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哪些方面可以使用信息技術
現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正在對數學課程內容、數學教學、數學學習等產生深刻的影響,在數學教學中,充分運用信息技術,將圖、文、聲、像融為一體,使教學活動更加豐富多彩,讓數學課堂教學不再枯燥無味,給學生創設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讓學生接觸了更多的數學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滿足了他們強烈的求知慾望,讓他們看到了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技能,又能開發學生的智力,從而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因此,在當前我國積極推進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導和探索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將復雜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形象生動,對於發展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教師要善於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現代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教學,要善於把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到小學數學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使教和學都能高效進行。
一、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一)、信息技術的應用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於學習,才能最大限度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生之所以對數學感到枯燥、無味、怕學,其原因之一是由於數學知識本身的抽象性和嚴謹性所決定的,再者就是受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習的推動力,是獲取知識的開端,是求知慾的基礎。處於學齡初期的低年級學生,學習的動力往往被學習興趣所左右。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心理學研究表明,興趣無論在人的發展還是在社會生活中都有巨大的作用。它引導著人們進入五彩繽紛的世界,種種事物的特點觸發了人們的好奇心並對此引起關注,促使人們去探索、去認識,從而增長知識,開發智力,熱愛生活。就數學教學而言,只有學生對學習內容和作業產生興趣,教學效果才會更好。.因此,在課堂的導入環節精心創設情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出發點,努力喚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可以讓學生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獲取知識。多媒體這種現代化教育技術手段,正好適應孩子們的心理特點,它能使形、聲、色、動、靜發生變化,向學生展現具體、形象、直觀、聲畫並茂的視聽材料,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下,教學信息的呈現方式是立體的、豐富的、生動有趣的!不僅有數式的變換,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變換。利用多媒體技術,flash軟體,展示幾何模型,進行圖象的平移、翻轉、伸縮變換,把復雜的數學問題具體化、簡單化,同時把數學中的對稱美、和諧美和曲線美展示給學生,讓學生領略到數學學習中的無限風光,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情趣。例如教學新世紀小學數學五年級「平移與旋轉」內容時,我先組織學生觀察現實生活中利用平移、對稱和旋轉的圖案,然後讓孩子們說說這些圖案是如何平移、對稱和旋轉的,它們的特點又是什麼?在此基礎上,我又安排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圖案設計。這是學生利用現代化手段進行創造性活動的好機會!如果讓學生在方格紙上設計,有些圖形做起來不容易,而且會影響圖案的美觀。但是若把它放到計算機上進行設計,就可以從一個簡單的圖形出發,將圖形進行若干次的對稱、平移和旋轉,得到一系列新的圖形,形成一個圖案。開放的題目,給學生極大的想像和發揮的空間,它們可以任意馳騁在自由、輕松的世界裡。最後通過學生機聯網,集體欣賞學生的作品,從中感受圖案的美、體會幾何形體的變幻無窮,享受數學帶來的樂趣!
(二)、信息技術發展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拓展學生視野
教學中應體現知識的來龍去脈,適當介紹數學內容與其他學科日常生活的聯系,通過數學實習、實驗、研究性學習等活動引導學生親自利用數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拓寬學生的視野,增長知識。而信息技術可以幫助人們在搜集、整理、描述、探索和創造中建立問題的模型,通過研究模型而解決相關問題作出正確的判斷,為人們解決交流信息提供了一種非常有效、簡捷、廉價的手段,息技術網路資源是課堂教學的延伸。無論是在時間還是在空間上都為我們留下了廣闊的發展餘地。善加利用,一定會使傳統的課堂教學產生質的飛躍。例如學習了圓周長後,上網搜索祖沖之及圓周率有關知識,同學們興趣盎然,方知世界之大、之絢麗多彩,受到了美的熏陶的同時,這更加激發了他們奮發學習,立志成才的信心和決心,
信息技術教育為學生營造了一個網路化的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學習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學生可以進行「自主發現、自主探索」式學習。網站上儲存的大量的學習信息、習題講解、疑難解答等內容,每一位學生都可根據自己的知識水平和興趣,有目的的選擇學習。這極大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對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精神具有重要的作用。(三)、信息技術幫助學生自主探究,提高合作學習能力。
數學學習活動需要藉助一定的方法和工具展開。每一種新技術的運用,都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更大的學習空間。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規律的形成過程,從而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接受」變為「主動探索」。正是由於這個轉變,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的受益者,變成了學習的真正主人。新課程標准在教學建議中指出:數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主動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在學生的探索和交流中,現代信息技術可以幫助學生展示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在個別學生獲得成功體驗的同時,使所有學生能共享學習成果,進行平等的交流。在交流中學會合作,學會學習。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能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將抽象化為具體、將枯燥變為生動,可極大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吸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動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學習「直線、射線和角」這部分知識時,學生在獨立思考、動手操作和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利用視頻向所有學生展示自己和學習小組的探索過程和學習結果。在展示的過程中,學生體現了學習個體的價值,學會了傾聽別人的意見,並把別人的研究成果作為自己學習的一部分。在獨立思考、自我展示與合作交流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轉變觀念,轉變方式,在這樣的轉變過程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有機的結合在一起,課堂教學效率將會不斷提高,也為教育教學改革帶來了新的契機。
(四)、藉助信息技術發展學生思維,使思維「可視」。
數學概念、公式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嚴密性,而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如果在教學中,教師只是一味地通過講解來使學生理解知識,一來枯燥乏味,學生不感興趣;二來學生也很難理解,就是記住了,也只是死記硬背,根本不理解知識。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為小學數學教學過程提供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為學生搭橋鋪路,讓學生參與其中,幫助學生觀察、比較,逐步把握知識的實質,使學生更好地認識、理解數學概念、規律和法則。恰當地運用計算機課件輔助教學,把抽象變形象,不僅學生愛看,而且容易理解,從而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由此藉助多媒體,不但豐富了學生的感性知識,同時,揭示數學知識的本質規律,化繁為簡,化難為易,達到啟迪學生思維的目的。
二、信息技術在數學教學運用中的實踐思考
計算機技術讓數學課堂教學不再枯燥無味,給學生創設了大量的富有情趣的情景,讓學生接觸了更多的數學知識,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滿足了他們的強烈的求知慾望,讓他們看到了豐富多彩的數學世界,從而不再局限於教師所講,不再拘泥於課堂。但一切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傳統教學和現代教育技術各有利弊,要合理取捨,不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我認為應用現代信息技術於數學課堂教學時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一)運用現代教學媒體要保留傳統,傳承「做」的直觀教學
有了現代教育技術,不能丟棄傳統教學手段。小學生數學學習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經驗性學習,經驗的獲得大都靠親自實踐操作實現,沒有大量的直接經驗的積累,感知成為蜻蜓點水,表象無法在大腦中建立。例如,《千克的認識》教學就需要學生大量感知1千克物體的重量,要讓學生通過實物的稱一稱、掂一掂、比一比、看一看、算一算等多種操作活動來學習。
(二)、信息技術的應用要為教學服務。
計算機也是與黑板一樣是一種教學工具,信息技術的應用也是只一種教學手段,而不是用來炫耀的新事物,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展示的更多的是一些形象思維的東西,使學生的視、聽感官受到刺激,但過分依賴多媒體技術或不能科學地利用多媒體,會使學生產生思維的懶惰心理,不利於學生抽象思維能力的培養。華而不實的課件不但不能優化課堂教學,還會令學生分散注意力,如有教師在一年級「100以內的加減法」的課件上設置了很多口算題,每題都有精美的圖案背景,點擊它還會出現聲音及以動畫形式展示答案,這樣的訓練容易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產生視覺干擾,引發視覺疲勞,達不到訓練目的。因此,在利用信息技術之前,教師要清楚信息技術的優勢和不足、教材和學生的特點以及學科教學的需求,設法找出信息、技術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學習效果,使學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輔助教學手段是用來支持教學工作,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突破重點難點的,主要用來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解決傳統教學中不易解決的問題。而不是教學的唯一方式,漂亮課件不是好的課件,而要看這個課件是否有助於拓展學生的思維,是否有利於學生主動的學習和有助於學生突破重點難點問題。(三)、運用信息技術應注重實用性
信息技術應用於教學,只是一種手段,目的是為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我們在利用信息
技術時,應從教學內容出發,根據內容確定形式,首先考慮教學的實用性,在實用的基礎上再考慮切近生活的實際性和課件的美觀性,而不宜把課件做得太花哨,否則會喧賓奪主,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影響教學效果。教師與小學生之間言語的及時交流,組織探討問題的活躍氛圍等傳統教學的優勢,是任何現代化工具都不可替代的。傳統教學中,教師在黑板上板書重點內容時,正是學生審題、思考的時間,而且重點內容還可以始終保留。一味地利用信息技術,不給學生留足思考時間,表面上看整堂課學生活躍、師生配合協調,做到了以學生為主,其實,課後,學生腦海里多是課堂中熱鬧的場景,完不成接收知識的要求。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結合,無疑是給傳統的數學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於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和實質,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總之,恰當地選准信息技術應用於數學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適時適量的運用多媒體,發揮其最大功效,就可以減輕學生學習的重負,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促進素質教育實施,有效地培養創造性人才,符合現代化教育的需要。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結合,無疑是給傳統的數學教學注入了新的活力。教師運用現代多媒體信息技術對教學活動進行創造性設計,發揮計算機輔助教學的特有功能,可以使教學的表現形式更加形象化、多樣化、視覺化,有利於充分揭示數學概念的形成與發展,數學思維的過程和實質,展示數學思維的形成過程,使數學課堂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習因滑鼠而輕松,生活因網路而精彩。信息技術給數學教學注入旺盛的活力,隨著教師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必將提高教師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意識和現代教育觀念,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傳統的教學模式必將改變,必將推動小學教育改革的進程。
② 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教學
21世紀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學習和交流打破了過去的時空界限,為人類能力的提高和發揮作用帶來了新的空間。」
「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也明確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應用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在這種大環境下,數學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來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計算機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一、讓數學更貼進生活
新課程標准提出「數學要貼進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事實上,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們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數學知識,並且對此更感興趣。然而長期以來,廣大教師視數學課本為教學內容的主要甚至唯一源泉,教學內容被固定於課本中,不敢越課本半步。而作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與合作者的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因此,現實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才應該是學習數學的載體,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到處是數學,數學就在生活中。通過internet,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可以極大限度的突破書本是唯一學習資源的限制,利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使學生跳出只學課本內容的局限性。我們可以利用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與小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幅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畫面,讓學生從中找出哪些物體的表面是三角形的,由此引出課題。由於畫面逼真,色彩鮮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起來了。教學三角形的概念時,利用電腦的動畫功能,將三條線段逐步移動,圍成一個三角形,通過演示,學生不僅明白了什麼叫「首尾相連」,而且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提問學生:「自行車的車身支架為什麼要做成三角形的呢?」接著伴隨著悅耳的音樂出示一組畫面:首先是一隻小猴子在愉快地騎著自行車,然後將自行車的車身支架變為平行四邊形的,結果小猴子騎著騎著兩個車輪就擠到了一起。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學生明白了自行車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懂得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由於教學手段獨特,設計新穎,整節課上學生學習情緒高漲,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學效果很好。
教師也可以在課前可將相關資源作一些整理,上傳到學校的網站上,讓學生訪問網站去獲取有用信息。或者為學生提供網址,搜索引擎等,讓學生通過internet到資源庫中去搜集素材。如《高年級統計圖表一課》的教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課前,我安排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途徑,如上網、翻工具書,詢問等方式對某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調查,搜集整理一組自己喜歡的數據,課上請各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他們匯報時有身邊的數據,如每個小組人數,上學期期末的數學成績,生活中的數據,如家庭用水、用電的統計數據,家庭摩托車、電腦擁有量的小調查……,通過學生動手動腦查出的一組生動、富有意義的數據,不僅超越了課本上的知識,擴大了知識面,使學生感到統計就在身邊,統計一點都不難,統計只是很有用。學生從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興趣的火花。課上我請學生利用計算機中的圖表工具,只要輸入相應的數據,計算機在幾秒鍾之內便自動產生統計圖,而且可以根據需要產生不同形式的統計圖表。這樣可以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對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推斷上,培養學生的分析應用能力。實踐表明,學生通過整合教學,既達到了學會看統計圖,能根據數據的變化做出適當的分析與推測,並提出自己的建議的數學學科教學目標;又達到了學會用圖表工具製作統計圖的信息技術教學目標;激發了使用計算機的興趣。
二、無時空限制的數學大課堂教學形式
目前我們學校的教學形式主要是班級授課制,即學生在校集中授課,受教學時間的統一限制。我國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說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然而至今這依然是難以實現的美好理想。對數學課,學生程度不整齊是很難辦的。許多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步跟不上就步步根不上。要因材施教必需要有教學的個別化,數學教學除了集中還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針對個體或小組的學習環境。21世紀人類社會將進入全新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整合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應該增加新的教學形式。基於這一思考,我們有意識讓學生帶著目的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達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最終目的。現代信息技術能為教學提供並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像,並隨時抽取和播出,互聯網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它在獲取資源和進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價值越來越多的表現出來,它將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同時,現代信息技術還具有虛擬現實的特點和功能,它能有效地模擬出傳統課堂不可能出現的情境、條件、氛圍。
網路是最大的資料庫和最大的信息集散地,有意識的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主動的去收集信並轉化為自己可以利用的有價值的學習資源。如: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課前教師可以請學生上網查找關於分數的知識,上課時,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利用自己收集到信息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體驗著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的使用價值,哪些是本節課的相關知識,哪些是後繼知識學習的基礎等等。又如《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一課的教學中,由於教學內容比較枯燥,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我們將該課設計為網路中的游戲課,用游戲將教學內容貫穿起來,通過「調皮的小數點」的一個個故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游戲過程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深入,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潛移默化地掌握知識,輕松有效地完成學習目的。
三、信息技術讓數學課堂可以如此精彩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然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之後的教學過程卻是:學生的學習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改革現行的學科教學方法,使其適應信息環境下的學習要求,看來是刻不容緩。我國教育工作者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的經驗,整合後的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三類:
(一)、「講解演示」的模式。這種模式是把多媒體計算機作為認知學習的輔助工具,強調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數學情境,突破重點難點。這種學習模式有利於知識的吸收和掌握。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充分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製作圖文聲像並茂的課件,創設學習情境;2、學生利用多媒體學習工具,結合情境和教材,進行思考、討論、實踐和探索;3、教師掌控教學過程,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幫助。
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通常是:直接感知——表象——概念系統,因而小學生要建立起高度抽象的數學概念比較難。我們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直觀性,創造條件,使學生獲得豐富的表象,然後引導學生概括出概念。如教學「射線、直線」兩概念時,單靠語言表述和列舉生活中的例子作說明,學生很難理解「無限長」的含義。因此可藉助信息技術來弄清概念。首先在屏幕上出現一亮點,然後是亮點向一方徐徐移動,引出一條不斷延長的線,這時老師告訴學生這條線可無休止的延長。這樣學生就會形象的理解「無限長」的含義,從而得出:射線是無限長的,且只有一個端點。講直線時,可以從亮點處向兩端無限延長,幫助學生理解。這樣呈現方式顯然優化了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如教學「角的概念」時,應用課件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個亮點,然後有兩條不同顏色的線從這一點射出,形成兩條射線。點及兩條射線的同時閃爍使學生悟出角的形成,得出角的概念並認識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再將一條邊固定,另一條邊移動,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種角,進而認識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度無關。這樣的演示比教師反復解釋、強調有用得多。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材需要,多媒體課件的動態演示將那些看似靜止的靜態知識動態化,有效的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學的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逐步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如教學「行程問題」時,理解「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等詞語是解題的關鍵。在課件演示兩個人行走的過程中,只要學生仔細觀察,其中隱含的時間、路程、速度等數量關系便不難發現,若在行進的人後再拖一條線段,則將行進的路線圖轉變成規范的線段圖,效果可謂不言而喻。
(二)、「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是協作組成員圍繞同一個主題,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圍里進行討論、交流,它強調學生的參與、體驗、想像和探究。這種學習模式有利於培養鑽研精神、協作精神,有利於鍛煉辨證思維、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等。具體操作主要有如下幾個階段: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2、具體解決問題階段。3、成果的交流和表達階段。
教學活動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環境的創造,教學模式則是構建這種環境的方法。因此,教學的關鍵在於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激勵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教學「統計圖」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親歷對數據搜集——整理——分析的數學思維過程,在對數據進行整理的環節大膽運用了計算機特有的迅速制圖的工具效能,學生將自己搜集的感興趣的數據通過excel軟體所提供的制圖環境,製作出了精美的各種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等,把學習統計表、統計圖與用excel制圖製表有機地結合起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所表現出來的學習主動性大大增強,變被動為主動,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三)、「在線學習」的模式。這種學習模式在復習課中使用較多。它的優勢在於實現個體化的學習,能「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它將知識回顧、解題指導、自我檢測融在一課件里,學生據自身的學習情況調出課件中記錄和貯存的內容而分配時間學習,這樣更有利於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操作如下:1、知識回顧。2、練習階段。3、討論區。4、自我檢測階段。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是創設有效的數學教學和學習環境、實現數學教學目標的有效方式,將使小學數學的教與學變得豐富多彩。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有多種途徑和方法,其效果是傳統教育技術難以比擬的。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在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了新的學習模式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探索。
③ 談談信息技術的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何作用
一、應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基本出發點。當小學生對某件事情感興趣時,他們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在數學教學中,恰當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創設學生樂學、愛學的學習情景,把學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課堂教學的內容上去,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使學生的學習狀態由被動變為主動,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知識。
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教師利用課件播放了一段「豬八戒吃西瓜」的動畫故事,先把一西瓜平均分成4份,讓豬八戒取1份,但豬八戒不要,他覺得拿1份太少了;又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豬八戒還是不要;最後,把西瓜平均分成12份,這一次豬八戒開心的拿了3份。啊……學生大笑了。老師問:豬八戒現在為什麼這樣開心?……像這樣,播放一段精彩的故事,引入課題,就會使整個課堂頓時活躍,不僅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喚醒學生注意力,而且使學生的心一直被教師吸引著,輕松愉快,過渡自然,使教學過程順利進行,還提高了教學效率。
又如:教學《比的意義》一課,教學課件的屏幕上出現一面鮮艷的紅旗,長3米,寬2米。通過兩種量的比較,同學們都學會什麼叫做「比」了,並掌握了比的各部分名稱,也很快就學會求比值,如果進行反復的練習,學生好象有點厭倦了。這時,教師打開「天安門的國旗」的網頁,一面鮮艷的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上飄揚。這是一面特種型號的國旗,誰能找出它的長和寬是多少米?同學們一聽,興趣來了,爭著上網查閱……。最後讓學生查出長5米,寬3.33米。這時,學生好奇極了,有的學生在說這面國旗的長和寬的比,有的求出長和寬的比的比值,有的在議論和比較我們學校的國旗……。下課了,還在議論。
通過多媒體技術的運用,營造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調動了他們的學習主動性。
二、應用信息技術,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
多媒體與網路技術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信息技術的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情並茂的特點。所以恰當地運用信息技術,可以變抽象為具體,調動學生各種感官協同參與,解決教師難以講清,學生難以聽懂的內容,從而有效地實現精講,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如:在講解《圓的面積》一課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過程這一重難點,我從網上下載了有關「圓的面積」的課件,利用課件形象生動的剪、拼動畫,把圓分割成相等的兩部分共16份,然後通過動畫把這兩部分交錯拼好,這樣就可以拼成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學生從視覺上體會到把一個圓轉化成一個長方形的過程,再讓學生自己親手剪拼,最後體會到這個近似的長方形面積與原來的圓的面積是完全相等的。引導學生觀察,怎樣才能使這個圓轉化成最近似的長方形?然後再以剪拼動畫32份、64份……形像生動的活動過程展現眼前。再問學生還發現了什麼?這個近似的長方形的長、寬與圓的什麼有關?從而導出求圓的面積公式,使得這課的重難點輕易地突破,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培養了學生的空間想像能力。
又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推導時,先讓學生猜測,自己動手擺學具,教師再藉助教學媒體充分展示知識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突出公式推導的要點。先出示長5厘米,寬3厘米的長方形,再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擺,看一共可擺幾個,面積就是幾平方厘米。重點是一共擺幾個,讓學生仔細觀察畫面:一個、一個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依次沒長邊擺滿,共擺5個,與長的厘米數一致;再沿寬邊擺了3行。通過動態演示讓學生發現:長方形的面積=長×寬。在這課的教學中,教學媒體以它得天獨厚的動態演示畫面使學生生動、形象地理解了長方形的面積公式。並使學生利用己有的知識、能力和方法去探索獲取新知識,培養了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創造能力。既有效地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突破了難點,使學生的個性得到最充分的發展,提高了教育質量。
信息技術進入數學課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尤其是信息技術的形象具體、動靜結合、聲情並茂的特點,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信息技術的這些特點可以解決傳統課堂難以處理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給學生鮮明、充分、形象的視覺直觀印象,為教師解決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
④ 如何將信息技術應用到小學數學教學中
構建以校為本、基於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
抓住「關鍵人群」,實行分類指導,適應技術發展,提出到2022年,構建以校為本、基於課堂、應用驅動、注重創新、精準測評的教師信息素養發展新機制,通過示範項目帶動各地開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培訓,基本實現校長信息化領導力、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團隊信息化指導能力「三提升」。
圍繞整校推進,包括開展學校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培訓、圍繞學校信息化教學創新推動教師研訓等2項措施,幫助學校管理團隊制訂學校信息化教育教學發展規劃和相應的教師培訓計劃,支持教師有針對性地參訓,學科聯動,整校開展,實現「所學為所用」。
(4)小學數學教學信息技術擴展閱讀:
促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融合的相關要求規定:
1、強組織領導。各地要結合實際制定本省份能力提升工程2.0規劃方案,統籌教師培訓、資源建設及監測評價等相關工作,明確省、市、縣、校職責分工,並落實工程實施經費保障。
2、做好項目引領。國家示範先行,開展學校管理團隊信息化領導力、學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示範培訓,實施創新培訓平台「三區三州」對口幫扶項目。
3、推動監測、督導。將教師信息技術應用水平作為教育督導的重要內容。推動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監測評價體系構建,通過常態化監測促進教師主動應用信息技術、提高應用水平。
⑤ 如何發揮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作用
其一、備課,老師不再是機械地抄教案,而是制課件與寫教案相結合,可以從網上下載自己所需的圖片和資料,也可以從全國教育資源庫里調自己最喜歡的課件資源,然後結合本班學生的實際情況取其精華,添枝加葉為教學服務。
其二、課堂教學,從導入到進入新課學生接受新知,再到鞏固練習,無一不用到多媒體。適時恰當地選用多媒體來輔助教學,以逼真、生動的畫面,動聽悅耳的音效來創造教學的豐富情景,使抽象的數學內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數學知識由靜態的灌輸變為圖文聲像並茂的動態傳播,一方面可以大大激發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的思維活躍、興趣盎然地參與教學活動,培養他們積極思考,發展思維、形成能力。
其三、鞏固練習題,以前只能是讓學生照著書上的練習題做,對一些典型的解題方法獨特的課外練習題只能由老師寫在黑板上才能讓學生做,自從多媒體進入課堂,只要用手一按,各種靈活多樣的練習題就躍然而出,這樣教學既省時又省力,節約了有效課堂時間,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掌握了知識。
其四、對學生作業的評判。課堂上以前對學生所做的練習題,老師是走下講台一行一行的檢查,遇到學生做的正確率高且書寫特殊工整的也只能是傳閱的看,而今,只要把樣板往交互一體機上一放,所有的學生都能很清晰的看到了,這也使得教師解答分析試卷以及講解一些全班共性的問題輕松容易多了!
其五、近幾年微課的興起,家長微信群的建立,更使得課堂教學延伸至家庭及社會,老師可以把學生需要著重掌握的某一個知識點或者是一些特殊的解題方法製成微課上傳到微信群,這樣學生在家也可以接受到老師的教育。
⑥ 怎樣把握小學數學教學與信息技術的融合點
【摘要】數學是小學教學中較為重要的一門課程。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如何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質量是當前小學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信息技術的發展推動了我國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深入融合也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文章以信息技術在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中的重要性為主線,進一步探討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的若干問題。【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有效整合《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要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高速發展的現代信息技術給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既帶來了良好的機遇,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在新課程標准理念作指導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應該努力藉助現代信息技術的優勢,改變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為學生的發展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和有效的學習工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投入到數學學習活動中去。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有效整合,談談我的一些見解。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有價值的數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導入新課時,合理利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創設新穎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習能在和現實情況基本一致或相類似的情景中發生,能激發學生的認識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調動積極情緒,使學生樂學、愛學。例如:在教學《圓的認識》一課時,先讓學生看汽車在公路上飛馳的錄像,再用課件向學生展示三角形、方形、橢圓形、和圓形做車輪時汽車前行的情景,在學生的歡笑聲中,教師設問:為什麼只有汽車輪子是圓形時汽車才會走得又快又穩呢?車輪是圓形就一定會使汽車跑得又快又穩嗎?這樣設計的動畫時間短,卻簡潔明了的突出本課的主題,引發了學生對圓的應用價值及其基本特徵進行探究的慾望。此情境的創設融學科性、藝術性、教育性和科學性為一體,完美地完成激趣、設疑和促思的目的,這樣運用信息技術有效的輔助了小學數學教學,激發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優化了課堂,提高了教學效率。二、運用信息技術,讓數學走進小學生的日常生活在數學課堂中運用現實生活材料,不僅能使學生體會所學內容與自己接觸到的問題息息相關,而且能大大調動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認識到現實生活中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問題。例如:在進行《人民幣的認識》教學時,教師先出示一段錄像:小明到一個文化用品商場購物,拿出不同面值的人民幣購買文化用品,營業員與其進行交易,隨著畫面的切換,一個歡快的童音提出質疑:「小朋友,你能認出這些面值的人民幣嗎?」通過音像圖文並茂在課堂上有機結合,使學生感受數學知識無處不在,調動了學生多種感官參與教學。三、運用信息技術,化靜為動,揭示內在規律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能夠將教學重點和難點一一呈現出來,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提供豐富感知、呈現思維過程,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讓學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尤其是引導學生對一些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動態演示,形象揭示知識的生成過程,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逐步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從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識的本質。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一課時,利用多媒體課件的點、線的閃爍,依次閃動長方體的面、棱、頂點,來使學生認識長方體的各部分名稱,緊接著把長方體的實物模像去掉,抽象出平面圖,完成了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再通過面、棱的移動,拼合等一系列的演示,同時配有聲音,利用色彩動態來比較,得出長方體「相對面的面積相等,相對棱的長度相等」這一結論,使學生輕松愉快地學會了這一知識。這樣按照學生的認識規律,不斷再現知識的產生、形成過程,可以使學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知識,讓學生在觀察與思考的過程中,掌握思維的一般方法,促進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發展。四、運用信息技術,突破難點,完善思維「加強學生空間觀念形成」這是新課程標准倡導的理念之一,也是教學的一個難點。教學難點能否突破是一堂課能否成功的關鍵。而運用現代信息手段,就可把抽象的空間概念轉化為學生能直接感知的具體表象,幫助學生建立清晰完整的表象,為促進學生思維由具體向抽象的飛躍發展架橋鋪路。如:教學「三角形內角和」時,為了驗證「三角形內角和是180」這一條規律,製作了展示剪拼過程的課件。使學生在直觀感知中驗證了猜想,正確的建構了新知,使學生在動手剪拼以後,進一步得到了驗證。從而突破了教學難點,完善了學生的思維過程,也培養了學生的想像能力。總之,在教學中只有擺正計算機輔助教學的位置,合理使用,才能充分發揮其教學優勢,達到優化課堂教學,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數學軟體的應用,使數學課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它不再是單純傳授知識、訓練解題能力的場所,而是給學生一個發展自己奇思妙想的空間,使學生從學數學到做數學、玩數學。隨之而來的是學生學習態度上的變化,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再到創造性學習,可以有效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對於學生的數學能力的影響是深遠的。
⑦ 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
一、激發興趣,提高參與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是有個性的,他們的活動受需要和興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 。由此可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學生之所以對數學感到枯燥、無味、怕學, 其原因之一是由於數學知識本身的抽象性和嚴謹性所決定的,再者就是受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中強調指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 。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下,教學信息的呈現方式是立體的、豐富的、生動有趣的!面對如此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旺盛的求知慾,極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二、化靜為動,揭示內在規律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能
夠將教學重點和難點一一呈現出來,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提供豐富感知、呈現思維過程,
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讓學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極大
地支持了學生對邏輯推理、問題解答和數學觀念的尋求與研究。尤其是引導學生對一些抽象
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動態演示,形象揭示
知識的生成過程, 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 藉助於觀察和比較,逐步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 從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識的本質。
三、聯系生活,體驗知識生成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不是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學習者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每個學習者都是在其現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信息主動進行選擇和加工,從而建構起自己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學中受教學手段的限制和學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學生掌握起來總是有一定困難。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為學生創設視聽情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動態生成」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⑧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使用哪些信息技術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以計算機和網路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教育已成為深化教育學改革的重要途徑。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可以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在數學教學中,作為教師的我也開始探索如何藉助計算機來優化自己的教學。在此,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一談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體會。
一、運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為數學教學注入了活力。由於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等特點,往往影響課堂效果。信息技術集圖、文、聲、色、像於一體,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它以其特有的感染力,通過聲情並茂的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形式對學生形成刺激,不但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如:《發新書》(兩位數加兩位數進位加法)練習課的教學中,我創設了一個故事情境——去數學宮。在此故事中有三個環節:第一個環節是去數學宮的路上,聽音樂出發了,途中三顆生病的星星擋住去路。為順利到達數學宮,要解決這個問題,孩子們充滿了迎接挑戰的激情,他們以「醫生」的角色義不容辭的「為星星治病」,每個人爭先恐後地出謀劃策,給算式找錯,並修改,小組交流再匯報。第二個環節是進入數學宮的智慧門,電腦播放可愛的兔媽媽、兔哥哥和兔妹妹采蘑菇的對話。根據聽到對話中的問題列式計算。第三個環節是購物,小熊的商店裡有很多的體育用品,請小朋友們想,要買哪兩樣,一共花多少錢?跟你的好朋友說說。本環節利用一個生動活潑的童話故事,使學生進入故事中,積極展示他們的智慧,解決故事中的問題。
二、運用信息技術能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
在教學中,我們可以藉助信息技術,把有關教學內容在大與小、遠與近、快與慢、整體與部分之間進行相互轉化,使數學概念的形成,數學事實的聯系,教學規律的揭示形象而清晰地呈現出來,讓學生細致地進行觀察、理解、分析,起到化抽象為具體,化難為易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認識時間》時,認識時分的進率1時=60分這一知識是本節課的重點,理解1時=60分是這節課的難點。我不想直接出示給學生,而是將通過學生非常熟悉的「龜兔賽跑」這個老故事,把兩個小動物請到鍾面上,課件先演示烏龜和兔子在鍾面上賽跑,讓學生觀察它們分別跑了多遠?(烏龜跑了一個大格,兔子跑了一圈)然後演示烏龜和兔子變成了時針和分針,再演示時針和分針的比賽,讓學生仔細觀察,發現了什麼?學生輕而易舉地就發現了時針走了1大格,分針走了1圈。它們是同時開始跑的,同時停下來的,從而得1時=60分的結論。通過課件的生動演示,賦予了1時=60分的新內涵,使教學重難點在學生的觀察和思考中迎刃而解。
三、應用信息技術,促進學生自主探究。
數學課程標准提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應成為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數學教學中,我們應該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由通過教師講解來教授給學生變為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究而獲得新知。
例如:在教學《認識方向——東南西北》一課時,學生在認識了地圖東、南、西、北的方向後,教師讓學生動物園的平面圖上地圖上找一找自己要走的路線,跟小組的同學說一說,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小組交流,進一步認識了地圖上方向。在教學中給學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又如:我在教學一年級的《比多少》時,課件演示一籃蘋果和一籃桔子,蘋果對桔子說:「我比你多。」桔子說:「不對,我比你多。怎樣知道是蘋果多還是桔子多呢?這就引發了比多比少的問題。學生經過討論後,發現了兩種方法。1、數數的方法,先數出蘋果和桔子的個數,然後再比出誰多誰少。2、一一對應的方法,讓蘋果和桔子分別按順序擺放好,然後一個對一個,就把多少比出來了。這樣,學生通過觀察和思考,自主探究出了比多少的兩種方法,同時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
總之,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改變了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它轉變了教育觀念和教學方式,也使學生的學習方式發生了轉變,合理地運用信息技術,恰當地選准技術與數學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發揮其最大功效,就可以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教學效率,激發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獲取知識,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