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語文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有哪些 ,目前,我國中小學常用的教學方法從宏觀上講主要有: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直觀形式獲得接經驗的教學方法,以實際訓練形式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學方法等。這些教學方法之所以經常被採用,主要是因為它們都有極其重要的使用價值,對提高教學質量具有特定的功效。但任何教學方法都不是萬能的,它需要教者必須切實把握各種常用教學方法的特點、作用,適用范圍和條件,以及應注意的問題等,使其在教學實踐中有效的發揮作用。
一)以語言形式獲得間接經驗的方法。這類教學方法是指通過都師和學生口頭語言活動及學生獨立閱讀書面語言為主的教學方法。
它主要包括:講授法、談話法、討論法和讀書指導法。 1.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運用口頭語言向學生描繪情境、敘述事實、解釋概念、論證原理和闡明規律的一中教學方法。
2.談話法:談話法,又稱回答法。它是通過師生的交談來傳播和學習知識的一種方法。其特點是教師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經驗和知識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藉以獲得新知識或鞏固、檢查已學的知識。 3.討論法: 討論法是在教師指導下,由全班或小組圍繞某一種中心問題通過發表各自意見和看法,共同研討,相互啟發,集思廣益地進行學習的一種方法。 4.讀書指導法 讀書指導法是教師目的、有計劃地指導學生通過獨立閱讀教材和參考資料獲得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二)以直觀形式獲得直接經驗的方法。這類教學方法是指教師組織學生直接接觸實際事物並通過感知覺獲得感性認識,領會所學的知識的方法。它主要包括演示法和參觀法。
1.演示法 : 演示法是教師把實物或實物的模象展示給學生觀察,或通過示範性的實驗,通過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獲得知識更新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是輔助的教學方法,經常與講授、談話、討論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Ⅱ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情感體驗式教學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更應體現語文學習的切身體驗性。因為每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個性品質都不一樣,應鼓勵學生對閱讀內容做出有個性的反應,如對文中自己特別喜歡、特別有興趣的部分做出反應,也許是看似幼稚的質疑,卻可能是極富創意的個人理解與設計
Ⅲ 如何進行小學語文體驗式教學體驗式學習
一、創設情境,樂於體驗
學生對學語文興趣不濃,有的甚至產生厭學情緒。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要想方設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新課程標准也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為此,我們在教學時要努力創設一種教學情境,喚醒學生的知覺表象,使學生樂意去體驗。這種情境的創設,可以用精心設計的導語來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也可以講一個娓娓動聽的導語來喚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放一段優美動聽的音樂來吸引學生學習的注意,也可以創設一個唯美的或感人的……畫面來激發學生的圖景思維等。當然,情境的創設要恰到好處,這樣才能使學生一下子產生閱讀期待。
導出恰當的情感情境
當教者以深情的導語激發起學生的閱讀期待,點燃他們的閱讀「興奮灶」,學生就能興致勃勃地投入與文本自由深入的對話,進入個性體驗預備階段。這一階段要求教師的導語有一定的情境性和引領性。如教學《秦兵馬俑》時,教師如此深情地導入:「1974年春天,在西安臨潼,當人們掘開那厚厚的黃土,發現了一支沉睡了百年的軍隊,震撼了整個世界——這就是秦兵馬俑。」在教學《碧螺春》時,教師這樣娓娓地道來:「茶,中國的特產,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我國蘇州吳縣地區盛產一種以『蜷曲成螺,碧綠清香』而馳名的茶,它就叫『碧螺春』。在教學《大江保衛戰》時,教師以自己對文章第一自然段的激情范讀導入。……如此形式多樣的導語設計,激起了學生對課文體驗的熱潮,為課文的學習做了或內容或情感上體驗的鋪墊。
創設恰當的音樂情境
根據課文的內容或與作者相關的情況選擇符合情境的音樂,挑起學生的興趣,在形式上或內容上導入教學,來既舒緩學生的緊張情緒又營造了一定的學習體驗的情境,有助於學生較快地進入課文的學習中去。在教學《大江保衛戰》時,播放《為了誰》的歌曲,歌唱家深情的演繹,直接將學生的思緒帶入那個98年的夏天,為全文的學習奠定了主基調。
根據課文內容或課文的教學目標讓學生選擇音樂來進配樂朗讀,給學生營造一定的朗讀情境,激發學生的朗讀興趣,使學生在一定的朗讀情趣之下,更好地感悟課文的情感主旨。如《愛的羅曼司》可以給那些具有濃濃情意的語段配樂朗讀,在《走近冰心,感受愛的芬芳》的課堂上,就適時地播放了這段音樂,將學生對冰心的一段關於愛的感言的理解推向高潮,學生的情由心生,朗讀起來也自然情由口發。而《中國茶》也給《碧螺春》這課帶來了濃郁的中國茶文化的熏陶。
這些不同感情基調的、旋律各異的樂曲都有助於學生對課文思想內涵的把握和體會,使學生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還原恰當的畫面情境
「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作品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朱作仁談朗讀》)。我們要教會學生用兩條視線讀書:一條是生理視線,即眼睛的視線;一條是心理視線,即心靈的視線。讓學生一邊聲情並茂的朗讀,一邊展開聯想和想像,就像在頭腦中「放電影」。通過多種感官,使符號、語音、意義、表象等有機結合,使語言文字所表述的內容融合成完整、連續的生活畫卷,在學生的頭腦中活動起來。這樣,把「話」想像成「畫」,彷彿自己就置身於其中,他們才能進行主體的全方位的感受和體驗。
體驗是一種圖景思維,不同於經驗,它不僅僅重視主體的心理結構,而且在經驗的基礎上更注重主體與客體合一的動態建構。也就是說,它是親身經歷,是通過實踐來認識周圍的事物的一種活動。而閱讀,則是作家體驗與讀者體驗相融合的一種歷史性交流或對話。這種交流不是他們的現實個性的交流,而是通過作品進行的體驗與體驗的交流,即作家在創作中與讀者進行意念的對話,讀者在接受中創造地體驗作家灌注進作品的體驗。體驗式閱讀教學應該讓我們的學生從語言文字中去想像語言文字背後生動而豐富的畫面,升華學生對文字本身的感知。如教學《秦兵馬俑》時,讓學生通過對規模宏大的數字描述的感知,還原文字背後氣勢恢弘的圖景;在教學《碧螺春》一課時,藉助課文中插圖所展現的採茶時的美麗動人的畫面,引導學生再現採茶時聲情並茂的畫面;在教學《鄭和遠航》時,藉助課文中插圖所展示的鄭和氣宇軒昂的彩繪,引領學生再現當時鄭和船隊浩浩盪盪遠航的圖景。在學生通過語言描述自己藉助語言文字所想像到的畫面的時候無形之中不僅加深了學生對文本的體驗,更提高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運用能力。
學生的智慧迸發往往是在一定的情境感染下發生的,因為情境能讓學生最大限度地投入;情境能讓學生感受性高,思維活躍;情境能引發學生聯想;情境能激發學生情智;情境能催動學生的靈感……總之,情境能促進學生感悟。
二、馳騁想像,形成體驗
想像是人類通向藝術殿堂的翅膀,是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和創造性思維能力的重要手段,我們語文老師應該使學生觸發情感,喚起記憶,激起活躍的聯想和想像。在《真情回報》的教學中,可以讓學生想像「下雨下雪天,依舊把報紙送進門里」時的心理活動和具體動作,可以讓學生想像 「我從沒想學會在馬路上扔報紙的『絕活』,依舊下車把報紙送到每家每戶的門口」時的心理活動等等,學生想像到我誠實勞動的心理與動作,想像到我在下雨下雪天送報的困難,理解了誠實的勞動背後的艱辛。在情感共鳴的體驗層次,通過聯想、想像和品味,作品的情感會源源不斷地注入學生的心田。但是,審美體驗如果停留在這個層次上,對作品的內涵往往會失去清醒的判斷力,而不能對之冷靜客觀地作出審美評價。所以僅僅到此還是不夠的,引導學生體驗學習,不能只是識局限於對作品本身的體驗。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課文只是「影子」,是學生探究知識的平台。學生可以通過對課文文本的解讀達到對自然、對社會、對生活、對人生的感悟,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因此對教材中作品的閱讀既要源於教材,又要跳出教材,更要拓展教材。在這時提出問題:「難道作者在長達一年的送報的經歷中僅僅只是遇到過這樣的一些事嗎?」學生經過討論進而深入思索,明白其中的酸甜苦辣又何止於此。明白這一點之後,我又進一步搭建平台:適當地給出一些可能出現的情況,幫助學生拓展想像的空間。學生的想像既有依託於文本的指向性,又興趣盎然。所以這些動作和心理想像使學生有利與對人物的性格和作品的思想內蘊的體驗把握,深入領悟文章的精髓。
在藝術創作過程中,藝術形象的創造離不開作家的想像,其中充滿了對形象的深刻體驗和豐富情感。如巴爾扎克創作時就常常情不自禁地與筆下的人物高聲對話。有鑒於此,如果欣賞者面對作品無動於衷,又怎能深入其中去面對作家的靈魂呢?教學中為幫助學生尋找產生情感體驗的契機,就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想像力,使他們根據自己的經驗積累,豐富、擴展原作的形象層次。如郭沫若的《白鷺》更是以悠遠的意境以及丹青潑墨的姿態描繪出一高雅脫俗的白鷺,也為我們留下了多層想像空間。教學時,以「精巧」和「韻味無窮」為體驗點,構建學生想像的平台,讓學生能夠感悟到語言所蘊含的豐富多彩的內容。有時關注白鷺站立在小樹絕頂的細節,通過想像體驗悠閑的意境;有時在黃昏低飛的文章空白之處,想像那份寧靜致遠的意境;有時在標點符號處,在「或許有人會感到美中不足——白鷺不會唱歌。」的破折號處想像,體驗那份耐人尋味的缺憾……這些時候教師適時地引導學生展開想像的翅膀,讓他們藉助語言文字飛翔閱讀的時空,從走進文本,又走出文本,再回到文本,學生的體驗就會更豐富,感悟也會有一個提升。
三、互動對話,角色體驗
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體驗的個人性特徵,使每個學生能夠按照自己的觀念、視角與文本展開對話,獲得各自不同的視界融合,呈現出閱讀的多樣性。但這種閱讀也存在著不足,因為個體所得的知識往往是個別的、無序的,甚至是偶然的。這就需要閱讀個體不斷與同學、教師進行精神交往,通過生生、師生之間的對話,相互取長補短,尋求共同的理性的認識。在師生對話的過程中,教師要給與方式方法上的指導,積極創設對話情境,開展有效討論,在思維的碰撞互動中更深入地感受和理解文本,取得心靈上的溝通。教師要走到學生中去,去討論、傾聽、點撥,使學生個體的感性的體驗上升到理性的認知。如,我們在教學《印度洋上生死夜》時,學生認為皮埃爾除了在原地提醒過往的船隻這里即將發生海嘯,眼睜睜地看著妻子撒手人寰以外,也可以帶著他生命垂危的妻子離開給自己深愛的妻子獲得一線生機。在教學《彭德懷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時,學生認為彭德懷除了殺死他心愛的、為革命立下赫赫戰功的大黑騾子以解決部隊在過草地時缺糧的燃眉之急以外,也可以不殺死他心愛的大黑騾子,因為時還有五匹牲口,即使少殺一匹,也不會帶來什麼變化。;在在學生意見不一、爭執不下、急需要得到老師的幫助時,老師適時引導、點撥學生與文本與教師進行對話,走近當時的歷史,走進當時的故事。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皮埃爾舍小我,存大我的無私奉獻的精神深深打動了學生;在萬分緊急的關頭革命領導人愛戰士勝於愛一切的精神深深感染了學生……學生對文本的體驗,在不斷的對話交流中得到了提升。
體驗式閱讀教學,是在老師指導下,師生共同創造條件,讓作為主體的學生去親身經歷或參與。 電影戲劇里,導演要求演員必須「忘我」、「投入」,我們評價演員表演好壞的一個重要標准便是他們是否「入戲」。同樣,在閱讀教學里,我們如果能讓學生進入文本,進入「角色」,和作品裡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那我們的言語品味必將是非常到位的。 角色體驗常用的方法是分角色表演和分角色朗讀。前者的要求相對高些,要求學生的准備也相對充分些,其最高境界是排演課本劇,此方法偶一為之,很有必要,但無法作為常態,我們能夠進行的是一些片斷的分角色表演,如對《大江保衛戰》中有關「解放軍戰士築成人牆」的描寫,通過分角色表演,從而更深刻地認識到在當時的情況中,解放軍戰士一如鋼鐵般堅強的意志,和他們在狂風、暴雨、巨浪面前所擁有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至於分角色朗讀,運用就比較廣泛了。分角色朗讀,不僅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還能在活躍的氣氛中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文內容。自己選擇感興趣的角色進行朗讀,必然會認真揣摩人物內心的情感,與主人公同呼吸共命運,從而能心領神會地讀出對角色不同性格的理解,做到形神兼備。如在《愛因斯坦和小女孩》中他們三次相遇的對話就很能體現人物個性,通過分角色朗讀,我們很容易體會到愛因斯坦的平易近人、不拘小節和小女孩的天真無邪的性格。 葉聖陶先生說過:「作者胸有境,入境始於親。」角色體驗法是最直接的入境法之一。
對於一些篇幅較長、結構較復雜、情節生動的課文,可引導學生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利因素,進入規定的角色感同身受,以激發強烈的表達慾望。依據兒童個性心理差異,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愛的角色表演,伴隨著情境,兒童「擔當角色——理解角色——體驗角色——表現角色——與角色同一——產生頓悟」並由此帶來兒童的全面人格、自由個性以及主體性、創造性的真正解放。並且通過角色的扮演,角色的對白,角色的情感交流,教育教學內容更加現實化、形象化,學生獲得的體驗更深刻,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益。
四 感情朗讀,語感體驗
雖然我們閱讀的語言文字是靜止的、沉默的、黑白的,但進入我們心靈世界的卻是靈動的、火熱的、繽紛的,當我們的目光走過一行行的文字,其實我們步入的是一個七彩的時空,就像一個個音符躍入眼簾,此時,往往通過個性化的朗讀,讀出自己的體驗,培養了語感,感悟到了課文的景色美、文字美,受到了美的熏陶。因為,學生富有感情的朗讀本身就是他對語言文字有敏銳感覺的表現。
教學生讀課文,是培養學生將無聲的文字元號,由視覺到思維,經過理解加工,轉換成有聲語言來再現故事情節,描繪景物,塑造人物形象。「真正的語文課應把語言的感悟、品味、積累、運用放在首位,因為文本中所有的信息內涵、情感思想都是以語言為依託傳遞出來的。」自主的聲情並茂的朗讀不僅能使朗讀者沉浸在喜怒哀樂的情景中而且能喚起其他學生愛憎的情感。在朗讀體驗中學生走進作品中的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故事情節,體驗作品的思想內蘊。
華師大語文教育家方智苑先生說:「最好的閱讀境界是身臨其境,設身處地,感同身受。」方教授的話一語中的地指出了語文閱讀中體驗的重要性。語文閱讀教學必須要重視體驗的運用,只有讓學生體驗了,我們的教學才能深深觸動學生的心靈。一堂觸動學生心靈的閱讀課一定是鮮活的,它會讓學生心有所感,智有所啟,情有所思。體驗式閱讀教學注重學生自主學習、自悟學習、自得學習,使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所學知識在一次次的體驗、一次次的碰撞交流中不斷內化,逐漸成為一種能力。這正如新課程標准所說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情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Ⅳ 小學語文教學方法有哪些
講授法:講授法是教師通過簡明、生動的口頭語言向學生傳授知識、發展學生智力的方法。
討論法:討論法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以全班或小組為單位,圍繞教材的中心問題,各抒己見,通過討論或辯論活動,獲得知識或鞏固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
直觀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師在課堂上通過展示各種實物、直觀教具或進行示範性實驗,讓學生通過觀察獲得感性認識的教學方法。是一種輔助性教學方法,要和講授法、談話法等教學方法結合使用。
練習法:練習法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鞏固知識、運用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在教學中,練習法被各科教學廣泛採用。
讀書指導法:讀書指導法是教師指導學生通過閱讀教科書或參考書,以獲得知識、鞏固知識、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一種方法。
任務驅動法:教師給學生布置探究性的學習任務,學生查閱資料,對知識體系進行整理,再選出代表進行講解,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
參觀教學法:組織或指導學習到育種試驗地進行實地觀察、調查、研究和學習,從而獲得新知識或鞏固已學知識的教學方法。
現場教學法:是以現場為中心,以現場實物為對象,以學生活動為主體的教學方法。本課程現場教學在校內外實訓基地進行,主要應用於育種試驗布局規劃、試驗設計、作物性狀的觀察記載方法等項目的教學。
自主學習法:為了充分拓展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學習習慣和自主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通常給學生留思考題或對遇到一些生產問題,讓學生利用網路資源自主學習的方式尋找答案,提出解決問題的措施,然後提出討論評價。
拓展資料:
教學方法論由教學方法指導思想、基本方法、具體方法、教學方式四個層面組成。教學方法包括教師教的方法(教授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學習方法)兩大方面,是教授方法與學習方法的統一。教授法必須依據學習法,否則便會因缺乏針對性和可行性而不能有效地達到預期的目的。但由於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處於主導地位,所以在教法與學法中,教法處於主導地位。
Ⅳ 小學語文講課技巧
你好,針對你的問題,我給出以下建議:
(1)畢竟教學對象是小學生,所以你要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點,比如多誇獎,多表揚,貼標簽,這些都可以起到非常不錯的特點。
(2)講課時建議多涉及生活中的有趣事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雪中玩,玩中學。
(3)和小朋友做朋友,不僅僅是師生關系,而且是朋友關系,這樣可以更好地起到教學的目的。
以上就是我的建議,希望能給你帶來幫助。
Ⅵ 怎樣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行體驗性學習
一、小學語文體驗性學習的特點分析
寓教於樂,是一個科學且現代化的教學觀點。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體驗式教學,對於課堂教學活動趣味性的提高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對學科知識進行有效轉化,讓學習活動像娛樂活動一樣具有吸引力,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師更要對學生的情緒進行調動,讓學生成為課堂中的主動者,自主獲得語文學科學習方面的樂趣。學生在體驗中獲得快樂,在快樂中學習,更能促進其學習積極性的提高。
二、小學語文體驗性學習的策略與途徑分析
加強體驗性學習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的實施,需要學校的重視、支持和教師的努力。教學創新的實現需要得到體驗性學習方法落實的支持,下面我們就對小學語文教學中體驗性學習的實施策略進行分析。
1.創設體驗情境,激發學生熱情
傳統枯燥的語文課堂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光看課本學習,對於小學生來講可謂是一種折磨。在過去的小學語文教學中,部分小學生會出現走神與思維停滯的情況,沒有在教師的引導下成功進入語文學習活動。這樣的課堂教學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在教學改革的今天,加強體驗式教學活動的實施,增強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真實化與情境化,可以將抽象的知識變得形象,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小學語文課堂枯燥的現狀。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利用現代化教育技術,通過有效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小學生營造靈活生動的氛圍,調動小學生的多個感官,促進小學生積極融入。比如在講解《蜜蜂》時,教師可以將課本中的文字轉變為圖片信息,通過圖文的配合和蜜蜂聲音音頻的播放,讓小學生置身於蜜蜂的世界中,在蜂語花香中體驗小學語文課本內容的魅力。一個有效課堂情境的創設,可以讓學生融入學習活動中,親自感受課本內容,與文字進行有效互動,獲得精神上的滿足和心靈上的愉悅之感。加強情境的創設,是提高小學生語文學習體驗感及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
2.給小學生獨立實踐的機會
在長期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師是課堂中的餵食者,小學生則像一個個嗷嗷待哺的幼崽,教師強制性地進行灌輸,學生完全服從式地接受,讓小學語文教學死氣沉沉。只有小學生的思維處於活躍的狀態,才具有學習與掌握新知識的積極性。在實施體驗式教學的今天,教師應當讓學生加入到知識的開發與學習中去,給小學生機會在課堂中表達見解。教師要正確引導,引導學生感受課堂氛圍的開放性與輕松性,從而促進和諧人文學習氛圍的形成,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可以利用角色扮演的活動組織學生參與新課文的學習。比如教學《孔子拜師》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課本劇的排練,讓學生自主安排台詞,給學生時間背誦台詞,讓小學生成為課堂活動中的活躍分子,在討論與思考中進行語文學習。學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時,會通過自己的實踐參與體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也會從體驗活動中獲得語文學習的成就感。科學合理的課堂實踐活動是實施體驗性教學的必要環節,有利於小學生感性認知學習內容,自然消化課堂教學重難點。
3.加強體驗式寫作教學活動的開展
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但是一些小學生對於寫作學習並沒有明確的概念,他們不知道什麼是寫作,也不了解寫作目的,更不知道寫作的正確方法。在小學語文教育階段,教師要引導小學生認識寫作,通過寫作學習,愛上寫作,樂於通過文字表達觀點。小學生之所以對寫作一籌莫展,是因為他們的寫作素材不足,沒有充足的生活經驗支持情感表達。這就需要小學語文教師通過合理的體驗活動開展,增加小學生的個人體驗經歷,促進小學生有事可寫,有情可以表達。如在教學了有關母愛的閱讀文章之後,教師可以為學生留一個實踐性的作業,讓學生回家幫媽媽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可以做家務,可以幫媽媽洗腳,可以陪媽媽聊天。當學生完成了作業,教師讓學生利用文字將自己經歷的事情記錄下來。通過真實體驗而得到的寫作素材更具有真實性,也飽含小學生的真情實感,不僅降低寫作練習的難度,更讓小學生體會寫作的意義。將體驗活動與小學語文教學的各個部分進行有效結合,能夠促進體驗教學手段積極作用的發揮。
Ⅶ 如何教好小學語文
Ⅷ 淺談如何做好小學語文的教育教學工作
小學時期正是學生各種學習習慣、學習興趣的養成時期,在此時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能力,對於實現學生的健康發展、全面成長意義重大,筆者認為,新時期的教育已經不是傳統"自古華山一條路"的一種模式,而應該是"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多種教學模式並行。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注重創新,貫徹落實,以便實現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進行。
一、首先要做好課堂導入教學
「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教學導入一樣如此,導語設計得如何,往往關繫到全局和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精心設計課堂教學的導語,也是擺在語文教師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好的導語,是一塊磁鐵,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將他們引入知識的海洋。筆者認為,導語的設計要注意以下幾點:
首先要激發興趣,引導參與:《論語》中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就需要教師多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內容很豐富,這就要求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首先要考慮如何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的學習興趣,能喚起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次要抓住重點,短小精悍:導語設計貴短,切忌「作者生平」、「時代背景」、「創作過程」等內容簡單羅列;過於冗長的導語,除了有喧賓奪主之嫌外,易使學生疲勞、注意力分散。
也要創設情境,營造氛圍:語文教學是一項人文性很強的教學科目,對人們的精神領域產生著深廣的影響,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學生隨時受到語文材料的熏陶感染,並產生獨特的體驗。人文性和情感性決定了我們語文教師在課堂上要努力營造出動人的教學情境與氛圍。而選進教材的課文,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情文並茂的名篇佳作,教師在設計導語時,除了考慮知識的傳授外,還必須把握文中的「情」,以創設一種氛圍,使學生入情、移情、冶情。
當然在教學的過程中也需要教師們因地制宜、隨機應變,根據不同的情境設計不同的導入方法,你過也要注重導語設計的原則,要注意啟發性、知識性、趣味性。只要新課伊始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撥動其思維之弦,讓他們以最佳的興奮狀態投入學習活動,都是成功的導語,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其次需要教師注重教學過程
1、重視學生的情感引導
語文是一項人文學科,所以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對於學生情感教育的引導,以便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進行情感體驗,能夠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實現學生理解深度的提升。這對於提升教學效果、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意義深刻。
2、重視課堂師生的互動
教學的過程是一個師生知識互動、情感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提問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用提問來指導學生學習課文,這是當前語文教學比較流行的一種方法。課堂上問與不問,問什麼,怎樣問,是關繫到教學成敗的大事。需要教師們高度重視,筆者認為,課堂提問應該注意以下幾點:首先,設計的問題要有明確的目的性,緊扣教學目標,能夠激起思考。因此,教師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鑽研教材,認清教材的知識內容,把握教材特點,明確教學要求,確定教學目標和重難點。設計的問題要有一定的思考價值,能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能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的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獨立思考,對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次,問題要大小得當,多少適量,難易適合不同層次學生的實際能力。教師對課堂中所提問的問題應在備課時精挑細選,嚴格控制數量,克服課堂提問的隨意性。要做到數量適中,也要避免兩種傾向,?太多或太少。提問太多,學生沒有思考迴旋的餘地,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消化;提問太少,講授太多,學生難有參與的機會,最終會產生厭倦情緒。另外,設問要盡量使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思考,使更多的學生有被問到的機會,並激勵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對答案置疑辨析。 課堂提問是語文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啟發學生思維、傳授基本知識,控制教學過程,進行課堂反饋的一個重要手段。它貫穿於課堂教學的始終,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成敗。教師必須細細揣摩,問到關鍵處,問到有用之處,問到學生心裡去,問出水平來,才能更好的促進我們的教學,利於學生的發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通過問的技巧與藝術,體現出教學新理念。
3、重視教師教學風格的養成
「親其師則重其道」,教師個人魅力、教學風格對於學生的影響是很大的,需要教師們的注意,所以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自己教學風格的養成。首先,教師的知識底蘊是教學之本。豐富的學科專業知識是語文教師教好課的基礎。深厚的學科專業功底猶如泉水源源不斷,始終滋潤著我們的教學生命。一位舉手投足浸透著文化芳香的語文教師總是有著常人無法企及的魅力,在這樣的老師課堂上,你會如沐春風。其次,小學語文課是欣賞課,它所反映的感情多種多樣,或慷慨激昂,亢奮高歌;或如泣如訴,低聲吟唱;或淋漓盡致,纏綿哀婉。語文的學習是美文的欣賞、是情感的交流、是品格的塑造、是素質的培養,課本中的文章都是通過精挑細選,對學生的成長有幫助的經典範文。不同的課文有不同的風格,因此也要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最後,講究營造教學氣氛藝術。良好的氣氛應當是民主、和諧、寬松、愉悅的,它是創設高效語文課堂的前提。教師要滿腔熱忱地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情緒飽滿,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富有激情,用教師的情緒、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學生,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自主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
三、最後也要做好課堂結尾教學
「行百里者半九十」,就算前面教學再精彩,沒有一個好的課堂結尾,往往會使課堂教學前功盡棄,正如紅花還需綠葉襯一樣,一堂高效的課除了做到以上幾點以外,還必須有一個好的結束,也就是我們的結語。它可以是整堂課的一個凝聚,是概括的高度深化,好的結尾,有如咀嚼乾果,品嘗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一堂好課的結尾,不僅可以對教學內容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和提煉升華的作用,也可以是對於課堂教學的一個外延,是對於文章思想的另外一個思考,這就需要教學總結要能延伸拓展課堂教學內容,取得「課雖盡而趣無窮、思未盡」效果,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實現教學的有效影響,培養學生良好的思考、學習能力。
Ⅸ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的措施的探討
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是教育的永恆主題,是構建和諧校園的落腳點,也是我們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始終必須要堅持的一個永恆的主題,因此,努力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是我們每一位語文老師的職責。下面就我個人的觀點,結合我教學實際,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談談自己的幾點看法:
一、做好充分的課前准備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
課前的准備工作是巨大的。
首先要研究教材,因為教材是教師和學生的「教」與「學」的依據,教師對教材鑽研的程度直接關繫到教學質量。研究教材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1.研究大綱,從整體上把握教材,了解教材的編排體系,把教材所涉及的知識進行歸類,掌握各部分知識的結構,確定所教教材在本學科體系中的位置。
2.研究單元教材,掌握重點和難點,對整個單元教材進行加工和處理。
3.鑽研本課教材,理解並掌握教材,對教材進行分析,把教材的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
其次是研究學生,具體包括以下兩點:
1.研究學生的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學生原有知識基礎、學生的智力水平、能力水平以及在班上的分類情況;
2.研究學生的非智力背景,了解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以及分類情況。備好了學生,再對不同的學生實行分層次教學。
二、加強積累,強化訓練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關鍵
小學四年級的學生已有一定數量的課內外閱讀和生活經歷,已經有了一定的語言積累,我們必須很好地結合平時的課堂教學,側重於指導學生對積累進行歸類整理,從而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語言積累的要求包括三個方面:1.、能背誦課本中要求背誦和默寫的內容;積累相關的字、詞、句、段、篇等;2. 能注意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語言材料。3. 能在生活中廣泛積累語言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