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總結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總結

發布時間:2021-01-12 00:18:49

⑴ 現代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的發展呈現有哪些新的特點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整個教學領域的深入改革,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也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廣大的小學數學教師和教學研究人員,一方面對我國傳統的小學數學教學方法進行大膽的完善與改造,一方面積極地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方法,使我國新的教學方法,如雨後春筍,競相涌現。

一、小學數學新教學方法介紹

(一)發現法

發現法是由美國當代著名教育家、認知心理學家布魯納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

1、發現法的基本含義及特點

發現法是指教師不直接把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引導學生根據教師和教科書提供的課題與材料,積極主動地思考,獨立地發現相應的問題和法則的一種教學方法。

發現法與其他教學方法相比較,有以下幾個特點:

(1)發現法強調學生是發現者,讓學生自己去獨立發現、去認識,自己求出問題的答案,而不是教師把現成的結論提供給學生,使學生成為被動的吸收者。

(2)發現法強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的作用。學生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於他們對所學課程具有內在的興趣。發現法符合兒童好玩、好動、好問和喜歡追根求源的心理特點,遇到新奇、復雜的問題,他們就會積極地去探索。教師在教學中充分利用這一特點,利用新奇、疑難和矛盾等引發學生的思維沖突,促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望,主動地去探究和解決問題,改變了以往傳統教學法僅利用外來刺激促發學生學習的做法。

(3)發現法使教師的主導作用表現為潛在的、間接的。由於該法是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教師提供的各種學習材料、直觀教具等,自己去觀察,用頭腦去分析、綜合、判斷、推理,親自去發現事物的本質規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潛在的、間接的。

2、發現法的主要優點及其局限性

發現法有如下幾個主要優點。

(1)可以使學生學習的外部動機轉化為內部動機,增強學習的信心。

(2)有助於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由於發現法經常練習怎樣解決問題,所以能使學生學會探究的方法,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樂於創造發明的態度。

(3)運用發現法,有助於提高學生的智慧,發揮學生的潛力,培養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

(4)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和鞏固。在發現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可就已有的知識結構進行內部改組,這種改組,可以使已有的知識結構與要學習的新知識更好的聯系起來,這種系統化和結構化的知識,就更加有助於學生的理解、鞏固和應用。

發現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1)就教學效率而言,使用發現法需要花費的時間比較多。因為學生獲得知識的過程是再發現的過程,一切真理都要學生自己去獲得,或者重新發現,而不是由教師簡單地告訴學生,因此,教學過程必然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摸索過程。

(2)就教學內容而言,它的適應是有一定范圍的。發現法比較適用於具有嚴格邏輯的數、理、化等學科,對於人文學科是不太適用的。就適用的學科而言,也是只適用於概念和前後有聯系的概括性知識的教學,如求平均數、運算定律等。而概念的名稱、符號、表示法等,仍需要由教師來講解。

(3)就教學的對象而言,它更適用於中、高年級的學生。因為發現學習必須以一定的基礎知識和經驗為發現的前提條件,因此,年級越高的學生,獨立探索的能力也就會越強。所以,並非所有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都有必要和可能採用發現法教學。

3、發現法教學舉例(一位數除兩位數的教學)

給出一道題如39÷3。學生可先拿39個物品,每3個一份,把它們分成13份。做幾個這樣的題目後,可以讓他們把物品10個組成一組。例如,給出這樣一道題:「哈利買了4條糖果,每條有10塊。他吃了1塊,把剩下的每3塊包成一包,分給同學們,分給了幾個同學?」

學生可能有以下幾種解法:

(1)每3個分成一堆,然後數出分得的堆數。

(2)從3個10中各先拿出1個,剩下的每9個分給3個同學,再把其餘的也每3個分成一堆。

9+9+9+3+3+3+3=39(塊)

↓↓↓↓↓↓↓

3+3+3+1+1+1+1=13(人)

(3)與(2)相似,但他們看出有4個9。

9+9+9+9+3=39(塊)

↓↓↓↓↓

3+3+3+3+1=13(人)

(4)他們看出3個10正好分給10個人,剩下的每3個分成一組。

30+3+3+3=39(塊)

↓ ↓↓↓

10+1+1+1=13(人)

(5)與(4)相似,但他們看出剩下的9正好分給3個人。

30+9=39(塊)

↓ ↓

10+3=13(人)

在學生得出解法之後,全班進行討論。教師對不同的演算法不給出評價。再出一道題,許多學生會選用比他第一次用的更為簡便的方法。教師進一步提出引導性問題,促使學生找出更為有效的計算方法,形成一般的豎式計算。

(二)嘗試教學法

嘗試教學法是小學數學教學方法中一種影響比較大的教學方法。它是一種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方法。嘗試教學法是由常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邱學華老師最早設計和提出的,經過在一些地區和全國逐步推廣,到現在已有十多年的時間,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甚至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的影響。

1、嘗試教學法的基本內容

什麼是嘗試教學法?嘗試教學法的基本思路就是:教學過程中,不是先由教師講,而是讓學生在上知識的基礎上先來嘗試練習,在嘗試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學課本,引導學生討論,在學生嘗試練習的基礎上,教師再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嘗試教學法的基本程序分為五個步驟:出示嘗試題;自學課本;嘗試練習;學生討論;教師講解。

嘗試教學法與普通的教學方法的根本區別就在於,改變教學過程中「先講後練」的方式,以「先練後講」的方式作為教學的主要形式。

嘗試教學法產生的背景是:在20世紀80年代初,我國教學改革已經走上了正軌,國內有許多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同時,也有許多國外的教學改革的經驗大量地介紹進來。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開始思考如何根據我國的教學改革的實驗,研究和創造具有中國特色的,既符合現代教育改革的需要,又具有較強的操作性的教學方法。邱學華老師多年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研究,在「文革」前後進行了多項小學數學教學改革方面的調查與實驗,深感研究一種新的小學數學教學法的必要性。因此,他在分析和對比國內外教學改革的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嘗試教學法的設想。他借鑒了中國古代的「啟發式教學」原理、發現法和自學輔導法教學的思路,綜合地分析和研究這些教學法的長處與不足,試圖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教學方法。

2、嘗試教學法的教學程序和課堂教學結構

嘗試教學法基本的教學程序可分為五個步驟。

(1)出示嘗試題

嘗試題一般是與課本上的例題相仿的題目,是課本上問題的變形。

如書上例題:1/2+1/3

嘗試題:1/4+5/6

出示嘗試題的目的在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明確這節課所學習的內容。

(2)自學課本

在學生嘗試練習,對這個問題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之後,教師引導學生看一看書上對這個題目是怎樣講的。教師提出一些與解題思路有關的問題:如上題,「分母不同怎麼辦?」「為什麼要通分?」

通過自學課本,學生可以知道自己對個問題認識的情況,教師也可以了解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是什麼。

(3)嘗試練習

學生通過自學課本,對所學的內容有了一個基本了解,並且大部分學生對解答嘗試題有了辦法,這時,就再出嘗試題讓學生試一試。一般採取讓好、中、差三類同學板演,其他同學同時在練習本上做的辦法。

(4)學生討論

在嘗試練習時,可能有的同學做得不對,也可能出現不同的做法。可以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解題方法,進行討論。

(5)教師講解

學生會做題,並不等於掌握了知識。教師這時可按照一定邏輯系統向學生講解所學的內容。這種講解是有針對性的,是在學生對所學的內容有了初步認識的基礎上,在學生已經通過某種方式學會了或部分學會了解題方法時進行的講解,更能夠突出重點。

以上五個步驟是嘗試教學法在進行新課時所用的,作為一節完整的課,嘗試教學法的課堂教學結構包括以下六個環節:

(1)基本訓練(5分鍾);

(2)導入新課(2分鍾);

(3)進行新課(15分鍾);

(4)鞏固練習(6分鍾);

(5)課堂作業(10分鍾);

(6)課堂小結(2分鍾)。

這一教學結構的優點在於:突出了教學重點;增加了練習時間;改變了滿堂灌的做法。

3、嘗試教學法的優越性和局限性

其優越性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自學能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都想自己試一試,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2)有利於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它可以充分利用教學中的最佳時間,使學生盡快地進入新內容的學習,並以較多的時間進行嘗試性和鞏固性的練習。

(3)有利於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這種教學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教師一般都可以掌握,並且更有利於差等生的學習。因此它可以適用於更廣泛的場合,從而大面積地提高教學質量。

其局限性表現在如下幾方面。

(1)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數學基礎和自學能力,對年齡較小的學生不適合用這種教學方法。

(2)適合於後繼課的教學,對於新的概念原理的教學不宜使用。

(3)對於操作性較強的內容不適用於運用。

4、嘗試教學法應用舉例

嘗試教學法在數學教學中應用比較廣泛。適用於許多內容的教學。下面是:「商中間有零的除法」的教學實例。(梗概)

(1)基本訓練(略)

口算:

板演:645÷3

(2)導入新課

把練習題中的645改成615,來繼續學習。

(3)進行新課

①出示嘗試題:615÷3

②嘗試練習

試試看,這道題和以前的題有些不同,能做出這道題嗎?

③自學課本

④學生討論

針對學生的三種演算法進行討論(明確其中只有第二種演算法是正確的):

2 5

25

3
⑤教師講解

(4)鞏固練習

(5)課堂作業

(6)課堂小結

(三)自學輔導法

1、自學輔導法的基本含義

自學輔導法是由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盧仲衡教授主持的「中學數學自學輔導實驗」中所採用的教學方法。在中學數學教學中,它取得了很大的成功。這種方法的基本思想,對於小學數學教學也有一定影響。有人也在小學進行相似的實驗研究。特別是運用自學輔導教學的基本原理進行小學數學教學的改革。

自學輔導的實驗研究最早是在1958年提出並且進行實驗的,開始是借鑒了西方的程序教學的原理,實行小步子、多反饋的教學原則,後來進行了改造,並命名為自學輔導法。

自學輔導法是一種在教師的指導和輔導下,以學生的自學為主的教學方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自學輔導法一般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閱讀課本,獲得知識與技能的教學方法。

2、自學輔導法的教學程序

自學輔導法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採取適當步子、及時反饋的原則重新編寫教材,實行三個本子綜合運用,即課本、練習本、答案本。運用自學輔導法,在教學中以學生的自學為主,規定了一節課中學生用於自學的時間在30~35分鍾,這包括自學、自練、自檢。教師用於講解的時間一般不超過15分鍾。

自學輔導法在教學中的基本步驟分為五步。

(1)提出課題。教師可以直接導入新課,也可以復習有關知識後提出課題,後一種方法更加適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對高年級學生提出課題的同時,還應提供自學提綱,使其帶著問題自學,圍繞課題的中心問題邊讀邊想,求得問題的解決。

(2)學生自學。這一步主要讓學生獨立閱讀課本,與此同時教師進行必要的指導。教師要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年級、不同認知水平和教材難易選用相應的方式指導自學,考題指導要提綱挈領、簡明扼要。

(3)答疑解難。針對學生在自學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解答,也可以啟發學生進行討論互相解答。為進一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在答疑之後,還要以再讓學生閱讀課本以鞏固所學的內容。

(4)整理和小結。由教師出題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檢查,如發現有理解方面的問題要及時補救,還要對所學的內容進行歸納小結。小結時盡量讓學生運用准確的數學語言進行概括,得出結論,逐步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語言進行表達的能力。

(5)鞏固和應用。根據教學內容布置課堂獨立作業,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鞏固知識,初步形成技能。

3、對自學輔導法的評價

此法的主要優點在於: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獨立思考,通過自學掌握知識,有利於自學能力的培養。這種教法,能在課堂上基本解決問題,大大減輕了學生課業負擔。由於學生在課堂上能夠及時改正作業中的錯誤,使得教師從作業中解放出來,將更多的時間用來備課和研究學生問題,有利於提高教學質量。此外,學生可以在課外多看其他參考書,擴大知識面,有利於學生全面發展。

自學輔導法不僅是一種教學方法,而且是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的綜合。特別是它是基於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編排的一種教學方法。因此,它可以看作是一種綜合的教學方法。

4、自學輔導法教學實例(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具體教學過程:

(1)教師談話

(2)准備練習

(3)進行新課

①出示例題和自學思考題

例題:一輛汽車第一次2小時行駛80千米,第二次5小時行駛200千米。

時間(時)
2
5

路程(千米)
80
200

從表中可以看到,這輛汽車:

第一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 ;

第二次所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是 。

這兩個比的比值是多少?它們有什麼關系?

思考:什麼是比例?組成比例需要什麼條件?由這幾個條件可以得到比例嗎?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的形式是怎樣的?比例的基本性質是什麼?

②引導自學,總結法則

引導學生觀察兩個比例,說出比例的意義。

引導學生集體討論:組成比例的條件。

讓學生將比例轉化為分數的形式。

引導學生練習,思考:比和比例的區別。

讓學生認識比例各部分的名稱。

引導學生通過運用加、減、乘、除不同的方法,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

③質疑問難、精講點撥

教師根據學生提出的問題,在解釋疑惑的基礎上,指出比例的基本性質:在比例里,兩外項之積等於兩內項之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4)課堂練習

(四)「探究—研討」法

「探究—研討」法是美國的一位教學法專家蘭·本達(Lan Benda)教授提出來的。在美國有一定的影響。80年代初介紹到我國。在理科教學和數學教學中都有廣泛的應用。

1、「探究—研討」法的基本內容

「探究—研討」法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學分為兩個大的環節,即「探究」和「研討」。

第一個環節「探究」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去探索。教師為學生提供一定的問題情景和必要的操作材料,讓學生自己通過操作、擺弄,研究問題中各種因素或數量的關系。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給予適當的指導。

在探究過程中,為學生提供有結構的材料是一個重要的因素。教師應當結合教學的內容,為學生選擇充分的學習和研究的材料。如,彩色木條、幾何拼板等。

第二環節「研討」是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學生在前一個階段,對所研究的問題都有一定的認識。在這個階段,教師組織學生,對自己所看到的、想到的發表意見,充分利用語言的交流,使學生了解更多的信息。並且在研討的過程中,可以互相啟發,對所研究的問題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認識。最後由師生共同找出所學習問題的規律或結論。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可以不受這兩個環節的限制,靈活地組織和運用。

2、「探究—研討」法的主要特點

「探究—研討」法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是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在選擇恰當的材料和設計有利於學生探究的問題情境中。

三是形成一種多向交流的課堂教學氣氛。

3、「探究—研討」法的應用舉例(求平均數問題)

先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四個人。

量出每個學生的身高,並根據測量的身高剪下一張紙條。教師提出,「怎樣知道四個人連起來一共有多高?」「四個人平均有多高?」

然後教師說明什麼是平均數。並提出「如何求出全班同學的平均身高?」「怎樣表示出這個平均身高?」學生說出可以把全班的身高加起來,然後再用總人數去除。接著學生把表示每一個人身高的紙條貼在牆上釘的一張紙上,在平均數的地方畫一條線。發現有些在線的下方,有些在線的上方。並分別用「-」和「+」來表示。學生把高出來的部分剪下來,恰好可以補上低下去的那一部分。學生感到非常興奮。

接下來又有同學提出了計算平均數的簡便方法。找出最矮的同學的身高。把全班同學高出這個數字的值加起來,再除以全班總人數,再加上最矮的同學的身高,就是全班的平均身高。

還有的同學提出了隨便找一個標准線,與這個標准線進行比較計算平均身高的簡便方法。

二、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改革的特點分析

過去,多數人認為學生課堂上學習的數學知識主要是指數學事實(如概念、公式、法則、算理等等),但隨著主體性教育理論的發展,隨著數學教育研究的不斷深入,隨著人們對學校數學教育本質的深入反思,數學理論與實踐工作者逐漸認識到:學樣數學主要是「活動的、操作的」數學,而不是形式化的數學。「學生應經歷數學化,而非數學;抽象化,而非抽象;步驟化,而非步驟;形式化,而非形式;演算法化,而非演算法;語言表述,而非語言」的數學學習過程。因此,課堂里學習的數學認識不僅包括數學事實,而且包括數學活動經驗。新授課的教學不應再是以往以教師系統傳授教材內容為主的單向教學模式,而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觀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動,使學生通過數學活動,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去觀察事物、思考問題,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教師是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要正確認識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在原有的基礎上得到發展;要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自信心。」伴隨著新的數學課程改革的理念,以及哲學、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的發展。現代教學方法的發展呈現了新的特點。

第一,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相結合為基本特徵,力求教與學的最佳結合。以赫爾巴特(J.F.Herbert)為代表的傳統的「三中心」,強調教師的絕對權威和嚴格的紀律,把學生當作盛裝知識的容器;而以杜威(J.Dewey)為代表的「新三中心」,將學生比作太陽,把教師視為行星,把兒童獨立學習的可能絕對化,否定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我們的教學方法避免了這兩種極端,將學生主體作用與教師主導作用有機結合起來,把這一教學的主要矛盾視為具有動態性、轉換性、發展性和層次性的對立統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獨立思考與合作交流。對於情景問題,教師和學生有不同的認知准備,他們的想法也會彼此不同。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能夠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因此教師能夠將全班上課與小組合作學習有效地結合起來,鼓勵學生在小組內提出並解釋他們自己的想法,通過小組交流或全班交流,學會數學地交流和交流地學習數學,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考力、語言對思維的表達能力和對自己學習的責任感。

第二,通過生動、有趣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啟發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引導學生探索發現。教師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背景,設計生動的、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感受數學的力量,體會數學的美妙,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即在「做數學」的過程中學習數學。

第三,注重照顧學生的個別差異,鼓勵學習方法和解題策略多樣化。鼓勵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是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徑。如計算教學,可以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背景,探求計算結果,而不宜教師首先示範,講解筆演算法則和算理,限制學生思維。教師通過先出示帶有一定現實意義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先估算,然後獨立計算?在此基礎上進行小組交流,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與靈活性。

第四,著重研究學生,特別注重學習方法的研究和指導,讓學生在學會的過程中,逐步達到會學。學習方法是學生獲得知識,形成能力過程中所採取的、基本活動方式和基本思想方法,學法的研究和指導,是保證現代教法實施的必要環節,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

第五,在使學生獲得適應未來社會生活和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重要數學知識以及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應用技能外,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態度、情感、價值觀作為學習的內驅力,在學習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現代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充分地考慮到這一點,注重學生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動機的激發,強調師生雙方的感情交流,充分利用情感的作用去開啟學生認知結構的大門。

第六,強調多種教學方法的交叉使用和互相配合。重視採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採用固定的教學方法,形成一套模式。隨著現代教學論的發展、教學方法的增多以及對教學方法本質的深入研究,廣大教育工作者逐漸認識到教學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沒有一種萬能的教學方法。教學方法因數學課題、所教的兒童以及教師的風格而有所不同;教學方法也不是「單一的」,可以有不同的組合。另外,重視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運用,把形、聲、光結合起來,生動、形象、鮮明,感染力強,抽象的數學概念和原理,通過結合形象的畫面來講解,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在我國開展的CAI、微格教學。都是應用現代技術手段的直接產物,現代教學方法的發展。必須考慮到現代化教學技術手段的作用和地位。考慮到現代技術設備的引入對常規教學方法的沖擊和變革,找到其中的組合點和發展方向,使其為教學方法服務。

以上是現代教學方法呈現的新特點。但縱觀各種小學教學方法。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些教學方法的命名欠推敲,主觀隨意性很大,不夠科學;一些教學方法的「內涵」和「外延」不清;一些教學方法存在著將某種教學方法凝固化、模式化的傾向;有些教學方法缺乏教學理論依據;等等。這些問題都需要很好地加以解決。否則不僅有礙教學質量的提高,也有礙於教學方法研究的深入開展。

⑵ 教學技巧談談小學數學課堂小結的幾種方法和作用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回掌握與思維能答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學生在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地運用著各種思維方法和形式;另一方面,在學習數學知識時,為運用思維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體的內容和材料,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小學數學教學的全過程,從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來說,數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發展也是密不可分的.在教學數學概念、計演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或操作技能(如測量、畫圖等)時,都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徵,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

⑶ 小學數學常見的教學方法有哪些(具體點)

個人覺得首先要讓他們熟練的會加減乘除。再記住公式。另外的就是多做題。考慮到他們的理解能力,還應該講清楚每一步為什麼這么做。要讓他們有興趣,有心思聽你的課

⑷ 誰知道總結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要領

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能力是新課程標準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小學數學教改實驗的一個重要方向。在新課程中,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是課堂教學的一種新模式。以前,教師認為做題就是解決問題,而新課程強調的是:通過設計真實、復雜、具有挑戰性的開放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探究、思考,讓學生通過一系列問題的解決來進行學習。「解決問題」過程是學生的一種「再發現」 ,「再創造」 。因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認真研究「解決問題」的策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我自己認為解決問題的策略有:1、分析策略:算式、文字題、應用題的轉化策略。就是由應用題→文字題→算式的過程。2、比較策略。運用比較的方法,使學生加深對概念之間和應用題之間的區別。3、分解策略。任何復雜的應用題都是由簡單題復合而成的,只要能找出復雜問題中各簡單問題的聯系方式,問題就迎刀解。4、數形結合策略。用圖形表示題中量與量之關系,可以達到化繁為簡、化難為易的目的。 一般的解題策略主要有以下五個方面:1、收集條件和問題的能力。學生清楚地表述一道題的已知條件和問題是解題的重要前提。一般地說,結構封閉的應用題,問題和所需的條件已直接給出,而開放題中的條件和問題是缺失的,或多餘的,需要讓學生從實際生活中收集條件,補充問題,功根據實際的管理經驗從眾多的條件中選擇有用的條件進行解答。2、分析數量關系。這是解題關鍵步驟。分析數量關系一般有兩種方法:綜合法和分析法,隨著兩種方法使用熟練程度的不斷提高,它們將不再彼此割裂,而形成綜合分析法。3、擬訂解題計劃。在小學應用題教學中,通常在解決較復雜的應用題時有擬訂解題計劃的必要。解題計劃確定解答需要分幾步,每一步驟解決什麼問題,這是分析、推理的直接結果。4、解答問題。培養學生細心認真,並考慮答案合理性的良好習慣。5、檢驗與評價。這一步驟是讓學生來檢驗自己的答題是否正確或合理。通過檢驗培養細心負責的態度,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除此之外,通過問題解決教學可以使學生感到數學的應用性和價值性,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增進學好數學的信心。 作為教師,我感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有個別學生由於教法的改變,經常出錯,經常受挫,造成學生的自信心不足,一見到應用題犯怵,他找不到可以套的模式了; 作為教師,我感覺學生在讀懂題意和捕捉有用信息上存在問題,理解題意上有偏差; 作為教師,我感覺學生在解決問題中存在膽怯等心理問題,缺乏大膽探索的能力。 ...... 面對學生的困惑,我認為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教師出一些好的題目,提供一些好的素材。 這可能是我們要好好研究的問題。怎樣出好題目呢?好的題目、素材它的特點就是在內容上,它的內容更具有現實性,更貼近孩子生活實際,從形式方面新穎活潑,從單一的文字形式到了圖文並茂的形式。面對信息當中呈現出的關鍵的地方引發學生的思維。這樣學生在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當中就獲得了思維的發展,換一句話說就是要用數學本身的魅力來吸引學生。 過去我們說的應用題教學從內容上來講是遠離孩子們的身邊、孩子們實際的。新課程改革以來,由於呈現形式的變化,出現了生動活潑的畫面,而且要在畫面中要提取數學信息。 要出好題應該從趣味性層面去吸引孩子的興趣,激發學生學習慾望。 2、體現好的策略。 《雞兔同籠》的案例是我們發現用畫圖的方法也能夠解決問題。這個案例也給了我們大家很多的思考,我覺得只要我們相信學生、只要我們引導學生創造出合適的方法和策略,就能解決我們平時可能覺得不能解決的問題。 3、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 學生經常在探究的過程當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問題和錯誤,一個教師能不能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否具有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也就是是否承認學生在認知上的差異,是否尊重學生的認知差異。在教學中講授知識的過程應該是帶著學生走向知識,而不是傳統的帶著知識走向學生。這二者的重要區別在於前者是學生本位,更為注重學習的過程;而後者以知識為本位,注重學習的結果。 錯誤只有被理解、被認識後才能體現它的價值,也只有這時「失敗才會是成功之母」。學生出現錯誤是成長過程中必然的經歷,教師應該以一顆寬容的心來對待。教師的責任並不僅僅在於避免錯誤的發生,還在於當錯誤發生時能夠挖掘錯誤的價值,使錯誤成為學生成長的契機,成為教師教學的資源。 將錯誤回答中的正確部分進一步拓展,成為學生學習知識的生長點。當學生出現錯誤時,教師不應該輕易給學生的「錯誤解法」判「死刑」,而要充分給予學生「講理」的機會。 挖掘錯誤背後的創新因素,適時、適度的給予點撥和鼓勵,保護學生難得的創新火花。 錯誤是一種問題,解決這個問題就是進步。 數學來源於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讓學生的生活經驗成為教育教學當中一筆寶貴的財富。在教學中,我們要用開放、立體的教育視野和課程理念,充分挖掘生活資源,使其更好地為數學教學服務,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讓課堂因此而精彩。解決問題教學在新教材中貫穿於各個階段,要搞好解決問題教學,必須搞好低段的解決問題教學。教師要領會新教材的教育理念,把握教學要.

⑸ 如何讓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階段性總結

一、醞釀充分,准備認真。
課題規劃申報時,該校收集和學習相關知識和理論,深入課堂,了解、分析學校數學教學拓展教學的教學現狀,找出教學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確定了本課題的研究內容。這就使得課題的前期思考充分,研究前的准備進行得認真,所以保證了問題提得准、抓得住,研究什麼十分明確。
該課題抓住它展開攻關,就可以彌補教師原有認知結構的不足,及時發現並研究解決教學實際中的具體問題。這既是對教師們業務發展的關心,解了他們的燃眉之急,得到了老師們的歡迎;對學校抓好教學質量提升學校品位的過細化、務實性舉措,受到學校領導重視和大力支持就是必然的事了。因此,這一課題的及時規劃研究,立意新,適應課改推進的形勢需要,也是著眼數學新教材和課標新精神的貫徹的,目標十分務實,不空泛,同時研究中的餘地大,空白也多,容易取得突破,課題規劃中前期准備充足,認真積累,仔細醞釀,具有新穎性、現實性、創新性和對教師業務發展的促進性意義。
二、主動積極,借力發展。
課題主持人譚早梅同志把課題立項當成大事,以第一次獨立搞課題的業務謹慎,處心積慮,積極安排課題的研究計劃、合理劃分課題研究階段,民主地進行課題的分工,反復修改課題確定研究的內容。她善於團結校內課題組成員,安排楊遠成、楊莉亞、粟春紅、張愛春、唐愛梅等骨幹為課題組核心成員,形成強有力的研究隊伍。她把做這一課題當成自己提高研究能力的機會,當成業務發展的契機,因而積極負責,認真投入,主動請教。並在研究中帶頭學習理論,深入思考,撰寫文稿,參與討論交流,帶頭執教課堂觀摩教學。這就負起了課題主持人應有的籌劃、召集、組織、安排、管理和帶頭研究作用。俗話說的好:「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課題主持人在課題研究中進取的精神狀態,是否能發揮名副其實的「主持」作用,是課題順利啟動研究的關鍵因素。
三、管理到位、研究有序
1、抓緊時機早起步。該課題一接到立項通知書,就立即著手安排課題開題准備,不拖不推,作風利索。他們認為,開題不及時會白白自我減損研究周期,縮短研究可利用時間。立項之後,課題組就召集大家認真討論、領會課題研究方案,制定課題的研究計劃,對組內教師合理分工,在管理上做到定計劃、定時間、定地點、定內容,研究項目的主要內容和意義,進一步增強科研能力,樹立科研信心。每次的校本教研既有骨幹教師的教學論壇,也有年輕教師的課堂展示,有理論學習,也有實際真實的課堂點評,使得研究活動按計劃有序推進。
2、確定製度定活動。學校教導處還規定,每周的周三各備課組進行集體備課,下周一課題組成員走進課堂聽課,一方面是為課題組成員搭建相互交流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是驗證前一周集體備課設計方案的可行性。這樣有利於及時、靈活地掌握課題實施情況和課堂教學情況,有效地促進教師上課改進、上出優質課,從而真正地把課題理念落實到每一節課堂教學之中;同時,課題組還要求聽課者帶著一定的研究目的從多個角度進行聽課,並對收集到的事實材料進行多角度詮釋、解讀和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討論的問題和改進的建議。聽課制度的優化,有效地避免形式主義的聽課、評課活動,對促進課題研究和實驗教學的開展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
3、明確措施促落實。課題組研究中採取了三項具體措施:(1)加強教師的專業知識的學習和培訓。要求課題組的成員認真學習新課標並深刻領會其主要精神。(2)定期召開研討會,選擇有典型意義的課例進行會課或教學比賽,或是採取同課異構的形式進行多層次的教法改進研究;(3)圍繞某一難點,比如教學《等可能性》時,多數教師都遇到了一個較為棘手的問題進行針對性討論,反復研究,取得了較為明確的共識和顯著的成效。
4、典型課例反復研。他們還安排創設教學情境對於小學拓展教學效果的作用與影響的研究,使得課題組明確良好的教學情境,能使學生積極主動、充滿自信地參與到學習之中,使學生的認知活動與情感活動有機地結合,從而促進學生非智力因素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強化拓展教學效果。
四、初步總結,成果豐厚。
課題組安排及時的中期研究總結和回報,使得大家感受到課題啟動研究所帶來的變化和課題教學認知上明確的收獲。參與他們的匯報會,通過聽課、聽取交流、調閱資料,令人明晰地感受到這一課題研究以來的成果。
1、通過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研究,初步形成了本課題的一般教學模式框架。
他們學校在研究中確立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一般課堂需要經歷的:「創設情境——猜想探究―—驗證概括――實踐運用」四個教學環節的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旨在把學生帶入到具體的生活情境中,一方面是為了幫助學生藉助已有的生活經驗自主拓展探究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初步感悟拓展教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從而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猜想探究」就是先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結果,然後引領學生探究新知,這樣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在具體的學習過程中鍛煉學生的拓展學習能力,同時也能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究新知的快樂。
「驗證概括」就是幫助學生運用多種手段驗證自己的猜想,從而使學生獲得成就感,增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同時把剛剛獲得的新知高度、凝煉地概括出一般的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和嚴謹、求實的思維品質。
「實踐運用」就是將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在生活的實際中找到它們的作用和體現,並安排學生進行適當的拓展練習,驗證、鞏固知識,體現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以致用、把知識用以解決簡單的生活問題。
這樣一個課堂教學模式,當然是基本的一般情況的粗略概括,有時還得根據年級的高低、素材的繁簡、教學物質條件的有無和師生的教學習慣的不同做適當的變式處理、靈活地運用。
這就擴大了教學中的教學素材資料收集、編寫、補充的視野,拓展了思路,開闊了眼界,方便了一線教師的教學設計,有利於數學教師的備課,有效應對和克服了當前教學中資料不足的困難,促成課堂拓展教學課題資源庫的建設。
2、動員和吸引了本校課題組成員老師數學課改投入,促進了他們的專業成長。
兩年多來的課題研究,在我校數學教師中引起了連鎖反應,積極改進數學拓展教學的人多了,課改的底氣足了。張愛春、粟春紅、譚早梅、楊莉亞等積極參與本校的青年優課評比,低、中、高階段都有出色的課堂教學表現。使得本校對該課題教學的認識獲得了全新的提升,上出了前所未有的高水平。
課題研究不但促進了課堂教學水平的迅速提高,彰顯了教師業務成長的足績,而且在課題研究的深入過程中,也使得教學認識獲得提升、豐富和發展。兩年多來的課題研究不斷催生了課改新思想的誕生,可以預料的是,他們的教學研究文稿會更多地載入各種期刊上。
五、存在的問題
1、課題研究中,我們重視了過程研究,應該說過程是詳實的,也是真實的,但我們及時總結得還不夠,多數只是闡述了我們的做法,專業的理論水平還比較欠缺。
2、課堂教學的研究成果還不很突出,要進一步加強拓展教學方法的滲透和培養。
3、課題組成員要加強自身的理論學習,提高科研能力。
目前,我校數學的教科研課題,正通過中期的總結匯報,在概括課題研究經驗和梳理成果的基礎上,認真找出研究中尚存的不足和問題。我們調整了分工,細化了制度,改進了研究方法,進一步明確了主攻方向,正信心滿懷地安排了下一年度的研究計劃,決心在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同時開掘,上下求索,響鼓重錘,躍馬揚鞭!更新的情懷、更強的力度、更實的作風、更大的成果正在召喚著我校的課題組成員老師們!課題研究者們,你們與課題研究一道成熟,與學校一起發展,與課改和蘇教版教材一同前進,定能美夢成真!

⑹ 小學數學教學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們常用的教學方法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的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

1 講授法

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 談話法

談話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 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在教學圖形時較常用。

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三)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

這類教學方法是以形成學生的技能、行為習慣、、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為主要任務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主要包括練習、實驗和實習作業等方法。我們平時常用。

1 練習法

練習法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鞏固知識和培養各種學習技能後的基本方法,也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種主要的實踐活動。

2 實驗法

實驗法是學生在教師 指導下,使用一定的設備和材料,通過控制條伯的操作,引起實驗對象的某些變化,並從觀察這些變化中獲得新知識或驗證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學學科常用的一種方法。

3 實習法(或稱實習作業法)

實習法是學生 在教師紐上,利用一定 實習場所,參加一定實習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關的直接知識,或驗證間接知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⑺ 小學數學教學的特點

1、目標預設化

新課程呼喚生成性課堂,決不意味著預設已不再重要,而是對預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師應當為「生成」去尋求靈活合理的「預設」讓「預設」去促進有效的「生成」,才能在教學中使學生點燃思考的火花,拓展思維的空間,彰顯生命的力量。

2、內容生活化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理解與應用的過程。」使數學教學貼近生活。

3、探究合作性

《小學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作交流、與人分享和獨立思考的氛圍中,傾聽、質疑、說服、推廣而直至感到豁然開朗,這是數學學習的一個新境界。」

4、思維個性化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學習風格,外向型的學生開朗、活潑,喜歡請問老師,願意和同學交談,發表意見坦率,適合集體學習,便於解決疑難問題。內向型的學生情緒穩定,喜歡獨立思考,注意力較集中,一般不喜歡集體學習。

(7)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總結擴展閱讀:

小學教育專業堅持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高思想素養、寬厚基礎知識、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良好綜合素質,能適應小學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具有現代教育觀念和創新精神的小學教師為培養目標。其綜合素質概括為一個核心、兩種水平、六種能力、十二項基本功。

以師德為核心開展教育,努力使學生達到本科層次學術水平和小學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具備教育能力、教學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活動指導能力、教學研究能力、學習發展能力,和講、寫、算、創、教、用、作、彈、唱、跳、畫、練十二項基本功

⑻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歸納法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是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零碎的知識變成系統性知識的一種能力,也是個體自我完善、發展的有效手段之一。下面就歸納法在教學中的運用,談談自己的認識。
一、歸納法的定義
歸納法是從個別性知識引出一般性知識的推理,即由某類事物的部分對象具有某些特徵,推出該類事物的全部對象都具有這些特徵的推理。數學上的歸納法即由某些特殊的生活數學事實,概括出數學概念、數學規律、數學結論的推理過程。運用歸納法進行小學數學教學,不僅可以教給學生知識,更是教給學生數學的思維方式、數學的思想方法和能力,可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和實效性。
二、運用歸納法設計教學,提高學生的推理能力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要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觀察、實驗、猜測、驗證都是學生獲得知識的有效手段,而推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零碎的知識變成系統性知識的重要手段。推理本身又是一種相當嚴密的思維過程,它必須依賴正確的知識或理論作為基礎。因此,在教學中只有孤立的推理教學是不現實的,它必須與其它教學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為學生進行正確推理提供了知識的准備。因此,要更好地運用歸納法進行教學就必須將觀察、實驗、猜測、驗證與推理有機地結合起來。下面筆者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的部分教學內容為例來具體說明:
1.「萬以內的加法和減法。」這部分內容是小學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也是進一步學習多位數筆算乘除法的基礎。例如,兩位數的乘法中要把兩個部分的積加起來,實際是計算三、四位數的加法。兩位數除法中每次試商後通常要做三位數的減法。在教學中學生最容易忘記的是相同的數位對齊和加進位的「1」或減退位的「1」。為此,筆者歸納為「一對兩注」。「一對」是指相同的數位要對齊,「兩注」是指注意加進位的「1」或減退位的「1」。提醒學生在做題時都要提到「一對兩注」,以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2.「有餘數除法。」這部分的教學內容既是表內除法知識的延伸和擴展,又是今後學習一位數除多位數除法的重要基礎。因此這部分的知識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教學例題前學生對有餘數除法是完全陌生的,但是在現實生活中除法不可能是完全可以除盡的。如果在教學中直接教給學生算理,這樣的教學方式對學生尤其是後進生來說比較枯燥,學生理解起來也比較困難,計算結果往往失誤較多,教學效果不理想。因此,筆者針對學生的學習特點將容易混淆的知識點歸納為「一對兩小」。「一對」指商要對著被除數的個位,「兩小」分別指商和除數的積要小於被除數;余數要小於除數。然後,要求學生自己用「一對兩小」去檢驗所計算的有餘數的除法,大大地減少了學生在計算中的失誤。
3.「分數的初步認識。」這部分內容要求學生掌握分母相同、分子不同和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數大小的比較。教學中首先出現分母相同、分子不同的分數大小的比較。通過簡單引導,學生就可以得到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數大。因為按「分子的大小,誰大誰就大」,這是正思維,學生能輕易地掌握;到分子相同、分母不同的數的大小的比較中,大部分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知識遷移、思考、猜測等步驟就做出「分母大的分數小」的結論。但仍有一小部分學生總是掌握不好。為此,筆者將分數大小的比較概括為「上大下小」。即「上大」指分母相同比分子(因為分子在分數線的上面),誰的分子大誰就大;「下小」指分子相同比分母(因為分母在分數線的下面)誰的分母大誰就小。學生一但記住「上大下小」的含義,在本冊分數大小的比較中再也沒有出過錯誤。
三、教師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
在數學教學中,僅有教師歸納是不夠的,教師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自己形成概括、歸納的能力。筆者認為,教師應該在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加以引導:一是調動學生觀察,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並引出問題。引導學生觀察,使學生自主發現新知,了解到將要學習什麼內容,明確學習目的。二是引導學生猜測,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的猜想並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根據自己的觀察和理解才提出來的。在提出猜想的同時,學生的智力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應努力創造條件,引導學生大膽猜測。三是動手實踐,引導學生再次觀察,發現問題。四是在說推理過程中鍛煉推理能力,融合所知,完成推理。這樣既可鍛煉學生的思維,又可加深他們對新知的認識。五是組織學生驗證結論,形成新知。在教學當中要培養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必須注意使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等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中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綜上所述,學生歸納能力的培養及其教學應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能使學生在頭腦中不斷形成一些科學概念,並發現某種規律,為日後學習更高深的科學知識奠定堅實的基礎。小學數學教學中運用歸納法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觀察能力、比較辨別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增強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而達到舉一反三、事半功倍的效果。

⑼ 總結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要領

培養數學問題解決的有效策略
數學教學不可能把各式各樣的數學問題一一講全,版把解答的方法都教權給學生。數學教學的功能是幫助學生習得數學問題解決的一些常用的基本方法,並引導他們靈活應用這些方法,適應問題的千變萬化,即「策略」。小學生具有數學問題解決的策略表現為:積累了一些常用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經常靈活地應用方法解決問題;對合理地使用方法有所體驗、有些經驗。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總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