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學適合開展哪些有意義的數學學科活動
下面這個是在網上找的,可以做為參考:
現代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生學習可以分為機械學習和有意義的學習兩種。而機械學習沒有活性,也不能遷移,更不能運用。有意義的學習是一種以思維為核心的
理解性學習,在《數學課程標准》中強調: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和發展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
的重要方式。作為一名老教師,我不僅重視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的數學能力,還比較重視培養合作交流的意識,經常提供一些讓學
生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機會。合作學習是一種內涵豐富,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在小組成員間形成開放、包容的
學習氛圍,使小組成員間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生[此文轉於斐斐課件園 FFKJ.Net]的合作精神;激勵學生的學習興
趣;促進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在學生合作學習的教學中我是這樣做的:
1. 創設情境。
創設情境的目的就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二年級的學生才6、7歲左右,天真、愛幻想是他們的天性。因此教學中為學生設置了解決身邊數學問題的情境,密切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新教材編輯了大量
的情境教學內容,圖畫精美、生動細膩,非常貼近學生的生活,為我們創設情境提供了生動有趣的素材。
例如:我在教學一冊的《比一比》時,創設了一
個"小豬幫小兔蓋房子"的童話故事情境;在教學《9加幾》時,創設了運動會上給運動員送飲料的生活情境;在教學《乘加、乘減》時,創設了"小熊掰玉米"的
故事情境……象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很多。總之,創設情境,可以將數學知識融入孩子們的生活,學生樂於接受。
2. 明確學習任務。
為了
讓學生的合作學習開展得有序、有效,學生一定要有明確的學習任務。也就是教師向學生說明學習的內容和目標、完成任務的方法,評價的標准等等。這些任務除了
具有一定的合作價值外還可以分解,讓小組中的每個成員共同參與,人人都有事可做!學生有了明確的學習的任務,可以避免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合作學習
的實效性。
例如:在教學第二冊《統計》這一內容時,我向學生提出了學習任務:明天下午第二節課是體育鍛煉課,老師想安排一些你們喜歡的運動項目,到底安排哪些運動項目呢?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調查與統計一下吧!孩子們明確了學習任務,便在組長的帶領下分工完成自己的任務去了。
3. 合作、探究。
學
生明確了學習任務後,教師就應立即引導學生開始合作、探究,這是合作學習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組的
學習成果。並且學生每個人都必須有一定的責任分工,都應擔任一種特定的角色,也就是說,學習任務已經落實到個人,小組的成員共同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以保證
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例如:在學習"量長度"時,我讓孩子們分組測量,於是孩子們有的指揮,有的手拿粉筆做記號,有的充當標桿,有的用尺子量……每個人都興高采烈,洋溢著主人翁的自豪感。合作學習的優勢更是發揮得淋漓盡致。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如何測量,也鍛煉了動手能力,更嘗到了合作的樂趣!
4.交流、評價。
交
流、評價也就是學生間總結學習成果、教師接受信息反饋並做出判斷的過程。在學生交流時,我要求學生盡量清楚表達個人或小組的意見,同時還要求學生學會真誠
的徵求其他組的意見或評價其他組的見解,以博採眾長,積極總結。在傾聽了學生的交流、匯報後,我也要給各小組的合作過程及結果進行簡單的評價,並用小五星
或小紅旗以示獎勵。
記得我在教學第三冊《乘加、乘減》時,課堂上出現了這樣一幕:一個四人小組在組內討論的基礎上,4人一起大步走上講台,按
他們自己的分工,四個學生都有事做,即一個說題意,一個說確定演算法的依據,一個板書算式,最後一個向大家徵求意見"請問同學們還有什麼意見嗎?"這時,只
見台下舉起了一雙雙小手,這個說:"還有一種演算法:12-1=11,你們怎麼沒發現呢?"那個問:"都學習了乘法了,你們為什麼還要用加法算呢?"還有的
問:"為什麼你們的算式和第三小組的不一樣呢?""你們能再解釋一下4 × 3-1這個算式表示的意思嗎?"等等。面對這每一個問題,台上的小組均派出代
表作了認真的回答和補充。我抓住時機,對這個小組的交流進行了簡短的評價,並在這個小組的組號後面貼上了一個紅紅的五星,在其它組的掌聲里,這個小組的成
員帶著自信、帶著微笑回到了座位。當時,我真的為二年級的孩子們所表現出來的高昂的合作熱情和超常的合作能力所折服,我意識到:孩子們在合作中成長了!
所以說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開展有意義的教學活動,不僅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中組織學生合作交流,互說想法,還能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B. 小學數三年級上冊數學英才考評47頁第六題怎麼做
題目是什麼??
C. 小學蘇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練習冊第47頁怎麼做
可惜 我們老師沒叫我們做這頁 是數學樂園二吧? 我只知道兩題 1,5分之版4 2,16 24 32 40 後面的三個空格權都是 5分之4 別的沒做
你有什麼發現?
我發現影子的長度都是竹竿高度的5分之4
剩下的真的不知道了 你自己想想吧
D. 小學數學學生如何說題
會聽(聽老師講述)、會說(說圖、說題、說算理、說演算法)、會看(看老師實物演示、板書)、會做(動手操作學具)、會練(進行嘗試練習和作業練習)等能力
E. 小學四年級數學黃岡上冊答案
深入淺出 指講話或文章的內容深刻,語言文字卻淺顯易懂.賤入貴出 低價買進,高價賣出.
F. 怎樣在小學數學應用題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教學大綱》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抽象、概括,對簡單問題進行判斷、推理,逐步學會有條理、有根據地思考問題,同時注意思維的敏捷和靈活。」初步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不僅是教學大綱的要求,而且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我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在指導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有的放矢地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能力,具體抓了以下幾方面。
一、抓一個「補」字,初步培養學生的分析、綜合能力
「補」就是給不完整的題目補條件、補問題,使其成為一步或兩步計算的應用題。補條件、補問題的練習能使學生進一步掌握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初步培養學生從條件出發來考慮問題和從問題出發來考慮條件的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如:小明家養了18隻小雞,9隻大雞,?要求學生根據條件分析數量關系,補充問題。有的學生說:「小雞18隻是部分數,大雞9隻是另一部分數,可補求總數的問題。」這時教師再問:「還可補充什麼問題呢?」有的學生說:「小雞的只數和大雞的只數相比,小雞的只數是大數,大雞的只數是小數,可補出相差的問題。」還有的說:「小雞的只數和大雞的只數相比,大雞的只數是一倍數,小雞的只數是幾倍數,可補求倍數的問題。」這種由條件補充問題的過程正是綜合的過程。又如:,黑兔有3隻,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幾只?這題缺少什麼條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幾只?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白兔的只數和黑兔的只數),黑兔的只數已知道了,必須補上白兔的只數。這種由問題想條件的過程是分析過程。教師經常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由條件補出問題,由問題補出條件,不僅使學生對應用題的結構有了明確的認識,而且也培養了學生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
二、抓一個「比」字,初步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
「比」就是比較。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與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過比較,我們可以把相似、相近的應用題知識區別開來,找出它們的差異,從而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教學時,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找出兩道題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如第二冊88頁例7:①有紅花9朵,黃花6朵,黃花比紅花少幾朵?②有紅花9朵,黃花比紅花少3朵,黃花有幾朵?先引導學生通過題面觀察、比較答出:兩題中有一個條件是相同的,即紅花9朵,另一個條件和問題不同。再讓學生結合直觀圖,觀察兩題有何相同與異同的地方:①題里的第二個條件就是②題里的問題;①題里的問題在②題里變成了條件。因此,解題時應根據條件和問題確立解答方法。最後再從結構比較兩題:從條件看,都是已知紅花多、黃花少,多的紅花可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和黃花同樣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紅花比黃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題①是求黃花比紅花少幾朵,要從紅花里去掉與黃花同樣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紅花比黃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黃花比紅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題②是求有多少朵黃花,要從紅花的部分去掉紅花比黃花多的部分,就是紅花與黃花同樣多的部分,也是黃花的朵數,即「9-3=6(朵)」。這樣的觀察、比較,使學生對兩類應用題的結構和數量關系更加明確,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
三、抓一個「畫」字,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
「畫」就是用直觀圖形把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形象的表示出來。使學生獲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豐富的表象,教師給予抽象、概括,學生認識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從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養。如一年級應用題教學時,題「左邊有8朵紅花,右邊有3朵黃花,一共有幾朵花?」首先在黑板左邊用紅粉筆畫出8朵紅花,讓學生觀察,在黑板右邊用黃粉筆畫上3朵黃花,引導學生看黑板說意思:「左邊8朵紅花,右邊3朵黃花」,這樣使學生首先得到了感性材料。再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一共有幾朵花?」就很自然的把「畫」出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即應用題。學生比較容易地掌握了應用題的結構,這樣根據題意和已建立起來的表象,聯系加法的含義,分析數量關系,學生很容易說出「要求一共有幾朵花」就是8和3合並起來,用加法計算,培養了學生的抽象、概括的能力。
四、抓一個「問」字,初步培養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問」就是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回答。
1、抓住關鍵句子,進行判斷推理訓練:①蘋果比梨多5個,誰多?(蘋果多)蘋果可分為哪兩部分?(一部分和梨同樣多,另一部分是比梨多的部分)②冬瓜比南瓜少3個,誰多?(南瓜多)南瓜可分為哪兩部分?(一部分和冬瓜同樣多,另一部分是比冬瓜多的部分)上述兩例,第一問是引導學生依據「比多」、「比少」應用題知識直接作出判斷。第二問是依據作出的判斷,推論出多的數中可以分為哪兩部分,這種練習方式,既強化了低年級應用題的重點與難點,又發展了學生的判斷、推理能力。
2、提出連續性問題,進行判斷、推理訓練如,二年級有28人,要開展課外活動,平均分成4個組,每組有多少人?①這題說了件什麼事?告訴條件是什麼?問題是什麼?②求每組的人數,實際應當求什麼?(把總人數平均分成幾份,每份是多少);③把總數平均分成幾份?用什麼方法求?除法);④怎樣列式呢?(28÷4)。這4個小問題的設計旨在揭示算式「28÷4」的由來,學生回答的過程是一個判斷、推理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但解決了問題(列出算式28÷4),而且受到判斷、推理訓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思路,展現推理過程。讓學生在經常地訓練中掌握判斷、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夠獨立地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五、抓一個「說」字,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系統性
「說」就是說題意、說思路、說策略。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不但要求學生要會正確列式計算,更重要的是要引導學生將題意、思路、策略充分「說」出,培養其思維的條理性、系統性。如:果園里有蘋果樹250棵,梨樹比蘋果樹少50棵,梨樹和蘋果樹一共有多少棵?
1、先引導學生說清題意:題中告訴的一個條件是蘋果樹250棵,另一個條件是梨樹比蘋果樹少50棵,問題是求梨樹與蘋果樹一共有多少棵?
2、引導學生說思路:要求蘋果樹和梨樹一共有多少棵,必須知道梨樹的棵數和蘋果樹的棵樹,蘋果樹的棵數是已知的,應先求出梨樹的棵樹。這樣的思路明確了,解題策略就出現了。
3、說列式:梨樹棵數為:250-50=200(棵),蘋果樹與梨樹一共有的棵數:250+200=450(棵)。「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說明思維決定著語言的表達,反過來語言又促進思維的發展,使思維更加條理。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引導學生說題意、說思路、說策略,有利於學生理解應用題結構,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系統性和條理性。
六、抓一個「變」字,初步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敏捷性
「變」就是變換條件、變換問題。它可訓練學生從多角度、多方位思考問題,說明問題實質,使學生思維更靈活、敏捷。如「有紅氣球6個,有黃氣球24個,共有多少個氣球?可變為:①有紅氣球6個,黃氣球比紅氣球多18個,共有多少個氣球?②有黃氣球24個,紅氣球比黃氣球少18個,共有多少個氣球:③有紅氣球6個,比黃氣球少18個,共有多少個氣球:④有黃氣球24個,比紅氣球多18個,共有多少個氣球?⑤有紅氣球6個,黃氣球的個數是紅氣球的4倍,共有多少個氣球?⑥有黃氣球24個,黃氣球的個數是紅氣球的4倍,共有多少個氣球?盡管條件敘述形式變了,但其黃氣球、紅氣球的數量關系是一樣的。這種變換形式的訓練,使學生的思維不是固定在某一個問題的結構和解法上,從而培養學生認真理解題意、分析數量關系的良好習慣,發展學生的多向思維能力和應變能力,提高思維的靈活性和敏捷性。總之,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採取多種形式,逐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G. 小學四年級數學上冊知識與能力訓練第68頁答案第三題的統計圖怎麼做
請告訴我們題目,不然無法解答呀!我們都初中了。一定要採納呀!謝謝!!!!!!!
H. 小學二年級在改革教學方法上所採取的措施和作法
教學質量的提高,關鍵是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
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基礎和不同特點,制定教專學目標屬,使"向45分鍾要質量"的口號真正落實到每一堂課,充分發揮課堂的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學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中心環節,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
教師要牢固樹立「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思想,優化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面向全體,因材施教,積極實行啟發式、討論式教學,開展研究性學習和合作學習,引導學生質疑、調查、探究,努力構建自主、合作、探究的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I. 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下冊數學書練習六第7題的答案,急需,謝謝!
是新版的嗎?題目怎麼樣?我們是老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