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數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說課稿
1.師:同學們,2008年北京奧運會取得圓滿成功。青島作為夥伴城市,當時為迎奧運,各方面作了大量的准備工作,比如在道路交通方面,修建了高速公路,咱們一塊兒去了解一下。
(出示窗3:青島市修建了高速公路。一期工程歷時15個月,平均每個月修建213米;二期工程歷時12個月,平均每個月修建260米。)
2.師:根據這兩條不同的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
生1: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全長多少米?
生2: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長多少米?
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1.這節課我們先來解決第一個問題,
師:要求一期工程全長多少米?怎樣列式?
生列出算式213×15 或15×213
師:為什麼這樣列式?怎麼想的?
師:求15個213米就用乘法計算。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三位數乘兩位數(板書課題)
2.自主選擇計算方法,解決問題。
(1)上節課我們學過估算,誰來估一估,結果大約是多少?
生:213≈200 200×15=3000 大約3000 (板書)
師:他把213看成整百數,結果是3000,那實際結果應該比3000怎麼樣?
生:實際結果大於3000,因為213比200大,所以結果應大於3000。
(2)師:准確的結果是多少?你會算嗎?
(有的同學躍躍欲試,有的搖頭…… )
師:看來有同學遇到困難了,先來回顧一下,關於乘法的計算我們都學過哪些知識?
生:三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整百數、整十數的口算。
師:能不能藉助於這些知識自己嘗試算一算呢?
(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解決。師巡視並選擇具有代表性的做法。)
(3)全班交流
師:我們來看看這幾位同學的方法。咱們認真聽,有疑問就問。
生:213×5= 1065 213×10=2130 2130+1065 =3195 (師板書)
生:我是把15拆成10和5,先用213×5= 1065然後213×10=2130,最後再相加,也是3195。
師:有疑問嗎?為什麼要把15拆開呢?
生:三位數乘兩位數我們沒學,拆開之後就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知識,就會算了。
師:原來他把15拆成10和5,這樣就可以轉化成我們學過的三位數的口算和三位數乘一位數,解決了問題,真不簡單。
再來看第二種:200×15=3000 13×15=195 3000 + 195 = 3195
生:我是先用200去乘15等於3000再用13乘15等於195,加起來就是3195。
師:誰能看明白她的演算法?
生:他是把213拆成了200和13。
師:為什麼這樣拆呢?
生:這樣就變成我們前面學過的整百數的口算和兩位數乘兩位數了。
第三種:213×3=639 639×5 = 3195
生:我是把15分成3和5,先乘3再乘5,213×3=639,639×5 = 3195。
生:他把15分開,就可以變成我們學過的三位數乘一位數。
師:的確是這樣,你和前兩位同學的方法一樣,都是把三位數乘兩位數轉化成我們以前學過的知識來解決的。
還有第四種:他是用豎式做的,三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咱們沒學,你是怎麼想的?
生:三位數乘兩位數沒學,但兩位數乘兩位數我們學了,(生用手捂住百位的2)13乘15我已經會算,現在多了個百位,乘的時候再乘上百位就行了。
師:他是藉助於什麼來列的豎式?
生:用我們前面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知識,三位數乘兩位數的方法也是一樣的。
師:原來是把我們前面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直接遷移類推到三位數乘兩位數上了,不簡單!
(4)總結
師:同學們,其實這幾種方法都運用了一種很重要的數學方法——轉化:把我們沒學過的三位數乘兩位數轉化成我們學過的乘法知識來計算。在以後的數學學習中,我們還會用到這種方法,把新問題轉化成舊知識來解決。你們的方法都很好,通常情況下,我們在計算三位數乘兩位數時一般選用筆算的方法。
(5)研究豎式
師:誰能當小老師,說一說怎樣用豎式計算?
生:先用15個位上的5去乘213,得1065.再用15十位的1去乘213的213,最後加起來就是3195.
追問:為什麼3要寫在十位上?
生:用十位的1去乘的,所以寫在十位上。
師:用十位的1去乘3得到3個(十),所以寫在十位上。
(6)溝通比較、總結演算法:
師:仔細觀察:筆算的方法跟我們剛才的這種方法相比較,(指著剛才板書的第一種計算方法)它們有什麼聯系嗎?
生:我發現這兩種方法實際上都是一樣的,都是先算5乘213,再算10乘213,最後再相加。
師結合學生回答及時用箭頭標出來,原來這兩種方法實際上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是橫式表達,一個是豎式表達,同學們想到的這種方法就是豎式筆算的道理。
師:那我們在計算的的時候可以怎麼算?
生:先用個位上的5去乘213,得數的末位跟個位對齊,然後用十位的上的1去乘213,得數的末位跟十位對齊。最後把它們加起來。
師:也就是先用個位的5去乘213每一位上的數,得數的末位跟個位對齊,再用十位的1去乘213每一位上的數,積得末位跟十位對齊,最後把兩次的結果相加。同位互相說一說吧。
學生互相說演算法。
師:同學們,現在想一想,今天學習的三位數乘兩位數跟我們前面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它們在計算方法上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又有哪些不同呢?小組互相說一說。
生:三位數乘兩位數跟我們前面學過的兩位數乘兩位數完全一樣,都是先用第二個因數個位上的數去乘,再用十位上的數去乘,最後再把兩次的結果加起來。
生:只不過三位數多了個百位,乘的時候別忘記還要跟百位上的數相乘。
師:三位數乘兩位數跟兩位數乘兩位數一樣,都是先用個位數去乘,再用十位數去乘。
三、自主練習
1.試一試
師:筆算的方法都明白了,老師想考考你,行嗎?拿出答題紙,做一做第一題。 課件出示:324×14=
學生獨立完成,找一名同學當小老師講講計算過程!
師:(出示錯題)剛才,老師發現有同學是這樣做的!對他的計算有什麼看法?
生:他的十位忘進位了,應該是9。
師:他一下子就找到問題的關鍵所在了。再來看看這一位。
生:他第二次乘的時候對錯數位了,應該跟十位對齊。
師:如果有錯就像我們剛才這樣,先找找原因,再改過來,做對的同學把筆算的方法互相說一說!
師:那我們在進行筆算乘法的時候,你想提醒大家注意些什麼呢?
生:注意別對錯數位。
生:進位的時候要加上進位的數。
師:大家考慮的很全面,那我們再來做答題紙上的第二題。
2.請用豎式計算:185×15 23×283
學生獨立做,做完交流。
師:23×283的豎式為什麼這樣列?
生:我們前面學過寫豎式時要把位數多的放在上面。
師:我們已經知道,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得數不變,三位數乘一位數的時候,咱們就知道把位數多的因數放到豎式的上面了,同位互相批閱一下。
四、解決問題,拓展提高
1.志願者在行動:自主練習第8題
出示:我們來了298名志願者。如果平均每人擦洗13米,能完成擦洗3000米欄桿的任務嗎?
師:先想一想,能解決嗎?算一算吧。學生獨立解決並交流。
師:同學們運用今天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了。
2.靈活選擇:
師:最後咱們到茶場去瞧一瞧:
出示:嶗山茶場2007年種植茶樹19公頃,平均每公頃產425千克茶葉。嶗山茶場一年共產茶葉多少千克? 425×19 = (千克)
①3825 ②8020 ③8075 ④46325
師:不計算,你來選一選,哪一個是正確答案呢?
生:應該是第三個。
師:怎麼想的?
生:第一個數太小了,估一估就知道了,大約在8000左右,3825肯定不行,第四個也不行,太大了,而第三個雖然接近8000,但是我們只要看看個位數就行了,425乘19得數的個位不可能是0,五九四十五,應該是個五,所以選③
師:同學們遇到實際問題,能進行仔細的觀察,認真的思考,並做出合理的判斷,巧妙地解決問題。
五、課堂總結
回顧一下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獲想和大家分享嗎?
生:我學會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師:這是知識上的收獲,回顧一下咱們是怎樣學會的?通過哪些辦法?
生:一開始我們沒學都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知識來解決了。
師:同學們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不但能用轉化的方法解決問題,而且還能根據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探索出了三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開始我們還提出高速公路二期工程全長多少米?這個問題也很有意思,我們下節課繼續研究。
B.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
《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說課稿
一, 說教材
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一般三角形基礎知識和初步推論證明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擔負著訓練學生學會分析證明思路的任務,在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的性質是今後論證兩角相等的的依據之一,等腰三角形底邊上的三條主要線段重合的性質是今後論證兩條線段相等、兩個角相等及兩條直線垂直的重要依據,因此在教材中處於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 說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探索並掌握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能運用它們進行有關的論證和計算。 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邊三角形性質定理之間的聯系。
過程與方法:培養學生對命題的抽象概括能力,逐步滲透幾何證題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法和綜合法。
情感與態度:引導學生進行規律的再發現,培養學生勇於實踐、大膽探索的精神。 加強學生數學應用意識。 三、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等腰三角形的性質定理。 難點: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運用 四、 說教法與學法
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課我採取了「開放型的探究式」教學模式,從問題提出到問題解決都竭力把參與認知過程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使學生全面參與、全員參與、全程參與,真正確立其主體地位。而教師只是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及時地給以引導、點撥、糾正。
五、 說教學過程: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在其原有認知基礎上的主動建構,因此我依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將教學過程分為以下五個環節:
教學過程教學活動設計意圖
一、回顧與思考 電腦展示人字型屋頂的圖像,提問: 1、 屋頂設計成了何種幾何圖形? 2、
我們都知道它是一種特殊的三角形,那麼它特殊在哪裡呢?(兩腰相等,是軸對稱圖形) 3、它的對稱軸是哪一條呢?
由日常生活中的等腰三角形引出課題,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數學問題的能力。同時創造豐富的舊知環境,有利於幫助學生找准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特別是問題3,其實就是等腰三角形三線合一性質的伏筆。
除了這些特殊點,等腰三角形還有其它特殊性質嗎?這節課我們就要一起來研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質(由此引出課題)現代教學論認為,在正式進行發現過程前要讓學生對探索的目標、意義認識得十分明確,做好探索的物質准備和精神准備。
二、觀察與表達1、
觀察猜想請同學們拿出准備好的等腰三角形,與教師一起按照要求,把兩腰疊在一起,觀察一下你有什麼發現。
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等腰三角形ABC疊合情況,請學生思考你能得出哪些結論。 2、
得出定理學生回答發現後,教師給予指導,用規范的數學語言進行逐條歸納,得出兩個性質定理:定理1:等腰三角形兩底角相等。
定理2:等腰三角形的頂角平分線、底邊上的中線和高線互相重合。
通過讓學生動手操作,觀察、猜想,體驗知識的發生、發現過程,變灌注知識為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學習內容不再以定論的形式呈現,而是以問題形式間接呈現;學習的心理機制不再是僅僅是同化,而是順應。
三、了解與探究3、探索定理一、(A組口答,B組獨立解答) A組:1、等腰直角三角形的兩個銳角各等於幾度?
2、若等腰三角形頂角為40度,則它的頂角為幾度? 3、若等腰三角形底角為40度,則它的底角為幾度?
B組:1、若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為40度,則它的其餘各角為幾度?
2、若等腰三角形一個內角為120度,則它的其餘各角為幾度? 3、一個內角為60度,則它的其餘各角為幾度?
(A組口答,B組獨立解答)由此引出推論:等邊三角形各個角都相等,且各個角都等於60°。
二、根據性質2填空:
(1)∵AB=AC,AD⊥BC,∴ , 。
(2)∵AB=AC,BD=CD,∴ , 。
A
B D C
(3)∵AB=AC,∠1=∠2,∴ ,
。為了對定理進行進一步探索,設計了以下練習:練習一的整體設計遵循低起點、小分階、大容量、高密度的原則,其目的是要學生掌握應用等腰三角形性質定理1與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求角的度數的規律,但教師不是直接將規律灌輸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自己發現規律,使學生獲得從問題中探索共同屬性的思維能力。從認知結構看,利用三線合一性質來證明角相等、線段相等或垂直與學生原有認知結構聯系較少,需要建構新的認知結構,是一種「順應」過程,對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因此設計了下面一組填空題,幫助學生進行建構活動。同時,提醒學生注意性質應用應以等腰三角形為前提,為例2的教學作了輔墊,起到分散難點的作用。
四、應用與提高應用舉例:如圖,某房屋的頂角
∠BAC=120°,過屋頂A的立柱AD⊥BC, 屋椽AB=AC, 求頂架上的∠B, ∠C, ∠CAD的度數。
例1:求證 等腰三角形兩底角平分線相等
A
E D
B C
由於這是個用文字語言敘述的的幾何命題,師生共同商討,將解題過程分為以下幾個步驟:
①根據命題畫出相應的圖形,並標出字母 ② 通過分析題設結論,將命題翻譯為幾何符號語言,寫出已知與求證。
③探索證法 在尋求證法時啟發學生從「已知」、「求證」兩方面出發進行思考。從已知出發:
a:由AB=AC聯想到什麼
b:BD、CE是△ABC的角平分線聯想到什麼
c:由a、b聯想到什麼
d:由a、b、c聯想到什麼
e:由d聯想到什麼
從求證出發:證明兩條線段相等通常用什麼方法?(全等三角形)。這兩條線段分別在哪兩個三角形中?這兩個三角形全等嗎?如何證明?
本課從居民建築人字梁結構中抽象出幾何問題,通過探索實踐活動得出結論,在這里,再將得到的結論應用到實踐中,從而解決了人字梁結構中的實際問題。這樣既有前後呼應,又體現了「數學來源於生活,應用於生活」的思想,有利於加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
「證明」的教學所關注的是,對證明基本方法和證明過程的體驗,而不是追求所證命題的數量、證明的技巧。因此在例1教學中,有意讓學生來確定學習任務與步驟,充分調動其學習積極性。
分析法和綜合法是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因此在這里要求學生從兩方面都能夠思考問題。但這對於剛接觸論證幾何不久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所以,由教師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聯想。
本題是通過三角形全等來證明兩條角平分線相等,而這對全等三角形可是△ABD和△ACE也可是△BCE和△CBD分別用到了公共邊和公共角這兩對元素,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將充分利用這一點,組織學生探索證明的不同思路,並進行適當的比較和討論,有利於開闊學生的視野。
四、應用與提高例2:已知:如圖,△
A
O
B D C O』
ABC中,AB=AC,O是△ABC內一點,且OB=OC,AO的延長線交BC與D.
求證:BD=CD,AD⊥BC
思考:(1)本題的結論有何特
殊之處?——證明兩個結論
(2)你准備如何得出這兩個結論?——分別認證或同時證明
(3)哪一種簡捷?利用什
么性質?
在此基礎上請學生按照例1的思考方法自己尋找解題思路,可以在小組間進行討論。
變式拓展:
(1) 如圖,在例2中若點O是△ABC外一點,AO連線交BC於D,如何求證?
(2) 若點O在BC上呢?
經過例1的學習,學生已有一定推理基礎,因此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證題思路,從而學到新的研究數學學習的方法,並逐漸內化為自己的經驗。同時也體現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在這里有意通過變式讓學生經歷圖形變換過程,並使他們感受到在一定條件下,圖形變換不會改變圖形的實質,最後將點O移到BC上,使學生體驗了從一般到特殊的過程。
想一想:記一塊等腰直角三角尺的底邊中點為,再從頂點懸掛一個鉛錘,把這塊三角尺放在房樑上,如果懸線通過點M就能確定房梁是水平的,為什麼?通過想一想進一步突出重點與難點,也有利於引導學生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五、心得與體會
通過今天這堂課的研究,我明確了 ,我的收獲與感受有
,我還有疑惑之處是
。請學生按這一模式進行小結,培養學生學習——總結——學習——反思的良好習慣,同時通過自我的評價來獲得成功的快樂,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六、作業
(1)作業本上相應的作業。(2)已知:D、E在△ABC的邊BC上,AB=AC,AD=AE,求證:BD=CE(1)進一步鞏固和提高所學知識(2)及時反饋、查漏補缺(3)體現層次性與開放性
六、 說評價
現代數學教學觀念要求學生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本課從定理的發現到定理的應用都有意識地營造一個較為自由的空間,讓學生能主動地去觀察、猜測、發現、驗證,積極地動手、動口、動腦,使學生在學知識的同時形成方法。整個教學過程突出了三個注重:
1、 注重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樂趣。 2、 注重師生間、同學間的互動協作、共同提高。
3、 注重知能統一,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掌握方法,靈活應用
C. 小學數學萬能說課稿 小學數學計算說課稿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
博客精心編輯經典數學優秀說課稿 !非常經典!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cccd95b0100qwhe.html
裡面有:
《小學數學萬能說課稿》
《小學數學計算說課稿》
《小學數學優秀說課稿》
D. 小學數學三位數乘兩位數筆算的說課稿
把三位數寫在上,兩位數寫在下,就像這樣 200 × 20----------- 4000後面一個零不用算,200×2=400,零回照寫!也可以想這樣,答 147× 24 --------- 588 +394----------- 4528背好口訣就能算得很快!得10進1點得20進兩點~~~~~~~把算式里的相乘在加所進的點!
E. 小學數學數學說課稿
人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說課稿 毫米的認識來源:網路 2009-08-18 11:51:10
[標簽:二年級 說課稿 人教版 數學]奧數精華資訊 免費訂閱尊敬的各位評委、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叫陳紅霞,來自於xxx仙女二小,很高興有這次機會和大家一起學習交流。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測量」的第一課時,「毫米的認識」。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法學法分析、教學設計這三個方面對本節課加以說明。(過渡:首先我談談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毫米的認識」這部分內容,從知識方面來講有厘米的認識做基礎,從經驗方面來講,學生經常用到學生尺,也有用尺子進行測量的經歷。這時,水到渠成的學習「毫米的認識」,能讓學生對長度單位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這部分知識在生活中無處不在,是學生身邊的數學。因此,本節教學不僅是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基礎,也為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實踐能力創造了條件。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小學生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的特點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知道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會進行簡單的換算。
(2)使學生會用毫米作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
2、過程與方法方面的目標
(1)使學生經歷毫米的含義以及1毫米長度單位觀念的形成過程。
(2)使學生經歷實際測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簡單的推理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的目標
(1)結合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驗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和方法。
(2)使學生體會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向學生滲透長度單位來源於實踐又應用於實踐的觀念。
(三)教學重難點(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
重點是:認識長度單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難點是:讓學生建立毫米的長度觀念。
二、說教法
本著「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原則,遵循小學生的認知規律,這節課我所採用的教法是:
1、談話引入法
2、現有知識與實際需要矛盾沖突法
3、直觀教具和多媒體輔助教學相結合
三、說學法
新課標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為此,在本節課的教學活動中我選擇如下學法:
1、操作實踐法
2、聯想類比法
四、教學准備(為了開展教學活動,我打算做如下教學准備。)
1、電教媒體
2、為每小組准備一張估測記錄單和一把沒有毫米刻度的硬紙版做的尺子。
3、教師准備一把米尺、一枚一分硬幣、一張電話卡等。學生自己准備常用直尺。
五、教學程序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教法學法的選擇,我把本節課的教學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在這一階段里,我按照談話引入、復習舊知—→實踐活動、引起沖突—→現實需要、引入新課這一流程開展活動。
2、談話引入,復習舊知
我抓住這一節課是新學期開始的第一節課這個契機,圍繞「學生身高的變化」這一話題展開討論。我准備這樣設計談話: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老師有個驚喜的發現,發現大家都長高啦!你知道你現在有多高嗎?請大家估一估,這個同學的身高是多少?然後讓學生進行實際測量。並提問:剛才我們測量的數據中,有幾個學過的長度單位,你能給大家說說這些長度單位嗎?
通過估測學生身高這一活動,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喚起學生對已知長度單位有關知識的回顧和對經驗的總結,架好了學習新知識的橋梁。
3、實踐活動,引起沖突
接著,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剛才通過測量,我們知道了這個同學的身高,那麼測量在生活中還有什麼作用呢?
學生可能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知道自己到底長高了沒有,還有的同學可能會說:測量能知道我們到底要穿多少號的衣服,更有的同學會說:老師,我覺得測量能讓我們知道房子呀、樹木哇都有多高,能讓我們更清楚的認識周圍的事物,也能使我們更好的做事情。等等
我由學生身高測量這一個體事件擴展開來,引導學生放眼周圍,通過對生活現象的舉例,使學生對測量的重要性和生活中測量應用的廣泛性有一個感性的認識,體會到掌握測量方法的必要性。
然後,組織學生小組合作,估計數學課本的長、寬、厚,並填寫記錄單。
最後,我發給每小組一把特製的沒有毫米刻度的紙尺,要求學生對數學課本的長、寬、厚進行測量。學生測量時,將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互相討論如何表述測量的結果。
紙尺上只有厘米的刻度,學生精確測量非常困難。我有意製造這個矛盾,是為了使學生的現有知識和現實需要發生矛盾沖突,讓學生體會到:只有米和厘米兩個長度單位是遠遠不夠的,要想准確的量出物體的長度還必須尋找一個更小的長度單位,從而產生要探索新知識的強烈慾望。這就為下面新知識的探索設置了有利的懸念。
3、現實需要,引入新課
這時我很自然的提出問題:同學們,要想精確知道它的長度,有什麼好辦法嗎?在小組討論內一下。
學生經過一翻思考會提出這樣的設想:我們能不能把1厘米分得小一些,或找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就好了,有的學生也可能會直接說出可以用毫米做單位。
這時我就根據實際情況有針對性的進行引導:
你從哪兒知道毫米的?大家都認為厘米作單位太大了,要創造一個比厘米更小的長度單位。剛才有同學說用毫米作單位,他說對了。毫米是怎麼來的呢?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
從而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探究體驗,形成知識(在這個階段,我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了如下版塊)
版塊1、認識毫米及毫米和厘米的關系
這一階段,首先讓學生獨立觀察直尺,然後配合學生的匯報我准備採用多媒體進行演示。(這是一個放大的直尺)通過動畫,清晰的反映出毫米和厘米的關系,對學生的有意注意進行正確的導向,提高課堂效率,突出了「1厘米等於10毫米」這個教學重點。
版塊2、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我准備組織學生進行如下活動)
(1)讓學生回憶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或厚度大約1毫米。
(2)我藉助1分硬幣、電話卡等讓學生明白這些東西的厚度大約1毫米。
(3)讓學生閉眼想像並用手勢表示1毫米的長度。
(4)讓學生想想生活中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寬度、厚度大約1毫米。
(5)用手勢表示2毫米、5毫米、10毫米的長度。
(6)說一說,測量生活中哪些物品的長度一般用毫米做單位。
(7)完成p3做一做,讓學生體驗測量的過程。
設計這一系列的活動,目的是使學生藉助實物進行類比,幫助學生更好的建立毫米這一長度單位的表象,使學生對毫米的認識逐步深入,從而突破教學難點。這樣不僅提高了估測的能力,而且還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來源於生活,數學又能為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服務的思想。
版塊3、小結
我由學生自主小結,暢談這節課的收獲。
第三階段:實踐應用,拓展深化
首先,我組織學生完成教材第5面練習一的第一題和第二題。
然後,讓學生量數學課本的厚度(用毫米做單位)
接著,要求學生估一估課本中的紙多少頁的厚度是1毫米?並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驗證一下。
設計這一實踐活動的意圖,是想通過估計、測量、驗證的活動,進一步加深學生對長度單位毫米的理解,有利於學生毫米長度觀念的形成,不僅培養了學生用毫米做單位進行測量的能力,而且還使學生體驗了逐步逼近的數學思想,有利於數學思想和方法的形成。其中量數學書的厚度解決了學生先前遇到的問題,也起到了前後呼應的作用,使學生體會到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應用於生活。
最後讓學生在成功的體驗中結束本節課的教學。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我採用「做」數學的教育理念,主要注重新課的引入,注重學生活動的開放性、有序性和有效性。總的設計思路為:以學生身高的變化為切入點展開教學;接著,在測量數學課本的長、寬、厚的活動中引起認知沖突;然後讓學生用眼觀察直尺、結合課件認識毫米和厘米的關系;接下來,讓學生在類比聯想中建立1毫米的長度觀念;最後,讓學生在實際測量活動中深化拓展知識。當然這是我預設的教學程序,實際上教學流程還要隨著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而變化。
我的課說完了,有許多不成熟的地方敬請大家指導,各位專家,各位同仁,大家辛苦了,謝謝大家!
F. 小學數學如何說課
一、說課的原則。
1、 科學性原則。科學性原則對說課的基本要求主要體現在:教材分析正確、透徹。學
情分析客觀、准確,符合實際。
2、 理論性原則。說理精闢,能靈活運用學科理論和現代教育教學理論,並能上升到一
定的理論高度,體現出較高的理論素養。一方面要有理論指導。對教材的分析應以數學學科基礎理論為指導,對學情的分析以教育學、心理學理論為指導,對教法的設計以數學教學論和數學教學法為指導,力求所說內容言之有理、言之有據。另一方面,理論與實際要有機統一。
3、 邏輯性原則。說課時要做到結構嚴謹、層次分明、表達清晰、說理嚴密、前呼後應。
4、 創新性原則。這一原則是說課的靈魂,也是衡量說課質量的重要標志。即,要有自
己的獨到之處,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你無我有,你有我優,讓人耳目一新。
二、(課前)說課的內容。
(課前)說課,一般包括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程序等幾方面內容。
1、 說教材。
(1)介紹教材的來龍去脈和教學內容的地位、作用。說課中教者首先要闡述所備、所上的數學內容的來龍去脈,分析本節課在整個一節、一單元乃至整個小學數學全套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義,而不是孤立地看待某課時教學內容
(2)提出本課時的具體明確的教學目標。課時目標越明確、越具體。反映教者的備課認識越充分,教法的設計安排越合理。說課中要避免千篇一律地提出「通過教學,使學生能正確計算××習題」一類的套話,要從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幾方面分析、制定教學目標。
(3)說本課教學內容包含哪些知識點,教例是如何展示教學內容的,教材敘述語言與例題怎麼搭配,按什麼順序展開的例題與習題的分布類型,其中的重點難點內容是什麼。
2、 說教法學法。
說教法。包括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媒體的運用。
說學法。教給學生什麼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哪些能力和學習習慣,以及為什麼這樣做。
3、說教學程序。
說出自己教學思路及理論依據,課堂結構、教學媒體的合理運用,實驗設計及板書設計等。
4、 說對本節課教學計劃的預評估。
一般數學課的說課材料可從這四個方面去准備,但也不是面面俱到,這幾個部分不是簡單的羅列,我們在思考說課內容,陳述說課內容時還應做到以下基本要求:
1、依據教學課程標准分析教材、分析學生。
2、說明教學目標的確立和實現教學目標的基本思路。
3、說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的策略。
4、說明教學方法的選擇和教學手段的使用。
5、說明優化教學過程結構的設想。
三、說課的方法和技巧
只要我們的老師深鑽「綱本」,細研方法,優選習題,精琢程序,就能保證說課質量。
1、如何說好課
(1) 要明確說課的目的,根據說課的目的確立說課的形式。
(2) 了解說課的程序,明確說課的流程。
(3) 要精心構思,不可信口開河,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4) 要說透如何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這一教育教學原則。
(5) 要抓重點,抓關鍵,講究「省略」,過渡自然,前後照應。
2、 說課技巧
(1)說「清」教材。
教師在說課前應認真學習課程標准中的基本概念、課程目標、內容標准等,把它作為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教學結構以及教法學法的理論依據。對這節課內容進行追本溯源,找到他在課程標准中的位置,看看數學課程標准對這個內容的要求,牢牢把握課程標准與教材的關系,把課程標准與教材緊密結合起來,反復揣摩編者的意圖,把握教學要求,合理確定教學目標、重難點。
「教什麼,怎樣教,為什麼這樣教」分析清楚明了。一般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剖析教材,課時安排,明確目標。
(2)說「對」教學法。
這個方法既包括教師實施教學目標的教法,又包括學生在這一節課上要掌握的學法。說課時必須要「實」,要對路,對准學生的學習思路。可關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的方法技巧、個體發展和群體提高這三方面內容。
(3)說「精」教學程序。
說出課堂教學的整體思路和環節;說出處理教材、教法和學生實際之間聯系的方法;說出對每個環節、每個層次、每個步驟的設想和安排及這樣設想和安排的依據;說出教學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抓好關鍵點的理由和方法;說出習題設計和板書以及設計的意圖、目的和理論依據。
一般可關注以下幾個方面:教具學具准備,設計思路,教學流程,板書設計。
(4)說「准」練習安排。
習題的設計,既要准確體現該節教學的目標、重點、難點,又要體現以促進學生發展為宗旨,考慮到不同類型學生的接受能力,做到分層設計、區別對待,真正體現讓不同學生獲得不同的數學發展。
四、說課應注意的問題
1、在個人鑽研教材的基礎上,寫成說課稿。在備說課稿時多問幾個「為什麼」。說課稿不宜過長,時間控制在10—15分鍾為宜,把握要求、容量適當。
2、說課稿側重於有針對性的理論指導的闡述,重點說清「為什麼要這樣教」。
3、說課的理論依據要隨說課的步驟提出,使教例與教理水乳交融,有機結合。
4、應掌握詳略,突出重點,避免空泛,力求實在。
5、展現專長,突出特色。
G. 小學數學 說課稿
「噸的認識」是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教材第六冊第三單元「千米和噸的認識」第三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為一課時。
一、說教材
本課題教學前,學生對重量單位千克和克有了較深的認識,並能夠准確地進行千克和克單位之間的換算,這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作了知識的鋪墊和思路孕伏。通過本課題教學,使學生對重量單位有比較全面的認識和理解。這不僅是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也為以後學習新知打下基礎。
教材所展現的知識結構,層次清楚,由易到難,便於學生理解和掌握。先通過兩幅插圖說明噸在實際中的應用,然後結合大米的重量,初步建立噸的觀念,揭示了噸與千克之間的進率1噸=1000千克。接著教材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推算體重幫助學生哇加深1噸=1000千克的認識。最後學生通過「做一做」了解並掌握噸與千克之間的簡單換算。
本課題的目標:
1.使學生認識重量單位噸,初步建立某些1噸重物體的觀念,知道1噸=1000千克。
2.掌握重量單位噸與千克間的簡單換算。
3.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本課題的教學重點是初步建立1噸的重量觀念,這也是教學難點。
二、說教法和學法
本課題的教法與學法擬體現以下兩點:
1.加大主體參與的力度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放手讓學生嘗試,讓學生在親身感受中推算,盡可能創設學生參與的情境,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
2.幫助組建認知結構
學生的認知結構由教材的知識結構轉化而來。教學中,通過復習的填空練習、新知教學中的嘗試練習、鞏固階段的綜合填空練習,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有序的、完整的知識結構,從而幫助學生組建起關於重量單位及其換算的認知結構。
三、說教學程序 』
第一課時。
教具:投影片、圖片、小黑板。
1.新課導人
(1).填空。 』
1千克=( )克 3千克=( )克
6000克=( )千克 5000克=( )千克
(2)請學生說出自己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請學生說出老師的體重約是多少千克。
克、千克是我們以前學過的重量單位,它們用來計量較輕物品的重量,當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時就要用「噸」作單位。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噸的認識」。教師板書:噸的認識。
以舊引新,過渡自然,便於學生接受新知、掌握新知。
2.新課展開
第一層次,教學噸的認識。
(1)利用投影出示課本中的直觀放大圖,引導學生說出兩幅圖的圖意。
(2)教師提問:汽車的載重量是多少?火車車皮的載重量是多少?計量這類較重物品用什麼作單位?
學生回答後教師小結:計量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噸作單位。
(3)再請學生說一說在哪裡看見過用噸作計量單位的標志。
這一層次的教學設計圍繞教學內容和小學生認識事物的特點,在教學中先演示、提問,再小結,讓學生充分感知噸這個計量單位,為下一步教學奠定基礎。
第二層次,認識千克和噸的關系。
(1)先出示問題:大米每袋重100千克,10袋重多少千克?
再出示課本的直觀放大圖,並將圖片逐一貼出。讓學生根據教師的演示,一袋一袋地數數(100千克100千克地數),每袋100千克,10袋是1000千克,1000千克是1噸。
1000千克就是1噸,1噸等於多少千克?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1噸:1000千克。
(2)同桌同學互相說出自己的體重,並互相背一背,來感受1個同學的體重有多重。
教師提問:我們班乎均每人體重按25千克計算,40個同學的體重是多少千克?是幾噸?(40個同學的體重是1000千克,是1噸。) .
這一層次的設計,充分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學習,並親身感受和推算,有利於學生建立1噸重的觀念,突破難點。
第三層次,教學千克與噸的換算。
(1)出示:6噸=( )千克,5000千克=( )噸,讓學生試做。
啟發學生想出:因為1噸是1000千克,6噸就是6個1000千克,所以6噸是6000千克;5000千克裡面有5個1000千克,所以 5000千克就是5噸。
(2)完成課本中的「做一做」。 —
這一層次的設計,整個過程讓學生試著獨立完成,給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
3.鞏固練習 。
(1)填出適合的單位。 ·
一筐蘋果重25( ) 一個乒乓球重3( )
一袋化肥重50( ) 一隻大象重6( )
一輛貨車載重4( ) 一支粉筆重5( )
(2)匹配連線。
5000千克 2噸
8噸 6千克
2000千克 8000千克
6000克 5噸
(3)計算:1280千克-1噸 6噸+50千克
72噸-23噸 93噸50千克-93噸
(4)完成練習十九第2~5題。(做在課本上)
練習形式多樣化,既有利於學生鞏固新知,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全課小結
H. 小學數學研究課《什麼是周長》說課稿
一、明確內容,說教材
本節課是本單元的起始課,它是在學生認識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的基礎上展開的,這是學習平面圖形周長的基礎。學生只有對周長的概念做到真正的理解,才能對後面的周長的計算、測量及應用有更好的理解認識。所以,學好本節課的內容,對今後的學習將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說設計理念:
1、注重所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
新課程標准中強調「學習有價值的數學」,所以在選取例子時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或具體事物出發展開教學,通過觀察、操作、探索、交流等活動,獲得對空間與圖形知識的直觀經驗,並逐步形成初步的空間觀念。
2、讓學生親身經歷「做數學」的過程。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在生動的具體情境中呈現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材料,提供充分的數學活動的機會,通過觀察、測量、計算等一系列活動,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掌握測量方法,在計算中進一步理解周長的含義。這種讓學生在親身體驗的過程中學習數學,有利於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也使學生的情感、態度、能力等得到充分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三年級的學生已經了解了一些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孩子們通過美術課也理解了「邊線」「輪廓」等詞語的含義,因此我讓學生在「剪一剪」「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的基礎上來理解周長的含義,更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四、說教學目標
根據課標中的要求,結合教材特點以及三年級學生的實際水平、認知規律,我確定本節課的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理解周長。
2、能力目標:培養和發展學生多向思維能力,鼓勵學生採用多種方法測量與計算圖形的周長。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
3、情感目標: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
五、教材處理
1、根據教材的編寫意圖和課標要求,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認識理解周長的含義,會測量圖形的周長。
2、教學難點: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設計了剪一剪、描一描、摸一摸、量一量等幾個活動,幫助學生建立起周長的空間觀念。
六、說教法、學法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學生主動學習,促進各級思維,勇於探索的原動力。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我更關注的是學生數學學習「再創造」的過程和情感態度的體驗,精心設置教學情境:猜、說、摸、畫、量、用周長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師生互動中,發揮他們的學習主動性,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的成長。讓學生通過說一說、摸一摸、畫一畫、猜一猜、量一量等活動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並在體驗交流中升華為理性認識。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採用了操作法、觀察法、比較法、討論法、愉快教學等方法,同時在教學中,注意獨立思考,合作操作,小組交流,學習形式的交互運用,達到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目標。
七、說教具、學具:CAI課件、剪刀、名簽卡片(圓形、三角形、長方形、梯形)。
八、說教學過程
這部分我分五個環節進行。
(一)周長概念的建立
在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了剪一剪、描一描、摸一摸三個活動,意在喚起學生的學習慾望,使學生感知周長、理解周長。
活動1:剪一剪,感知周長。
上課開始,我先讓孩子們拿出課前老師給大家准備的名簽卡片,讓孩子們把名簽剪下來,問他們:你是怎麼剪的?當孩子回答「我是沿著邊線剪的」時候,其實就是孩子們初步感知周長的時候。
活動2:描一描,揭示周長
課件設計動畫展示兩只小螞蟻參加長跑比賽的情景,看誰先到達終點,我讓學生來當裁判,啟發學生分析理解,強調1、是沿樹葉的邊線,2、是要爬一周也就是從起點還要回到起點。從而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接著讓孩子們描出書中45頁第一題圖形一周的長度,在描的過程中繼續體會周長是封閉圖形一周的長度,從而揭示出周長的概念.
活動3:摸一摸,理解周長。
在學生初步感知了「周長」後,引導學生找一找身邊物體表面的周長,如:課桌面的周長、數學書封面的周長、黑板等多個物體表面的周長。學生通過同桌交流,上台指一指,台下議一議等形式,進一步明確了「一周的邊線」在哪裡?手指從哪裡開始指,哪裡結束?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這「一周的邊線」是連起來的(封閉的)。接著我再出示一個角,讓學生分析這個角有沒有周長,在課堂上學生很快就根據前面的知識分析出:角不是封閉圖形,它是沒有周長的。這樣,學生在剪一剪、描一描、摸一摸中,對周長的概念就有了充分的理解。
(二)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長的意義
學生知道了什麼是周長後再組織學生以兩人合作學習的方式來具體測量一些圖形、物體表面的周長。如數學書封面、文具盒面、桌子面還有課前老師發給同學們的名簽卡片等表面的周長。本環節主要意圖是讓學生學會思考用什麼樣的工具,用什麼方法去量出不同圖形的周長。達到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的目的。通過實踐操作在測量中深化學生對周長概念的理解。
(三)聯系實際,應用周長
為了讓學生感受到我們本節課的內容,在現實生活中是有用的,我先讓學生想一想,生活中哪些問題會與物體的周長有關?學生很快就說出黑板邊框、相框、校園的圍牆等等。我在適時地引導學生那在我們的身上有沒有周長呢?學生很快說出了身體各部位的周長,如腰圍、頭圍等,鼓勵學生互相量出對方的腰圍,頭圍,當孩子興趣正濃時順勢讓學生回家去測量爸爸、媽媽的腰圍,去量一下家中書桌的周長等,把課內學習引伸到課外。
(四)拓展延伸 深化認識
課件出示兩個小螞蟻繼續比賽的情境,讓孩子們分析比賽路線是否公平。從而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認識到雖然有些圖形的形狀是不一樣的,但它的周長卻可以是相等的。深化對周長概念的理解。通過課件演示兩個小螞蟻同時到達了終點。
(五)歸納總結,完善認識。
你學到了什麼?什麼是周長?還有什麼疑問?讓孩子們來總結本節課的內容,給他們一個梳理知識的機會,完善本節課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