樣就不再只是老師用嘴說,學生聽,學生被生動的畫面吸引,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識的探索之中,讓枯燥的課堂一去不復返。其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知識變直觀,促進學生理解。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可以將圓剪拼成長方形的過程,製成動畫,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播放給學生看,可以促進學生理解「極限」思想。第三,可以製作專題學習網站,讓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擴大學生的視野。從班級學習,班級討論,擴大到全校以及其它省市,學生在家裡就可以和跨區域的學生在一起交流,使我們的學習交流不再受班級、區域的限制。總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老師應該掌握熟練的信息技術,並巧妙的應用於我們的教學,豐富教學資源,同時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數學學習。
四、打破學科界限,挖掘其他學科中的資源。
數學的學習並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它學科緊密相連,互相促進的。我們教學時要抓住學科間的聯系點,利用其它學科中的資源為數學學習服務,同時也要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其它學科中的問題。首先可以利用其它學科中的資源創設情境。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利用古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來引入教學。先讓學生想像這首詩描寫的畫面,然後課件出示,並解釋,這句詩在數學家的眼中,大漠相當於一個平面,升起的孤煙就是一條垂直於這個平面的直線,那麼落日在你的眼中是什麼呢?讓學生由此展開聯想,從而引出圓的認識。這樣的情景創設,既生動有趣,又加強了數學與語文的聯系。其次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其他學科中的問題。在五年級我教學完統計這部分知識後,讓學生課外調查安康本地近三年來每月的降水量,並製成統計圖,然後根據統計圖來分析,每年哪幾月氣候乾燥要注意防旱,哪幾月降水充沛要注意防洪,再預測今年的降水情況,給當地的農民伯伯提一些建議。打破學科界限,利用其它學科中的資源,促進數學學習的同時,也突出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總之,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數學自身也在不斷的變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的挖掘有效的資源,為數學學習服務。在實際中總結經驗,不斷探索、思考、創新。
4.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融合
新課標指出,要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強有力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教學活動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優化發展學科的教育教學,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麼,該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呢? 一、藉助媒體,創設鮮活的教學情境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有效的教育資源,使數學教學「生活化」,發掘知識本身蘊含的情感,利用網路直觀展示數學知識,藝術性地賦予知識情感。有了藝術的情感,知識就有了生命,知識貼近了生活,能運用於生活,就有了靈魂,學生就會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有了先進的現代化教學工具,可以讓數學知識也鮮活地像一場戲一樣,在學生面前演繹,寓教於樂,使學生快樂學習。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創設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情境,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中心位置,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他們才會熱愛數學。在新課導入、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渡、鞏固練習、發展外延處都可以巧妙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將聲、形、情、境熔於一爐,來創設、渲染課堂氣氛,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用多媒體演示在一片草地上一隻米老鼠開著一輛方形車輪的車子,在音樂聲中,米老鼠顛得一上一下,學生哈哈大笑,然後再把車輪換成三角形,同樣車子一往前開,也是顛簸不停。老師問學生為什麼感到顛?學生回答因為輪子有稜有角,老師接著問:「難道沒有棱沒有角,就會感到舒服嗎?」緊接著把車輪換成橢圓形,車子在音樂聲中前進, 仍見米老鼠在隨著車輪的轉動上下顛簸,這時有的學生會說車輪應該是圓的。老師利用多媒體出示自行車、汽車等車輪的形狀,都是圓形,老師接著說「為什麼圓的輪子就行,而其它的圖形都不行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這樣導入新課,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使學生尋求知識的興趣空前高漲,這時,再進行新課,就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藉助媒體,感知生動的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師誘導,學生探索、啟悟、歸納的學習過程。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後讓學生獨立觀察、思考、選擇、判斷。把教學過程的重點定位在人的活動上,強調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富有個性化的方法,這樣的教學設計,真正促使學生充分、和諧、自主、個性化地發展。利用多媒體模擬自然、社會的規律和現象進行教學,特別適用於常規教學方法難於實現或控制的微觀過程、環境復雜的動態過程、抽象概念或過程的視覺化等。尤其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信息技術的優點就更加突出。數學概念的特點是抽象而嚴謹,僅憑口授和白紙黑字的練習,教師很難將抽象的概念講清楚,有了多媒體,就可以用動態的演示,將每一過程直觀地表現得一清二楚,教學的難點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小學數學「角」的認識這一概念時,在屏幕上顯示一點,讓學生用鍵盤,控制從點延伸出的一條直線,並讓直線沿一端點進行旋轉而成一個角;此時要讓學生明白角的標注方法,尤其要教學生直角如何標注;旋轉角度的不同,所形成不同的類型的角:銳角、鈍角、直角;為了讓學生明白角的大小與線的長度沒有關系,讓兩個一樣大的角,但線不一樣長,讓兩個角重疊,觀察比較的過程,讓學生直觀地比較角的大小。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很容易理解與角相關的知識點,教學的時間也比傳統的教學方法節省了許多,真正地讓教師講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如在小學數學第五冊《兩步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通過上網查詢資料,從學生最關注的有關奧運賽事出發,注重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接興趣,激發學生想創新。又如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時,課前我們安排學生自己通過各種途徑(包括上網),搜集有關數據,課上學生代表匯報。他們帶來的材料:有的是某兩個星球之間的距離,有的是中國土地面積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電視台春季晚會的收視率……通過生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有說服力的數據、統計材料,學生不僅輕松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思想教育。我們正是這樣利用信息資源跨越時空界限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科教學中來,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小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
5. 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教學
21世紀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學習和交流打破了過去的時空界限,為人類能力的提高和發揮作用帶來了新的空間。」
「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也明確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應用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在這種大環境下,數學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來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計算機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一、讓數學更貼進生活
新課程標准提出「數學要貼進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事實上,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們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數學知識,並且對此更感興趣。然而長期以來,廣大教師視數學課本為教學內容的主要甚至唯一源泉,教學內容被固定於課本中,不敢越課本半步。而作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與合作者的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因此,現實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才應該是學習數學的載體,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到處是數學,數學就在生活中。通過internet,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可以極大限度的突破書本是唯一學習資源的限制,利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使學生跳出只學課本內容的局限性。我們可以利用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與小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幅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畫面,讓學生從中找出哪些物體的表面是三角形的,由此引出課題。由於畫面逼真,色彩鮮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起來了。教學三角形的概念時,利用電腦的動畫功能,將三條線段逐步移動,圍成一個三角形,通過演示,學生不僅明白了什麼叫「首尾相連」,而且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提問學生:「自行車的車身支架為什麼要做成三角形的呢?」接著伴隨著悅耳的音樂出示一組畫面:首先是一隻小猴子在愉快地騎著自行車,然後將自行車的車身支架變為平行四邊形的,結果小猴子騎著騎著兩個車輪就擠到了一起。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學生明白了自行車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懂得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由於教學手段獨特,設計新穎,整節課上學生學習情緒高漲,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學效果很好。
教師也可以在課前可將相關資源作一些整理,上傳到學校的網站上,讓學生訪問網站去獲取有用信息。或者為學生提供網址,搜索引擎等,讓學生通過internet到資源庫中去搜集素材。如《高年級統計圖表一課》的教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課前,我安排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途徑,如上網、翻工具書,詢問等方式對某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調查,搜集整理一組自己喜歡的數據,課上請各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他們匯報時有身邊的數據,如每個小組人數,上學期期末的數學成績,生活中的數據,如家庭用水、用電的統計數據,家庭摩托車、電腦擁有量的小調查……,通過學生動手動腦查出的一組生動、富有意義的數據,不僅超越了課本上的知識,擴大了知識面,使學生感到統計就在身邊,統計一點都不難,統計只是很有用。學生從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興趣的火花。課上我請學生利用計算機中的圖表工具,只要輸入相應的數據,計算機在幾秒鍾之內便自動產生統計圖,而且可以根據需要產生不同形式的統計圖表。這樣可以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對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推斷上,培養學生的分析應用能力。實踐表明,學生通過整合教學,既達到了學會看統計圖,能根據數據的變化做出適當的分析與推測,並提出自己的建議的數學學科教學目標;又達到了學會用圖表工具製作統計圖的信息技術教學目標;激發了使用計算機的興趣。
二、無時空限制的數學大課堂教學形式
目前我們學校的教學形式主要是班級授課制,即學生在校集中授課,受教學時間的統一限制。我國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說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然而至今這依然是難以實現的美好理想。對數學課,學生程度不整齊是很難辦的。許多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步跟不上就步步根不上。要因材施教必需要有教學的個別化,數學教學除了集中還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針對個體或小組的學習環境。21世紀人類社會將進入全新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整合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應該增加新的教學形式。基於這一思考,我們有意識讓學生帶著目的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達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最終目的。現代信息技術能為教學提供並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像,並隨時抽取和播出,互聯網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它在獲取資源和進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價值越來越多的表現出來,它將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同時,現代信息技術還具有虛擬現實的特點和功能,它能有效地模擬出傳統課堂不可能出現的情境、條件、氛圍。
網路是最大的資料庫和最大的信息集散地,有意識的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主動的去收集信並轉化為自己可以利用的有價值的學習資源。如: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課前教師可以請學生上網查找關於分數的知識,上課時,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利用自己收集到信息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體驗著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的使用價值,哪些是本節課的相關知識,哪些是後繼知識學習的基礎等等。又如《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一課的教學中,由於教學內容比較枯燥,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我們將該課設計為網路中的游戲課,用游戲將教學內容貫穿起來,通過「調皮的小數點」的一個個故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游戲過程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深入,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潛移默化地掌握知識,輕松有效地完成學習目的。
三、信息技術讓數學課堂可以如此精彩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然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之後的教學過程卻是:學生的學習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改革現行的學科教學方法,使其適應信息環境下的學習要求,看來是刻不容緩。我國教育工作者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的經驗,整合後的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三類:
(一)、「講解演示」的模式。這種模式是把多媒體計算機作為認知學習的輔助工具,強調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數學情境,突破重點難點。這種學習模式有利於知識的吸收和掌握。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充分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製作圖文聲像並茂的課件,創設學習情境;2、學生利用多媒體學習工具,結合情境和教材,進行思考、討論、實踐和探索;3、教師掌控教學過程,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幫助。
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通常是:直接感知——表象——概念系統,因而小學生要建立起高度抽象的數學概念比較難。我們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直觀性,創造條件,使學生獲得豐富的表象,然後引導學生概括出概念。如教學「射線、直線」兩概念時,單靠語言表述和列舉生活中的例子作說明,學生很難理解「無限長」的含義。因此可藉助信息技術來弄清概念。首先在屏幕上出現一亮點,然後是亮點向一方徐徐移動,引出一條不斷延長的線,這時老師告訴學生這條線可無休止的延長。這樣學生就會形象的理解「無限長」的含義,從而得出:射線是無限長的,且只有一個端點。講直線時,可以從亮點處向兩端無限延長,幫助學生理解。這樣呈現方式顯然優化了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如教學「角的概念」時,應用課件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個亮點,然後有兩條不同顏色的線從這一點射出,形成兩條射線。點及兩條射線的同時閃爍使學生悟出角的形成,得出角的概念並認識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再將一條邊固定,另一條邊移動,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種角,進而認識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度無關。這樣的演示比教師反復解釋、強調有用得多。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材需要,多媒體課件的動態演示將那些看似靜止的靜態知識動態化,有效的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學的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逐步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如教學「行程問題」時,理解「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等詞語是解題的關鍵。在課件演示兩個人行走的過程中,只要學生仔細觀察,其中隱含的時間、路程、速度等數量關系便不難發現,若在行進的人後再拖一條線段,則將行進的路線圖轉變成規范的線段圖,效果可謂不言而喻。
(二)、「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是協作組成員圍繞同一個主題,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圍里進行討論、交流,它強調學生的參與、體驗、想像和探究。這種學習模式有利於培養鑽研精神、協作精神,有利於鍛煉辨證思維、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等。具體操作主要有如下幾個階段: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2、具體解決問題階段。3、成果的交流和表達階段。
教學活動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環境的創造,教學模式則是構建這種環境的方法。因此,教學的關鍵在於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激勵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教學「統計圖」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親歷對數據搜集——整理——分析的數學思維過程,在對數據進行整理的環節大膽運用了計算機特有的迅速制圖的工具效能,學生將自己搜集的感興趣的數據通過excel軟體所提供的制圖環境,製作出了精美的各種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等,把學習統計表、統計圖與用excel制圖製表有機地結合起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所表現出來的學習主動性大大增強,變被動為主動,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三)、「在線學習」的模式。這種學習模式在復習課中使用較多。它的優勢在於實現個體化的學習,能「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它將知識回顧、解題指導、自我檢測融在一課件里,學生據自身的學習情況調出課件中記錄和貯存的內容而分配時間學習,這樣更有利於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操作如下:1、知識回顧。2、練習階段。3、討論區。4、自我檢測階段。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是創設有效的數學教學和學習環境、實現數學教學目標的有效方式,將使小學數學的教與學變得豐富多彩。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有多種途徑和方法,其效果是傳統教育技術難以比擬的。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在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了新的學習模式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探索。
6. 如何將小學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課程進行有效整合
小學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課堂結合首先將數學的基礎知識講解的靠譜。
7. 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
一、激發興趣,提高參與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是有個性的,他們的活動受需要和興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 。由此可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學生之所以對數學感到枯燥、無味、怕學, 其原因之一是由於數學知識本身的抽象性和嚴謹性所決定的,再者就是受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中強調指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 。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下,教學信息的呈現方式是立體的、豐富的、生動有趣的!面對如此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旺盛的求知慾,極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二、化靜為動,揭示內在規律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能
夠將教學重點和難點一一呈現出來,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提供豐富感知、呈現思維過程,
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讓學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極大
地支持了學生對邏輯推理、問題解答和數學觀念的尋求與研究。尤其是引導學生對一些抽象
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動態演示,形象揭示
知識的生成過程, 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 藉助於觀察和比較,逐步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 從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識的本質。
三、聯系生活,體驗知識生成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不是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學習者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每個學習者都是在其現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信息主動進行選擇和加工,從而建構起自己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學中受教學手段的限制和學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學生掌握起來總是有一定困難。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為學生創設視聽情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動態生成」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8. 如何將數學文化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
數學,不僅是一門理性與系統性很強的學科,其與藝術性學科一樣,也有著自己的文化背景與文化內涵。加強數學文化教育,是促進數學學科長久發展的必然之計。小學是學生學習數學的基礎階段,也是學生數學思想的啟蒙階段。加強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的滲透,可以充分體現數學教學的意義。因此,筆者選擇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方法作為研究對象是有一定的現實意義的。
1.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必要性分析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進行數學文化的滲透之所以成為許多小學數學教育者的重要研究對象,是因為數學學科的發展與當代小學生的發展對其有很大的需求。下面就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必要性進行分析。
1.1數學學科發展的需求
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文明的不斷興盛,人們對於文化事業發展的關注度不斷提高。無論是哪一門學科,沒有其專有文化的支持,其發展就缺少必要的基礎與動力。對於小學數學學科教育發展來講也是一樣,憑空進行數學理論的講解,對於學生學習興趣與教學成效的提高都極為不利。數學文化融入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學的內容得到充實,數學理論的出處得到明確,數學學科發展會更加迅速。數學學科的發展需要理論的發展,更需要文化的發展。因此,加強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是數學學科發展的需求。
1.2小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
數學,是小學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小學生綜合素質與學習能力的提高有重要的影響。然而,當代小學生在數學課堂上的表現不盡如人意,對於數學學習的興趣較低。許多小學生對數學學習有抵觸情緒,在課堂上不願意配合老師完成教學任務。這就使得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小學數學課堂上得不到體現。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融入,可以很好地解決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數學文化的融入,可以使學生找到除了數學理論之外的關注點,對於學生學習興趣的提高與學習熱情的提高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強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是非常必要的。
2.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方法分析
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融入,對於數學學科與小學生個人的發展都有著重要作用。這就使得數學文化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滲透方法成當代小學數學教師研究的重點。下面就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滲透數學文化的方法進行分析。
2.1對課本中的數學文化進行深入挖掘
數學文化在課堂教學中的融入一直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在小學數學課本中有許多文化因素。正是這些數學文化,使得小學課本內容更具有趣味性與生活性,使得小學生願意對課本中的內容進行閱讀與學習。一般來講,課本上的數學文化經常是與數學知識相結合的,是為了引出數學知識而存在的。數學文化與數學知識一起,為小學生打造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也正是數學文化使得學生認清了數學與生活之間的關系,更立體地對待與觀察數學學科,產生數學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實踐中,教師可以利用適當的知識對數學文化進行介紹。比如在學習小數的時候,教師可以從小數的進制方面對十進制及十進制的由來進行分析。教師可以對我國引出十進制的數學家劉徽進行介紹,提出我國早在1700多年前就開始使用十進制計數法。這樣,學生在學習小數知識的同時,也可對我國的數學發展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在數學文化的了解與學習過程中產生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小學數學教師要重視自身素質的提高,對數學課本中存在的文化因素進行深入挖掘,使數學文化服務於數學知識的講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學習數學的時候了解到更多的文化知識,認識到數學的文化價值,提高數學學習興趣。
2.2凸顯數學學科的文化屬性
一些小學生認為數學與語文這類文化類的科目是相互對立的,數學與文化沒有任何關系。這就要求當代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之時,突出數學學科的文化屬性,使學生認識到數學文化的存在。數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學科,學生在學習數學的時候,對於一些數學定義與規則都要進行死記硬背,這使得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打擊,對於數學學科的發展也有負面影響。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更多地了解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使學生認識到數學知識與社會文化是密切相關的。
比如在進行《圓》的講解之時,教師就可以讓學生自主發現生活中的圓形,將數學學習與生活實踐進行很好的結合。另外,教師要從中國傳統文化的角度對圓形進行分析,中國人之所以喜歡圓,是因為圓無棱無角,象徵著圓滿與安全,等等。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之下,學生會對數學知識有全新的認識。小學數學課堂需要數學文化的支撐,在這樣的文化影響下,學生會擺脫對於數學的刻板枯燥的印象,認識與學習數學文化。
2.3豐富數學活動形式
數學活動是數學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利用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使學生了解數學文化。游戲與競賽是小學生喜愛的活動類型,老師可以利用競賽小游戲引導學生對數學文化進行學習。在進行數學知識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就與學習知識相關的數學文化進行提問,當有學生回答出時,教師給予獎勵。並告訴學生,在下節課,教師還要就數學知識相關的數學文化進行提問,請同學們做好准備。在第二節課,教師可以利用搶答的形式組織學生對數學文化問題進行回答,搶答正確的學生可以獲得小紅花一枚。在這樣的活動之下,學生的數學文化學習積極性會得到提高,學習熱情也會隨之高漲。
9. 如何結合小學數學學科特點進行教學
長期以來,我們的小學數學教學的效率居低不高,其中重要的原因在於 教學觀念的滯後、教學目標模糊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單調、課堂結構不合理、 訓練 瑣碎機械 化,使 學生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因此,當前改進小學數學教學必須切實加強 以上各方面的改進 。正如《數學教學大綱》指出:「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在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引導他們在實踐中主動地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避免煩瑣的分析和瑣碎機械的練習。針對 小學 學生的年齡特點,結合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以國家新課程標准為參照,我們 從 教學觀念、數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手段、課堂結構、基本訓練等, 探索適應小學學生學習的活動式課堂教學的一些具體操作策略,從而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綜合素質。 隨著對新教育理念的不斷學習和對按新課程標准編寫的新教材的使用, 我們認為 更新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方法,使用新的教學手段,是用好新教材的迫切要求。經過幾年的課改實踐,我 們 感覺自己的角色和教學策略與以前比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通過認真執行學校教育教學工作計劃,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把新課程標準的新思想、新理念和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設想結合起來,轉變思想,積極探索,改革教學,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因此,下面就 小學 數學新課改 ,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方法 談談自己的幾點感觸。 一、教學觀念現代化 實踐證明:教學觀念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率,教學觀念不解決,再好的教材,再完善的教學方法,使用起來也會「走樣」。傳統的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講,把學生當作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現代的教學觀認為:教學就是教師有效、合理地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使所有的學生都能學好,學得主動、生動活潑。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必須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建立符合現代教學觀的嶄新體系,努力做到「五個轉變」和確立「四種教學觀」。「五個轉變」是指:①由單純的「應試教育」轉變為全面的素質教育:②由「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轉變為啟發式的教學方法:③由局限於課堂的封閉教學轉變為課堂內外相結合的開放性教學;④由單純傳授知識的教學轉變為既傳授知識,又發展能力的教學;⑤由教學方法的「一刀切」轉變為因材施教。「四種教學觀」是指在數學教學過程中要確立如下四種觀念:①整體觀。即是用整體觀點指導課堂教學,從整體上進行數學教學改革,充分發揮課堂教學中各種因素(教師、學生、教材等)的積極性,使它合理組合,和諧發展,實現課堂教學整體優化;②重學觀。就是要求教者重視學法指導,積極地把「教」的過程轉化為「學」的過程:③發展觀。不但要引導學生有效地學習,更重要的要培養能力,發展智力;④愉快觀。要把愉快因素帶進課堂,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獲取知識。 二、數學目標明確化 教學目標是教學大綱的具體化,是教材所包含的知識因素和能力訓練的具體要求,是評估教學質量的依據。教學目標決定著教學活動的方向,決定著教學內容、方法、途徑的選擇,決定著教學效率的提高。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如果目標制定明確,便能發揮如下功能:對指引師生的教與學,有定向功能;對教改程序的有效進行,有控制功能;對知識與能力的雙向發展,有協調功能:對減輕學生因題海戰術而盲目訓練所造成的負擔,有效率功能:對教改工作的科學評價和管理,有競爭功能;對統一標准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有穩定功能。由此可見,要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就應制定完整、明確的課堂教學目標,注意根據教材內容定出基礎知識、基本能力、思想感情教育等項的達標要求。例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可制定如下教學目標:①基礎知識方面:結合直觀圖形理解幾分之一的含義;認識分數各部分的名稱,掌握分數的讀法和寫法; ②基本能力方面:能應用分數表示圖形里的陰影部分,能在圖中畫出陰影部分來表示分數,在數線上標出一定的分數:③思想情感教育方面:培養起學生學數學的興趣、自覺性和克服困難的意志。並且把這些相互促進、相互制約的各項要求組成一個整體,做到在教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能力,發展智力。這樣就能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思想情感教育三個方面得到協調發展,全西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教學方法科學化 教學方法是師生為達到教學目的、實現教學目標而相互結合的活動方式,其中包括教師的教法和學生的學法,而學生的學法實際上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習方法。教法制約學法,並給課堂教學效率帶來重要影響。因此,教師選擇教學方法要科學、合理,注意體現如下四個原則:啟發性原則、生動性原則、自主性原則和因材施教原則。啟發性原則是指方法要善於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啟發學生積極思維;生動性原則是指方法要富有藝術性,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自主性原則是指方法要讓學生主動參與,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材施教原則是指方法要處理好全體和個別的關系。課堂教學方法多種多樣,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課型,教法就不同。目前,一節課中只採用一種教法的極少,同時單一地運用某一教法,也不利於學生智能的發展。因此,在數學教學中要將各種教法進行最佳組合,做到靈活多樣、富有情趣,具有實效,並能體現時代的特點和教者的風格。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方法科學化,提高教學效率。 四、教學手段多樣化 教學手段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措施。傳統的數學教學,從概念到概念,教師單靠粉筆和黑板講解,勢必影響大面積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學生的素質提高。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必須注意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多媒體教學體現了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因為它合理地繼承了傳統的教學媒體(如課本、教師課堂語言、板書、卡片、小黑板等),恰當地引進了現代化教學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電視、磁性黑板、電腦圖象等),使二者綜合設計、有機結合,既能准確地傳導信息,又能及時地反饋調節,構成優化組合的媒體群。這樣能使生視、聽觸角同時並用,吸收率高,獲得的知識靈活、扎實,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五、課堂結構高效化 現代教學論認為:應變「教」的課堂結構為「學」的課堂結構,變課堂為學堂。·據報載,美國中小學校的許多教師每節課只講lO分鍾,剩下的時間讓學生相互交流、提問、消化,教師引導、釋疑、解惑。無獨有偶,國內已有很多學校要求教師一節課最多隻講l5分鍾,其餘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選擇」,教學效果也很不錯。不同的課型有各自的基本結構模式,同一課型的結構模式,也會因教學指導思想的不同、客觀教學條件的變化而變化。課堂結構高效化並不一定是大容量、快節奏和高要求,一個有活力的、高效化的課堂結構,必須具備如下六個因素:構成一個「環環緊扣、層層入深、步步有新、相互促進」的有機整體;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處理與學生原有的認識結構相適應:學生主動、積極參與的程度:學生當堂練習的數量和質量;課堂信息反饋暢通的程度,能否做到及時反愧及時調節;充分有效地利用課堂教學時間。 六、基本訓練序列化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一條成功的經驗是加強雙基(基礎知識教學、基本能力訓練),什麼時候加強雙基,教學質量就高;什麼時候削弱雙基,教學質量就下降。加強基本能力的訓練應注意如下問題:①首先應確定哪些是基本訓練的內容,然後根據各年級的教學要求,由淺入深地安排,形成一個符合小學數學特點和兒童特點的基本訓練序列;②訓練的時間多長,數量多少,都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來確定,以便在不增加學生學習時間的條件下,取得最好的訓練效果:③習題的編排應做到低起點、小步子、快節奏、大容量,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成功的喜悅;④應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精心選編習題。例如:為引人新課,選編知識銜接題;為鞏固概念,選編基礎變式題;為糾正差錯,選編判斷題、選擇題;為拓寬思路,選編多變、多解題,等等,從而實現訓練目標。 以上六項基本要求,體現了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改變了傳統的教學觀念,集中了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實踐證明,教學過程中如果能實施這六條基本要求,就能優化課堂教學,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