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數學學科整合論文

小學數學學科整合論文

發布時間:2020-12-26 22:40:39

㈠ 如何實現小學數學與其他學科的整合

隨著新一輪課改的持續推進,「整合」已經成為了課改中的一種新的思路。它強調各學科的相互融合,使課程內容跨越學科界限,最大限度地體現知識的整體性。
一、開展數學活動,充分挖掘學生資源。
學生是我們實施教學的直接對象,是教學活動中的主人翁,學生本身就是課程資源的主體,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越開發越豐富的資源。在數學教學中可以組織各種有趣的數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自身資源得到充分的開發與利用。如我在教學完體積與容積以後,布置了這樣一個家庭作業,讓學生實際測量1粒黃豆的體積。對於這樣的作業學生們非常好奇,積極探索出現了各種不同的方法。生1:在量杯裡面裝一定的水,再放入事先挑好的大小均勻的50粒黃豆放入量杯中,用現在水的體積減去原來水的體積再除以50,就得出1粒黃豆的體積。生2:用長方體小魚缸做容器,先將裡面裝一定量的水,測出魚缸的長、寬和水深,再放一些黃豆,然後測出水面上升的高度,計算出水增加的體積,再除以黃豆的粒數。生3:找一個大玻璃瓶和一個空易拉罐,將玻璃瓶裝滿水,放在一個盆里,然後往玻璃瓶里放黃豆,使溢出的水正好裝滿易拉罐,然後數一數用了多少粒黃豆,再用易拉罐上標的容積除以黃豆的粒數……;在學完包裝中的學問,可以讓學生測量一張100元新版人民幣的厚度,再思考假如銀行有100萬元這樣的人民幣,請你為銀行的工作人員設計一個保險箱,這個保險箱至少得多大,你有幾種設計方案等。組織這樣的實踐活動,學生積極性高,參與程度高。在活動中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潛能,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在活動中更好的理解了數學方法,最重要的是開發和利用了學生的腦力資源。
新理念告訴我們,教師是學生構建知識的忠實支持者,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學生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構建者。在教學中我們應該組織各種有趣的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發揮其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創造潛能。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能力的培養是關鍵,而能力是由學生的經歷即參與決定的,參與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基礎。組織有效的數學活動是提高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有效方法,學生的參與程度,預示著學生資源的利用程度。
二、因地制宜充分利用生活資源。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這絢麗多彩的生活正是數學的溫床,而人類又不斷地把數學用於實踐,使自己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培養孩子用數學的眼光看世界,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加強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這是新課改所倡導的。不同地區有不同的風土人情,不同的家庭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因此我們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好生活資源,使之為教學活動服務。如我在教學北師大版三年級下冊《旅遊中的數學》一課時,是這樣做的,先分析學生和本地的實際情況,我們安康這幾年正在大力開發旅遊資源,其中城區附近就有幾處,瀛湖是最有名的,很多學生都有跟家長外出旅遊的經歷,於是課前我布置了一項小調查,讓學生調查去瀛湖的車費,門票,以及在瀛湖用餐的一些價格,課堂上根據調查的資料討論,「假如我們全班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去瀛湖一日游,有幾種租車和買票方案?最少需要多少錢?」再將瀛湖的風景圖片,在課件上展示出來,讓學生談一談去瀛湖的感受,然後根據實際看看有什麼好的建議。這樣將當地的風景區作為教學的素材,學生參與了調查,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可以體現數學的價值。生活中的課程資源無比豐富,在教學中需要我們老師將其合理的開發和利用,與我們教學有機結合,使其更好的為教學服務。
三、巧用信息技術,合理利用科技、媒體資源。
《課程標准》中提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以前,老師僅憑一支粉筆,一本課本實施教學,難免讓我們的教學手段單一,形式單調,信息閉塞。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無疑給我們的數學教學帶來了一場革命,使我們的數學課堂更為豐富多彩,我們的教學手段更加靈活多樣,數學的學習內容更加廣泛有趣。首先,我們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對於小學生而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他們對數學產生興趣,真正的喜歡上這門學科,才能激發他們學習的動機,而信息技術的運用給我們老師提供了一個行之有效的工具。我們可以創設各種故事情境,模擬現實場景等,再配以動畫,聲音,變靜態為動態,變平面為立體,把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用畫面展示出來。這樣就不再只是老師用嘴說,學生聽,學生被生動的畫面吸引,全身心的投入到知識的探索之中,讓枯燥的課堂一去不復返。其次,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將抽象的知識變直觀,促進學生理解。在教學圓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可以將圓剪拼成長方形的過程,製成動畫,在學生動手操作後,播放給學生看,可以促進學生理解「極限」思想。第三,可以製作專題學習網站,讓課堂學習延伸到課外,擴大學生的視野。從班級學習,班級討論,擴大到全校以及其它省市,學生在家裡就可以和跨區域的學生在一起交流,使我們的學習交流不再受班級、區域的限制。總之,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老師應該掌握熟練的信息技術,並巧妙的應用於我們的教學,豐富教學資源,同時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促進數學學習。
四、打破學科界限,挖掘其他學科中的資源。
數學的學習並不是孤立的,而是與其它學科緊密相連,互相促進的。我們教學時要抓住學科間的聯系點,利用其它學科中的資源為數學學習服務,同時也要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其它學科中的問題。首先可以利用其它學科中的資源創設情境。在教學圓的認識時,利用古詩「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來引入教學。先讓學生想像這首詩描寫的畫面,然後課件出示,並解釋,這句詩在數學家的眼中,大漠相當於一個平面,升起的孤煙就是一條垂直於這個平面的直線,那麼落日在你的眼中是什麼呢?讓學生由此展開聯想,從而引出圓的認識。這樣的情景創設,既生動有趣,又加強了數學與語文的聯系。其次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其他學科中的問題。在五年級我教學完統計這部分知識後,讓學生課外調查安康本地近三年來每月的降水量,並製成統計圖,然後根據統計圖來分析,每年哪幾月氣候乾燥要注意防旱,哪幾月降水充沛要注意防洪,再預測今年的降水情況,給當地的農民伯伯提一些建議。打破學科界限,利用其它學科中的資源,促進數學學習的同時,也突出了數學學習的價值。
總之,隨著社會的日益發展,數學自身也在不斷的變化,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我們在教學中要不斷的挖掘有效的資源,為數學學習服務。在實際中總結經驗,不斷探索、思考、創新。

㈡ 如何進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

一、激發興趣,提高參與度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是有個性的,他們的活動受需要和興趣的支配。一切有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作為先決條件」 。由此可見「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 。學生之所以對數學感到枯燥、無味、怕學, 其原因之一是由於數學知識本身的抽象性和嚴謹性所決定的,再者就是受傳統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局限,不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課標》中強調指出:我們在教學中必須「關注學生學習興趣和經驗」 。
在信息技術的教學環境下,教學信息的呈現方式是立體的、豐富的、生動有趣的!面對如此眾多的信息呈現形式,小學生一定會表現出強烈的好奇心理,而這種好奇心一旦發展為認知興趣,將會表現出旺盛的求知慾,極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二、化靜為動,揭示內在規律多媒體信息技術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效果,能
夠將教學重點和難點一一呈現出來,向學生展示教學情境、提供豐富感知、呈現思維過程,
使學生聞其聲,見其形、入其境,讓學生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極大
地支持了學生對邏輯推理、問題解答和數學觀念的尋求與研究。尤其是引導學生對一些抽象
的數學知識進行概括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進行動態演示,形象揭示
知識的生成過程, 化抽象為具體、變理性為感性。讓學生在主動參與中, 藉助於觀察和比較,逐步探究知識的形成過程, 從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識的本質。
三、聯系生活,體驗知識生成建構主義學習觀強調:學習不是老師向學生傳遞知識、信息,學習者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學習者自己主動建構知識意義的過程。每個學習者都是在其現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對新信息主動進行選擇和加工,從而建構起自己的理解。
在以往的教學中受教學手段的限制和學生年齡特點的制約,學生掌握起來總是有一定困難。而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運用多媒體動態演示,為學生創設視聽情境,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效果,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動態生成」過程,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㈢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質量和措施

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措施
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措施
1、認真鑽研和深入挖掘數學教材資源是用好新教材的基礎
新教材與老教材相比,無論是編排內容,還是編排形式,都有了巨大的變化。教材的靈活性強,留給教師和學生的思維空間大。如果不認真鑽研教材,挖掘教材資源,就有無從下手之感。老師們不去鑽研教材就根本不知道我們數學書上的主題圖有什麼作用,試一試、練一練的幾道題的設計意圖是什麼,要達到什麼目標。一節課下來自己都沒底,也不知道學生要掌握到什麼程度。我們數學老師要抓好學生的「雙基」,就要抓好課堂教學中的「講、練、評、糾、導」。在課堂教學、安排練習、選題編題時,始終把握課標要求。 2、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小學數學標准中把「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良好的習慣是人在他的神經系統中所儲存的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這足可以說明,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他今後的發展將起著重要作用。必須重視學生「學」的過程,抓好學生數學學習中的「讀、聽、講、寫、用」。而且要從一年級抓起,因此一年級的老師特別要盡心盡職,要注意學生的良好習慣培養。記得我有一次聽過特級教師的一個講座,他說他每年都會帶一年級的一個班,而且要一年級的數學老師都跟著他聽一個月的課,看他是如何培養一年級學生的習慣,如何上好一年級的課。一年級習慣養好了,到了高年級就逐顯事半功倍的成效了。 (1)加強學生聽課習慣的養成訓練
學生要邊聽邊想邊記憶,抓住要點。不僅要認真聽老師的講解,還要認真聽同學們的發言,並能聽出別人發言中的問題。為了考查和訓練學生「聽」的能力,可以組織如下練習:(1)教師口述題目,學生直接寫出得數;(2)教師口述應用題,學生寫出或說出已知條件和所求問題等這類練習,可以訓練學生集中注意力,邊聽邊想邊記,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有意識記憶能力。 (2)培養學生認真審題的習慣
審題是進行正確計算不可缺少的環節。通過審題訓練,可以養成學生認真嚴

void function(e,t){for(var n=t.getElementsByTagName("img"),a=+new Date,i=[],o=function(){this.removeEventListener&&this.removeEventListener("load",o,!1),i.push({img:this,time:+new Date})},s=0;s< n.length;s++)!function(){var e=n[s];e.addEventListener?!e.complete&&e.addEventListener("load",o,!1):e.attachEvent&&e.attachEvent("onreadystatechange",function(){"complete"==e.readyState&&o.call(e,o)})}();alog("speed.set",{fsItems:i,fs:a})}(window,document);

謹的習慣,引導學生靈活地選擇正確合理的計算方法,提高做題的質量與速度。 做題時,首先學生應讀懂題目要求,正確理解題意。明確題目中究竟要我們做什麼、怎麼做,然後再進行計算。其次是教會學生觀察題型,正確運用定律、性質,使計算簡便。審題要始終貫穿整個解題過程,既要看全題,又要看運算過程出現的新數字、新情況,做到方法得當。正確的審題能夠保證正確、迅速的解題,所以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是非常重要的。 (3)、培養學生勤於動腦,善於思考的習慣
首先要給學生觀察權,不要以教師好心的「講」取代學生的「看」。凡學生通過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東西,教師一定不講或少講。會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學中要提供充分的觀察材料吸引學生看。教師的板書、演示等要准確,鮮明,能引起學生觀察的興趣。由教師帶領觀察到只給「觀察提示」的半獨立觀察,到完全獨立觀察,使學生逐步掌握通過觀察比較,做出判斷,發現規律的觀察方法。在課堂練習中要多設計一些能引起觀察興趣和訓練觀察能力的題目。使學生學會運用已掌握的概念進行觀察比較,作出判斷,在觀察中發展智力,逐步養成細心觀察的習慣
(4)、培養學生認真書寫,字跡清楚,格式正確完整。
要求學生書寫規范首先我們數學老師平時的板書要規范。比如脫式計算、解方程等我們老師要講清要點要寫規范,比如作圖要用工具我們老師首先要以身作則。
(5)、培養學生認真獨立的完成作業和自覺檢查的習慣。
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低不僅是體現在對問題分析與解答,還體現在對解答過程的反思和檢驗。由於學生缺乏良好的檢驗習慣,經常事後後悔,我們習慣把種現象稱為馬虎,其實不然是學生能力素養培養缺失的體現。而在實際教學中往往忽略這方面的訓練與培養。讓學生掌握的檢驗方法是使學生養成自覺檢驗習慣的首要條件。所以,結合教學內容,教給學生檢驗的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其次,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把檢驗作為學生解答問題題的必要步驟長期堅持下去,這樣,學生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逐步養成自覺檢驗的良好學習習慣。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認真的學習態度,而且還能培養學生思維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評價能力,通過對解題過程的反思,培養學生嚴謹、細致、縝密的思維品質。

㈣ 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融合

新課標指出,要重視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強有力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教學活動中。如何有效地利用信息技術優化發展學科的教育教學,是現代教育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那麼,該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呢? 一、藉助媒體,創設鮮活的教學情境 現實生活中有很多有效的教育資源,使數學教學「生活化」,發掘知識本身蘊含的情感,利用網路直觀展示數學知識,藝術性地賦予知識情感。有了藝術的情感,知識就有了生命,知識貼近了生活,能運用於生活,就有了靈魂,學生就會感受到數學知識的魅力。有了先進的現代化教學工具,可以讓數學知識也鮮活地像一場戲一樣,在學生面前演繹,寓教於樂,使學生快樂學習。創設情境,激發學習動機。創設適合小學生學習的情境,激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放在中心位置,學生有了學習的興趣,他們才會熱愛數學。在新課導入、教學重點難點、教學過渡、鞏固練習、發展外延處都可以巧妙創設情境,利用多媒體電教手段,將聲、形、情、境熔於一爐,來創設、渲染課堂氣氛,為學生的學習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如教學「圓的認識」一課,用多媒體演示在一片草地上一隻米老鼠開著一輛方形車輪的車子,在音樂聲中,米老鼠顛得一上一下,學生哈哈大笑,然後再把車輪換成三角形,同樣車子一往前開,也是顛簸不停。老師問學生為什麼感到顛?學生回答因為輪子有稜有角,老師接著問:「難道沒有棱沒有角,就會感到舒服嗎?」緊接著把車輪換成橢圓形,車子在音樂聲中前進, 仍見米老鼠在隨著車輪的轉動上下顛簸,這時有的學生會說車輪應該是圓的。老師利用多媒體出示自行車、汽車等車輪的形狀,都是圓形,老師接著說「為什麼圓的輪子就行,而其它的圖形都不行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研究的問題。」這樣導入新課,不但增加了趣味性,而且把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的調動起來,使學生尋求知識的興趣空前高漲,這時,再進行新課,就會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二、藉助媒體,感知生動的學習過程 教學過程是教師誘導,學生探索、啟悟、歸納的學習過程。教師要讓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華,表達自己的觀點,然後讓學生獨立觀察、思考、選擇、判斷。把教學過程的重點定位在人的活動上,強調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索,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提出富有個性化的方法,這樣的教學設計,真正促使學生充分、和諧、自主、個性化地發展。利用多媒體模擬自然、社會的規律和現象進行教學,特別適用於常規教學方法難於實現或控制的微觀過程、環境復雜的動態過程、抽象概念或過程的視覺化等。尤其對於數學概念的教學,信息技術的優點就更加突出。數學概念的特點是抽象而嚴謹,僅憑口授和白紙黑字的練習,教師很難將抽象的概念講清楚,有了多媒體,就可以用動態的演示,將每一過程直觀地表現得一清二楚,教學的難點迎刃而解。例如在教小學數學「角」的認識這一概念時,在屏幕上顯示一點,讓學生用鍵盤,控制從點延伸出的一條直線,並讓直線沿一端點進行旋轉而成一個角;此時要讓學生明白角的標注方法,尤其要教學生直角如何標注;旋轉角度的不同,所形成不同的類型的角:銳角、鈍角、直角;為了讓學生明白角的大小與線的長度沒有關系,讓兩個一樣大的角,但線不一樣長,讓兩個角重疊,觀察比較的過程,讓學生直觀地比較角的大小。通過多媒體的演示,使學生很容易理解與角相關的知識點,教學的時間也比傳統的教學方法節省了許多,真正地讓教師講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如在小學數學第五冊《兩步應用題》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首先通過上網查詢資料,從學生最關注的有關奧運賽事出發,注重從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直接興趣,激發學生想創新。又如教學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八冊《億以內數的讀法和寫法》時,課前我們安排學生自己通過各種途徑(包括上網),搜集有關數據,課上學生代表匯報。他們帶來的材料:有的是某兩個星球之間的距離,有的是中國土地面積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電視台春季晚會的收視率……通過生動的、富有教育意義的、有說服力的數據、統計材料,學生不僅輕松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科學的思想教育。我們正是這樣利用信息資源跨越時空界限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融合到小學數學科教學中來,充分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引入時代活水,與小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加豐富多彩,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

㈤ 需一篇關於小學數學學科建設策略方面文章,請多支持!

為進一步全面落實數學課程改革和新課標教材的要求,增強教師實施課程改革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在總結過去經驗與不足的基礎上,以課程實施為中心工作,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具體制訂我校數學學科發展規劃,努力提高我校數學教育教學質量和研究水平,促進學校內涵的提升、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生持續、全面、和諧的發展。

一、課程理念

《數學課程標准》指出,小學數學課程應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使數學教學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基於新課程的理念,我們學校教師樹立「以人為本,育人為本」的基本理念,在課程實施過程中遵循以下幾點:

1、強調教學與課程的整合,突出教學改革對課程建設的能動作用。

2、改變單一的教學目標,強調「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的整合。教學中努力做到兩統一:結論與過程的統一,認知與情意的統一。

3、改變教師中心觀,樹立師生互動、交往的平等觀。

4、樹立學生自主發展的教學觀,構建致力於改變學生學習方式課堂教學模式。

5、改變傳統評價方式,以多元的評價方式促進學生發展,樹立「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的評價觀。

二、現狀分析

新課程實施以來,在上級主管部門、學校領導的關心支持下,我們橫林實小數學課程改革,取得了不少的進步,為學校數學學科的再發展奠定了基礎。

1、高素質的教師隊伍。目前,我校有32個教學班,一、二年級老師語數包干,三至六年級數學分設,有專職數學老師11人,具有大專及以上學歷的有 10人,其中本科5人,5人本科在讀。具有小學高級教師職稱的有5人;常州市學科帶頭人1名,常州市骨幹教師1名,常州市教學能手1名,武進區骨幹教師1人;數學專職教師的平均教齡達13年(最短的5年),師資隊伍基本已進入成熟期。

2、教師的教育理念新。通過課改的不斷深入,教師們的教育理念不斷更新,「以學生發展為本」,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重視培養學生多角度、多層次的思維等理念,都付諸實施於課堂中。從教師們的論文、隨筆和課堂上得以體現。

3、評價方式趨向多元。我校教師在「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會多出一批好學生」的評價觀下,除了傳統的知識技能考核外,嘗試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如建立學生數學檔案袋、引導學生撰寫數學反思日記等多種評價方式。

4、扎實的教科研水平。全體數學老師均參與過課題研究,已結題的數學教科研課題有市級《自主建構性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獲武進區教科研成果一等獎;區級《發展學生的學習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獲武進區教科研成果三等獎;區級《採用嘗試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的研究》。現在研究的課題有《數學反思性學習的研究》和《數學活動化的研究》。每位教師每年都有論文在區級以上評比中獲獎。

在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還面臨著一些問題。

1、教師由於缺乏專家的引領和參與,只能自囿於同水平的反復,邁不開實質性的步伐,甚至有的教師停滯不前。在這樣的狀況下,師資培訓、新生力量的補充對數學課改發展有相當的促進作用,對教師素質的提高也有一定的推動作用。

2、學生現有學生1376人,其中外來工子弟316人,學生所處的文化環境、家庭背景、生活經驗和自身思維方式差距大。從學生的實際出發,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也是數學學科發展規劃中不容忽視的問題。

3、數學學習主要是以課堂為主陣地、以獲取知識和技能為主要目標,目前還是以卷面考試來評價學生為主要評價手段。教師也在嘗試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法多樣的評價體系,如何把這些評價方式有效的結合起來,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是大家關注的問題。

4、教與學之間存在的幾對矛盾:聯系生活實際學習數學與學生已有生活經驗匱乏的矛盾;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與學生不良的學習態度、習慣和意識之間的矛盾;縮短學生數學學習的差異和提優補差不能兼顧的矛盾;急需校本化的數學教材的開發與數學資源庫的建設、課程計劃的矛盾。

總之,我校的數學學科發展既面對良好的機遇,又面臨嚴峻的挑戰。因此,我校數學學科發展,必須全面規劃,多方位、多層面落實課程改革精神,並利用教師素質這一能動因素,促進數學教育全面而穩定的發展。

三、發展目標

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以及我校數學教育的實際情況,我們將在:課程實施、課程建設、資源建設、課程評價、教師發展等幾方面制定發展目標。希望通過這些發展目標的實施,加強數學學科基礎建設,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促進教師素質的進一步提高,進一步推進並深化課程與教育教學改革。

(一)課程實施。

1、正確把握課程目標與課程內容

《數學課程標准》根據社會發展對數學課程提出的新需求,從知識與技能、數學思考、解決問題、情感與態度四個方面提出了數學課程的目標,這幾個目標相互交織,構成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共同奠定每一個學生終身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在各個學段中,《標准》安排了「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四個學習領域。與以往課程內容比較,每個領域內容都有一定的變化,各學段的要求不盡相同。課程內容的學習,強調學生的數學活動,重視發展學生的數感、符號感、空間觀念、統計觀念,以及應用意識與推理能力。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的實施,需要教師樹立正確的數學教學觀,掌握合理的數學教學策略。

⑴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徵和認知特點組織教學,形成數學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

第一學段以學生熟悉的生活、感興趣的事物為背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供觀察和操作的機會,使他們體驗、感悟、掌握數學內容,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初步感受到數學的作用,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第二學段以引導學生從數學角度去觀察問題、思考問題,以發展思維能力為重點。結合實際問題,在認識、使用和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中,使學生初步體驗數學知識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⑵數學教學將由「關注學生學習結果」,轉向「關注學生學習活動」,重塑知識的形成過程。

課程設計將由「給出知識」轉向「引導活動」,倡導學生主動探索,自主學習,合作討論,側重於體現數學再發現的過程。數學教學以鼓勵學生「觀察」「操作」「發現」為重要形式,並通過合作交流,發展自主學習的能力,發展個性品質,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我們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學習興趣的培養在教學中需要通過介紹我國數學領域的卓越成績,介紹數學在生活、生產和其他科學中的廣泛應用,激發出學生學習數學的動機;通過設計情景,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去探索、發現,讓學生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和快樂。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引導他們的求知和好奇心,從而培養他們濃厚的學習興趣。在教學中,還應當對學生意志的培養和訓練。如注意力的培養,長期反復思考同一問題的意志品質的培養,獨立思考精神的培養。使學生形成不怕困難堅韌不拔,刻苦鑽研,頑強拼搏的優秀品質。

注重數學思想方法教學在教學中應當挖掘由數學基礎知識所反映出來的教學思想和方法,設計教學思想方法的目標,結合教學內容適時滲透,反復強化,及時總結,用數學思想方法武裝學生,使學生真正成為數學的主人。

思維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我們尤其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使學生的思維既有明確的目的方向,又有自己的見解;即有廣闊的思路,又能揭露問題的實質;既敢於創新,又能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應用數學能力的培養在教學中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①重現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用數學的意識。從實際事例或學生已有知識出發,逐步引導學生對問題原型加以分析、綜合和抽象、概括,理解數學結論,並應用解決實際問題,使學生形成對學數學、用數學所必須遵循的途徑的認識。②加強建模訓練,培養建立數學模型的能力。在教學中,我們可根據教學內容選編一些應用問題對學生進行建模訓練,也可結合學生熟悉的生活、生產、科技和當前商品經濟中的一些實際問題(如利息、股票、利潤、人口等問題),引導學生觀察、分析、抽象、概括為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的建模能力。③創造條件,讓學生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在教學中,聯系教學內容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為學生創造運用數學的環境,如引導學生測量、簡單的社會調查和分析、核算等。把學數學和用數學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用數學的價值,學會用數學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

2、構建充滿生命活力的數學課堂運行機制。

⑴形成「為學習而設計」「為學生發展而教」的教學理念。

任何教學活動都要以滿足學習者的學習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學習者服務,以教學引導、促進學習者學習;數學教學設計,應當以學生為依據,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講學生之所缺,練學生之所需。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分析教學內容、選擇教學策略、設計有效的教學程序,力求使有效學習發生在每個學生身上。

⑵建構致力於改善學生學習方式的教學模式:

低年級:趣味教學模式。

趣味導入—發現問題,親歷學程—自主探究與交流,游戲應用。

中年級:嘗試教學模式。流程如下:

啟疑

嘗試活動

變式訓練

歸納總結

回授調節

高年級:自主建構性教學模式。流程如下:

提供素材,創設情境——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匯報交流,總結歸納——拓展應用,形成技能。

3、優化課外學習活動。

為了幫助學生全面認識數學、了解數學,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課堂上數學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應用數學的興趣,積極組織學生開展數學課外學習活動,提高學生的實踐與綜合應用能力。

(1)營造學校數學文化氛圍。利用板報,開辟數學活動角。

(2)數學小調查。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調查專題,主動獲取信息、分析信息並做出決策的學習活動。

(3)各年級有所側重開展數學興趣小組活動。

(二)課程建設

1、轉變教師的課程實施取向,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加工。

教學是一個創造性的過程,改變教師在課程實施過程中的 「忠實取向」問題,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倡導教師走向相互適應取向、課程創生取向。

轉變教師唯教材教教材的觀念,根據教學實際情況對教材加工處理,使教材內容實現「五化」,即心理化、問題化、操作化、結構化、最優化。

2、開發數學校本化課程。

由於生源復雜,為了滿足學生個性發展差異性,在具體實施國家課程的前提下,通過對本校學生的需求進行科學的評估,開發可供學生選擇的數學校本化課程,課時設置在校本課時里。

3、開發數學綜合性學習課程

為了努力體現數學「從問題情境出發、建立模型、尋求結論、應用與推廣」的基本過程,開發數學綜合性學習課程,逐步發展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

第一學段:《我發現了數學》,突出綜合活動,建立生活與數學的聯系。

第二學段:《我們動手做數學》,突出數學的綜合應用,學會數學的思考。

(三)資源建設。

1、建立核心資源庫。核心資源用於配合教師現有的教學工作,內容有:

⑴配合國標版教材的便於使用的內容豐富的多媒體教案或課件,提供可操作的主要實踐環節的方法和配套材料,符合課標要求、反映課程特點的具有特色的教案。

⑵利用現代教育理論和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建設有利於促進學生學習、有利於學習興趣的教學方法體系。建立數學學科網頁,每位任課教師盡可能建立起用於教學的個人主頁,進行網上輔導答疑、網上批改作業的網路輔助教學活動。

⑶ 提供教學實施的組織和管理過程的質量監控的量化指標體系,提供可供師生自主選擇的作業設計、試題、錯題分析集錦 。
⑷提供完整的反映課程教學活動、教學質量的教學文件檔案一套。

2、建立拓展資源庫。拓展資源庫的建設用於提升師生的數學素養,按階段收集簡單的數學史、數學家故事、古代數學成就與有價值的數學古典問題。

資源的建設不僅利於教師的教學,還利於學生的學習,所以除了教師全員參與,更要引領和指導學生參與建設,真正發揮其效用。

(四)課程評價

1、課堂教學評價

課堂教學評價方式首先必須把課堂教學評價體系與課堂教學的改革目標統一起來。其次,這個教學評價不是終結性的,應該是診斷性、形成性的,不但要對課堂教學的價值作出判斷,而且要對課堂教學增值的途徑提出建議。第三,評價者與教師在課堂觀察中應有共同關注的焦點,這個焦點就是課堂上學生的狀態。因此,從觀察教師和學生的狀態兩方面提出課堂教學評價標准:

⑴觀察學生的狀態。

①參與狀態。一是觀察學生是否全員參與學,二是看有的學生是否還參與教,把教與學的角色集於一身。

②交往狀態。一看課堂上是否有多邊、豐富、多樣的信息聯系與信息反饋,二看課堂上的人際交往是否有良好的合作氛圍。

③思維狀態。一看學生是否敢於提出問題、發表見解,二看問題與見解是否有挑戰性與獨創性。

④情緒狀態。一看學生是否有適度的緊張感和愉悅感,二看學生能否自我控制與調節學習情緒。

⑤生成狀態。一看學生是否都各盡所能,感到踏實和滿足,二看學生是否對後續的學習更有信心,感到輕松。

⑵觀察教師課堂教學行為。

①組織能力。它包括教材的組織、語言的組織、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核心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能力。

②注意中心。教師在課堂的注意中心應從自己的思想或教案轉移到全班學生的思維。除了觀察教師在自己講授時是否把自己的注意中心放在學生身上,還要觀察當學生自主活動時,教師的注意中心是否在於學生活動的反饋與調節。

③教學機智。必須觀察教師敏捷快速的捕捉教學過程中各種信息的能力,而且還要觀察他是否靈活果斷地採取恰當有效的策略與措施,推進教學發展的進程。

④教學態度。我們強調對學生的交往,一是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對每一個學生的發展負責;二是呼喚課堂上教師的熱情與寬容,鼓勵學生的好奇心、坦率與自發性。

⑤教學境界。教學水平有三個相互貫通的層面:授受知識、啟迪智慧、人格生成。觀察教師對這三者整合發展的關注與自覺性,鼓勵教師向更高的教學水平努力進取。其二,把主動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給學生充分的自由支配的時間,作為一種教學境界去追求。

2、學業評價

⑴積極進行新課程理念下的命題改革,做到基礎性和靈活性、開放性和發展性、層次性和差異性、激勵性和啟發性相結合。

⑵對學生數學學習的評價,既要關注結果,更要關注他們情感和態度的形成和發展,關注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變化和發展,注重個體縱向的比較,強調學生個體過去和現在的比較,著重與學生成績和素質的增值。

①建立學生學績折線圖。我們提出 「在評估中學習」的理念,准備廣泛開展「低起點,小步子,快反饋」的形成性測驗,將評估與學習過程有機結合,縮短評估周期,邊學習邊評估,使教師更快地獲得學生學習情況的信息,及時調整教學行為,因材施教為不同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計劃;同時設置形式多樣的「折線圖」,讓學生看到自己的學習情況,選定合適的奮斗目標,不斷努力,不斷進步。

②建立學生展示台。對學生數學學習成果的展示(包括成果、進步情況等),例如學生數學小日記展示,學習一得展示,數學實踐活動成果展示等。以學生評學生的方式公開評價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況。

③建立成長記錄袋。將學生各個階段的數學學習情況匯集在記錄袋中,作為綜合評價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依據。

④鼓勵學生撰寫數學日記和數學學習反思,學會反思性評價。

(五)專業發展

促進學科的發展,關鍵是提高教師的專業發展水平,以教師主動發展為核心,以校本培訓為載體,通過2—3年的努力,所有教師在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及個人素質上均得到全面提升,培養出一批區、市級的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

(1)40歲以下教師本科率達100%。

(2)有1—2名獲得區級及以上骨幹教師或學科帶頭人稱號。

(3)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為本校學生或教師舉辦一次學術講座;

(4)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申報並主持完成一項區市級以上課題;

四、 推進措施

1、完善常規管理制度

學校已有一系列的常規管理制度,我們將進一步建設和完善「備課組、教研組評價制度」、「學科組評價制度」、「教師考核評價制度」。在實踐的過程中要對這些制度進行實踐和檢驗,更有力地促進和保障我校數學學科規劃的實施。

2、教科教研

(1)開展高效、務實和可持續發展的教師培訓體系

擬定發展性師資培訓體系,提高培訓質量,促進教師自主的可持續發展,達到觀念先導,能力為本,教學相長,評價科學的目標,使教師能成為一個合乎時代需求、基本把握新課程、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創新能力的研究型的教師。

(2)開展校本研修活動

①以鑽研教材為主要內容的集體備課活動。以備課組為單位,每一單元內容集體備課一次,總結交流上一單元的經驗,並開展下一單元的備課,由備課組長負責

②每位教師在本學期以數學組為單位上一堂專題性公開課,並評課交流。有教研組長負責。

③每學年組織開展一次數學文化節,為全體師生搭建了一個數學文化的大舞台。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為學生提供一個多途徑、多方法、多角度地了解數學、獲取數學知識的舞台,在校園里形成濃郁的數學文化氛圍,讓學生充分感受數學魅力。初步設想以「愛數學,數學有無盡的樂趣;學數學,數學有無窮的奧妙;用數學、數學有無限的未來」為活動主題,力求做到既面向全體又凸顯個性的數學學習氛圍。活動內容包括了講數學家及數學故事、數學技能競賽、班級數學特色報展、年級特色實踐活動等項目。我們的目標是讓學生深入數學文化,拓寬數學學習的廣度與深度,讓數學學習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學習。

④學校組織實施「六個一計劃」。即是每位教師每個學期做到:至少讀一本好書,上一節好課(公開課),寫一篇代表自己最高水平的教學設計,寫一篇教學論文,至少一篇課堂教學教後感,評一節課。

(3)舉辦教育教學、教研交流活動

①組織教學能手和骨幹教師參加區市級以上的聽課考察交流小組。

②與兄弟學校舉辦聯合教學研討活動,加強區域合作,相互溝通課改經驗,實現區域聯合,資源共享。

③開展中小銜接和幼小銜接活動。

(4)開展課題研究活動

結合個人申報的課題與問題研究,形成主動反思、自覺實踐的意識,提升教科研水平。研究過程不走過場,不搞形式主義,活動的設計與推進考慮可行性與實效性。課題研究以新課改的理論為依據,以學科專題研究為抓手,以「問題」解決為起點,實實在在進行課堂實踐。

3、設施建設

我校有較為完善的網路管理機制,數學教育教學設備齊全,並逐年增加投入和更新,有健全的常規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學績效獎勵制度,骨幹教師佔一定的比例。

4、規劃評價

本規劃從2006年9月1日起實施,每學期邀請教育局領導和專家開展一次評估活動,對規劃實施進行總結評價,我們將對規劃進行反思調整和提升。

五、分階段計劃

2006.4—2006.7(啟動階段):

調查分析本校數學學科教育現狀,學習前沿教育理論,確定我校數學學科發展目標,制定學科發展規劃。

第二階段:2006年9月——2007年7月

實施學科規劃,重點放在「課程實施」、「課程建設」與「課程評價」上。

第三階段:2007年9月——2008年7月

實施學科規劃,重點放在「資源建設」與「教師發展」上。

第四階段:2008年9月——2008年12月

反思規劃實施過程中的成敗得失,發揚優點,彌補缺失。

第四階段:2008年12月——2008年6月

總結學科規劃的實施成果,並計劃制定下一輪的學科規劃。

㈥ 淺談如何做好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設計

如何做好小學數學學科教學設計
在新課改理念的影響下,教師的角色和教學行為發生了很大的轉變,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從教室空間支配者的統領地位到教學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由傳統的"教師帶著知識走向學生"變為"教師帶著學生走向知識".在成功的轉變之後,課堂教學質量有了顯著提升。同時,也有部分青年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還很低,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前期的教學設計不到位。下面,以北師大版(2011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圖形的變換》一課為例淺談如何做好教學設計。
一、什麼是教學設計
對於教學設計的理解,很多人都曾經做過專門的闡述。加涅認為"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化(systematic)規劃教學系統的過程。教學系統本身是對資源和程序做出有利於學習的安排。任何組織機構,如果其目的旨在開發人的才能均可以被包括在教學系統中。"賴格盧特在《教學設計是什麼及為什麼如是說》一文中指出:"教學設計是一門涉及理解與改進教學過程的學科。任何設計活動的宗旨都是提出達到預期目的最優途徑(means)。因此,教學設計主要是關於提出最優教學方法的處方的一門學科,這些最優的教學方法能使學生的知識和技能發生預期的變化。"
在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教學設計就是對教學系統中的各種因素(教師、學生、教學目標等)進行科學分析的基礎上,整合各種資源,運用相關教育學和心理學理論設計的學習程序。在進行教學設計時要以課改理念為依據,以學生為主體,以課程標准為目標,以教材為載體,以教參為輔助下的獨立思考加集體研究。教學設計時應該按照怎樣的思路來進行呢?可以分為六個步驟進行,分別是:了解教學內容,明確教學任務;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素材;找准呈現方式,確定教學方法;設計課堂設問,細化教學語言;整體思考全課,完成教學設計;反復斟酌修改,完善教學設計。
二、如何進行教學設計
1.了解教學內容,明確教學任務。首先,要了解本課教學內容屬於哪一領域的知識(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然後,了解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本單元、本冊教材乃至12冊教材中的位置,也就是前後知識之間的聯系;同時,還要了解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這些都了解清楚以後,再對照課程標准明確本課的教學任務,也就是說這節課的任務倒是干什麼的。
2.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素材。教學目標是對一節課教學任務的總體概述,在確定教學目標時,我們可以參考教參或其他一些輔助材料。為了更好地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我們需要對目標進行細化,要細化到可以落實的目標小點。之後,根據目標小點再選擇教學素材,教學素材指的是課堂上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而選擇的載體。我認為這個載體要以教材上給予的為主,自編的為輔,畢竟教材是經過專家們多次研究過的,具有很強的代表性。但是,我們又不能原樣搬用,要根據教學目標和學生實際創造性地使用好教材,比如說可以把靜態變動態、增加一點、修改一些、整合一部分等等,讓教材內容故事化、生活化、活動化……教學素材的選擇一定要與目標點相對應,即:一個素材要對應一個或幾個目標小點。
以《圖形的變換》這節課為例,對照課程標准就可以發現這節課的教學任務是經歷旋轉過程體會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後能得到較復雜的圖形,感受圖案的美;體會到中心點、角度、方向的不同,旋轉後得到的圖形也不同。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增強美感。然後,對本課的三維目標進行細化,細化出7個目標小點,分別是:1.經歷圖形的旋轉過程,感知圖形的旋轉需要中心點、角度和方向;2.體會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後能形成
較復雜的圖形;3.體會中心點的不同旋轉後得到的圖形不同;4.體會角度的不同旋轉後得到的圖形不同;5.體會方向的不同旋轉後得到的圖形不同;6.經歷圖形的旋轉過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7.欣賞經過旋轉後圖形的美,培養學生的美感。然後,就可以根據細化的目標小點選擇合適的素材。根據本節課的目標小點,可以選擇4個素材,即:
這些素材對應的目標小點如下:
第一個素材:經歷圖形的旋轉過程,初步感知圖形的旋轉需要中心點、角度和方向;體會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後能形成較復雜的圖形;第二個素材:體會中心點、角度、方向的不同旋轉後得到的圖形不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第三個素材:欣賞經過旋轉後圖形的美,培養學生的美感;第四個素材:經歷圖形的旋轉過程,知道圖形的旋轉需要中心點、角度和方向;體會一個簡單圖形經過旋轉後能形成較復雜的圖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3.找准呈現方式,確定教學方法。教學素材確定後,我們就需要考慮這些素材的呈現方式。一般情況下,素材可以靜態呈現、直觀演示、課件演示等等。《圖形的變換》一課中所用素材的呈現方式分別是:大風車圖案的呈現方式是動手操作、課件演示;三角形圖案的呈現方式是課件演示,三角形分別以不同的中心點、角度旋轉;第三組素材採用的是教材中數學萬花筒中的圖案,採用靜態呈現的方式,讓學生在觀察中感受圖案的美;菱形圖案是自編素材,呈現方式是靜態呈現、課件演示。靜態呈現的是十字架形狀的簡單圖形,課件演示的是復雜圖形,從十字架形狀演示到復雜圖形的旋轉過程。
在使用這些素材的時候,我們要遵循"用盡用全"的原則,即:一個素材要達成一個或幾個目標小點。然後,我們就可以根據學生實際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要注意的是課堂上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引導者,素材的呈現方式和教學方法一定要符合學生的特點,一定要注意學生的興趣,一定要把課堂上大量的時間還給學生,讓學生在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和合作交流過程中學習知識、發展能力。
4.設計課堂設問,細化教學語言。一個素材其實就是一個教學片段,在形成教學片斷的時候,我們需要考慮教師的課堂設問,也就是要確定教師教學語言。常見的教師課堂設問有五種,分別是主幹問題、追問問題、引導問題、交流問題、轉問問題。主幹問題是教學設計中的框架問題,具有思考性。要求語言准確、清晰,數量不宜過多;追問問題是主幹問題下的深刻提問,能夠引起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深刻理解,具有深刻性;交流問題是師生交流時隨機產生的問題,具有全面性;引導問題是引導學生進一步作答的問題,具有啟發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引導一定要順著學生的思維進行;轉問問題是同伴間需要互助的問題,具有鼓勵性。課堂語言除了以上五種設問外,還包括過渡語言、交流語言等。
5.整體思考全課,完成教學設計。教學片斷形成後,用過渡語言連接起來就形成了初步的教學設計。在連接片段形成完整教學設計時必須用過渡語言,既能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又能使教學設計具有完整性。一般情況下,過渡有二種形式,一種是按一定順序的過渡,也就是從上一環節的結果過渡到下一環節,這也是我們經常使用的;另一種是跳躍式的過渡,也就是不從前一環節的結尾過渡到下一環節,因為這二個環節之間沒有很大的聯系,而恰巧與前一個環節或更前一個環節聯系緊密,所以就從那個環節直接過渡到下一環節,這樣中間就跳過了一個或幾個環節,稱為跳躍式過渡。這兩種過渡方式的語言是不同的,在設計時需要注意。同時,還要考慮課件使用等方面問題。
6.反復斟酌修改,完善教學設計。好的文章是改出來的,不是寫出來的。同樣道理,好的教學設計也是經過反復斟酌修改出來的。因此,我們在完成教學設計後、在上課之前一定要經過幾次的琢磨、修改,使教學設計不斷完善。在修改時,我們既可以有宏觀上的結構調整,如教學片斷的調整;也可以有微觀的細節修改,包括教師設問、過渡語言、課件,甚至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在這個反復調整和修改的過程中,也是我們深入理解教學設計、熟記教案的過程。
以上是基本的教學設計思路,不一定對每一個人適用,只是一個借鑒和參考,要根據個人情況和學生實際來確定,只有適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㈦ 如何將小學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課程進行有效整合

小學數學學科與綜合實踐課堂結合首先將數學的基礎知識講解的靠譜。

㈧ 如何將信息技術融入小學數學教學

21世紀人類已進入信息時代,信息化是當今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趨勢,以多媒體和網路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正在越來越深刻地改變著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學習方式。「信息技術的發展,使人們的學習和交流打破了過去的時空界限,為人類能力的提高和發揮作用帶來了新的空間。」
「課程整合」的教學模式是我國面向21世紀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新視點,它的研究與實施為學生主體性、創造性的發揮創設了良好的基礎,使學校教育朝著自主的、有特色的課程教學方向發展。《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准(實驗稿)》中也明確指出:「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對數學教育的價值、目標、內容以及學與教的方式產生了重大的影響,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重視應用信息技術,特別要充分考慮計算器、計算機對數學學習內容和方式的影響,大力開發並向學生提供更為豐富的學習資源,把現代信息技術作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的強有力的工具,致力於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並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在這種大環境下,數學教師必須進一步從自己學科的角度來研究如何使用計算機來幫助自己的教學,把計算機技術有機地融入到小學數學學科教學中——就象使用黑板、粉筆、紙和筆一樣自然、流暢,才能更好地適應時代的要求。
一、讓數學更貼進生活
新課程標准提出「數學要貼進生活」、「數學問題生活化」,事實上,學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們有一定生活基礎的數學知識,並且對此更感興趣。然而長期以來,廣大教師視數學課本為教學內容的主要甚至唯一源泉,教學內容被固定於課本中,不敢越課本半步。而作為學生數學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與合作者的教師,應該對教材進行再加工,有創造地設計教學過程。因此,現實的生活材料和生活事例才應該是學習數學的載體,它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有所用,學以致用,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到處是數學,數學就在生活中。通過internet,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資源,可以極大限度的突破書本是唯一學習資源的限制,利用各種相關資源來豐富封閉的孤立的課堂,使學生跳出只學課本內容的局限性。我們可以利用信息資源豐富、時效性強的特點,與小數學科教學內容相結合,使學生的學習內容更具有時代氣息、更貼近生活和現代科技;同時也可使教師拓展知識視野,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使教材「活」起來。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時,首先在屏幕上出示一幅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畫面,讓學生從中找出哪些物體的表面是三角形的,由此引出課題。由於畫面逼真,色彩鮮艷,學生的學習興趣一下就激發起來了。教學三角形的概念時,利用電腦的動畫功能,將三條線段逐步移動,圍成一個三角形,通過演示,學生不僅明白了什麼叫「首尾相連」,而且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在教學三角形的穩定性時,提問學生:「自行車的車身支架為什麼要做成三角形的呢?」接著伴隨著悅耳的音樂出示一組畫面:首先是一隻小猴子在愉快地騎著自行車,然後將自行車的車身支架變為平行四邊形的,結果小猴子騎著騎著兩個車輪就擠到了一起。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學生明白了自行車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穩定性,懂得了三角形的穩定性在日常生活中有很重要的作用。由於教學手段獨特,設計新穎,整節課上學生學習情緒高漲,注意力非常集中,教學效果很好。
教師也可以在課前可將相關資源作一些整理,上傳到學校的網站上,讓學生訪問網站去獲取有用信息。或者為學生提供網址,搜索引擎等,讓學生通過internet到資源庫中去搜集素材。如《高年級統計圖表一課》的教學就是這樣一個典型案例。課前,我安排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途徑,如上網、翻工具書,詢問等方式對某個感興趣的問題進行調查,搜集整理一組自己喜歡的數據,課上請各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匯報。他們匯報時有身邊的數據,如每個小組人數,上學期期末的數學成績,生活中的數據,如家庭用水、用電的統計數據,家庭摩托車、電腦擁有量的小調查……,通過學生動手動腦查出的一組生動、富有意義的數據,不僅超越了課本上的知識,擴大了知識面,使學生感到統計就在身邊,統計一點都不難,統計只是很有用。學生從熟悉的現實生活中尋找數學知識的原型,依靠學生對感性材料的興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和興趣的火花。課上我請學生利用計算機中的圖表工具,只要輸入相應的數據,計算機在幾秒鍾之內便自動產生統計圖,而且可以根據需要產生不同形式的統計圖表。這樣可以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對數據變化趨勢的分析推斷上,培養學生的分析應用能力。實踐表明,學生通過整合教學,既達到了學會看統計圖,能根據數據的變化做出適當的分析與推測,並提出自己的建議的數學學科教學目標;又達到了學會用圖表工具製作統計圖的信息技術教學目標;激發了使用計算機的興趣。
二、無時空限制的數學大課堂教學形式
目前我們學校的教學形式主要是班級授課制,即學生在校集中授課,受教學時間的統一限制。我國大教育家孔子早就說過: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然而至今這依然是難以實現的美好理想。對數學課,學生程度不整齊是很難辦的。許多學生的數學學習是一步跟不上就步步根不上。要因材施教必需要有教學的個別化,數學教學除了集中還需要有分散,需要有針對個體或小組的學習環境。21世紀人類社會將進入全新的信息時代,信息技術整合小學數學學科教學應該增加新的教學形式。基於這一思考,我們有意識讓學生帶著目的自己去查閱資料或進行社會調查,把學習數學由課內延伸到課外,不僅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豐富了課余知識,並且培養學生自主探求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達到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利用信息的最終目的。現代信息技術能為教學提供並展示各種所需的資料,包括文字,聲音,圖像,並隨時抽取和播出,互聯網在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日益廣泛,它在獲取資源和進行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和價值越來越多的表現出來,它將成為一種不可或缺的課程資源,同時,現代信息技術還具有虛擬現實的特點和功能,它能有效地模擬出傳統課堂不可能出現的情境、條件、氛圍。
網路是最大的資料庫和最大的信息集散地,有意識的指導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需求主動的去收集信並轉化為自己可以利用的有價值的學習資源。如:學習分數的初步認識時,課前教師可以請學生上網查找關於分數的知識,上課時,學生接受了學習任務以後,利用自己收集到信息完成教學任務。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體驗著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的使用價值,哪些是本節課的相關知識,哪些是後繼知識學習的基礎等等。又如《小數點位置的變化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一課的教學中,由於教學內容比較枯燥,不易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我們將該課設計為網路中的游戲課,用游戲將教學內容貫穿起來,通過「調皮的小數點」的一個個故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的游戲過程中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深入,輕松愉快地學到知識、潛移默化地掌握知識,輕松有效地完成學習目的。
三、信息技術讓數學課堂可以如此精彩
傳統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學習方式較單一、被動,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然而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之後的教學過程卻是:學生的學習開放性、全球化;學習過程具有交互性;內容形式呈現多媒體化。改革現行的學科教學方法,使其適應信息環境下的學習要求,看來是刻不容緩。我國教育工作者對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進行了大量的探索,摸索出了不少成功的經驗,整合後的的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有以下三類:
(一)、「講解演示」的模式。這種模式是把多媒體計算機作為認知學習的輔助工具,強調運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數學情境,突破重點難點。這種學習模式有利於知識的吸收和掌握。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在充分研究學生的認知特點和知識結構的基礎上,製作圖文聲像並茂的課件,創設學習情境;2、學生利用多媒體學習工具,結合情境和教材,進行思考、討論、實踐和探索;3、教師掌控教學過程,給予學生必要的引導和幫助。

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通常是:直接感知——表象——概念系統,因而小學生要建立起高度抽象的數學概念比較難。我們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直觀性,創造條件,使學生獲得豐富的表象,然後引導學生概括出概念。如教學「射線、直線」兩概念時,單靠語言表述和列舉生活中的例子作說明,學生很難理解「無限長」的含義。因此可藉助信息技術來弄清概念。首先在屏幕上出現一亮點,然後是亮點向一方徐徐移動,引出一條不斷延長的線,這時老師告訴學生這條線可無休止的延長。這樣學生就會形象的理解「無限長」的含義,從而得出:射線是無限長的,且只有一個端點。講直線時,可以從亮點處向兩端無限延長,幫助學生理解。這樣呈現方式顯然優化了教學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如教學「角的概念」時,應用課件先在屏幕上顯示一個亮點,然後有兩條不同顏色的線從這一點射出,形成兩條射線。點及兩條射線的同時閃爍使學生悟出角的形成,得出角的概念並認識了角的各部分名稱;再將一條邊固定,另一條邊移動,形成大小不同的各種角,進而認識到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度無關。這樣的演示比教師反復解釋、強調有用得多。
根據教學內容和教材需要,多媒體課件的動態演示將那些看似靜止的靜態知識動態化,有效的激發學生探索新知識的興趣,讓學生學的主動,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並逐步了解知識的形成過程。如教學「行程問題」時,理解「相向而行」、「相背而行」、「同向而行」等詞語是解題的關鍵。在課件演示兩個人行走的過程中,只要學生仔細觀察,其中隱含的時間、路程、速度等數量關系便不難發現,若在行進的人後再拖一條線段,則將行進的路線圖轉變成規范的線段圖,效果可謂不言而喻。
(二)、「自主探究」的研究性學習模式。這種學習模式是協作組成員圍繞同一個主題,在平等、自由、民主的氛圍里進行討論、交流,它強調學生的參與、體驗、想像和探究。這種學習模式有利於培養鑽研精神、協作精神,有利於鍛煉辨證思維、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等。具體操作主要有如下幾個階段: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2、具體解決問題階段。3、成果的交流和表達階段。
教學活動從本質上說是一種環境的創造,教學模式則是構建這種環境的方法。因此,教學的關鍵在於誘導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習動機,激勵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如:教學「統計圖」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親歷對數據搜集——整理——分析的數學思維過程,在對數據進行整理的環節大膽運用了計算機特有的迅速制圖的工具效能,學生將自己搜集的感興趣的數據通過excel軟體所提供的制圖環境,製作出了精美的各種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等,把學習統計表、統計圖與用excel制圖製表有機地結合起來,極大地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慾望,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所表現出來的學習主動性大大增強,變被動為主動,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三)、「在線學習」的模式。這種學習模式在復習課中使用較多。它的優勢在於實現個體化的學習,能「各得其所」、「各取所需」。它將知識回顧、解題指導、自我檢測融在一課件里,學生據自身的學習情況調出課件中記錄和貯存的內容而分配時間學習,這樣更有利於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操作如下:1、知識回顧。2、練習階段。3、討論區。4、自我檢測階段。
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程整合,是創設有效的數學教學和學習環境、實現數學教學目標的有效方式,將使小學數學的教與學變得豐富多彩。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學科的整合有多種途徑和方法,其效果是傳統教育技術難以比擬的。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在給教師帶來了新的教學模式,給學生帶來了新的學習模式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的整合還是一個新生事物還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去研究、探索。

閱讀全文

與小學數學學科整合論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