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現小學一年級語文上冊有一首詩: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這里的」一「第二聲
一不是多音字,只是和不一樣,根據後面字的平仄而要變調,在這里應該讀二聲。
㈡ 魯迅是哪一年,從發表什麼作品開始用「魯迅」這個筆名的
「魯迅」是他1918年5月在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首次使用的筆名。
《狂人日記》是魯迅創作的第一個短篇白話日記體小說,也是中國第一部現代白話文小說,小說通過被迫害者「狂人」的形象以及「狂人」的自述式的描寫,揭示了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表現了作者對以封建禮教為主體內涵的中國封建文化的反抗;也表現了作者深刻的懺悔意識。
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豫才。「魯迅」是他1918年發表《狂人日記》時所用的筆名,也是他影響最為廣泛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民主戰士,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毛澤東曾評價:「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魯迅是20世紀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說、散文、雜文、木刻、現代詩、舊體詩、名著翻譯、古籍校勘和現代學術等多個領域都有巨大貢獻。作為中國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魯迅創作的為數不多的小說建立了中國小說的新形式;他所創作散文更是「顯示了文學革命的實績」。
他的所開創的雜文文體富有現代性、自由性、批判性和戰斗性,是後世作家最常使用的「批判武器」,他所創作的雜文更是中國社會、政治、歷史、法律、宗教、道德、哲學、文學、藝術乃至文化心理、民性、民情、民俗的網路全書。
幾乎所有的中國作家都在魯迅開創的基礎上,發展了不同的方面的文學風格體式。作為翻譯家他大量的翻譯了外國的文學作品、科學自然作品為開啟民智,引入先進的科學文化思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而作為美術愛好者魯迅大量引進了西方木刻、版畫作品,並在精神、理論和精神等多方面支持青年人學習木刻、版畫藝術,極大的推進了現代木刻、版畫在現代中國的傳播與發展,為現代中國的美術事業做出卓越的貢獻。
魯迅的小說選材獨特,在題材的選擇上,魯迅對古典文學中只選取「勇將策士,俠盜贓害,妖怪神仙,才子佳人,後來則有妓女嫖客,無賴奴才之流」的模式做出了改革,以「為人生」的啟蒙主義式的創作目的,開創了「表現農民與知識分子」兩大現代文學的主要題材。
他的取材「多采自病態社會的不幸的人們中。」魯迅在處理這些題材時又具有極其獨特的眼光。在觀察和表現自己的主人公時,他有著自己獨特的視角,即始終關注著「病態社會」里知識分子和農民的精神「病苦」。
㈢ 第一個發明顯微鏡的人是誰
開微觀世界大門的工具——顯微鏡( 年)
最早的顯微鏡是由一個叫詹森的眼鏡製造匠人於 1590 年前後發明的。這個顯微鏡是用一個凹鏡和一個凸鏡做成的,製作水平還很低。詹森雖然是發明顯微鏡的第一人,卻並沒有發現顯微鏡的真正價值。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詹森的發明並沒有引起世人的重視。事隔 90 多年後,顯微鏡又被荷蘭人列文虎克研究成功了,並且開始真正地用於科學研究試驗。關於列文虎克發明顯微鏡的過程,也是充滿偶然性的。
列文虎克於 1632 年出生於荷蘭的德爾夫特市,從沒接受過正規的科學訓練。但他是一個對新奇事物充滿強烈興趣的人。一次,他從朋友那裡聽說荷蘭最大的城市阿姆斯特丹的眼鏡店可以磨製放大鏡,用放大鏡可以把肉眼看不清的東西看得很清楚。他對這個神奇的放大鏡充滿了好奇心,但又因為價格太高而買不起。從此,他經常出入眼鏡店,認真觀察磨製鏡片的工作,暗暗地學習著磨製鏡片的技術。
功夫不負苦心人。1665 年,列文虎克終於製成了一塊直徑只有 0。3 厘米的小透鏡,並做了一個架,把這塊小透鏡鑲在架上,又在透鏡下邊裝了一塊銅板,上面鑽了一個小孔,使光線從這里射進而反射出所觀察的東西。這樣,列文虎克的第一台顯微鏡成功了。由於他有著磨製高倍鏡片的精湛技術,他製成的顯微鏡的放大倍數,超過了當時世界上已有的任何顯微鏡。
列文虎克並沒有就此止步,他繼續下功夫改進顯微鏡,進一步提高其性能,以便更好地去觀察了解神秘的微觀世界。為此,他辭退了工作,專心致志地研製顯微鏡。幾年後,他終於制出了能把物體放大 300 倍的顯微鏡。
1675 年的一個雨天,列文虎克從院子里舀了一杯雨水用顯微鏡觀察。他發現水滴中有許多奇形怪狀的小生物在蠕動,而且數量驚人。在一滴雨水中,這些小生物要比當時全荷蘭的人數還多出許多倍。以後,列文虎克又用顯微鏡發現了紅血球和酵母菌。這樣,他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微生物世界的發現者,被吸收為英國皇家學會的會員。
顯微鏡的發明和列文虎克的研究工作,為生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利用顯微鏡發現,各種傳染病都是由特定的細菌引起的。這就導致了抵抗疾病的健康檢查、種痘和葯物研製的成功。
據說,列文虎克是一個對自己的發明守口如瓶、嚴守秘密的人。直到現在,顯微鏡學家們還弄不明白他是怎樣用那種原始的工具獲得那麼好的效果.
顯微鏡是人類各個時期最偉大的發明物之一。在它發明出來之前,人類關於周圍世界的觀念局限在用肉眼,或者靠手持透鏡幫助肉眼所看到的東西。
顯微鏡把一個全新的世界展現在人類的視野里。人們第一次看到了數以百計的「新的」微小動物和植物,以及從人體到植物纖維等各種東西的內部構造。顯微鏡還有助於科學家發現新物種,有助於醫生治療疾病。上圖:這是17世紀英國科學家羅伯特·胡克的顯微鏡。它有一根內裝透鏡的簡易皮管,安放在一個可調整的架子上。灌滿水的玻璃球用來把光聚焦到物體上。
最早的顯微鏡是16世紀末期在荷蘭製造出來的。發明者可能是一個叫做札恰里亞斯·詹森的荷蘭眼鏡商,或者另一位荷蘭科學家漢斯·利珀希,他們用兩片透鏡製作了簡易的顯微鏡,但並沒有用這些儀器做過任何重要的觀察。
後來有兩個人開始在科學上使用顯微鏡。第一個是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他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一種昆蟲後,第一次對它的復眼進行了描述。第二個是荷蘭亞麻織品商人安東尼·凡·列文虎克(1632年-1723年),他自己學會了磨製透鏡。他第一次描述了許多肉眼所看不見的微小植物和動物。
1931年,恩斯特·魯斯卡通過研製電子顯微鏡,使生物學發生了一場革命。這使得科學家能觀察到像百萬分之一毫米那樣小的物體。1986年他被授予諾貝爾獎。
㈣ 魯迅有什麼作品
魯迅著作
《吶喊》(短篇小說集)1923,新潮社
《中國小說史略》(上下卷)1923一1924,新潮社
《熱風》(雜文集)1925,北新
《彷徨》(短篇小說集)1926,北新
《華蓋集》(雜文集)1926,北新
《華蓋集續編》(雜文集)1927,北新
《華蓋集續編補編》(雜文集)
《墳》(論文、雜文集)1927,未名社
《野草》(散文詩集)t927.北新
《朝花夕拾》(散文集)1928,未名社
《而已集》(雜文集)1928,北新
《三閑集》(雜文集)1932,北新
《二心集》(雜文集)1932,合眾書店
《魯迅自選集》1933,天馬
《兩地書》(書信集)與景宋合著,1933,青光書局
《偽自由書》(雜文集)1933,青光書局
《魯迅雜感選集》瞿秋白編選,1933,青光書局
《南腔北調集》(雜文集)1934,同文書局
《拾零集》1934,合眾書店
《准風月談》(雜文集)1934,興中書局
《集外集》楊霽雲編,魯迅校訂,1935,群眾圖書公司
《門外文談》(論文)1935,天馬
《故事新編》(小說集)1936,文生
《花邊文學》(雜文集)1936,聯華書局
《且介亭雜文》(雜文集)1936,三閑書屋
《夜記》(雜文集,後編入《且介亭雜文末編)1937,文生
《且介亭雜文二集》(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且介亭雜文附集》(雜文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雜文集)1937,三閑書屋
《古籍序跋集》
《魯迅書簡》(影印本)許廣平編定,1937,三閑書屋
《魯迅全集》(1一20卷,收著作、譯文和輯錄的古籍)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綜合集)1938,魯迅全集出版社
《集外集拾遺補編》
《漢文學史綱要》(文學史)1941,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全集補遺》唐韜編,1946,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許廣平編,1946,魯迅全集出版社
《魯迅日記》(影印本)1951,上海出版公司;鉛印本,1959,人文
《魯迅選集》1952,開明
《魯迅小說集》1952,人文
《魯迅全集補遺續編》唐韜編,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書簡補遺》吳元坎輯,1952、上海出版公司
《魯迅全集》(1-lO卷)1956-1958,人文
《魯迅選集》(1一2卷)1956-1958,中青
《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文學史)1958,三聯
《魯迅選集》(上下冊)1959,人文
《魯迅書簡》(致日本友人增田涉)1972,人民日報社
《魯迅詩稿》1976,文物;1981,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魯迅書信集》(上下卷,收《兩地書》以外書信1381封)1976,人文
《魯迅佚文集》1976,解放軍報社
《魯迅書簡》(致曹靖華)1976,上海人民
《魯迅手稿全集》(書信8冊,日記6冊)1978一1980,文物
《魯迅致許廣平書簡》1980,河北人民
《魯迅全集》(1-16卷)1981,人文
魯迅全集卷一(墳 熱風 吶喊)
魯迅全集卷二(彷徨 野草 朝花夕拾 故事新編)
魯迅全集卷三(華蓋集 華蓋集續編 而已集)
魯迅全集卷四(三閑集 二心集 南腔北調集)
魯迅全集卷五(偽自由書 准風月談 花邊文學)
魯迅全集卷六(且介亭雜文 且介亭雜文二集 且介亭雜文末編)
魯迅全集卷七(集外集 集外集拾遺)
魯迅全集卷八(集外集拾遺補編)
㈤ 概略總結並舉例說出建國以後特別是1978年來我國對小學作文訓練序列的
要發揮語文課程抄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獨特功能,要發揮語文教師獨特的人格魅力,決不能游離於語文之外,語文課程標准提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這里強調應該讓學生在語文實踐中學習語文,而不是靠講解和接
㈥ 一九七八年小學一年級語文書
四周變成一片來美麗自的森林,太陽在樹葉之間閃耀著。祖母變成了一個美麗的小姑娘,一頭金黃色的卷發,臉龐紅紅的、圓圓的,可是那雙溫柔和明媚的眼睛卻依舊是祖母的。在她身邊有一個健壯而英俊的年輕人,他把玫瑰遞給她,她微笑著。那不是祖母的笑,不是。小夥子卻不見了。多少人物象那英俊的年輕人不
㈦ 1978年 小學語文第二冊
星星船 (朴樹)
說我記憶中的第一個春天吧。我的小學語文第二冊。
一年級春節除夕夜裡,我跟哥哥他們一大幫孩子放鞭炮,燒著了棉褲,我跪在地上慘烈的哭,痛極了。他們手忙腳亂地弄滅了火,我被背上樓,匆匆過完了盼了很久的除夕。第二天,醫生診斷嚴重燒傷,靜養三個月。
那時爸爸在國外,哥哥整天在外面玩,媽媽每天背著我到車站坐331路公車去醫院換葯。在醫院我天天問大夫,哪天能好,他們總是說,等等看吧。開學那天,同學們送來的新書,當天晚上,媽媽幫我包了書皮,然後我把它們放在枕邊。其實,我很想說,那天晚上我夢見我的腿好了,在操場上踢球,可是並沒有這夢。
也可能有。
之後,我每天就躺在床上,一遍一遍翻我那本心愛的書。印象中沒有那本書讓我那麼迷戀過。無論它們曾讓我默默流淚還是熱血沸騰。我的語文書,我在陽光下看,在台燈下看,聽《小喇叭》的時候也抱著它。我認真的讀每一個字,看每一幅畫。第五課是綠色的,夢一樣的淡綠色,課文只有四個字,「春天來了」,字上面是灑著鮮花的粉色春姑娘。還有一頁是深藍的天空,我記得是「星星船,星星船」。
直到今天,每一想起那顏色和詩句,我依舊呼吸急促。
春天來到的時候,書看膩了,我終日趴在窗口,看天,樹,小鳥和樓,放學回來的小朋友們,還有那些女孩們,她們穿著連衣裙,高興的跑來跑去,(可是印象中那年春天很冷)「?」我迷離的看著他們,有時對他們微笑,有時會傷心的哭,這一年,我懂得了春天。或許這也是我最初感知的生命的美好與失落。
現在,我很懷疑,那本書里真的有那麼多美的綠色和春姑娘,真的有那片梵高一樣的天空嗎?或許,那隻是我同年的幻想。但,我還是想念他們。還有那個趴在窗前張望傷心哭泣的小小少年,我常常想起他,他在哪裡?他會長大嗎?
曾經有一度很自閉,關在自己的小世界裡的時候就很安全,而自己不了解自己也會覺得很純凈,但是,這些純凈的感動會慢慢干癟,有一天你會發現這個世界特別豐富,又特別快樂,也有很多罪惡的東西,我作唱片就是一種篩選,把能感動你的東西留下,其它的拋掉,本身這個過程就是很痛苦的。
星 星 船
在夜深緩的河裡
我駕星星的船
駛向你,找尋你
我回憶起你的笑容
那是一朵高高擎起的待放的蓮
燦爛,飽滿,又攏束著羞澀的花瓣
而現在,現在,我還沒有嗅到蓮的芬芳
我也憶起你含情脈脈的眼
那是一泓汩汩流淌的晶瑩的泉
歡快,鮮活,流瀉著小提琴上的旋律
而現在,現在,我還沒有聽到琴音流響
那自然披散的秀發、發際隱約可見的桃色絲絹
還有自你耳邊垂下潔白無瑕的輕靈墜飾……
那是一群輕盈翻飛的蝶,五彩繽紛
或飛,或停;翩翩來,又盈盈去——讓我心醉目眩
我駕星星的船
在夜深緩的河裡
等待你,找尋你
你會來嗎——也乘一葉星星的船
或者,就象洛水神英一樣飄然降臨
或者,就化為一束光,以你語言的閃電,照徹我
或者,你要我在朝霞里,看到你,看到桑間的女子么
夜,深緩而又深緩的河,快要流到盡頭
我駕乘的星星船,要隱到白晝喧囂的港
你依然沒有來;你呵,要我依然等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