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各個年代小學語文教學經驗

各個年代小學語文教學經驗

發布時間:2020-12-27 15:30:38

『壹』 小學語文教學經驗總結

本年度本人任兩個班級的語文教學並擔任一個班的班主任,為了更好地做好今後的工作,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就將本學年的工作小結如下:
一、 思想工作方面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本人一直在各方面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地提高自己,以便使自己更快地適應社會發展的形勢.通過閱讀大量的道德修養書籍,勇於解剖自己,分析自己,正視自己,提高自身素質.
二 教學工作方面
在教學工作中,做到認真備課,認真批改作業.對個別的學習困難生,能悉心輔導,經常面批作業,找出知識的薄弱環節,及時進行補漏.在課堂上,採用多提問,多檢查,及時疏導,及時反饋的形式,努力提高後進生的文化基礎知識.認真鑽研新大綱、吃透教材,積極開拓教學思路,把一些先進的教學理論、科學的教學方法及先進現代教學手段靈活運用於課堂教學中,努力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勇於創新的等能力.
三 教育工作方面
在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中,做到諄諄善誘,耐心疏導,耐心教育.例如班裡略有「問題」的學生,我採取和他經常談心的方法,與學生交朋友,做學生的知心人,與家長緊密配合,發現有一點兒進步就及時表揚他,鼓勵他,樹立起他在班級中的自信.組織好班委會,選出班級骨幹,努力培養班級骨幹.抓好班風學風建設,形成良好的班風學風.經過一年的努力,現在,班裡的狀況正在沿著我設想的方向發展,面貌可喜.
另外,本人遵守校紀校規,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學習和培訓.
始終為做一個合格的安中人努力著.

『貳』 小學語文教師教育教學優秀的經驗

加強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

『叄』 八、九十年代的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有什麼特點

一,偏了語言,應重視文學
多少年來,現代中國語文教育一直有意無意地躲避著文學,文學在語文教育中一直背著罵名。「把語文課上成了文學課」---這是流行於語文教育界的貶義詞。語言(言語)學才似乎是語文教育的正統;「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的口號一直「廣泛深入人心」。五十年代語文教育的大討論,似乎是「語言」學派勝利了,八十年代的「語言文字訓練」浪潮盛極一時,至今仍然熱火朝天--這有對的和有效的一面,實際也是「語言」學派占據上風。看看我們的教材,基本是以語言學的路數和體系編寫;聽聽我們的課,基本是以語言學的「招數」分析文學作品;翻翻我們試卷,基本是以大學語言學系的標准和方法來編擬試題。有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自建國以來,語言學界和語言學家對語文教育的干預遠遠超過文學界和文學家的干預。中小學語文教育基本是語言學理論一統天下,或者更直接地說,現代中國中小學語文教育基本理論,是奠定在語言學理論的根基上的,而這個理論又是十九世紀的靜態的語言學理論!
我想躲開「語文」兩個字的內涵如何解釋的爭論(是「語言文字」「語言文學」抑或其他),只想從社會文化的總的心態上,說說人們為什麼偏重語言輕視文學。五四後,中國總體的社會文化主潮就是「一切要致用」、「一切要實用」。致什麼「用」呢?建國前是民族救亡圖存之「用」、軍事政治斗爭之「用」,建國後,是經濟建設、富民強國、階級政治斗爭之「用」。一切能立竿見影用於上述目標的部門、學科才能得到大發展,而遠離上述致用目標的部門和學科,則不能得到發展,或抑制其發展,或令其「異變」成純粹致用的部門、學科。相比而言,語言與文學,那個更有用呢?當然是語言,語言是交際之用,須臾難離,無論參加軍事斗爭、政治斗爭的人才,還是參加經濟建設的人才,語言對他們是最重要的。 文學,則是消遣的,高雅的,無論於軍事斗爭、政治斗爭,還是於經濟建設,均無法直接致用。中小學的主要任務也是培養「急功近利」的社會「致用」人才,語言用得上,文學離得遠,似乎可有可無。而且,文學是致於人的「內在精神」,而語言則是致於人的「外在交際」,當然後者重於前者。所以,教材編選時輕視文學,即使選文學作品,也不是以審美的眼光選那種真正能夠陶冶人的精神和性情的以藝術取勝的篇章,而更多的是用「致用化」(尤其致現實政治之用)的眼光篩選過的、剪裁過的文學作品。對這些文學作品也仍然是用「語言學」的招數和方法來講析,(再加上用「興無滅資」的話語來闡釋其內容)。
其實,文學,之於語文教育的作用,功莫大焉。可以說,一切語言(言語)教學,離了「文學化」的教學方法,簡直寸步難行。高超的語文教育的藝術,完全是藉助於文學的;基本的語文教育藝術,同樣是離不開文學的。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最能體現語言價值和語言真諦的,是文學;最能負載語言價值與語言真諦的,還是文學。一句「蒼黃的天底下,橫著幾個蕭索的荒村」,這是語言學的,還是文學?讓孩子用「種」造句,孩子說「孫中山種了中華民國,毛澤東種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語言學,還是文學的?

二,偏了白話, 應重視文言
魯迅、郭沫若一代人曾大反文言,葉聖陶先生似乎也不大贊成學文言,毛澤東也反對。或者乾脆說,自五四後,一直到本世紀80年代,學文言一直受到整個社會主潮的阻扼。少學或不學文言,是現代中國社會的主流聲音。 因此,尤其建國後我們的中小學語文教材中,文言或極少,或乾脆沒有。
為什麼反對學文言呢?大概意思有三:一,文言中有許多封建思想糟粕,它在「封資修」的名單中排頭號,與現代的政治文化思想相抵牾;二,文言是僵死的東西,禁錮學生的思想與精神;三,文言在現代生活中已經不用。
其實,這是十分膚淺的。文言中有糟粕,但更有精華。屈原、司馬遷、李白、蘇軾等先賢大師,以文言構築的詩文,那是輝煌燦爛的「精神燈塔」,足以照徹千萬年,足以沐浴古今人。他們的靈魂,用「文言」「走過」的漫漫的、璀璨的精神歷程,我們再通過「文言」, 去「循跡走過」,對我們的精神就是一次次歷練。不斷地「走過」、不斷「歷練」,就是我們的精神「積淀」、就是我們民族的「精神記憶」與「精神傳承」!
文言與白話,是母子關系,根葉關系。白話絕大部分來源於文言,大部分雙音節詞是文言的附綴、演繹而來;絕大部分的鮮活的成語,源自文言典故。無母哪有子,無根哪有枝葉繁茂!有一個不爭的事實,那就是自建國以來,大陸的整體的語言表達水平,有日益下降的趨勢,傳媒及文化人的語言表達失去典雅與古風,變得「淺白化」「粗俗化」,---這實際就是整個社會輕視文言、文言教育的血脈被切斷的惡果!
魯迅、郭沫若一代人反對文言,自有他們那代人的歷史文化背景。因為生在五四前,他們是在文言的「醬缸」中浸泡過的,他們的每個毛孔中都有文言的滋養;也就是說,他們的文言的根底,早在青少年時期就奠定得異乎尋常的雄厚了,所以,他們無論怎樣反對文言,他們所受的文言的有益滋養,是反對不掉的,他們的文言的或者說是文化的根底,是不會因此而變薄的。魯迅「『先生之文,上窮遠古,旁及異邦,近逮人生,一言一語,蒼然深邃,情致極焉』。魯迅讀過古書不少,從而『知舊世之弊』,文章『雄厚冷峭,於書卷氣雜以鬥士風采』。仔細閱讀魯迅的白話文,不難發現他筆下其實『白』中處處有『文』,可見文言真是白話的基礎。」(董橋) 而我們四十年代、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甚至六十年代到七十、八十年代出生的人,在很少或根本沒有一點文言的根底的情況下,如果也跟著魯迅、郭沫若一代人的餘音,再去反對所謂的文言,不是頭腦發昏,就是瞎起鬨!哄來哄去,「哄」掉的是幾代人的文化學養,「哄」斷的是民族的文化血脈,「哄」塌的是中華文化的精神之塔--這絕不是危言聳聽!

三,偏了例子,應重視數量
自五四後,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的總體思路,就是四個字--「舉一反三」。
什麼是「舉一反三」?就是每學期以「二三十篇文章」為「例子」,對例子進行非常「科學」細致地「拆解」、深入地「鑒賞」、精心地「把玩」、反復地「歷練」,以此來達到讓學生「循例」學會聽說讀寫、「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語言(言語)的目的。前面師生對二三十篇「例子」文章的拆解、把玩、歷練,就是「舉一」,之後學生「循例」自能「繁衍」大量言語就是「反三」。
「舉一」,講究求甚解、深解,不厭其深、不厭其細、不厭其透,一篇文章講它三四課時不在話下。「舉一」的目的在於「反三」,讓學生通過這個「例子」,看看怎麼運用語言。「舉一」是數量少,「反三」是數量多。每學期最多30篇文章,1年也就60篇,中學6年最多也就360篇。試圖通過360個例子的學習,讓學生「繁衍」遠遠超出360篇的言語。因此,「舉一反三」的妙蒂就在於「以少勝多」。講360篇文章是「舉一」,學生生成、繁衍更多 語言是「勝多」。
仔細考察這種「舉一反三」的現代語文教育總體思路,實際就是一種完全科學化、理科化的路子,學習數學、物理學、化學的路子。學數理化等理科課程,不就是「舉一反三」嗎?教材或教師講深講透一個例題,後面就附著相當數量的習題;學生學會一個例題,就會做數量相當多類似的習題。這種總體思路,有一定成效,但成效不大,幾十年中國現代語文教育一直在少慢差費中徘徊,與此有關。
其實,大量的研究、實踐以及常識告訴我們,語言(言語)的學習規律,恰恰是「舉三反一」。語言學習不太類似於「科學化」的數理化學習、可以「舉一」(如例題)「反三( 做習題)」,「舉少」而「勝多」。語言學習常常是「舉三」而「反一」,「舉多」而「勝少」,「舉十」才「反三」。人類語言的學習,是在「巨大數量」的語言(言語)的「例子」的反復撞擊、反復刺激下,才點點滴滴「說出」,成年累月數量再無限量地加大後,才「奔涌而出」。因此,數量的巨大,例子的極大豐富,才是形成語言(言語)能力的最首要的前提條件!嬰兒學口語的例子頗能說明這個問題。孩子呱呱墜地時,一言不會,1周歲左右說出最簡單的「媽、爸、水」語詞,2周歲左右就能自如運用語言,說出奇妙的句子。為什麼口語學得這么快?效率如此之高。因為他接觸了「天文級數量」語言(言語)的「例子」!以平均每天聽大人100句話計算,每句話10個字,每天就是1000字,一年365天就是365000字,兩年就是730000字!那就是說,孩子學會口語,等於兩年「讀」(用耳)了五六部長篇小說!我們學書面語,中學六年語文教材才多少字!所以我堅定地認為,語言學習的規律是決不是「舉一反三」,而是「舉三反一」,現代語文教育總體思路必須徹底改變!

四,偏了分析,應重視吟悟
自五四後,西方「科學的東西」引入到中國,引入到語文教育之中。這些「科學的東西」有,西方的語法學、寫作學、文藝理論學、閱讀學乃至文章學、詞彙學等,還有諸如所謂「新三論」、「舊三論」的東西等等。這是好事,對語文教育的規范和科學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因而,本世紀以來,現代中國語文教育出現了區別於傳統語文教育的一大奇觀,就是出現了「講深講透」、「析細析微」的現象,西方化的語法學、寫作學、閱讀學等等知識,大量地進入到中小學語文課本之中,不僅僅是西方語法學、寫作學、閱讀學等「知識」的進入,而且是整個西方化的、所謂科學的教材「編寫體例」的進入、西方化的「教材講授方式」的進入。甚至在小學里,一篇《登鸛雀樓》也能洋洋灑灑分析內容20分鍾(張志公語)。
葉聖陶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說:「吟誦就是心、眼、口、耳並用的一種學習方法,……現在國文教學,在內容與理法的討究方面比以前注意得多了;可是 學生吟誦的功夫 太少,多數學生只是看看而已。這是偏向了一面,丟開了一面。惟有不忽略討究,也不忽略吟誦,那才全面不偏 。吟誦的時候……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與理法化而為讀者自己的東西,這是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葉老先生這段話,是針對四十年代的情況說的,四十年代之後的情況怎麼樣呢?熟悉中國現代語文教育現狀的人知道,這種「重分析、輕吟悟」的狀況,愈演愈烈。現在五十年過去了,情況怎麼樣了呢?也可以說,仍並無大的改觀。請各位注意,我並不反對「理法」的分析,不主張從一個極端到另一個極端,全盤吟悟。我是說吟悟這種中國傳統的頗為有效的語文教育方法,與來自西方的所謂理法的分析相比,在成效上絕不比它差,甚至有時遠超過它。
為什麼把我們民族自家的、這么好的語文教育的「看家本領」給丟掉了呢?我想,說透了,這實際是自五四以來的一種泛化的崇仰西方科學的民族自卑心態所致。五四後,似乎各行各業、各門學科,一切都講科學,都講理性分析,講分解和所謂的「解構」,似乎語文教育不講這些、不引進這些,就是落伍的、低效率的。未來中國語文教育,應該揀起這個丟棄「寶貝」了!

五,偏了理解,應重視背誦
人的語言(言語)能力的學習、語言(言語)能力的形成,其實主要是依靠對前人經驗的一種模仿;且基本是一種「不求甚解」的模仿。因而背誦在語言學習中起著十分巨大的作用。
語言能力的形成,當然需要「理性」的參與 ,需要「理法」(如語法、寫作法、文章學等)的幫助,有時這種「理性的參與」 、「理法的幫助」還起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譬如弄清結構、分清層次、總結歸納等等。
但是,背誦,對語匯材料的積累、對整體文句的感性的積累,所起的作用比抽象的「理」解,所起的作用更大。背誦,是化別人的語言為自己的血肉。那文句、那意境,縈繞心頭,如發於已心,如出於已口。愈積累愈豐富,愈豐富愈自然貫通,逐漸就積淀成一種語感了。中國傳統的語言教學,最基本、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背誦。巴金先生能夠背誦200篇的《古文觀止》,茅盾能夠背誦全本的《紅樓夢》,這是他們作為文學家有著超人的語言能力的重要原因。
可是五四後,尤其建國後,以「理」來解語言、來學語言的方法,代替了以「背誦」為主基本不講「理」或少講「理」的方法。幾十年來,中國語文教育的課堂上講「理」過多,而求「背」太少。從偏於分析、輕視吟悟,到偏於例子、輕視數量,再到偏於理法、輕視背誦,我們可以明顯看出,現代中國現代中國語文教育的探索者有一個美好幻夢---即總想走出一條所謂的「科學化」「理科化」的捷徑,但沒曾想,卻走向了「科學主義」的歧路! 繁瑣哲學、玄虛之學、形而上學的純技術化的習題、板滯的操作課型與步法等等,在語文教材和課堂上,泛濫成災!從小學到中學用2700課時學自己的母語仍過不了關--此咄咄怪事的原因就在這里。這是過於崇信所謂西方科學主義理性的結果。要大大提高中國語文教育的實效,在不丟棄適當分析、例子、理法的前提下,非重視吟悟、數量、背誦不可!

六,偏了散文,應重視詩
翻翻我們的教材,散文(廣義的)佔了90%,詩退居到了10%。(我這里說的詩也是廣義的、寬泛的,那種雖以散文的體式寫成,但內核具備詩的精神,也是詩。)對現代詩選得少,對古典的詩選得也少。語文考試也有個流行的不成文的禁令,那就是作文不能寫成詩。
這是否也跟當代中國社會的大的政治文化心態直接關聯?這個大的政治文化心態就是--實用。實用,從大處說,是國家的政治軍事斗爭、經濟建設,小處說是人際交往。而散文是廣泛應用的文體,而詩在現代生活中幾乎「無可用」。
可我們是一個詩的國度!我們有著幾千年的「詩教」傳統,「詩書傳家」--不但可用之於家,還可用之於國。孔子甚至說,不學詩(詩經)無以言。從詩經、離騷到唐詩、宋詞、元曲,中國的詩歌傳統一脈相承。可以說,詩,是中華文化精華中精華,是中華文化寶庫中最光輝燦爛的部分。古代文人,寫詩抒懷,以詩籌答,以詩相贈,是平凡生活中最平凡不過的事。可現代當代的文人(廣義的),還有多少能寫詩!即使能寫詩,可又有多少人能夠寫得好詩,實際情況確是「一代不如一代」。也就是說,中國詩教的薪火已經快沒有傳人了,快要熄滅了!追根溯源,這不正是現代中國語文教育的一個悲哀嗎?
其實,從少年兒童自身的特點講,詩最接近於他們的性情,最接近於他們天真爛漫的心靈。乾脆說,孩子天然就是詩人。三五歲的孩子脫口說出「天空中有美麗的動靜」這樣的話,這不是詩是什麼?這是「天然去雕飾」。中國今天的孩子,詩的天分還沒有得到任何發展,就在語文課上被老師們按著頭去學「實用」性、「交際」性的所謂散文,這無異於摧殘、扭曲。退一步講,即使為了 「實用」、「交際」,通過具有神奇想像的詩來學語言交際,成效其實更大!
詩訴諸於人的「內在精神」,散文訴諸於人的「外在交際」。我們不能只顧實用性的交際,而荒蕪了孩子的「精神」。

七,偏了峻厲,應重視雍容
現代中國語文教育太重了,它太莊重,太沉重,太峻嚴!一直以一副峻急嚴厲的面孔出現在我們面前。
我主要指四個方面,教材的內容、課文的闡釋、教學的方式、教育出的孩子。
教材的內容:社論、領袖的報告、領袖的故事、直接闡釋時政觀點和政策的文章, 太多地充斥於我們的教材之中。相反,諧趣的、幽默的、親和於人的文章,你能從小學到高中的24冊語文教材中找出幾篇?對比一下英國人編寫的《新概念英語》和中國的語文課本,同是語言教材,哪個更有趣、更有人情味?其實,中國的文章中有許多是詼諧有趣、循循善誘、和言悅色的,諸子百家中有許多寓理於詼諧幽默、於日常情事之中的妙文。這是中國文章的一個傳統。 我們古代有《笑林廣記》,現代也有老舍(如他的《老張的哲學》)、錢鍾書(如他的《圍城》《寫在人生邊上》),更有當代的王蒙(如他的《冬天的話題》《堅硬的稀粥》)、王小波(如他的雜文)。他們都是文章大家。可課本均不收。
課文的闡釋:對現行教材中所有課文的解讀和闡釋也太莊重。我們現行教材中,許多篇目中都有幽默詼諧成分,但是我們卻大大忽略了、視而不見。如《拿來主義》、《文學與出汗》(已刪)、《茶館》、《葫蘆僧判斷葫蘆案》,甚至「山葯蛋派」的趙樹理的作品,均有不少諧趣在。可《拿來主義》只成了「批判賣國主義和怎樣繼承文化遺產」、《茶館》只成了「送走舊時代」、《葫蘆僧判斷葫蘆案》成了《紅樓夢》的「階級斗爭的綱」。原本是幽默小說的《警察與贊美詩》、幽默占絕大成分的《變色龍》、《高祖還鄉》,對其詼諧幽默成分, 我們也都從輕淡然處理,以「興無滅資」「息封滅資」思想正襟危坐著來闡釋。
教學方式:我們中國的語文教師還承擔著一個所謂的 「因文解道 」、既「授業」又「傳道 」特殊任務,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師, 每備一堂課,都要自覺地「崩緊一根弦」,想方設法從哪個環節上加以「傳道」;一走上課堂,都自覺不自覺要莊重起來、嚴整起來,換一副面孔。如此,面對庄嚴的教材、庄嚴的「道旨」、庄嚴的文字,再加上中國教師自古古板庄嚴有餘、師道尊嚴意識根深蒂固的傳統,師生們怎敢瀟灑、怎敢詼諧!語文課怎敢「散開懷抱」、怎敢讓心靈飛翔!
教育出的孩子:我們「庄嚴」的語文教育體制下教育出的孩子,寫出的文章、說出的話,跟小大人一般, 沉穩老成,老氣橫秋 ,甚至千文一面,很少有人會在文章中「幽他一默」,來點詼諧,加點調侃,妙趣橫生的文章更是罕見。當今優秀作文期刊和書籍鋪天蓋地,但是真正縱情揮灑、諧趣為勝的作文有幾篇? 因為我們的孩子在十幾年的課堂上,學的是教師用「庄嚴」的方式講授的「庄嚴」之文,並且把寫文章看成是正襟危坐的、十分莊重的事情,寫文章關乎國運、關乎民生,絕對玩笑不得。因而孩子們攤開作文本面對方格稿紙時,便不自覺地「峻嚴」起來了。再想想,幾十年來,中國的文人也太沉重了,中國文人、作家能夠寫詼諧幽默、嬉笑怒罵文章的,也不多了;即使寫出來(如魏明倫、王小波、王蒙、李敖等),也大多被主流意識所排斥,被認為是不登大雅之堂甚至認為是逆流!

『肆』 小學語文教育教學經驗總結怎麼寫

語文是一門學科,也是一門藝術。作為語文老師,要想在教學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應知道課堂教學要注意的關鍵是什麼,現將我在教學中的幾點體會總結如下:
一、設計好教學導語。導語是新課的引子,是教學一篇新課文的開場白,一段精彩的導語是一節課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因此,導語設計是語文教學中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那如何才能設計好課堂教學的導語呢?
1、根據不同課文類型設計不同的形式,設計時並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習目標來構思,突出教學重點,避免華而不實,偏離課堂教學的主題,讓學生茫然不知所雲。
2、注意簡明、概括。導語應力求做到以少勝多,言簡意賅,用一段簡明的導語,抓住課文內涵的要點實質和學習材料的核心內容,有利於概括教學的主要內容,使學生輕松掌握有關知識。
3、要生動、有感染力。充滿色彩的生動的導語,能使學生產生學習的興趣,能感染學生,調動學生去領略課文的風采,引起感情上的共鳴。
二、創設良好的課堂氣氛,課堂氣氛直接影響著教學效果。教師是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其知識,人格和威信是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教育震憾作用,是影響學生情感、制約課堂教育氣氛的關鍵要素。所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要「嚴」不能放任自流。當然,「嚴」也不能嚴得過度,以免給學生帶來心理上的壓力。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還要有「激情」,教師每上一堂課前應以滿腔熱情的積極狀態,將知識技能傳遞給學生,使學生的心隨著教師的情感而奔騰澎湃。只要我們從內心深處去熱愛學生,關心學生和愛護學生,積極主動地創造條件,讓學生從中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和感染,良好的課堂氣氛自會形成,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所思:要上一堂語文課難,要上好一堂語文課更難。經歷備課轉折一關的時候,所要做好的工序多而繁,就像上面文章所說,要設計好精而簡的導語,設計好嚴而松的課堂環境,還需要語文教師具備充沛地激情,要牢牢抓住學生的「心」,才能將課堂教學落於實處。語文課雖然難,但是也有收獲成果的樂趣。難並快樂著。
新課程標准中明確指出:小學生要「養成讀書看報的習慣,具有獨立的閱讀能力」。標准中又說:小學生的「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100萬字」。要完成這一任務,光靠課內是不行的,必須藉助課外閱讀來完成。
三、尋求課內外閱讀的結合點
要有效地提高課外閱讀的質量,必須把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當作一個整體來考慮。為此,教師需要經常結合閱讀教學,了解學生閱讀動向。
一次,新的語文書發下後,學生新奇,從頭到尾把它讀了一遍。有一個學生問我:「老師,為什麼法國著名昆蟲學家法布爾的衣袋裡塞滿了蟲子?」我翻開蘇教版語文書第九冊,看到了《塞滿昆蟲的衣袋》一文,眼前一亮。原來課外閱讀興趣的根源就在這里。於是,我讓學生尋找科學家研究科學的故事來閱讀,跟學生一起,在網上觀看科學家研究科學錄像和影片。這樣,科學家熱愛科學的精神,在學生的課外閱讀中領悟了。
四、形成課外閱讀的氛圍
課外閱讀要講究最佳機會。這一最佳機會,因學生、教師、環境的不同而不同。一句話,教師要根據教學意境來確定課外閱讀的最佳機會。這個意境的一般表象是:學生閱讀興趣應處於高潮、亢奮的時機。每天早晨,我一到學校,就去了解學生的閱讀興趣。一天,我偶爾聽到兩位學生在爭論誰學的古詩多。一個說:「我會背於謙寫的《石灰吟》!」另一個說:「我會背王冕寫的《墨梅》!」一個又說:「我會背王維寫的《鹿柴》!」另一個又說:「我會背李白寫的《早發白帝城》!我豁然開朗:原來,讀書興趣的源泉就在這里——聽和看。於是,我趕忙從學校的閱覽室里,借來了十多本《古詩集》,發給學生輪流去讀。在幾個禮拜中,全班45位學生,都把十來本《古詩集》看完了。正在此時,我在班級里舉行了一次詩歌朗誦會。結果,同學們爭著朗誦,多的能朗誦三十幾首古詩,還有聲有色。趁此機會,我向全班學生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從現在開始,同學們可以每周一次,去閱覽室借書看。一時間,班上讀書之氣蔚然成風。
五、教給課外閱讀的方法
課外閱讀也要掌握方法。掌握了方法,就會解決「會學」的問題。通過二十幾年的語文教學,我摸索出了幾種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1、編寫提綱法。主要給文章勾出提要,列出提綱。2、卡片摘錄法。即在閱讀時,把文章的要點或重點句、段摘錄在卡片上。3、符號代替法。即根據自己的讀書習慣,設計多種符號,在文中圈、點、勾、畫。4、批語注釋法。即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寫上批註的文字。5、索引法。即用編索引的方法來讀書,記下文章篇名、作者、報刊的名稱期數、頁碼,需要時翻索引。6、剪貼法。即把好的文章、片斷剪下來,貼在剪貼本上。這幾種方法均以學生「動手、動脈、動口」的實際閱讀訓練為主。
總之,開展語文課外閱讀,其意義、作用是非同尋常的。課外閱讀「天地廣闊」這必將是提高語文素質的又一新篇章。

篇二:語文教學經驗總結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教師,在剛踏上教師崗位的我,是要好好學習和探索的,在這一年裡,經過學校領導的幾次教育培訓和同年段老師的指導,我懂得了一些經驗,以下是我在七年級教學中的心得體會。
一、把心貼近每一個學生
常言說,寸有所長,尺有所短;月有圓缺,學有遲速。學生的差異性必然存在。著名教育家韓鳳珍說過:「難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心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強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就是要千方百計地保護孩子最寶貴的東西——自尊心」。
1、給優生以雄心
優秀的學生有他扎實的基本功,有他超人的智慧,甚至還有獨道的學習方法,基於這些優越的條件,我要求學生擁有的是雄心壯志,要定下更遠更高的目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七(9)班的盧美琪和七(10)班的曾福川是極具語文天賦的兩位學生,她們的語文學習興趣濃烈,文筆優美,閱讀鑒賞及審美能力都很強,在平時的教學中,我老是給她們灌輸要爭第一,要考高分,要有向前闖的勇氣和決心,因此,在兩個學期的每次考試中,他們都能考出理想的分數。
2、給中等生以信心
中等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總是吊在中間,因而好多易滿足的同學也就樂於呆在這個位置,平平而過,懶懶散散,消極地對待自己的成績。針對這種心理,我給中等生的是信心,我鼓勵他們通過努力還可往上一些,我把他們歸為中上等,意思是有可能上升趨勢,因而好多學生恢復了信心,他們努力趕超,擴大了優生的范圍。
3、給差生以上進心
在一個教師的眼中,學校中應該沒有「差生」,只有學有困難的學生。我尊重這類學生。努力激發他們的上進心,「我並不比別人差」,「我還有優於別人的長處」。七(10)班有個叫陳欽鵬的同學,學習上一竅不通,但他會設計一些小東西,因此我常常在語文課上穿插一些設計靈感,讓他表演,獲得大家稱贊,還有一位童欲堅同學,學習極差,但他常常出其不意地回答出我的一些難題(也許是偶然),但我就趁此機會大肆渲染,鼓勵他,促使他上進。這樣,這些所謂的差生有了一點學的甜頭,也就多了一點學習的勁頭了。
二、把業授給每一個學生
蘇霍姆林斯基說:「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一無二的世界。」因此,每一個學生都能成為創造者。
1、課堂進度顧及每個學生
我通常上課的進度不快,我的每堂課要能使每個同學聽懂,每個同學有所得。特別是按照游董所提出的「分層導學」的教學理念,先在導讀提綱指引下的學生自主學習。
2、課堂提問針對每一層學生
重點難點提問中我因勢利導,難題拋給優生,而易題留給了中下等同學,這樣優生感覺有挑戰性,而差生也不會因答不上而尷尬,失去學習的信心。
3、課後輔導落實每一類學生
培優補差是落實的重點,對待優生我在課堂上進行拔高訓練,比如寫作技巧的指導,閱讀的綜合能力的提高,讓這類學生真正優起來,而對於差生則注重基礎的訓練,有關語文知識,學習方法,淺易的閱讀等達到一個鞏固過程,這樣因地制宜,適得其所。
4、分層作業的布置與批改
對於不同層次的學生,我所布置的作業也有所不同。讓中等生和優生能有個質的提伸,我增加了課外提升的練習。讓差生對課堂上的基礎知識在做鞏固。
三、不斷實踐,不斷完善,優化課堂教學
課堂是教學改革的主陣地,在課堂上教師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要注重學生學習習慣、學習能力的形成,真正學會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初一年級剛剛從小學過渡上來,教師的指導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在課堂上的自主學習還是要通過老師的組織、引導進行。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小結、不斷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不斷更新教育觀念,在實踐中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使自己的課堂教學得到最優化。針對教學中出現的一些問題,我在課後及時反思、小結,在後面的幾篇課文學習時,我特別注意這些問題,不再為了課堂的「完美」而勉強學生,有效地避免這些問題的再次發生。讓學生懂得如何學習語文,為以後的語文的學校奠定堅實的基礎。
四、 挑戰自我、充實自我,在否定中成長
直到現在,我真的覺得是和學生在一起成長,有得有失。最近,我發現,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已無法滿足不斷出現的新問題、新情況。作文的教學有時會令感到「束手無策」,學生怎會對作文感興趣呢?……如何穿越這些障礙,領略更寬廣的教學天地,這又是我最近在不斷反思的問題。如果僅僅禁錮在自己小小的教學天地里,對曾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那隻會有一個結果——不進則退!我想是到了及時充電、補充的時候了。多讀一些教育理論方面的書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蘊、向有經驗的老師多學習、多請教,對自己的教學多反思,提高自己對教材的把握、對課堂的駕馭能力。
1、自主的價值在於學生自主的選擇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但這一切的前提是,教師的主導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夠的鋪墊,學生已經知道自己應該學什麼。
2、探究最重要的是要避免事事探究,對一個問題能從不同的角度探究,探究既要注重過程可也不能忽略結果,探究的目的是為了問題解決。
3、盲目活動很可怕。雖然新課標強調對話,認為閱讀是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相互對話的過程,但是並不等於在課堂中閱讀理解的過程以教師、學生的一問一答來完成即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整堂課一個討論接一個討論,一個交流接一個交流,學生個體閱讀、思考的時間和機會太少,特別是學生的默讀、靜思、寫作時間多被擠掉,最終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
4、語文學科要有語文學科的特色,語文的文學性和趣味性不能忽視。

『伍』 一,我國古代語文課程與教學的經驗對於今天的語文教學有何

一、重點 緒論的重點問題是 中國古代語文教學的特點、經驗和弊端 .這也是緒論開宗明義的問題. (一)特點.教材中總結的三個特點是: 1.語文教學與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綜合在一起; 2.發蒙先識字,後讀經書; 3.讀經為主,文選為輔. 三個特點中,第一個是語文教學內容方面的特點,即古代語文沒有獨立設科,語文教學的內容不具有獨立性,而是包含於文史哲教育當中,具有綜合性特色.第二個是教學策略方面的特點,在漫長的中國封建社會,語文教學採用先集中識字,後讀書的辦法來進行蒙學教育.集中識字的著名蒙學讀物是「三、百、千、千」;讀書指讀儒家經典.第三個是課程教材方面的特點,主幹課程教材是《五經》、《四書》,這是儒家經典,對漢語文教學貢獻極大;輔助讀寫訓練的主要教材是《昭明文選》、《文章正宗》、《文章軌范》、《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等. (二)經驗 1.識字教學的經驗主要有5條.第一,集中識字,為讀寫打基礎.第二,使用韻語和對偶,便於朗讀、記誦.第三,正確處理「文」與「道」的關系.第四,聯系日常生活.第五,激發兒童的興趣.這些經驗符合漢語言的特點和規律,符合兒童認知規律,符合兒童心理特點,並且貼近生活. 2.閱讀教學的經驗主要有兩點.第一,熟讀,精思,博覽.熟讀是領悟的前提,只有在熟讀的基礎上才可能整體感知.而精思則指閱讀必須深入思考,才能理解,才能真正受益.博覽是指閱讀要有量的積累,要廣泛涉獵,開闊視野.第二,評點法.這是古代閱讀教學的主要方式.這些經驗至今仍然使語文教學受益. 3.寫作教學.寫作教學經驗主要有四點.第一,注重基本功訓練.比如學作詩先練屬對,學寫議論文先進行單項等.這是關於寫作教學的經驗.第二,多讀多寫多改.尤其是有精於改文的傳統.第三,作文從模仿入手.第四,先放後收.這三點是關於學習寫作的經驗,體現了閱讀與寫作、改文與寫作、模仿與寫作的關系,以及學習寫作的原則. (三)弊端 根據張志公先生的概括,古代語文教學的弊端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1.脫離口語實際.2.脫離應用實際.3.忽視文學教育.4.忽視知識教育. 這些弊端是從對古代語文教學特點的分析中總結出來的.而這些也正是我們今天的語文教學應該大力加以改進、改革的. 二、難點 緒論的難點在於正確理解語文教學觀念傳承與發展的關系. 語文教學觀念包括目標觀、內容觀、方法觀、發展觀. 目標觀主要應理解目前語文課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過程與方法、知識與能力」的三維目標,以及三維目標所體現的幾方面嶄新的價值觀:知識觀、學生觀和教學回歸生活的觀念. 語文教學內容觀的傳承與發展,體現在以下方面:語文內容決定語文形式,而語文形式表現語文內容,二者是統一的;語文和思維相互依存、相互促進,二者是共生關系;識字寫字、閱讀、寫作、口語交際全面訓練,協調發展,幾個任務應合理安排,不可有所偏廢;語文課程資源要優選重構,課內課外、學校、社區、家庭的語文課程資源要溝通,構建開放、廣闊的語文學習空間和語文實踐環境. 語文教學方法觀的傳承與發展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建立良好的交往互動關系;優化選擇教學方法. 語文教學發展觀表現在兩方面:首先是要辨證地認識語文教學內部的矛盾性,這種矛盾性是推動語文教學發展的動力;第二是要樹立新的理念,否則語文教學無法健康發展. 在對以上內容的學習中,請大家建立兩個聯系:一是聯系自身實際,將目前所進行的新課程教學實驗中的教學實踐活動與推行新課程和新的語文教學法之前的傳統語文教學活動聯系起來,進行對照和思考;二是聯系古代語文教學觀,將新的教學觀念與之進行比照和分析,這樣可以深化對重點內容的理解,同時又解決了較難理解的問題. 三、其他一些重要內容 除了上面提到的學習重點和難點外,以下內容也應該掌握: 《奏定學堂章程》是我國現代教育的起點,從此,語文單獨分科; 20世紀初,「國文」名稱出現; 1920年,現代文開始進入語文教學,古代語文教學以「傳道」為主開始逐步向現代語文教學以學習語言文字為主轉變; 1949年,「語文」名稱出現; 1953年「關於《紅領巾》教學討論」的得與失; 1956年的漢語、文學分科實驗; 張志公先生的「工具說」與「加強雙基」;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試行草案)》和第五套全國通用教材的歷史貢獻; 1996年《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初審稿)》提出的語文學科課程整體結構、聽說讀寫訓練體系、教學原則. 一一、重點 本章的重點是語文課程的性質.教育部制訂並頒發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這樣描述語文課程的性質和基本特點:「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正確、深刻地理解這個定性,是我們學習《中學語文教學研究》這門課程以後各章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我們從事語文教學改革實踐的保障.短短的兩個句子,所涉及的語文學科性質這個世紀「難題」,關乎復雜曲折的演變過程,包含了豐富的內容. 為什麼語文性質問題是個「難題」?因為它實際上是個語文課程的價值取向問題.中國百年現代語文教育史上,一直存在著性質問題的爭鳴.20世紀前50年的爭鳴主話題是「文言」與「白話」;建國初到文革前主話題是「文」與「道」;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主話題是「工具性」與「思想性」.90年代至今,主話題集中在「工具性」與「人文性」.特別是90年代以來,人們圍繞課程與教學取向進行了反思、討論、研究、爭鳴,非常激烈,影響所及,超過以往任何時候.《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准(實驗稿)》中的定位表述非常明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性質的基本特點.那麼,究竟如何理解這個定位呢?巢宗祺教授這樣解釋:「『工具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培養學生語文運用能力的實用功能和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人文性'著眼於語文課程對於學生的思想感情的熏陶感染的文化功能和課程所具有的人文學科的特點.指明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目的在於突出這兩方面的功能.我們相信,科學與人文的統一、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可以成為人們的共識,也反映了社會各界對語文教育的共同期望.『工具性與人文性'的提法符合當前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於課程目標的展開和實施.」 關於「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要抓住其中的兩層含義:一是要抓住語文是交際工具,一是應理解它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作為交際工具,語文的作用體現在思想、學習、工作、生活四個方面.而作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則凸顯出語文這個交際工具的重要性——它不是唯一的,但卻是不可替代的. 關於語文「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就是語文的人文性,教材上從語文自身以及語文的內容屬於文化范疇;語文包含文化的多樣性使它具有的文化教育作用和文化傳承作用兩方面進行了簡要闡釋.我們還可以進一步深入理解這個問題.首先,語文教材、課文的教學和學習、訓練,體現出編選者、教師、學生的一種文化選擇.課文內容、教師和學生對課文的闡釋、理解和評價,編選什麼、如何闡釋、理解了什麼,都體現或是說實現著語文學科的人文性;其次,漢語言本身就內蘊著漢民族的文化意識;第三,語文行為(聽、說、讀、寫)的習得和訓練過程就是一種對人生、社會各種事物的認識的積累和練習;第四,語文課程、語文學科目標、語文教學內容之所以確定為這樣而不是另外的內容,是特定價值觀篩選的結果,體現著特定價值取向. 在理解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內涵之後,還必須強調的一點是二者的統一,忽略這一點,就不是對語文學科性質的完整理解,而落實這一點,則是每位語文教師應該勇於探索、自覺實踐的重要內容. 語文的其他特點:基礎性,實踐應用性和綜合性等,清結合自身工作認真理解. 二、難點 本章的難點是語文課程各項任務之間的關系. 語文課程的任務是:豐富語言材料的積累;發展語文能力;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構建和應用必要的語文知識.各項任務之間的關系可以這樣理豐富語言材料的積累是基礎任務,不完成這個任務,其他任務都是空談;發展語文能力是主要任務,它是著眼於學生終身發展而提出的語文課程必須擔負的;培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是基於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質而賦予語文課程的特殊任務;構建和應用必要的語文知識,是從完成語文知識觀的轉變角度,著眼於語文素養的提高而提出的任務.這四項任務是辨證統一的整體,共同服從於語文課程的目標.同時,在語文教學中,四項任務並不是各自完全獨立體現,而是相互交融、相互滲透,呈現出一種有機的整體聯系,所以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堅持全面理解和認識語文課程任務,探索落實任務的正確途徑. 三、本章需要注意的其它重要內容 語文課程的基礎性 語文課程的實踐應用性 語文課程的綜合性 積累語言材料的具體要求 語文的一般能力包括哪些方面內容 語文的應用能力包括哪些內容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的具體任務 2 第二章「語文學習方法指導」的設立,體現了本課程對於這個語文教學中很重要的方面的重視,也是對於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一種呼應,體現對語文新課程標準的一種積極實施的態度.新課程改革的一個基本理念就是以學生為中心,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而通過語文課程的學習,掌握語文學習方法,對於學生的終身發展的意義不言而喻.對於這個問題,以前的語文教學實踐中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忽略,希望通過本章的學習喚起重視,並促使各位學員在自己的語文教學實踐中對語文學習方法的指導加以探索、總結和運用、提高. 一、重點: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 理解和掌握這個重點問題,有三個層次:學習方法;語文學習方法;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前兩個問題是第一節中的問題,是掌握如何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的基礎.如何指導學生掌握學習語文的方法是第二節的重要內容. (一)學習方法 在這里,應該對幾種在現代學習理論指導下出現的、影響很大的學習方法加以認識,以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便於結合教學實踐對語文學習指導方法問題加以研究.這些現代學習理論即:行為主義、認知主義、人本主義和建構主義. 行為主義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是基於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從活動的結果對學習性質作出界定的研究成果,他們將學習的結果看成是行為上的變化,從這里出發,他們把學習定義為:由練習或經驗引起的行為的相對持久的變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積極意義在於以行為變化來定義學習,使學習成為可觀察、可測量的科學概念,使課程設計、教學過程遵循一定的順序和步驟,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知識獲取的速度;但沒有解決和回答學習的本質,把人的學習機械化、被動化、簡單化,忽視了個體的主觀能動性.同時也不能回答學習是否一定會引起行為的變化. 認知主義 認知主義的學習理論是立足於從學習者個體內部尋求突破,解決學習的本質問題.根據認知學派心理學家的一系列實驗,他們得出的結論是:學習的本質在於學習者大腦中的認知結構發生了變化,而不是行為上的變化.在很多情況下,個體在外在行為上並沒有表現出差異,但內部的思想態度卻各各不同,如果他們不表露出來,那麼這些內部變化就很難為人所知.認知學派強調整體,認為個體對外界刺激的反應不是彼此孤立的知覺反應,而是集知覺而成意識的整體反應.認知學派的加涅認為:學習是人的傾向或能力的變化,這種變化要能保持一段時期,並且不能單純歸因於生長過程.從這個認識出發,可以明確學習應是行為潛能的持續變化,這種變化發生在內部,人們必須通過外部行為推斷出學習是否發生了,並且這種內在變化和外部行為不一定完全同步,要多次觀察和測量才能推測出來.認知主義學習理論的積極意義在於強調了學習是學習者利用原有認知結構對外部刺激信息主動選擇、加工的過程,重視和突出學習是認知結構的建立與組織. 人本主義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思想產生於20世紀50年代,創始人是馬斯洛,繼承人是羅傑斯,他們提出的思想核心是「以學習者為中心」,認為傳統教學只重視知識的傳授,師生是絕對的命令於服從的關系,損害了學生的創造力,培養出來的學生只能復制教師的思想,難以適應社會的變化;忽視情感的交往,造成知情分離.因此,人本主義的學習理論充分尊重學生個體,高度重視學習中的情感因素,主張教學應立足於學生個性發展,強調知識對學生的個人意義,強調親身體驗和自我評價,倡導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提倡「非指導性教學」,即教師應在教學中扮演學習促進者的角色,更多地採用間接的、啟發式的、非命令的形式與學生交往,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性學習. 建構主義 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簡單地由教師自然傳遞給學生,而是需要學生自動地建造到自己的頭腦中,學生不是「得到」想法,而是「產生」想法.學習者需要個別發現復雜的信息,並再自己頭腦中加以轉換,才能有所收獲.建構主義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動者,在策略上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策略.即學生是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每位學習者運用現有的知識、興趣、態度、目標來選擇、解釋當前的信息,主動建立自身的知識結構,是屬於有意義的學習.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於語文課程的學習具有特別意義.英國應用語言學家皮特?科德在其著作《應用語言學導論》中指出:「語言學習不僅僅是一個積累的過程,也是一個結合的過程.」「語言結構是『許多系統的系統',或者說各種相互有關的范疇的『網路',其中沒有哪個部分是完全獨立的,或者完全從屬於另一部分的.就語言來說,在把一切學到手以前,沒有哪一部分可以完全學會的.」我國學者李海林也在《言語教學論》中表達了相同的觀點:「……語文課的程序是一種非知識論的程序論,它不以語文知識體系為參照背景,而以學生的言語結構為參照背景,它不以知識結構為教學活動的序列,而以學生語文能力的發展規律為教學活動的序列.」「語文能力的心理結構是一種無先無後、無主無次的心理圖式,但它們組合在一起,最後構成一個整體,它與客觀對象存在對應關系.」也就是說,沒有一個現成的簡單線型序列模式適合於母語學習.再結合語文課程的綜合性性質,也可以幫助我們深入理解學生的語文學習規律.

『陸』 小學語文學習經驗

上課專心聽講 下課好好復習 不會的去問老師 不要怕 對待語文要好好理解 問題要多想想 學語文是基石,也是培養或發現你在語文方面的興趣或天賦的最佳時間.
杜橋小學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經驗總結

2008.1.

一、規范制度,加強課題研究過程的管理。

1、學校成立了以陳美珍為組長的小組,定期召開會議,統一思想,進行理論學習,保證了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2、認真制定好各階段研究方案、計劃,按照計劃開展研究活動,落實具體環節。並針對每一階段的研究工作認真總結,了解研究中的得失,明確下一階段的研究目標。語文綜合性學習是課程改革新增設的教學內容,強調在實踐中學習。研究活動中我們通過組織策劃——分組研究——交流匯報——評價總結四個主要階段,使實驗高效有序地進行。

3、做好資料的積累工作,認真完成業務筆記,常摘錄,記錄研究中的心得體會、教學反思。通過課題實施,教師從實踐角度探索出更利於學生全面主動發展語文的綜合性學習途徑。加強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以及生活的聯系和溝通能力。課題組對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課堂過程進行了認真整理,並收集了相關研究素材。為深入開展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設計的研究工作,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

二、組織教師培訓,提高課題組成員的自身素質

1、加強理論學習。在課題研究開展之前,課題組集中學習了 「語文綜合性學習」的指導性文件和相關理論,提高課題研究參與成員的理論水平,統一思想認識。如學習《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語文新課程標准》中與語文綜合性學習相關的指導精神等。

2、通過訂閱、郵購等方式購置了教育專著、教育雜志,供教師借閱。

3、組織教師外出聽課,開闊了教師的眼界, 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

4、鼓勵教師上網,查閱資料,學習理論經驗,實現資源共享,增進橫向交流。

三、我校在語文綜合性學習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語文課程標准》明確指出:綜合性學習主要體現為語文知識的綜合運用、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與其他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綜合性學習應突出學生的自主性,重視學生主動積極的參與精神,主要由學生自行設計和組織活動,特別注重探索和研究的過程。

(一)強化課外專題性閱讀,開展綜合性學習。

在綜合性學習中,我們經常需要突破課時的局限,教室空間的束縛以及教材的拘囿,開設專題性課外閱讀的綜合性學習。我們可以採用下列常規程序:1、圍繞一個主題確定閱讀內容,如科普讀物、文學名著、科學家的故事等,一段時間安排一個專題,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2、摘記或評析所讀內容,並列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3、通過交流討論或查閱相關資料,主體地判斷、思考,試著自己解決問題。比如在六年級第五組中的「認識魯迅」綜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這樣設計:1、仔細閱讀魯迅的作品或有關魯迅的文章。2、「小小魯迅迷」競賽活動。由學生自己主持,教師協助多媒體播放題目,以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3、說說閱讀時遇到了哪些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什麼問題,是怎樣解決的?提出未能解決的問題,師生共同商討解決。4、「魯迅作品大賞析」。引導學生評析書中人物,通過展開辯論,讓學生學會全面評價人物。5、搜集魯迅的名言。 這樣的專題性課外閱讀綜合性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主動探究、自學自育的能力。

(二)把寫作、口語交際教學融於活動之中,開展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過程應該是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過程。綜合性學習將聽說讀寫整合在一起,既為聽、說、寫創設了生活化的情境,提供了有意義的話題,又為學生課外閱讀圈定了,指明了方向。在給合性學習活動中,我們可以設計一系列規模小的活動,把聽說讀寫巧妙地融於活動之中。比如小學語文第十一冊第二組,以「祖國在我心中」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我們設計出這樣幾個活動:1、請你做一回小記者,采訪一下爺爺、奶奶或鄰居阿伯等,了解一下他們生活經歷,請他們談談他們眼中的家鄉有什麼變化,讓學生感受到我們中國在日益強大。2、收集我們中國或我們市、我們村的驕傲,如圖片、報道等3把收集到的材料做成手抄報進行展示4、自由選擇,抒發感情。如果不想寫演講稿,也可以從自己讀過的描寫中華兒女報效祖國、為國爭光的文章或書籍中,選擇最打動自己的一篇(一本),寫一篇讀後感。

(三)利用小組合作的形式,開展綜合性學習。

合作學習是個體學習的有效補充和有力延伸,它有著許多個體學習所不能代替的功能。在綜合性學習中,我們可以安排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合作學習,從而促使個人的創新潛能與集體的智慧相互補充,相互調節。比如學完《只有一個地球》之後,我們安排了以「只有一個地球」為主題的綜合性學習活動,在大的主題之下包含著三個子課題: 1、 地球媽媽的眼淚2、 我是地球小專家(知識擂台賽)3、寫建議書。集體形成解決問題的方案,寫成建議書,張貼在社區,提高居民的認識水平和環保意識。在這樣的綜合性學習活動中,學生的「走訪」、「調查」,便是運用語言跟人交往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了解到許多課本以外的知識,並且通過討論形成共識,把水污染問題的解決方案,寫成建議書,這便是運用語文解決生活問題。如此,藉助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開展綜合性學習,就達到了「語文生活化、生活語文化」的效果,加強了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一、知識學習 實踐經驗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
一藝之成,當盡畢生之力。
一個不想蹚過小河的人,自然不想遠涉重洋。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過來當師傅。
學在苦中求,藝在勤中練。
不怕學問淺,就怕志氣短。
才華是血汗的結晶。
才華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上如階盡管費力,卻一步比一步高。
不經過琢磨,寶石也不會發光。
心堅石也穿。
心專才能綉得花,心靜才能織得麻。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
日日行,不怕千萬里;時時學,不怕千萬卷。

『柒』 八,九十年代的小學語文教學主要有什麼特點

多少年來,現代中國語文教育一直有意無意地躲避著文學,文學在語文教育中一直背著罵版名.「把語文課權上成了文學課」---這是流行於語文教育界的貶義詞.語言(言語)學才似乎是語文教育的正統;「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字訓練課」的口號一直「廣泛深入人心」.五十年代語文教育的大討論,似乎是「語言」學派勝利了,八十年代的「語言文字訓練」浪潮盛極一時,至今仍然熱火朝天--這有對的和有效的一面,實際也是「語言」學派占據上風.看看我們的教材,基本是以語言學的路數和體系編寫;聽聽我們的課,基本是以語言學的「招數」分析文學作品;翻翻我們試卷,基本是以大學語言學系的標准和方法來編擬試題.有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自建國以來,語言學界和語言學家對語文教育的干預遠遠超過文學界和文學家的干預.中小學語文教育基本是語言學理論一統天下,或者更直接地說,現代中國中小學語文教育基本理論,是奠定在語言學理論的根基上的,而這個理論又是十九世紀的靜態的語言學理論!

閱讀全文

與各個年代小學語文教學經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