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生心理作文
小學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學模式研究
--------------------------------------------------------------------------------
作者: 網路轉載 發布日期: 無
分頁導航:前言
1:前言 2:小學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學模式研究(2) 3:小學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學模式研究(3) 4:小學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學模式研究(4) 5:小學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學模式研究(5) 6:小學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學模式研究(6) 7:小學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學模式研究(7)
一、當前作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學生作文的過程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記憶、想像、思維、情緒等多種心理活動.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不僅要有觀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作基礎,而且還需要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因為審題、選材、布局、謀篇乃至用詞、造句和修辭能力都是主要通過閱讀獲得的.所以作文既是對學生進行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又是對學生進行多種心理活動的綜合訓練.寫作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是學生認知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因而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多年來,在中小學作文教學領域廣大教師付出了辛勤的勞動,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涌現了以斯霞、霍懋征、於漪、魏書生等人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專家,他們為中小學的作文教學改革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由於我國基礎教育戰線多年來受傳統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影響較深,加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長期統治我國中小學課堂,因此從總體上看,我國當前中小學的作文教學(特別是小學作文教學)還不盡如人意,有些地方存在的問題還相當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2][3][4]。
1.重「知」輕「能」
傳統的小學作文教學一般是以寫作知識為綱,其教學內容是根據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關於「小學以學寫記敘文為主,也要學寫常用的應用文」以及「低年級著重練習寫話……中年級著重練習寫片斷……高年級著重練習寫成篇作文」的要求,圍繞看圖寫話、片斷練習、簡單記敘文和常用應用文等四個方面來安排.在看圖寫話中有看單幅圖和看多幅圖之分;在片斷習作中有寫景、記事、狀物等多種不同片斷的練習及範例;在簡單記敘文中有人物刻畫、事件敘述和活動場面描寫等方法介紹及範文;在常用應用文中則包括「通知」、「日記」、「書信」、「讀書筆記」、「會議記錄」、……等多種不同應用文體的書寫格式及示例.
顯然,這樣安排作文教學內容有較強的系統性、邏輯性,對於發揮教師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也比較有利,但是存在一個根本性的缺陷——把寫作能力僅僅看成是一種只與寫作知識有關的、操縱文字元號的能力,而不是與多種心理活動密切相關的綜合能力.因此這種作文教學只強調教師應如何結合範文或範例向學生傳授寫作知識(教學的重點是寫作知識),而忽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何加強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訓練(這種綜合訓練是指,不僅要進行與字、詞、句、篇以及寫作知識有關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訓練,更要進行與寫作過程中的認知活動有關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訓練).事實上,在國家教委頒布的「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除了上面提到的關於學寫記敘文和應用文的要求以外,也同時提出:「作文教學既要培養學生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這兩方面的能力從一年級就要注意培養。」顯然,這種只重「知識」(而且只是寫作知識)輕視「能力」的教學內容安排既不符合小學生作文的心理過程也不符合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
2.重「外」輕「內」
與上述以寫作知識為綱的作文教學內容相適應,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是以老師講授為主,按照不同的文體類型、描述對象和表現手法結合範文進行分析.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對範文進行認真的模仿與記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大量的模仿練習(即多次重復性的「外部刺激」)強化學生對詞、句及其間聯系的記憶與理解,讓學生記住更多的單詞、句型及其應用環境,最終使學習者形成對語詞應用能力的熟練掌握.這種教學方法實際上是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強化」方法在作文教學中的體現,其最終目的是通過這種強化訓練使學生形成一種對文字元號的自動化操作能力.這種行為主義的訓練方法無疑對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的詞彙和句型是有好處的,例如,在這種教學中經常使用的詞彙和句型替換練習就能在這方面起明顯的作用.但是由於寫作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它涉及個體的多種心理活動.一個人的寫作能力、寫作水平不僅與他掌握的詞語數量、句型結構有關,更取決於作者的觀察能力、情感態度、思維品質和價值取向等多種內在因素.因此,只注重外部刺激,只強調對個體「外顯行為」進行強化,而不考慮個體「內在因素」的行為主義訓練方法,雖然對於固定的行為聯系即固定的操作模式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一旦條件改變,習慣於範文模式,即習慣於模仿和套用現成詞語、現成語言環境的學生就會感到無所適從.顯然,對於要求高度發揮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敏捷性、靈活性與批判性的作文活動來說,這種只重「外」不重「內」的教學方法是難以勝任的.
3.重「寫」輕「說」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裡面有個『語』字。如何聽他人的話,如何更好的說自己的話,正是語文教師應該教會學生的.」小語教學法專家高惠瑩教授也曾指出:「作文應包括口頭作文和書面作文.培養學生作文的能力,具體地說即教兒童學會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通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語文的含義本來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結合,口頭表達謂之「語」,書面表達謂之「文」,合起來才是「語文」.而我國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卻往往是只重視「文」不重視「語」,只重視「寫」而輕視「說」,注意讓學生多寫、多練(多寫日記,多練片斷習作,多練命題作文)卻很少讓學生在課堂上說。造成很多學生不敢說話、不會說話,甚至一張口就面紅耳赤,結結巴巴。須知說話和寫文章雖然不同(前者比較形象、隨意,不太嚴密;後者比較嚴謹、規范、有邏輯性),但二者又有密切聯系。從信息加工過程看「說」和「寫」二者均屬於信息輸出(「聽」、「讀」則屬於信息輸入),都是個體的思想、觀點或情感的表達,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為了使表達的內容准確、清楚,不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在開始之前都要有一個構思過程—確定表達的中心意思、選擇恰當的詞語和考慮敘述的先後順序等等.由於說話要求隨機應變、見機行事並要立即作出反應,因此經常鍛煉說話,提高說話能力,可以為寫文章打下良好基礎。重「寫」輕「說」的做法不僅影響學生口頭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也影響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大凡口才好者,文思必然敏捷,思路必定清晰;反之,文章寫得好的人,盡管口齒未必伶俐,但觀點一定明確,表達必定清楚,絕不會有邏輯混亂的情況發生.因此「說」和「寫」在作文教學中完全可以統一起來,相輔相成,彼此促進。那種把「說」、「寫」對立起來的作法是沒有道理的,是違反作文教學規律的。
4.重「理」輕「情」
這里所說的「理」是指「理論」、「理性」,「情」指「情感」.所謂重「理」輕「情」是指在作文教學中偏重有關寫作理論知識的講授,而忽視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例如講記敘文主要圍繞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六要素加以介紹,並通過教材中的一篇篇範文加以印證和說明;講應用文則強調「標題、稱呼、正文、祝頌、署名和日期」等六個部分和各種應用文的固定格式,也是通過一篇篇範文來詳加印證和說明.這些理論知識固然都是必不可少、應當介紹的,問題是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和自然科學中的課文不一樣,它不是直接通過說理來教育人,而是通過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作者的情感來感染人,使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啟發,受到教育。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作者的情感除了通過課文內容本身直接傳遞給學生以外,還要靠教師的語言、表情和動作來傳達,對於小學低、中年級學生來說,教師的情感傳遞作用尤其重要.有時教師的表情、動作(是一種無聲語言,也叫體態語言)比有聲語言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我們絕不應忽視作文教學中情感因素的作用,除了「曉之以理」還要「動之以情」,將「理」溶於「情」之中,才能使學生興趣盎然,樂於接受.否則只重理不重情,乾巴巴地講幾大要素和文章的體裁、格式,只能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產生厭煩情緒,達不到學習、掌握寫作知識的目的.另外,「作文」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過程,總是要受作者情感的支配,不僅文學作品是如此,就是以寫景、敘事、狀物和寫人為主要內容的記敘文也一樣.不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感,不注意引導學生滿腔熱情去注意、去觀察周圍的生活,去熱愛、去體驗周圍的事物,只把作文簡單地看成是一種詞語運用技巧,那麼,學生只能寫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特徵、毫無感情色彩的文章.這種文章盡管文句可能通順,結構也還合理,但卻不能打動任何人,即不可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5. 重「文」輕「境」
傳統作文教學還有一個通病就是重視對範文從「文字」內容進行講解,而忽視對範文所描述「情境」的創設.例如不少語文老師對於範文都是按照作者生平、時代背景、段落大意、內容分析、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六大塊進行講解.篇篇如此,滿堂灌,公式化教學。不能利用創設情境、環境烘托所帶來的真實氣氛去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因而難以喚起學生寫作的激情,難以展開學生想像的翅膀.把本來是最富有情趣、最豐富多采、最生動活潑的作文課,變成照本宣科、抽象乏味、死氣沉沉的「填鴨」課.在命題作文的教學中,既不考慮盡量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不考慮學生的情感世界,也不創設與題意有關的真實情境,使學生面對題目無從下手,逐漸對作文失去信心,甚至造成逆反心理,不願上作文課,害怕寫作文.反之,如果情境創設得好,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引起學生們濃厚的興趣;還可觸發豐富的聯想,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並自然地引發學生想要表達、想要寫作的慾望,從而逐漸地喜歡上作文課.可見創設情境是作文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
2. 小學生心理健康作文,最好400字。
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健康不只是身體的健康,心理健康同樣很重要。心理健康是現代人的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
那麼,什麼是心理健康?
——個體能夠適應發展著的環境,具有完善的個性特徵;且其認知,情緒反應,意志行為處於積極狀態,並能保持正常的調控能力。 生活實踐中,能夠正確認識自我,自覺控制自己,正確對待外界影響,使心理保持平衡協調,就已具備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徵。
現在人們對心理健康的標準是這樣定義的:
一、具有充分的適應力;
二、能充分地了解自己,並對自己的能力做出適度的評價;
三、生活的目標切合實際;
四、不脫離現實環境;
五、能保持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六、善於從經驗中學習;
七、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八、能適度地發泄情緒和控制情緒;
九、在不違背集體利益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發揮個性;
十、在不違背社會規范的前提下,能恰當地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行為協調統一,其行為受意識的支配,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並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個人的行為與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亂,語言支離破碎,做事雜亂無章,就應該進行心理調節。
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要自信。玫瑰就是玫瑰,蓮花就是蓮花,只要去看,不要比較。一味的比較最容易動搖我們的心態,改變我們的初衷,而比較的結果,使人不是自卑,就是自傲,總之是流於平庸。一個人一旦沒有了自信,就會脫離正常的生活軌道。
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會欣賞。人生不必苛求完美,只要你擁有一個輕松自我的微笑,只要你擁有一份向上進取的心境,只要你滿意於自己的踏實努力,便能夠好好地欣賞到別人,別人也能欣賞你。
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要安心。圍棋多佔一格就勝,缺一格就敗。勝敗是根據一定的條件決定的。如果沉湎於勝敗之詞,則必然形成各種精神上的苦惱。「圍棋的對手,恨之入骨,卻又愛不釋手」。我們很想一格不漏地獲勝,這就是人生的努力。努力乃是我們人生的本來面目。如果放棄了勝敗和努力,這時的人生則一無所有。安心並我們的目的,安心而努力才是目的。不肯枉自沉湎於勝敗之詞,就是安心。
我們要做一個身體健康的人,更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很抱歉不是自己寫的.........
3. 小學生心理健康作文.急用!!!!!!
嚴重抗議LSD復制我答案!!!
我可是費了很多時間寫的!!!
內個...我文筆不好 但可以給你點建議 希望能幫助
(放心 這完全是我自己寫的 = =)
1.壓力
中國教育制度無處不在渲染著要出人頭地的競爭概念
如果不是學校數一數二的學生 老師 家長 同學 都不會對你有什麼太好印象的
2.作業
很多學生的作業差不多都是卷子滿天飛的程度
寫到凌晨 那真是不足為奇了
3.精神補助
國內一般都很忽略掉學生的主觀意識
學習 這是普通大眾認為孩子需要的唯一概念
但如第一個提到的 壓力已經增添了不少負擔了
除非是哪種很靈的孩子 精神釋放是一般小學生學不來的
再說從低到高年級 正逆反期前面的預備時期
心理扭曲是將來很容易出現的問題
4.興趣&愛好
補習班 是國內家長最喜歡的地方
但卻往往補習的是數理化之類的基礎書本課程
而且對於未來 很多孩子都沒有什麼太大的選擇
以致於大多數過著像個「忍者修行」似的生活
因此很容易導致「抑鬱症」之類的心理疾病發生
5.暴力
家長打人 已經是國內教育的「潛規則」了
雖然看起來是很不錯的方法
不過在這人心隔肚皮的時代 純真的友誼 就像神話般遙不可及
剩下的 學生最渴望的傾訴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
但在這種制度下 最終的結果應該只是更多的代溝而已
6.社會
現在小學生普遍早熟
但我們的社會群體卻給不了太多的理解
反之 卻是更多的謾罵與歧視
而且還是一鍋端的 並不只是客觀的以事論事
如:80後&90後
7.計劃生育
一家就一個孩子
孤獨 那是必然的
總結:
極端主義的蔓延程度在小學已經到達到了高峰
心理扭曲在未來應該會逐漸滲入到每個孩子的精神世界裡
4. 關於小學生心理作文
1:前言 2:小學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學模式研究(2) 3:小學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學模式研究(3) 4:小學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學模式研究(4) 5:小學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學模式研究(5) 6:小學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學模式研究(6) 7:小學生作文心理模型及作文教學模式研究(7)
一、當前作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學生作文的過程是一種復雜的心理過程,它涉及注意、感知、記憶、想像、思維、情緒等多種心理活動.學生寫作能力的形成不僅要有觀察能力、想像能力、思維能力作基礎,而且還需要有較強的閱讀能力,因為審題、選材、布局、謀篇乃至用詞、造句和修辭能力都是主要通過閱讀獲得的.所以作文既是對學生進行字、詞、句、篇的綜合訓練,又是對學生進行多種心理活動的綜合訓練.寫作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是學生認知能力和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是衡量學生語文水平高低的主要標志,因而作文教學歷來是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
多年來,在中小學作文教學領域廣大教師付出了辛勤的勞動,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涌現了以斯霞、霍懋征、於漪、魏書生等人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專家,他們為中小學的作文教學改革作出了突出的貢獻.但是,由於我國基礎教育戰線多年來受傳統教育思想、教學觀念的影響較深,加上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長期統治我國中小學課堂,因此從總體上看,我國當前中小學的作文教學(特別是小學作文教學)還不盡如人意,有些地方存在的問題還相當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2][3][4]。
1.重「知」輕「能」
傳統的小學作文教學一般是以寫作知識為綱,其教學內容是根據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關於「小學以學寫記敘文為主,也要學寫常用的應用文」以及「低年級著重練習寫話……中年級著重練習寫片斷……高年級著重練習寫成篇作文」的要求,圍繞看圖寫話、片斷練習、簡單記敘文和常用應用文等四個方面來安排.在看圖寫話中有看單幅圖和看多幅圖之分;在片斷習作中有寫景、記事、狀物等多種不同片斷的練習及範例;在簡單記敘文中有人物刻畫、事件敘述和活動場面描寫等方法介紹及範文;在常用應用文中則包括「通知」、「日記」、「書信」、「讀書筆記」、「會議記錄」、……等多種不同應用文體的書寫格式及示例.
顯然,這樣安排作文教學內容有較強的系統性、邏輯性,對於發揮教師課堂教學的主導作用也比較有利,但是存在一個根本性的缺陷——把寫作能力僅僅看成是一種只與寫作知識有關的、操縱文字元號的能力,而不是與多種心理活動密切相關的綜合能力.因此這種作文教學只強調教師應如何結合範文或範例向學生傳授寫作知識(教學的重點是寫作知識),而忽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如何加強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訓練(這種綜合訓練是指,不僅要進行與字、詞、句、篇以及寫作知識有關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訓練,更要進行與寫作過程中的認知活動有關的觀察能力、想像能力、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訓練).事實上,在國家教委頒布的「全日制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中,除了上面提到的關於學寫記敘文和應用文的要求以外,也同時提出:「作文教學既要培養學生用詞造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篇的能力,又要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這兩方面的能力從一年級就要注意培養。」顯然,這種只重「知識」(而且只是寫作知識)輕視「能力」的教學內容安排既不符合小學生作文的心理過程也不符合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
2.重「外」輕「內」
與上述以寫作知識為綱的作文教學內容相適應,在傳統的作文教學中,採用的主要教學方法是以老師講授為主,按照不同的文體類型、描述對象和表現手法結合範文進行分析.在教學中要求學生對範文進行認真的模仿與記憶,目的是使學生通過大量的模仿練習(即多次重復性的「外部刺激」)強化學生對詞、句及其間聯系的記憶與理解,讓學生記住更多的單詞、句型及其應用環境,最終使學習者形成對語詞應用能力的熟練掌握.這種教學方法實際上是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強化」方法在作文教學中的體現,其最終目的是通過這種強化訓練使學生形成一種對文字元號的自動化操作能力.這種行為主義的訓練方法無疑對學生在較短時間內掌握大量的詞彙和句型是有好處的,例如,在這種教學中經常使用的詞彙和句型替換練習就能在這方面起明顯的作用.但是由於寫作過程是一個復雜的心理過程,它涉及個體的多種心理活動.一個人的寫作能力、寫作水平不僅與他掌握的詞語數量、句型結構有關,更取決於作者的觀察能力、情感態度、思維品質和價值取向等多種內在因素.因此,只注重外部刺激,只強調對個體「外顯行為」進行強化,而不考慮個體「內在因素」的行為主義訓練方法,雖然對於固定的行為聯系即固定的操作模式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一旦條件改變,習慣於範文模式,即習慣於模仿和套用現成詞語、現成語言環境的學生就會感到無所適從.顯然,對於要求高度發揮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敏捷性、靈活性與批判性的作文活動來說,這種只重「外」不重「內」的教學方法是難以勝任的.
3.重「寫」輕「說」
葉聖陶先生說過:「語文裡面有個『語』字。如何聽他人的話,如何更好的說自己的話,正是語文教師應該教會學生的.」小語教學法專家高惠瑩教授也曾指出:「作文應包括口頭作文和書面作文.培養學生作文的能力,具體地說即教兒童學會用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通順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語文的含義本來就是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的結合,口頭表達謂之「語」,書面表達謂之「文」,合起來才是「語文」.而我國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卻往往是只重視「文」不重視「語」,只重視「寫」而輕視「說」,注意讓學生多寫、多練(多寫日記,多練片斷習作,多練命題作文)卻很少讓學生在課堂上說。造成很多學生不敢說話、不會說話,甚至一張口就面紅耳赤,結結巴巴。須知說話和寫文章雖然不同(前者比較形象、隨意,不太嚴密;後者比較嚴謹、規范、有邏輯性),但二者又有密切聯系。從信息加工過程看「說」和「寫」二者均屬於信息輸出(「聽」、「讀」則屬於信息輸入),都是個體的思想、觀點或情感的表達,只是表達方式不同而已。為了使表達的內容准確、清楚,不論是說話還是寫文章,在開始之前都要有一個構思過程—確定表達的中心意思、選擇恰當的詞語和考慮敘述的先後順序等等.由於說話要求隨機應變、見機行事並要立即作出反應,因此經常鍛煉說話,提高說話能力,可以為寫文章打下良好基礎。重「寫」輕「說」的做法不僅影響學生口頭語言交際能力的發展,也影響學生書面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大凡口才好者,文思必然敏捷,思路必定清晰;反之,文章寫得好的人,盡管口齒未必伶俐,但觀點一定明確,表達必定清楚,絕不會有邏輯混亂的情況發生.因此「說」和「寫」在作文教學中完全可以統一起來,相輔相成,彼此促進。那種把「說」、「寫」對立起來的作法是沒有道理的,是違反作文教學規律的。
4.重「理」輕「情」
這里所說的「理」是指「理論」、「理性」,「情」指「情感」.所謂重「理」輕「情」是指在作文教學中偏重有關寫作理論知識的講授,而忽視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例如講記敘文主要圍繞事件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經過、結果」六要素加以介紹,並通過教材中的一篇篇範文加以印證和說明;講應用文則強調「標題、稱呼、正文、祝頌、署名和日期」等六個部分和各種應用文的固定格式,也是通過一篇篇範文來詳加印證和說明.這些理論知識固然都是必不可少、應當介紹的,問題是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和自然科學中的課文不一樣,它不是直接通過說理來教育人,而是通過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作者的情感來感染人,使人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受到啟發,受到教育。課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和作者的情感除了通過課文內容本身直接傳遞給學生以外,還要靠教師的語言、表情和動作來傳達,對於小學低、中年級學生來說,教師的情感傳遞作用尤其重要.有時教師的表情、動作(是一種無聲語言,也叫體態語言)比有聲語言更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因此我們絕不應忽視作文教學中情感因素的作用,除了「曉之以理」還要「動之以情」,將「理」溶於「情」之中,才能使學生興趣盎然,樂於接受.否則只重理不重情,乾巴巴地講幾大要素和文章的體裁、格式,只能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產生厭煩情緒,達不到學習、掌握寫作知識的目的.另外,「作文」作為一種特殊的心理活動過程,總是要受作者情感的支配,不僅文學作品是如此,就是以寫景、敘事、狀物和寫人為主要內容的記敘文也一樣.不注意激發學生的情感,不注意引導學生滿腔熱情去注意、去觀察周圍的生活,去熱愛、去體驗周圍的事物,只把作文簡單地看成是一種詞語運用技巧,那麼,學生只能寫出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毫無個性特徵、毫無感情色彩的文章.這種文章盡管文句可能通順,結構也還合理,但卻不能打動任何人,即不可能真正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
5. 重「文」輕「境」
傳統作文教學還有一個通病就是重視對範文從「文字」內容進行講解,而忽視對範文所描述「情境」的創設.例如不少語文老師對於範文都是按照作者生平、時代背景、段落大意、內容分析、中心思想、寫作特點這六大塊進行講解.篇篇如此,滿堂灌,公式化教學。不能利用創設情境、環境烘托所帶來的真實氣氛去激發學生作文的興趣,因而難以喚起學生寫作的激情,難以展開學生想像的翅膀.把本來是最富有情趣、最豐富多采、最生動活潑的作文課,變成照本宣科、抽象乏味、死氣沉沉的「填鴨」課.在命題作文的教學中,既不考慮盡量貼近學生的日常生活,不考慮學生的情感世界,也不創設與題意有關的真實情境,使學生面對題目無從下手,逐漸對作文失去信心,甚至造成逆反心理,不願上作文課,害怕寫作文.反之,如果情境創設得好,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引起學生們濃厚的興趣;還可觸發豐富的聯想,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並自然地引發學生想要表達、想要寫作的慾望,從而逐漸地喜歡上作文課.可見創設情境是作文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
5. 小學生心理健康作文800字
經過查閱資料得知,心理健康是指一種高效而滿意的、持續的心理狀態。同時,心理健康也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動的過程內容完整,協調一致,即認識、情感、意志、行為、人格完整和協調,能適應社會,與社會保持同步。
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同樣重要,身體受傷時,人們知道要看醫生、吃葯。可是,人們卻忽視了心理疾病。現在,青少年很容易發生心理疾病。
在我國,最新一次全國4-16歲少年兒童心理健康調查發現,我國兒童的心理和行為問題的發生率高達13.9%。中學生中有2/5左右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有專家預測:21世紀心理疾病將嚴重危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通常心理疾病表現在:憂郁、狹隘、嫉妒、驚恐、殘暴、敏感、自卑。有的人沉默寡言,有的人心胸狹窄,有的人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好,有的人敏感多疑,還有的人對自己缺乏自信心,總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這些都是不健康的。
心理健康的孩子應具備5個特點:1、有正常的智力,有求知慾;2、能逐漸學會調控自己的情緒,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3、能學會與周圍人正常的交往,懂得分享與合作,尊重別人,樂於助人;4、能自我接納,有自製力,能積極面對生活遇到的問題、困難,適應環境;5、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全的人格。
所以,我們要重視心理健康,做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只有心理健康了,我們才能健康的生活、快樂的學習,才能與同學們友好相處,才能開心的成長。
6. 小學生心理故事作文400字以上
「我來自偶然,像一粒塵土,有誰看出我的脆弱。我來自何方,我情歸何處,誰在下一刻呼喚我。天地雖寬,這條路卻難走,我看遍人世間坎坷辛苦」……
盡管這首歌我己經聽過了很多次,可是,再次響起的時候,我的心還是為之顫動,《智慧背囊》中的一個故事再一次浮現在我的腦海里。
故事裡一個聾啞的女孩與媽媽相依為命,小女孩每天都盼著媽媽回家,因為媽媽每次回家,都給她買一塊好吃的年糕。但是有一天,下著很大的雨,已經很晚了,媽媽也沒回來,她出去尋找媽媽,結果在路上發現了媽媽的屍體,但是她的手裡還攥著一塊年糕,眼睛睜得很大。小女孩想:媽媽是不放心她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所以眼睛沒有閉上。於是她擦乾眼淚,用自己的語言告訴媽媽自己會好好地活下去,讓媽媽放心地走……就用手語一遍一遍的「唱」著這首《感恩的心》,直到媽媽的眼睛慢慢地閉上。
讀完了這個故事,我的眼睛濕潤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靜,多麼偉大的母愛啊!在生命的最後,還不忘記對女兒的承諾。再想想我們在電視上經常看到的那些因孩子有殘疾,就被父母拋棄給社會,不承擔自己的責任,真是太可恨了。
再想想那個堅強的女孩,我也深感慚愧,記得有一次:我的腳崴了,走路一瘸一拐還很疼,我就對媽媽說,媽媽你向老師請個假吧,我不想去上學了!媽媽說:「那怎麼可以,功課落下了,怎麼辦?扭傷又不是一天兩天就好的。」我不高興了,就對媽媽又哭又鬧。現在想想,當初可真是不應該啊!
我暗暗下決心:以後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要勇敢面對,永不放棄、永不氣餒,做一個堅強而有責任心的人。
7. 小學心理健康的作文怎麼寫
小學當中的話,其實心理健康的話最好的方法還是應該去教育為主才是最重要的。一般來說,
8. '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作文
小學生心理健康知識
根據世界心理衛生協會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標准,並結合小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特點,我們把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標准確定為6個方面,即智力發展水平、情緒穩定性、學習適應性、自我認識的客觀化程度、社會適應性、行為習慣。
(1)智力發展水平:雖然智力發展優秀者並不一定擁有健康的心理,但如果智力發展水平低下,那將毫無心理健康可言。因此,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其智力發展應屬於正常。相反,若智力水平低下,是算不上心理健康的。
(2)情緒穩定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一般是心境良好,愉快、樂觀、開朗、滿意等積極情緒狀態佔主導,但同時又能隨事物對象的變化而產生合理的情緒變化。所謂合理的情緒變化是反應,當有了喜事感到愉快,遇到不幸的事時產生悲哀的情緒。此外,還能依場合的不同,適當地控制自己的情緒。
(3)學習適應性:一個心理健康的小學生通常喜歡上學,覺得學習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感到輕松;對於學習內容往往抱有濃厚的興趣,樂於克服學習上遇到的困難;學習效率高。
(4)自我認知的客觀化程度:心理健康的小學生能順利地從以自我為中心向去自我中心階段轉變;能將自己同客觀現實聯系起來,主要從周圍環境中尋找評價自己的參照點,對自己的認識開始表現出客觀性。
(5)社會適應性:心理健康的小學生往往具有獨立生活的能力,自己的日常生活事務能由自己來料理,能適應不同環境下的社會生活,樂於與同學、老師交往,讓自己融入集體生活中,自覺用社會規范來約束自己,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社會的要求,而不是以自我為中心,把自己孤立起來,與周圍的人群格格不入。
(6)行為習慣:心理健康的小學生一般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外部刺激的行為反應適中,不過度敏感,也不遲鈍;他們不會因雞毛蒜皮的事情而大發脾氣,也很少出現讓人覺得莫名其妙的舉動,其行為表現同他們的年齡特徵相吻合。
9. 小學生心理健康徵文
這是我抄來的,不鼓勵你抄,要根據自己的觀察和感受去寫,真實的最感染人。 一、氣氛和諧,方法靈活。 對於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小,感知、思維等方面的能力以及知識經驗都非常有限。故而,在教學內容上,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力爭做到深淺適度,精講巧練,符合兒童的智力發展水平以及已有的經驗。語文教學,關鍵在於一個「活」字,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容忍、寬容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偏執,真正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熱愛、尊重、理解、相信每一個學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要以表揚鼓勵為主,要善於傾聽不同的聲音,適時地選擇一個既合本意,又易於為學生接受的實事求是的表達,打動學生的心弦,引起他們的共鳴,使得課堂成為平等、和諧、圍爐夜話般的溫馨境地,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讓學生想說就說,敢於表述不同意見,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發展。 從小學生的心理發展上來看,他們在感知過程中,還不能自覺地調節和支配自己的感知,不善於對物體進行綜合分析,目的性不明確,無意性和情緒性明顯;在注意上,小學生是無意注意佔優勢,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異刺激所吸引,此階段,他們的有意注意也在發展,但還達不到完善的程度。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方法上,應該精心設置,有意注意、無意注意交替出現,教學中可採用直觀形象的教具、學具,也可以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例如多媒體電腦等,化抽象為形象,幫助學生理解。我們還可以推出課本劇,讓學生對課文進行創造、加工並演出,合適的篇目讓學生自編、自導、自演、自評,從而全方位地投入到了語文實踐中。通過靈活多變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取了知識。 二、樹立榜樣,陶冶性情。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入了大量文質兼美的優秀篇章。同時也塑造了豐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有勤奮學習,刻苦鑽研,為人類社會的進步作出貢獻的科學家;有為保衛祖國,忠貞不屈,拋頭顱,灑熱血的民族英雄、鋼鐵戰士;有心地善良,樂於助人,勤勤懇懇的農民;有熱愛學習,人小志大的紅領巾;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人民總理等等,古今中外,無所不包。這是一條極其精美、豐富的人物畫廊,老師應該讓學生在認識這些人物高尚靈魂的同時,引導學生把這些人物形象作為榜樣,樹立在心中。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們或是具體、明確,或是間接、潛移默化地教育了學生,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心靈得到了凈化,情操得到了陶冶,形成了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