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完璧歸趙小學語文原文

完璧歸趙小學語文原文

發布時間:2020-12-28 01:54:56

『壹』 完璧歸趙三年級小學課本概括

完璧歸趙的主要內容:
趙國有一塊美玉,叫「何氏璧」。秦王聽說後想得到它,就派使者到趙國說想用城池換璧。秦王素來貪婪,趙王知道他只是想將何氏璧騙到手,但忌憚秦國的強大也不敢直接拒絕,以免惹起戰端。正當他為難的時候,藺相如站了出來並聲稱自己有辦法——要麼換回城池,要麼將何氏璧完整地帶回趙國。
到了秦國,秦王果然只對璧感興趣,對讓出城池一事隻字不提。並在一次會面時想以武力奪璧,藺相如誓死不從,他抓著何氏璧准備撞牆來威脅秦王:要麼用出土地城池換璧;要麼他就撞牆壁碎人亡,秦王什麼都得不到還會因背信棄義而遭人唾罵!
秦王雖愛美玉但並不昏庸,不願用土地交換,就值得讓藺相如帶著何氏璧返回了趙國。

『貳』 小學語文作業問題

將相和》歷史背景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篇課文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廉藺交好」(或「負荊請罪」)三個故事組成。
「完璧歸趙」的「璧」指的就是「和氏璧」。它是一塊寶玉的名稱,有一段不平凡的來歷。相傳在春秋時期的楚國,有個叫卞和的人,在楚山中拾到一塊玉璞(即未經過加工的美玉),把它奉獻給了楚厲王。厲王就叫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鑒定的結果說是石頭。厲王大怒,認為卞和在欺騙戲弄自己,就以欺君之罪名,砍掉了卞和的左腳。不久,厲王死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這塊玉璞奉獻給武王。武王也使辨別玉的專家來鑒定,結果同樣說是石頭,武王又以欺君之罪砍掉卞和的右腳。武王死後,文王即位。卞和抱著玉璞到楚山下大哭,一直哭了三天三夜。眼淚哭幹了,最後哭出了血。文王聽說後,就派人問他,說:「天下被砍掉腳的人很多,都沒有這樣痛哭,你為什麼哭得這樣悲傷呢?」卞和回答說:「我不是為我的腳被砍掉而悲傷、痛哭,我所悲傷的是有人竟把寶玉說成是石頭,給忠貞的人扣上欺騙的罪名。」文王於是就派人對這塊玉璞進行加工,果然是一塊罕見的寶玉。於是就把這塊寶玉命名為「和氏璧」。由於這塊寶玉的珍奇,加之來歷的不平凡,因此,便成了世間所公認的至寶,價值連城。這也是秦王不惜以十五座城為誘餌來騙取「和氏璧」的原因所在。藺相如不畏強暴,甘冒喪失性命的風險,完璧歸趙,一方面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辱使命;另一方面也在於「和氏璧」的珍貴。
廉頗是戰國後期趙國的名將。趙惠文王時封為上卿,屢次戰勝齊、魏等國,為趙國立了大功。長平之戰時,堅壁固守三年。後來趙孝成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遭致慘敗。燕國乘機攻趙。趙孝成王重新起用廉頗,戰勝燕軍。趙王封廉頗為信平君,任相國。趙悼襄王時,廉頗不得志,投奔魏國。魏國不太信任,一直不重用。又奔楚,任楚將。最後老死在楚國。
藺相如,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趙惠文王時得到世上稀有的寶玉——楚國和氏璧,秦國強以15座城換取「和氏璧」,藺相如奉命帶璧出使秦國,與秦王當庭力爭,完璧歸趙。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公元前279年,他又隨趙惠文王到澠池(今河南澠池西)與秦王相會,使趙王未受辱於秦,歸國後因功封為上卿,地位在廉頗之上,廉頗憤憤不平,藺相如以國家安危為重,對廉頗容忍謙讓。使廉頗愧悟,負荊請罪,二人成為至交。將相和的故事傳為美談。

『叄』 馬上要參加說課環節了,現求人教版小學語文說課稿和教案 盡量簡單點

上人民教育出版社網站找資料,版本符合上面的課件,教案,課堂實錄什麼的很全面的。 我們學校的語文老師就從上面下載資料的。

『肆』 急需 小學 學案案例

人教版第十冊《將相和》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走進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內容
1、導入:你一定聽過或讀過唐僧的故事、哪吒的故事、武松的故事、諸葛亮的故事……它們都出自我國的古典名著。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麼?(《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這些名著的作者分別是誰?你知道他們所處的朝代嗎?
我國的文學、歷史名著浩如煙海,除了「四大名著」,你還知道哪些古典的著作?在我國漢代出現了一位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他叫司馬遷,他出了一部偉大的作品《史記》,請同學們翻開教材,讀一讀「資料袋」。(生讀,簡要介紹魯迅對這部作品的評價)
2、破題、解題。題目中「將」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二、走進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中心
1、聽課文配音朗讀,邊聽邊想:課文主要講了幾個故事?分別是哪幾個?指名說後再讓學生上台板書。(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2、想想,課文哪些自然段講「完璧歸趙」?哪些自然段講「澠池之會」?哪些自然段講「負荊請罪」?(第1~10自然段講「完璧歸趙」;第11~14自然段講「澠池之會」;第15~18自然段講「負荊請罪」。)
(理解過渡段的含義:第十五小節既是第二個故事的結果,又是下一個故事的起因。我們一般把這樣的過渡段放到下一段中)
3、自由讀自己喜歡的故事,遇到生字詞多讀幾遍。
生提出不理解的詞語當場交流解決。
4、指名接力自讀課文。
三、當堂作業
語文課堂作業本1、2、3題。
第二課時
一、引入新課
1、回憶引入:完成作業本第4題
2、你覺得廉頗和藺相如由和轉向不和的原因是什麼?找一找。
「我廉頗功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去!」
(1)請同學們自由讀一讀,從廉頗的話中能讀出了什麼?(廉頗內心的不滿……)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讀出「不服氣」。
3、藺相如是不是真的靠一張嘴,沒什麼能耐?咱們一起去文中找找答案。
二、學習「完璧歸趙」的故事
1、學習任務:自由讀讀「完璧歸趙」的故事,找找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了藺相如並不僅僅靠一張嘴,他是有能耐的。用橫線劃出來。
2、學生自主研讀課文
3、交流
①藺相如想了一會兒,說:「我願意帶著和氏璧導秦國去。……」
藺相如說話前為什麼要「想一會兒」?(一是因為這是一個事關國家是不是受辱和生死存亡的重大問題,必須思考成熟,二是因為這是一個難題,不能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所以要思考。但藺相如「想」了「一會兒」就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表現出藺相如的才智的確有超過一般人。而解決問題的辦法是藺相如自己帶著和氏璧到強大的秦國去,表現出藺相如膽識過人和為了國家的利益置個人安危於度外的勇於犧牲的精神。)
②藺相如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並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裡,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
聯繫上下文,說說什麼是「理直氣壯」。
「理直氣壯」地讀讀這句話。
想想,藺相如為什麼能「理直氣壯」?(因為藺相如已經把璧獻給了秦王,秦王自食其言,不給城,秦國理屈,趙國就佔了理,所以他能理直氣壯地說。)
藺相如真的要把「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嗎?(藺相如又利用秦王喜歡璧的心理,用要撞碎和氏璧來威脅秦王,目的是把璧要回來,送回趙國,不是真的要「撞」。但如果秦王硬逼他,他也會真撞的,他決不會讓和氏璧落到秦王手裡。)
再讀這句話,你覺得藺相如是個怎樣的人?
③到了舉行典禮那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
藺相如為什麼能大大方方?可以用哪些詞語來形容這個時候藺相如的心理狀態?(踏實、坦然、輕松、放心、沉著、輕松、無懼無畏)
帶著這種心情讀讀這句話。
④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從「只得」「客客氣氣」中你讀懂了什麼?
(秦王的「客客氣氣」與藺相如的「大大方方」形成對比,說明不可一世的秦王終於在藺相如的面前敗下陣來,而藺相如則取得第一個回合的勝利。「只得」說明秦王的「客客氣氣」,是無可奈何,沒有別的辦法,不是甘心失敗。)
⑤「藺相如看到這種情形,直到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自由讀這段話,從中你發現了藺相如怎麼樣?(隨機應變)他這樣做的目的是什麼?
4、看完這個故事,你覺得藺相如的成功靠的僅僅是一張嘴嗎?他靠的是什麼?
三、學習「澠池之會」的故事。
1、咱們再去「澠池之會」上看一看?
2、默讀「澠池之會」的故事,提出幾個感興趣的或不理解的問題進行交流。
3、交流。
預設問題:藺相如為何拚命地堅持要秦王為趙王擊缶?
秦王為何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秦王讓趙王擊缶為什麼是侮辱了趙王?
秦王為什麼要侮辱趙王?(與「完璧歸趙」的故事結合起來)
「澠池之會」上,到底是誰佔了上風?(趙國贏佔了上風。因為秦國是強國,趙國是弱國,秦王和趙王一樣為對方演奏樂器,秦王吃虧了。再說,趙王是秦王叫他鼓瑟的,而秦王是被藺相如逼著擊缶的,秦王和藺相如身份不一樣,要求對方的方法也不一樣,所以說是趙國佔了上風。)
……
4、小組討論解決。
5、完成作業本最後一題。
四、學習「負荊請罪」的故事。
1、經過這兩件事,藺相如當上了上卿,廉頗很不服氣,但他很快又去負荊請罪,究竟是什麼讓廉頗——這個堂堂的大將軍到相府門上去請罪呢?
2、指名讀課文第15至18自然段,找原因。
3、讀藺相如的話,說說他的話中包含著哪幾層意思。
4、究竟是什麼讓兩人重歸於好呢?(以國家利益為重)
5、從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中,可以看出廉頗是是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你對藺相如又有哪些認識?(胸懷寬廣、寬宏大量)
6、同學們,一位功勛卓著,叱吒風雲的老將軍,他能夠脫下戰袍,露著脊背,赤著腳,背上荊條,跪在相府門前認錯,這需要何等的胸襟和氣魄啊!所以,有句俗語叫:宰相肚裡能撐船,將軍背上能插荊。有感情地讀一讀書上描述負荊請罪的句子。引導學生看插圖,書上只說:「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到藺相如門上請罪。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廉頗負荊請罪一直被後人傳為美談,我想他們當時一定說了許多感人的話。你能不能替作家把當時那種熱情迎接的場面再現出來嗎?(寫在同步作業本上)
五、回歸全文,總結提高
1、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的含義。
2、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前面兩個故事,寫廉頗與藺相如的「和」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後面一個故事,廉頗與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圍繞「和」字來寫。)
六、完成作業本剩餘作業。

有需要的話還有

『伍』 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18課主要內容。。。急需!!!!!

教材說明
本課是根據司馬遷《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它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對「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述,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經過;贊揚了藺相如勇敢機智、不畏強暴的斗爭精神和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政治遠見,也贊揚了廉頗勇於改過的精神,贊頌了他們的愛國思想。 藺相如和廉頗在文中同是熠熠生輝的人物。「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個故事著力刻畫了藺相如這個人物形象。「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則著力贊揚了廉頗的勇於認錯、知錯就改的精神。 藺相如的一升再升,官位居於廉頗之上,這是將相不和的表面原因,實質上緣於廉頗的錯誤認識:「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麼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言辭無禮,充滿不滿情緒。理解廉頗的這段話,是一個重點,也是難點。廉頗英勇善戰,威震朝野,戰功赫赫,這是實情。甚至在「澠池之會」中維護國家尊嚴也有他一半功勞,因為「秦王沒佔到便宜。他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不敢拿趙王怎麼樣,只好讓趙王回去」。但是,對於藺相如的認識,卻失之偏頗。藺相如雖不能持刀作戰,但他的唇槍舌劍,同樣為趙國保住了尊嚴。何況,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中,他均是以性命來逼秦王,置個人生死於不顧的:「現在璧在我手裡,你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可以說,藺相如也堪稱一員猛將,只不過他出入的是沒有刀光劍影的戰場,但戰斗同樣是驚心動魄的。 將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藺相如的寬闊胸襟和廉頗勇於認錯、知錯就改、負荊請罪。實際上,是緣於他們共同的愛國思想,緣於他們共同的認識:將相不和,趙國危矣!這在他們的語言中都有體現。也正是因為這一點,「將相和」的故事才成為歷史上一段光彩不滅的佳話。
學習目標
1.學會十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列詞語:召集、大臣、允諾、廉頗、抵禦、侮辱、拒絕、戰袍、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4.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建議
1.《將相和》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更加完整曲折的故事。教學本課,可以有兩種思路。一種是,先引導學生比較充分地閱讀全文,從整體上弄清「將相和」這個故事的來龍去脈,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然後再精讀各個小故事,深入研究每個小故事涉及的有關問題;最後再引導學生聯系全文評價故事的主要人物。另一種是,先通讀一遍課文,大體弄清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引導學生去研讀每個小故事;最後再綜合從各個故事中得到的認識,弄清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並對人物作出評價。 2.指導學生給三個小故事加小標題,是一種概括能力的訓練。學生按課文中已出現的「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等概括當然可以,只要基本符合故事內容的其他概括方法也應肯定,關鍵是要學生講出概括的理由。至於三個小故事之間的聯系,只要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不必要求過高。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完璧歸趙」的結果是藺相如被封為上大夫,這是他在「澠池之會」後晉升為上卿的前提,而藺相如晉升為上卿,是將相產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有了將相之間的矛盾才有了解決矛盾的「負荊請罪」。三個故事就是這樣聯系起來的。 3.本課不但以鮮明的人物形象、曲折動人的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更以主要人物藺相如的高尚品質給人啟示和教育;廉頗這位老將脫下戰袍,背上荊條,登門請罪的精神也令人敬佩。教學本課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動心動情,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思考·練習」第一題讓學生說說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正是這樣的目的。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把自己的見解說具體,說清楚。多數學生可能說喜歡藺相如,有些學生會說喜歡廉頗,可能還有說喜歡趙王的,因為他善於用人,論功行賞。只要言之有理,就應加以肯定。如果有學生說喜歡秦王,也應讓其陳述理由,但應加以疏導,不能為了體現個性閱讀而否定了基本的是非觀念。 4.在指導學生精讀課文時,可結合「思考·練習」第三題,讓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組織交流討論。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梳理,理出那些圍繞課文重點、難點的問題,供學生討論;對那些跟課文關系不大的問題,可啟發學生課外去研究。 對思考題列舉的問題的討論,應使學生認識到:秦王叫人記錄趙王為其鼓瑟一事,是為了說明秦王可以指揮趙王,他們之間是不平等的,這對趙國是個奇恥大辱。而藺相如逼秦王擊缶,是為了說明兩國之間是平等的,從而維護了趙國的尊嚴;秦王知道「廉頗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准備」,藺相如又拚死保護趙王,因此「不敢拿趙王怎麼樣」。 5.課文較長,可讓學生在熟讀全文的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個故事練習有感情朗讀。 6.三個故事情節都比較生動,適於演課本劇。可鼓勵學生在課內或課外排練並演出。可以演整篇課文,也可以演其中的一個故事。 7.本課生詞較多,應啟發學生聯繫上下文或查字典、詞典自行解決,個別較生僻的,教師可略加指點。 下列詞語解釋供教師參考。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國人卞和發現的一塊玉製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物歸原主。 理屈:理虧。 絕口不提:因迴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澠池:地名,在今河南省澠池縣境內。 示弱:表示比對方弱,不敢較量。 瑟:古代的一種彈撥樂器。鼓瑟,就是彈瑟。 缶:古代一種瓦質的打擊樂器。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形容沒有做不到的。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去請罪。這個成語現在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主要內容: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封了上大夫;又陪同趙王赴秦王設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侮辱。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老將廉頗居功自傲,對此不服,而屢次故意挑釁,藺相如以國家大事為重,始終忍讓。後廉頗終於醒悟,向藺相如負荊請罪。將相和好,共同輔國,國家無恙 。
中心思想:故事表達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這個中心思想。

各個段意:
全文可以分成三段。
第一段(1~10)自然段,寫藺相如出使秦國,機智勇敢,保護國寶,立了大功。
第二段(11~15)自然段,寫藺相如在澠池會上,不畏強暴,維護國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16~18)自然段,寫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陸』 將相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戰國時趙國舍人藺相如奉命出使秦國,不辱使命,完璧歸趙,所以被封了上大夫;又陪專同趙王赴秦王設屬下的澠池會,使趙王免受秦王侮辱。趙王為表彰藺相如的功勞,封藺相如為上卿。

老將廉頗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藺相如只不過是一介文弱書生,只有口舌之功卻比他官大,對此心中很是不服,所以屢次對人說:「以後讓我見了他,必定會羞辱他。」

藺相如知道此事後以國家大事為重,請病假不上朝,盡量不與他相見。後來廉頗得知藺相如此舉完全是以國家大事為重,向藺相如負荊請罪。之後兩人合好開始盡心盡力的輔佐趙王治理國家。

(6)完璧歸趙小學語文原文擴展閱讀

《將相和》這個故事出自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組成。《將相和》這出故事宣揚的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將相和,平天下。

人物品質

1、廉頗:有些高傲和嫉妒心,但是勇於改過,知錯就改。後以國家利益為重。

2、藺相如 :勇敢機智,寬容大度,深明大義。以國家利益為重。

3、趙王:知人善任,能聽取意見的人。

閱讀全文

與完璧歸趙小學語文原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