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小學數學教研活動實施方案怎麼寫
一、活動主題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本次教研版活動,提高教師研究權教材、設計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
2、通過開展對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促進教師改變課堂教學方法,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大程度地推進學生的發展。
3、建立「教研、實踐」相結合的探索型、學習型、討論型的教研氛圍。
三、活動時間 2012年5月23日 四、活動地點 固本小學 五、參加對象 全體數學教師 六、活動組織形式
針對我們學校數學教研組的實際情況,通過觀摩課,開展「以課改理念看課堂」為主題的評課活動,從優、缺點兩方面評價課堂教學,及時給執教老師指出不足,真正創設良好的教研氛圍。
七、活動過程
數學組老師集體備課—李來翠老師上課—全體教師聽課—李來翠老師說課—全體教師集中評課
八、活動要求
1、執教教師備好課,備課教案交1份到教研組。 2、全體教師參加聽課和評課,填寫好聽課記錄。 3、執教教師寫說課稿1份交教研級。 九、活動經費
1、活動統一安排用餐:用餐人員:參與活動教師 2、活動費用具實憑票報銷。
⑵ 小學數學教研活動實施方案怎麼寫
一、活動主題
小學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 二、活動目標
1、通過本次教研內活動,提高教師研究教材容、設計教學活動、組織教學活動的能力。
2、通過開展對課堂教學觀摩活動,促進教師改變課堂教學方法,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更大程度地推進學生的發展。
3、建立「教研、實踐」相結合的探索型、學習型、討論型的教研氛圍。
三、活動時間 2012年5月23日 四、活動地點 固本小學 五、參加對象 全體數學教師 六、活動組織形式
針對我們學校數學教研組的實際情況,通過觀摩課,開展「以課改理念看課堂」為主題的評課活動,從優、缺點兩方面評價課堂教學,及時給執教老師指出不足,真正創設良好的教研氛圍。
七、活動過程
數學組老師集體備課—李來翠老師上課—全體教師聽課—李來翠老師說課—全體教師集中評課
八、活動要求
1、執教教師備好課,備課教案交1份到教研組。 2、全體教師參加聽課和評課,填寫好聽課記錄。 3、執教教師寫說課稿1份交教研級。 九、活動經費
1、活動統一安排用餐:用餐人員:參與活動教師 2、活動費用具實憑票報銷。
⑶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實效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實效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用盡可能少的精力投入,很好的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是一線教師多年來一直思考的問題。人一生的學習和研究不可能都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其很大部分是在個人的探究以及和他人的合作下完成,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中盡力給學生創設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機會,為此,我通過幾年的教學經驗的積累感覺到:傳統講授學習法在小學數學課堂的運用效果不佳,不及多媒體演示和小組探究更能吸引學生注意力。所以教師的教法與課堂設計要盡可能被學生所悅納,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情況靈活調整教和學的方法,提倡教學方法多樣性,使得數學課堂高效有序進行。 關鍵詞:提高;小學數學;自主探究;多媒體演示;高效有序 「授人以魚,可享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所以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努力改進教學方法,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如何提高課堂實效性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在教學實踐中如何提高課堂效率,談談個人的一點體會。根據小學數學的學科特點,我在教學時注意以下幾點: 一、變教師的講解為學生的主動探究和合作學習 如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這一課前,我先讓學生每人准備一個長方形、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三套不同的三角形學具(每套由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組成)並設計出以下操作和探究活動: 1.復習引入 「你以前都學過哪些平面圖形,這些圖形的面積公式各是什麼?」教學一開始,先復習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及計算,並讓學生說說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到過程。然後我拿出兩個不一樣大的三角形,問:「這兩個三角形那個面積大?」學生顯然能看出那個三角形面積大,接著我跳躍性的問:「大多少?」激起學生探究的慾望,讓學生主動提出必須先算出三角形的面積,自然而然地引入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2.動手操作,探究方法 新課程標准中要求學生盡可能多的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因此,教學中不能只通過簡單的試驗觀察說明每種圖形的計算方法,教師要善於創設研究問題的情境,充分利用和創設條件,引導學生在參與研究知識的形成過程中,自己想問題、尋方法、得結論。三角形面積的推導,是適合學生探究的材料,因此,本課堂我設計了兩個實驗操作活動來探索三角形面積的計算。 實驗一:讓每個學生把自己准備的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沿對角線分別剪成一對形狀完全一樣的三角形,思考並分析單個三角形面積與原來圖形面積的關系,學生發現一個三角形的面積是長方形或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 實驗二:每四人一組,取出各自組准備的每套兩個三角形,比一比,拼一拼,看每套三角形能拼出你所學過的哪些平面圖形?你所拼出的平面圖形的面積與單個三角形的面積有什麼關系?學生通過操作交流發現:兩個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或一個長方形,並且拼成的圖形是單個三角形面積的一半。 3.合作交流,悟出新知 上課時,讓學生按以上准備活動操作、觀察、思考,並匯報活動結果。教師歸納後再提出問題: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與三角形的底有什麼關系?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高與三角形高有什麼關系?分組、討論、交流。在討論交流的過程中教師相機點撥和指導,很快同學們發現了其中的奧妙,平行四邊形的底和拼成三角形的底相等,高和三角形的高也相等,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三角形的面積=底×高÷2。學生很輕松得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由此可以讓學生悟出這樣的規律:「求平面圖形的面積可以轉化成求若干個面積相等的已知圖形的面積」。這樣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不僅主動愉快的學會了未知內容,而且掌握了「通過已知探究未知的」學習方法。 二、變傳統的教具演示為多媒體課件演示 人的認識過程一般是「從直觀到抽象,再從抽象到實踐」的過程,所以要引導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憑借各種直觀現象的思維材料去展開認識活動,去思考、去發現、去聯想。 1.鮮明圖案勾起懸念,激發學生的求知慾 運用多媒體教學《圓的面積》這節課,關於圓的面積公式推導的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如何突破難點,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呢?我運用多媒體導入,告訴同學今天我們請來了一位神奇的老師,我剛一打開銀幕,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此時銀幕上出現一片綠茵茵的草地,一頭牛被一條繩子拴在木樁上低頭吃草,伴隨著美妙的聲音銀幕上跳出問題:「這頭牛吃多大范圍的草?」學生思考後回答:「牛吃草的范圍是以木樁為圓心,以拴牛的繩子為半徑的圓的面積。」這時多媒體畫面上出現了牛吃草的范圍,綠色的草地上閃現出一個以牛繩為半徑,以木樁為圓心的黃色的圓。這樣具有鮮明生動、直觀形象地創設問題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華羅庚說過:「唯一推動我學習的力量,就是興趣,因為數學是充滿了興趣的科學,也是最便於自學的學科。」因此,在課一開始就創設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激發了學生參與學習的興趣,使學生能全身心投入到數學活動中去。 2.啟發學生思考,動畫呈現使教學完美 呈現法依據的基礎命題是,學習刺激被學生接收後學習就會發生,不需要學生任何特別的努力。教師的作用是選擇合適的學習刺激【1】。 怎樣求圓的面積呢?學生思考後只有部分學生會用數方格的方法粗略估算,也沒有人能精確地計算這個圓的面積。能不能把圓轉化成我們會求面積的圖形?學生一下有了思路,但在交流討論後任然不得其果,在學生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困難時,我及時運用多媒體進行引導,銀幕上出現了一個圓,被分為綠、黃兩種顏色的兩個半圓。兩個半圓各被平均分為四份,然後交.......拼在一起,讓學生觀察是什麼圖形,學生得出結論是:像平行四邊形、又不像,因為它的邊是弧線。這時,銀幕上再次出現一個等大的圓,它的兩個半圓各被平均分為8份、16份,分別重復上述過程,讓學生比較。學生得出的結論是這個圖形更接近平行四邊形了。抓住這個機會,我引導學生想像:按這個思路分下去、拼下去,最後能得到什麼圖形?學生得出了可以把一個圓拼成一個長方形的結論。我用多媒體演示上述過程,驗證了學生的想像。這樣,在教學中提供問題的情境,應力求讓學生自己找到新舊知識的聯貫點,也就是找到了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運用生動形象的動畫演示使學生找到問題的答案,既激發了學生積極思考、獨立探究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並獲得了成功的情緒體驗。 3.尋求等量,使迷惑真相大白 學生通過設疑導入,合作探究,找到了圓的面積等於拼後的長方形的面積。怎樣引導他們探索求圓的面積的新的方法呢?在此基礎上,我又引導學生思考圓的半徑、周長與長方形的長和寬之間的關系。深入思考,有些學生找到了它們之間的關系,但部分學生不同意,爭論不休。最後,大家達成一致意見:請教多媒體老師。銀幕上出現同一種顏色的線段表示圓的半徑和長方形的寬;用另一種顏色的線段表示圓的周長的一半和長方形的長。使學生直觀地看出了圓的半徑就是拼得的長方形的寬,圓的周長的一半就是長方形的長。根據上述關系,我讓學生自己推導圓的面積計算公式,學生很快地推導出了結果。 作為教師,我們還要對教材進行必要的挖掘,要向學生滲透數學思想,也就是在向學生滲透極限思想。由於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差,所以藉助多媒體畫面去豐富學生的想像,能很好的發展學生的思維。 三、引導學生搞清知識間的內在聯系,逐步形成「認知結構」 人所生活的大千世界如此紛繁復雜,而人的認知系統之所以沒有被環境信息的復雜性所壓垮,是因為人具有歸類的能力【2】。 在教學過程中,指導學生學好基礎知識,搞清知識是怎樣組合、聯系、引審和發展的,這是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的最基本的條件,也是培養學法的關鍵。如在學生學習分數應用題之後,教師可以給出下面的條件,讓學生進行編應用題練習: 條件:果園里有杏樹90棵,桃樹30棵。我在學生編的題中選出下面兩組進行分析和比較: 第一組 果園里有杏樹90棵,桃樹是杏樹的三分之一,桃樹有多少棵? 果園里有桃樹30棵,桃樹正好是杏樹的三分之一,杏樹有多少棵? 第二組 果園里有杏樹和桃樹共120棵,其中杏樹的棵樹是桃樹的3倍,杏樹、桃樹各有多少棵? 果園里有杏樹和桃樹共120棵,其中桃樹的棵數是杏樹的是三分之一,其中桃樹、杏樹各有多少棵? 組織學生對以上兩組應用題進行分析和比較,並說出思維過程:第一組題目里溝通分數乘除法的關系。第二組是溝通分數應用題和整數應用題的關系。然後教師進行歸納,使學生懂得,前後知識是如何聯系的,解法是如何相互滲透的,這樣既可為形成認知結構打下牢固的基礎。 四、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思維方法,使學生由「學會」變為「會學」 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這是辯證法的基本規律。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思維方法是學習方法的內部因素,是培養學生會學的核心。所以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 在教學《分數混合運算(三)》時我在兩個教學班用兩種教學方法,收到不一樣的效果。本課是在《分數混合運算(二)》教學內容上的拓展,前面是已知單位「1」求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的數的應用題。而《分數混合運算(三)》是未知單位「1」 ,求比一個數多或少幾分之幾的數的應用題,前後兩個內容有聯系又有區別,可以說前面學生已有解答較復雜的分數應用題策略經驗。由於平時學生在解答分數應用題時不喜歡列方程,而喜歡用算術方法。第一堂課給六(1)班上,我想既然學生不喜歡列方程就放棄此方法,調整教材把重點放在引導學生畫線段圖分析理解題意上,課本有這樣一道範例:小剛家九月份用水12噸,比八月份節約用水七分之一,八月份用水多少噸?學生讀完題目似乎體會到本題單位「1」不知道,應用(對應數量÷對應分率=單位「1」 )對照線段圖我試圖又反復強調了一番,然後放手讓學生嘗試解決本題,卻出乎我意料,竟有一半的學生有把這部分內容和前邊內容混起來,求八月份用水量列式為:12×=,還有部分學生用除法:12÷=,12÷=,但列出後兩道算式的同學都不會解釋或解釋錯誤,由此可見學生不能較好的分辨標准量(單位「1」 )是否已知,所以不能確定什麼時候用乘法,什麼時候用除法,算術方法運用得一塌糊塗。 通過一堂自己隨意做主的課堂教學效果的分析,我才充分理解教材的設計意圖。給六(2)班上課時我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嚴格按照教參要求進行授課:先引導學生畫圖分析題意,找出題中兩組等量關系後,讓學生根據等量關系式列方程,在前面的鋪墊下學生順利的列出兩種不同的方程,並在列方程後又很快發現算術方法。這時我才如夢方醒頓悟到:若不遵循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由易到難,而想繞道走捷徑,一味追求對分數應用題進行程式化機械訓練,是難以達到預想效果的,因為學生沒有真正達到對知識的內化理解,一旦脫離老師的指導就出問題。相反從本次對比教學中我也重視了學生思維發展的規律,引學生從列方程順向思維入手,不但降低了學生思維的難度,而且學生在列方程後很自然的又抽象出算術方法,真是兩全其美,事半功倍。 以設疑作為訓練學生科學思維的重要手段。古人雲「學起於思,思起於疑」。所以無疑而不能有思。學生在課堂上思維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設疑的內容和方法。實踐證明,設疑提問應該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范圍,智力活動水平去精心設計思維的誘因和思維材料,盡量避免那些「是不是」或「對不對」的簡單的思維材料,積極提供「探究性」的思維誘因和思維材料,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積極發展。 以分析「數量關系」作為訓練學生思維方法的重要途徑。學習分析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尋求把握解題思路,也是培養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重點。我根據應用題中的數量關系,擬出基本題,綜合題,變式題,對比題,「倒退」、「轉化」、「假設」等相適應的解題方法,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思維方法的指導和訓練,使學生掌握解題的思維規律,獲得「練一題帶一類」、「練一類帶一片」的本領,提高學生靈活解題的能力。正如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所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探索、研究。因為這樣理解更深刻,也更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律、性質和聯系。
⑷ 《如何有效開展小學數學教研活動的探討
扎實有效的數學教研活動,是高效完成數學教學任務的關鍵,教師只有加強學習,投身科研,多形式、多角度的開展數學教研活動,才能更好的促進自身專業成長,促進課堂教學效率提升。
有效地開展數學教研活動,是提升數學教師專業水平,促進學校數學課程教學順利實施的有效手段。小學數學教研活動應以新課標理念為指引,以全新的思維,豐富多彩的形式,積極開展特色教研活動。筆者認為「數學教研活動的有效開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加強理論學習,是有效數學教研活動的基礎
開展好數學教研活動的前提條件就是教師應該具備一定水平的數學理論知識,學習和研究有關數學方面的理論思想,儲備好教研活動所必備的「數學養分」,提升教師自身數學素養,才能更好的開展好數學教研活動。教師要想儲備一定的「數學養分」來供給數學教研活動,那就只有一點是必須做到的,就是學習。所以教師利用課余時間要多看書,多看有關數學教學方面的書,潛心閱讀數學相關的教育理論專著,以讀書來充實和豐富自己的內涵,用先進的教育思想武裝自己,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不斷地更新教學思想、方法,實現知識的創造、傳播和運用。學習可以採用定時間定地點定人員的「三定」形式。比如:學校每個教研組的學習由教研組長來組織安排,期初寫出學習計劃,可以定在每周的周二下午學生放學時間進行學習培訓,每次學習的培訓人員可以輪流進行,可以學習一些名師優秀案例,觀看優秀課例光碟等,還可以學習自己在平時閱讀資料上得來的優秀文章,學習之後每位老師都要寫出心得體會,下次學習時進行體會交流。除此之外,教師可以制定出自己的個人自學計劃,按照計劃在一學期中要閱讀多少文章,撰寫多少案例,交流多少心得等等。
二、創建數學學科科研團隊,是有效數學教研活動的保障
有效數學教研活動不單單的指舉行幾次評優課,示範課、觀摩課或研討課,重要的是通過教研活動的開展,使數學教師在各個方面迅速成長起來,使教師的課堂教學高效。要想使數學教研活動更為有效,除了搞校本教研外,還要進行一些與數學相關的理論與實踐探討研究,即課題研究。這就要在平時的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注意發現和積累問題,有問題就要解決,面對問題就要不斷探索研究,尋求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和手段。課題研究是教研活動的重要部分。課題研究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教育教學中存在和出現的問題,努力使教育教學活動效益最大化。學校各年級數學教研組要結合本校本年級實際確定自己教研組的研究課題,根據課題確定研討主題組織開展教研活動,進行教學實踐。例如,本校近年來確定的課題有:「低年級計算教學方法的探索與研究」「中年級圖形教學方法探索」「高年級數學高效課堂思路的探索與研究」等等,這些課題都安排在數學教研組中進行。課題研究形式採用立項課題研究的方式進行。在實驗研究過程中定期提交階段研究報告到教務處,教務處組織或邀請數學專業人士進行討論評價。這樣,不僅提高了全體數學教師課題研究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師自身得到了發展,更重要的是學生成為課題研究的最大受益者,真正凸顯了教育教學活動效益最大化。
三、形式多變的教研活動,是有效數學教研活動的載體
教研必須放到教研活動中去研究,去探討,去驗證,形式多變的教研活動,是有效數學教研活動的載體。經過這幾年的研究實踐,覺得如下活動有助於數學教研活動的增效。
1.集體備課
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學中無現成的經驗可循,剛干獲取的比較有價值的經驗,轉眼就要過時,還有,僅憑個人經驗,單兵作戰,磨時間,耗體力,不能解決實質問題。新課改在積極倡導學生合作學習的同時,也要求教師合作探究,形成研討氛圍,發揮「集團效應」的優勢。集體備課作為教師合作研討的一種有效形式,對於發揮教師團隊合作精神,集思廣益,取長補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只有加強集體備課,發揮集體的智慧,共同研究,共同進步,課堂教學的實效和效益才會提高。
2.同課異構
俗話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教師思想、經歷、人生觀、價值觀的不同,決定著對同一內容的課的理解的不同,每個教師對同一內容都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構思,不同的教法。教師之間存在著的這種差異,就是很好的教研資源。故可以舉行一些同課異構的活動,來研究探討數學課堂教學的新思路、新方法。這樣,大家可以在比較中互相學習,在比較中共同提高。採用的程序如下:①學校各個數學教研組根據本年級段確定一個教學題目;②由教研組內的部分教師分別備課;③教師上課;④教研組集體聽課、評課;教師在教學中借鑒他人的經驗和做法,在開放、多元的教學研究活動中學習,有利於形成自己的教學特色和風格。
3.課題研討
課例研討是上課之後課題組教師就所研課題進行的一種集體研究形式。目前採用縣教研室提出的十步課題研討活動形式。即教學會診查問題,梳理問題定主題 ,理論學習明方向 ,集體備課找方法 ,大家觀看驗實效 ,個人反思談得失 ,同伴互助共分享,專業引領再提高,共識提煉為常規,問題引出新課題。
4.案例片段集中剖析
案例片段剖析,對教師提高教學水平非常關鍵,這是課堂教學情景再現,是集大家智慧幫助其課堂教學提升的一個方法,在剖析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即做到了運用理論,又產生了新的教學方面的經驗。這個方面是每一個月舉行一次,要求教師把平時在課堂教學中的困惑問題或案例帶上來,集中剖析,找到解決的方法和最佳途徑。
四、拓寬教研活動范圍,是有效數學教研活動的發展提升
多年來小學教研活動存在模式化的問題,活動的開展效果大打折扣。鑒於此,本校探究出了幾種可行的活動形式。
1.聯片教研(學校手拉手)
有效數學教研活動不是封閉的,而是開放的,校本教研的開展是需要一定條件的,如專家引領,需要專家或學科帶頭人、同伴互助,需要有一定數量的高水平的師資隊伍。而農村學校往往規模小、條件差,很難開展校本教研。為了克服這個難題,經過研究和實踐,實行了校際合作,聯片互動教研,這種方式很有效的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在實踐中形成「區域推進與片區互動;集中指導與分片服務」相結合的方式,互相取長補短,共同提高。
2.經驗交流
重視發揮學區中心組的作用,開展參與式交流,互動式交流,課題式交流,形成立體互動、注重實效的教研形式。這樣教師參與面廣,既增加了校際交流合作力度,又驗證了學校校本教研的成效。達到了優勢互補,共同提高的目的。
教研活動,其目的是解決數學課堂教學存在問題,探求新的數學教學方法,提高數學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為教學實踐服務。故學校每位教師都擔負著一種使命,那就是以提升自己來促進學生的能力提升。只有學理論,懂理論,用理論,才能做到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
⑸ 小學數學教研活動有哪些主題
五種:1、教學內容,知識點。、教法。 3、學法。4、教學理論。5、學生特點。
⑹ 如何提高小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小學數學教研活動記錄
小學數學教研組活動記錄 時間:2010年6月6日 地點: 會議室 主題: 要向分鍾要效率 人員: 全體數學教師
內容: 要減輕學生課業負擔,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是關鍵,要向40分鍾要質量,教師的課堂教學必須精心設計,課堂上要把握好幾點是關鍵。 1、課堂教學的原則要體現教為主導,學為主體。在課堂上應師生互動,並且動而不亂。教學中教師要給學生恰當的啟發點撥,真正起到主導作用,要始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教與學的全過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課堂教學手段要靈活多樣和綜合利用。教師要從教學實際出發,不論使用什麼教學手段,都必須目的明確,計劃周全。因為一節課的時間有限,運用輔助工具不是越多越好,而要恰到好處,少而精,絕不能搞花架子。 3、課堂上要注意學生的學法指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要設法讓學生學會知識,更要讓學生學會怎樣學。「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教人以漁,終身受用。」 4、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 課堂上要根據不同的對象確定不同的要求,選擇不同的內容和方法,力求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教學的全過程中來,力求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掌握當堂所學知識,力求既滿足優生的求知,又照顧後進生的進度,決不搞課內損失課外補。 5、要及時掌握課堂教學的反饋信息。學生是否掌握了所學知識,教師不能不知,在教學中及時反饋教學信息很必要的。獲取反饋信息的方式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課堂作業了,教師可以通過巡視、察看學生當堂的作業情況;也可以通過提問或學生板做,獲得反饋信息並及時糾正學生錯誤的認識,及時調整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直到學生理解和掌握為止。 6、要恰當分配時間,優化課堂結構。有些教師上課時沒有時間概念,上到哪裡是哪裡。若沒有完成原本應一堂課完成的內容,就延長一節課時間或教學時數,把完整內容分割開完成,這是不可取的,這樣會降低教學效率和教學的藝術性。所以,為了提高課堂效率,切實減負增效,教師應把握好一堂課的時間結構,優化課堂結構。 做到了上面課堂教學的幾點,教學效果可以事半功倍,學生的心理和課業負擔減輕,對學習感興趣,學習效率明顯提高,能力明顯增強了。因此,上好每一堂課,提高課堂教學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