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國小學語文教材的發展有些什麼特點
越來越好
文章很有代表性(相較以前)
彩圖很好看
2. 總結我國中小學語文教材改革所體現的特點
.彰顯人文性。
從學生個體發展的角度,關注他們的經驗世界,關注知、情、意三者的統一,較集中地體現了語文教學內容的整體性,尤其關注語文學習各內容要素之間的橫向聯系。教材各內容要素實際構成了模塊結構,使知識、技能、情感各部分之間既相互協調、銜接,又有交叉、融合,有利於促進學生融會貫通地學習語文,從而獲得語文素養的整體提升。
2.突出主體性。
與以往教材不同,現行語文教材普遍關注人的價值,強調以學生為本,立足於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把學習者看作是一個發展、能動的個體,尊重其個性與獨立人格。從編寫內容到活動形式,都著眼於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以學生為本的編寫理念成為語文教材普遍的自覺追求。
3.增強實踐性。
針對過去語文教材脫離學生實際,重知識輕能力,強調死記硬背、講得多練得少甚至只講不練等弊病,現行語文教材由重知識傳授變為重情景化的表達交流實踐,努力激發學生說和寫的慾望,為學生提供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開展言語實踐的機會。
4.強調綜合性。
現行語文教材注意簡化頭緒,加強整合,有的把閱讀與寫作整合,有的把習作與口語交際整合,有的把寫作、口語交際與綜合性學習整合,有的把課內學習與課外閱讀整合,這就增強了教材的綜合性,充分發揮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維教育目標的綜合效應。
5.體現開放性。
有的教材以語文與生活的聯系為主線組織單元,單元組合既有內容方面的相對一致性,也體現了靈活變化的原則,各單元內的閱讀、寫作、口語交際等要素也力求相互聯系、相互溝通。有的注意引導學生開展語文課外活動,在生活中學習語文運用語文,使語文學習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形成課內外結合的、開放的、富有活力的語文教材體系。閱讀由課文擴展到「名著導讀」乃至課外閱讀,加強對「整本書閱讀」的引領。口語交際和習作注意向生活挖掘教學資源,給學生搭建開展活動、走進社會現實生活的平台,將學生的語文學習引向校園、家庭和社會,讓他們在接觸社會、接觸大自然的過程中,獲取新鮮的寫作材料,訓練運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能力。課後練習注意多角度的拓展、延伸,為個性化的語文學習提供廣闊空間,將學生在課內獲得的知識、能力和情感體驗遷移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使語文學習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3. 小學語文教材有那些主要特點
單元制 每單元有一篇作文
以講故事為主,趣味性強,重在啟發孩子的思維,懂得簡單的道理。
生動有趣的故事,在與啟發學生懂得一些簡單的道理,培養孩子正確的價值觀
4. 人教版的語文教材有哪些特色
一. 守正出新,努力適應高中語文教學的需要。堅持「守正出新」的編寫理念, 繼承我國中學語文教材編制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同時又體現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力求使本套教材具有鮮明的時代性、扎實的基礎性和豐富多樣的選擇性。二. 突出綜合性,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1.目標的綜合(三個維度) 2.內容的綜合(語文學科內各種要素,語文與跨領域學習內容的綜合) 3.學習方法的綜合(多種方法) 4.課程實施與教科書呈現方式的綜合(過程與方法)。有閱讀鑒賞性的,有積累性的,有活動性的,有問題探究性的,旨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三. 圍繞「過程和方法」構建教材體系。 把三個維度作為一個整體加以考慮,以「過程和方 法」構建教材體系,有利於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可以克服片面追求結論、忽視過程,過於強調接受、忽視探究的傾向,使學生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自主選擇、接受、探索、模仿、體驗等豐富多樣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最終學會學習。這樣切入,有利於更好地整合知識和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幾方面的要素,也有利於體現教科書對「綜合型」的追求,從而更充分地展開各方面的教學目標。 四. 溝通語文與社會生活及其他學科的聯系 努力體現語文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充分開發和利用各種語文學習資源。比如,在閱讀鑒賞部分設置「溝通與應用」,在寫作部分加大實用類文章的比重,口語交際注重設置具體的交際情景。 教科書還注重語文學習與其他學科之間的聯系。如「梳理探究」設計了「有趣的語言翻譯」、「影視文化」等專題。注意滲透現代信息技術。 五. 倡導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發現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教科書注意鼓勵學生思考和發現問題, 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學生個性。注意聯系高中學生的生活經驗,使學生日常生活世界中的語文教育資源與書本知識融會貫通,作為引導學生的興趣與主動學習的源頭活水,使教科書內容有利於學生自主的探究性的學習。教科書設計了專門的「梳理探究」板塊,為學生開展探究與研討活動搭建平台。聯系常見的社會現象或熱點、焦點問題,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性的探究活動。六. 選修課力求給教師和學生更大的選擇空間。力求適應大多數地區實際,考慮到課時和 目前多數學校的實際,選修課教科書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為重點推薦的選修課教材;第二個層次為任意選修課教材,由學校教師或學生自主選擇,以體現開放性。重點推薦的選修課,作為必修課與任意選修課的過渡與銜接。選修課不追求風格的統一。多數以選文為主,以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如《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現代詩歌散文欣賞》《中國小說欣賞》《中外傳記作品選讀》《外國小說欣賞》《先秦諸子選讀》。詳情了解穩派教育網互動社區(網路輸入穩派教育,進入官網,相關資料齊全) 參考資料: http://wenpaijy.com/bbs/forum.php?mod=forumdisplay&fid=54
5. 語文學科的特點是什麼
一、相關性
談到語文學科的性質,真可謂眾說紛紓。有人曾統計,僅1980年-1989年間公開出版的《中小學語文教學法》專著中,對語文學科性質的表述竟有十二種之多。有人進一步從本質屬性和一般屬性上加以區分和概括。到底哪種表達比較正確呢?
首先要看它是否符合語文學科的質的規定性,其中「螺旋性」、「直線性」、「統一性」、「綜合性」、「知識性」、「科學性」等,顯然可以用以表述許多學科的特性,沒有將語文學科在「質」上與其它學科區分開來;其次從邏輯角度看,有人將「基礎性」和「工具性」、「綜合性」和「統一性」、「知識性」和「科學性」等並列用於一種表述中,而這些概念本身界限模糊,有的甚至是交叉和包含關系的概念,這里一並使用,在邏輯上是欠斟酌的。
另外,「實踐性」、「技能性」都應歸之於語文教學操作原則與方法范疇,不是對語文學科的內質的界說。盡管如此,這些見解還是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語文學科從內到外的縱橫關系,包括語文內部的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內容編排的前後關系,以及語文學科與其它學科、與學習主體的關系等。各種關系無疑都是我們進一步探究語文學科性質所必須觸及的立體界面。
《語文新課程標准》明確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徵。」語文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中,語文老師都在尋求一種有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希望能夠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與「高耗低效」說再見。
語文課堂教學價值的價值體教學中,既要將語文知識與能力這一顯性目標內化為學生自身的需求,又要能將過程、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隱性目標滲透在提高學習效率的實踐活動中,成為學生自身的感悟,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融合於語文一體。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才具有真正意義上的價值。
二、工具性
「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工具性作為語文的基本性質:首先,語文是思維的工具。葉聖陶先生認為:「語就是口頭語言,文就是書面語言。把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連在一起說,就叫語文。
語文課實際上就是通過言語來學習語言,也就是通過課文,一些具有漢語典範性的文作品來學習語言的,而不是孤立地去學字、詞、句、章、等知識的。語文老師指導學生進行聽說讀寫訓練,就是指導學生把朦朧的思想變為清澈的思想,把不清不楚的語言變為有條有理的語言。
其次,語文是交際的工具。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生活在社會上的每一個人都不可能獨立存在。語文是人與人交流和交際的必不可缺的工具。現代信息技術的傳播速度的提高和廣度的擴大,是人們的交流更加方便和快捷,使語文的交際功能達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習的過程是人獲得語言,規范語言的過程。
對於其他學科來說,語文具有基礎性及工具性。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是一門基礎學科,一個人只有具備了一定的語文知識,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掌握了必備的語法知識,才能有條件去學習其他學科。
因為所有學科的教材都離不開語言文字,要靠語言文字來傳達和表達信息,建立和學生的聯系,學生也只有在通過語文知識理解了教材內容後,才有可能將信息進行內化,藉助語言在大腦中形成相關的知識體系。「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語文既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更是學習其他學科必備的工具。
三、人文性
「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語文課程的人文性,強調語文學習的過程,既要學生實現自我成長,也是激發學生創造力和生命力。於漪老師認為:人文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裡品質等。具體到語文課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著:
1、應該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作為課程目標的價值取向,並以此來制定語文課程目標和選擇整合和利用語文課程資源。
2、語文課程應凸顯教師的人文關懷,使學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獨特體驗受到保護和尊重。
3、教師將在關注學生語文知識、能力發展的同時更加關心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注重人文關懷和語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實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
四、統一性
語文課程的「人文性」主要體對學生的人格、個性、精神世界的關懷,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以及高尚的審美意識。語文的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基礎,是人文性的載體;而人文性則是對工具性的升華,它使語文的工具性充滿了活力和靈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是相互聯系、有機統一在一起的。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既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豐富學生的基礎知識,還要讓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教材所包含的思想、情感等人文性的內涵。
(5)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擴展閱讀:
語言文字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和信息載體,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言文字的運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學習中的聽說讀寫活動以及文學活動,存在於人類生活的各個領域。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漸增強,現代科學和信息技術迅猛發展,新的交流媒介不斷出現。
給社會語言生活帶來巨大變化,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對語言文字運用的規范帶來新的挑戰。時代的進步要求人們具有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創新的思維,對人們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和文化選擇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語文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
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為學好其他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良好個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礎;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打下基礎。
語文課程對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6. 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除了思想方向性、規范整體性和形象生動性三個特點外還有哪些(要概括性的短語或詞)
互動趣味性、簡明教育性、健康向上性、實踐理論性、重點突出性
7. 小學語文課文的寫作特點有哪些
寫作特點又稱「寫作特色」。是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在內容和形式上所體現出來的鮮明個性和特殊之最。首先。在內容上,不同的作者有著不同的生活經歷和取材范圍,對其又有著獨特的發現與認識,因之,表現於文章或作品中隱主題、題材、情志就顯示出與眾不同的特點。
常見寫作特點有:
1、環境襯托法:周圍都是綠色,中間的一點紅色就特別鮮艷奪目,所以說「萬綠叢中一點紅」。對建築物周圍的景色進行適當描寫,建築物就顯得突出。
描寫建築物周圍景色的目的是為了突出建築物,因此描寫景色時要能襯托建築物的特點,切忌離開建築物而大寫特寫景色。造成喧賓奪主。在描寫建築物周圍的景色時,要把觀察點和立足點交代清楚,便於讀者了解建築物的位置。
2、遠近結合法:同一棵植物,遠看和近看是不一樣的。這同照相一樣,放在照相機的前面和遠離照相機,攝下來的照片是大小不相同的。採用遠近結合法描寫植物,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反映出植物的形狀和顏色的特點,給讀者以完美的印象。
採用這種方法描寫植物要把觀察點交代清楚,也就是要說清楚是遠看的還是近看的。其次要注意敘述的順序,或由遠及近,或由近及遠,這樣文章才能條理分明。
3、突出重點法:植物總是由根、莖、枝、葉、花、果組成。我們在描寫植物的時候,可以對植物的根、莖、枝、葉、花、果的各個部分進行描述,也可以只對植物的某一部分進行描述。
採用重點突出法描寫植物時,首先要找出這棵植物與眾不同的地方。其次要對最能體現這棵植物特點的部分從顏色、形狀、氣味等多方面進行具體描寫。此外還可以恰當地運用擬人、比喻等方法。
4、總分結合法:採用總分結合法描述動物,要注意總述與分述之間關系。分述部分要緊緊圍繞總述所講的特點描寫。如果總述是講動物的美麗,分述部分都要圍繞著美麗來寫;
如果總述是講動物的「靈活」,分述部分就要圍繞它的靈活來寫。此外分述部分要有一定的順序,或從上到下,或先形狀後顏色,或先中間後兩邊,一定要有條理。
(7)小學語文教材的特點擴展閱讀:
常見的寫作方式有:
1、景物襯托法:景物襯托法就是描寫動物,首先要集中筆墨描寫好動物,寫出動物的特點。動物的描寫要成為文章的中心。其次描寫動物周圍的景物時,要為描寫動物服務。景物的描寫在全文中只是起襯托的作用,不能喧賓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