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小學數學教學中幾種情景的創設
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及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不協調」,通過立障設疑、創設「不平衡」,使學生產生認知失調,把他們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使學生在高漲的情緒推動下思考和體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把學生的認知過程適時置於特定的環境中,創設悅目、悅耳、悅心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和認知的發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立足於學生的知識基礎。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識基礎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主動、持久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最終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每當學生在學習進程中,觸及到新的知識時,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一時不能派上用場,於是就產生一種急於探究問題的症結而又無從下手的心理狀態。比如,在學習異分母分數減法時,先復習同分母分數減法法則——分子相減,分母不變,然後,讓學生試算1\3—1\4,學生根據已有的計算經驗(同分母分數相減)不能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了,於是創造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碰壁了,引發了學生激烈的認知困惑,這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驅動學生不得不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喚起.所以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必要的。
2.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兒童喜歡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情緒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佳。學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的提高。教師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不針對這些特點創設問題情境,不能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漲的心理狀態,就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提高教學效果。因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心理活動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生認知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練、個性心理形成的過程。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問題情境的內容、形式要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年齡階段而有所變化。對低年級兒童而言,顏色、聲音、動畫等有極大的吸引力,教師可運用故事、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側重創設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因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2. 小學數學情景創設應注意哪些條件
1、不要牽強附會
「創設情境」中出現的牽強附會的問題可分為幾種情況,其一,情境中的版數權學與兒童經驗中的數學相距甚遠,不能引發正遷移,不利於學生走進數學。其二,情境中的數學與教材中的數學(即知識目標)相距甚遠。不利於引發學生的現象沖突。再者情境中的數學現象繁雜,主題不明確,容易導致學習目標的偏離。其三,教學情境創設走向絕對化,教學目標難以落實。
2、避免缺乏問題性
有的教師把創設情境,片面地理解成為課前師生交流,產生親和力的一項活動,有的理解成為激發興趣的一項游戲、談話等,有的把它當成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而缺乏問題性、缺乏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沖動性。
3、不注重階段性
「創設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狹義的理解可認為是一種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而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而言,方式應有所不同,低、中、高段分別應有不同的創設的策略。有的教師則將其公理化、公式化了,忽視了學生學習個性的階段性特徵。
3. 如何有效地進行小學數學概念教學的情景創設
一、符合兒童的心理特點,體現情境的趣味性.\x0d問題源於某種情境,而生動具體、富有情趣的情境則是產生問題的肥沃土壤.將問題置於生動有趣的情境中,能夠使學生的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共同參與到解決問題的活動中來,從而保證施教活動的有效性.例如,教學《位置與順序》時可以設計貓抓老鼠的游戲:每一輪選1 人為貓,6 人為老鼠.活動前先讓貓觀察1 分鍾,蒙上眼睛,然後由學生指出某隻老鼠的前後(或左右)各是誰,再由貓猜出老鼠的名字.該游戲極富童趣,每當貓捉到老鼠時,教室里是一片歡騰,學生的參與程度之高可想而知.一般來說,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比較關注有趣、好玩、動態、新奇的事物,而高年級的學生更易被實用、富有挑戰性的內容所吸引.只有把數學的自身特點與學生學習的心理規律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取得最佳的學習效果,為學生的發展服務.\x0d二、提供適當的思考空間,注重情境的思考性.\x0d創設教學情境的核心是要激活學生的思維,讓學生藉助已有的知識與體驗,進行新知識的學習,並引導學生創造性地進行思考.教師設計的問題必須具有思考性,而且要盡最大可能地拓展其思考的空間.因此,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問題思考空間大小的影響.首先,要考慮材料的呈現形式.一般來說,條件的呈現比較隱蔽、解決問題的步驟稍多、解題方法或結果具有一定開放性的問題,思考空間相對較大,反之則小.其次,解決問題的策略、步驟、方法要盡量讓學生自己去研究、去探索、去發現,這樣既增加了思考的空間,又滿足了學生心靈深處的成功需要.如下面的問題:淘氣家離學校5 千米,笑笑家離學校4 千米,淘氣到笑笑家多遠?教師的詳細分析和標准化答案往往會損害問題的教育價值,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主動探索的基礎上交流,對數學基礎較差的學生來說會有所收獲,對數學優秀的學生獲得了更為廣闊的思維空間.\x0d三、構建真實的問題情境,強調情境的現實性.\x0d情境的現實性要求情境中所隱含的數學問題必須來源於學生的生活實際.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強調真實的學習,強調創設盡可能真實的情境.對於喜聞樂見、經常遇見的現象和事情,學生容易產生學習的熱情.他們不光對所學的知識產生興趣,而且更易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知道運用數學知識能解決許多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小學生認知的起點往往是學生生活中的一些實際經驗或具體事例,而教材中的數學知識卻大多是間接呈現的,不像生活數學那樣來得直接.因此,引導學生溝通書本世界與生活世界的聯系,把小學數學間接的知識和小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的聯系起來,是數學教師的重要職責.例如,在購物情境中認識人民幣並進行人民幣的簡單計算,在我和小樹一起長 小小運動會 今天我當家情境中學習100 以內的加減法,在體檢情境中認識長度單位米等教學實例,充分利用來源於生活的真實情境,引導學生對生活中有關數學現象、問題、經驗進行探討、總結和升華,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從而了解數學知識的來龍去脈.\x0d四、創設情境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x0d1、要正確認識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防止認識上的片面性.如新課程標准中強調的要提供豐富的現實背景,這個現實背景既可以來源於生活,也可以來源於數學本身,情境的表現形式應該是多種多樣的,如生活情境、問題情境、活動情境、故事情境、競爭情境等.例如,計算教學應與現實生活相聯系絕不是說所有的計算教學都必須從生活中找原型,因為計算還有自身的規律需要讓學生去掌握.\x0d2、創設的情境必須目的明確.如果是問題情境,提出的問題就要緊緊圍繞教學目標,盡可能做到小而具體、新而有趣,既有適當的難度,又富有啟發性.這樣學生才能理解問題的含義,才有可能去探索、思考和解決這些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在創設的情境中及時提煉出數學問題,切忌在情境中流連忘返、東拉西扯,游離於目標之外;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情境的作用,不能淺嘗輒止,把情境的創設作為一種擺設,以至穿新鞋走老路.\x0d3、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 對於高年級學生,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x0d4、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一要熟悉教材,掌握知識的結構,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 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x0d總之,創設教學情境的形式不是千篇一律,而是多種多樣的.這就要求教師要精心設計,注意引導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這樣,才能打破數學課單一呆板的局面,提高小學數學課的教學效果.
4. 小學數學教學中怎樣創設情景
通過學習深刻認識到創設情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數學課程標准》指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從學生的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創設有助於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我在今後的教學中,竟可能 創設一下幾種教學情景:
一、創設愉悅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課堂上根據小學生的特點,設法把枯燥的數字、符號、抽象的概念公式變成形象性、愉悅性的教材。尤其是一堂課的開始,為學生創設最佳教學情境,對於激發其興趣,啟動其思維顯得非常重要。為此我利用講故事、聽音樂、猜謎語、做游戲等方式,創設愉悅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創設激疑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要善於創設和諧的情境,使學生處於興奮和求知的進取狀態,誘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以最佳心理狀態投入到探索新知識的學習之中。
三、創設探究情境,發展學生創新能力
教學時,挖掘教材本身潛在的智力因素,充分利用數學知識的魅力,為學生創設一個發現、探索的學習情境,使他們在探究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不斷發展創新能力。
四、創設討論情境,促進學生認知深化
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重要方式。小學生樂於交往,而討論正好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對教學中的知識障礙點和思維障礙點,在學生處於「憤悱」狀態時,創設討論情境,更有利於發揮他們學習的主動性。生在討論中開闊了思路,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創設成功情境,引發學生成就意識
伴隨課堂教學活動進一步開展,學生由於長時間集中注意,在下課前的十幾分鍾左右,注意力便開始逐漸減退,學習情趣明顯變弱。教學時,注意設計針對性強、形式多樣、難易適中的練習,創造讓全體學生經過一番努力後,都能獲得成功的機會,鞏固學生的學習興趣。
實踐證明,學生在豐富的情境中學習數學,教學活動更加符合認知規律,課堂教學更加輕松、活躍、高效,新課程理念強調讓學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學習數學,並不是數學課脫離了情境,就遠離了兒童的生活,就不是新課程理念下的數學課。有專家建議:並不是每節課都一定從情境引入,對於一些不好創設情境的教學內容,可以採取開門見山的方式,直接導入新課。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數學課堂教學中的情境創設,就是「到位不越位,幫忙不添亂」。
5. 小學數學課堂情景創設需要注意什麼
引用的這家的。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14c23d01000boh.html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為此,本文就小學數學課堂情境營造的意義,小學數學課堂情境營造的方法,小學數學課堂情境營造應注意的問題三個方面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創設情境的意義。
1.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家研究證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然而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創設有效的情境,把學生的心理調節到最隹狀態,觸及學生產生弄清事物的迫切願望,激發創造性思維的熱情和興趣,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思維的良好狀態,思維就得到了大大激活。
例如,在教學二年級《對稱圖形》一課時,我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講故事引入:夏季的一天,一隻小蜻蜓在草地上飛來飛去捉蚊子,忽然飛來了一隻美麗的小蝴蝶,繞著小蜻蜓飛來飛去,小蜻蜓生氣了,小蝴蝶卻笑著說它們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帶著小蜻蜓去找它們家族的成員,它們找到了樹葉, 小蝴蝶說在圖形王國里它們三個是一家人。同學們,為什麼小蝴蝶要這樣說呢?
這樣引入新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興趣濃厚的,注意力集中的主動去探究對稱圖形的共同特徵。
2.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
讓學生經歷「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學習過程,是在新課程標准實施過程中課堂教學的模式。這種模式的基本思路是:以比較現實的、有趣的或與學生的知識相聯系的問題引起學生的討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出現新的知識點或有待形成的技能,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去了解新的知識,形成新技能,反過來解決原先的問題。因而「合理的情境一般都蘊涵著較深層的數學問題,問題發端於「最近發展區」極易引發學生提出問題,從而產生解決問題沖動,激發學生問題意識。
例如,一位六年級數學教師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教學情境:畢業前夕。六(1)班准備買一個標價為十元的杯子作為畢業紀念品,經過與店主的交涉,店主分別推出了這樣的優惠措施:其中,A店是這樣的:每隻杯子一律九折;而B店是這樣的:十隻杯子以內原價銷售,超過部分一律八五折銷售。現在,作為六一班的一員,你准備到那一家商店是去購買畢業紀念品,為什麼?這樣的題目引入課題不但能激發學生的研究熱情,而且還蘊涵著極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這樣能最大限度的激發學生的思維。
3.陪養學生的數學意識。
合理的情境創設能將數學與兒童的生活,數學經驗有效地整合,呈現在學生面前,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價值,從分析、提煉、推理、探索和發現以及問題解決的過程中,獲得思維的鍛煉,完成數學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不僅數學知識方法、技能的建構,而且也經歷了數學思考,問題解決的過程,同時也獲得了對數學的情感價值觀體驗。
二、創設情境的方法。
1.創設興趣情境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數學教材本身理性重於情感,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創設情境時要充分體現趣味性,體現數學的魅力,來提高學生參與的興趣和積極性。在課堂教學時,要想方設法,創設情境,把學生的心理調節到最佳狀態,觸及學生產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願望,激發思維的熱情和興趣,使學生處於一種積極思維的狀態中,從而激活思維。
例如,在「長、短」的教學中,我用這樣的故事導入:「國慶節快要到了,智慧爺爺特意為我們帶來了許多禮品袋,你們想知道裡面裝了些什麼東西嗎?兩個人一袋,把它們倒出來看看。」這樣一來,既充分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又能使學生迅速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為了進一步激起學生參與學習體驗的熱情,當學生倒出袋子里的尺子、鉛筆、彩紙之際,我便又一次利用兒童好動好玩的天性,用一句「請大家擺一擺,看看你會發現什麼?」來創設一個寬松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動中玩,樂中學,達到自由交流,從而使學生真正地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中。
再比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可創設一個「動物運動會」的情境,讓不同的動物騎上不同形狀車輪的賽車,猜想誰得了第一名,討論:「人們把車輪做成圓的,為什麼不做成三角形、橢圓形或方的?」學生對這種貼近生活的問題很感興趣,就會運用已學知識去思考,去分析,最後得出結論。
2、 創設問題情境
古人雲:學起於思,思起於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學生探求知識的思維活動,總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從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依據教材特點,有目的、有計劃地設置適宜的障礙,去引起學生的求索,對疑難問題積極思維。創設問題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能打開思維的閘門,能使學生進入:「心求通而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如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我有意創設生動有趣的意境,啟發學生參與,引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極高的熱情投入新課學習。上課開始,用多媒體播放明明和蘭蘭分月餅的情境,4塊月餅平均分給他們2個人,每人分得2塊;2塊月餅平均分給他們2個人,每人分得1塊;1塊月餅平均分給他們2個人,每人分得多少?該怎麼分?該怎麼寫?藉助學生熟悉的「分月餅」事例,引導學生感知從用整數表示兩塊月餅、一塊月餅,到兩人分吃一塊月餅怎麼表示?自然地將分數產生在平均分基礎上的事實展現在學生面前,不僅增加了數學知識間的聯系,而且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同時激勵學生探究新知識的慾望。又如,教學「能被2、5整除的數的特徵」這節課時,教師一上課就說:「這節課我們先來做猜謎游戲。」同學們聽了都十分高興,個個聚精會神地聽講述:「同學們不論你們說出幾位數,老師不用計算就能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不信,試試看。」同學們舉出的數愈來愈大,教師一一回答,學生又通過計算驗證答案。這時,大家都很驚奇,裡面到底有什麼「訣竅」呢?於是教師便因勢利導地說:「你們想知道其中奧秘嗎?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就會解開這個謎。」這時同學們就帶著急於探究知識的心情去認真學習。這正時「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所得」的道理所在。
3、創設操作情境
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關鍵是動手操作,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求知者前面,從而親手發現新知,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同時,《課標》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又是枯燥、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例如,在教學人教版第五冊的「四邊形」時,途中設計了分一分的活動,給每組准備一個信封,裡面裝的是圖形,讓學生發揮想像,採用不同的分法,使學生在對各種各樣的四邊形進行分類的過程中,感受這些四邊形之間的聯系和區別。又如,「分數的初步認識」一節,由於「分數」對於學生來說是抽象的,因此在教學中我時刻注意將分數的認識與圖形的操作活動相聯系,發揮動手操作在學生主動建構中積極的促進作用。同時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功能,使學生在民主、和諧的氛圍中、在操作活動的基礎上進行探究活動,積極實踐,主動建構知識,提升學生的思維。
因此,教學中適當增加學生動手操作的機會,在學生多種操作過程中,調動多種感官一起參加活動,促進學生把外界的運動和內隱的思維活動緊緊地聯系起來,強化記憶和理解,探索數學知識發展變化的規律。
三、創設情境應注意的問題。
1、不要牽強附會
「創設情境」中出現的牽強附會的問題可分為幾種情況,其一,情境中的數學與兒童經驗中的數學相距甚遠,不能引發正遷移,不利於學生走進數學。其二,情境中的數學與教材中的數學(即知識目標)相距甚遠。不利於引發學生的現象沖突。再者情境中的數學現象繁雜,主題不明確,容易導致學習目標的偏離。其三,教學情境創設走向絕對化,教學目標難以落實。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除數是整十數的除法練習》一課時,創設了一個問題情景,並讓學生提出更多的問題並一一進行解答。然而,本節課的首要目標是提高學生的計算熟練程度。教師卻花了十多分鍾的時間創設情境,這或許對學生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有所幫助,但這是以犧牲學生大量的練習時間為代價的,這是根本不必要的。
2、避免缺乏問題性
有的教師把創設情境,片面地理解成為課前師生交流,產生親和力的一項活動,有的理解成為激發興趣的一項游戲、談話等,有的把它當成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而缺乏問題性、缺乏激發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沖動性。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平移和旋轉》這一課時。教師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課前准備了大量的肯德基玩具、電池風扇等學具。課堂上,學生深深的被教師提供的玩具所吸引而久久的不能進入學習狀態。教師問學生:「這些物體的運動方式一樣嗎?」學生回答:「不一樣」。教師問:「有什麼不同」?學生回答:「電風扇有電池,而這個玩具有彈簧;這個能跑到桌子外面,而其他的不行;這些玩具跑得很快,而它跑得要慢些」。學生關心的是這些玩具為什麼會運動而根本沒有關心教師提出的數學問題。
3、不注重階段性
「創設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狹義的理解可認為是一種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而學習材料的呈現方式對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而言,方式應有所不同,低、中、高段分別應有不同的創設的策略。有的教師則將其公理化、公式化了,忽視了學生學習個性的階段性特徵。
總之,如果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處處感受著教師精心創設的情境,那麼他們的思維會被充分激活,對新知的探索會更主動,能積極地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索與思考,不斷產生新穎、獨到的見解,我們的課堂會更具智慧,會更加充滿生機與活力。教師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可以視情況創設出興趣情景,問題情境,操作情境。此外,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特別注意不要牽強附會,不要缺乏問題性,還應注重階段性。
6. 如何創設小學數學問題情境
教育心理學認為,創設情境是數學課堂教學的載體。學生在獲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為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去完成新的學習課題,學生在運用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表現為將學過的數學知識、原理、技能遷移到新的問題情境中去。那麼如何創設有效的情境呢?下面我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作一些粗淺的探討。
一、創設問題情景的作用
⑴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問題是思維的火花,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能調動學生的情緒,激活學生的學習慾望。人的潛意識中總是把自己當作發現者。這種潛在的意識便是學生對知識學習的一種內在的心理需要。但由於學生不可能根據自己願望和需求去選擇所要學習的內容,所以學生對知識的需求常常處於一種潛伏狀態。如何將這種潛伏狀態轉化為對學習起實際促進作用的活動狀態,這就需要教師進行不斷的激發,創設問題情境就是其中一種有效的措施。在問題情境理念引領下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所創設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思考,能體現學習的趣味性,展示數學的魅力,從而達到提高其學習的積極性的效果。
⑵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有了問題,思維才會有方向。有了問題,思維才會有動力。根據所授教學內容的需要,結合學生原有認知結構的特點,教師如果能在適當的時機,精心創設適合的問題情境,設置一系列需要學生主觀努力去解答的問題,讓學生充分感受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使學生在參與學習的過程中擴充自己的思維空間;在探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使其聰明才智得到發揮,潛力得到開發,素質得到提高。
⑶融洽師生關系
「親其師,信其道。」融洽的師生關系是有效數學學習的保證。在課堂教學空間方面,創設問題情境,有利於學生多向交流,積極合作,主動探究,打破呆板的學習空間。其次在課堂師生人際關繫上,創設一種和諧、寬松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教師「彎下腰來傾聽學生的心聲」,以朋友的態度去熱愛、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學生,使師生間、生生間平等交流,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形成較為開放的、張弛有度的教學氣氛。教師傾注其真情實感,數學問題情境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學生的心理訴求,這樣的教學怎能不是輕負高效的呢?
二、創設「問題情境」的原則
針對小學數學教學自身的特點和小學生心理發展水平的特殊性,我認為,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展示性原則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智力活動的進行與發展必須經歷由外部物質活動向內部認知活動的轉化過程。因此,問題情境的創設必須充分利用外在物質材料,展示內在的思維過程,即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中,充分運用日常生活中形象化的材料,揭示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使學生掌握知識的思維過程清晰可見。這既體現了現代數學的基本要求,又反映了小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的認知規律。
(2)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指構建的問題情境應具有促進學生智力和非智力素質發展的功能。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不僅應該構建起良好的知識結構,包含著促進學生智力發展的知識信息,而且應該營造起亢奮的心理環境,蘊涵著促進學生非智力素質發展的情感信息。
(3)延伸性原則
延伸性原則是指在所創設的問題情境中,既構建著當前教學應當解決的問題,又蘊涵著與當前問題有關,讓學生自己去回味、思考的問題。這樣的問題情境營造一種「完而未完、意味無窮」的教學心理境界,讓學生迫不及待而又興趣盎然地去繼續學習,這樣可減少課外學習的盲目性和被動性。其目的在於激發學生循著教師講課的線索去繼續閱讀材料和思考問題的興趣,使學生能保持一種經久不衰的探索心理。
三、創設問題情境中存在的誤區
創設問題情境不是時髦,它必須為我們的數學教學服務,講究有效性。教學中,我們要把一個話題做充分,以問題為出發點,讓孩子切切實實的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情境」而創設問題情境。在創設問題情境過程中,我們要因課制宜、以教學目的為指引來進行教學設計,而不是把課堂上有無問題情境創設作為課堂評價的標准。在數學課堂上問題情境創設的終極目的必須是為教學數學知識服務。正確處理好情境與教學目標兩者之間的關系,才能讓問題情境的創設為教學目標服務,才能創造出水乳交融的效果。
總之,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在學生心理上造成某種懸念,把他們帶到欲罷不能的境界,使他們去探究、深思、發現和解決問題,從而享受創造的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作為新時期的教學工作者,我們有著神聖的使命,要讓數學教學充滿生活氣息和時代色彩,真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培養他們的自主創新能力,我們需要做的還很多。
7. 如何進行小學數學問題情境的創設
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教學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教學環境。創設教學情境,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有利於發揮情感在教學中的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習更為有效。那麼,在新課程下,教師該如何創設教學情境呢? 一、創設情境要為教學服務,要具有有效性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了有效的開展教學活動。因此,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時,一定要先想想整個活動是不是為教學內容服務的,還是僅僅為了追求課堂氣氛的一時熱鬧,教學形式的多樣化、趣味化。情境的有效性體現在明確的目的性,參與的全體性等方面。 二、創設情境要學校實際生活,要具有真實性學校實際生活,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例如在《厘米與米》的單元教學時,為了讓學生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緊密學校,並完善知識的建構,我呈現了這樣的一個生活情境:校園里的教室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情境,學生通過交流討論得到了許多方法:與一米相比,看看是幾個一米,與自己相比,是自己的幾倍。用米尺量、用直尺量、用步子進行測量……然後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解決了情境所提供的問題。而這問題解決的過程也正是知識建構的經歷。生活到處都有數學,把問題情境生活化,就是把問題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緊密學校起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問題情境中的問題,增加學生的直接經驗,這不僅有利於學生理解問題情境中的數學問題,而且有利於學生體驗到生活中的數學是無處不在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初步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創設情境要有利於學生的自主發展,要具有探索性新課程標准要求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所以有效的教學情境強調學生個體的能動性,突現學生的個體地位與作用,使得教學更具有效性。在兒童的精神世界裡,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和探索者。然而,學生畢竟還是孩子,由於受到年齡因素和知識經驗的局限,不可能自發地去探索。如果沒有教師提供的情境、材料,乃至目標,學生的探索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貼近生活的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學校,從而激起學生探索的慾望,使他們體驗到探索的樂趣。 四、創設情境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要具有針對性一是情境的內容和形式要根據不同的年級有所變化。對於低年級學生, 顏色、聲音、動作有很大的吸引力, 要多創設表現活潑、內容生動、形式豐富的情境, 如運用編兒歌、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 對於高年級學生, 則要多創設有助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情境, 用數學本身內在的、隱性的美去吸引學生, 盡量讓他們由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對情境的滿足, 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二是創設情境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研究表明, 認識興趣與學生的知識基礎有密切關系。因此, 課堂教學應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從簡到繁循序漸進地安排。教師在創設情境時應做到: 一要熟悉教材, 掌握知識的結構, 了解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學校; 二要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發展水平。 五、創設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要具有適度性教學情境的創設不是越多越好,一節課創設幾個或十幾個情境,學生一會兒忙這,一會兒忙那,關注的只是活動的本身,不是學習的內容,效果可想而知。我們創設情境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能較為主動地投入到探索新知的學習中來,所以,我認為是否要創設情境、是否要用教材上的情境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來考慮,來設計教學過程。綜上所述,只有通過精心設計富有真實性、有效性、探索性、針對性、適度性的情境,才能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只有讓學生置身於逼真的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實際生活的學校,才能品嘗到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現象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從而能夠更好的提高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8. 淺談如何創設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在教學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創設實踐情境,增強學生學習信心;創設動畫情境,培養學生學習動機;創設游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願望;創設生活情境,豐富學生學習生活,從而形成生動、活潑、高效的課堂教學環境,促進學生潛能的發揮和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9. 淺談怎樣創設小學數學教學情境
問題是數學教學的心臟,數學學習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有了問題,學生的學習活動才有動力,學生的思維才有方向。[1]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積極創設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親身經歷活動的整個過程,親身體驗數學的情趣與活力,並通過這樣的問題情境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積極的、快樂的投入到學習活動中來,讓他們主動的獲取知識、發展思維、讓學生更加喜歡數學。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盧姆有一句名言:世界上任何一個人能學會的東西,幾乎所有人都能學會——只要給他提供適當的前提和學習條件。也就是說,任何知識都可以以合適的方式教給任何年齡段的兒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是完成數學教學過程的有效方式,因為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思維發展的方向和動力。[2]
在新課改深入發展的今天,創設什麼樣的數學問題情境,才能使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貼近學生的生活現實,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有效引導學生在有實效的問題情境中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體現數學學習的價值,這引起了廣大數學教育工作者的關注,並進行深入地探索。
「古人曾明確指出,「學起於思,思源於疑」,思維是由問題開始,疑問,有疑才有問,說的就是這個道理。[3]但是,並非所有的問題都會引發學生積極思維,那些淺顯粗俗的表面問題,學生會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而那些過於艱深又脫離學生年齡生活實際的問題,也會阻塞學生思維的綠色通道,扼殺學生的興趣。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問題情境,才能激發學生思維的深度與廣度,使他們在探求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增長知識,又增長智慧呢? 下面,我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和有關文獻資料,談談我的幾點看法。
一、問題情境的創設及其創設的依據
問題情境的創設,就是在教材內容和學生已有知識及求知心理之間製造「不協調」,通過立障設疑、創設「不平衡」,使學生產生認知失調,把他們引入與問題有關的情境的過程,使學生在高漲的情緒推動下思考和體驗。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依據教學內容、學生心理特點及認知規律,把學生的認知過程適時置於特定的環境中,創設悅目、悅耳、悅心的問題情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從而激發學習興趣,促進思維和認知的發展。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立足於學生的知識基礎。教育心理學理論認為,學生能否得到新的信息與認知結構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很大關系。數學知識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和邏輯性,大部分新知都是建立在前期的知識基礎之上。因此,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教師在教學中創設有效問題情境,調動學生主動、持久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實現知識遷移,最終獲得良好學習效果的重要條件。每當學生在學習進程中,觸及到新的知識時,已有的知識經驗、思維方法一時不能派上用場,於是就產生一種急於探究問題的症結而又無從下手的心理狀態。比如,在學習異分母分數減法時,先復習同分母分數減法法則——分子相減,分母不變,然後,讓學生試算1\3—1\4,學生根據已有的計算經驗(同分母分數相減)不能計算異分母分數減法了,於是創造了一個問題情境,讓學生碰壁了,引發了學生激烈的認知困惑,這懸而未決的疑難問題驅動學生不得不從原有的認知結構中喚起.所以充分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是必要的。
2.依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表明,兒童喜歡在輕松愉快的情境中學習,情緒狀態越好,學習效果就越佳。學生的心理因素直接影響著學習效果的提高。教師如果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不針對這些特點創設問題情境,不能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漲的心理狀態,就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無法提高教學效果。因為,數學教學不僅僅是知識傳授的過程,也是師生進行心理活動的過程;不僅僅是學生認知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流、意志磨練、個性心理形成的過程。
3.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問題情境的內容、形式要根據學生所處的不同年齡階段而有所變化。對低年級兒童而言,顏色、聲音、動畫等有極大的吸引力,教師可運用故事、游戲、模擬表演、直觀演示等形式創設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對高年級的學生,則要側重創設讓學生自主學習、合作交流的情境,用數學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盡量讓他們因內心的成功體驗產生情感的滿足,進而成為推動下一步學習的動力。
在一次在數學公開課上,有位教師上了六年級的《圓的周長》這一課題。執教老師伴隨著多媒體課件那鮮亮的畫面和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設了這樣的情境:同學們,你們聽說過《龜兔賽跑》的故事嗎?動物王國又要舉行一次龜兔賽跑,可這一次它們是繞著一個圓形的池塘跑……(多媒體動畫引出「圓的周長」)。教師在滔滔不絕地講著故事,學生中卻有人在嘀咕:「又是動物王國……」「這種故事我們都聽了幾十遍了,還把我們當小朋友看。」一節課下來,學生都昏昏欲睡,參與度不高,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這不禁讓人疑惑:兒童不是最願意到童話中尋找自己的幻想嗎?執教老師為學生創設了生動有趣的童話情境,為什麼就不能打動學生的心靈、不能調起他們的興趣呢?其實學生的抱怨「老師把我們當小朋友看」就道破了「天機」——處於不同學段、不同心理階段的小學生,對情境的興趣指向存在差異性。低年級學生對美麗生動的童話、活潑有趣的游戲、直觀形象的模擬表演特感興趣,並熱衷於充當其中的角色。這符合這一學段兒童天真、愛幻想的天性和心理情境。中高年級學生則更樂於接受自主合作、交流的情境。對於那些過於「花哨」的動畫反而感覺「幼稚」了。因此,對中高年級的學生,教師應盡量用數學自身的魅力去吸引學生,讓他們感到有趣、有挑戰性,激起他們好奇、好勝的心理,使他們產生進一步學習的熱情。
課後我們大家反思:小學生由於認知、心理年齡等原因,的確需要情境生動、有趣。但「生動、有趣」並不是有效情境的標准。關鍵是這些情境是否有效促進學生「快樂、有效」的學習。在圓周長概念的建立過程中,我們也可以不依賴於多媒體課件,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出示實物圓形,並用紅綢帶繞圓一周,讓紅色的 「圓周長」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幫助學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鮮亮的表象。再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深化認識。隨後又可把紅綢帶從圓周上拉下,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圓的一周拉直後是一條線段,可以求其長,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又可以用拉直的紅綢帶去量直徑,證實圓周長確實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以上幾點表明了,只有基於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學生的心理特點、年齡特點來設計問題情境,才有利於學生理解數學知識,這樣的情境才是有效的問題情境。
二、有效問題情境的特徵
1.趣味性。學生有了強烈的學習興趣,就會自然萌發參與意識,就能順利進入自主學習狀態,積極探索。因此,教師創設的問題情境應富有趣味性,要有利於喚起學生探索問題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比如,教學「圓的周長」一課時,一開始可展示多媒體課件:一隻小猴先後騎上車輪分別是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橢圓形、圓形的車子在路上行駛,只有圓形輪子的車子能平穩行駛。一路上小猴上下顛簸樣子非常滑稽可笑,學生興致盎然,帶著「車輪為什麼要設計為圓形」的疑問,迫切地投入到新知的學習中去。然後在圓周長概念的建立過程中,完全可以不依賴於多媒體課件,我們不妨這樣設計:出示實物圓形,並用紅綢帶繞圓一周,讓紅色的 「圓周長」從背景中分離出來,幫助學生成功地首次感知,形成鮮亮的表象。再通過讓學生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動深化認識。隨後又可把紅綢帶從圓周上拉下,直觀地讓學生體會圓的一周拉直後是一條線段,可以求其長,滲透化曲為直的思想。而在探究圓周長與直徑的關系時,又可以用拉直的紅綢帶去量直徑,證實圓周長確實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
2.啟發性。在學習中產生疑惑是主動學習的一種表現,創設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情境,目的是促進學生數學思想和思維的遷移。比如,在教學「體積概念」之前,可為學生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烏鴉原來是喝不到水的,後來為什麼喝到水了?放入的石子與水位升高有什麼聯系?這一現象說明了什麼?讓學生通過實驗、觀察、討論,理解並牢固掌握體積的概念。在教學中,從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知識自身規律等方面創設問題情境,是學生突破難點的「金鑰匙」。
3.思考性。創設問題情境的核心是激活學生的思維,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思考,這就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有思考性。比如,教學「面積單位」時,在學生認識了「平方厘米」的單位後,可讓學生用「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測量數學課本面、課桌面和黑板面的大小。學生在測量中會發現測量標准太小、測量次數太多、測量結果不準確等問題,產生新舊知識間的矛盾,繼而運用已有知識經驗探索,「創造」出新的面積單位「平方分米」,相信隨著測量對象面積的增大,學生頭腦中還會「衍生」出「平方米」。這種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改變了傳統的「填鴨式」教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大膽探索,使學生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明白道理,掌握方法,領悟思想。
4.挑戰性。小學生不僅對「好玩」感興趣,也對「有用」「有挑戰性」的數學感興趣。所以我們在創設情境中還應關注學生的數學思考,設法給學生經歷「做數學」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性、探究性問題中表現自我、發展自我,從而感覺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並且初步形成「我能夠而且應當學會數學地思考」。 比如在上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這一節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綵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
師:同學們,屏幕上有很多綵球,每個球上都有一個號碼。老師不看屏幕,只要告訴我球的號碼,我馬上就能說出它的顏色,信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學生出題,教師回答)
師:老師為什麼能很快地猜出綵球的顏色呢?想知道這里的奧秘嗎?學完今天的知識,你也一定有這樣的本領。用猜綵球顏色的情境問題導入新課,激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又巧妙地照應了本課的教學內容,輕松自然,直奔主題。而情境留給學生的問題,又能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究知識、尋求奧秘。
5.現實性。在數學教學中創設的問題情境應符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把「身邊的生活」引入課堂,再把「數學知識」引入「身邊的生活」。其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悟數學的真諦,學會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從而體會數學的價值和力量。
《數學課程標准》中指出:「現實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問題是現實生活數學化的結果。有意義的學習一定要把數學內容放在真實的且有興趣的情境中,讓學生經歷從生活問題的自然語言逐步抽象到形成的數學問題。」所以,教師可以創設現實生活情景問題讓學生更容易掌握枯燥及抽象的數學知識和技能。創設現實生活情景,就是在教學中讓學生走進社會,變「小課堂」為「大課堂」,通過學生身臨其境的現場體驗,再把「大課堂」 變為「小課堂」。如:在我教學一年級數學的「認識人民幣」單元時,我讓學生到超市去了解商品的價格,買自己所需的物品,再把自己調查了解到的信息作為課堂教學的資源。教師再創設買賣問題情景,讓學生在付錢買實物的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和提高了對元、角、分的認識和換算,又培養了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應變能力。只有讓學生親身體驗過,動手嘗試過才能更容易掌握,才能發現知識的用處,不僅讓學生學到了知識,更學到了如何去用知識。
三、創設問題情境的策略
1.利用認知沖突創設問題情境。問題的產生不是教師強加給學生的,而是學生基於自己原有知識結構產生的困惑。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與新的學習任務間形成認知沖突,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望。比如在上二年級數學《有餘數的除法》這一節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出示情境圖:45個編成號碼的綵球,按紅、黃、藍的順序排列。
師:同學們,屏幕上有很多綵球,每個球上都有一個號碼。老師不看屏幕,只要告訴我球的號碼,我馬上就能說出它的顏色,信不信?誰來考考老師?(學生出題,教師回答)
教師能根據排列的序號准確報出綵球的顏色,學生一定會覺得很奇怪。於是教師告訴學生因為自己掌握了其中的秘密,只要同學們認真學習,很快也能掌握這一秘密。這樣,學生就會產生獲取新知識的強烈渴求,很有興趣地參與學習活動,教學效果自然會提高。
2.藉助故事創設問題情境。愛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級學生很容易進入故事營造的生動情境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需要,藉助兒童喜愛的故事來吸引兒童的注意力,加深兒童對知識的理解,提高數學審美能力。比如,在教學「分數的大小比較」時,可設計這樣的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過了火焰山後來到一個村莊。村中田裡種植了一大片西瓜,好客的農夫給他們送來一個大西瓜,八戒見到西瓜饞得口水直流。悟空要求公平地分給每人1/4。八戒聽了不高興地說:「瓜是俺老豬化來的,俺肚子大,要吃1/6,至少也要1/5。忠厚的沙僧給八戒切了1/6,正當大家開心地吃著西瓜時,貪吃的八戒卻在一旁直拍腦袋:怎麼自己的這份反而比他們的少呢?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學得更加主動、深刻。
3.藉助游戲創設問題情境。小學生好動,喜歡做游戲。教師可以讓學生帶著好奇心在玩樂中認識事物,吸取數學知識和經驗,並應用於實際生活。比如,在教學「元、角、分的認識」時,教師可拿出標有價格的鋼筆、文具盒、玩具飛機、排球等物品,讓學生模擬生活情境,扮演營業員、顧客進行買賣,在游戲中加深對人民幣的認知,體驗成功的快樂。需注意的是,游戲形式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年齡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尤其是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活動的安排都應該充分考慮到趣味性和學生的生活背景,盡可能為學生創設一些具體、有趣並富有一定啟發性的問題情景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經歷一個艱難、無奈、成功、喜悅的心理歷程,感悟到學習數學是一件感興趣的事情,從而願意接近數學。例如,在教學可能性(概率)這一節知識點時,可以這樣設計。教師引導:「你們喜歡做游戲嗎?(生:「喜歡!」)現在請同學們先以小組為單位做一個游戲,好不?」同學們異口同聲的說:「好!」師:「這里每個袋子里各裝了2個球,有的袋子里放的2個全是紅的或2個全是綠的,有的袋子放的是一個紅的和一個綠的。每個同學一次只能摸一個球,看看是什麼顏色,摸好後繼續把球放進袋子里,另一個同學繼續摸,每組推選一人做記錄。」學生感到新奇,便產生了興趣。活動結束後,每一個小組匯報摸球結果,教師很自然地引出「可能、不可能、一定」等概念。把單調、重復、類同的數學知識游戲化了,這是調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的好方法。
4.結合實踐活動創設問題情境。操作實踐是手、眼與腦的密切協作活動,是對客觀事物的動態感知過程,是把外部動作思維轉化為內部語言形態的智力內化過程。在操作實踐活動中創設問題情境是培養學生質疑,促進自主學習的重要形式。比如,在教學「圓的周長」時,可讓學生量一量課前用硬紙做成的大小不同的若干圓的周長和直徑,學生發現了「圓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點」,在此基礎上教師稍加點撥,學生就能掌握圓的周長計算方法。這樣的實踐操作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而且讓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培養和增強了問題意識和創新能力。
5.聯系生活實際創設問題情境。《數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把所學的數學知識應用到現實中去,以體會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創設富有生活情趣的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產生熟悉感、親切感。比如,在教學「相遇問題」時,可創設這樣的情境:有一天,小明不小心把小芳的作業本帶回了家,而小芳急著要用,那麼小芳怎樣才能拿到自己的作業本?學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形成了三種方案:小明送到小芳家;小芳到小明家拿;兩人電話約定沿同一條路相向而行,小明送,小芳接。接下來,教師又指導學生比較三種方案的基本數量關系、優劣等問題。學生學得有滋有味。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學生們一起探求知識的奧秘,一同體驗數學的價值。
問題情境的創設是貫穿於小學數學整個教學過程的,其方法與途徑也是多樣的。良好的問題情境能引發學生產生各種各樣的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使學生感覺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並在豐富的問題情境中高效地學習數學、理解數學、掌握數學。 總之,不同的教學內容需要老師選擇不同的表現手段和方式,採用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學實踐證明,教師若能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需求創設各種問題情境,並對其進行優化組合,就能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了。
10. 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創設有效情境
摘要:新課程改革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促使教師角色的轉化。現代教學論觀點認為;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就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情境,為學生提供全面清晰的有關信息,引導學生裝在教師所創設的教學情境中,自己開動腦筋進行學習,掌握數學知識。這使每一位教師都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有效情境,利用這種情境來提高學習質量,是每個教師都迫不及待要探索的問題,本文就對此進行了嘗試性的研究。 關鍵詞:情境創設、有效情境、教學情境 《數學課程標准》在課程實施建議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數學教學要求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各種情境,為學生提供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對數學的興趣,以及學好數學的願望」。在數學教學中重視創設各種教學情境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一環,同時也是實施新課程標準的重要措施之一。我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的特點,在數學情境教學方面作如下探討: 一、創設情境應從課堂導入開始,導入要切實可行。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在課程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慾,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學課的課堂教學要求導入一定做到自然貼切,新穎別致,緊扣主題,更重要的是導入的內容和方式要貼近學生的生活,這是數學教學導入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在講授《可能性》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每個人都有一個生日,小朋友們請說說你自己的生日吧」,同學們說的很歡快,老師又問:「這個月過生日的有哪幾位小朋友?」結果有三個小同學舉手,老師就把為三個小朋友過生日為教學情境,同學們為他們准備節目開始抽簽,從而很自然的過渡到抽到唱歌、跳舞、表演節目的可能性。進一步引出:「一定」、「可能」、「不可能」 二、在探究新知中,創設分組操作探究情境解決小組問題 《課標》指出:「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時,心理學研究證明:兒童的思維是從動手開始的,切斷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要解決數學知識的抽象性和學生思維的形象性之間的矛盾,就要讓學生動手操作,以直觀的形式展現在求知者面前,從而親手發現新知,親身感受學習的樂趣。 「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現的。因為這種發現,理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規律、性質和聯系。」而這種發現又是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動眼觀察,動腦思考獲取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尤其是探求新知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思維材料,設置「動境」,使學生藉助已有知識、技能,調動多種感官參與新知的主動探究。 學生在集體的相互作用是很大的,他們的年齡、知識水平、心理特徵非常相似的,所以同伴的一些興趣特徵、生活學習的喜好很容易被他們接受或學習,我們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正確引導學生,這正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分組探究在幾何知識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著的。如在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說一說長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圓的面積公式,再創設求組合圖形面積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分組探索。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小組成員紛紛開動腦筋,積極參與。通過小組探究,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了。這樣既培養學生小組合作能力,又提高了課堂教學的效果。 三、在知識應用上,創設實踐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奇、好動的特點,而數學知識本身是枯燥和抽象的,要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就必須符合兒童自身的特點。在知識的應用上,創造實踐活動情境,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小學生學習數學既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又是「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的必要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導學生把所學知識聯系運用於生活實際,可以使所學知識得到繼續擴展和延伸。同時,又可以促進學生的探索意識的形成,培養學生初步的實踐能力。所以,在學習新知後,要創設一些與實際生活緊密聯系的實踐活動情境,讓學生及時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中。例如:在教學「幾何小實踐」後,我安排了搭、找、畫、折的活動,其中通過用橡皮泥球和小棒來搭長方體和正方體,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長方體、正方體的特點,及共同點,不同點;通過找生活中的正文體和正方體,進一步感知數學就在我們周圍,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用數學,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用三角尺,直尺畫三角形,可長方形、正方形,進一步了解三角形,直角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的特點,更好地進行區分;通過用紙折長方形,正方形和直角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想像力。通過學生活動操作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平面圖形的認識,還能使學生在活動中發展自己的個性。 四、在知識鞏固上,創設競爭情境 小學生具有好勝的心理特點,競爭對學生有強烈的刺激作用。課堂教學中可以適時、適度採用競賽等方法來誘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數學的計算教學中,乘、除運算是二年級數學教學的主要內容,它必須反復練,而反復練又顯得單調枯燥,於是可在練習中採用「首尾相接」、「找朋友」、「奪紅旗」、「摘蘋果」「登山」等方法進行。這些游戲是小學生最樂意做的,通過這些游戲不僅使學生在游戲中學到知識,鞏固知識,而且使學生產生競爭意識,培養學生力爭上游的精神。如教學「7的乘除法」時,當學生探究了計算方法後,我便設計小組登山賽——奪紅旗游戲。老師先說明比賽規則,各組做好准備。隨著「開始」一聲口令,各組快速計算黑板上自己組的題目,每算對一個就登上一個台階,看哪組同學能最快地到達山頂,奪得紅旗。在這個游戲中,不僅提高了學生地計算能力,而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也鍛煉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 五、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情境 現代教學論指導下的課堂是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課堂。課堂上要營造一種寬松的、適宜溝通的氣氛,教師要努力創設師生互愛、人人平等、教學民主、生生和諧的情感交融的教學氛圍。因為,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學生主動學習的基礎,民主和諧的課堂環境是發展學生創造性的保障,所以平時教學時,要關心每一位學生,使學生感到老師是可以交心的朋友,讓愛充滿著整個課堂,學生之間形成了和諧友好、互助、競爭的良好關系,這樣有利於學生學會合作學習。課上,也要努力為學生創造機會,讓他們通過互相討論、互相反饋、互相傾聽、互相激勵、互相合作,調動學生合作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情感的交流和思維的碰撞,學生更能將郁積於胸的感情抒發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