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多媒體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

多媒體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

發布時間:2021-01-02 11:03:49

1. 談談多媒體對語文教學的輔助作用有哪些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深刻變革,並逐步建立起新型、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毫無疑問,多媒體技術對於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必須找准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功能。下面根據我自己在實際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經驗,談談如何運用多媒體,才能在語文教學中真正發揮作用。
一、要掌握先進的教育思想,不能只更新教學手段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媒體不僅僅是輔助教學、演示教學內容的工具,更是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的認識工具。但在實際教學中,一部分教師把多媒體當作了講解、演示教學內容的工具。認為只要教學手段先進了,便可以事半功倍,於是披著現代教育技術的外衣,卻進行著傳統教學模式的翻版。例如某教師在講解《兩小兒辨日》一詩時,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把詩中每個字、每一句話的解釋和翻譯都製成課件,在講解過程中照著大屏幕逐字逐句地念。這樣做,表面上看來運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實際上教師仍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者。學生也許在教師的講解中領會了詩意,豈不知詩的美感早就在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中喪失殆盡。
二、影視、音樂、圖片的選擇一定不能脫離教學目的和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
語文教學運用電教媒體也像寫文章用詞造句一樣,盡管是最華麗的詞藻,誤用了也會泛濫成災。一些教師片面追求「多媒體效應」,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示範課的觀念,在許多地方蔚然成風。其實,多媒體並不是一種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那種不管教學效率,濫用視聽材料,盲目追求視聽效果的做法難免讓人啼笑皆非。我曾聽過一位教師講魯迅的小說《故鄉》,他製作的課件竟然是錄制了一首名為《故鄉》的流行歌曲,抒發的是思念故鄉之情。其實小說《故鄉》是要通過「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引起人們對農村經濟日益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根源的深深思考,激發人們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由此可見,他們之間除了字面上有「故鄉」二字是相同的,思想感情上又有多少關聯呢?如此使用媒體,既不能幫助學生理解小說《故鄉》的主題,更不可能提高學生對於小說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這樣使用不如不用。
三、教師應多在課件製作中去實踐,深入鑽研教材,駕馭課件
網上下載課件既方便又省事,但那些課件是別人根據自己的授課意圖去設計的,大多不適合拿來即用。因此,不可簡單地下載別人的課件組織教學,圖輕松,充當課件播放員。

2. 多媒體技術對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作用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1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愛好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
「沒有任何愛好,而被迫進行的學習,會扼殺學生把握
知識的意願。」語文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愛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可以藉助計算
機多媒體的運用。
教師在教學中根據課文內容,
利用多媒體展示、
播放一些相關
的圖片、動畫、視頻、音頻等,往往能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如在學習《世
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一課時,
首先把各大洲的輪廓地圖通過畫面展示在學生眼前,
使學生初步了解世界地圖,
進而能夠讀懂文本中關於大陸漂移的文字解說,
學習
積極性也被調動起來,漸漸激發了學生對科學的熱愛與探索精神。

2
巧妙解決教學難點

小學生的思維具有形象性,
對於抽象的現象往往不易理解,
藉助多媒體可以
將教學內容形象、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利用圖、文、聲、像等從多層次、多
角度地呈現內容,
把認識的對象由抽象變為具體,
把原來較為生疏、
難以理解的
教學知識變為生動形象具體可觀的事物,
使教學內容變得可視、
可聽,
從而使學
生得到較多的感性知識,在探索中了解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變化。
3.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

利用多媒體可以把抽象知識直觀化,
把學生很難用形象去感知的內容充分的
展現出來,
時時激發學生豐富想像,
對學生進行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培養。
在教學
實踐中,
教師精心編制或採集的課件水平越高,
學生在利用這些課件學習的時候,
就越能充分發揮認知主體作用。
學習的過程不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
而是一
個主動參與的過程。

3. 如何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推動了課堂教學的深刻變革,並逐步建立起新型、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毫無疑問,多媒體技術對於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但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必須遵循一定的規律,必須找准多媒體技術與課堂教學的最佳結合點,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功能。下面根據我自己在實際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的經驗,談談如何運用多媒體,才能在語文教學中真正發揮作用。
一、要掌握先進的教育思想,不能只更新教學手段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媒體不僅僅是輔助教學、演示教學內容的工具,更是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的認識工具。但在實際教學中,一部分教師把多媒體當作了講解、演示教學內容的工具。認為只要教學手段先進了,便可以事半功倍,於是披著現代教育技術的外衣,卻進行著傳統教學模式的翻版。例如某教師在講解《兩小兒辨日》一詩時,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把詩中每個字、每一句話的解釋和翻譯都製成課件,在講解過程中照著大屏幕逐字逐句地念。這樣做,表面上看來運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實際上教師仍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者。學生也許在教師的講解中領會了詩意,豈不知詩的美感早就在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中喪失殆盡。
二、影視、音樂、圖片的選擇一定不能脫離教學目的和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
語文教學運用電教媒體也像寫文章用詞造句一樣,盡管是最華麗的詞藻,誤用了也會泛濫成災。一些教師片面追求「多媒體效應」,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示範課的觀念,在許多地方蔚然成風。其實,多媒體並不是一種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那種不管教學效率,濫用視聽材料,盲目追求視聽效果的做法難免讓人啼笑皆非。我曾聽過一位教師講魯迅的小說《故鄉》,他製作的課件竟然是錄制了一首名為《故鄉》的流行歌曲,抒發的是思念故鄉之情。其實小說《故鄉》是要通過「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引起人們對農村經濟日益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根源的深深思考,激發人們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由此可見,他們之間除了字面上有「故鄉」二字是相同的,思想感情上又有多少關聯呢?如此使用媒體,既不能幫助學生理解小說《故鄉》的主題,更不可能提高學生對於小說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這樣使用不如不用。
三、教師應多在課件製作中去實踐,深入鑽研教材,駕馭課件
網上下載課件既方便又省事,但那些課件是別人根據自己的授課意圖去設計的,大多不適合拿來即用。因此,不可簡單地下載別人的課件組織教學,圖輕松,充當課件播放員。

期刊文章分類查詢,盡在期刊圖書館應多比較、研究、製作體現個人風格的課件。也就是要巧用多媒體手段,突出教學的重難點,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幾年前在地區參加研討會時聽一位特級教師的課。授課內容是小學語文《刻舟求劍》這則寓言,其教學重難點是讓學生懂得不能以靜止的思維狀態去看待發展中的事物,否則會出現啼笑皆非的結果。在教學時,那位老師充分利用多媒體手段,設置船動、劍不動的動畫效果,讓學生先觀察,然後再問學生:「古人到了岸邊會找到劍嗎?」由於觀察直觀、生動,動畫的圖片效果明顯有助於結論的獲得,大大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紛紛舉手發言,不需老師多講,學生就很清楚的明白了這一道理。教學的重難點頓時迎刃而解,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教學效率。
四、多媒體是「輔助」而不是「代替」
俗話說:「讀書百遍,其意自見」。它必須通過學生主觀閱讀去領會。信息技術的魅力在於它的直觀性,學生對多媒體切入這種教學手段很好奇,一有了媒體,興趣盎然。因此,教師一味的強調媒體而忽略了師生面對面的教學相長,熱烈融洽的交流氣氛,導致一節課學生連最起碼的閱讀能力、思考能力都沒有得到提高與培養。例如某教師在講解《桂林山水》時,由於同學們對桂林的風景旅遊區比較陌生,因此教師下載了大量的桂林旅遊區的圖片。結果,教學中只重視了讓學生去欣賞而忽略了文本,結果一節課下來學生只是飽了眼福,什麼語言積累、突出重點、寫作訓練目標都沒有完成。從這個事例可以看出,多媒體是一種輔助手段,而不能替代學生的主體閱讀,不能替代文本,教學時還應注重學生學會閱讀,學會思考。
五、多媒體並不是運用越多越好
我們個別老師為了讓課堂吸引人而大量運用多媒體。他們可能認為多媒體用得越多,課越生動,其實不然。我們運用多媒體要為實現教學目標服務,課件不在多而在精。例如我曾聽過一位老師的公開課,課文題目是《十里長街送總理》,課堂上播放了大量的影片,既有當時長安街上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又有總理生前的各種資料,有去八寶山火化的情景等。對於這些,我認為,選「長安街送總理」的實況錄像就夠了,因為它能讓孩子真切地感受到人民當時的心情,看完後再去理解課文,就很容易了。反之,它就會沖淡主題。相反,另外一位老師在執教《窮人》一課時,因為文章講的是以打漁為生的主人公桑娜,在已有五個孩子的情況下收養已死的鄰居的兩個孩子的動人事跡。因此,教師只在課尾用多媒體播放了歌曲《愛的奉獻》,正是由於這首歌使課堂氣氛達到了高潮,學生個個充滿愛心地唱起了這首歌。
總之,要想讓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真正發揮作用,不僅要掌握先進的教育思想,還要鑽研教材,製作精良的教學課件,讓它真正為教學服務。而不是追求所謂「電教」的形式,讓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而不是「畫蛇添足」。

4. 如何充分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如何充分發揮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
一、要掌握先進的教育思想,不能只更新教學手段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教學媒體不僅僅是輔助教學、演示教學內容的工具,更是學生主動學習、協作探索的認識工具。但在實際教學中,一部分教師把多媒體當作了講解、演示教學內容的工具。認為只要教學手段先進了,便可以事半功倍,於是披著現代教育技術的外衣,卻進行著傳統教學模式的翻版。例如某教師在講解《兩小兒辨日》一詩時,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把詩中每個字、每一句話的解釋和翻譯都製成課件,在講解過程中照著大屏幕逐字逐句地念。這樣做,表面上看來運用了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實際上教師仍然是講解的中心,學生依然是被動的接受者。學生也許在教師的講解中領會了詩意,豈不知詩的美感早就在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中喪失殆盡。
二、影視、音樂、圖片的選擇一定不能脫離教學目的和語文教學的中心任務
語文教學運用電教媒體也像寫文章用詞造句一樣,盡管是最華麗的詞藻,誤用了也會泛濫成災。一些教師片面追求「多媒體效應」,無多媒體不成公開課、示範課的觀念,在許多地方蔚然成風。其實,多媒體並不是一種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葯,那種不管教學效率,濫用視聽材料,盲目追求視聽效果的做法難免讓人啼笑皆非。我曾聽過一位教師講魯迅的小說《故鄉》,他製作的課件竟然是錄制了一首名為《故鄉》的流行歌曲,抒發的是思念故鄉之情。其實小說《故鄉》是要通過「我」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引起人們對農村經濟日益凋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根源的深深思考,激發人們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由此可見,他們之間除了字面上有「故鄉」二字是相同的,思想感情上又有多少關聯呢?如此使用媒體,既不能幫助學生理解小說《故鄉》的主題,更不可能提高學生對於小說的閱讀能力和鑒賞能力,這樣使用不如不用。
三、教師應多在課件製作中去實踐,深入鑽研教材,駕馭課件
網上下載課件既方便又省事,但那些課件是別人根據自己的授課意圖去設計的,大多不適合拿來即用。因此,不可簡單地下載別人的課件組織教學,圖輕松,充當課件播放員。

5. 小學語文多媒體課件的用途

一、能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激發學習興趣
引導學生對學習的嚮往,具有良好的興趣和動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快樂和享受,無一不是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所追求的目標。然而興趣和動機並不是天生就固有的,而是通過外界事物的新穎性、獨特性來滿足學生的探究心理的需要而引起的。而在課堂教學中媒體是教學情息的載體,是傳輸信息的工具和手段。它的作用不僅是用來傳遞教學內容,而且還會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調節課堂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多媒體CAI課件具有文字、圖片、動畫、聲音、圖像等直觀媒體信息可同步進行的優點。在同一屏幕上同時顯示相關的文本、圖像或動畫,這是其它教學媒體無法達到的。
二、能更廣泛地拓展學生積極思維的空間,培養創新精神
在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老師的教決不是要束縛孩子們的思維空間,相反,是要去鼓勵他們拓展自己的思維空間,也就是求異思維。呈現思維過程,提供豐富的感知、表象,構成一個躍動的思維場,為學生實現由具體感知到抽象思維的飛躍架設橋梁,培養創新精神。
能達到這一目的的最好手段就是多媒體的運用。例如《稱象》一文,同學們通過多媒體看到了曹沖稱象的四個步驟,通過這些活動的畫面,學生們不但了解、掌握了這些步驟,還萌發了新的想法。
三、有利於優化課堂教學結構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傳遞式教學方法,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學習的基本過程是學生感知、理解、鞏固和運用。教師在講台上講述、示範、演示,學生相應地吸收、記憶、存儲,課堂上圈劃重點,課後反復抄寫、背誦。事實證明,這種以應試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方式,最大的弊端是扼殺了兒童的創造能力和創新精神。
信息化教育環境下,不再以教師是否能夠把教材講解得清楚明白、分析得深入透徹,作為課堂教學評價的重要標准。信息化教育環境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根本變化,由前台?quot;演轉為後台的導,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事先的備課上,這就要求教師深入鑽研教材,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為學生提供豐富有序的學習材料,為學生創設最佳學習情境,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主動性,組織學生深入到學習過程中去思考探究,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氛圍中愉快而自覺主動地學習,讓學生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其積極性、主動性。
四、提供更多、更新、更廣的知識點,開闊視野
傳統教學,老師都是依賴於課本講課,特別是自然、社會等課程,由於教材提供的材料有限,一節課的時間有限,作為老師只有讓學生掌握幾個知識點便完成任務,不過,多媒體的應用,就馬上使的這一現象有了明顯的改觀。

6. 如何利用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

運用多媒體創設情景
,激發學生興趣
運用多媒體,化難為易
運用多媒體加以引導版,突破重點
巧妙利用網路,權培養學生能力
總之,由於多媒體的靈活多樣性,用它作為教學手段有非常大的優越性。它不僅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更能提高教師的綜合教學水平。因此,我們要在語言教學的實踐中,恰當地運用電教媒體,提高教學質量,讓它在我們的語言教學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7. 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哪些

多媒體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解決哪些
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媒體向學生傳播知識,教學媒體作為儲存和傳遞教學信息的載體,起到了中介作用。國外研究表明,人們通過語言形式從聽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15%,從視覺獲得的知識能記憶25%,利用聲光同步,把視覺和聽覺結合起來,能夠記憶的內容可達65%。可見,以聲光結合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對於知識的獲取鞏固,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多媒體計算機在多種現代化教學媒體中脫穎而出,它通過設計課件,達到聲光同步,視聽結合的效果,使學生耳目一新,更利於掌握知識而受到教師的青睞。本文就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談一些淺顯的看法。

一、激活興趣,創造良好的學習心理場

我們應當認識到:教室中教師和學生是一個整體的信息場,教與學是心靈、語言、信息交換的一個過程。學生掌握知識表現為自身內在的學習需,「教學應當貫穿在學生的興趣之中,使學生的興趣在教學的每一階段都能連貫地表現為注意、等待、研究和行動。」(赫爾巴特語)因此,興趣的激活、保持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興趣作為支配人們行動的動機,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反映的結果。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提供大量的表徵,刺激學生多種感官,激活學生的興奮點,是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途徑。多媒體以其強大的表現力,使客觀事物的形、光、聲、色等直接作用於學生感官,對學生有極強的吸引力,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學習心理場。

1、形象感知,使學生受到「情」的誘導.

文學作品以塑造形象為手段,達到教育、啟智的目的。多媒體以其極強的表現力,將形象放大、縮小、連續、定格等,展示在學生面前,激發學生興趣。如第十冊《豐碑》,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揭題後,教師提問:豐碑什麼意思?課文中的豐碑指什麼?(被大雪覆蓋的軍需處長)接著多媒體演示:大雪紛飛,在一棵大樹下,軍需處長被大雪覆蓋著,如一座晶瑩的豐碑。教師啟發學生:軍需處長怎麼會凍死的?在凍死前是怎樣的情形呢?導入重點段第三段的學習。多媒體演示:畫面漸漸清晰,出現了老戰士的形象,他凍僵了……導入第七節的學習,教師著重引導學生觀察軍需處長的表情、動作、穿著等,使學生了解軍需處長是被嚴寒凍死的。接著,教師通過富有感情的范讀,引導學生思考:軍需處長為什麼會凍死的?學生通過朗讀分析理解軍需處長的一心為公,毫不利己的高貴品質。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他的這種精神,可用多媒體把兩個畫面結合起來:老戰士凍僵了……大雪越下越大,覆蓋住他的身軀,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

運用多媒體,通過兩個場景的對比,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通過學生視覺上的差別,使學生從內心受到極大的震撼,產生「情」的沖動。

2、模擬過程,使學生獲得「真」的感受

模擬,即寫真。通過程序設計,模擬過程,達到真的目的,使學生獲得真的感受。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提供周圍的熟悉的真人真事,更具有感召力。多媒體的模擬功能,能幫助我們實現這一願望。它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微觀和宏觀的限制,把客觀世界、文學藝術展現在學生面前,既縮短課堂教學時間,又增加課堂信息量,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第十冊《飛奪瀘定橋》攻天險一段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理解「奮不顧身」一詞,可用多媒體模擬:喊殺聲,槍炮聲混成一片,紅軍戰士不怕危險,奮勇奪橋……在學生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通過定格放大讓學生仔細觀察幾個紅軍戰士奪橋的動作(鋪橋、沖鋒),用「紅軍戰士奪橋奮不顧身、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說話訓練。在視聽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運用詞語把它表達出來,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通過模擬過程,視聽結合,使學生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使詞語理解更為深刻透徹。模擬過程,還能使課文重點理解更為方便。例如:《飛奪瀘定橋》另一重點段「搶時間」的教學中,教師即可運用多媒體模擬敵我雙方搶時間的經過,使學生很快就能了解重點,進入課文的情境中。

3、創設情境,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情以物遷,辭以情發」、「物色之動,心亦搖焉」(《文心雕龍》語)說明「境」與「情」的關系。通過多媒體,創設與課文有關的情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情趣,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

(1)以音樂渲染情境

音樂本身就是情與境的結晶。以音樂渲染情境,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是理解抒情性課文的有效途徑。例如:《十里長街送總理》這篇課文,由於所處時代不同,學生很難理解人民對總理的一片深情,教師要善於激發學生情感的共鳴。教學開始,可用多媒體放一小段哀樂,問學生:聽了有何感受?(難過、悲傷)師:你們知道嗎?總理逝世的那天,舉國悲哀,山河同泣,其悲壯如失去親人,是什麼原因使人民如此愛戴總理呢?以音樂渲染情境,直接而有效。

(2)以畫面再現情境

例如在教學第十冊《只有一個地球》時,抓住「我們這個地球太可愛了,同時又太容易破碎了「一句的中心詞『可愛』、『易破碎』進行教學。如何讓學生理解地球的可愛,在欣賞了太空所見地球是一個「晶瑩透亮的球體」,藍白交錯,美麗極了後,教師可說:讓我們再到地面上,我們的身邊去看看吧。多媒體演示:音樂聲中,桂林山水的美、黃山的奇……——出現在學生面前。我們的地球多美呀!我們要保護地球,因為地球太容易破碎。多媒體演示:工業污染,使環境受到破壞:河水渾濁,小魚死亡;樹林亂砍亂筏,山上一片荒蕪,到哪裡去尋找綠色?

展現美的畫面,使學生得到美的享受;展現丑的情景,激起學生對美的追求。

二、點化難點,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課堂教學最基本的要求是緊扣教材中的重點和難點進行。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抓住重點和難點,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多媒體的教學手段給我們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通過設計課件,突出重點、分化難點,化難為易,逐步解決問題。

1、化抽象為形象,化概括為具體

美國教育家德加?戴爾認為,當學習是由直接到間接,由具體到抽象時,獲得知識和技能就比較容易。語言文字作為描繪客觀世界的符號,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由於多媒體可以提供聲畫並茂、視聽結合的客觀世界的表象,將抽象、概括的文字元號轉化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之間建立了聯系,化難為易。如《鳥的天堂》中有一段描寫榕樹葉子「翠綠的顏色明亮的照耀著我們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樹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引導學生理解「顫動」一詞是個難點,「顫動」字面上可解釋為「抖動」,光理解這些是不夠的,這時,教師可用多媒體演示:晨曦中,那青翠、油亮的新葉在微風中輕輕地顫動……在學生感知的基礎上,教師適當點撥,學生便領悟到了「顫動」一詞進行說話訓練。這樣,從感知→理解→運用,從抽象→具體→抽象,詞語的理解在表象的作用下真正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化靜為動,化虛為實

想像、聯想是作者從客觀實體上生發出來的。以多媒體為載體,引導學生理解作者的主觀感受,化虛為實,化靜為動。例如:第六冊《荷花》一課,引導學生理解想像「我彷彿也成了一朵荷花」是一個難點。如何突破難點呢?有位老師設計了如下課件:先讓學生在音樂聲中華欣賞滿池荷花。它們姿態各異,看著看著,我彷彿也成了一朵荷花,多媒體演示:我在荷花中翩翩起舞,滿池的荷花也隨我一起翩翩起舞……蜻蜓向我飛過來,告訴我飛行的快樂;小魚向我游過來,告訴我昨夜做的好夢……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隨著小作者的觀察想像……虛實結合、動靜相生,整個難點的突破是在欣賞的過程中完成的,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馳騁於美的畫面中,積極參與進教師的教學之中。

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以興趣激發為先導,以視聽為手段,以提高課堂參與率為目的,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是我們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目的。

閱讀全文

與多媒體對小學語文教學的作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