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小學數學單位換算技巧
◆長度單位換算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面積單位換算1平方回千米答=100公頃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體(容)積單位換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分米=1升1立方米=1000升◆重量單位換算1噸=1000千克1千克=1000克1千克=1公斤◆人民幣單位換算1元=10角1角=10分1元=100分◆時間單位換算1世紀=100年1年=12月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閏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閏年全年366天1日=24小時1時=60分1分=60秒1時=3600秒
Ⅱ 小學四年級數學烙餅問題有什麼好的訣竅嗎
小學四年級數學烙餅問題
如果餅數是偶數時
時間=一張餅正反都烙的時間×個數÷2
如果餅數是奇數時
時間=一張餅正反都烙的時間×(餅數-3)÷2+3張餅的最佳時間
當然餅數要大於等於3才適用以上公式.
Ⅲ 小學數學列式計算有什麼技巧嗎有些敘述的很復雜可是又沒有學習方程,真的很麻煩。有誰有什麼訣竅嗎
這樣吧,我想呢,題目的復雜程度在於他的理解能力的強與弱。
如果你想幫助他提高理解能力的話,就要有好的方法。
你可以教他運算順序,教他斷句,比如說:
5與2的差與3的和與6與3的和的乘積是多少?
你就告訴他:
首先有「差」,然後有「和」,再有「和」,最後還有「乘積」。
這樣的話:讓他轉換為數學文字來解決他:
(5-2+3)*(6-3)=?
他知道後就慢慢地會做了的。
最重要的是找准題目的意思,題目並不難,難的是語文。
我也覺得怎麼數學也考起語文來了,真是納悶!
反正,在長的句子也是由主、謂、賓等夠成的,知道了句子的成分,還愁不懂意
思呢?
另外,你還可以讓他多讀幾遍,
古語有雲:書讀百變,其義自見.
讀多了自然會知道的。
希望你滿意!
Ⅳ 小學六年級數學的做旋轉90°的題目訣竅是什麼
首先掌握好順時針,逆時針
在准備三角尺,讓直角邊的底與已知直線的底蓋住
再畫另一條邊,標上垂足就行了
望採納!!!!!!!!!!!!!!!!!!!!!!!!!!!!!!!!!
Ⅳ 小學生一年級數學題竅門是什麼
14,口算就出來了
Ⅵ 小學一年級填加減號的題,怎麼給孩子講解
舉一些簡單的例子,如用手指進行加減計算,用一些簡單的玩具進行示例等等。
讓孩子弄清加法和減法的意義:加法:將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數、量合起來,變成一個數、量的計算。減法:從一個數量中減去另一個數量的運算叫做減法。
比較三個數的大小
填寫加減號的方法指導:如果等號右邊(也可以是左邊)那個獨立的數比左邊的兩個數大,就填加號。如果等號右邊(也可以是左邊)那個獨立的數比左邊的兩個數小,就填減號。如果左邊(也可以是右邊)的兩個數中,有一個數是0,可以填加號,也可以填減號。如果是三個數的加減法,先把前面兩個數相加,得出一個數,再運用上面的三種方法,和後面的數相加或相減。如果算不出來了,就把前面兩個數相減,再計算。
多跟孩子聊聊,要讓孩子明白什麼是加法什麼是減法,加減可以通過給孩子玩具來教他,給孩子一個玩具就是加,拿走一個玩具就是減。孩子理解加減的能力可以在平時的生活中多加滲透。
在做題時和孩子溝通,了解他對哪些題不懂,具體到某一類題,然後多對這一類題進行講解。在講題的過程中,要有耐心,不要因為孩子理解不了就批評孩子,或者罵孩子笨,這是最不可取的。
平時要多對孩子鼓勵,鍛煉孩子的理解能力,還要提高孩子的專注力,孩子不一定不會,只是上課不認真聽講,導致課程跟不上,失掉信心了。
Ⅶ 小學六年級上冊數學應用題如何分辨乘除法有竅門沒有急快!!!!!
六年級分數應用題有三種題型:1、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乘法;2、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用除法;3、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用除法(見教材)。
通俗的說求分率和單位1用除法,求分率的對應量(比較量)用乘法。
解這類問題的關鍵是:首先准確找出單位1,其次是找出比較量對應的分率,然後確定計算方法。 舉例如下:
實際投資3760萬元,實際比計劃少投資1/9,,計劃投資多少萬元?
分析:題中找 出 比……少(多)後面是分率,……處就是單位1。因此
計劃投資 ( ? ) 對應 單位1
計劃投資- 實際投資 對應 1/9
實際投資(3760萬元 ) 對應 1-1/9
列式:3760÷(1-1/9)
這類問題最好畫出線段圖直觀的展現出來,學生更容易接受,我才開始接觸網路,不能在此展示,非常抱歉,見笑了。祝工作順利。
Ⅷ 小學解難題方法,訣竅 我的數學基礎不錯,但是一遇到難題,就不知道該怎麼做了。老師講題時,大多聽得懂
熟能生巧,只是聽明白了,沒有及時做題鞏固,所有,才會出現這種情況。
Ⅸ 在小學數學中如何教給學生准確分析應用題的方法
在小學數學的學習中,應用題的占的比率很大。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利用所學到的應用題來解決實際的問題。例如,費用的支出和收入、盈虧問題,行程問題,工程問題等等。因此,可以說應用題是生活的需要,無所不有,無處不在。其實應用題的學習是對小學生進行思維訓練,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提高其數學素質。因此,應用題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個重點。以下是我的幾點看法:
一、引導學生怎樣解應用題
1、認真閱讀題目。很多學生一直認為只有語文才需要一遍遍地讀。數學是一門很省力的科目,不需要怎麼花時間讀題的。其實這是個很大的誤區。數學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科目,對語言的理解能力要求相當高。同時讀題也是解決應用題的重要環節,是學生自己感知信息數據的過程。讀,看起來是非常簡單的事。但數學應用題的讀不是泛泛而讀,要求的是讀通、讀透。很多學生之所以做錯,其中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由於讀題時走馬觀花,完全沒有看懂題目問了什麼,很隨意的就開始動筆,這樣的結果往往是做錯了題目,甚至有的題目錯的非常的離譜,讓老師無法理解你是如何做出來的。「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應用題也不例外。甚至可以這么說:「與其讓學生抄題目,不如讓學生認真讀題目。」這當中的道理,就像讓學生抄不認識的字一樣,不論抄多少遍,學生還是同樣不認識、不理解。認真的讀題,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數學意識,而且也使學生的感知能力得到了培養,同時也提高了學生捕捉信息數據的能力,為學生理解題意奠定了初步的基石。
2、圈重點。在做應用題的時候一定要把重點的詞圈下來。這里所謂的重點詞並不是指同一個詞語,因為每個學生的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在他們眼中重點的詞也是完全不一樣的,有多有少,但不管怎麼,圈出的詞一定要為你做題服務。例如:在教《分數加減法》時,經常會遇到這樣的題目,一塊地共多少公頃,其中多少種大豆,多少種棉花,其餘種玉米,玉米的種植面積占這塊地的幾分之幾?
這道題主要是讓你區別給你的分數是分率還是一個數。這個時候我就要求學生必須把有單位名稱的數字圈出來,這樣可以提醒自己,數和分率是不同的,不可以進行加減法。同時劃出「幾分之幾」明白的告訴學生求的是一個分率,和公頃無關。劃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可以提醒學生在今後的思考中注意一些細小的地方,以免出現不該有的錯誤。
二、培養學生的想像能力。
在應用題教學中,必須採用「聯想法」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想像。可讓學生找出題中關鍵詞來引發聯想,由題中的一個詞語或數量想到與之有關的另一個詞語或數量,以弄清題中的數量關系。如:五年級同學要澆300棵樹,已經澆了180棵,剩下的分3次澆完,平均每次要澆多少棵?題中出現「要澆、已澆、剩下、3次、平均每次」等字眼,教學時可提示,引導學生進行推理想像,展開一個由「要澆」、「已澆」想到「剩下」,由「剩下」、「分3次」想到「平均每次」的合理想像過程。又如:一塊長方形的蘿卜地,長15米,寬6米。在這塊地里一共收蘿卜1350千克,平均每平方米收蘿卜多少千克? 解題時只要學生能從「長、寬」想到「周長」或「面積」,或由「平方米」想到「面積」(平方米是常用的面積單位),就能確定必須先求面積了。這樣,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三、讓學生分析應用題常用的推理方法
教學過程中,教給學生分析應用題的推理方法,幫助學生明確解題思路至關重要。分析法和綜合法是常用的分析方法。所謂分析法,就是從應用題中欲求的問題出發進行分析,首先考慮,為了解題需要哪些條件,而這些條件哪些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直到未知條件都能在題目中找到為止。例如:甲車一次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運50千克,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
指導學生口述,要求兩車一次共運煤多少千克?根據題意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甲車運的和乙車運的)?題中列出的條件哪個是已知的(甲車運的),哪個是未知的(乙車運的),應先求什麼(乙車運的300+50=350)?然後再求什麼(兩車一共用煤多少千克,300+350=650)?
綜合法是從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出發,通過分析推導出題中要求的問題。如上例,引導學生這樣想:知道甲車運煤300千克,乙車比甲車多用50千克,可以求出乙車運煤重量(300+50=350),有了這個條件就能求出兩車一共運煤多少千克?(300+350=650)。通過上面題的兩種解法可以看出,不論是用分析法還是用綜合法,都要把應用題的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所求問題是思考方向,已知條件是解題的依據。
四、培養學生多練習的習慣
多練即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解應用題的訓練。練習中,教師要注意照顧全體,輔差培優,這樣既可穩定尖子生,又可提高中差等生。練習可分為課堂練習和課外練習。設計練習題時應恰當運用口答、板演、書面練習和動手操作等多種練習相結合的形式,注意「質」與「量」的有機統一,發揮每種練習的獨特作用,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從而達到開發學生智力,使練習收到實效。比如:既要設計一些選擇、改編、補充條件或問題等基本形式的練習,又要適當設計一些開放性練習。如答案不唯一,一題多變、一題多解、多餘條件、條件不夠等。讓他們在點點滴滴的進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悅,產生學習的成就感和自豪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數學的輕松與快樂。
五、引導學生學會「假設」
假設是指將題中的某一條件先假設為與其相近的另一條件,從而使問題的解答趨於簡單、明朗。如練習題:「一批煤,原計劃每天燒16噸,實際每天燒12噸,結果多燒5天。原計劃這批煤可以燒多少天?」假設實際燒煤的時間與原計劃燒煤的時間相同,則實際燒煤的總噸數要比原計劃燒煤的總噸數少12×5=60(噸)。總噸數差60噸的原因是什麼呢?因為實際比原計劃每天少燒16-12=4(噸),60噸里包含幾個4噸,就是原計劃燒煤的時間。根據實際少燒的噸數和實際少燒的時間,就能求出總噸數。
12×5÷(16-12)=15(天)
六、讓數學與生活相結合
我們應從課堂教學入手,聯系生活實際講數學,把孩子的生活經驗數學化,把數學問題生活化。如教學圖畫應用題時,可以編一道這樣的文字應用題:過春節了,爸爸買了一籃子又紅又大的蘋果共10個,給姥姥送去4個,還剩幾個?這樣似乎累贅,但很明顯學生感覺到四個蘋果是從籃子里拿出來的,拿出來即「去掉」,「去掉」就用減法,從10個里去掉4個,則用10減去4得6個。這比讓學生說籃子外面和裡面共有10個蘋果,籃子外有4個,求籃子里有幾個蘋果,讓學生列式計算效果要好得多。又如教學「小明要寫9個字,已經寫了6個,還要寫幾個?」這一道應用題時,教師就畫9個田字格,在6個格子中寫6個字,指著剩下的空田字格問學生「還要寫幾個」。寫一個字就相當於去掉了(手勢)一個格(因為這個格子寫過了就不能再寫了),寫6個字去掉了幾個格?去掉用什麼方法?這樣學生就很快地理解了,還要寫幾個用減法,用總數減去已經寫的個數。這樣的例子還很多,至於怎樣表述更有利於不同的學生理解,就在於教師對學生的了解程度及引導方式了。
總之,教無定法,作為一名數學老師,要從多方面引導學生,教導學生,學生的思路越清析,解題方法也就越豐富靈活。因此,教學中教師不能僅僅滿足於得出正確的結果,而要進行必要的研究。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能靈活運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做到活學活用,也只有這樣才能滿足於學生的求知慾,使其在數學上得到更好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