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數學 北師大版 一年級《一共有多少》說課稿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
1、說課內容: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實驗教材北師大第四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上冊的內容《一共有多少》。
2、教材分析:《一共有多少》是北師大版一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第一節的內容。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數學運算,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對數字有了一定的認識,加上自身的經驗積累對學習本節知識也有很大的幫助。
3、學生分析:學生在學習之前對加法應該都有比較簡單的認識,因為加法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數學運算方法,學生對此有一定的情感體驗,因此對於這節課的學生是非常有幫助的。但是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知識經驗不同,每個同學接受知識的能力也有所差別,因此我會顧及到每個學生。通過合作交流、自主探索培養學生溝通能力以及對數學的濃厚興趣。
4、教學目標:
(1)結合熟悉的生活背景和已有的生活經驗,理解加法的意義。
(2)在觀察、操作的活動中,探索5以內數的加法
(3)在會讀會寫加法算式、感悟把兩個數合在一起,一共是多少用加法計算。
5、 教學重難點:感知加法的意義,以及計算與生活的聯系。
6、 教法:本節課首先以生活中的例子為背景,引起學生對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用符號代替法來代替實物,再讓學生動手操作,根據之前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用數字來表示這些符號,進而進行加法的學習,最後請同學列舉生活中的例子並列出算式,使學生更加深化對加法的學習。採用「情景學習——解決問題 拓展思維——課外延伸」的教學方法。
7、學法:新課程倡導「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方法,但是根據一年級學生的情況,在注重學生主體的同時教師還應注重對學生的不斷引導。通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進行本節課的學習。
8、 教學過程:
第一個環節:初步感知加法
先給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開始本節課的學習。「去商店買東西,買了一塊橡皮兩毛錢,一支鉛筆一毛錢,我應該給老闆多少錢?」通過這樣簡單而又經常碰到的問題使學生對學習數學產生興趣,並且明白生活處處有數學。並請學生舉自己生活中所遇到的有關加法的例子。
第二個環節:進一步感知加法運算,明白加法的含義
學生會用符號代替法來代替生活中的實物,小組合作交流,一個學生舉例子,其他同學用小棒或者小圓片擺出相應的樣子,學生就會明白加法就是兩個數合在一起,並通過數數得出答案。
第三個環節:會用數字進行加法運算,學會正確讀、寫、使用「+」
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經會用符號代替實物,用數字代替符號,因此在擺小圓片的基礎上請學生之間相互討論怎樣用數字和「+」來表示一個數學算式。
第四個環節:看圖示能正確列出算式,並說出為什麼要這樣列
看到圖示,學生基本會正確列出加法算式,但是由於角度不一樣列的算式也不一樣,但是都應該值得肯定。讓學生獨立列出算式,並說出你為什麼這樣列。
第五個環節:鞏固練習、課外延伸
根據課本上的練習題,鞏固所學知識。最後請學生列舉平時遇到的有關加法的問題,並列舉算式說出原因。或者提出遇到的問題,同學之間相互討論解決。
以上是我對《一共有多少》這節課的認識和教學過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生活中的問題,讓學生動手操作,合作交流,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使學生保持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數學的生命是生活,我希望學生明白數學不是無源之水,而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知識。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道路上走的更遠。
『貳』 我想要北師大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秋遊)的說課稿,求解答
參考參考吧!
《秋遊景山》說課稿
落實語文工具性,加強語文情感性,這是目前語文課堂教學素質化的兩大基點。然而,問題的關鍵在於:語文工具性和情感性的訓練在實踐中往往倚輕倚重,很難得到較好的統一。或是突出了工具性而削弱了情感性,或是加強了情感性而淡化了工具性。這樣,追求語文訓練工具性和情感性的有機統一,就成了當前語文課堂教學素質化的一個重要課題。為此,我校語文組開展了專題研究。下面就結合說課來匯報一下。一、從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統一的角度分析教材。《秋遊景山》是第七冊第四單元重點課文,記敘了「我們」秋遊景山時所看到的美麗的景色,全文技游覽順序可分為兩段。先寫走進公園看到的美麗景色,接著寫來到果園,看到果實累累;秋色迷人,最後登上萬春亭,舉目遠眺,北京城盡收眼底。整篇文章結構嚴謹,層次清晰。從語文課的工具性來分析,能通過訓練培養學生分段的能力,從而落實第四單元重點訓練課目——學會按時間或地點變換的順序給課文分段,同時,也使其它各項語文能力得到訓練。再從語文課的情感性分析,課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首都北京園林建設和現代建築的雄偉,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北京的贊美之情。像這樣借景抒情的文章,我們就可以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既培養學生語文能力,又陶冶學生愛美的情操,使工具性和情感性相互結合,水乳交融。二、從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統一的角度制定目標。根據以上分析,再根據本學期教學目標「能按一定順序給課文分段、抓住重點詞、句理解一段話的內容」。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學會按時間或地點變換的順序給課文分段的方法」,我確定了本課教學目標:1.學會本課的12個生字、理解25個新詞。2.能技游覽的順序給課文分段,正確流利朗讀課文,背誦3~7自然段。3.培養學生熱愛祖國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根據目標之間的內在聯系,對全文教學任務,我作了這樣的分配和安排:第一課時:初讀了解課文,給課文分段,讀懂第一、二自然段。第二課時:學習第二自然段,聯繫上下文說詞義。第三課時:進行詞句和朗讀背誦訓練。下面,我著重從工具性、情感性來說說第一課時的教學目標:1.情感性目標:培養學生熱愛祖因首都北京的思想感情。2.工具性目標:按游覽順序給課文分段,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景物特點,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根據單元重點訓練項日,確定課時重點是:技游覽順序給課文分段。難點是:感受景物的美。同時,也是從工具性和情感性兩方面來確定的。三、從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統一的角度選擇教法。從工具性的角度出發,我選擇了「習題導練法」,根據這個目標,把課文內容分解成各種類型的訓練題,讓學生通過當堂完成習題,進行語言的實踐訓練。從情感性的角度出發,我選擇了」情境教學法」,教師通過用圖畫再現情境,用導語創設情境,用朗讀感受情境,用音樂渲染情境,讓學生入境動情。具體設計時,使兩種方法融會貫通,相互交織,讓學生在情境中不知不覺地得到了語言文字訓練。以情促練,又讓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感受美、領悟美、體會美,進入語言學習的奇妙境界,這便是以練激情。並在訓練設計中,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使「教法學法化,學法教法化」。當然,兩種方法結合是否和諧,還得看教程設計。四、從工具性和情感性相統一的角度設計教程。工具性情感性雙性統一不能只顯示於一、二個訓練環節中,而應當蘊含於全部訓練流程中。據此,我安排了以下四大環節:1.導語激情,引入新課。2.整體悟情,梳理結構。3.細讀品情,深究重點。4.結課化情,鞏固延伸。下面就具體介紹一下每一步的設計:(一)導語激情,引入新課。「同學們,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大家還記得富饒的西沙群島嗎?還記得雄偉的趙州橋嗎?還記得被譽為藝術寶庫的敦煌莫高窟嗎?是啊!我們的祖國大好美景,真是數不勝數,特別是首都北京,更是令人神往,最近老師有位畫畫的朋友從北京回來,給我帶來一幅圖,我們欣賞一下(出示掛圖)這就是北京的景山公園,請你看圖這樣說:景山公園( )。然後說:( )景山公園( )。」這樣設計有幾個意圖:(1)運用情境教學法,通過引入入勝的導語,色彩艷麗的圖畫,把學生帶入特定情境,並為整堂課定下情感基調,而且在特定情境中訓練語言,培養學生會說話,並把話說具體的能力,體現語文工具性的特點,這樣,兩者相互結合,讓學生有感而發,在愉悅的氛圍中訓練語言。(2)從心理學角度講,運用舊知引出新知,較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二)整體悟情,梳理結構。這個環節,我這樣設計,先請學生聽老師配樂朗誦,再完成以下練習。「我們走進( ),看到山頂上萬春亭和山腳下的大花壇,沿著山路來到( ),看到各種果實累累,再沿山道拾級而上,來到( ),美麗的北京城盡收眼底。」填三個地點,對學生來說是輕而易舉,然後根據三個地點給課文分段。這樣設計有三個意圖:①根據閱讀教學規律,從整體入手把握全局,幫助學生了解課文內容。②通過配樂朗誦渲染情境,讓學生從中感受情境美,語言美。③在這個情境中,運用習題導練法,化課文內容為習題,為學生鋪設階梯,佼學生分段能水到渠成,順利達成訓練目標。(三)細讀品情,深究重點。這部分的學習,我主要抓了3個重點的句子,下面我以2、3兩句為例來說一說,第二句我設計了這樣一個說話練習:「盛開的菊花有( )色的,( )色的,( )色的,還有( )色的,真是( )!」「盛開的菊花有的( ),有的( ),還有的( ),真是( )!」前者重顏色,後者重形狀,通過觀察想像體會菊花的美。學第三句話時,我設計了一個書面練習,讓學生讀後填空。「( )的海棠果( )的大柿子( )的大蘋果」再讓學生連起來,用總起分述的結構練習說話。然後表演、朗讀,體會課文擬人手法。設計這樣的練習,主要有3個意圖:1.從工具性的角度出發,體現訓練綜合性,語文教學大綱中規定,小學語文教學目的是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使學生初步具有聽說讀寫能力。所以,我在設計時,必須充分發揮語文工具性的特點,讓學生多想、多讀、多寫、多說,使各種能力得到協調發展,我這里就設計了讀的訓練,想像力的訓練和觀察力的訓練,還有說和寫的訓練,大大擴展了訓練的總量,能提高40分鍾的效率。2.體現訓練的轉換性。通過練習幫助學生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轉換成有個性的語言,在學習心理中,有一個「內化」過程,以提高他們組織和運用語言的能力。3.體現訓練的情感性。通過語言文字訓練讓學生感受到景物的形象美、色彩美,通過感情朗讀感受語言文字的韻律美,以練激情,既能促進對課文的理解,又能強化情感渲染,使情感性和工具性在語言文字的訓練中互為依託,相得益彰。(四)結課化情,鞏固延伸。先讓學生配樂朗讀一、二兩段,然後老師小結。「遠望萬春亭,紅柱黃瓦,綠葉映襯,美不勝收,盛開的菊花五顏六色,千姿百態,成熟的果子香氣四溢,惹人喜愛,同學們,面對這一番景象,你會說什麼呢?」「在秋色的裝點下,古老的北京城更加雄偉壯麗,現在讓我們在果園里稍作停留,下節課我們再登上萬春亭,遠眺北京城。」這樣設計的主要意圖,順著文章思路,讓學生在美的感受中,由情境聯想到語言,情不自禁,有感而發,「好』派迷人的秋色!」這樣,我們就通過語言文字訓練,既達到了工具性目標,又達到了情感性目標,我再順勢利導,把著眼點出自然美引向北京城的建築美、整體的美,使情感體驗向深層次延伸。綜上所述,我們不難發現,語文課的工具性和情感性,完全可以統一在訓練過程中,我們用各種方式創設情境,在特定氛圍中訓練語言,以情促練,在語言文字訓練中,再現情境,體驗情感以練激情,佼兩者在課堂訓練的運行過程中化為一體,水乳交融,成為語文課堂的訓練主線,使學生「認知」在訓練中深化,「能力」在訓練中培養,「情感」在訓練中陶冶,語文素質在訓練中得以全面發展。
『叄』 最新北師大版《小樹有多少棵》說課稿
一、說教材
1.教學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學第五冊第一單元第一節《小樹有多少棵》。
2.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上學期已經熟練掌握乘法口訣基礎上,新學期的第一節課。教材利用三捆小樹的具體情境,引導學生在活動中進一步探索一位數乘整十、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也是學習兩位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為第四單元、第六單元學習筆算乘除法打基礎。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通過口算訓練,既能培養學生迅速的口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注意、記憶和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學習筆算的基礎。
3.學情分析:學生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已經能熟練掌握一位數乘一位數的表內乘法,能運用已學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並對用乘法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有著濃厚的興趣。
4.教學目標的確定:根據數學課程標准及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⑴探索並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並能正確地進行口算。
⑵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體驗數學與生活實際的密切聯系。
5.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正確計算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
教學難點:發現規律,將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遷移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乘法中。
二、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達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採用了以下教學方法。
1.發現法,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個「發現者」。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充分展開思維,發現方法,發現規律,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
2.練習法,練習在數學教學中佔有特別重要的地位,本節課在新課後設計不同層次的練習,通過一系列靈活多樣,一定量化的訓練,使學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
3.遷移法,由於數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十分緊密,所以,教師在教學中就應當運用遷移規律,抓住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以舊引新。乘數是整百、整千數的口算方法,就可以從乘數是整十數的口算方法中進行遷移,這樣的知識遷移,最後轉化為技能技巧,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三、說教學流程:
課前熱身:20道表內乘法題。
【設計意圖】學生雖然已經掌握了乘法口訣,但經過一假期的時間,有些已經淡忘,有必要在課前適當訓練,喚起對舊知的記憶,同時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盡快找到數感。所以在新課伊始進行表內乘法的復習。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首先我用激勵的語言祝賀孩子們成為三年級的小學生,歡迎他們重新回到學校。以美化身邊的環境為契機引出情境圖。
每捆20棵
1.探索新知。
(1)仔細觀察並說出數學信息。
(2)根據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
(3)試著解決問題:3捆小樹一共有多少棵?
(板書課題:小樹有多少棵)引出:20×3=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是教學的必要手段,讓學生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嘗試解決問題,並鞏固復習乘法的意義,為新課的教學奠定基礎。
2.討論演算法。(學生經過獨立思考,交流演算法)
(1)20+20+20=60(2)2個十乘3是6個十,就是60。
(3)2×3=6,20×3=60
先不看20後面的「0」,2×3=6,乘完後再在6的後面加一個「0」,所以就等於60.
3.優化演算法:以上演算法你認為哪種更簡單?
由於學習過乘法的意義,所以學生會根據已有的經驗排除加法,很自然地選擇第三種方法。而第三種方法是本節課希望學生掌握的口算方法,所以教師抓住機會及時總結、強化。
4.小結:在乘的時候先不看乘數末尾的「0」,乘完以後再在積的末尾添上同樣多的「0」。
5.師生共同將題目補充完整,教師板書為學生做好示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
6.追加問題:4捆小樹有多少棵?5捆呢?(剛剛優化口算的方法,讓學生獨立完成題目進一步強化口算的方法。)
二、 遷移應用,探索規律。
1.出示練習:
3×2 5×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學生通過獨立計算,得出算式的結果,引導學生觀察比較這幾組題目,找一找豎列算式的規律,用自己的話說說發現了什麼?學生能夠發現,一個乘數不變,另一個乘數的末尾依次多一個「0」,積的末尾也多一個「0」。學生已經把整十數乘一位數的方法遷移到整百數乘一位數,此時進行方法的強化,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來概括計算的方法,既訓練學生的思維,又發展學生的語言。
2.拓展訓練:3000×2 5000×4 6×7000
在學生總結出整百數乘一位數口算方法的基礎上,隨即出示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學生能夠類推出相同的方法,使學生真正理解添上同樣多的「0」的含義,並且把這種口算的方法熟記於心,達到內化的目的。
三、 變式練習,積累內化。
1.口算練習:(學生獨立計算,指名說說算理。)
2頁3題30×4 50×8 9×600 40×5 60×7 800×4
3頁2題70×8 30×6 600×9 4×60 20×7 3×800
90×5 8×50 700×4
2.填空:(鞏固算理)
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乘一位數,先不看()末尾的「0」,乘完以後再在()的末尾添上()的「0」。
『肆』 北師大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什麼是周長說課稿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個內容——《什麼是周長》.下面,我主要從教材、學生、目標、方法、過程、反思六個方面對本課加以說明:
一、教材
1、教材分析
《什麼是周長》是小學數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周長》的第一節課,本節主要教學內容有:通過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等實踐活動,理解周長的含義,為後面認識各種圖形周長的含義,及周長的計算做好鋪墊。計劃一課時進行教學。
2、教材編寫特點
本課教材有以下編寫特點:首先通過螞蟻爬過樹葉的邊線一周,使學生初步直觀認識什麼是樹葉的周長;然後又通過操作活動理解周長的意義;最後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3、本課教材體現了「轉化」「平移」等數學思想。
「轉化」方法是研究和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有效的思考方法,是運用事物運動、變化、發展和事物之間互相聯系的觀點,把未知變為已知,把復雜變為簡單的思維方法。課後的練習3向學生滲透了平移的數學思想。因此,在教學中,力爭做到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滲透數學轉化思想,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學會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從而提高數學能力。
二、學生
學生已經認識了三角形、平行四邊形、長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圖形,並且已經掌握了這些平面圖形的基本特徵。生活中會用「邊線、一周」等詞進行表達和交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周長意義里「長度」含義的理解可能會有困難。低年級學生對身邊的、有趣的學習內容特別感興趣,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本班學生實際,我在本課教學中注重創設有趣的問題情境,幫助學生找到周長的生活原形,利用觀察演示、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生動的學習過程中建構新知。
三、目標
1、教學目標
根據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事物或圖形,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周長;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過程與方法:在「描一描、摸一摸」等學習活動中培養獨立思考,動手操作的能力;在估腰圍、測腰圍的過程中培養估測的能力,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感知周長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2、 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我確定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周長的含義;教學難點是能測量並計算三角形、長方形、梯形等圖形的周長。
四、方法
根據教學內容以及本班學生實際,我在教學中注意創設情境,用觀察演示和動手操作相結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描一描、量一量、摸一摸、估一估」等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充分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逐步建立周長的空間觀念。
五、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上課開始,我創設了這樣情境:圖形家族的三角形、長方形、梯形一直在為「誰的周長長」爭吵不停,這時問學生「同學們願意幫他們解決嗎?」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但要想幫它們解決必須有一個問題先要弄明白,「什麼是周長」自然導入本節課。
(二)探究新知,理解新知
1、描一描,說一說,感知樹葉的周長
首先利用描樹葉的情境,在描、說的過程中體會什麼是圖形的一周;再問學生:「為什麼有的同學描的快,有的同學還沒有描完呢?」讓學生體會長度並初步感知樹葉的周長;接著讓學生用自己剛獲得對樹葉周長的體驗來做裁判,判斷小螞蟻貝貝、豆豆、樂樂誰爬過的長度是它們所爬樹葉的周長呢?不僅讓學生體會一周是從起點開始還要回到起點,還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感知周長的概念
在前面的基礎上,提問:「圖形有周長嗎?」此時學生的心裡也有了一個小小的問號,這時,我就告訴學生什麼是三角形的周長,然後緊接著問:「那什麼是長方形的周長呢?梯形的周長呢?」接著引導學生總結什麼是圖形的周長。
初步感知周長後,請學生觀察簡筆畫,哪個圖形所有線條的長度正好是圖形的周長?讓學生體會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對周長的含義得到完整的認識。
3、量一量,理解周長的意義
在學生理解了周長的意義後,幫助圖形家族的幾位朋友解決問題,「誰的周長長?」激發學生學習的慾望。另外,及時組織學生具體測量一些圖形的周長,加深對圖形周長的認識,多次體驗,感悟周長的概念,體現學生認識的過程。在試講時,這部分最成功的是讓學生匯報不同的測量方法,拓展他們的思維,使學生體www.shuxueba.com會到同一圖形可能測量方法不同。
(三)聯系實際,應用周長
1、找一找、摸一摸
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入手,引導學生找一找身邊物體表面的周長,再與學生一起演示,指出物體表面的周長。這樣,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拓寬了學生對周長的感性認識,建立豐富的表象,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2、量、估腰圍
通過上面的活動,學生已經感受到很多圖形和物體表面都有周長。這時告訴學生,周長在生活中還有著廣泛的應用--比如腰圍。教師首先示範測量的方法,再讓學生進行估計、測量,使學生在反復估計、測量的過程中逐步提高估計的能力。通過這樣一系列活動,使學生體會到,估計不是亂猜,要有據可循,同時讓學生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四)提高練習、鞏固新知
利用「圖形家族出難題」的情境再次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第一題是用兩根一樣長的鐵絲圍成兩個不同的三角形,判斷它們的周長一樣嗎?第二題是有兩根鐵絲圍成的圖形,(P45 3(1))它們的周長一樣嗎?讓學生明確圖形形狀不同,周長卻有可能相同,使學生會用轉化、平移的方法來解決較難的問題。
(五)課堂小結
通過交流本節課的收獲,激發學生進一步研究周長問題的興趣。使學生獲取的不僅僅是數學知識,而更多的是對數學的好奇心以及探索數學世界的熱情。
(六)布置作業
課後給學生布置如下作業:請在方格紙上畫出周長為12厘米的圖形(每格邊長1厘米)]使學生將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的知識延伸到無限的課外,從課堂走向課外,感受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
六、反思
在教學設計和試講的過程中,我體會到,本教學設計和其他教學設計的相同之處有:一方面是注重數學知識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另一方面是讓學生親歷「做數學」的過程。
和其他教學設計有所創新的地方有:整體設計體現了"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理念;創設圖形家族爭吵誰的周長長,利用學生愛幫助別人的特點,引出問題「什麼是周長」;關注學生對測量的體驗,由學生自主選擇測量方式,並交流測量結果和體會;布置作業為:在方格紙上畫出周長為12厘米的圖形(每格邊長1厘米),使學生將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的知識延伸到無限的課外。
『伍』 北師大版小學二年級數學分蘋果說課稿
說課課題一年級數學 分蘋果說課教案的內容分為五部分:說教材,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說教法,說學法.一.說教材(一)教學內容:本課時的教學核心內容是學會10的加減法,在分蘋果的活動中,使學生體會10的加減法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二)教學知識目標:1.學會10的加減法.2.通過游戲學會湊10法.(三)能力目標:培養學生有條理地思考問題(四).教學重點:10的加減法(五).教學難點:體會10的加減法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10個蘋果分成兩堆,每堆有幾個+= 1010 -=9191二.說教學過程一.復習(展示課件1)二.新授1.導入.(出示情景圖,展示課件2)今天老師請你們幫個忙,把這堆蘋果分成兩堆,每堆有幾個 你有幾種分法 (讓學生在小組中合作學習,每個人用10根小棒試著分一分)2. 建立模型,體會10的加減法.(1)全班交流,可以得出以下結論:9個一堆,1個一堆,可以列式:9+1=10,1+9=108個一堆,2個一堆,可以列式:8+2=10,2+8=107個一堆,3個一堆,可以列式:7+3=10,3+7=10……...最後總結出幾加幾得10的所有算式,讓學生自己吧算式整理排列好,並問:哪種排列方法好 並說出理由.1+9=10 2+8=10 3+7=104+6=10 5+5=10 6+4=107+3=10 8+2=10 9+1=10讓學生看算式,找一找從中發現了什麼規律 (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使學生初步感知:在總量10不變的前提下,一部分量依次增加,另一部分量就依次減少1.(2)出示表格,問這個表格怎麼填(只要表格中上下兩個數相加等於10就行)通過填空體會10減幾得幾的減法.10減1得9,10減2得幾 10減3得幾 ......讓學生獨立填一填,從而總結出10減幾得幾的規律.10-9=1 10-2=8 10-3=710-4=6 10-5=5 10-6=410-7=3 10-8=2 10-9=1(3)數學游戲 -----數字劃拳游戲(同位同學相互做,比如說:一個同學出2根手指,讓對方同學出8組成10)三.鞏固練習完成練一練第1,2,3,4題.(展示課件4)練一練三.說板書設計.(這課板書比較簡單,只要在黑板上把10的組成寫下來就可以了.)四.說教法1.多媒體輔助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教學集圖象.聲音.文字於一體,使教學內容更生動更形象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新的知識.我在教學中就利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情景圖的展示,作業的設計就充分利用了這點.2. 情景展示與實物演示法創設生動形象的情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在生動活潑的情景中學習新的知識,另外通過數小棒這些真實的實物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既加深了他們的記憶,也在游戲中學習了新的知識.五.說學法1.自主學習在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同時,要培養他們自主學習的學習 習慣,讓他們獨立思考,獨自發現規律,不能由老師全權代替.2.合作互動學習合作互動學習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特別是在低年級的教學中,合作互動可以使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習積極主動,易於合作
『陸』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什麼是面積》說課稿
各位評委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是來自黃壩鄉郭圩小學的秦漢海。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什麼是面積》。下面我將對《什麼是面積》這一課進行細致深入的說明,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本節課的教材內容,
1、教材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准實驗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39~41頁。
2、教材簡析:
「什麼是面積」是北師大版小學數學教材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面積」的第一課時,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已經認識平面圖形,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生從學習長度到學習面積,是從一維空間向二維空間轉化的開始,學好這一內容,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而且還能為以後學習組合圖形及不規則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
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設計為如下三個方面:(課件)
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實例和畫圖活動,認識物體及圖形面積的含義。培養直觀估測的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過程與方法: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感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經歷探索比較面積大小的過程中發展空間觀念,增強自主探索的意識,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
那麼我們將(課件)結合實例認識面積的含義作為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則是:(課件)探索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感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基於以上教學目標以及教學重點、難點的制定,將本節課的教具、學具安排如下:(課件)教師准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准備:(課件)五角硬幣、一元硬幣各一枚、長方形和正方形紙片、彩筆、剪刀。
基於以上深入的了解與分析,我將本節課的教學流程(課件)分為如下四個環節:
首先就讓我們走進本節課的第一環節:情境引入
開課伊始,我會出示一個小正方形和一個大正方形,挑選男女生各一名,進行塗色比賽。學生開始比賽,師生討論比賽的公平性。引出課題:什麼才是面積呢?(板書課題)
(在這個環節里,由學生感興趣的比賽活動情景引入,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很自然地引入新知。)
二、初步感知面積概念
(一) 物體的面積
數學要與實際生活聯系在一起,這樣才能使孩子們感受到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所以在這一部分中(課件),我先讓學生說一說:你們生活中都見過哪些面呢? 再讓學生摸一摸,比一比,我主要利用舉出身邊實例的方法,如讓孩子們用手摸一摸數學課本的封面、1元或5角硬幣的表面,通過觀察與操作孩子們會自然地總結出:物體的表面就是它的面積。(板書)
(二)平面圖形的面積
心理學家皮亞傑指出「活動是認識的基礎,智慧從動作開始」。基於這一點,在塗一塗中,首先我會出示三個平面圖形(課件),並讓孩子們將這些圖形塗上顏色:孩子們會很輕松的塗出前兩個平面圖形的面積。(課件)
對於孩子們塗第三個圖形的情況,我有這樣的預設:
1、塗不出角的面積,因為它不是封閉圖形。
2、在開口處假想有一條邊,錯誤的塗出角的面積。
此時,我會適時引導:同學們,你們可以將角與三角形對比,你覺得他們一樣嗎?利用對比的方法,孩子們可以明確角不是封閉圖形,塗不出面積。通過實踐操作孩子們會很自然地總結出: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圖形的面積。
(課件)(本節課中培養和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發展空間觀念不能靠紙上談兵,也不能靠幻想。因此,在本環節,我安排了「摸一摸」「比一比」「塗一塗」等實踐活動,讓孩子們知道物體的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板書「或」),從而將培養和發展孩子們空間觀念的目標落到實處。)
第三環節,質疑再探體驗藉助工具比較圖形的大小的方法。
(課件)這一環節也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我主要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引導,剛才孩子們已經對圖形面積的含義有了初步的認識,(課件)接下來,我會出示三組圖形,同時我會引導孩子們進行比較:
通過比較,孩子們不難發現第3組圖形不像前兩組那麼容易比較出大小。此時學生會再次質疑:利用什麼方法才能比較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