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淺談如何在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
數感是一個人對數與運算的一般理解,這種理解可以幫助人們用靈活的方法做出數學判斷,並為解決復雜問題提出有用的策略。如何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呢?
一、聯系生活實際,在生活體驗中建立數感
數學知識來源於實踐,又服務於實踐,它與實際生活聯系非常密切。發展學生的數感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只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的知識點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才能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趣味性,才能更好的學習數學。
如:帶學生到操場上去走一走、跑跑、測測量量、讓學生感知50米、100米的距離。到商店、超市裡看看、掂掂、稱稱食品的重量,感受克與千克的區別,100克與1千克的實際重量等。這些實踐活動深受同學喜愛,在快樂中獲得數感的啟豪,還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小學生在入學前己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同時,他們對周圍的各種事物充滿好奇。在數學教學中,我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挖掘生活中的素材,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發現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認識周圍的事物,用數學語言來表達和交流。
二、在比較中發展數感
在具體的情景中把握數的相對大小關系,不僅是理解數的需要,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數的實際意義的理解,使學生在比較中有了多、少,大一些、小一些,相當於這樣的幾份、幾倍的認識,使數感得到發展。
例如:在面積單位的認識上,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把1平方分米與10平方分米比較,估算出桌面的面積,想像出10平方分米的大小;把1平方米與10平方分米比較,再估算出教室的面積,想像10平方米的大小。再通過10平方米與100平方米的比較,體會較大的面積,進而估計校園的面積、廣場的面積。用這種比較方法有助於學生體會大數目的意義。
三、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強化數感。
從學生生活經驗中舉出例子,有助於他們把學習的概念與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間建立起聯系來,只有當學生把所學知識與生活經驗聯系起來,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識,內化知識。
因此,培養學生的數感還要讓學生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現實問題,有意識地將現實問題與數量關系建立起聯系。
例如:在周末我們出門遊玩時,我們會遇到哪些問題呢?同學們很快想出,買車票問題,有根據路程與速度估算時間的,有買商品要用到數學里元、角、分的計算,稱商品要用到重量知識。
總之,培養學生數感的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我想,隨著數感的培養,不僅可以使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接觸社會,體驗社會,表達自己對問題的看法,用不同的方式思考和解決問題,而且這也會有助於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⑵ 淺談怎樣有效開展農村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
[摘 要]:新課程改革已全面實施。《新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優化良好的師生關系,改革傳統而機械化的教學模式,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不斷探索有效的課堂教學,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途徑。
[關鍵詞]:小學數學 創新教學方法 師生關系 教學質量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農村學生數學基礎較差,突出表現在學習習慣差,行為習慣差,靈活運用差。教學中要從學習風氣和學習習慣抓起: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無疑對教學有極大的益處,教師要從課前預習、學習態度、思維模式、學習方法、解題後反思等多角度、全方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班學生有一半學習態度不端正,自己沒有好的學習習慣,必須老師督促,回家家長不說就不認真去學習,這樣教師就要和家長共同努力抓好學生的學習。
記得我剛教這個班級的時候每當上課時同學們還沒有準備好這節課該用的書啊練習本啊之類的,等我說上課了才開始稀里嘩啦的拿書,更不用說提前預習了。開始我很是生氣,感到不理解,上了幾年的學了怎麼這樣的好習慣都沒有養成呢,於是我就和同學們說下次在上課之前一定把這節課該上的東西都准備好,放到桌子的左上角,這樣會節約時間的。下次上課一部分同學聽話了,還有部分同學沒按要求去做。我就表揚了做的比較好的同學,下次再上課大部分同學都做得很好。所以說老師是最好的引導者。
二、關注留守兒童
對於農村來說現在的父母多數外出打工,孩子只能跟著爺爺奶奶,導致在老人的寵愛下,放任自如,家庭作業不聞不問,導致學習成績較差。這時候老師就成了最好的父母,高爾基曾說:「誰愛孩子,孩子就愛她,只有愛孩子的人才可以教育孩子」。所以在平時的學習中老師要關注這類孩子,給予他們更多的愛,更要嚴格要求他們的學習,使他們對學習保持極大的興趣。我們班有一個這樣的女孩,爸爸和媽媽都在外地打工跟著爺爺奶奶,家裡還有三個孩子,平時她的零花錢是最多的,但是就是不認真學習,平時我留的作業總是不寫,理由很多,要不就是弄丟了。我就採取了這樣的措施:課下我和她交流讓她感覺到老師很親切,老師很喜歡我,這樣她就不好意思不完成作業了。還有該表揚的時候我就表揚她,讓她感覺到自己在班級中是有地位的,這樣她的學習成績很快提高了,作業也認真的完成了。
三、改變傳統教學模式,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長期以來,教學一向強調「師道尊嚴」。在課堂上,教師往往居高臨下,採取「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學生看」,「教師寫,學生抄」的做法,學生處於被動的狀態,成了接受知識的「容器」。全面提高教學質量:首要的任務是要擺正師生以往不平等的關系,創設寬松和諧的教學氛圍。特別在小學,由於小學生的心理發展還極不成熟,教師的言行對學生的影響會產生很大的正向作用,所以在課堂上,教師不能擺著「師尊」的「架子」,語言應該友善親切,態度應該和藹可親,一改自上而下的傳授方式,無論是講授知識還是與學生交談,輔導學生時,都應充分尊重和熱愛學生的一切需要,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特別是農村的孩子家長對孩子的學習漠不關心,甚至自己都不會,這樣的情況下老師是唯一的學習者。所以在我的教學中定期開展「我想對老師說……」主題活動,讓學生說自己在學習中或生活中遇到的問題。這樣老師更好的了解學生,幫助學生所遇到的困難,這樣就得到學生的信任,感覺到老師的愛。每天的課外活動時老師參與到孩子的游戲中,這樣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而我就成了孩子的夥伴好朋友。正所謂,學生只有「親其師」,才能「信其道」。所以教師一定要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老師與學生是平等和民主的關系。教師首先要放下架子,與學生多溝通,跟他們交朋友,在生活上、學習上多關心他們,從而激起對老師的愛,對數學的愛;其次,教學要平等,要面向全體施教,不能偏愛極少數學習成績好的學生,而對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卻漠不關心。在課堂里,教師包辦的事情要盡量少一些,學生主動學習的機會要盡量多一些,師生共同融入情境教學中去,營造一個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課堂成為師生心靈交融、情感呼應的園地。良好的師生關系與和諧愉快的課堂教學氣氛是學生敢於參與的先決條件。學生只有在不感到壓力的情況下,在喜愛所教老師的前提下,才會樂於學習。
四、深入鑽研教材,優化教學過程,培養創新教學方法。
1、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特點,適當開展學習競賽,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的有效手段,有研究表明小學生在競賽條件下比在平時正常條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學習,學習效果更加明顯。在競賽中,由於強烈的好勝心、好奇心驅使,他們總希望爭第一,總想得到老師的表揚,我們利用這種心理可以使學生學習興趣和克服困難的毅力大增。教學中可以組織各種比賽,如「小組比賽看哪組得的小紅花多「「看誰算得快又對」,「看誰的解法多」,「比誰方法更巧妙」,「看哪一組算出來的人多」等,都能使學生「大顯身手」。比賽形式多種多樣,可以全班比賽;可以分男女同學比賽;可以分小組比賽;還可以將學生按能力分組比賽,這里沒有什麼分組原則,總之要使每個學生在各個層面上獲的成功,想辦法讓每個學生體驗學習成功的快感,這樣對小學生的激勵作用將會更大,他們參與學習的熱情就會更高。
2.教師要不斷更新教學手段、掌握數學技術:新課標下的數學教學只靠傳統的粉筆加黑板是無法完成達到要求的。有許多圖片、圖象需要多媒體展示,許多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需要電腦演示。在教學中我們會經常遇到用較多的語言說明一些概念、算理、公式等現象,而且它往往又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可以活化這些現象,而且特別直觀、形象,從中不需要教師多言語學生就可以自己感悟到數學知識。教師必須掌握現代化教學手段,才能為學生提供豐富的知識和素材。比如在我的課堂中就有這樣的例子:一次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認識這節課時我採用的多媒體教學,發現學生學習積極性特別的高,連平時學習不聽課的學生也積極舉手回答問題。從那時起我感受到多媒體教學的重要性,由於農村經濟條件差每個學校只有一個多媒體教室,不能每節課都使用,我就選擇用多媒體上比較好的課找機會去上。學生參與的熱情高了,教學質量自然就提高了。
五、讓數學走進生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在數學教學中,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在現實世界中尋找數學題材,讓教學貼近生活,讓學生在生活中看到數學,摸到數學。把生活中的鮮活題材引入學習數學的大課堂。如改革家庭作業形式,突出應用性操作。比如學習了常見的乘法數量關系以後,我布置學生雙休日隨父母去菜市場買菜或購物,按單價獨立計算價錢,學生興趣十分濃厚。重視了數學學習的應用性操作,暢通了學數學、用數學的聯系,使學用緊密結合,這正是片面應試教育所嚴重缺乏的,也是我們改革數學教學必須要不斷加強的。如在「元、角、分」的教學中,可開展模擬購物活動;如,「廣播操比賽,我們班男生22人,女生24人,怎樣設計隊形的問題」讓學生面對這樣的實際問題自己去設計想思路,學生在教師的啟發引導下,體驗到每個環節都與自身的生活有關都那麼有趣。
這樣就將課堂教學還原成一種課堂生活,不在呆板,不在僵化,師生享有充分的自主權,教師走下講台與學生共同發現,共同研究,共同創造,共同體味數學的魅力。今後要努力打破那種以知識傳授為主要目的的教學程序,還課堂生動活潑的場面。
六、要做好後進生轉化工作
1、關心愛護後進生,尊重他們的人格
後進生特別需要溫暖和熱愛,因為他們經常在人格上得不到尊重。這時老師更應該愛他們,並且愛得深、愛得真、愛得持久,才能改變他們對人對物的態度,從而產生不改正錯誤就對不起老師的心理。教師的愛心、尊重是學生進步的動力。
2、培養和激發學習動機
教師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後進生,善於利用「閃光點」作為推進後進生前進的動力和轉化的良好開端。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強化學習動機,啟發自覺學習:利用原有學習動機的轉移,使後進生產生學習的需要:利用學習成果的反饋作用: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是非觀。任何學生都有積極的一面,教師若能利用這些積極因素去克服消極因素,那必然會起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效果。
總之,在我的教學工作中,作為一名教師,我必須把知識更好的給學生,為他們創造更好的學習氛圍,使他們在快樂中學習在快樂中成長。在今後的工作中探索一條實實在在的教改之路。
⑶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有哪些
101教育PPT有很多,隨便發一篇給你吧
人教一年級數學上冊《1—5的認識》教案
學情分析:
學生在幼兒園接觸過1-5各數,他們能夠熟練地數數,有的甚至能夠疏導100多,從表面上看,他們已經很熟悉這些數了,但是這一階段的學生缺乏對數的整體意義的理解。大部分學生在生活中見到過這些數,對它們的用處有了一些了解,但是沒有感受到身邊處處有數,對生活中離不開數的價值缺乏體驗,還沒有對這些數產生較強的喜愛之情。
教學目標:
1、 在觀察農家小院圖提取信息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初步感知1~5各數的基數含義,知道1~5的數序,並會認、會讀、會寫這5個數。
2、 在教學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數感,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1~5的基數含義和寫法。
教學難點:
1~5的寫法,初步建立數感。
課時准備: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激發學生興趣
教師:小朋友們喜歡做游戲嗎?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一個小游戲,請同學們舉起你們的雙手,跟著老師一起做。我說一句你們跟著說一句。(師生一起做變變變的游戲)
師:剛剛我們變手指是從幾根指頭變到幾根指頭的?(隨機引出一根指頭到五根指頭的)
師:今天我們學習《1-5的認識》板書課題(1-5的認識)
二、實踐探索,合作交流。
1.師:現在是秋天,秋風送爽,碩果累累,這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看這位老奶奶,家裡收獲了很多東西,同學們瞧瞧,這幅圖裡面都有什麼東西呀?
(南瓜/花朵/老奶奶……)
2.生自主觀察,圖中有多少個南瓜、多少朵花?並隨機指導三、指導學生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數。
1.師:圖中有什麼數量是1?
(一個老奶奶/一隻小狗/一串玉米。)
教師:(那我們數量1的東西數完了,接下來應數數量幾的呢?)那就請同學們數出圖中可以用數「2」表示的東西。
2、師:它們的數量都是2,可以用數「2」表示。2數完了應該數幾呢?就請同學們數出圖裡面可以用數「3」表示的東西。
3、 3數好了接下來應該怎麼數?
4、請同學們數數,圖中有什麼可以用數「4」表示的呢?
5、小雞和向日葵的數量都是4,可以用數「4」表示。接下來我們應該數?
6、:請同學們說說圖中有什麼可以用數「5」表示?
(南瓜、玉米的數量是5,可以用數「5」表示)。
四、指導認讀。
教師:現在我們一起看一下這個計數器。上面有幾顆珠子?
教師:1顆珠子可以用1表示,我們再加一顆珠子,現在是幾顆啊?(相機做練習)
五、指導書寫
教師: 1是從上往下寫,稍稍有些傾斜;2像一隻小鴨子; 3像小耳朵;4要寫得直直的,不能有彎曲的地方。
六、練習
生在方格本上寫1~5。
七、布置作業
課本第16頁的做一做兩道題完成。
教學反思:
1~5學生們在幼兒園都已經學習過了,這節課的主要目的在於感知1~5各數的基數含義,知道1~5的數序,並會認、會讀、會寫這5個數,通過圖片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去探討。但實踐下來發現課堂游戲少,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可以在接下來的課堂上多開發一些數學游戲,激起學生的興趣。
⑷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分析
課題: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
一、教學設計:
1 學習方式:
對於全等三角形的研究,實際是平面幾何中對封閉的兩個圖形關系研究的第一步。它是兩個三角形間最簡單,最常見的關系。它不僅是學習後面知識的基礎,並且是證明線段相等、角相等以及兩線互相垂直、平行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熟練地掌握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並且靈活的應用。為了使學生更好地掌握這一部分內容,遵循啟發式教學原則,用設問形式創設問題情景,設計一系列實踐活動,引導學生操作、觀察、探索、交流、發現、思維,使學生經歷從現實世界抽象出幾何模型和運用所學內容,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真正把學生放到主體位置。
2 學習任務分析:
充分利用教科書提供的素材和活動,鼓勵學生經歷觀察、操作、推理、想像等活動,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體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經驗。培養學生有條理的思考,表達和交流的能力,並且在以直觀操作的基礎上,將直觀與簡單推理相結合,注意學生推理意識的建立和對推理過程的理解,能運用自己的方式有條理的表達推理過程,為以後的證明打下基礎。
3 學生的認知起點分析:
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已了解了圖形的全等的概念及特徵,掌握了全等圖形的對應邊、對應角的關系,這為探究三角形全等的條件做好了知識上的准備。另外,學生也具備了利用已知條件作三角形的基本作圖能力,這使學生能主動參與本節課的操作、探究成為可能。
4 教學目標:
(1)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積極主動地經歷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條件的過程,體會利用操作、歸納獲得數學結論的過程。
(2) 掌握三角形全等的「邊邊邊」、「邊角邊」、「角邊角」、「角角邊」的判定方法,了解三角形的穩定性,能用三角形的全等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 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推理能力,發展有條理地表達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經驗。
5 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是本節課的重點。
從設置情景提出問題,到動手操作,交流,直至歸納得出結論,整個過程學生不僅得到了兩個三角形全等的條件,更重要得是經歷了知識的形成過程,體會了一種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了數學活動經驗,這將有利於學生更好的理解數學,應用數學。
難點:三角形全等條件的探索過程,特別是創設出問題後,學生面對開放性問題,要做出全面、正確得分析,並對各種情況進行討論,對初一學生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初一學生年齡、生理及心理特徵,還不具備獨立系統地推理論證幾何問題的能力,思維受到一定的局限,考慮問題不夠全面,因此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適時 點撥、引導,盡可能調動所有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到合作探討中來,使學生在與他人的合作交流中獲取新知,並使個性思維得以發展。。
6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教學媒體(資源)和教學方式
復習過渡
引入新知
創設情景
提出問題
建立模型
探索發現
歸納總結
得出新知
鞏固運用
及其推廣
反思小結
提煉規律
電腦顯示,帶領學生復習全等三角定義及其性質。
電腦顯示,小明畫了一個三角形,怎樣才能畫一個三角形與他的三角形全等?我們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條邊分別對應相等,三個角分別對應相等,那麽,反之這六個元素分別對應,這樣的兩個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六個條件呢?條件能否盡可能少嗎?
對學生分類中出現的問題,予以糾正,對學生提出的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要給予肯定和鼓勵,以滿足多樣化的學生需要,發展學生個性思維。
按照三角形「邊、角」 元素進行分類,師生共同歸納得出:
1 一個條件:一角,一邊
2 兩個條件:兩角; 兩邊;一角一邊
3 三個條件:三角; 三邊;兩角一邊;兩邊一角
按以上分類順序動腦、動手操
作,驗證。
教師收集學生的作品,加以比
較,得出結論:
只給出一個或兩個條件時,
都不能保證所畫出的三角形
一定全等。
下面將研究三個條件下三角形
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
為40°、60°、80°,畫出這
個三角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
全等。
學生得出結論後,再舉例體會
一下。
舉例說明:如老師上課用的三
角尺與同學用的三角板三個角
分別對應 相等,但一個大一個
小,很顯然不全等;再如同是
等邊三角形,邊長不等,兩個
三角形也不全等。等等。
(2)已知三角形三條邊分別是
4cm,5cm,7cm,畫出這個三角
形,並與同伴比較是否全等。
板演:三邊對應相等的兩個
三角形全等,簡寫為「邊
邊邊」或「SSS」。
由上面的結論可知,只要三角形三邊的長度確定了,這個三角形的形狀和大小就確定了。
實物演示:
由三根木條釘成的一個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狀是固定不變的,三角形的這個性質叫三角形的穩定性。
舉例說明該性質在生活中的應用
類比著三角形,讓學生動手操作,研究四邊形、五邊性有無穩定性
圖形的穩定性與不穩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讓學生舉例說明。
題組練習:
P140 2 ( 學生舉反例說明)
3 ( 對有能力的學生要求把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根據自己的理解寫出推理過程。對一般學生要求口頭表達理由,並能說明每一步的根據。)
教師帶領,回顧反思本節課對知識的研究探索過程,小結方法及結論,提煉數學思想,掌握數學規律。
在教師引導下回憶前面知識,為探究新知識作好准備。
議一議:
學生分小組進行討論交流。受教師啟發,從最少條件開始考慮,一個條件;兩個條件;三個條件…經過學生逐步分析,各種情況漸漸明朗,進行交流予以匯總,歸納。
想一想:
對只給一個條件畫三角形,畫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嗎?
畫一畫:
按照下面給出的兩個條件做出三角形:
(1) 三角形的兩個角分別是:30°,50°
(2) 三角形的兩條邊分別是:4cm,6cm
(3) 三角形的一個角為 30,一條邊為3cm
剪一剪:
把所畫的三角形分別剪下來。
比一比:
同一條件下作出的三角形與其他同學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
學生重復上面的操作過程,畫一畫,剪一剪,比一比。
學生總結出:三個內角對應相等的兩個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學生舉例說明
學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獨立完成操作過程,通過交流,歸納得出結論。
鼓勵學生自己舉出實例,體驗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
學生那出准備好的硬紙條,進行實驗,得出結論:
四邊形、五邊形不具穩定性。
學生練習
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回顧反思,歸納整理。
z+z平台演示
z+z平台演示,教師加以分析。
學生分組討論,師生互動合作。
經過對各種情況得分析,歸納,總結,對學生滲透分類討論的數學思想。
結論很顯然只需學生想像即可,z+z平台輔助直觀演示。
學生動手操作,通過實踐、自主探索、交流,獲得新知。
舉例時,電腦輔助演示讓學生感受反例的作用。
z+z平台播放三角形穩定性及四邊形不穩定性在生活中的應用.
z+z平台顯示題組練習
檢測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及應用能力。
再次滲透分類的數學思想,體會分析問題的方法,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7教學反思
(1) 本節課的設計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知識為載體、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為重點的教學思想。教師以探究任務引導學生自學自悟的方式,提供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營造了思維馳騁的空間,在經歷知識的發現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分類、探究、合作、歸納的能力。
(2) 在課堂教學設計中,盡量為學生提供「做中學」的時空,不放過任何一個發展學生智力的契機,讓學生在「做」的過程中,藉助已有的知識和方法主動探索新知識,擴大認知結構,發展能力,完善人格,從而使課堂教學真正落實到學生的發展上。
(3) 「樂思方有思泉涌」,在課堂教學中,時時注意營造積極的思維狀態,關注學生的思維發展過程,創設民主、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讓學生暢所欲言,這樣學生的創造火花才會不斷閃現,個性才的以發展。
⑸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比例的基本性質》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3~44頁的例4以及相應的「試一試」,完成隨後的「練一練」和練習十的第1~4題。
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認識比例的內項和外項,探索並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質。
2. 使學生在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養成愛動腦、愛思考的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什麼叫做比例?什麼樣的兩個比才能組成比例?
二.新授課。
1.出示例4 :把左邊的三角形按比例縮小得到右邊的三角形。
4㎝
2㎝
6㎝ 3㎝
你能根據圖中數據,寫出盡可能多的比例嗎?
各小組討論,然後匯報。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寫出幾組不同的比例。
2. 介紹比例中各部分的名稱。
教師介紹比例的「項」以及「前項」「後項」的含義。
3 : 6 = 2 : 4
外項
內項
提問:你能說出其它及各比例的內項和外項各是多少嗎?
3. 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質。
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所寫出的不同的比例,放手讓學生在觀察中發現、思考。體會到組成比例的四個數中,6和2(或3和4)可以同時做內項也可以同時做外項;體會到兩個內項的積與兩個外項的積相等。
提問:通過觀察,你發現這些比例有什麼規律?
是不是所有的比例有這樣的規律呢?請同學們再寫出一些比例,驗證一下發現的規律是不是在這些比例中也同樣存在。
引導學生用字母表示發現的這一規律。
如果用字母表示比例的四個項,即a:b=c:d那麼這個規律可以表示成
。
出示比例的基本性質,並讓學生說一說。
【在比例里,兩個外項的積等於兩個內項的積,這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如果把比例寫成分數形式(板書: =),請說一說外項和內項。
提問:在這個比例里交叉相乘的積有是什麼關系?
為什麼交叉相乘的積相等。(根據比例基本性質)
4.教學「試一試」。
先讓學生假設這兩個比能組成比例,並說出所組成的比例的外項和內項分別是幾,再分別計算外項的積和內項的積,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是否正確。
三.鞏固練習。
做「練一練」。
先讓學生嘗試解答,再通過討論進一步明確,判斷四個數能否成比例的方法可以用這四個數寫成兩個比,根據比值是否相等作出相應的判斷;也可以把者四個數分成兩組,根據每組數中兩個數的乘積是否相等作出判斷。要引導學生通過交流發現,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進行判斷比較簡便。
四.達標檢測:
(1)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沒組的兩個比能否組成比例,能組成比例的寫出比例式。
6:9=9:12 0.6:0.2= :
: =6:4 0.6:0.2= :
(2)、下面各組的四個數能組成比例嗎?把組成的比例寫下來。
2、3、4、5 、 、 、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學會了什麼?有那些收獲和體會呢?
六.布置作業。
練習十第2、3、4題。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5頁的例5以及相應的「試一試」,完成隨後的「練一練」,練習十的5~8題。和思考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
2.使學生在解比例的過程中,理解比例與方程的聯系和區別,體會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過程
一. 復習舊知
1. 提問:什麼叫比例的基本性質?
2.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把下面的比例改寫成積相等的式子。(口答)
4﹕3=2﹕1.5 =X﹕4=1﹕2
提問:根據積相等的式子,你能求出最後一題里的x 嗎?
3. 引入新課。
今天我們將繼續學習比例的基本性質。
二. 教學新課。
1. 出示例5.李明在電腦上把下面的照片按比例放大,放大後照片的長是13.5厘米,寬是多少厘米?
提問:題中「按比例放大」是什麼意思?
使學生明白了所謂的把照片「按比例放大」,就是把原圖形中的各部分線段都按相同的比例放大。也就是說,放大前後相關線段的厘米數是可以組成不同比例的。
請同學們試試看,可以組成哪些比例?
放大後的寬不知道,我們可以用什麼表示?
請同學們列出含有未知數的比例式。
你能運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求出比例中的未知項嗎?
讓學生嘗試解答,提醒列比例前要先寫設語。
解:設放大後照片的寬是X厘米。
13.5:6=X:4
6X=13.5×4 第一步計算依據是什麼?
6X=54
X=
答:放大後照片的寬是厘米。
解答後教師說明:【像上面這樣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2教學「試一試」。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追問學生解題時的思考過程。
三. 鞏固練習。
1. 做「練一練」
要求學生獨立完成。完成後適當的追問學生思考過程,突出比例基本性質在解比例過程中的作用。
2. 做「思考題」
先讓學生讀題,理解題意,然後重點引導學生弄清楚「兩個外項正好互為倒數」的含義,使學生明白:所謂「兩個外項正好互為倒數」,就是說「兩個外項的乘積是1」。而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推知「兩個內項的積也是1」。所以另一個內項應該是的倒數.
四.達標檢測:
(1)填空
1)( )叫做解比例。
2)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根據比例的( )可求出另一個未知項。
3)一個比例的兩個內項分別是1.8和0.6,這個比例兩個外項的積是( )
4)把、0.5、20%、再配上一個數組成比例,這個數是()。
(2)、解比例
五.全課小結
這節課學習的內容是什麼?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怎樣解比例?
六. 布置作業。
課本練習十第6、7、8三題。
⑹ 怎樣撰寫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怎樣編寫小學數學教案
一、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內涵
一個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一個或多處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應該描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典型的、生動的交往狀態與外在行為,刻畫他們豐富的、細膩的精神狀態和內心世界。
二、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特徵
1、素材真實性
案例所反映的應該是一個真實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發起大家的思考。
2、選材典型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敘述的是一個數學教學的典型事例,這個事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並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這些沖突主要集中在數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數學思維上的沖突。
3、情節具體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要能夠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生動地描述出來。例如,反映某一個數學教師與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數學教學目標和特定的數學教學內容的雙邊活動,不應是對活動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說明,而應是對雙邊活動的具體情節展示敘述,做到翔實、有趣。
4、時空廣延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事情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5、目標全面性
小學數學數學案例對行為等的敘述,要能反映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特性,涵蓋教學目標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數學認知的思維活動,對教學的態度、情感,學習數學的動機、需要等。
三、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功能
小學數學教師寫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記錄功能——案例寫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學經歷的機會。案例寫作實際上是對教師職業一些困惑、喜悅、問題等等的記錄。如果我們說一個數學教師展示其自身生命價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課堂、在學校、在與學生的交往的話,那麼,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在案例中,有教師的情感,同時也蘊涵著無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夠折射出教育歷程的演變,它一方面可以作為個人發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社會背景下教育的變革歷程。
2、導向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使小學數學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能夠成為案例的事實,往往是小學數學教師工作中魂牽夢繞的難題,或者是刻骨銘心的事件。如果你對案例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工作方式,那麼隨著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會逐漸發現你自身工作的難點在哪裡,今後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3、反思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水平。如果把反思當成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時沖動或歲末特有的行為,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其向專業化水平邁進。
4、傳播功能——案例為教師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工作主要體現為一種個體化勞動過程,平時相互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案例寫作是以書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經歷。它可以使其他教師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為,使個人的經驗成為大家共享的財富。同時,通過個人分析、小組討論等,認識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復雜性,以及所面臨問題的多樣性和歧義性,並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緘默的知識提升出來,把自己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不證自明的知識、價值、態度等,通過討論和批判性分析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
四、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編制
1、編制原則
(1)客觀性原則。一個案例就是關於某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椅上杜撰的事實」來代替,也不能用「從抽象的、概括化理論中演繹出的事實」來代替。堅持實事求是,盡量依據時間發展順序客觀記錄事例。杜絕摻假現象,不會「合理構想」。不搞「文字游戲」,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變事實。
(2)獨特性原則。在撰寫案例活動中,倡導教師開展創造性的工作,不人雲亦雲,不見風使舵,要有個性的觀察、個性的實踐、個性的反思、個性的表述。
(3)價值性原則。撰寫案例的目的在於推動教學的改革。因此,所選事例的先進性與實用性價值程度,與案例本身的實際意義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時代的高度面向教學實際需要選擇事例。
2、編制格式
分析有關案例不難發現案例的一般
⑺ 小學低年級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在生活、學習兩方面給予孩子主動權
多數乖孩子習慣了一切由父母包辦,為了不引發自己和家長的沖突,孩子就完全聽從家長的安排,孩子怎麼能主動呢,他已經被剝奪了主動的權力。這樣的孩子,不僅僅是學習不主動的問題,而且生活中一切都是不主動的。對於這樣的孩子,家長應該給予孩子各方面的主動權。家長只能起監督、指導的作用,家長「出謀劃策」,選擇權、決定權是孩子的。
減少孩子的抵觸情緒
一般來說,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其獨立意識越來越強,叛逆心也是如此。父母應特別注重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交流。在交流中,正確的做法應是,認可孩子的學習熱情,肯定孩子在學習上的付出及價值。當孩子減輕了對父母的抵觸情緒時,他們便能很好地接受的父母在學習上給予的教育。
培養孩子正確的自我意識,明確學習目的
家長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自我觀念,讓他學會關注自己的內心感受。讓孩子懂得自己的成長、進取、退步或停滯,都跟自己的心理和行為直接有關,別人和環境只是間接原因。幫助孩子明確學習目的,讓孩子明確學習對於他自身真正的意義。目的明確了,孩子才能更好地、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加強孩子責任感的教育
要想讓青春期孩子知道自己的學習責任,父母不妨坦率地告訴他:在每一個家庭中,父母和孩子都有各自的責任。對於孩子來說,學習是自己的事情。也就是說,自己才是學習的主體,不應要求父母去承擔本該屬於自己的責任。當孩子具有高度的學習責任感時,他便會主動地去學習,並盡自己所能去搞好學習。
在學習過程中,對孩子進行方法指導
通常,孩子的學習計劃本由他本人親自製定,交與父母參謀。當孩子能夠堅持按照計劃行事,並養成良好的習慣後,孩子就打開了自主學習的大門口對此,父母應明確地告訴孩子:學習不是任務,而是通過解決難題來鍛煉思維的一種過程。因而,在學習的過程中,父母不要一開始就幫助孩子解決難題。而是對孩子進行方法上的指導,讓他學會審題、篩選題中的有用信息,旁敲側擊,並鼓勵孩子大膽嘗試用各種方法去解決問題。
引導孩子制定學習計劃
家長監督,讓孩子主動實施。家長要學會欣賞孩子,欣賞孩子的每一點進步,並及時給予鼓勵,時間長了,孩子就一定可以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
培養孩子使用工具書的習慣-教會孩子檢索
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各種工具書是他們自主學習必不可少的。比如,《現代漢語詞典》、《英漢大詞典》等,孩子養成一旦遇到難題便查閱工具書的好習慣後,自然不會動輒向父母請教。同時,如今是個信息爆炸的時代,父母不但要鼓勵孩子到圖書館去查找資料,還應教會孩子利用互聯網檢索、下載文件。
要配合老師的教育
在關注孩子的學習表現這個問題上,父母要還應多配合老師,多與老師保持聯系。因為一旦遇到問題,父母可以跟老師形成一股強大的教育合力,來引導孩子走出學習上的困境,達到進步提高的目的。當然,父母也應鼓勵孩子多跟老師接觸,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這樣老師的教育效果才能更加顯著。
⑻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及評價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
一、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內涵
一個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一個或多處疑難問題,
同時也可能包含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應該描述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中教師與學生典型的、生動的交往狀態與外在行為,刻畫他們豐富的、細膩的精神狀態和內心世界。
二、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特徵
1、素材真實性
案例所反映的應該是一個真實事件,即案例描述的是真人、真事、真情、真知,要能激發起大家的思考。
2、選材典型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敘述的是一個數學教學的典型事例,這個事例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並包括一些戲劇性的沖突,這些沖突主要集中在數學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數學思維上的沖突。
3、情節具體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要能夠把數學教學與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生動地描述出來。例如,反映某一個數學教師與學生圍繞一個特定的數學教學目標和特定的數學教學內容的雙邊活動,不應是對活動總體特徵所作的抽象化的、概括性的說明,而應是對雙邊活動的具體情節展示敘述,做到翔實、有趣。
4、時空廣延性
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描述要把事例置於一個時空框架之中,也就是要說明事情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等。案例的描述要放在一個現實的生活場景之中,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5、目標全面性
小學數學數學案例對行為等的敘述,要能反映教師和學生教與學的特性,涵蓋教學目標的全部,揭示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數學認知的思維活動,對教學的態度、情感,學習數學的動機、需要等。
三、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功能
小學數學教師寫作案例具有以下功能:
1、記錄功能——案例寫作為小學數學教師提供了一個記錄自己教學經歷的機會。案例寫作實際上是對教師職業一些困惑、喜悅、問題等等的記錄。如果我們說一個數學教師展示其自身生命價值的主要所在,是在課堂、在學校、在與學生的交往的話,那麼,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師生命之光的記載。在案例中,有教師的情感,同時也蘊涵著無限的生命力。案例能夠折射出教育歷程的演變,它一方面可以作為個人發展史的反映,另一方面也可以作為社會背景下教育的變革歷程。
2、導向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使小學數學教師更為深刻地認識到自己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能夠成為案例的事實,往往是小學數學教師工作中魂牽夢繞的難題,或者是刻骨銘心的事件。如果你對案例寫作已經成為一種習慣,一種工作方式,那麼隨著案例材料的增多,你就會逐漸發現你自身工作的難點在哪裡,今後努力的方向是什麼。
3、反思功能——案例寫作可以促進小學數學教師對自身行為的反思,提升教學工作的專業水平。如果把反思當成數學教學工作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一時沖動或歲末特有的行為,就可以極大地促進小學數學教師的專業發展,促進其向專業化水平邁進。
4、傳播功能——案例為教師間分享經驗、加強溝通提供了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工作主要體現為一種個體化勞動過程,平時相互之間的交流相對較少。案例寫作是以書面形式反映某位或某些教師的教育教學經歷。它可以使其他教師有效地了解同事的思想行為,使個人的經驗成為大家共享的財富。同時,通過個人分析、小組討論等,認識到自己所從事工作的復雜性,以及所面臨問題的多樣性和歧義性,並且可以把自己原有的緘默的知識提升出來,把自己那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或不證自明的知識、價值、態度等,通過討論和批判性分析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
四、小學數學教學案例的編制
1、編制原則
(1)客觀性原則。一個案例就是關於某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不能用「搖椅上杜撰的事實」來代替,也不能用「從抽象的、概括化理論中演繹出的事實」來代替。堅持實事求是,盡量依據時間發展順序客觀記錄事例。杜絕摻假現象,不會「合理構想」。不搞「文字游戲」,不因文字篇章的需要而扭曲或改變事實。
(2)獨特性原則。在撰寫案例活動中,倡導教師開展創造性的工作,不人雲亦雲,不見風使舵,要有個性的觀察、個性的實踐、個性的反思、個性的表述。
(3)價值性原則。撰寫案例的目的在於推動教學的改革。因此,所選事例的先進性與實用性價值程度,與案例本身的實際意義成正比。所以,要站在時代的高度面向教學實際需要選擇事例。
2、編制格式
分析有關案例不難發現案例的一般格式與寫法。目前專家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案例+分析」,其變式主要有「提示——案例——分析」與「提示——案例——訪談錄——分析」。「提示」,主要簡介「案例」與「分析」中將要涉及的基本教育理論,可以促進理論知識與教學實例的融合。「訪談錄」以對話的形式記錄對有關教師進行的訪談,以外化教師的緘默知識,便於他人更加全面、深刻地了解案例產生的背景、過程和做法。教師撰寫的案例主要格式是「片斷+反思」,其變式主要有「背景——片斷——反思」與「片斷——評析——反思」。
可見,案例主要由兩大部分組成,即「案例+反思」。案例是為了一個主題而截取的教學行為片斷,這些片斷蘊涵了一定的教育理論。它源於實踐,但高於實踐。案例以真實的教師和事件為基礎,但又不是簡單而機械的課堂實錄,它是教師對自身典型教學事件的描述,它可以描述一節課或一個片斷,也可以圍繞一個主題,把幾節課的相關片斷疊加。從案例內容的表述形式看,主要有「敘事式」和「對話式」;從案例內容的編排方式看主要有「單一式」、「對照式」和「遞進式」。反思一方面是基於案例,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實例印證理論;另一方面要高於案例,要從案例的分析中生發出新的問題,提出新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