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小學二年級數學平均數怎樣出題
1、有20本書,平均分給笑笑和她的4個小朋友,每人分幾本?
2、有52棵樹苗,每行栽9棵,可內以栽幾容行?還剩幾棵?
3、學校組織廣播體操比賽,二年級男生有18人,女生有17人,要站成5行,平均每行有多少人?
4、一枝玫瑰花5元,一枝百合6元,媽媽有100元,買了8枝玫瑰後,剩下的錢可以買幾枝百合?
5、有22箱蘋果,用小三輪車運,每輛最多裝8箱,一共要幾輛車才能運完?
6、在一次捐書活動中,小東捐了5本,笑笑捐了7本,淘氣捐了3本。平均每人捐幾本?
7、哪種飲料便宜些?
第一種:5瓶飲料35元,第二種:一瓶飲料9元。
8、王叔叔第一天跑了4千米,第二天跑了3千米,第三天跑了事5千米,第四天跑了4千米。王叔叔平均每天跑了多少年來千米?
按不同題型給你出了8題。題不在多,只要理解就行了。
② 小學數學平均數問題。不用方程,要講解。。。謝謝了 。急!
因為外語成績比五科平均成績低2分,所以一共就低了2*5=10分
所以外語成績的四倍比四科版(語文+數學+地理權+思想)總成績低10分
即外語成績為:(87+96+93+94-10)/4=90
所以五科平均成績為:(87+96+93+94+90)/5=92
(不信可以用方程驗證一下)
③ 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平均數ppt
優質課 《平均數》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理解平均數的意義,初步學會簡單的求平均數的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 學生經歷用平均數知識解決簡單生活問題的過程,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方法,發展統計觀念。初步感知「移多補少」「對應」等數學思想。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感受平均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體驗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平均數的含義,掌握求平均數的方法。 教學難點:藉助「移多補少」的方法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三、教學准備 課件、實物投影。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1.談話引入。 以幻燈片形式出示教師家的書櫥。 現在,我的書架上層有12本書,下層有10本書,我想請同學們幫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層書架上的書一樣多。
2.感知課題。
(1)學生思考,想像移動的過程。
(2)教師操作並提問:現在每層都有11本書了,這個11是它們的什麼數?
(3)教師:像這樣把幾個不同的數,通過「移多補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數,就是這幾個數的平均數。 今天,我們就來認識一下「平均數」這個新朋友,好嗎? (板書:平均數)
(二)探究新知
1.引發質疑,探索新知。 教師:看到這個課題,你想通過這節課學習到哪些知識? 預設:
(1)平均數是一個什麼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麼用?
2.理解含義,探求方法。 出示例1,為了保護環境,學校四年級1班的一組同學利用業余時間收集礦泉水瓶,做環保小衛士。 仔細觀察統計圖,從圖中知道了什麼?你能根據統計圖提出什麼問題?
預設: (1)小紅比小蘭多收集多少個瓶子?
(2)小明再給小亮幾瓶,他倆的瓶子就一樣多?
(3)他們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 你怎樣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個瓶子?」你怎樣才能讓他們的瓶子數量一樣多呢? 學生匯報交流。
小結1:求平均數實際就是把多的補給少的,在數學上叫做「移多補少」。
小結2:求平均數也可以採用計算的方法,用他們一共收集的礦泉水瓶個數總和除以人數,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
(14+12+11+15)÷4=13(個)。
【設計意圖】注重讓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通過解決平均每人收集多少個礦泉水瓶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並理解求平均數的方法,掌握「移多補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數學方法。
3.理解平均數的含義。 教師:剛才我們通過移多補少和計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個礦泉水瓶,看這個平均數13,它是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 引導學生體會13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礦泉水瓶數量,而是4個人的總體水平。 小結:平均收集13個礦泉水瓶,不是每個人真正收集的數量,是一個「虛擬」的數,反映了這組收集礦泉水瓶數的情況。 教師:生活中你還在哪些地方或什麼事情中遇到或用到過平均數嗎?舉例說一說。
預設:
(1)本周平均最高氣溫6攝氏度。
(2)三年級學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3)四年級2班五位同學平均每人捐10本圖書。
(4)李莉同學平均每天上學路上花費15分鍾。
【設計意圖】初步理解平均數的意義,並在現實生活中尋找實例,感受數學源於生活。
(三)知識應用
1.判斷。 (1)某小學全體同學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麼,全校每個同學一定都捐了3元。 ( )
(2)學校排球隊隊員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隊員身高會超過160厘米,有的隊員身高不到160厘米。 ( )
(3)小明所在的1班學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強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一定比小強矮。 ( )
【設計意圖】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理解平均數的含義,初步感受平均數的特點: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比數據中最大數小,比最小數大。
2.選擇。 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 )噸。
A.(16+24+36+27)÷365 B.(16+24+36+27)÷12 C.(16+24+36+27)÷4
【設計意圖】通過解決平均用水量的問題,鞏固所學知識,根據所求問題找准與總數相對應的份數。
(四)全課小結 今天你有什麼收獲? 再看看開始想解決的問題:
(1)平均數是一個什麼數?
(2)怎樣計算平均數?
(3)平均數在生活中有什麼用?現在能解決了嗎?
內容來源:綠色圃中小學教育網-http://www.lspjy.com/
④ 小學數學平均數從什麼到什麼之間怎麼取
一般來說就把全部的數加起來再除以個數就行(不會錯,但麻煩)。如1、專2、3、4、5、6、7、8或2、4、6、8、10、12這樣的有規律的屬用(首項加尾項)乘項數然後再除以2(小學課本的高斯快速計算1到100的所有數的和的故事,這叫等差數列),希望能對你的問題有所幫助!祝你好運!!!
⑤ 小學數學題 (中位數、平均數)
解:甲抄的平均數:(3+5+5+8+8+9+12+14)÷8=8(年),
中位數:(8+8)÷2=8(年);
乙的平均數:(4+6+6+6+8+9+12+14)÷8=8.125(年),
中位數:(6+8)÷2=7(年);
丙的平均數:(3+3+4+7+9+10+11+12)÷8=7.375(年),
中位數:(7+9)÷2=8(年);
答:甲廠家在廣告中可能用的平均數,也可能用中位數,因為甲廠家的平均數和中位數都是8年;乙廠家在廣告中用的是平均數;丙廠家在廣告中用的中位數.
⑥ 小學數學四年級下冊課本什麼是平均數
小學數學里所來講的平均數自一般是指算術平均數,也就是一組數據的和除以這組數據的個數所得的商。例如把全班同學的成績加起來的和,除以全班人數,得到的結果是全班的平均成績。解答平均數應用題的關鍵在於確定「總數量」以及和總數量對應的總份數。
要注意「求平均數」與「平均分」是有區別的。
例如:四個小朋友共吃了28塊餅干,平均每人吃幾塊?28÷4=7(塊)。在這里「平均每人7塊」但實際上並不是每人都吃了7塊。可能有吃8塊或6塊的。這是「求平均數」問題。
改為「把28塊餅干平均分給四個小朋友,每人分給幾塊?」還是28÷4=7(塊),但分的時候必須是每人都是7塊。這是「平均分」問題。
⑦ 小學數學四年級平均數ppt
PPT(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是微軟公司的演示文稿軟體。用戶可以在投影儀或者計算機上進行演示,也可以將演示文稿列印出來,製作成膠片,以便應用到更廣泛的領域中。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不僅可以創建演示文稿,還可以在互聯網上召開面對面會議、遠程會議或在網上給觀眾展示演示文稿。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做出來的東西叫演示文稿,其格式後綴名為:ppt、pptx;或者也可以保存為:pdf、圖片格式等。2010及以上版本中可保存為視頻格式。演示文稿中的每一頁就叫幻燈片,每張幻燈片都是演示文稿中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內容。
.如果Word文檔中的格式是結構化的且符合生成PPT的規范,那麼就可以直接生成規范的PPT。Word文檔中每個「標題一」就對應PPT中新幻燈片頁的標題。該「標題一」下的其它子標題和正文內容就對應該幻燈片頁下的標題和內容。
⑧ 小學數學求平均數和中位數用不用帶單位
平均數:反映了一組數據的平均大小,常用來一代表數據的總體
「平均水平」。
中位數版:像一條分界線,將權數據分成前半部分和後半部分,因此用來代表一組數據的「中等水平」。
.........
給單位了那麼就要帶,例如,某班考試成績的平均數和中位數,就應該回答是**分;而求一系列數據的平均數和中位數則不會有單位。
⑨ 求高人指點,小學5年級數學題(關於平均數)
第一組加第二組加第三組再加第四組的成績除以四
=(92+92+91+91)÷4
=366÷4
=91.5
答:平均分為91.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