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淺談小學數學如何自主探究學習
如何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
課堂教學改革如同一股強勁的東風吹遍了教育界的各個角落。我校的課改模式是 「三步六引學」,實施這個教學模式已有一年多的時間,在此期間,我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研究,不斷的改進,終於讓自己從剛開始的不適應走到現在的能比較靈活的使用模式上課了。在使用「三步六引學」的教學模式上課時,小組合作學習成了學習的主要方法,它是教師以學生學習小組為重要的教學組織手段,通過指導小組成員展開合作,發揮群體的積極功能,提高個體的學習動力和能力,達到完成特定的學習任務的目的,效果顯著。但我們在操作過程中,小組合作學習也存在很多問題,比如,小組合作探究時的交流、匯報展示前的准備工作等都不容忽視,它會大大影響合作學習的效果。那麼,怎樣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性呢?我從以下幾方面談談自己的看法:
1.正確選拔小組長
俗話說:「鳥無頭不飛,兵無將不勇「。小組長不僅是小組的榜樣,還是展示活動中的領導者和組織者,所以,選拔小組長至關重要。首先,我們要確定智力水平良好,發言積極,操作能力較強,表現慾望強烈的學生當學習小組的組長。其次,對組長進行有效的培訓——如:要教會他對組員進行合理而簡單的分工;要督促組長積極主動地組織合作交流;要指導組長組織合作交流時,有序的安排,要鼓勵組員大膽發言等。總之,要培養組長的組織、安排、協調、歸納能力,以促進合作交流的有效進行。
2.科學劃分學習小組。
為了充分發揮學生個體及學習小組的優勢,把全班學生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根據性別比例、興趣傾向、學習水準、交往技能、守紀情況等合理搭配,分成學習小組,即每個組的成員都有高、中、低三個層次的學生,而且各組之間必須大體持平。這樣做既有利於小組之間的公平競爭,又有利於小組內成員互補互助。為以後的小組合作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一般情況下每組4—6人為宜,按長方形圍坐,以便啟發引導之後,學生面對面地進行小組討論。
3.組內成員分工明確。
大組長,也就是每個小組的一號同學。保證小組高效率的工作,保證每個成員明白該做什麼,保證各司其職,幫助化解爭端,提出下一步的建議;負責講解疑難,幫助同學快速完成學習任務等。二號為紀律組長,教給學生學會用兩種聲音說話,一種用於小組討論,這種聲音的范圍是「20厘米的聲音」,另一種是「全班的聲音」,是指一個學生說話時全班都聽得見的聲音。每個小組的德育管理員用自己的方式來管理小組的聲音。三號為衛生組長,負責安排監督本組的值日,小組內的個人衛生及小組的環境保持。對值日不認真或遲到的同學,應及時地給予提醒並進行協調以確保班級衛生的得到及時清掃。四號為作業組長,負責各學科作業的收交、發放、檢查,並將小組作業完成情況匯報給各科課代表。課代表再將全班的作業、及完成的質量、數量等情況報各科任教師,並量化在班級小組評價中。科任教師在批改以後對各組及同學進行評價。五號為藝體組長,音體美課的課堂及作業完成、陽光體育的到場及秩序、音體美成績統計,校內、班內、組內文體活動的組織安排等。六號為記錄員,負責各項成績的記錄,材料管理、周成績匯報等。
4.掌握良好的合作技巧。
為了展示更有效,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必須採取:「一個聲音措施」、「兩分鍾措施」、「互不幹擾措施」。逐步讓學生形成合作學習習慣,掌握合作學習的技巧和技能,培養學生合作學習能力.
「兩分鍾措施」,在小組交流或全班展示時,學生要提前組織語言,發言時簡明、有條理,盡量不要超過兩分鍾。這樣既有助於規范學生用語精煉,又能讓更多的同學有參與討論的機會。
「互不幹擾措施」,在組內交流時,學生交流發言的聲音要適中,以本組同學能夠聽清為標准,不能影響其他組同學的學習活動。在課堂上,對學生發言的一般要求是合作學習暢所欲言,展示學習簡潔凝煉。
「一個聲音措施」,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要在小組長的組織下交流,發言時一個人發言,其他人注意傾聽,與自己的見解進行比較,分析、補充、質疑。
小組合作學習的關鍵還有交流技能的培養。要培養學生「五會」:(1)學會傾聽,不隨便打斷別人的發言,努力掌握別人發言的要點;對別人的發言做出評價;(2)學會質疑,聽不懂時,請求對方做進一步的解釋;(3)樂於陳述自己的想法,修正他人的觀點;(4)勇於接受他人的意見並修正自己的想法;(5)學會組織、主持小組學習,能根據他人的觀點,做總結性發言。
小組合作時要求:(1)交流時聲音適度,以雙方及組內,聽清為准,切忌大喊大叫,小組交流起立時,不要擁擠;(2)學生交流離座,要把凳子輕輕放入桌下,便於交流活動;(3)交流時,鼓勵暢所欲言、神采飛揚、各抒己見的積極表現,防止一言不發、人雲亦雲的依賴心理;(4)嚴禁假交流,隨意交流,更不能借交流
『貳』 小學數學 探究題
『叄』 小學數學教學如何實現有效探究
《數學新課程標准》要求學生 學有價值的知識,有實用性的知識,促使學生的發展,提高專課堂教學的有效屬性。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指通過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使學生在數學上有提高,有進 步,有收獲。它既關注學生當前的發展,又關注學生未來的發展,可持續發展。因此就要進行有效的課堂教學,而有效的課堂教學是通過課堂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認 知和情感上均有所發展。要提高數學課堂
『肆』 如何在小學數學中進行探究式教學
主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數學課程標准》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其實質是要求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一種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自主地完成對知識的構建,並從中獲取探求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呢?現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
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託;是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
「玩」是孩子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辦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創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學《擲一擲》時,我首先告訴同學們,老師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摸球的游戲。我手上拿的紙盒裡裝著標有數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個,請你來閉著眼睛隨手摸一個球,可能摸到幾號球呢?(教師搖晃盒內的球後,請一個學生閉眼摸一個,同時請學生們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幾號球?)生1:他摸到的是6號,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號,也可能摸到3號,生3:我看他說不定摸到的是4號或5號或6號。(學生猜後,教師讓摸球的學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對的同學歡呼雀躍)師:想一想,我們能事先確定摸到幾號球嗎?生1:不能,1號到6號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個球被摸到的機會是一樣的。師: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號,那麼我們可以怎麼辦?生1:多放幾個6號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號球。師:為什麼?生:因為每個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個球不是6號,就有可能摸到這個球,如果全部是6號,隨便你怎樣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號。創設以游戲情境為主線,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和理解「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認識「預測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應用價值,初步掌握「預測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於學生而言,他們沒有等待知識的傳遞,主動建構了知識,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於老師而言,沒有去填「鴨子」,只是為學生自主探究創設多種學習條件,營造了一個人性化的課堂氛圍,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促進者。教學過程中老師帶領學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為玩而玩,而是讓學生在玩中生疑,讓學生在玩中質疑,讓學生在玩中釋疑,獲取知識,,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
二、加強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過程。
動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學習中經常採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測和發現的載體,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求和運用新知識的活動中去,最終達到學會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為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盡可能地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剪一剪、擺一擺、量一量等,精心誘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操作過程,使他們的手、眼、腦、口、耳多種感官並用,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讓他們在探索過程中,自己發現規律或驗證結論,並在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首先讓學生們剪下一個圓,師:同學們把你所剪下來的圓片對折,打開,換一個方向對折,再打開,反復折幾次。(學生動手操作)師:對折若干次後你們發現了些什麼?生1:摺痕相交一點,交點在圓的中心。生2:每條摺痕一樣長,交點把摺痕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 師:你們有這么多的發現很好,這些摺痕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我們把圓中心的這一點叫做圓心,圓心用O表示。師:你們發現圓心把每條摺痕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這是憑眼睛估計的,是否真的相等,請同學們拿出尺子量一量,並記下你所量的長度。(學生動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師:你們的結論,教師不否定。請在你們的圓上任取一點,量一量圓心到這點的長度,多做幾次,並記下所量的長度。(學生動手操作)師:請同學們匯報一下你所量的數據。生1: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2.3厘米。 生2: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2.4厘米。 生3:2.5厘米 2.5厘米
『伍』 如何有效實行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策略
探究性學習是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亮點,也是新的課程標准對語文常規教學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將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和提高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本文基於探究性學習的內涵及特徵,結合本人教學實踐,以探究理論為指導,嘗試闡述在小學語文課堂中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方法及其評價標准,為有效實施探究性學習提供了基本的策略。
18世紀以來,探究學習的思想至少在西方被大規模地倡導過三次,並且目前仍然是主流的學習方式。值得關注的是,雖然探究性學習在近幾年成為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倡導的主流學習方式,我國的教育研究者卻對這種學習存在一些模糊的認識。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大部分教育研究者和教師將探究等同於科學探究,或者將探究性學習看成發現學習的同一詞,從而使探究性學習局限於科學學科;另一方面,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只要學生思考並回答老師的問題,就是探究學習,從而將探究性學習不恰當地擴大,並將它與啟發式教學等同起來。北京師范大學李亦菲博士認為,探究性學習是學生從問題或任務出發,通過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以獲得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培養情感體驗為目的的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包括三個基本環節:(1)提出任務或問題;(2)搜集信息和分析信息並獲得結果;(3)表達和交流。
二、小學語文為何要實施探究性學習
語文學科具有很強的人文性,因而有人認為,小學語文學科不宜提倡探究性學習。這種觀點有失偏頗。我們知道,語文學科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新課改提倡課程的整合功能,而語文學習中往往又蘊含著天文、地理、歷史、自然、數學等方面的知識。對一些人文性較強的教材,探究其意境,品味其內涵,對於陶冶兒童情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大有裨益;對科普類說明文,引導學生去探究相關的原理,假想和推測它的前因後果,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探究意識,也是大有幫助的。小學生各方面的能力雖然還比較稚嫩,但我們強調探究,並不是強調讓學生參與高深的研究,而是在提倡以科學的態度去觀察、思考、分析、檢測問題上,讓學生由此獲取知識的精髓而不是皮毛,由此形成一種問題意識和科學精神,養成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認知習慣。
從語文教學來看,探究性學習要求學生在研讀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發掘語言文字蘊含的美、蘊含的情,從而培養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探究性學習不僅改變了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還促進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和良好的學習策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從而促進學生語言素養的整體提高。所以說,探究性學習是教育全面改革的實踐方式之一,也是新課程標准對語文常規教學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那麼,呢?
(一)多種手段創設情境,激發學生主動探究的慾望
蘇霍姆林斯基說:兒童的精神中有一種特別強烈的需要,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這種需要能喚起學生探究的慾望。我們知道,學生的學習不單純是一個認知的過程,而是認知與情感協同活動的過程,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創設誘人深入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產生探究的慾望,給思維以強大的內驅力。
1、挖掘教材的探究性因素,以課文資源為憑借創設問題情境。例如一年級拼音字母b p m f的教學。拼音字母抽象難記,沒有規律可循。因此對於字母形的記憶一直是拼音教學的難點。但是教師如果啟發說,b、p、m、f四個小傢伙很淘氣,他們分別藏在四幅圖中,你能分別找出它們藏在哪裡嗎?學生此時會興趣盎然地仔細觀察,對照四幅表音表形圖,將字母與圖一一對應起來,大體感知字形。教師再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每一個字母與圖上哪一部分最像?你有什麼好辦法記住它?最後鼓勵學生用各種材料擺出四個字母。在整個探究過程中,字母連同圖畫深深嵌入學生的腦海,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所以,教師要善於發掘教材資源,隨時隨地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學習,使學生逐漸學會學習。
2、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創設探究的最佳情境,如《植物媽媽有辦法》一課,我在上課之前出示了一張塔頂上長著一棵大樹的圖,說:同學們,世界上有許多千奇百怪的事,你們看,覺得哪兒奇怪啊?學生紛紛舉手:大樹怎麼會長到塔頂上去了呢?我順勢引導:是啊,大樹怎麼會長到塔頂上去呢?答案就在我們的課文里,想不想快點去發現一下奧秘?於是,孩子們帶著好奇心和求知慾展開了對課文的閱讀。又如《太陽》一課,有教師在上課伊始出示多媒體畫面:太陽金色的光輝灑向地球,地球上水清樹綠,花艷蝶舞,人歡馬叫……緊接著,太陽消失了,地球上暗淡無光,屏幕上隨之出現下列字樣:如果沒有太陽,就沒有我們這個美麗可愛的世界。學生齊讀這句話後,在腦中形成了若干問號,為什麼沒有太陽,我們這個美麗的世界將消失呢?太陽與地球有什麼關系?地球上的萬物與太陽又有什麼關系?此時學生探究的慾望被激發起來了,急著要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就可以自然地引導學生一步一步展開探究。
『陸』 如何有效的開展小學數學探究活動
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
新課標中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學習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內涵豐富,有利於學生主動參與的多樣化的教學組織形式,通過有效地小組合作學習可以在小組成員間形成綻放。它不但包容學習氛圍,使小組成員相互激勵,相互促進,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培養學習的合作精神,更重要是激勵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於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培養。結合本月我在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談幾點體會。
一、認真組織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的一種學習方式。它打破了傳統那種全體學生面向黑板,教師講學習聽的教學方式的束縛。而是由幾個學生圍坐在一起,面對面地合作學習交流、實踐、操作。通過長期教學實踐,我體會到這種學習方式不但符合小學生心理特點,而且對每位學習小組合作成員都有一定的督促作用,因此,學生願意接受,參與的積極性很高。但是,由於小學生年齡小,好動,自製能力較差,所以組織不好,課堂就會出現混亂,盲目隨從,對小組內的不同見解、觀點,根本無法提出真正意義上的贊同與反對,也無法做到吸取有效地成分修正自我觀點,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不但解決不了疑難,反而在無形中剝奪了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的機會,有悖於合作學習的真諦。因此,做好「組織」工作是有效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重要前提。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內的學生按性別、性格和學習情況以及課堂上的表現按每4—6個人分成一組,每組中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有,組長輪流當,每周一換,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合作意識。小組長對小組成員活動進行組織和分工,發言時要有順序,盡量讓不愛講話的學生先說、多說,當一人發言時,要求其他成員必須認真傾聽,別人講完後,再發表自己的觀點,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我班的小組合作學習基本上能夠順利進行了。
二、明確要求
在每次小組活動之前,教師要明確提出本次活動的內容和目標,完成任務的方法等,讓學生知道小組合作要求任務之後,小組長進行合理分工,組織組員有序地開展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活動。這樣做避免了學生亂說話和小組合作學習的盲目性,充分體現了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性,也使那些膽小怯弱,被動的學困生能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充分體驗自身的價值。比如人教版課標教材四年級下冊教科書第15頁的第10題,要求根據出遊價格,怎樣合理購買旅遊票,去XX風景區一日游。我首先讓學生自己讀題目要求讀,在學生理解題意後,提出小組合作要求:每組選出一名學生做記錄,其他同學按要求,分別為旅行社人員設計最佳買票方案,並填寫好買票方案,然後在組內評價,看看每個人的設計是否符合題目要求,讓學生有目的地開展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
三、優選內容
如何使小組合作學習不流於形式,真正起到促進學生發展的作用呢?我認為選擇合作活動的內容和確定討論的題目至關重要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一定要認真鑽研教材,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和難點,並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實際。比如,人教版課標教材四年級下冊,教學「四則運算」時,通過對幾個學生的板演進行評價後,在有了一定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小組內討論:「在沒有括弧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減法或只有乘除法時法應注意什麼?」這時小組每個成員都會有不同的角度進行探討交流,可以相互補充,讓學生自己總結歸納出四則運算的計演算法則。這是學生自覺獲得的知識,因此會記憶深刻。對於那些開放性的練習,在經過學生的獨立思考之後,再進行小組交流。再中學習面積單位後,測量學校籃球場面積時,我充分發揮了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讓每個小組自主確定要測量的面積大小,小組中有的同學記錄、測量、監督測量和匯報測量的長度。小組成員合作完成,讓學生感受到與人合作學習地樂趣。另一方面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注意捕捉學生思維的撞擊點開展討論。如在人教版課標教材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學習「圓柱的表面積」時,在實際生活中,求圓柱形水桶所需鐵皮多少?要求這個問題,我讓學生在小組討論:「應該算幾個面?為什麼?」通過討論使學生真正理解在實際生活應用中有些問題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靈活的求出圓柱的表面積,使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四、總結評價
每次小組合作學習活動後,教師要及時進行總結評價。一方面是對小組的活動情況進行評價,主要從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合作態度、合作方法參與程度等方面進行。另一方面,是對小組學習的情況進行總結,讓學生把小組討論的結果進行匯報,觀點可以是自己的也可以是小組的,把小組討論拓展為全班交流,允許學生互相質疑,讓學生在思考討探中,使學生思維得到充分發揮,目的是讓每個學生了解自己在小組活動中的表現。同時在組與組之間進行評比,看一看哪個小組的活動開展的最好,哪個小組的同學最積極主動,和諧,尤其更要多關注學困生是否積極地參與活動,讓組長多些機會給他們發言表現等。對表現好的小組與個人及時給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動有趣的獎勵,如頒發「小紅花、金蘋果、智慧星等」。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在促進學生間的情感交流,互幫互學,共同提高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必須精心設計、認真指導,並及時評價,不斷總結經驗。
『柒』 怎樣做好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中的
小學數學教學中採取探究式教學,有利於學生找到適合自身學習情況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學會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這對於小學生的長遠發展意義重大。那麼,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該如何開展探究式教學,充分發揮它的教育功能呢?以下是筆者的幾點見解: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教師。」 孔子也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其興趣對學生學習的重要性。學習興趣是學生能夠認真學習的重要因素,是學生主動觀察、反復思考探索事物的內在動力,對學生認真學習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只有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才能使學生具有發現問題並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將自己對數學的探究內化為一種需要,一種樂趣和一種強的內驅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若想要如實的貫徹好探究式教學,那麼教師就應從學生的探究興趣入手,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以及學生思維發展階段的特點,積極通過一系列的教學案例把學生引入一個與教學目標相關的情境中的過程。學生在這樣的情境中,會極大提高學習興趣,改變以往上課不專心、聽課缺乏興趣的現象,點燃學生的「發現」之火、「研究」之火、「探索」之火,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提高教學效率。
二、教給學生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並不只是單純地把知識言傳給學生,而是要讓學生親身去感悟體驗數學知識,並有意識地去探索問題的整過程。因此,在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的我們,在激發學生探究興趣的同時,教師還應如實的發揮好課程改革指導的引導者、參與者和組織者的作用,積極地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給學生探究學習的技巧和方式,引導學生高效的自主探究學習,使探究式教學真正的落在實處,發揮其應有的教育意義。為此,在教學中,教師在探究前應為學生提供學習素材,點撥、啟發、引導和促進學生對問題進行積極嘗試自學,使學生獲得經歷學習過程、自主探究規律的機會,掌握學習數學的方法,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整個學習活動中來。教師在組織探究活動中應依據教學內容的重、難點,積極的在學生的探究中給學生滲透探究的一般方法:①操作�D發現�D應用。②猜想�D驗證。③觀察�D歸納�D反思。④類比�D聯想等等。使學生掌握好基本的探究技巧,為學生的有效探究提供保障,促使教學效率不斷提高。
三、營造探究氛圍,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學習
肖伯納曾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你和我交換仍然各是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麼我們每個人將有兩種思想。」學習應是一個不斷交流探討的過程,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探究式教學,除了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學習之外,教師還應積極地引導學生合作交流探究學習。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創造機會,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索知識,獲得知識。建立平等、民主、友愛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是學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前提條件。這就要求教師要開放教學環境,優化師生關系,將課堂還給學生,將自主還給學生,激發學生合作學習數學,集體去研究數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索,發表獨立見解,敢於與教師爭論,與同伴爭論,營造一種積極、向上、自然、和諧的探究氛圍。例如:在課堂教學中,針對不同問題,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小組,讓學生自己利用模型和自己所知道的例子和知識,自主對問題進行分析、探討、解決。並且讓學生自己聯系生活,對問題進行深究,尋找問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發現問題規律。同時老師在一旁傾聽,對學生的理解進行評價、指點、和糾正錯誤,更好幫助學生理解和解決問題。這樣,通過學生的合作交流探究學習,學生在合作過程中有效的產生了思維碰撞,達到了培養發展學生探索性學習的效果,同時,在學生的合作的過程中,也有效的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對學生的後繼發展意義重大。
四、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作為一種有目的、講過程的教學形式,為了能給學生最好的引導,那麼,它就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原則基礎上在去開展教學。對於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來說,教學中,教師要如實的遵循好以下幾個原則:①貼近生活性原則:數學源於生活,生活中處處體現了數學,小學數學探究式教學要充分的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②時間保障性原則:盡量給學生多一些探究的機會,多一點思考的時間,多一份活動的空間,多一些成功的喜悅。③方法指導性原則:進行適時的方法指導,讓學生掌握探究方法,不能成為一種放羊式。④民主和諧性原則:新型的師生關系,即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這種師生關系是開展教學活動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保障,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和學生搞好關系,爭做學生敬愛的好老師。教學中,只有教師認真的遵循好以上幾個原則,並切實的實施好教學環節,我們的教學質量才會逐步提高。
總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採取探究式的教學模式,既是學生學習的需要,也是教師教學的需要,更是國家培養創新、實踐型人才的需要。作為教師的我們,應積極的在教學過程中總結,不斷探究完善教學方式,充分發揮探究式教學的重要意義,促使學生不斷進步。
『捌』 如何培養學生小學數學探究性學習
主探究性學習是學生自己探索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獲取知識的一種學習方式,是《數學課程標准》所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其實質是要求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實施一種學生自主學習的活動,挖掘學生內在的潛能,自主地完成對知識的構建,並從中獲取探求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那麼,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地開展自主探究性學習呢?現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一、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數學課程標准》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在數學課堂教學過程中,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是數學教學活動產生和維持的基本依託;是學生自主探究數學知識的起點和原動力;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能力的一種有效手段。「玩」是孩子的天性。蘇霍姆林斯基曾指出:「如果老師不想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於傳授知識,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沒有學習興趣,學習也就成了負擔。」小學生都喜歡做游戲,創設一個與學生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又是學生感興趣的游戲情境,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讓學生自主調動已有的知識、經驗、策略去體驗和理解知識,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自主探究,使學習活動生動有效、事半功倍。如:在教學《擲一擲》時,我首先告訴同學們,老師今天和大家一起做一個摸球的游戲。我手上拿的紙盒裡裝著標有數字1、2、3、4、5、6的乒乓球各一個,請你來閉著眼睛隨手摸一個球,可能摸到幾號球呢?(教師搖晃盒內的球後,請一個學生閉眼摸一個,同時請學生們猜一猜他摸到的是幾號球?)生1:他摸到的是6號,生2:不一定吧?他可能摸到2號,也可能摸到3號,生3:我看他說不定摸到的是4號或5號或6號。(學生猜後,教師讓摸球的學生出示摸到的球。猜對的同學歡呼雀躍)師:想一想,我們能事先確定摸到幾號球嗎?生1:不能,1號到6號都有可能被摸到。生2:6個球被摸到的機會是一樣的。師:如果想摸到的球肯定是6號,那麼我們可以怎麼?生1:多放幾個6號球。生2:不行,要全部放6號球。師:為什麼?生:因為每個球都有可能被摸到,只要有一個球不是6號,就有可能摸到這個球,如果全部是6號,隨便你怎樣摸,摸出的球肯定是6號。創設以游戲情境為主線,讓學生在玩中體驗和理解「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認識「預測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應用價值,初步掌握「預測某一事情發生的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方法。於學生而言,他們沒有等待知識的傳遞,主動建構了知識,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於老師而言,沒有去填「鴨子」,只是為學生自主探究創設多種學習條件,營造了一個人性化的課堂氛圍,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參與者、促進者。教學過程中老師帶領學生玩得巧妙、玩得高明,不是為玩而玩,而是讓學生在玩中生疑,讓學生在玩中質疑,讓學生在玩中釋疑,獲取知識,,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興趣。二、加強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自主探究的過程。動手操作是自主探究性學習中經常採用的重要方法,操作時,要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測和發現的載體,使每個學生都參與到探求和運用新知識的活動中去,最終達到學會知識、理解知識、運用知識的目的。為此,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盡可能地讓學生動手摺一折、剪一剪、擺一擺、量一量等,精心誘導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操作過程,使他們的手、眼、腦、口、耳多種感官並用,積累豐富的感性材料,讓他們在探索過程中,自己發現規律或驗證結論,並在經歷知識的形成與應用的過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在教學《圓的認識》時,我首先讓學生們剪下一個圓,師:同學們把你所剪下來的圓片對折,打開,換一個方向對折,再打開,反復折幾次。(學生動手操作)師:對折若干次後你們發現了些什麼?生1:摺痕相交一點,交點在圓的中心。生2:每條摺痕一樣長,交點把摺痕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師:你們有這么多的發現很好,這些摺痕相交於圓中心的一點,我們把圓中心的這一點叫做圓心,圓心用O表示。師:你們發現圓心把每條摺痕分成了相等的兩部分,這是憑眼睛估計的,是否真的相等,請同學們拿出尺子量一量,並記下你所量的長度。(學生動手操作)生1:相等,都是2.3厘米。生2:相等,都是2.4厘米。生3:相等,都是2.5厘米。生4:相等,都是2.8厘米。師:你們的結論,教師不否定。請在你們的圓上任取一點,量一量圓心到這點的長度,多做幾次,並記下所量的長度。(學生動手操作)師:請同學們匯報一下你所量的數據。生1: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2.3厘米。生2: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2.4厘米。生3: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2.5厘米。生4: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2.8厘米。師:觀察你們所量的數據,從你們所量的數據中,有沒有規律?若有,這個規律是什麼?生:有,相等。師:相等說明了什麼?生: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師:你們所得出的結論是正確的。從圓心到圓上任意一點的距離都相等,我們把這條線段叫做圓的半徑。半徑用字母r表示。師:請同學們想一想,在同一個圓內半徑有多少條?它們都相等嗎?生:有無數條,都相等。師:回答非常正確。……此小節的教學,學生在教師的誘導下,通過剪一剪、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自己發現規律,主動獲取知識,在自主探究知識的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又如:在教學《認識鍾表》時,我首先讓學生拿出實物鍾,與同桌的比一比,看鍾面上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小組討論交流)學生1:都有兩根針。(長長的細細的一根叫分針,短短的胖胖的一根叫時針)讓學生指一指摸一摸學具的時針、分針。學生2:都有12個數。12個數把鍾面分成了12個相等的大格。接著讓學生自己轉一轉,說一說鍾面上的針是按怎樣的方向轉的?(小組討論交流)學生3:順著時針轉的。這樣通過比一比、指一指、摸一摸、轉一轉、說一說等一系列活動,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積極性,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從而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三、開放教學過程,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間。讓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學習,必須要有一定的探究空間,而開放的課堂則是實施探究性學習的有效保證。如:在教學《分類》時,我首先讓學生拿出課前已准備的自己最喜愛的東西[玩具(汽車、火車、坦克、手槍……),圖片(奧特曼、機器人、孫悟空、哪吒……),水果(蘋果、梨子、香蕉、桔子……)],提問:「同學們都帶來了這么多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應該怎樣分類擺放呢?」學生興趣盎然,各抒己見。生1:把這些東西都擺放在一起。生2:擺放整齊。生3:把好玩的擺放在一起,好看的擺放在一起,好吃的擺放在一起。生4:把同樣的東西擺放在一起。教師抓住這個有利時機導入課題,開放課堂,探求新知。然後通過小組合作把學生帶來的東西進行分類,並說明分類理由,總結分類的方法。各小組動手操作完後,小組代表匯報結果,生1:我們組整理玩具有:汽車、火車、手槍……生2:我們組整理圖片有:奧特曼、機器人、哪吒……生3:我們組整理水果有:蘋果、梨子、香蕉……(學生回答分類理由和方法時,教師適時引導,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評價。)師:各小組再按不同標准把東西分類細化。各小組動手操作完後,小組代表匯報結果,生1:我們把汽車擺放一起,把火車擺放一起……生2:我們把奧特曼擺放一起,把機器人擺放一起……生3:我們把梨子擺放一起,把蘋果擺放一起……師:請大家想一想你們手中的東西,除了你現在這樣分類以外,還可以怎麼分類?(學生動手操作,教師巡視。)生1:我們把玩具可以按有輪與沒有輪來分。生2:我們把圖片可以按畫面來分。生3:我們把水果可以按顏色、味道來分。整個教學過程教師放手讓學生把自己好玩、好看、好吃的東西通過擺一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體驗,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和發展過程,理解掌握了分類的思想方法,獲取了學習數學的經驗,成為數學學習活動中的探索者、發現者、創造者。
『玖』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探究能力
一、創設學習情境,在認知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學習情境是學生學習的興趣之源和知識的溯源之地。恰當的學習情境可以讓學生興趣高漲、積極投入、思維活躍,充分挖掘自身已有知識經驗與學習情境的聯系,從而達到探索新知的目的。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習內容相融合的、有趣味的、有梯度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感知情境中培養探究能力。如教學「平行與相交」時,可以創設學生在生活中文具落地的不同情境。若幾支筆落在同一桌面上時,會出現哪幾種情況,從而讓學生感知「在同一平面內,直線的平行與相交知識內涵。」;若幾支筆分別落在桌面上和地面上,又會出現哪種情況,讓學生體驗「在不同平面內,直線的平行與相交情況,感知異面直線的有關知識。」
二、充分使用教具,在實際操作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教具包括傳統教具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在具體的教學中,要發揮不同教具的優勢,因勢利導,在學生運用教具、探索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要根據教學的需要,充分發揮教具作用,既要注重傳統教具的可操作性,又要注重現代教學手段的先進性,優勢互補,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如教學「角的度量」時,就要充分發揮傳統教具量角器的作用,先讓學生在量角器上通過畫角建立角的概念,認識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稱及其作用,找准角在量角器的位置;然後再讓學生用量角器量角。這樣學生既通過自我探究認識了量角器,又能自如地量角,達到了探索新知和培養能力的雙重目的。又如教學「平移和旋轉」時,就要發揮現代教學手段的形象性和動畫性,收集生活中的一些有關「平移和旋轉」的生活情境和圖片,學生在觀看瀏覽、分析思考、抽象概括的基礎上,達到探究新知的目的,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
三、解決生活問題,在解決問題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知識來源於生活,知識在生活中應用。教師要充分利用生活的實際問題,讓學生科學地、有序地解決生活的實際問題,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思維的邏輯性和推理性,從而達到培養探究能力的目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既要注重數量關系和解決方法的滲透,又要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有序思維、有效思考。如教學「長方形面積增加了多少的問題」時,一個長方形,如果寬不變長增加3米,那麼它的面積增加54平方米,如果長不變,寬減少3米,那麼它的面積就減少36平方米,這個長方形原來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可以先讓學生畫圖弄清題意,然後分兩步分別求出原來長方形的長和寬,最後求出長方形的面積。計算如下:長54÷3=18(米)寬36÷3=12(米)面積18×12=216(平方米);又如教學「用36厘米長的幾段鐵絲圍一個柵欄,分別做成長方形、正方形、圓形,做成哪種形狀的面積最大的問題」時,可以引導學生先理解鐵絲的長度相等也就是周長相等,再思考能做成哪些形狀,最後分別計算出做成的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的面積,進行對比分析得出結論。具體計算如下:
長方形1面積 17×1=17(平方厘米)
長方形2面積 16×2=32(平方厘米)
長方形3面積 14×4=56(平方厘米)
長方形4面積 12×6=72(平方厘米)
長方形5面積 10×8=80(平方厘米)
正方形面積 9×9=81(平方厘米)
圓形的面積 r=36÷3.14÷2≈5.73(厘米)
s=3.14×5.73×5.73≈103(平方厘米)
在計算過程中,學生通過有序的計算和對比,發現「周長相等的圖形,越接近圓形面積越大」。通過長期的思維訓練學生的探究能力一定會有很大的提高。
四、開展數學實踐活動,在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小學數學課外實踐活動在現代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教育意義,能夠讓小學生廣泛地接受新信息,在實際的調查、測量、計算、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和探究能力。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可以結合教學內容適時地穿插一些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培養探究能力。如給學生講數學家華羅庚、陳景潤、高斯的故事;如讓學生收集數學歷史方面有趣的故事,例如數字的故事,圓周率的故事,算盤的故事,日歷的故事,度量衡制度的故事等。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創辦數學牆報,牆報內容包括介紹數學家的生平,數學小故事,趣味數學題,數學游戲,數學謎語,數學信箱,問題討論,學習經驗交流,反映我國及本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就的數學資料等。還可以開辟「數學醫院」專欄,把同學們作業中常見的錯誤公布出來,作為「病題」,徵求「醫師」給予治療,這種形式很受學生歡迎。小讀者把自己不懂或弄不清的數學問題投入「數學信箱」要求解答,編輯組應當把各個問題歸類整理後,在牆報上刊登出來徵求解答。誰能正確回答出來,就予以表揚或獎勵。還可以帶學生到附近參觀訪問工廠農村,了解產量增長的數字,到商店參觀,了解營業員怎樣使用計算工具,請科技人員介紹數學在實現四個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有計劃地組織學生在校內、農村、工廠、建築工地進行實地測量,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應用知識,增長才幹。
總之,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並非一朝一夕,關鍵是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習慣,形成一定的探究方法和良好的思維方法。在教學中,只有不斷實踐和探索才能有所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