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賣火柴的小女孩》創作背景
創作背景:
當時是十分黑暗的社會,有錢人可以毫無顧慮欺負窮人,經常有窮人餓死街頭,作者透過童話的手段,辛辣的諷刺了當時社會制度的不公平。
1845年10月,安徒生再次訪問義大利。在聖誕節即將到來的時候,格洛斯頓城的朋友們再三邀請安徒生去那裡過聖誕節。安徒生興沖沖地坐上了去格洛斯頓的馬車。在格洛斯頓城,他看到馬路旁掛著「歡迎安徒生先生到來」的條幅,書店裡擺滿了他創作的童話。
安徒生的馬車在格洛斯頓的街道上緩緩前進,他要體會一下城市裡的聖誕節氣氛。然而,就在熱鬧的街道盡頭,他看到一個中年婦女手臂上掛著一個籃子,背著個瘦弱的嬰兒,有氣無力地乞討著。不遠處,一個只有五歲左右的小女孩,正在賣火柴,她的手都凍僵了。
可是,路過的人已經不多了,金發小女孩的火柴一根也沒有賣掉。
(1)1961年小學語文擴展閱讀:
《賣火柴的小女孩》是丹麥童話故事作家安徒生的一篇的童話故事,發表於1846年。主要講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富人合家歡樂,舉杯共慶的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
小女孩死了,嘴角卻帶著微笑,通過擦燃火柴的美好幻想與她飢寒交迫的現實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安徒生通過這個童話,表達了對窮苦人民悲慘遭遇的深刻同情,和對當時社會的不滿,無情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黑暗和罪惡。
悲劇的力量在於把美好撕破給人看,《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對一個花季少女純潔靈魂的摧殘,這個可憐的女孩連最起碼的溫飽都失去的一瞬間,仍然保持著對美好情境的嚮往。
這或許就是人性的本真所在,而作家安徒生恰恰是把這個弱小生命的凄苦和悲慘命運與她對美好情境的嚮往與破滅疊化在一起描寫的,這增強了人物形象的藝術感染力。
文章這樣描寫到「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在幻景中看到過「溫暖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聖誕樹,慈愛的奶奶」,在幻想中和奶奶一起飛向天國去尋找那「沒有寒冷,沒有飢餓,也沒有痛苦」的生活。
作者把小女孩美麗的幻景與她面臨的冷酷的現實疊化在一起描寫,對罪惡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無情的鞭笞。
❷ 誰還記得1961年一年級小學語文書上冊第一課是什麼內容
我記得1961年一年級小學語文書上冊第一課「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❸ 誰還記得1961年一年級小學語文書上冊第一課是什麼內容
1961年一年級小學語文書上冊第一課是什麼內容,
年代太久遠了。
可嘗試到舊書店或收藏品市場,
找一下。
奔跑吧,兄弟。
祝你好運。
❹ 難忘的潑水節中表達了對周總理什麼樣的感情
《難忘的潑水節》中表達了人們歡迎周總理的場面描寫中,抒發著興奮和歡悅;在周總理潑水的描寫中,潑灑著激動和幸福;在文章結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連用三個自然段四個感嘆句,表達了人們的激動、幸福和難忘。
《難忘的潑水節》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2017年秋季修訂版)第17課的課文,本文記述的是一個充滿溫情的感人故事。「一年一度的潑水節」被傣族人民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
而1961年的潑水節,又是傣族人民最幸福、最難忘的一個潑水節。那是因為敬愛的周總理和邊疆人民共同歡慶了這個富有情趣的民族節日。
共和國總理的到來,使傣族人民沸騰了,人們「敲起象腳鼓」「在地上灑滿了鳳凰花的花瓣」放著一串串喜慶的花炮,迎接敬愛的周總理。周總理興致勃勃地換上傣族服裝,「笑容滿面地來到人群中」,他同傣族人民一起敲鼓跳舞,手拿銀碗與人們互相潑水祝福,同慶盛大的民族節日。
(4)1961年小學語文擴展閱讀:
傣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生活在雲南熱帶、亞熱帶的壩子上,聚居在西雙版納、德宏兩個自治州和耿馬、孟連及新平、元江、景谷、雙江、金平等自治縣。
傣族有自己的歷法和文獻,民間文藝活動豐富多彩,著名的孔雀舞和「贊哈」(歌手)演唱民間敘事長詩、民歌,為傣族人民所喜聞樂見。
傣族潑水節(傣歷新年)為傣族重大節日,時間為傣歷六月中旬(公歷四月中旬)。節日期間,傣族男女老幼皆沐浴盛裝,拜佛誦經,並舉行賽龍舟、鬥牛、丟包、潑水祝福等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