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怎樣撰寫小學語文教研主題方案設計
一、強化學習,提高理論素養。課程背景下的老師,不能再是一桶水,而要變成不斷充溢的一桶活水,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為此,我校提出了各學科組定期學習的要求:1、分散學習。為了提高老師們的業務水平,我校倡導「理論先行,實踐結合」的理念,學校為老師們訂閱了相關的教學資料,鼓勵老師訂閱相關的教育書刊,力爭在理論上有一個明確的方向。2、集中學習。每周星期四課外活動時間,是我們語文組集中學習的時間,學習的內容可以是學習他人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也可以是本校學科帶頭人的一些先進的教學經驗。主講人准備的也很充分,其他成員也在認真的進行學習筆記的摘抄。3、採用「走出去,請進來」的法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積極組織教師參加進修學校舉的各種進修、培訓活動,讓老師接觸較為先進的教育教學理念。培訓學習的老師回到學校後,將自己的學習心得進行梳理,然後形成書面材料,再在學校的教研活動中進行二次培訓,以進一步開闊廣大教師的視野。二、立足課堂,開展多樣化的教研活動課堂是教師開展教育活動的主陣地,也是教師成長的主要途徑,一位優秀的教師,應該有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有調動學生的能力,有駕馭課堂的機智。為了讓有更豐富的教學經驗,努力成為一名專家型教師,我校開展了一些形式多樣的教研活動:1、堅持組織老師開展「公開課」活動。認真積極地開展校內上課聽課活動,讓每位老師每學期至少有一次上公開課的機會,每位教師聽課不得少於十二節。要求上課的老師認真備課,認真上好課;要求聽課的老師按時到位,認真做好課記錄。通過組織這樣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集體教學水平的提高,一直是我校搞好教研工作的傳統。本學期,這個傳統繼續在我校語文教研組得到發揚。鼓勵教師之間相互學習,一起討論,共同參與,發揮著傳、幫、帶的作用。每次活動,我們都認真抓好以下環節:組織聽課,說課、評課、反思、總結。2、開展「同課異構」的教研活動。即開展校內「同級教師同上一堂課」的活動,同級教師圍繞同一主題,針對同一內容,用不同的教學設計,分別上一堂課,引發幾位教師教學理念的碰撞,提高教師的鑽研教材和課堂教學能力,促進教師間的相互交流和合作,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3、年級段同學科教師教研。在我們學校,每個年級組一個公室,這樣同級教師在一起公的時間又比較集中,隨時都可以把教學中的一些狀況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尋求最佳的解決方法。4、積極開展「評課」活動。在有公開課的一周,同級三位教師上完公開課之後,我們組就及時的進行評課,在評課這一環節,首先,上課的老師介紹自己的教學構思及自己對本節課的一些反思,然後,聽課的老師要積極對這節課進行點評,發現這節課的亮點,的是指出這節課的不足以及一些合理的建議,交流中,大家集思廣益,從多方面對一堂課進行更全面的構思,設計、認識,教師的教學能力也得到提高。讓聽課的老師和上課的老師都能從課中受到啟發,獲得一些進步。5、努力上好每一節常態課。切實落實「高效課堂教學模式」於日常課堂教學中,努力提高教學水平,求實、求真、求活、求新,充分利用現有的電教設備,利用網路資源,增大課堂容量,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努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益。
㈡ 高效課堂小學語文教學教研主題有哪些
主題式校本教研的五大環節:
確立主題,集體學習,集體備課,課堂教學,課後研討。
一、確立主題。
主題,按要求,應該是從實踐中來,實際工作當中,我們發現了什麼問題,哪個問題是我們近階段迫切需要解決的,把它確立為本輪教研活動的主題。
二、集體學習
現實中的「集體學習」,很成問題,有的沒學,有的流於形式。要找個時間,集中人員,真正學一學。組長念一念,組員記一記、議一議。切忌把學習材料復印後發給老師們自由謄抄,那樣很難有什麼收獲。
三、集體備課
可能是工作任務繁重的原因,也許是其他原因,很多集體備課變成了獨角戲。這樣做,就降低了活動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而且,不利於同伴互助時的發言。要人人參與,發揮集體智慧。
四、課堂教學
是教育教學中普遍使用的一種手段,它是教師給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全過程,它主要包括教師講解,學生問答,教學活動以及教學過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 也稱「班級上課制」。
五、課後主題研討
這個環節,問題最嚴重,主要表現在主題形同虛設,大多數發言沒有圍繞主題進行。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朱慕菊指出,以校為本的教研,是將教學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學校,以課程實施過程中教師所面對的各種具體問題為對象,以教師為研究的主體,理論和專業人員共同參與。強調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性研究,既注重解決實際問題,又注重經驗的總結、理論的提升、規律的探索和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保證新課程改革實驗向縱深發展的新的推進策略。
(2)小學語文的5個教研主題擴展閱讀
考察教學研究的直接目的是否指向改善學校實踐、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師和學生共同發展,一個重要的標志就是看它是否植根於教師和學生的日常教學活動,是否與學校日常教學行為的改善聯結起來。而且,評判的最終主體應該是學校的校長、教師和學生,不應該是學校之外的其他主體。
這一點,需要有制度上的保障,也就是說,當學校認為教學研究沒有直接指向教師和學生的共同發展時,他們應該在制度上能夠很順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要求。這並不是否定校外評價的重要性,而是要在制度上確認校內評價的應有地位和作用。
校本教研的成果,包括它的目的指向,應該由學校師生自己確認,這一點在制度上應該獲得更多的鼓勵和肯定。教學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為研究而研究、為「裝門面」而研究的現象,是與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背道而馳的。
㈢ 小學語文教研圍繞一個什麼主題開展最好
有一句話這樣講道:使人疲憊的往往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你鞋裡的一粒沙。的確,使人苦惱的往往不是遠大的目標,而是在我們身邊的一些不如意的小事。雖然細小瑣碎,但卻不得不時常面對。
它可能是你偶爾一次小測驗的不及格,雖然不會影響你升學,但免不了苦悶一陣;它可能是你走路時不小心摔了一跤,雖然不會導致頭破血流,但免不了痛好一會兒;它可能是你和家人的小小口角,雖然不會造成家庭破裂,但免不了彼此冷戰一段時間;……
這一件件不如意的小事堆砌成或大或小的困擾,雖不如遠大目標那樣另人望而生畏,但卻會始終不離不棄地伴隨你身邊,拖延、甚至改變你前進的步伐。因此,我們只有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困擾才可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微笑面對生活中的困擾。因為不滿和憤怒的情緒並不能幫助你解決什麼問題,相反會由此波及到其他事情,把一切搞得一團糟。倒不如微笑著面對生活中的困擾,把此當成考驗,化為經驗,在下次遇見類似情況時便能輕巧地避開,而不是一錯再錯。
登山的旅人在鞋底進沙後,沒有詛咒道路的崎嶇,也沒有抱怨自己的運氣不佳,知識默默地脫下鞋子,把那粒沙子倒了出來。因為他明白,所有的埋怨都是徒勞,現實既不能改變也不能重來,如果賭氣繼續前進,不僅折磨了自己的腳,還會延遲登頂的時間、甚至會致使自己不能攀登到頂峰。而惟有除去鞋子中的這粒沙子,擺脫這困擾才能打點起自己的全部精神繼續登山。
微笑是一種表情,更是一種心態。它是對待困擾的豁達、坦然的表現。「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既然無法避免生活中的困擾,何不試著豁達、坦然一些?如果因此而整天板著臉,唉聲嘆氣,你身邊的人開始時或許會同情你,可時間一長便不免覺得你有些無病呻吟,而漸漸疏遠你了。相反,如果你能微笑著面對生活中的困擾,人們便會為你的樂觀與坦然而喝彩。這樣,你在繼續前行的同時,也博得了他人的好感。如此一舉兩得的好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微笑面對生活中的困擾,你可以更快地擺脫不必要的苦惱;微笑面對生活中的困擾,你可以遠離岔道,繼續向即定的目標前進;微笑面對生活中的困擾,你可以贏得他人的好感;微笑面對生活中的困擾,你會收獲更多…有一句話這樣講道:使人疲憊的往往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你鞋裡的一粒沙。的確,使人苦惱的往往不是遠大的目標,而是在我們身邊的一些不如意的小事。雖然細小瑣碎,但卻不得不時常面對。
它可能是你偶爾一次小測驗的不及格,雖然不會影響你升學,但免不了苦悶一陣;它可能是你走路時不小心摔了一跤,雖然不會導致頭破血流,但免不了痛好一會兒;它可能是你和家人的小小口角,雖然不會造成家庭破裂,但免不了彼此冷戰一段時間;……
這一件件不如意的小事堆砌成或大或小的困擾,雖不如遠大目標那樣另人望而生畏,但卻會始終不離不棄地伴隨你身邊,拖延、甚至改變你前進的步伐。因此,我們只有正確面對生活中的困擾才可能到達成功的彼岸。
微笑面對生活中的困擾。因為不滿和憤怒的情緒並不能幫助你解決什麼問題,相反會由此波及到其他事情,把一切搞得一團糟。倒不如微笑著面對生活中的困擾,把此當成考驗,化為經驗,在下次遇見類似情況時便能輕巧地避開,而不是一錯再錯。
登山的旅人在鞋底進沙後,沒有詛咒道路的崎嶇,也沒有抱怨自己的運氣不佳,知識默默地脫下鞋子,把那粒沙子倒了出來。因為他明白,所有的埋怨都是徒勞,現實既不能改變也不能重來,如果賭氣繼續前進,不僅折磨了自己的腳,還會延遲登頂的時間、甚至會致使自己不能攀登到頂峰。而惟有除去鞋子中的這粒沙子,擺脫這困擾才能打點起自己的全部精神繼續登山。
微笑是一種表情,更是一種心態。它是對待困擾的豁達、坦然的表現。「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既然無法避免生活中的困擾,何不試著豁達、坦然一些?如果因此而整天板著臉,唉聲嘆氣,你身邊的人開始時或許會同情你,可時間一長便不免覺得你有些無病呻吟,而漸漸疏遠你了。相反,如果你能微笑著面對生活中的困擾,人們便會為你的樂觀與坦然而喝彩。這樣,你在繼續前行的同時,也博得了他人的好感。如此一舉兩得的好事,又何樂而不為呢?
微笑面對生活中的困擾,你可以更快地擺脫不必要的苦惱;微笑面對生活中的困擾,你可以遠離岔道,繼續向即定的目標前進;微笑面對生活中的困擾,你可以贏得他人的好感;微笑面對生活中的困擾,你會收獲更多…
㈣ 高效課堂小學語文教學教研主題有哪些
主題式校本教研的五大環節:
確立主題,集體學習,集體備課,課堂教學,課後研討。
㈤ 小學語文教研主題有哪些
現結合主題式校本教研的過程,梳理如下。
主題式校本教研的五大環節:確立主題,集體學習,集體備課,課堂教學,課後研討。
一定要真正地扎實地,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進行主題式校本教研,堅決杜絕臨時找個主題,臨時准備節課,應付檢查。應付檢查與真實的按五大環節進行是明顯不同的,是應付不來的。
一、確立主題。
主題,按要求,應該是從實踐中來,實際工作當中,我們發現了什麼問題,哪個問題是我們近階段迫切需要解決的,把它確立為本輪教研活動的主題。但是,這樣操作可能遇到的現實困難是,有的主題確立後,很難找到與之對應的學習材料。學習材料不當、不精,會導致後續環節質量低下。怎麼辦?我們可以由學習材料確定主題。我們手頭現有或能夠收集的學習材料中,精選出有水平、與修訂版課標理念一致、能指導教學的材料,從這個學習材料中篩選出一個主題。這樣,就能解決理論水平的問題。
主題還要具體,針對性強,忌大而空。九個單位的主題分別為:
1、「以讀促悟,提高語文素養」(張市小學)。「語文素養」,概念太大,內涵太豐富,它包含了語文的知識、技能、能力、方法、習慣、積累、態度……不是一節課、一種方法、一次活動能夠解決的。可改為「以讀促悟,悟情(感情)悟形(人物形象)」——適合文學作品閱讀。
2、「低年級朗讀指導」(大南頭小學)。這個主題很具體,操作性很強。如果改為「低年級的朗讀指導策略」會更好。
3、「讀寫結合,構建高效課堂」(容城小學)。很實際,容易出點成果。
4、「依託文本,展開想像」(四庄小學)。實際,具體。
5、「抓語段,悟全篇」(仇小王小學)。「段」,主要對結構而非內容思想產生作用。可改為「抓關鍵詞句,感受人物形象」。
6、「咀嚼語言,共鳴情感」(王村小學)。非常好。
7、「讀寫結合,提高教學有效性」(段庄小學)。很好。
8、「以訓練點為抓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博奧小學部)。「訓練點」,什麼的訓練點?指向不明。可改為「語言訓練點」。
9、某個單位沒有主題。
二、集體學習
現實中的「集體學習」,很成問題,有的沒學,有的流於形式。要找個時間,集中人員,真正學一學。組長念一念,組員記一記、議一議。切忌把學習材料復印後發給老師們自由謄抄,那樣很難有什麼收獲。
學習內容有兩部分組成:修訂版課標中的相關表述;收集來的學習材料。學習材料,一定要精心選擇,學習材料的質量,決定了整輪教研活動的質量。不學習,無論怎樣教研,只能是原地踏步;只有學習,才能提高。
三、集體備課
可能是工作任務繁重的原因,也許是其他原因,很多集體備課變成了獨角戲。這樣做,就降低了活動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而且,不利於同伴互助時的發言。要人人參與,發揮集體智慧。
四、課堂教學
觀察我們的課堂,有兩點突出的問題。
1、略讀與精讀不分。
有兩節課講的是略讀課文,四上《火燒雲》和六上《中華少年》。《火燒雲》成了精讀的濃縮版;《中華少年》則需要兩課時,徹底的精讀教學。雖然,我們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但盡量還是要尊重教材編者的意圖,精讀是精讀,略讀是略讀。把略讀上成精讀,真正的原因,我想,還是不明白二者的區別。
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學生從精讀方面得到種種經驗,應用這些經驗,自己去讀長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單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這就是『略讀』。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准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於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像得到的,學生遇到需要閱讀的書籍文章,也許會因沒有教師在旁作精讀那樣的詳細指導,而致無所措手。現在一般學校,忽略了略讀的似乎不少,這是必須改正的。……不過略讀指導與精讀指導不同。精讀指導必須纖屑不遺,發揮凈盡;略讀指導卻需提綱挈領,期其自得。何以需提綱挈領?惟恐學生對於當前的書籍文章摸不到門徑,辨不清路向,馬馬虎虎讀下去,結果所得很少。何以不必纖屑不遺?因為這一套功夫在精讀方面已經訓練過了,照理說,該能應用於任何時候的閱讀;現在讓學生在略讀時候應用,正是練習的好機會。學生從精讀而略讀,譬如孩子學走路,起初由大人扶著牽著,漸漸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邊遮攔著,替他規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大人在旁邊遮攔著,正與扶著牽著一樣的需要當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純熟,能夠自由走路。精讀的時候,教師給學生纖屑不遺的指導,略讀的時候,更給學生提綱挈領的指導,其目的惟在學生習慣養成,能夠自由閱讀。」
汪潮教授也有個形象的比喻:「精讀課文相當於數學的例題,略讀課文相當於數學的習題。」
崔巒先生也在很多場合說過略讀課文的教法:略讀課文,要粗知大意。學生要獨立閱讀,自讀自得,整體把握。可採用幾遍讀的方式:一讀解決字詞,互相交流;二讀明白大致內容,要准確概括;三讀就是重點讀,抓感興趣的部分讀,交流收獲體會,或內容或寫法。
2、有的閱讀教學,還是以內容分析為主。
比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主要做了三件事:
1、逐段進行有感情朗讀指導。(深入理解內容體驗情感以前的朗讀指導,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
2、哪裡寫父親了不起,找出來,讀。
3、哪裡寫兒子了不起,找出來,讀。
這是比較典型的「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
怎樣響應崔巒先生的號召,「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呢?或者說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呢?我們不妨看看河北省教科所李學紅主任的主張:
1、教學重點要突出,一課一得。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語文課可以上成朗讀欣賞課,
語言品析鑒賞課,比較閱讀課,討論交流課(文章的思想內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價值觀探討),閱讀、寫作方法指導課(如何質疑、如何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如何寫文章),讀書方法指導課(如何讀懂一本書),閱讀、寫作實踐課等。
2、以《開國大典》為例,釋題導入,引出「大典」—整體感知,初識「大典」—重點研讀,感受「大典」—課堂總結,銘記「大典」——教課文;布置寫作:學校秋季運動會—學習《開國大典》,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比較學習:感知場面描寫的方法—拓展閱讀,進一步了解「史實」——教語文,寫作方法指導課。
另外,我們的課堂,要體現修訂版課標的理念,要重視兩點:
1、「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要多圍繞「語言文字」 做文章。
2、「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鍾,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
五、課後主題研討
這個環節,問題最嚴重,主要表現在主題形同虛設,大多數發言沒有圍繞主題進行。
(一)、主持人開場白
需要四點內容,禮節性用語,什麼背景下產生的主題,主題是什麼,本次活動的流程簡介。
(二)、作課人反思
兩塊內容,第一塊(簡要介紹):教材簡介,根據……主題,我制定……目標,重難點,教學流程;第二塊(詳細說明):針對主題,成功與不足之處,原因,措施。
(三)、同伴互助
要針對主題發言,先肯定成功之處,再指出不足與改進建議。與主題無關的少說甚至不說。可以結合剛剛觀察的課堂發言,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課堂經歷發言。舉幾個例子:
1、讀寫結合,構建高效課堂。可以這樣發言:結合點選擇在哪裡,是否恰當,用了什麼方法,訓練了哪種能力,效果怎麼樣……
2、咀嚼語言,共鳴情感。可以:咀嚼了什麼語言,用了什麼方法(參考替換、比較、刪除等),體驗到什麼情感……
3、低年級的朗讀指導策略。可以:什麼時機指導,什麼方法形式指導、評價,效果怎樣……
(四)、專業引領
校長或其他校級業務領導進行,要有明顯的理論高度。可以提前准備出來,也可根據老師們的發言,適時調整。
(五)、主持人總結
達成的共識有哪些,還有什麼異議。
要求與建議:即日起,至10月28日,所有教研組,按照我縣主題式校本教研的要求,真真正正地搞兩輪活動。
㈥ 如何開展小學語文教研活動
現結合主題式校本教研的過程,梳理如下。
主題式校本教研的五大環節:確立主題,集體學習,集體備課,課堂教學,課後研討。
一定要真正地扎實地,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進行主題式校本教研,堅決杜絕臨時找個主題,臨時准備節課,應付檢查。應付檢查與真實的按五大環節進行是明顯不同的,是應付不來的。
一、確立主題。
主題,按要求,應該是從實踐中來,實際工作當中,我們發現了什麼問題,哪個問題是我們近階段迫切需要解決的,把它確立為本輪教研活動的主題。但是,這樣操作可能遇到的現實困難是,有的主題確立後,很難找到與之對應的學習材料。學習材料不當、不精,會導致後續環節質量低下。怎麼辦?我們可以由學習材料確定主題。我們手頭現有或能夠收集的學習材料中,精選出有水平、與修訂版課標理念一致、能指導教學的材料,從這個學習材料中篩選出一個主題。這樣,就能解決理論水平的問題。
主題還要具體,針對性強,忌大而空。九個單位的主題分別為:
1、「以讀促悟,提高語文素養」(張市小學)。「語文素養」,概念太大,內涵太豐富,它包含了語文的知識、技能、能力、方法、習慣、積累、態度……不是一節課、一種方法、一次活動能夠解決的。可改為「以讀促悟,悟情(感情)悟形(人物形象)」——適合文學作品閱讀。
2、「低年級朗讀指導」(大南頭小學)。這個主題很具體,操作性很強。如果改為「低年級的朗讀指導策略」會更好。
3、「讀寫結合,構建高效課堂」(容城小學)。很實際,容易出點成果。
4、「依託文本,展開想像」(四庄小學)。實際,具體。
5、「抓語段,悟全篇」(仇小王小學)。「段」,主要對結構而非內容思想產生作用。可改為「抓關鍵詞句,感受人物形象」。
6、「咀嚼語言,共鳴情感」(王村小學)。非常好。
7、「讀寫結合,提高教學有效性」(段庄小學)。很好。
8、「以訓練點為抓手,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博奧小學部)。「訓練點」,什麼的訓練點?指向不明。可改為「語言訓練點」。
9、某個單位沒有主題。
二、集體學習
現實中的「集體學習」,很成問題,有的沒學,有的流於形式。要找個時間,集中人員,真正學一學。組長念一念,組員記一記、議一議。切忌把學習材料復印後發給老師們自由謄抄,那樣很難有什麼收獲。
學習內容有兩部分組成:修訂版課標中的相關表述;收集來的學習材料。學習材料,一定要精心選擇,學習材料的質量,決定了整輪教研活動的質量。不學習,無論怎樣教研,只能是原地踏步;只有學習,才能提高。
三、集體備課
可能是工作任務繁重的原因,也許是其他原因,很多集體備課變成了獨角戲。這樣做,就降低了活動的參與性和實踐性,而且,不利於同伴互助時的發言。要人人參與,發揮集體智慧。
四、課堂教學
觀察我們的課堂,有兩點突出的問題。
1、略讀與精讀不分。
有兩節課講的是略讀課文,四上《火燒雲》和六上《中華少年》。《火燒雲》成了精讀的濃縮版;《中華少年》則需要兩課時,徹底的精讀教學。雖然,我們可以創造性地使用教材,但盡量還是要尊重教材編者的意圖,精讀是精讀,略讀是略讀。把略讀上成精讀,真正的原因,我想,還是不明白二者的區別。
葉聖陶先生早就指出:「學生從精讀方面得到種種經驗,應用這些經驗,自己去讀長篇巨著以及其他的單篇短什,不再需要教師的詳細指導,這就是『略讀』。就教學而言,精讀是主體,略讀只是補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讀是准備,略讀才是應用。……如果只注意於精讀,而忽略了略讀,功夫便只做得一半。其弊害是想像得到的,學生遇到需要閱讀的書籍文章,也許會因沒有教師在旁作精讀那樣的詳細指導,而致無所措手。現在一般學校,忽略了略讀的似乎不少,這是必須改正的。……不過略讀指導與精讀指導不同。精讀指導必須纖屑不遺,發揮凈盡;略讀指導卻需提綱挈領,期其自得。何以需提綱挈領?惟恐學生對於當前的書籍文章摸不到門徑,辨不清路向,馬馬虎虎讀下去,結果所得很少。何以不必纖屑不遺?因為這一套功夫在精讀方面已經訓練過了,照理說,該能應用於任何時候的閱讀;現在讓學生在略讀時候應用,正是練習的好機會。學生從精讀而略讀,譬如孩子學走路,起初由大人扶著牽著,漸漸的大人把手放了,只在旁邊遮攔著,替他規定路向,防他偶或跌交。大人在旁邊遮攔著,正與扶著牽著一樣的需要當心;其目的惟在孩子步履純熟,能夠自由走路。精讀的時候,教師給學生纖屑不遺的指導,略讀的時候,更給學生提綱挈領的指導,其目的惟在學生習慣養成,能夠自由閱讀。」
汪潮教授也有個形象的比喻:「精讀課文相當於數學的例題,略讀課文相當於數學的習題。」
崔巒先生也在很多場合說過略讀課文的教法:略讀課文,要粗知大意。學生要獨立閱讀,自讀自得,整體把握。可採用幾遍讀的方式:一讀解決字詞,互相交流;二讀明白大致內容,要准確概括;三讀就是重點讀,抓感興趣的部分讀,交流收獲體會,或內容或寫法。
2、有的閱讀教學,還是以內容分析為主。
比如《地震中的父與子》,主要做了三件事:
1、逐段進行有感情朗讀指導。(深入理解內容體驗情感以前的朗讀指導,是起不了什麼作用的)
2、哪裡寫父親了不起,找出來,讀。
3、哪裡寫兒子了不起,找出來,讀。
這是比較典型的「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
怎樣響應崔巒先生的號召,「和內容分析式的閱讀教學說再見」呢?或者說實現「教課文」向「教語文」的美麗轉身呢?我們不妨看看河北省教科所李學紅主任的主張:
1、教學重點要突出,一課一得。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語文課可以上成朗讀欣賞課,
語言品析鑒賞課,比較閱讀課,討論交流課(文章的思想內容、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價值觀探討),閱讀、寫作方法指導課(如何質疑、如何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如何寫文章),讀書方法指導課(如何讀懂一本書),閱讀、寫作實踐課等。
2、以《開國大典》為例,釋題導入,引出「大典」—整體感知,初識「大典」—重點研讀,感受「大典」—課堂總結,銘記「大典」——教課文;布置寫作:學校秋季運動會—學習《開國大典》,概括文章主要內容—比較學習:感知場面描寫的方法—拓展閱讀,進一步了解「史實」——教語文,寫作方法指導課。
另外,我們的課堂,要體現修訂版課標的理念,要重視兩點:
1、「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要多圍繞「語言文字」 做文章。
2、「第一、第二、第三學段,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鍾,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要在日常書寫中增強練字意識,講究練字效果。」
五、課後主題研討
這個環節,問題最嚴重,主要表現在主題形同虛設,大多數發言沒有圍繞主題進行。
(一)、主持人開場白
需要四點內容,禮節性用語,什麼背景下產生的主題,主題是什麼,本次活動的流程簡介。
(二)、作課人反思
兩塊內容,第一塊(簡要介紹):教材簡介,根據……主題,我制定……目標,重難點,教學流程;第二塊(詳細說明):針對主題,成功與不足之處,原因,措施。
(三)、同伴互助
要針對主題發言,先肯定成功之處,再指出不足與改進建議。與主題無關的少說甚至不說。可以結合剛剛觀察的課堂發言,也可以結合自己的課堂經歷發言。舉幾個例子:
1、讀寫結合,構建高效課堂。可以這樣發言:結合點選擇在哪裡,是否恰當,用了什麼方法,訓練了哪種能力,效果怎麼樣……
2、咀嚼語言,共鳴情感。可以:咀嚼了什麼語言,用了什麼方法(參考替換、比較、刪除等),體驗到什麼情感……
3、低年級的朗讀指導策略。可以:什麼時機指導,什麼方法形式指導、評價,效果怎樣……
(四)、專業引領
校長或其他校級業務領導進行,要有明顯的理論高度。可以提前准備出來,也可根據老師們的發言,適時調整。
(五)、主持人總結
達成的共識有哪些,還有什麼異議。
㈦ 小學語文教研圍繞一個什麼主題開展最好
如單元教學
㈧ 語文教研組教研活動形式都有哪些
1、教材過關式
教材過關是教師走進課堂前要過的第一關,因此這項活動在每個開學初進行。教研組長組織教師對本學期所教的教材進行過關,主要以說教材、說教法、說課標、說課後習題等活動展開。這種活動形式主要是提高教材的駕馭和整合能力,上課時教師可以縱橫考慮,使教學更有效。
教材過關,要讓教師事先有準備,一學期一次,每人都要說並且有書面材料。
2、學情分析式
了解了教材之後,教師就要了解學情,因材施教是教學之根本。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學情分析,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生活情況,紀律情況等,這樣才能使教學活動做到有的放矢,取得好的教學效果。
活動前每位教師對自己所任班級學生進行分析,並通過學情分析寫出教學方法,如何實施教學,讓教學更具有針對性、實效性。
教師應該把學情分析寫在教案的前面,寫的過程就是梳理自己思路的過程,同時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完善。
3、聽、評課式
一般教研組進行的都很好,教師的教學技能在增強,教學功底在提高,尤其是青年教師受益匪淺,成熟很快,主要體現在教學理念上和以教師主導,學生主體上。
一節課,同學年的一位教師評,其它學年的各有一位教師評,最後組長總結,把不同的觀點收上來,讓所有人都受啟發,評課時,重點評教學效果,注重課堂生成過程。
4、教法、學法研討式
合理科學的教法、學法是教學效果的保證,是教師打開課堂教學的金鑰匙。此項活動前要求教師做好充分的准備,每位教師把自己上課效果最好的一節課的教學法和即將上的一節課的教學法介紹給同行,讓同行思考學習,達成共識,這樣,教師會進步更快,每位教師要有書面材料。
5、說課式
說課是教研活動常見的形式,是深入研究學生、教材、課標和教學過程的最好方法。說課前布置好任務,准備好說課材料,環節要齊全,有典型性和科學性,說課人說完後,其他人要進行補充、完善,說課時最好能脫稿,這是一種鍛煉,不僅青年教師要練,老教師也要練。
㈨ 小學語文主題教研活動 略讀課該怎麼教
一、單元整合, 自然導入新課
學生「自得」能得到什麼,效果如何,不僅取決於略讀課文的教學設計,更取決於前期精讀課文的學習,尤其是前期學習方法的指導。可以說,略讀課文的教學是對前面精讀教學的一種檢驗和延伸。教學中,可以先從本單元的前幾篇課文入手,通過同一主題的單元目標自然導入新課。
二、自主交流,明確學習方法
導入課文後,創設平等、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喚起學生參與的慾望,引起學生參與的興趣,產生良好的教學心態和學習心態,心理准備充分,做到「課伊始,趣亦生」。為學習課文埋下伏筆。接著學生讀閱讀提示,畫出本課的學習目標,明確本課的重點。當然,此時也可以讓學生充分質疑,提高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導讀提示要非常明確: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什麼?不知道什麼?還想知道什麼?同時,回憶前幾篇精讀課文的學習方法,最後確定本課的學習方法。在這里老師不要代替學生,一定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體現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三、任務驅動,自主合作交流
學生一旦有了疑問,那就應該主動解決問題。因為我們在講讀課文的學習中,就有學習方法的傳授,主動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這些方法的引導下,老師可以適時、適當點撥,充分給學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間,發揮他們自己的潛力。真正體現新課程老師主導,學生主體的關系,也充分利用學案為載體,通過略讀課文的主動探究式學習,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效率。教師要善於抓住機會,先精心設問,讓學生「碰壁」、「遇險」;接著組織課中評議,並適時點撥;再引導學生反復誦讀,讀中理解,理解再讀,品評課文的語言美、結構美、思想美,使學生深入理解課文,主動積累,運用語言。在全班交流過程中,可以讓學生互相取長補短,對比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完善自己的方法,提升自己的能力。老師要依據課前的既定目標,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主動回顧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理性加工,自我小結這節課的學習方法,並將結果反饋給老師,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能力。
四、展示亮點,走向生活語文
學完課文,還得要善於總結自己的收獲,還能夠跳出課文,舉一反三,順向遷移。老師在得當的時機可以引導,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的視野更開闊,得到獲得新知,體驗主動探究學習的的快樂。
通常情況下我們都會安排學生的課堂小練筆,這次寫是在學生自讀自悟,換位體驗的學習後學生情感的升華,這樣的寫水到渠成。學生在寫的過程中,不僅僅是對文本的再認識,更是審美情趣的提升。明白了文本的寫作背景,又體會到作者為什麼寫這篇文章,學生自得的效果更為顯著。
在略讀課文教學中,把導讀確立為教學目標的依據,力求吃透導讀所包含的教學要求,尤其要把握其中閱讀方法和技能的要求,並以此作為重點或主線展開閱讀。所以,在這一模式的略讀課文教學中,我們努力做到:
略逐詞逐段分析,不略重點難點品讀; 略教師精講細析,不略學生語言實踐; 略教師精密預設,不略學生自主學習……
有舍才有得,「略」為「不略」贏得更多的時間和空間,突出了這一模式的特點,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精神,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拓寬他們的視野范圍,為學生將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