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小學語文教學應該研究哪些問題 博客
寫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組成部分,學生的寫作水平也往往被當作衡量其語文水平高低的標准之一。以三到六年級學生為教學對象的小學語文習作教學是整個寫作教學的關鍵階段,是從寫話到寫作的過渡階段。自從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我國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從理論到實踐都有著不同程度的進步。這是許多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攜手合作,共同努力的結果。但是,通過調查也發現在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這其中有的是陳年痼疾,有的卻是新環境下產生的新問題。 本文主要從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內涵、目標和基本要求入手,結合國內外習作教學的研究現狀,通過分析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尋問題背後的原因,並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論文共分為六個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分析了問題提出的背景,以及研究的意義與方法。 第一部分對小學語文習作教學進行概述。主要說明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內涵、目標和要求。 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國內外作文教學的研究現狀。概括出國外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理念,並從教學理念、教學實踐及教學理論三個方面分析國內小學語文習作教學的研究狀況。
㈡ 小學語文課堂拓展閱讀研究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謂閱讀僅局限於教材文本閱讀涉及課外文本閱讀拓展性閱讀拓展閱讀合理融入語文教才能夠實現語文素養切實提升針拓展閱讀語文課堂教實踐進行相關論述
㈢ 新教材疑難問題研究與解決(小學語文)作業題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提出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是什麼?這四大理念的邏輯層次是怎樣的?
答:(一)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語,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他們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二)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
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人們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學生對語文材料的反應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應該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同時也應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應是語文實踐,不宜刻意追求語文知識的系統和完整。語文又是母語教育課程,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因而,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
語文課程還應考慮漢語言文字的特點對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和學生思維發展等方面的影響,在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培養良好的語感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三)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法的選擇,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於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是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於創新精神的重要途徑,應該積極提倡。
(四)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語文課程應植根於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化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
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應盡可能夠滿足不同地區、不同學校、不同學生的需求,並能夠根據社會的需要不斷自我調節、更新發展。應當密切關注當代社會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言語課程的變革和發展。
語文課程的四大理念呈現出以下的邏輯層次:語文教育的目的是「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前提是「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策略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保障是「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2、人教版小學語文實驗教科書的主要特色有哪些?
答:(一)內容與編排:圍繞重點或專題組織教材內容,整合語文學習活動
例如,一年級上冊開始部分,教學的重點是學好漢語拼音。教材圍繞學習和鞏固漢語拼音,在突出這一重點的同時,把學拼音、認少量漢字、發展語言有機結合起來。具體地說,每一課大多包括學拼音、識字學詞和讀兒歌三個部分。像漢語拼音第4課,漢語拼音是學習聲母dtnl和單韻母相拼。除了安排認讀聲母和練習拼讀音節,還安排了一幅情境圖:小馬馱著一袋米走在路上,米袋漏了,小兔趕過來告訴了小馬。出現標注漢語拼音的詞語「馬、兔、大米、土地」。這幾個詞語既起到鞏固拼音、引導識字(本課要求認識大、米、土、地、馬五個字)的作用,又能通過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引發想像,發展語言。本課還安排了一首兒歌,朗朗上口,極富情趣,讀一讀,可以收到鞏固拼音、陶冶情操的效果,甚至學生會在無意之中增識漢字。這樣編排漢語拼音教材,既保證了學習拼音這一重點,又整合進認字、進步的閱讀和口語表達,增加了趣味性,使兒童一入學就體驗到學習的成就感。
(二)識字、寫字:利用漢字特點,遵循識字規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識字和寫字是一、二年級的教學重點。如何利用漢字特點,遵循識字規律,採取兒童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加快認字速度,提高寫字質量,以便使小學生盡早進入利用漢字閱讀的階段,是我們在實驗教材中要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
(三)教材編排,精心構建導學系統,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
根據年段學習目標和兒童認知特點,構建導學系統,強化語文本體,引導發現語文學習規律,形成「導學」特色。
(四)突出語文本體,加強語文實踐能力,綜合性學習的編排由隱到顯,由小到大,富有新意。
3、識字能力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怎樣培養小學生的識字能力?
識字能力是指學生掌握了識字的方法,從而能夠不依靠教師, 獨立識字,即具有自學漢字的能力。具體地說,識字能力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運用漢語拼音讀准字音的能力;運用漢字的筆畫、筆順、偏旁、部首、間架結構及構字規律,分析字形結構,辨清字形,牢記字形的能力;能夠藉助字典,或通過教材上下文,或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字義的能力。
學生有了識字能力,就能主動地去識字,去閱讀,而通過自己動腦筋學會的字,印象深刻,容易鞏固。這樣,識字的速度和質量就會迅速提高,同時培養了學生主動探索的精神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怎樣培養識字能力呢?
培養識字能力,首先要端正識字教學的指導思想,使識字教學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變到能力培養上來。
其次,要教給學生識字的方法,嚴格進行識字基本功的訓練。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識字習慣,如課前預習,勤查字典,仔細觀察,比較分辨,鞏固積累,善於運用等習慣。
再次,要循序漸進地提出要求,逐步落實。教師要掌握整個中小學階段識字要求與識字能力訓練的系統,並且切實地落實到每一個階段的具體教學中去。
從剛入學開始,教師就應該著眼於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要啟發學生積極思維,教給學生識字方法,讓學生自己動腦、動口、動手去識字。具體地說,要做好下列工作:
1.熟練地掌握識字的兩套工具
第一套工具———漢語拼音。這是學習字音的工具。還要讓學生掌握多音字、同音字、音近字的特點。多音字必須據詞定音;同音字要認清字形,通過組詞來區別字義;音近字首先要認真比較讀音,找出字音不同的地方,也要通過組詞來區別字義。
第二套工具———筆畫、筆順、偏旁、部首、間架結構。這是學習字形的工具。要讓學生掌握分析記憶字形的方法。
隨著識字的增多,應充分利用熟悉的結構單位或熟字來分析和記憶字形。
2.培養學生自己理解字義的能力
字義,確切地說應該是詞義。通常培養學生自己理解字義的途徑是有以下幾種。
(1)組詞造句。常用字,特別是學生日常生活中比較熟悉的,通過組詞造句,很容易理解它的意義。構詞能力強的字,還可以擴詞,既理解了字義,又豐富了詞彙。
(2)聯繫上下文。學生學習生字,應該養成這樣一種習慣:每學一個生字,要讀讀課文中出現生字的句子,想一想是什麼意思;難的字詞,還得多讀幾遍,仔細想一下。兒童生活中不熟悉的字詞,如虛詞,更需結合上下文去理解。
(3)查字典。這種能力,是歷年來的《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准反復強調的。初學時,教師應加強指導,特別要使學生掌握怎樣結合課文來選取字義,怎樣聯繫上下文來理解字義。學生能夠經常查字典,經常聯系課文詞語選取注釋,認真鑽研上下文確定詞義,自己理解詞義的能力就會逐步形成。
4、什麼是朗讀?朗讀的類型有哪些?怎樣朗讀好一篇課文?
朗讀是把文字作品轉化為有聲語言的閱讀活動,是眼、口、耳、腦並用的心智活動,是把書面語言轉化為發音規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作活動。它要求朗讀者在極短的時間內運用各種感官活動對語言文字進行辨音、認形、釋義,及時地對文章中字詞的重音,句子的停連、語速、語調、節奏等作出判斷,並用有聲的語言生動形象地把語句、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以及意境、精神表達出來。因此,朗讀是十分復雜的心理活動。它能發展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情感,是最重要、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
朗讀的類型包括:1.感知性朗讀。感知是閱讀理解的基礎,是一切閱讀能力培養的起點。閱讀中的感知是讀者通過視覺感官接觸文字載體,並把受到的條件刺激傳導給大腦分析器,再現文字載體所聯系的客觀事物,從而了解眾多信息的心理過程。閱讀感知能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語感的強弱。語感是在朗讀和默讀過程中逐步培養起來的,而朗讀對於語感的生成有著特殊的功效。在感知性的朗讀中,要加強對語言文字信息的迅速而有效的反映能力的培養。2.理解性朗讀。閱讀理解能力是閱讀能力中的核心部分,其實質是運用分析和綜合的方法,把握文章由形式到內容的真諦,包括文章的內容、結構、主旨、表現方法等等。這主要是指在文章分析過程中的朗讀,比如配合理解段意、品詞品句的朗讀等。這種朗讀,應要求學生邊讀邊想,善於通過朗讀加深對課文的理解。3.想像性朗讀。閱讀想像能力是指讀者在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根據語詞提供的間接表象重新綜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在閱讀過程中,想像有助於豐富感知的內容,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把握文章的內在意蘊,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在朗讀教學中,不僅要訓練學生透過語言文字再造形象,還要讓他們結合自己的內心體驗,結合生活積累進行創造性的想像。4.記憶性朗讀。朗讀在語言的內化和積累方面也有特殊的作用。一般認為,通過朗讀背誦比通過默讀背誦效果要好,這與朗讀時多種感官的參與有關。「熟讀成誦」,這是行之有效的背誦方法。但一般教師都把朗讀作為機械記憶的一種手段,而未把記憶性的朗讀作為一項訓練內容。因此,學生在練習背誦過程中關注的是記憶而不是朗讀,朗讀變成了「念經」。我們要提倡以良好的朗讀形式來背誦,這樣,既有利於學生形成良好的朗讀習慣,又能使學生不但背下了語言,而且「背下」了豐富的思想感情。5.感受性朗讀。閱讀不僅伴隨著認識活動,還伴隨著情感活動。在閱讀過程中,人們總是用整個心靈去感知,去理解,去與作者取得共鳴,不但眼到,口到,而且心到。領會文章的情感要靠分析,更要靠感受。朗讀是體驗文章情感的重要手段。在朗讀教學中,應要求學生有所感而讀,在讀中有所感。6.表達性朗讀。朗讀和默讀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默讀只管吸收,而朗讀既要有吸收,還有要表達。表達性的朗讀,一般在理解之後進行。須要注意的是,學生表達性的朗讀之前,一定要有一個 准備、試讀的過程,「倉促上陣」不會有好的效果。
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根據每篇課文或每段課文的內容以及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幫助學生確定朗讀的基調。每篇課文所表達的意思情感不同,朗讀的基調也就不同。有的語調要高昂歡快,有的語調要低沉緩慢。朗讀一篇課文以哪一種語調作為基調,要引導學生在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後才能確定。所以,訓練學生朗讀篇章,首先要指導學生初讀課文,了解大意,明確朗讀基調。如《桂林山水》、《草原》等課文描寫的是祖國壯麗多姿的山河,表達的是作者熱愛祖國的情感,就要以激揚歡快的基調去朗讀。而像《十里長街送總理》一文描寫的是億萬人民聚集長安街為總理靈車送行的悲壯而動人的情景,朗讀此文就要以低沉悲哀的語調作為朗讀基調。就一篇文章來講,每段的朗讀基調是不同的。《十里長街送總理》的第二段,描述了總理的靈車到來時,隨著靈車的「緩緩」移動,人們悲痛的感情在不斷加深。人們的感情在不斷地變化,朗讀的速度、節奏、語氣也要隨之改變。在句子的語氣、語速、節奏方面,可結合文章中句子所表達的不同意思、情感,分析判斷哪些句子該讀得高亢歡樂,哪些句子該讀得低沉悲傷,哪些句子該讀得激烈流暢,哪些句子該讀得舒緩委婉,哪些句子該讀得親切柔和,哪些句子該讀得嚴肅激憤。可見,有感情地朗讀就是要根據內容掌控好語言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教師要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學生掌握了技巧,讀起文章來才能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才能讀出感情,從而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達到朗讀訓練的目的。
5、「新課標」特別提倡學生在習作中自由表達,那麼自由表達的指導策略有哪些?
口語交際的聽說過程是一個不斷接收和表達的過程,由「創設情境」到「自由表達」的過程,也就是學生「接收理解———內化語言———外化表達」的過程;要讓學生敢於自由表達,樂於自由表達,善於自由表達,教師應該注意以下三點:第一,氛圍的和諧性。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要從興趣、情感的激發入手。因此,課堂上教師要放下「師道尊嚴」那種至高無上的架子,要與學生一起討論,交流,建立平等、民主、信任、和諧的師生關系;教師要保護好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理解和尊重學生思維與語言的表達方式,要正視學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少一些批評,多一些表揚,掃除學生的心理障礙。只有營造這種和諧的交際氛圍,才能真正解放學生的思想,培養學生的表現欲,讓學生敢於、樂於與人交際。第二,交際的互動性。眾所周知,參與交際的人不僅要認真傾聽,聽懂對方的交流信息,抓住對方交流信息的要點,還要適時接話,談自己的意見和想法。因此,口語交際是聽與說雙方的互動過程,是語言信息的往來交互,語言信息呈雙向或多向互動傳遞狀態。口語交際正是在雙向或多向互動中實現語言信息的溝通和交流的。我們應該讓學生在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中想說,會說,善說。第三,能力的綜合性。不少教師把口語交際能力狹隘地理解為「聽的能力」與「說的能力」,這有損於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口語交際能力的綜合性。口語交際能力語的構成因素分為兩大類:一類是非智力因素,如交際的興趣、情趣,交際的儀態、習慣等;一類是智力因素,如臨場應變所表現出來的思維的敏捷性,表情達意所表現出來的語言組合的快速性和語言表達的准確性。口語交際能力的綜合性決定了口語交際課的教學目標是規范學生的口頭語言,提高口語交際能力,培養良好的聽說態度和語言習慣。
㈣ 小學語文教學研究的內容主要包括哪幾個方面
太多了。
1.作文教學,比較大眾化的課題。
2.閱讀,同上。
3.學生寫字研究。如坐姿,握專筆姿勢,筆種,紙張等對屬
寫字的影響。
4.學生閱讀速度與記憶。
5.小學生思維,心理對閱讀寫作的影響的研究。
6.學生背書方法的研究。
7.課堂提問問題設計研究。
9 課堂評價研究。
等等諸如此類,任何與語文有關的皆可。
㈤ 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主要研究哪些問題
俗話說「人生聰明識字始」,識字教學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起點,是語文啟蒙教育的開端。有識之士提出,小學生識字越早越好,越多越好,越快越好,這樣越有利於學生開展廣泛的閱讀。因此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識字是重點,是語文教學的第一關口。如何培養學生的自主識字能力,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為此,在識字教學中我總結出了如下幾個要點:
一、科學引導 學會自主 提高效率
小學語文老師都知道,《語文課程標准》在識字教學安排上做了較大調整,規定:「低年級(一、二年級)認識常用漢字1600—1800個,其中800—1000個會寫,」識字量佔六年識字總量的60%,平均每學期學會500個左右。這么大的識字量,如果不講究方法,必然增加學生負擔。因此,在識字教學方面一定要採取科學的教學方法,在學習中教會學生自主識字的技巧,以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1、以本為「本」,抓好課堂識字
從一年級新教材來看,每課生字約十七、八個。這些生字分為兩類,一是會寫的字,二是會認的字。這些字能不能在兩課時讓學生熟練掌握,關鍵在於得法。
(1)課前,指導學生養成預習生字的習慣。
學新課前,告訴學生,課文中所有的字都是大家的好朋友。有的已經認識了,有的還不認識。不認識的怎麼辦?要認識新朋友,第一步是干什麼?先知道它的名字(音),第二步干什麼?認清它的模樣(形)。知道它的特點及用途(義)。教師和學生一起把生字在書上標出來。然後讀一讀,叫准它們的名字。還要注意它的鄰居是誰,它還能與誰交上朋友。時間一長,學生便能藉助拼音養成預習生字的習慣。
(2)課上,教給識字方法
在課堂上,老師的識字辦法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識中有讀,讀中有悟。在課堂上,識字方法決不是單調的,枯燥的。
①突出重點,避免平均用力。
一篇課文中的字有的可完全讓學生自學,對學生易錯的字,要先強調,給學生一個先入為主的印象。對形近字、音近字等特別容易出錯的字,要先出示或用彩筆標出。
例如《比一比》中的「堆」字。教師書寫的時候就把「堆」字的「土」用醒目的紅筆標出,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學生易把它念成「誰」)
②比較聯系,避免孤立識字。
在學習生字的過程中,教師要注意不要讓學生單獨去認識本課中的字,而是把相同或相近的字一並出現,在比較中識字,在聯系中區別。如學習「目」字,可與日字相比較;講「請」這個字時,要和清、晴、睛一組字相區別,一定要讓學生比較出它的偏旁及其表示的意義,以免混淆。
③理序分類,避免按部就班。
教師在教學中,並不一定要按照課文中先後出現的順序來進行識字,可按照一定的順序來分類。可把上下結構、左右結構或半包圍結構的字歸為一類,這樣學生學得方便,記得簡單,又符合按偏旁記憶的規律。
④開展趣味識字,避免枯燥記憶
漢字的特點是音、形、義結合緊密。在教學漢字過程中,特別注意聯系實際,進行趣味識字。
例如,學習「目」字,可讓學生摸摸眼睛,口表示眼框,是兩隻眼睛,所以有兩道橫。雨中的「一」表示「天」,再看「冂」,多麼像房子呀,天上下雨,小雨點在屋檐上「巴嗒巴嗒」往下滴,一開始,是老師來講,時間一長,教師在課堂上滲透這種做法後,鼓勵學生自己發現,自己去編字謎。
2、活動中鞏固識字,加深記憶
活動課是學生的第二課堂,由於活動課上有各種各樣的游戲、競賽,小學生學習積極性特別高。針對這種特點,我們低年級在每周三下午第二節活動課上,專門開辟一節語文活動課。
活動形式有:猜謎語、摘果子、添筆畫、編順口溜、編故事等。
二、大膽放手 自主識字 感受樂趣
學生在學習生字過程中,掌握了大量的識字方法,我們再給他們自主識字的機會,創造條件,讓他們展示自己的識字才能,使他們充分感受到自主識字的樂趣。
自主識字就是讓學生自由選擇願意識記的字,自己選擇不同的方法來記住字形。老師的引導只是體現在恰到好處的點撥上。例如:在課堂上的識字教學中,老師讓學生說說,這些字中哪些是你認識的,當學生說出後,我及時鼓勵他說:「你真棒!」並問他你是怎麼認識的。學生會說,我是在閱讀帶音樂讀物中認識的,我是在廣告招牌上請教父母認識的,我是……「你真會識字,繼續努力!」學生聽到老師這真誠的鼓勵,從中獲得了成功的愉悅,增強了自主識字的信心。在活動課上,讓他們盡情發揮,暢所欲言,說出自己的識字秘訣、絕招等。
有的說出了用猜謎語識字的方法。
例如:什麼圓圓像盤子?(日)
什麼彎彎像小船?(月)
什麼清清嘩嘩流?(水)
學生編的謎語五花八門。如此簡單而有趣味的活動,調動了學生自學生字的興趣。
有的說,用添筆畫游戲很能記住字。
例如:「田」減一筆是日,減兩筆是口,或土。
「日」加一筆可以變成幾個字?(目、旦、白、舊、由、甲、田、申、電)
有的說,我的部件記憶也不錯,然後說出了好幾種。
①例舉法:學生常會在某些由幾個不相關部件組成的字上出錯,可用順口溜把部件列舉出來。如「碧」字可記為:要問「碧」字怎麼記,王白並立石上頭。「解」字可記為:記解字,角刀牛。「贊」字可記為:二先(仙)肩並肩,站在貝峰頭。
②疊字法:如記「林」、「森」;樹木真有用,大家都來種;二木就成林,三木變成森。
③對比法:通過對兩個或一組易混字的某個部件進行比較記憶,使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a兩個比較:
衷—衰:順(豎)者衷,逆(橫)者衰。
人—入:一「人」抬頭走,還得抬頭「入」,人的撇長似抬頭,入的撇短似低頭。
烏—鳥:「烏鴉」是鳥兒,黑得不見人。
b一組比較:戍—戌—戊—戎:點shù(戍)橫xū(戌)空wù(戊),十字交叉就讀róng(戎)。
已—巳—己:已(yǐ)半巳(sì)滿不出己(jǐ),想作圍牆記。
c形音比較法:順口溜對區別漢字的部首、讀音也很有幫助。
①比部首:彳—阝:師徒兩人行,路陡直耳鳴。
冫—氵—灬:兩點冰,涼冰冷寒;三點是水,池河江海;四點是火,烹煮煎熬。
②比讀音:用來區別聲調,並藉助聲調順序記字,相得益彰。
如:媽(mā)麻(má)馬(mǎ)罵(mà);削(xuē)學(xuã)雪(xuě)血(xuâ)
三、走出課堂 拓展識字 終身受益
我們在實踐中還發現,由於現在的學生學習任務比較重,接觸社會的面較窄,信息來源少,不利於學生從廣闊的社會生活中獲取知識。因此,我們希望通過構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創設豐富多彩的學習情境,開展生動有趣的識字活動,來拓展學生的識字途徑,增加識字量,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和自己識字的習慣,使學生能多識字,早閱讀,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終身發展、奠定基礎。
我們以人教版教材為載體,以《拓展讀物》為補充教材,研究集中識字和分散識字的優化組合方式。既注重漢字的構字規律,又注重學生對字詞句的理解運用。
(1)隨課文識字,確保識字量的下限。
把課本要求認識的生字作為識字重點,要求四會,確保教學目標要求的每個學生識字的最低數量。同時研究每課生字「分步出現」與「相對集中」的識字教學方法,讓學生在語言環境中識字,理解詞義,掌握字形,同時讓學生有自主合作識字的機會,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
(2)一字帶多字,拓展識字范圍。
通過組詞擴詞、說話造句的方法,帶出生字新詞,注重理解運用,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在語言環境中拓展識字。以「基本字帶字」(如:由一字帶出一組形聲字)的方法,突出字形規律,拓展識字。
(3)結合課外閱讀,研究識字和閱讀的數量、時間的分配以及要求。
閱讀與識字密不可分,學生的識字量越大,其閱讀能力就越強,同樣,通過閱讀,能增加識字量,加深對字詞的理解,提高識字能力。學生學語文,首先要過識字關,其次就是閱讀關。因此,處理好識字與閱讀的關系,在閱讀中滲透識字,同時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和閱讀能力。
(4)將拓展的內容、方法整理歸類,建立識字檔案,分階段鞏固所學字詞。
識字教學重方法、重積累,一年級學生自覺積累的能力較弱,更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幫助。將學生平時說話造句中交流的詞語,以「看拼音寫詞句」的方式,讓學生拼拼寫寫。一般一個生字組成三、四個詞語,幫助學生積累詞彙。還將學過的生字重新組合成句子,讓學生在實踐中學會辨析同音字,提高識字、運用的能力。通過讓學生讀讀認認,鞏固生字,積累詞彙。除了將《拓展讀物》上學到的字詞印成材料之外,還印發了本班學生姓名、量詞、多音字、句子朗讀等多份材料。幫助學生積累詞彙。
總之,識字是低年級學生最重要的學習任務之一,一定要加強學生自主識字能力的培養,
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學生就會學得輕松,學得容易,實現由「學會」到「會學」的轉變。
㈥ 小學語文考試存在哪些問題
(一)教師備課
備課是教學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一堂課教學效果的優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備課是否充分。但長期以來,有些老師們對備課存有極大的應付心理,問題具體表現在:
1.備課與上課脫節,無實效。有的老師完全局限於教參,沒有自己對文本的解讀感悟,僅在教參和學生間起一個傳聲筒的作用;有的教師則把備課當成是應付領導檢查的工具,備課時既沒深鑽教材,也沒經過自己細致的構思,形成考慮周全、條理清楚的授課思路。多數備課是在抄教參,簡單化、模式化嚴重,與上課基本是「兩張皮」,沒有實用價值;還有的老師,平時基本不備課,專等檢查前突擊完成,備課的作用完全沒有發揮。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很多學校提倡集體備課,目的是為了讓大家實現資源共享,但很多老師「發明」出「一人備課,多人使用」或者「分攤備課,集體共用」的輪流備課制,從網路上復制下載的現象十分嚴重。
2.備課只關注局部而忽視整體,只關注教材內容而忽視教學中的「人」。教師通常只注意思考一堂課的教學設計,而忽視對一個單元板塊或整冊教學的研究和規劃;即便是一堂課的教學設計,教師經常也只是注意思考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只注重思考教師的教學思路,卻忽視學生的課堂活動,忽視學生多方面的發展狀態和需求,忽視學生可能做出的反應,只注意思考面向全體學生的劃一目標和統一要求,卻忽視學生之間的差異研究及針對「具體個人」的彈性化設計研究,造成教學設計缺少規劃性、前瞻性和創造性。
3.只重視當堂教學,忽視教學後記。教後記應是教師對一堂課教學情況的及時反思,應是以反思為主的融理論思考、教學實踐的反思型筆記,能有效地推進教師專業化成長,但多數教師未加重視,往往是三言兩語應付而過,沒有真正發揮其作用。
4.教案缺乏完整性、實效性。
(1)教案項目不夠齊全,少數教師沒有寫課前准備、作業布置、教學反思等。
(2)少部分教師的教案過於簡單,只寫大的教學環節,對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達成教學目標的優化措施體現少。
(3)存在少部分教師機械抄襲其他教師教案與出版社發行的現成書本教案的現象,教案缺乏獨到見解的教學設計。
原因分析:
一是語文老師課時負擔重,作業批改量大,且大都兼任班主任,日常教學事物繁雜,加之語文備課的時數太多,語文教材又頻繁修訂,老師的備課壓力很大。二是很多教師未能正確認識備課的重要性,未能認識到備好課是上好課的前提,因此對備課存在嚴重的應付心理及惰性心理,未能踏踏實實走進文本,未能結合新課程理念和學生實際進行教材處理、環節設計,出現了備課上課脫節的現象。三是學校缺乏完善的規章制度,一般只看結果,對備課中出現的問題沒有採取有效的杜絕措施,導致備課走入「惡性循環」。
(二)課堂教學
1.教學目標不明確、不準確、不全面
審視我市的小學語文課堂,有的老師不明白自己的教學目標,不知道自己的這堂課究竟要解決一個什麼問題;有的老師的課容量太大、節奏太快,加重任務,拔高要求,脫離學生實際;有的老師在課堂上連續不斷地講話,連珠炮式地提問,手忙腳亂地演示,學生慌里慌張地對答,快速掃描式地觀看,整堂課沒有靜心讀書的時間,沒有咀嚼回味的思考,沒有心與心的交流,沒有情與情的激盪,知識如浮光掠影,訓練似蜻蜓點水,讀書似小和尚念經。
這些問題都可以歸結為教學目標制定缺乏科學性。缺乏科學性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的問題:
①教學目標制定不準。「不準」意味著要麼偏高要麼偏低,也就是與學生認知特點,現有水平不符,與教材要求有差距,出現目標「越位」和「不到位」現象。如低年級閱讀教學主要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在讀課文中學習識字,在讀課文中學慣用普通話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然而不少老師往往拔高要求,引導學生逐句逐段地分析,有一年級教師教學《烏鴉喝水》這課時,讓學生思考:烏鴉為什麼喝不到水?烏鴉是怎樣喝到水的?很明顯,這樣的教學要求就是對年段目標、對教材要求把握不準。類似這種拔高教學目標的現象在「積累」的教學中存在更多,本只要求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的名人名言,偏偏要讓學生背下句子的含義;本只要求熟讀、大致了解詩意的兒童詩,偏偏要讓學生逐字逐句去解釋。
還有個別現象是教師低估學生的現有水平,目標定位過低。如,三年級教學認讀生字仍像一年級一樣,由老師帶著學生「聲韻分開拼讀」,目標定位不是「學」而是「教」。
②教學目標制定不全。新課標在教學目標制定方面要求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要求相互滲透、融為一體、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但從教師的教學過程來看,三維目標不能有機融合,顧此失彼。大多數教師注重知識的講解、灌輸,把考試作為終極目標,忽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關注,忽視對所習得方法運用上的指導,忽視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引導與培植;或者三個維度的目標完全割裂,平均用力,一節課試圖三方面目標同時實現,導致語文課成了「四不像」;或者過於重視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偏離了語文教學的主渠道,把語文課上成了思品課。
③教學目標制定不明。有的老師目標隨意性極強,想到哪裡就說到哪裡,目標缺乏系統性、連貫性;有的老師甚至自己都不明確教學目標是什麼,應該怎樣去落實,目標制定極為模糊,教學目標的導向性無從談起。
原因分析:一是傳統課堂教學的定勢及應試思想的影響。由於考試內容偏重知識體系,為追求高分數,教師過於看重學生的學習成績,因而導致教師的課堂教學過於重視知識傳授。二是教師對三維目標的認識尚模糊,不明確三者之間的內在關系,因而在處理過程中顧此失彼。三維目標在落實的過程中應該是有層次的,語文知識與能力仍是主體,在這基本目標實現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實行潛移默化的影響,關注學習過程的自主、合作、探究。另外,三維目標應是互相滲透、有機融合的,而不是將三個維度簡單疊加。
2.教學策略選擇不明確、不靈活、不恰當。
教學策略是教學的生命,所謂教學策略,是指教師為實現教學目標或教學意圖而採取的解決一系列教學具體問題的行為方式。在當前課堂教學中,教學策略的選擇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1)策略選擇不明確,隨意性大。教師課前准備不充分,不能「吃」透教材,「析」透學生,策略准備不充分,課堂教學雜亂無章。(2)教學策略單調,缺少靈活性。面對新的課程標准,面對新的教材,很多老師沿用的仍是一兩種陳舊的教學策略,課堂缺乏活力,氣氛沉悶。(3)策略運用不恰當,不深入。存在「虛」(弱化語文的工具性,訓練不扎實,不到位)、「鬧」(為體現學生的主體,刻意追求課堂的熱鬧)、「雜」(過分張揚語文的人文性,非語文的東西越俎代庖)、「碎」(零敲碎打,忽略整體性)、「偏」(強調接受性學習,重視雙基)等問題。
原因分析:一是教材沒有「吃」透。教師課前沒有深鑽教材,對課文缺乏整體感悟,對文字的組合,蘊含的思想、情感、價值觀等沒有有準確的把握,沒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思考。二是學生沒有「析」透。沒有充分考慮學生的因素,沒有分析到學生的個體差異,不能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學預設。三是預設沒有「做」透。教師缺乏課前對教學過程的預先設計,對專業和知識的預先准備,以及對課堂動態變數的預先思考。以上原因導致教師上課時隨意性較大,要麼教學策略單調,調動不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要麼隨意運用幾種教學策略,走了一個「熱鬧」的過程,卻無實際效果。
教與學的方式方法以師講生聽來傳授新知識,以背誦、抄寫來鞏固已學知識,以多做練習來運用新知識,以考試測驗來檢查學習效果。教師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具有絕對的權威,師生間缺少交流、互動。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基本職能是照本宣科,無視學習的主體,不能做到因材施教,更談不上發展學生的興趣、特長、愛好,促進每一位學生的發展。而學生作為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思維受到窒息,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被銷蝕,學習熱情和興趣被消磨,個人發展被嚴重阻礙。具體表現在:(1)教師仍佔主體地位,灌輸式教學佔了主流。課堂上仍然是「我講你聽」、「我教你學」,更有的老師會將所謂的問題答案讓學生抄寫下來去死記硬背。課堂教學的一切環節步驟都是圍繞教師的預先設計進行,學生只是一名聽眾,沒有學習的自主性,沒有可供自己獨立支配的時間和空間,甚至不能表達自己的見解與觀點。(2)教師是為了成績而教,學生是為了成績而學。很多老師的課堂教學中仍存在重知識,重標准答案,重結果,重齊步走的問題,學生的學習缺少方向,缺少方法,缺少動力,導致的結果就是學生思維僵化,只讀死書。(3)新的教學方式方法淺嘗輒止。在新形式下,有的老師開始嘗試一些新的教學方法,如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實踐操作。但由於教師對其研究不透,利用不當,新的教學方式方法雖在一定程度上被採用,但很多時候只是為了追求表面的浮華熱鬧,實效性差。
原因分析:一是受傳統教學觀的影響,教師仍沒打破「教師中心」、「課堂主角」的傳統思想,不能在民主平等的氛圍中引導學生自由表達、自主探索;沒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沒有從居高臨下的權威者走向「平等中的首席」。二是「成績第一」的思想仍沒有得到根本轉變,片面追求教學成績,把分數作為落腳點,只要能讓學生牢固地掌握知識點,教師寧可採用「滿堂灌」的形式,影響了對多樣化教學方法的選擇與運用。三是部分教師存在一定的思想惰性,習慣了墨守陳規,不願去嘗試新的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
3. 語文雙基教學不務實、不落實、不扎實
「語文雙基」的時代內涵是什麼?所謂雙基,從傳統意義上來說指語文知識:字、詞、句、篇;語文能力:聽、說、讀、寫。現在,准確、高效的口頭表達能力是雙基,收集、處理、加工大量信息的能力也是雙基。課程標准淡化「雙基訓練」,有的老師認為就不要雙基訓練了,這是對課程標準的一個誤解。中、小學語文教學,必須打好基礎,必須進行雙基訓練,這是良心。我們需要沉下來思考的是,我們要對「雙基」賦予新的內涵。
以往調研,我們在每堂課結束前十分鍾,都要針對這堂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一次簡單的小檢測,做與課上講解相關的小練習。檢測中發現相當一部分學生字詞書寫不規范、不工整,還有部分學生不會寫或錯別字多。一個小練筆,學生提筆有千斤重,半天動不了筆,即使動了筆,也寫得語句不通,文不達意。
究其原因,一些教師在課堂上熱熱鬧鬧地走過場,認認真真地搞形式,扎扎實實地「講」與「問」,對「雙基」教學不重視,對語言訓練不落實、不到位。難認的字不多念幾遍,難寫的字不多寫幾次,不辨析字形,該認的字不認,該寫的字不寫;該解釋的詞不解釋,該辨析的詞不辨析,該品味的句子不反復品味,在課堂上不摳詞摳句;該積累的不積累,該歸納的段意不歸納,至於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識,標點符號知識更是一溜而過……導致寫字質量滑坡,錯別字增多,詞彙量下降,語言貧乏,用詞不當、詞不達意。《語文課程標准》明確規定,識字寫字「是1—2年級的教學重點」。低年級識字教學出現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們的語文教師沒有把識字、寫字教學擺在突出位置,缺少時間保證、指導保證、練習保證。小學各個年級都應重視識字、寫字,都應重視詞句教學,這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工程、基本任務──認識3000常用字,會寫2500字,會用6000詞,絕不能馬虎。否則就會重點不重,基礎不牢,長期下去將後患無窮。
4. 五大領域教學費時多、負擔重、效率低
(1)識字寫字教學存在的問題
①識字教學方式強調以課堂為中心,忽視學生自主識字,通常以記、讀、背、寫為主,課後很少引導學生實踐、積累漢字,學生學習漢字回生率高,識字遠離生活。
②「會認」的字和「會寫」的字一視同仁,增加學生學習難度和學習負擔,讓學生感到學習漢字很困難,枯燥無味,缺乏情趣,學生參與教學興趣不高。
「語文課標」適當增加了第一學段的識字量、減少了寫字量,確立了「認識」和「學會」兩種目標,體現了「多識字少寫字、提前進入閱讀」的指導思想。長春版課標教材都很好地體現了「語文課標」的思想,採取「多識少寫、識寫分流、分進合擊」的編排策略,為我們創新識字寫字教學、大面積提高識字寫字教學質量提供了資源、創造了條件。不少教師對這些編排意圖和特點沒有認真分析研究,沒有把握住「認識」和「學會」兩種目標要求。(「認識」的要求是讀准字音,整體認清字形,能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認讀它,對識字處於整體感知水平;「會寫」的要求會讀、會寫、了解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思,逐步做到能在口頭和書面表達中運用。)所以有些教師在教學中出現識寫不分,認識的字和要求寫的字一起教,或者把要求寫的字作為要求認的字來講的現象。
③低年級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沒有突出出來
識字教學是要建立音、形、義之間的多向聯系,而實際教學中還存在平均用力的情況,這就有待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實際進行調查,確定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學齡前兒童口頭上會發很多音,了解許多字的意義,但多不能掌握字形。因此對低年段的學生來說,字形教學是識字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㈦ 小學語文教育問題調查的真實案例
基於基礎教育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和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需要,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應該專改變傳統的屬職業角色,由知識的傳授者轉變成為直接的教育教學研究者,成為學者型、科研型的新型教師。本文以大理州為例對中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和研究。 主要以問卷調查的方式,從學校層面(主要包括:學校對教師教育科研的要求,學校對教育科研組織與指導的形式,學校教育科研的氛圍等方面)和教師自身的層面(主要包括:中小學語文教師對教育科研的認知,中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價值取向,中小學語文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能力與水平,中小學語文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優勢與局限等方面)對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師開展教育科研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得出了一些基本結論。在文中還對當前中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科研素質低下的原因,中小學語文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價值,中小學語文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問題和局限性以及中小學語文教師從事教育科研的有利條件和優勢等幾個相關問題進行了比較深入、系統和富有新意的研究,最後提出了提高中小學語文教師教育科研素質的幾點對策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