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

小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

發布時間:2021-01-11 08:21:08

① 如何培養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專心聽講的來習慣
1、 教學自語言力求兒語化和趣味性,激發學生認真聽講的興奮點。
2、 讓學生有盡可能多的回答問題的機會,促使他們始終處於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
3、 注意動靜搭配,調整學生聽講情緒。
閱讀課本的習慣
1、 在課堂上重視指導學生養成看圖、看關鍵文字、理解數學知識的習慣。
2、 在課後重視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
勤思好問的學習習慣
1、 挖掘教材內在的智力因素,創設問題情境。
2、 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引發學生深刻思考。
認真作業的習慣
1、端正學生的作業態度,提出及時、認真、獨立完成的具體要求。
2、教會學生讀題、審題,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完成作業的基本方法。

②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良好數學學習習慣

一,我們要從小養成勤動腦,愛思考的習慣。 數學是思維的體現,只有勤於動腦,善於思考,才能形成各種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而理解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是一種艱苦的認識活動,期間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只有引導孩子努力克服,才能從小培養和鍛煉他們的意志。因此,我們平時要正確引領,當孩子一旦遇到了困難,我們應該適當給一些引導和幫助,給他一根「拐杖」,降低一些思維的難度,扶著他走上新的學習台階。比如孩子做家庭作業時,先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如果碰到不懂的字家長可以讀給孩子聽,等孩子全部做完了,要幫著檢查一下,發現錯誤引導孩子及時改正。

二,要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好習慣。
傾聽是學生重要的學習素養,是學生攝取知識的有效保證,學生學會了傾聽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每天一節數學課,短短35分鍾一定要好好把握。如果上課35分鍾的時間把握不好,回家是用2個小時也補不回來的。一年級孩子比較好動,上課難免要開小差,老師要經常提醒,往往課上沒學會,回家還要補課,更嚴重的是養成了一種不良的上課習慣。所以,孩子回家後,家長可以問問他今天學會了什麼,你發言了嗎?讓孩子說一遍當天的學習內容,同時也達到了鞏固新知的作用。有時家長還可以請孩子出今天學到的題目來考考自己,讓孩子當小老師的過程,也是復習鞏固的過程。

③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小學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葉聖陶曾說過:「教育就是培養習慣」。而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離不開家長和老師的教育。尤其是小學階段更需家長掌握孩子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心理規律, 向孩子講明養成良好習慣對學習的重要性,指出要養成這些良好學習習慣,必須克服哪些毛病,讓孩子心中有數,做起來能聯系自己的實際落實到實處。指導具體的學習方法,讓孩子去做並及時督促、檢查,這樣也就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再逐步由課外向課內發展,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鞏固下來。
作為教師我認為應做到如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
1.專心聽講習慣的培養教師在教學中要做到:①合理分配教學時間,採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形象化的直觀教學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②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抓住學生學習中的難點,深入淺出,使學生都能聽得懂。③注意調動和保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講刺激學生的語言,教態和藹可親。
2、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數學中要求教學語言力求兒語化和趣 味化,激發學生認真聽講的興奮點。②讓學生有盡可能多的回答問題的機會,促使他們始終處於積極的學習狀態。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在他們回答問題後給予一定的肯定和贊揚,更能增加他們學習的參與競爭意識,這樣可使老師的啟發性講授與學生的主動性學習得到和諧的統一,促使學生專心聽講習慣的形成。③注意動靜搭配,調整學生聽講情緒。在練習設計上要有利於學生多動腦、多動口、多動手,注意練習設計的思考性、趣味性,練習形成的多樣性和科學性,安排的漸進性和層次性,在講授討論中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動口講一講、動手擺一擺、動筆練一練,並穿插一些輕松活潑的數學游戲,學生處於一個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中,有意注意保持長時間增長。
二、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的習慣
①在課堂上重視指導學生養成看圖、看關鍵文字、理解數學知識的習慣。低年級,教給學生看數學課本的初步方法。看書要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看,跟著教師有順序的看課本上的插圖,要數清圖中各種物體的個數,用簡單的語言進行圖解。教師要注意採用「先講解後讀書」的方法,培養學生看書的習慣。中高年級,教師要幫助學生建立起讀書的技巧。在普通讀的基礎上,重點內容,難理解的地方,注意勾畫,認真推敲課本上的黑體字和方框中的內容,怎樣掌握公式的推導過程,線段圖與應用題的關系,如何看懂各種圖表等。讓學生學會看書,從書上間接獲取新知,這不僅僅是一個學習習慣的培養問題,同時也是教會學生的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數學學習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②在課後重視培養學生預習的習慣閱讀數學課本的習慣,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應該從低年級起把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的習慣與培養預習習慣結合起來,在每次新授課之前,把預習看書作為課後練習布置給學生,並提出適應低年級小學生的預習要求,指導一定的看書方法,進行必要的預習看書檢查。剛開始,預習要求可提得低一些、細一些,可採用填空式,隨著年級的增長,逐步採用問答式,思考題等方式。
三、培養學生勤思好問的學習習慣
①挖掘教材內在的智力因素,創設問題情境。注意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和問」的求知慾。這是培養學生勤思好問習慣的起點。
②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引發學生深刻思考。小學生由於受年齡小、知識面窄、抽象能力弱的局限,思考數學問題往往比較膚淺。因此不僅培養勤思好問的習慣,還要引發學生養成深刻思考數學問題的習慣,這就需要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活動,在比較分析中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動手操作、加深理解、加以區別、掌握實質、靈活運用。
③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在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教學信息的反饋,注意發現和把握學生中出現的疑點和難點。並及時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問題,組織引導學生討論解決這些疑難問題對主動質疑問題的學生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對獨立解決疑難問題的學生更要大力表揚,調動他們質疑問題的積極性,引發他們解決疑難問題的創造性,這也是在培養學生嚴謹的求學態度的開端。
四、培養學生認真作業的習慣
培養孩子良好的做作業習慣,首先要培養做作業時的良好心態,切忌動作慌亂、思維無序。那樣肯定導致作業做得臟、亂、錯,不堪入目。我們得要求學生緊張有序地,輕輕地拿出作業本、尖鉛筆、文具盒。文具盒打開後先不要合上,以備隨時取尺子和橡皮。作業開始不要先動筆,先讀懂題目叫你解決什麼問題,在沒有弄懂題目要求之前,一定不要動筆,反復閱讀題目,讀懂之後再動筆。寫算式,答句前一定要把格式和布局先安排好,使作業看上去干凈,整齊,正確。關於格式和布局這些都在一年級輔導寫作業時就要講清。
其次,各種題型基本見到後就要求學生獨立完成作業。不抄襲他人的作業,不一邊做作業,一邊做其他事情,培養學生認真做事,獨立思考的學習品質。
再次,要培養學生會自我檢查養成認真學習不粗心的習慣。
五、嚴格要求,規范書寫
書寫潦草,格式混亂,粗心馬虎,都是造成錯題的原因。要保證計算的正確性,就要克服這些不良的習慣。培養學生規范書寫,就要從低年級抓起,包括學生的作業格式、書寫規范、自覺檢查等習慣。要求學生以「提筆就是練字時」為標准嚴格要求自己。為了防止學生的粗心現象,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計算時做到以下要求:(1)題目從書上抄下來後就要檢查題目是否抄對。(2)從橫式抄到豎式要再檢查一遍。(3)豎式結果抄到橫式還要檢查。這樣逐步檢查減少了計算的錯誤率,比較有實效。

④ 怎樣培養小學生學習數學的良好習慣

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及培養方法
(2012-11-18 11:06:06)
轉載▼
標簽:
教育

淺談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及培養方法
教育是什麼?借用葉聖陶先生的一句話,那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小學階段是培養兒童形成各種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從小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有著特殊意義,而且對他們將來的學習和工作也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同時,應該把規范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當作一項必要的教學目標。
而數學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並且不易改變的學習行為。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能促進思維的發展,有利於提高自學能力,既是學生獲取數學知識的根本,又是學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學生是否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當前的學習成績,而且對今後乃至終身的學習和工作都會產生不可磨滅的影響。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維進入數學課堂對於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也應該是多層面的,為了學生能夠從小打好數學的基礎,培養數學學習的興趣,我認為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常規的學習習慣,主要是指讀、聽、說、寫、算、查、問等十個方面。
一、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1、閱讀課本的習慣
課本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要逐步訓練學生養成仔細、認真、完整地閱讀課本的習慣。閱讀課本時,做到邊讀邊想,重點內容反復琢磨、仔細推敲、弄清知識間的前後聯系,來龍去脈。並且,閱讀課本的能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而應該把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的能力與課前預習習慣結合起來,有效的預習能提高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在每次授課之前,把預習內容布置給學生,提出適當的預習要求,指導看書的方法,並進行必要的預習看書檢查,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
2、專心聽講、獨立思考的習慣
小學生在課堂上主要是通過聽講獲得知識的,聽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課上學生聽得是否專心,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數學知識具有漸進性、連續性,某些知識聽不懂,就影響後面的學習。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搞好組織教學,使學生始終能聚精會神地聽講。
「學而不思則罔」,通過思考得來的知識,才能真正掌握,靈活運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學生思考的情境和氛圍,激發起學生思考的興趣,鍛煉學生思維的能力。同時,教給他們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演繹、類比、對應、假設、轉化等思維方法。獨立思考是學生學習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
3、踴躍發言的習慣
教學過程中,師生間信息輸出與輸入的多向交流,主要以提問與發言為媒介,學生的課堂發言既是衡量學生掌握新知識的重要尺度,又是教師實行教學調控的重要依據,教師要經常啟發和鼓勵學生勇於講自己的所思、所疑、所惑。要十分珍惜和愛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對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必要時應給予耐心的啟發和幫助,使他們能說清楚、講明白。
4、勤學好問的習慣
這一教學習慣孕育在整個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中,與數學中心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①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生活中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考和質疑的慾望,從而培養勤學好問的習慣。
②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重視動口、動腦、動手,引發其深刻思考,從而把抽象概念生活化。
③鼓勵學生主動質疑與創新,通過猜想、實驗、觀察、推理、操作等,培育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5、合作學習的習慣
在數學課的學習中,可讓學生通過課前的共同預習,課中的合作操作與交流來開展數學學習活動。在此過程中要學會傾聽他人發言,學會批判他人觀點,學會接受他人意見。
6、認真審題、認真寫作業的習慣
審題是解題的基礎與前提。只有審題正確才能順利地解題。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認識審題的重要性,增強審題的意識,要使學生在頭腦里明確審題是解題的首要環節。同時,還要有機地教給學生審題的具體方法。如應用題審題時要做到:認真讀題,從題目的情境中弄清條件,明確問題,能用自己的語言准確地復述題意,理解題中關鍵字、詞的含義等。
作業是鞏固、深化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數學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反映學生知識技能的水平和學習效果,又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所以從一年級新生入學起,就要有目的、有步驟地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規范的作業,首先要格式正確、書寫工整,清楚美觀;其次還要獨立完成,按時完成。做作業時要專心致志,珍惜時間,自覺檢驗,對作業中的錯誤要及時訂正,反對作業馬虎。
7、細心計算的習慣
計算是小學生數學學習中最基本的技能,要使學生在計算時做到正確、迅速、合理、靈活,除了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計演算法則,正確地運用性質和定律外,還要學生具有細心計算的良好習慣。教師在教好計算概念,加強基本口算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例如,在式題計算時要做到:一看,看清運算符號;二定,確定運算順序;三算,仔細計算;四查,查運算順序、每步計算數字與運算符號的抄寫、書寫格式等。
8、自覺檢驗、改錯的習慣
在數學知識的探索中,有錯誤是難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是難免有各式各樣的錯誤。因此,檢驗改錯的習慣正是學生必不可少的一個發展性學習習慣。而檢驗是學生解題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防止解題錯誤、提高解題正確率的重要措施,要結合實例有計劃地教會學生幾種不同的驗算方法,使他們能從各個不同角度進行驗算。常用的驗算方法有:一步一回頭法、互逆法、估值法、棄九法等。每當有錯誤及時改正,有利於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9、質疑問難、勇於探究的習慣
質疑問難是一種學習方式,又是一種可貴的學習品質,它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刻苦鑽研,不斷進取的主人翁精神。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安排一定的時間專門讓學生提問題,抓住機會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問難。提倡學生課後隨時記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懂的問題,主動地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想方設法,創造情境,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興趣,養成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良好習慣。
探究是一種尋求真理的活動,探究能力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學習能力。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發生與形成的全過程,讓學生親自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享受探究的快樂,養成探究的習慣。
10、預習和復習的習慣
有效的預習,可以提高聽講的效率,同時也是培養自學的習慣。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看書、去發現問題,讓他們課前對新知識有所了解。有些課上沒有條件、沒有時間做的活動,也可以讓他們課前去做。
而復習是學習之母,做好復習對於提高學習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
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細致的反復訓練過程,必須緊密結合教學過程有目的地加以逐步培養。
根據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編排特點,可以按階段、分層次、有序地加以要求和規范。一般可以分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個各有不同層次要求和側重面,又有前後聯系、相互統一的階段。
1、低年級段側重培養學生課前做好上課准備,課上端坐、靜聽、舉手發言,認真書寫,細心計算,按時獨立完成作業,在教師指導下閱讀數學課本等良好習慣。注意糾正聽課時的不良姿勢和隨便發言,不完成作業,不愛護書本等不良習慣。
2、中年級段側重培養學生認真聽講,樂於思考,積極發言,仔細審題,正確計算,格式規范,書寫美觀,自覺檢驗的習慣。學會「邊讀邊思考」的閱讀方法。注意糾正課上不願動腦筋思考問題,死記硬背公式、概念、法則、結論的不良習慣。
3、高年級段側重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勇於發言,認真審題,規范作業,質疑問難,勇於探究,自覺預習與復習等良好習慣。注意糾正學習知識不懂裝懂,不求甚解,只做題目不願探究解題規律等不良習慣。
三、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方法
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必須遵循小學生由不自覺到自覺,由簡單的重復模仿到熟練,以及要求上逐步提高的規律。具體做法有:
1、明確意義,啟發自覺,寓教於學。
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由產生行為的動機所引起的,動機是產生自覺性和積極性的心理動因,它是一種推動力量,動機越明確,就越能克服種種障礙和阻力去實現確定的目標。因此,在訓練學生養成某種良好數學學習習慣之前,不但要講清「應該怎樣做」,更要聯系實際說明「為什麼要這樣做」,即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和作用。譬如,可用一些生活、生產中由於寫數潦草,將5和8、2和3等寫得模稜兩可而造成重大損失的實例,教育學生明確不良數學學習習慣的害處。其實,數學教學本身就具有教育性。通過教學活動順乎自然地暗示良好學習習慣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意義,也可有效地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自我心理需求,從而形成某方面良好學習習慣。方式方法一定要具體、科學、通俗與和可操作。,
2、規范行為,嚴格訓練,持之以恆。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定要將要求轉化為學生可具體操作的行為方式和程序,這對低年級兒童和初始訓練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例如,培養「專心聽講」的習慣,可設計成下面這樣四方面的要求:①看——全神貫注地看老師演示、板書和動作;②聽——聚精會神地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③想——開動腦筋思考老師所講的內容和同學的回答,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④做——認真動手操作學具和進行練習。
習慣是一種反復訓練而形成的動力定型。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決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長期持之以恆地嚴格要求與反復訓練。如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就要把上述四方面的要求認真地貫徹於每一堂課。注意隨時表揚專心聽講的學生,不斷提醒注意力分散、漂移和做小動作的學生,並與其它學科的教學密切配合、輔以各種評比手段,長期地反復訓練。
3、循循善誘,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兒童,對教師懷有一種特殊的尊敬和依戀感,他們非常願聽老師的話。教師應重視小學生「向師性」強的心理特點,充分珍惜利用這種積極因素,引導和教育他們提高學習心向,讓他們懂得應該怎樣對待學習,怎樣對待老師的要求,如何聽課、完成作業等,使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學生的心理需求。同時,要注意發揮部分學習習慣優秀的學生的榜樣作用,以及教師自身的示範作用,教師某些方面的示範作用有時要比說上一千遍的效果還要好
總之: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獲得成功。各位老師:只有堅持不懈地抓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數學素質的學生,才能使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做學習的主人。

⑤ 如何培養小學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一、 課前預習習慣
1、現狀分析:(當前,數學課前預習並不樂觀,這只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教師重視程度不夠。。
提到課前預習,很多老師和學生都想到了語文的預習——查字典,分段,寫段意等。對於數學的課前預習,很多教師都沒有認識到預習的實際意義,沒有體會到預習的實際價值,教師在布置學生預習時,常常會說:「回家把明天要學的內容預習一下。」學生由於自學能力有限,學生根本不知道老師要求他們預習什麼?預習時往往不知從何下手,只是簡單地看看數學書,做做課後練習而已。長期下來,學生對預習敷衍了事,走馬觀花。這樣的預習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使預習成為一種形式或口號。
(2)部分教師一直主張不能預習
還有一部分教師一直主張不能預習,覺得預習後,課就沒法上了,學生都知道結果了,老師還教什麼,於是課堂上學生對學習並失去了的探究慾望,學習的熱情。我們在聽課時也經常發現有的老師上完一節課,學生的書根本就沒有翻開過,有時聽了一節課最後才知道他這節課上的是什麼,他們為的是給學生製造一些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像這樣的老師怎捨得讓學生課前預習了,那樣一切設想不就泡湯了嗎?
(3)預習要求過高,沒有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小學生年齡小,自學能力有限。教師在布置預習時只是按照教材內容布置預習任務,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按照成人的標准要求學生。如教學《24時計時法》時,如果教師只是根據教材內容布置預習任務,有條件的學生能在家長的指導下,理解24時計時法,大部分學生根本達不到預習要求,24時計時法其實還是挺抽象的,因為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到的都是普通計時法,讓學生一下要轉個彎用24時計時法確實有點難度。如果教師讓學生調查電視、廣播、郵電等部門是如何表示時間的,就簡單多了。這樣,學生不但有能力做到,而且在調查的過程中,還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4)學生素質參差不齊
有的學生,由於家長很重視孩子的學習,只要是布置了預習任務,不是學生在自學,而是家長在講解。這樣,課堂上探究新知識的過程,學生根本不感興趣。其實這些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只是掌握了結果,沒有真正參與到整個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還有一部分學生預習時也只是看看書、做做課後練習,提前熟悉要學的內容,沒能真正理解預習的內涵,使預習流於形式。還有部分學生,課後根本不預習。種種原因導致數學課前預習效率非常的低。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呢?
(1)「導」——列預習提綱,明確預習任務。
例如:預習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
姓名( )
預習導航
長方體:▲研究順序:按照面、棱、頂點的順序;
▲研究內容:數量、形狀、大小、長短等;
▲研究方法:看一看、數一數、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
正方體:▲帶著研究長方體的研究經驗研究正方體,可以獨立研究,也可以合作,看看你有什麼發現?是怎樣發現的?
你還有哪些發現?寫下來:
這樣學生有了明確的目標,當然就能達到預習的效果。
(2)「思」——讓學生思考例題的解題過程、解題方法,想一想為什麼這樣解?這部分知識運用到我們學過那些知識?教材中的有些問題該如何回答?還可以怎樣想?
(3)「練」——完成書上相關的「試一試」、「練一練」對自己的預習進行檢驗。
其實課前預習是學生學習常規之一,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首要環節。可能在我們小學階段,還體現不出它的重要性,可到了初中預習就非常的重要了。有人說課前預習像作戰時的戰前偵察。哪兒是明碉,哪兒是暗堡,哪兒是最堅固的地方,哪兒是薄弱環節等,通過預習,就可以有個初步的了解。這樣帶著問題聽課,就會聽得更加認真,並且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與老師的講解相比較,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糾正自己的某些片面認識。更重要的是,這樣還可以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增強創新意識,這是以後學習和工作中必須具備的能力。
二、 傾聽的習慣
「認真傾聽他人的講話」既是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來源,又是一個人舉止文明禮貌的體現。遺憾的是我們有些孩子不懂得認真去聽別人的講話,表現在上課不能專心聽老師講解,經常走神;小組討論不會聽其它同學的發言,自己說話時旁若無人,大聲喧嘩,別人講話時聽不進去;不會與人聊天,不能雙目注視對方,與別人談話常常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態度。這些都不是好習慣,必須給予修正。
小學生好奇心強,好動,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尤其是遇到新奇刺激物,總願意看看、聽聽、動動,這正是孩子們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而專心聽講是孩子們接受信息、吸取知識、學好數學的基本保證。如何處理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讓孩子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呢?
1、教師講課應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吸引住孩子們,讓孩子產生「非聽不可」的感覺,他們久而久之就會養成愛聽講、想聽講、會聽講的好習慣。有的老師也許會說語言是有天賦的,那些兒童化的語言我怎麼也說不來,說出來也覺得非常的別扭。我也有同感,語言問題曾經也一直困擾著我,但後來我發現只要你有那份心,兒童化的語言是可以練成的。我們還發現同樣一個故事有的老師講得很生動,積極地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慾望,而有的老師講完後學生卻無動於衷。如教學10的認識時,有位教師自編一個童話故事:今天,0~9這10個數字在排隊做游戲,9知道它最大可驕傲了,它對1~8各數字說:「你們都沒我大,特別是你——0,你真是太小了,什麼都沒有,怎麼能跟我比。」「0」聽了以後可傷心了,圓圓的眼睛流出了眼淚。這時1走到0的身邊,拉起0的手,對9說:「我們手拉手,不就比你大了嘛!」學生被這個故事吸引著,自然而然的進入的新知的學習。所以,我們在情境創設時一定得溶入你的真情實感,這樣才可以撥動孩子的心弦。
2、要加強聽的訓練。有人說「聽」還不容易嗎,人從出生就開始聽,孩子上了小學天天都在聽課,天天聽別人講話,難道還不會聽?非也。有人聽講,雖然眼睛睜得大大的,好一副聚精會神之態,然而聽後卻不知所雲。因此,我說聽需要訓練。第一,先讓學生聽懂。課堂上不論老師講或學生發言,都要適時追問一句:「剛才,××講的聽懂了嗎?你能把他講話的意思或提的問題給大家再說說嗎?」「誰知道他剛才說的是什麼意思?」第二,要求傾聽別人發言時,雙目要注視對方。上課孩子們發言時,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要求:「請你面向大家」,「請同學們認真聽,有什麼疑問可及時提出」。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後交流時,我們可以這樣提問「剛才××和××的發言有什麼不同?」或者「你和他的想法有什麼相同之處?」這樣學生必然用心地去聽,不容走神。另外還可以通過口號式的話語提醒學生注意傾聽老師的講課,這在低年級運用得比較多。如師:「小眼睛——」生:「看老師。」師:「小耳朵——」生:「聽師講。」教師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專心聽講也有很好的幫助,如「×××小朋友真會聽課,老師走到哪,他的眼睛就跟到哪兒」;「×××小朋友聽課真專心,老師從他的眼睛裡都看出來了」 「××聽別人發言很投入,大家都沒有注意到的問題,他居然聽出來了。」等;這樣可以更好地調動孩子聽的積極性。
3、教師講話不要啰嗦和重復。成為教師後的我們慢慢地發現自己越來越羅嗦了,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生怕學生聽不懂,布置作業是講完後還要寫在黑板上,生怕學生忘記了。因此我建議以後該給同學們提問題或布置作業只講一遍,不再重復。用教師講話「不啰嗦、不重復」的好習慣去養成學生聽課「專注、認真、不走神」的好習慣。
4、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師首先應帶頭做到。每每和孩子們交流談話,我都注視著他們,認真觀察孩子們臉上掠過的每一絲變化。即使遇到有的同學回答問題不著邊際時,我也用心地聽、耐心地等待人家把話講完,中間不插嘴、不打斷。久而久之,學生也學著老師的樣子去全神貫注地傾聽別人的講話。
三、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案例:桃樹有80棵,梨樹比桃樹多20棵,梨樹的棵數比桃樹多百分之幾?
生1:80-20=60(棵) 60÷80=75﹪ (大部分)
生2::80-20=60(棵) 80-60=20(棵) 20÷80=25﹪ (少數)
生3: 20÷80=25﹪(極少數)
從案例中暴露了當前學生的一些思維狀況,我們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會「網路」(他在搜索什麼時候做過類似的題目,便把曾經解題思路套用到現在的題目之中),而不會認真的思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常聽不少家長、老師反映「我的孩子從來不獨立思考,遇到問題要麼瞎做、要麼問老師、要麼問家長」。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這些孩子們沒能養成一個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著名教育家費科夫指出:「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習數學不僅僅要掌握它的公式、定理、法則及概念等,最重要的是理解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要在參加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而這一系列的活動都離不開思維,離不開人的獨立思考。只有勤於動腦,善於獨立思考,才能深入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本質的意義,掌握數學知識內在的聯系和規律,形成各種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怎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呢?
1、教師要為孩子們創設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
我們現在有很多班級都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老師一個問題出來,中下的學生還沒開始思考,那些成績好,思維敏捷的學生已脫口而出,這樣,很多學生思考的機會都被這些好生剝奪了,長此以往,他便懶得思考,等待現成的。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思維空間,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讓每個學生養成良好的發言習慣。其次,課堂上我們教師的話不能太多,太直白,要給孩子留出充分思考的時間,給孩子們充分感悟的過程。盡量減少這樣的提問:「是不是?」、「好不好?」及一些填空式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思維含金量太低,當然學生的思維也就得不到訓練。
2、創設讓孩子互相交流的機會。
讓他們把自己獨立思考的成果與夥伴交流,在交流中去感受思考帶來的樂趣,去學習欣賞同伴們思考的成果,以促進進一步的思考、交流。只有獨立思考才能產生見解(哪怕這個見解是錯的,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出來,不人雲亦雲,敢於堅持發表自己的意見。),有見解才有交流的願望,有了交流又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維的深刻性得到發展,產生了思考的興趣,就會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3、新課教學是要加強變式練習
在數學學習中,會出現這樣一個詞,即「思維定勢」。思維定勢具有兩面性,既有消極的一面,又有積極的一面。思維定勢可以理解為:總是按照某種習慣的思路去思考問題,那麼,當這種習慣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路徑不一致時,就會形成了負遷移,使思維被定格在某個框架下而無法解脫,對於解決問題就困難了;可當這種習慣性思路與解決問題的途徑一致時,就可以促進正遷移的產生,就有利於解決問題。因此,我們通過變式練習,不但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還可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和發散性,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4、教給學生解題策略
我們現在經常發現學生一遇到非標准模式的題目(變式的、陌生的題型)就無從下手,學生不是不想思考而是不知該從何思考。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腦中缺少解題的策略。什麼是解題策略?「解題策略是指探求數學問題的答案時所採取的途徑和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果你所接觸到的不是標準的模式化了的問題,那麼就需要創造性思維,需要正確地選擇一種解題策略來幫助實現這一創造過程。如果我們的學生腦中有解題策略,又會選擇,那麼遇到再難再復雜的問題學生也能做出來。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個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解題策略分為一般解題策略和特殊解題策略。一般解題策略就是我們常說的解題步驟:理解題意、做解題計劃、按計劃作答、回答檢驗。特殊策略有:舉例、畫圖、列表、找規律、逆推(列方程)、轉化等。下面我就重點講講我們在數學解題中常用的幾種特殊策略。
!、舉例策略
舉例比較適合運用在含有字母或只告訴數量關系卻不能計算的題目,因為學生習慣於通過計算得到答案,運用舉例就可以把不能算的題目變成能算的題。比如:(1)大圓的半徑是小圓的3倍,那麼大圓的周長是小圓的( ),大圓的面積是小圓的( );(2)甲數是乙數的20﹪,乙數比甲數多( )﹪;(3)有a棵樹,死了b棵,成活率是( )。像這樣沒有具體數據、不能算的題目學生往往難以下手,用舉例便可以迎刃而解了。在交流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同樣用舉例的策略有的同學算得又對又快,而有的同學算了半天還是錯的?」學生很快就明白了:舉例時還要根據題目中的數據,選擇好算的數據,這樣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畫圖策略
這種策略適用於解決「較抽象而又可以圖像化」的問題,它是「用簡單的圖直觀地顯示題意、有條理地表示數量關系,從中發現解題方法、確定解題方法」的一種策略。低年級用的較多的示意圖,在高年級畫圖策略用得最多是線段圖,比如學生在做較復雜的「倍數的應用」「百分數的應用」「分數的應用」時就可以藉助線段圖幫助我們理解題意,理清題中的數量關系,找到解題方法。學生在解題時也想到用畫圖,可是他畫不清楚,所以我們要教會學生畫線段圖。比如,百分數的應用題應先畫整體「1」,(而不是哪句話在前就先畫什麼)然後根據整體「1」畫出其他相關聯的量;還要思考這道題是畫一條線段還是畫兩條線段。只有學生學會這些,畫圖才能真正為學生學習服務。
3、逆推策略(列方程)
這種策略比較適合已知結果,要求原先的數量的題目。逆向思維方法是與順向思維方法相對而言的。在分析、解答應用題時,順向思維是按照條件出現的先後順序進行思考的;而逆向思維是不依照題目內條件出現的先後順序,而是從反方向(或從結果)出發,進行逆轉推理的一種思維方法。逆向思維學生很不習慣,那麼如何把逆向思維變成順向思維,方程就是最好的辦法。比如:有一個半圓的周長是15.42,厘米,它的半徑是( )。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傳授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那讓我們教會學生運用解題策略吧!

⑥ 如何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一、 課前預習習慣
1、現狀分析:(當前,數學課前預習並不樂觀,這只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教師重視程度不夠。。
提到課前預習,很多老師和學生都想到了語文的預習——查字典,分段,寫段意等。對於數學的課前預習,很多教師都沒有認識到預習的實際意義,沒有體會到預習的實際價值,教師在布置學生預習時,常常會說:「回家把明天要學的內容預習一下。」學生由於自學能力有限,學生根本不知道老師要求他們預習什麼?預習時往往不知從何下手,只是簡單地看看數學書,做做課後練習而已。長期下來,學生對預習敷衍了事,走馬觀花。這樣的預習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使預習成為一種形式或口號。
(2)部分教師一直主張不能預習
還有一部分教師一直主張不能預習,覺得預習後,課就沒法上了,學生都知道結果了,老師還教什麼,於是課堂上學生對學習並失去了的探究慾望,學習的熱情。我們在聽課時也經常發現有的老師上完一節課,學生的書根本就沒有翻開過,有時聽了一節課最後才知道他這節課上的是什麼,他們為的是給學生製造一些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像這樣的老師怎捨得讓學生課前預習了,那樣一切設想不就泡湯了嗎?
(3)預習要求過高,沒有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小學生年齡小,自學能力有限。教師在布置預習時只是按照教材內容布置預習任務,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按照成人的標准要求學生。如教學《24時計時法》時,如果教師只是根據教材內容布置預習任務,有條件的學生能在家長的指導下,理解24時計時法,大部分學生根本達不到預習要求,24時計時法其實還是挺抽象的,因為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到的都是普通計時法,讓學生一下要轉個彎用24時計時法確實有點難度。如果教師讓學生調查電視、廣播、郵電等部門是如何表示時間的,就簡單多了。這樣,學生不但有能力做到,而且在調查的過程中,還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4)學生素質參差不齊
有的學生,由於家長很重視孩子的學習,只要是布置了預習任務,不是學生在自學,而是家長在講解。這樣,課堂上探究新知識的過程,學生根本不感興趣。其實這些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只是掌握了結果,沒有真正參與到整個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還有一部分學生預習時也只是看看書、做做課後練習,提前熟悉要學的內容,沒能真正理解預習的內涵,使預習流於形式。還有部分學生,課後根本不預習。種種原因導致數學課前預習效率非常的低。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呢?
(1)「導」——列預習提綱,明確預習任務。
例如:預習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
姓名( )
預習導航
長方體:▲研究順序:按照面、棱、頂點的順序;
▲研究內容:數量、形狀、大小、長短等;
▲研究方法:看一看、數一數、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
正方體:▲帶著研究長方體的研究經驗研究正方體,可以獨立研究,也可以合作,看看你有什麼發現?是怎樣發現的?
你還有哪些發現?寫下來:
這樣學生有了明確的目標,當然就能達到預習的效果。
(2)「思」——讓學生思考例題的解題過程、解題方法,想一想為什麼這樣解?這部分知識運用到我們學過那些知識?教材中的有些問題該如何回答?還可以怎樣想?
(3)「練」——完成書上相關的「試一試」、「練一練」對自己的預習進行檢驗。
其實課前預習是學生學習常規之一,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首要環節。可能在我們小學階段,還體現不出它的重要性,可到了初中預習就非常的重要了。有人說課前預習像作戰時的戰前偵察。哪兒是明碉,哪兒是暗堡,哪兒是最堅固的地方,哪兒是薄弱環節等,通過預習,就可以有個初步的了解。這樣帶著問題聽課,就會聽得更加認真,並且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與老師的講解相比較,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糾正自己的某些片面認識。更重要的是,這樣還可以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增強創新意識,這是以後學習和工作中必須具備的能力。
二、 傾聽的習慣
「認真傾聽他人的講話」既是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來源,又是一個人舉止文明禮貌的體現。遺憾的是我們有些孩子不懂得認真去聽別人的講話,表現在上課不能專心聽老師講解,經常走神;小組討論不會聽其它同學的發言,自己說話時旁若無人,大聲喧嘩,別人講話時聽不進去;不會與人聊天,不能雙目注視對方,與別人談話常常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態度。這些都不是好習慣,必須給予修正。
小學生好奇心強,好動,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尤其是遇到新奇刺激物,總願意看看、聽聽、動動,這正是孩子們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而專心聽講是孩子們接受信息、吸取知識、學好數學的基本保證。如何處理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讓孩子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呢?
1、教師講課應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吸引住孩子們,讓孩子產生「非聽不可」的感覺,他們久而久之就會養成愛聽講、想聽講、會聽講的好習慣。有的老師也許會說語言是有天賦的,那些兒童化的語言我怎麼也說不來,說出來也覺得非常的別扭。我也有同感,語言問題曾經也一直困擾著我,但後來我發現只要你有那份心,兒童化的語言是可以練成的。我們還發現同樣一個故事有的老師講得很生動,積極地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慾望,而有的老師講完後學生卻無動於衷。如教學10的認識時,有位教師自編一個童話故事:今天,0~9這10個數字在排隊做游戲,9知道它最大可驕傲了,它對1~8各數字說:「你們都沒我大,特別是你——0,你真是太小了,什麼都沒有,怎麼能跟我比。」「0」聽了以後可傷心了,圓圓的眼睛流出了眼淚。這時1走到0的身邊,拉起0的手,對9說:「我們手拉手,不就比你大了嘛!」學生被這個故事吸引著,自然而然的進入的新知的學習。所以,我們在情境創設時一定得溶入你的真情實感,這樣才可以撥動孩子的心弦。
2、要加強聽的訓練。有人說「聽」還不容易嗎,人從出生就開始聽,孩子上了小學天天都在聽課,天天聽別人講話,難道還不會聽?非也。有人聽講,雖然眼睛睜得大大的,好一副聚精會神之態,然而聽後卻不知所雲。因此,我說聽需要訓練。第一,先讓學生聽懂。課堂上不論老師講或學生發言,都要適時追問一句:「剛才,××講的聽懂了嗎?你能把他講話的意思或提的問題給大家再說說嗎?」「誰知道他剛才說的是什麼意思?」第二,要求傾聽別人發言時,雙目要注視對方。上課孩子們發言時,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要求:「請你面向大家」,「請同學們認真聽,有什麼疑問可及時提出」。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後交流時,我們可以這樣提問「剛才××和××的發言有什麼不同?」或者「你和他的想法有什麼相同之處?」這樣學生必然用心地去聽,不容走神。另外還可以通過口號式的話語提醒學生注意傾聽老師的講課,這在低年級運用得比較多。如師:「小眼睛——」生:「看老師。」師:「小耳朵——」生:「聽師講。」教師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專心聽講也有很好的幫助,如「×××小朋友真會聽課,老師走到哪,他的眼睛就跟到哪兒」;「×××小朋友聽課真專心,老師從他的眼睛裡都看出來了」 「××聽別人發言很投入,大家都沒有注意到的問題,他居然聽出來了。」等;這樣可以更好地調動孩子聽的積極性。
3、教師講話不要啰嗦和重復。成為教師後的我們慢慢地發現自己越來越羅嗦了,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生怕學生聽不懂,布置作業是講完後還要寫在黑板上,生怕學生忘記了。因此我建議以後該給同學們提問題或布置作業只講一遍,不再重復。用教師講話「不啰嗦、不重復」的好習慣去養成學生聽課「專注、認真、不走神」的好習慣。
4、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師首先應帶頭做到。每每和孩子們交流談話,我都注視著他們,認真觀察孩子們臉上掠過的每一絲變化。即使遇到有的同學回答問題不著邊際時,我也用心地聽、耐心地等待人家把話講完,中間不插嘴、不打斷。久而久之,學生也學著老師的樣子去全神貫注地傾聽別人的講話。
三、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案例:桃樹有80棵,梨樹比桃樹多20棵,梨樹的棵數比桃樹多百分之幾?
生1:80-20=60(棵) 60÷80=75﹪ (大部分)
生2::80-20=60(棵) 80-60=20(棵) 20÷80=25﹪ (少數)
生3: 20÷80=25﹪(極少數)
從案例中暴露了當前學生的一些思維狀況,我們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會「網路」(他在搜索什麼時候做過類似的題目,便把曾經解題思路套用到現在的題目之中),而不會認真的思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常聽不少家長、老師反映「我的孩子從來不獨立思考,遇到問題要麼瞎做、要麼問老師、要麼問家長」。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這些孩子們沒能養成一個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著名教育家費科夫指出:「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習數學不僅僅要掌握它的公式、定理、法則及概念等,最重要的是理解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要在參加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而這一系列的活動都離不開思維,離不開人的獨立思考。只有勤於動腦,善於獨立思考,才能深入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本質的意義,掌握數學知識內在的聯系和規律,形成各種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怎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呢?
1、教師要為孩子們創設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
我們現在有很多班級都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老師一個問題出來,中下的學生還沒開始思考,那些成績好,思維敏捷的學生已脫口而出,這樣,很多學生思考的機會都被這些好生剝奪了,長此以往,他便懶得思考,等待現成的。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思維空間,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讓每個學生養成良好的發言習慣。其次,課堂上我們教師的話不能太多,太直白,要給孩子留出充分思考的時間,給孩子們充分感悟的過程。盡量減少這樣的提問:「是不是?」、「好不好?」及一些填空式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思維含金量太低,當然學生的思維也就得不到訓練。
2、創設讓孩子互相交流的機會。
讓他們把自己獨立思考的成果與夥伴交流,在交流中去感受思考帶來的樂趣,去學習欣賞同伴們思考的成果,以促進進一步的思考、交流。只有獨立思考才能產生見解(哪怕這個見解是錯的,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出來,不人雲亦雲,敢於堅持發表自己的意見。),有見解才有交流的願望,有了交流又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維的深刻性得到發展,產生了思考的興趣,就會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3、新課教學是要加強變式練習
在數學學習中,會出現這樣一個詞,即「思維定勢」。思維定勢具有兩面性,既有消極的一面,又有積極的一面。思維定勢可以理解為:總是按照某種習慣的思路去思考問題,那麼,當這種習慣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路徑不一致時,就會形成了負遷移,使思維被定格在某個框架下而無法解脫,對於解決問題就困難了;可當這種習慣性思路與解決問題的途徑一致時,就可以促進正遷移的產生,就有利於解決問題。因此,我們通過變式練習,不但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還可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和發散性,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4、教給學生解題策略
我們現在經常發現學生一遇到非標准模式的題目(變式的、陌生的題型)就無從下手,學生不是不想思考而是不知該從何思考。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腦中缺少解題的策略。什麼是解題策略?「解題策略是指探求數學問題的答案時所採取的途徑和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果你所接觸到的不是標準的模式化了的問題,那麼就需要創造性思維,需要正確地選擇一種解題策略來幫助實現這一創造過程。如果我們的學生腦中有解題策略,又會選擇,那麼遇到再難再復雜的問題學生也能做出來。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個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解題策略分為一般解題策略和特殊解題策略。一般解題策略就是我們常說的解題步驟:理解題意、做解題計劃、按計劃作答、回答檢驗。特殊策略有:舉例、畫圖、列表、找規律、逆推(列方程)、轉化等。下面我就重點講講我們在數學解題中常用的幾種特殊策略。
!、舉例策略
舉例比較適合運用在含有字母或只告訴數量關系卻不能計算的題目,因為學生習慣於通過計算得到答案,運用舉例就可以把不能算的題目變成能算的題。比如:(1)大圓的半徑是小圓的3倍,那麼大圓的周長是小圓的( ),大圓的面積是小圓的( );(2)甲數是乙數的20﹪,乙數比甲數多( )﹪;(3)有a棵樹,死了b棵,成活率是( )。像這樣沒有具體數據、不能算的題目學生往往難以下手,用舉例便可以迎刃而解了。在交流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同樣用舉例的策略有的同學算得又對又快,而有的同學算了半天還是錯的?」學生很快就明白了:舉例時還要根據題目中的數據,選擇好算的數據,這樣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畫圖策略
這種策略適用於解決「較抽象而又可以圖像化」的問題,它是「用簡單的圖直觀地顯示題意、有條理地表示數量關系,從中發現解題方法、確定解題方法」的一種策略。低年級用的較多的示意圖,在高年級畫圖策略用得最多是線段圖,比如學生在做較復雜的「倍數的應用」「百分數的應用」「分數的應用」時就可以藉助線段圖幫助我們理解題意,理清題中的數量關系,找到解題方法。學生在解題時也想到用畫圖,可是他畫不清楚,所以我們要教會學生畫線段圖。比如,百分數的應用題應先畫整體「1」,(而不是哪句話在前就先畫什麼)然後根據整體「1」畫出其他相關聯的量;還要思考這道題是畫一條線段還是畫兩條線段。只有學生學會這些,畫圖才能真正為學生學習服務。
3、逆推策略(列方程)
這種策略比較適合已知結果,要求原先的數量的題目。逆向思維方法是與順向思維方法相對而言的。在分析、解答應用題時,順向思維是按照條件出現的先後順序進行思考的;而逆向思維是不依照題目內條件出現的先後順序,而是從反方向(或從結果)出發,進行逆轉推理的一種思維方法。逆向思維學生很不習慣,那麼如何把逆向思維變成順向思維,方程就是最好的辦法。比如:有一個半圓的周長是15.42,厘米,它的半徑是( )。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傳授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那讓我們教會學生運用解題策略吧!

⑦ 如何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我國當代教育家葉聖陶曾明確指出:「什麼是教育?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我們常說,做教師的不僅要對學生的今天負責,更要對學生的一生負責。讓學生從小養成好習慣是教師對孩子一生的成長負有的最重要的責任。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一種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那麼,在同樣的程度上,壞習慣就是道德上無法償清的債務了。這種債務能夠用不斷增長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創舉,並使他達到道德破產的地步。」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影響之大,萬萬不可忽視。那麼什麼是數學學習習慣?數學學習習慣是指學生在長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逐漸養成並且不易改變的學習行為。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能促進思維的發展,有利於提高自學能力,既是學生獲取數學 知識的根本,又是學生不可缺少的基本素質。學生是否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不僅直接影響當前的學習成績,而且對今後乃至終身的學習和工作都會產生不可磨 滅的影響。因此,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是每一位數學教師都應該盡到的重要責任。作為一名數學教師到底應該培養學生哪些數學學習習慣呢?在教學中,又該如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呢?下面我針對以上兩個問題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
一、 課前預習習慣
1、現狀分析:(當前,數學課前預習並不樂觀,這只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1)教師重視程度不夠。。
提到課前預習,很多老師和學生都想到了語文的預習——查字典,分段,寫段意等。對於數學的課前預習,很多教師都沒有認識到預習的實際意義,沒有體會到預習的實際價值,教師在布置學生預習時,常常會說:「回家把明天要學的內容預習一下。」學生由於自學能力有限,學生根本不知道老師要求他們預習什麼?預習時往往不知從何下手,只是簡單地看看數學書,做做課後練習而已。長期下來,學生對預習敷衍了事,走馬觀花。這樣的預習根本沒有起到任何作用,使預習成為一種形式或口號。
(2)部分教師一直主張不能預習
還有一部分教師一直主張不能預習,覺得預習後,課就沒法上了,學生都知道結果了,老師還教什麼,於是課堂上學生對學習並失去了的探究慾望,學習的熱情。我們在聽課時也經常發現有的老師上完一節課,學生的書根本就沒有翻開過,有時聽了一節課最後才知道他這節課上的是什麼,他們為的是給學生製造一些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像這樣的老師怎捨得讓學生課前預習了,那樣一切設想不就泡湯了嗎?
(3)預習要求過高,沒有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小學生年齡小,自學能力有限。教師在布置預習時只是按照教材內容布置預習任務,沒有考慮到學生的理解能力,按照成人的標准要求學生。如教學《24時計時法》時,如果教師只是根據教材內容布置預習任務,有條件的學生能在家長的指導下,理解24時計時法,大部分學生根本達不到預習要求,24時計時法其實還是挺抽象的,因為學生在生活中接觸到的都是普通計時法,讓學生一下要轉個彎用24時計時法確實有點難度。如果教師讓學生調查電視、廣播、郵電等部門是如何表示時間的,就簡單多了。這樣,學生不但有能力做到,而且在調查的過程中,還能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讓學生真正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4)學生素質參差不齊
有的學生,由於家長很重視孩子的學習,只要是布置了預習任務,不是學生在自學,而是家長在講解。這樣,課堂上探究新知識的過程,學生根本不感興趣。其實這些學生在家長的指導下,只是掌握了結果,沒有真正參與到整個知識的形成過程,也就是說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還有一部分學生預習時也只是看看書、做做課後練習,提前熟悉要學的內容,沒能真正理解預習的內涵,使預習流於形式。還有部分學生,課後根本不預習。種種原因導致數學課前預習效率非常的低。
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呢?
(1)「導」——列預習提綱,明確預習任務。
例如:預習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
姓名( )
預習導航
長方體:▲研究順序:按照面、棱、頂點的順序;
▲研究內容:數量、形狀、大小、長短等;
▲研究方法:看一看、數一數、剪一剪、量一量、比一比……
正方體:▲帶著研究長方體的研究經驗研究正方體,可以獨立研究,也可以合作,看看你有什麼發現?是怎樣發現的?
你還有哪些發現?寫下來:
這樣學生有了明確的目標,當然就能達到預習的效果。
(2)「思」——讓學生思考例題的解題過程、解題方法,想一想為什麼這樣解?這部分知識運用到我們學過那些知識?教材中的有些問題該如何回答?還可以怎樣想?
(3)「練」——完成書上相關的「試一試」、「練一練」對自己的預習進行檢驗。
其實課前預習是學生學習常規之一,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首要環節。可能在我們小學階段,還體現不出它的重要性,可到了初中預習就非常的重要了。有人說課前預習像作戰時的戰前偵察。哪兒是明碉,哪兒是暗堡,哪兒是最堅固的地方,哪兒是薄弱環節等,通過預習,就可以有個初步的了解。這樣帶著問題聽課,就會聽得更加認真,並且把自己對教材的理解與老師的講解相比較,加深對教材的理解和記憶,糾正自己的某些片面認識。更重要的是,這樣還可以培養自己的自學能力、增強創新意識,這是以後學習和工作中必須具備的能力。
二、 傾聽的習慣
「認真傾聽他人的講話」既是獲得外界信息的重要來源,又是一個人舉止文明禮貌的體現。遺憾的是我們有些孩子不懂得認真去聽別人的講話,表現在上課不能專心聽老師講解,經常走神;小組討論不會聽其它同學的發言,自己說話時旁若無人,大聲喧嘩,別人講話時聽不進去;不會與人聊天,不能雙目注視對方,與別人談話常常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態度。這些都不是好習慣,必須給予修正。
小學生好奇心強,好動,注意力不穩定、不持久,尤其是遇到新奇刺激物,總願意看看、聽聽、動動,這正是孩子們的年齡特點所決定的。而專心聽講是孩子們接受信息、吸取知識、學好數學的基本保證。如何處理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讓孩子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呢?
1、教師講課應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用生動形象的語言吸引住孩子們,讓孩子產生「非聽不可」的感覺,他們久而久之就會養成愛聽講、想聽講、會聽講的好習慣。有的老師也許會說語言是有天賦的,那些兒童化的語言我怎麼也說不來,說出來也覺得非常的別扭。我也有同感,語言問題曾經也一直困擾著我,但後來我發現只要你有那份心,兒童化的語言是可以練成的。我們還發現同樣一個故事有的老師講得很生動,積極地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慾望,而有的老師講完後學生卻無動於衷。如教學10的認識時,有位教師自編一個童話故事:今天,0~9這10個數字在排隊做游戲,9知道它最大可驕傲了,它對1~8各數字說:「你們都沒我大,特別是你——0,你真是太小了,什麼都沒有,怎麼能跟我比。」「0」聽了以後可傷心了,圓圓的眼睛流出了眼淚。這時1走到0的身邊,拉起0的手,對9說:「我們手拉手,不就比你大了嘛!」學生被這個故事吸引著,自然而然的進入的新知的學習。所以,我們在情境創設時一定得溶入你的真情實感,這樣才可以撥動孩子的心弦。
2、要加強聽的訓練。有人說「聽」還不容易嗎,人從出生就開始聽,孩子上了小學天天都在聽課,天天聽別人講話,難道還不會聽?非也。有人聽講,雖然眼睛睜得大大的,好一副聚精會神之態,然而聽後卻不知所雲。因此,我說聽需要訓練。第一,先讓學生聽懂。課堂上不論老師講或學生發言,都要適時追問一句:「剛才,××講的聽懂了嗎?你能把他講話的意思或提的問題給大家再說說嗎?」「誰知道他剛才說的是什麼意思?」第二,要求傾聽別人發言時,雙目要注視對方。上課孩子們發言時,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要求:「請你面向大家」,「請同學們認真聽,有什麼疑問可及時提出」。課堂上,學生小組合作後交流時,我們可以這樣提問「剛才××和××的發言有什麼不同?」或者「你和他的想法有什麼相同之處?」這樣學生必然用心地去聽,不容走神。另外還可以通過口號式的話語提醒學生注意傾聽老師的講課,這在低年級運用得比較多。如師:「小眼睛——」生:「看老師。」師:「小耳朵——」生:「聽師講。」教師激勵性的語言對學生專心聽講也有很好的幫助,如「×××小朋友真會聽課,老師走到哪,他的眼睛就跟到哪兒」;「×××小朋友聽課真專心,老師從他的眼睛裡都看出來了」 「××聽別人發言很投入,大家都沒有注意到的問題,他居然聽出來了。」等;這樣可以更好地調動孩子聽的積極性。
3、教師講話不要啰嗦和重復。成為教師後的我們慢慢地發現自己越來越羅嗦了,我們一遍又一遍地重復著,生怕學生聽不懂,布置作業是講完後還要寫在黑板上,生怕學生忘記了。因此我建議以後該給同學們提問題或布置作業只講一遍,不再重復。用教師講話「不啰嗦、不重復」的好習慣去養成學生聽課「專注、認真、不走神」的好習慣。
4、教師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老師首先應帶頭做到。每每和孩子們交流談話,我都注視著他們,認真觀察孩子們臉上掠過的每一絲變化。即使遇到有的同學回答問題不著邊際時,我也用心地聽、耐心地等待人家把話講完,中間不插嘴、不打斷。久而久之,學生也學著老師的樣子去全神貫注地傾聽別人的講話。
三、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
案例:桃樹有80棵,梨樹比桃樹多20棵,梨樹的棵數比桃樹多百分之幾?
生1:80-20=60(棵) 60÷80=75﹪ (大部分)
生2::80-20=60(棵) 80-60=20(棵) 20÷80=25﹪ (少數)
生3: 20÷80=25﹪(極少數)
從案例中暴露了當前學生的一些思維狀況,我們發現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會「網路」(他在搜索什麼時候做過類似的題目,便把曾經解題思路套用到現在的題目之中),而不會認真的思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也常聽不少家長、老師反映「我的孩子從來不獨立思考,遇到問題要麼瞎做、要麼問老師、要麼問家長」。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這些孩子們沒能養成一個獨立思考的好習慣。著名教育家費科夫指出:「教會學生思考,這對學生來說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學習數學不僅僅要掌握它的公式、定理、法則及概念等,最重要的是理解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要在參加數學活動的過程中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而這一系列的活動都離不開思維,離不開人的獨立思考。只有勤於動腦,善於獨立思考,才能深入理解與掌握數學知識本質的意義,掌握數學知識內在的聯系和規律,形成各種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怎樣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呢?
1、教師要為孩子們創設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
我們現在有很多班級都存在著這樣一種現象,老師一個問題出來,中下的學生還沒開始思考,那些成績好,思維敏捷的學生已脫口而出,這樣,很多學生思考的機會都被這些好生剝奪了,長此以往,他便懶得思考,等待現成的。所以,教師要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思維空間,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知識的形成過程,讓每個學生養成良好的發言習慣。其次,課堂上我們教師的話不能太多,太直白,要給孩子留出充分思考的時間,給孩子們充分感悟的過程。盡量減少這樣的提問:「是不是?」、「好不好?」及一些填空式的提問,這樣的提問思維含金量太低,當然學生的思維也就得不到訓練。
2、創設讓孩子互相交流的機會。
讓他們把自己獨立思考的成果與夥伴交流,在交流中去感受思考帶來的樂趣,去學習欣賞同伴們思考的成果,以促進進一步的思考、交流。只有獨立思考才能產生見解(哪怕這個見解是錯的,教師也要鼓勵學生大膽的說出來,不人雲亦雲,敢於堅持發表自己的意見。),有見解才有交流的願望,有了交流又可以激起新的思考,在交流中思維的深刻性得到發展,產生了思考的興趣,就會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3、新課教學是要加強變式練習
在數學學習中,會出現這樣一個詞,即「思維定勢」。思維定勢具有兩面性,既有消極的一面,又有積極的一面。思維定勢可以理解為:總是按照某種習慣的思路去思考問題,那麼,當這種習慣性思維與解決問題的路徑不一致時,就會形成了負遷移,使思維被定格在某個框架下而無法解脫,對於解決問題就困難了;可當這種習慣性思路與解決問題的途徑一致時,就可以促進正遷移的產生,就有利於解決問題。因此,我們通過變式練習,不但可以開拓學生的思路,還可以培養學生數學思維的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和發散性,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4、教給學生解題策略
我們現在經常發現學生一遇到非標准模式的題目(變式的、陌生的題型)就無從下手,學生不是不想思考而是不知該從何思考。也就是說我們的學生腦中缺少解題的策略。什麼是解題策略?「解題策略是指探求數學問題的答案時所採取的途徑和方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如果你所接觸到的不是標準的模式化了的問題,那麼就需要創造性思維,需要正確地選擇一種解題策略來幫助實現這一創造過程。如果我們的學生腦中有解題策略,又會選擇,那麼遇到再難再復雜的問題學生也能做出來。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個解決問題的策略有哪些?解題策略分為一般解題策略和特殊解題策略。一般解題策略就是我們常說的解題步驟:理解題意、做解題計劃、按計劃作答、回答檢驗。特殊策略有:舉例、畫圖、列表、找規律、逆推(列方程)、轉化等。下面我就重點講講我們在數學解題中常用的幾種特殊策略。
!、舉例策略
舉例比較適合運用在含有字母或只告訴數量關系卻不能計算的題目,因為學生習慣於通過計算得到答案,運用舉例就可以把不能算的題目變成能算的題。比如:(1)大圓的半徑是小圓的3倍,那麼大圓的周長是小圓的( ),大圓的面積是小圓的( );(2)甲數是乙數的20﹪,乙數比甲數多( )﹪;(3)有a棵樹,死了b棵,成活率是( )。像這樣沒有具體數據、不能算的題目學生往往難以下手,用舉例便可以迎刃而解了。在交流時老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為什麼同樣用舉例的策略有的同學算得又對又快,而有的同學算了半天還是錯的?」學生很快就明白了:舉例時還要根據題目中的數據,選擇好算的數據,這樣才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畫圖策略
這種策略適用於解決「較抽象而又可以圖像化」的問題,它是「用簡單的圖直觀地顯示題意、有條理地表示數量關系,從中發現解題方法、確定解題方法」的一種策略。低年級用的較多的示意圖,在高年級畫圖策略用得最多是線段圖,比如學生在做較復雜的「倍數的應用」「百分數的應用」「分數的應用」時就可以藉助線段圖幫助我們理解題意,理清題中的數量關系,找到解題方法。學生在解題時也想到用畫圖,可是他畫不清楚,所以我們要教會學生畫線段圖。比如,百分數的應用題應先畫整體「1」,(而不是哪句話在前就先畫什麼)然後根據整體「1」畫出其他相關聯的量;還要思考這道題是畫一條線段還是畫兩條線段。只有學生學會這些,畫圖才能真正為學生學習服務。
3、逆推策略(列方程)
這種策略比較適合已知結果,要求原先的數量的題目。逆向思維方法是與順向思維方法相對而言的。在分析、解答應用題時,順向思維是按照條件出現的先後順序進行思考的;而逆向思維是不依照題目內條件出現的先後順序,而是從反方向(或從結果)出發,進行逆轉推理的一種思維方法。逆向思維學生很不習慣,那麼如何把逆向思維變成順向思維,方程就是最好的辦法。比如:有一個半圓的周長是15.42,厘米,它的半徑是( )。
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意思是傳授人知識不如傳授給人學習知識的方法。那讓我們教會學生運用解題策略吧!

⑧ 小學生應該具有哪些良好數學學習習慣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讓學生學習有價值的數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帶著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維進入數學課堂對於學生的數學自主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培養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也應該是多層面的,為了學生能夠從小打好數學的基礎,培養數學學習的興趣,我認為在平時的教學中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內容:常規的學習習慣,主要是指讀、聽、說、寫、算、查、問等十個方面。
一、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1、閱讀課本的習慣
課本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要途徑之一。因此,教師要逐步訓練學生養成仔細、認真、完整地閱讀課本的習慣。閱讀課本時,做到邊讀邊想,重點內容反復琢磨、仔細推敲、弄清知識間的前後聯系,來龍去脈。並且,閱讀課本的能不能僅僅停留在課堂上,而應該把培養學生閱讀課本的能力與課前預習習慣結合起來,有效的預習能提高學習新知識的目的性和針對性,在每次授課之前,把預習內容布置給學生,提出適當的預習要求,指導看書的方法,並進行必要的預習看書檢查,這樣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學效率。
2、專心聽講、獨立思考的習慣
小學生在課堂上主要是通過聽講獲得知識的,聽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重要途徑。課上學生聽得是否專心,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數學知識具有漸進性、連續性,某些知識聽不懂,就影響後面的學習。因此,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搞好組織教學,使學生始終能聚精會神地聽講。
「學而不思則罔」,通過思考得來的知識,才能真正掌握,靈活運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創設學生思考的情境和氛圍,激發起學生思考的興趣,鍛煉學生思維的能力。同時,教給他們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演繹、類比、對應、假設、轉化等思維方法。獨立思考是學生學習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
3、踴躍發言的習慣
教學過程中,師生間信息輸出與輸入的多向交流,主要以提問與發言為媒介,學生的課堂發言既是衡量學生掌握新知識的重要尺度,又是教師實行教學調控的重要依據,教師要經常啟發和鼓勵學生勇於講自己的所思、所疑、所惑。要十分珍惜和愛護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對表達能力較差的學生必要時應給予耐心的啟發和幫助,使他們能說清楚、講明白。
4、勤學好問的習慣
這一教學習慣孕育在整個數學教學的全過程中,與數學中心思維方法和思維能力的培養有機的結合在一起。
①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生活中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思考和質疑的慾望,從而培養勤學好問的習慣。
②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重視動口、動腦、動手,引發其深刻思考,從而把抽象概念生活化。
③鼓勵學生主動質疑與創新,通過猜想、實驗、觀察、推理、操作等,培育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
5、合作學習的習慣
在數學課的學習中,可讓學生通過課前的共同預習,課中的合作操作與交流來開展數學學習活動。在此過程中要學會傾聽他人發言,學會批判他人觀點,學會接受他人意見。
6、認真審題、認真寫作業的習慣
審題是解題的基礎與前提。只有審題正確才能順利地解題。教師在教學中要通過具體的實例,引導學生認識審題的重要性,增強審題的意識,要使學生在頭腦里明確審題是解題的首要環節。同時,還要有機地教給學生審題的具體方法。如應用題審題時要做到:認真讀題,從題目的情境中弄清條件,明確問題,能用自己的語言准確地復述題意,理解題中關鍵字、詞的含義等。
作業是鞏固、深化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數學能力的重要手段。它既能反映學生知識技能的水平和學習效果,又能反映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所以從一年級新生入學起,就要有目的、有步驟地培養學生良好的作業習慣。規范的作業,首先要格式正確、書寫工整,清楚美觀;其次還要獨立完成,按時完成。做作業時要專心致志,珍惜時間,自覺檢驗,對作業中的錯誤要及時訂正,反對作業馬虎。
7、細心計算的習慣
計算是小學生數學學習中最基本的技能,要使學生在計算時做到正確、迅速、合理、靈活,除了要求學生牢固地掌握計演算法則,正確地運用性質和定律外,還要學生具有細心計算的良好習慣。教師在教好計算概念,加強基本口算的同時,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計算習慣。例如,在式題計算時要做到:一看,看清運算符號;二定,確定運算順序;三算,仔細計算;四查,查運算順序、每步計算數字與運算符號的抄寫、書寫格式等。
8、自覺檢驗、改錯的習慣
在數學知識的探索中,有錯誤是難免的,正如在人生的旅途中,總是難免有各式各樣的錯誤。因此,檢驗改錯的習慣正是學生必不可少的一個發展性學習習慣。而檢驗是學生解題過程中一個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是防止解題錯誤、提高解題正確率的重要措施,要結合實例有計劃地教會學生幾種不同的驗算方法,使他們能從各個不同角度進行驗算。常用的驗算方法有:一步一回頭法、互逆法、估值法、棄九法等。每當有錯誤及時改正,有利於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
9、質疑問難、勇於探究的習慣
質疑問難是一種學習方式,又是一種可貴的學習品質,它體現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刻苦鑽研,不斷進取的主人翁精神。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安排一定的時間專門讓學生提問題,抓住機會鼓勵學生大膽地質疑問難。提倡學生課後隨時記下自己所遇到的不懂的問題,主動地向老師和同學請教。想方設法,創造情境,激發學生質疑問難的興趣,養成凡事多問幾個為什麼的良好習慣。
探究是一種尋求真理的活動,探究能力是一種至關重要的學習能力。要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知識發生與形成的全過程,讓學生親自發現知識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享受探究的快樂,養成探究的習慣。
10、預習和復習的習慣
有效的預習,可以提高聽講的效率,同時也是培養自學的習慣。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看書、去發現問題,讓他們課前對新知識有所了解。有些課上沒有條件、沒有時間做的活動,也可以讓他們課前去做。
而復習是學習之母,做好復習對於提高學習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策略
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形成,需要一個長期的、細致的反復訓練過程,必須緊密結合教學過程有目的地加以逐步培養。
根據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循序漸進、螺旋上升的編排特點,可以按階段、分層次、有序地加以要求和規范。一般可以分為低年級、中年級、高年級三個各有不同層次要求和側重面,又有前後聯系、相互統一的階段。
1、低年級段側重培養學生課前做好上課准備,課上端坐、靜聽、舉手發言,認真書寫,細心計算,按時獨立完成作業,在教師指導下閱讀數學課本等良好習慣。注意糾正聽課時的不良姿勢和隨便發言,不完成作業,不愛護書本等不良習慣。
2、中年級段側重培養學生認真聽講,樂於思考,積極發言,仔細審題,正確計算,格式規范,書寫美觀,自覺檢驗的習慣。學會「邊讀邊思考」的閱讀方法。注意糾正課上不願動腦筋思考問題,死記硬背公式、概念、法則、結論的不良習慣。
3、高年級段側重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積極思考,勇於發言,認真審題,規范作業,質疑問難,勇於探究,自覺預習與復習等良好習慣。注意糾正學習知識不懂裝懂,不求甚解,只做題目不願探究解題規律等不良習慣。
三、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方法
培養小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必須遵循小學生由不自覺到自覺,由簡單的重復模仿到熟練,以及要求上逐步提高的規律。具體做法有:
1、明確意義,啟發自覺,寓教於學。
人的各種活動都是由產生行為的動機所引起的,動機是產生自覺性和積極性的心理動因,它是一種推動力量,動機越明確,就越能克服種種障礙和阻力去實現確定的目標。因此,在訓練學生養成某種良好數學學習習慣之前,不但要講清「應該怎樣做」,更要聯系實際說明「為什麼要這樣做」,即這樣做有什麼意義和作用。譬如,可用一些生活、生產中由於寫數潦草,將5和8、2和3等寫得模稜兩可而造成重大損失的實例,教育學生明確不良數學學習習慣的害處。其實,數學教學本身就具有教育性。通過教學活動順乎自然地暗示良好學習習慣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意義,也可有效地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產生自我心理需求,從而形成某方面良好學習習慣。方式方法一定要具體、科學、通俗與和可操作。,
2、規范行為,嚴格訓練,持之以恆。
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一定要將要求轉化為學生可具體操作的行為方式和程序,這對低年級兒童和初始訓練的學生來說尤為重要。例如,培養「專心聽講」的習慣,可設計成下面這樣四方面的要求:①看——全神貫注地看老師演示、板書和動作;②聽——聚精會神地聽老師的講解和同學的發言;③想——開動腦筋思考老師所講的內容和同學的回答,大膽地發表自己的見解;④做——認真動手操作學具和進行練習。
習慣是一種反復訓練而形成的動力定型。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的養成決不是一蹴而成的,需要長期持之以恆地嚴格要求與反復訓練。如培養學生「專心聽講」的習慣,就要把上述四方面的要求認真地貫徹於每一堂課。注意隨時表揚專心聽講的學生,不斷提醒注意力分散、漂移和做小動作的學生,並與其它學科的教學密切配合、輔以各種評比手段,長期地反復訓練。
3、循循善誘,言傳身教,潛移默化。
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兒童,對教師懷有一種特殊的尊敬和依戀感,他們非常願聽老師的話。教師應重視小學生「向師性」強的心理特點,充分珍惜利用這種積極因素,引導和教育他們提高學習心向,讓他們懂得應該怎樣對待學習,怎樣對待老師的要求,如何聽課、完成作業等,使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成為學生的心理需求。同時,要注意發揮部分學習習慣優秀的學生的榜樣作用,以及教師自身的示範作用,教師某些方面的示範作用有時要比說上一千遍的效果還要好
總之:小學階段是學生養成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時期。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提高學習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獲得成功。各位老師:只有堅持不懈地抓好數學學習習慣的培養,才能培養出具有良好數學素質的學生,才能使學生不但學會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做學習的主人。

⑨ 怎樣讓小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第一,我們要從小養成勤動腦,愛思考的習慣。 數學是思維的體現,只有勤於動腦,善於思考,才能形成各種數學思維和數學能力。而理解數學知識,解決數學問題是一種艱苦的認識活動,期間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難,只有引導孩子努力克服,才能從小培養和鍛煉他們的意志。因此,我們平時要正確引領,當孩子一旦遇到了困難,我們應該適當給一些引導和幫助,給他一根「拐杖」,降低一些思維的難度,扶著他走上新的學習台階。比如孩子做家庭作業時,先給孩子一個獨立的空間,如果碰到不懂的字家長可以讀給孩子聽,等孩子全部做完了,要幫著檢查一下,發現錯誤引導孩子及時改正。
第二,要培養學生學會傾聽的好習慣。
傾聽是學生重要的學習素養,是學生攝取知識的有效保證,學生學會了傾聽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每天一節數學課,短短35分鍾一定要好好把握。如果上課35分鍾的時間把握不好,回家是用2個小時也補不回來的。一年級孩子比較好動,上課難免要開小差,老師要經常提醒,往往課上沒學會,回家還要補課,更嚴重的是養成了一種不良的上課習慣。所以,孩子回家後,家長可以問問他今天學會了什麼,你發言了嗎?讓孩子說一遍當天的學習內容,同時也達到了鞏固新知的作用。有時家長還可以請孩子出今天學到的題目來考考自己,讓孩子當小老師的過程,也是復習鞏固的過程。
第三,要培養學生從小養成按時、認真、細致完成作業的習慣。
完成數學作業是鞏固和深化所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培養數學能力的重要環節。從現在起,就要讓孩子們懂得按時做作業的意義,注意孩子練習是不是抓緊時間了,杜絕孩子邊看電視或邊吃東西邊寫作業,是不是認真書寫了,一年級的書寫相當重要,家長們尤其要注意,從小建立起學習的責任感,其實每天回家作業的量不是很多,主要是鞏固當天學習的知識內容,數學重在理解,弄懂了一個題型,做100道都不怕了,我覺得家長如果發現孩子理解了,就不用讓孩子多做,若孩子沒有理解,那麼煩請家長在家多督促輔導,因為一旦沒弄清,孩子做題就會有困難,每天漏掉一點知識,久而久之,孩子會越來越不喜歡這門課程,到那時想再補可就晚了。認字少,讀不懂題目要求,對於剛入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面臨的最大的困難。認字就成了我們解決問題的關鍵。那麼我們作家長的如何來幫助孩子認字呢?一是咱們家長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多關注一些自己不認識的新字,再就是讓孩子自己去讀題,碰到孩子不認識的字時再以字為單位教給孩子認讀。這樣長期下去,讀的多了,自然認識的字就多了。建議每位家長每天能拿出一點時間來檢查一下孩子的作業,這樣做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你作為家長對孩子的關注,也有助於咱們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我們做老師和家長的,在這一特殊階段一定要多幫幫孩子,讓他們能平穩地度過這段非常時期。數學會定期考試,而且都會讓孩子拿回家讓家長簽字。當然簽字不是目的。簽字主要是讓家長能准確地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及時發現其不足,更有助於我們家校配合。
第四,培養學生從小認真閱讀課本和數學讀物的習慣。 學生具備了閱讀的能力和習慣,就獲得了終生受益的自學能力,從現在起,我們就應著手做這一工作,有計劃地循序漸進地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在這培養的過程中,家長們還要根據自己孩子的能力而定,有的孩子只能解決與書本相應的內容,那麼適當加強鞏固就行了,而有的孩子卻遠遠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慾望,這就得靠老師和家長去開發他們的潛能,指導他們多看數學課外輔導書,數學大師的故事、數學報等,不斷開拓知識視野,使他們從小就勝人一籌。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良好數學學習習慣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