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課題研究
一、研究背景
愛因斯坦曾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問題也許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科學的真正進步。」讓學生敢於提出問題,學會提問題,善於提問題是一種良好的學習方法,對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有益處。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學生問題意識嚴重缺失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冷靜的反思我們的課堂教學,大部分是以老師講授為主,教師講概念、講例題、講答案,一直講到「學生沒有問題走出教室」。因此,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學生主動提問題的能力至關重要,它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也是每位教師都值得探討的課題。
二、 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一、)概念界定:
問題意識主要是指學生具有自由探討,積極思考,敢於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闡述問題等自覺的心理活動。它是學生創造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數學問題意識是基於問題意識概念的基礎上提出的,是一種思維的問題性心理品質。它是指教師把學生引入情境所隱含的「數學問題」中,使學生知覺到現有條件和目標實現之間需要解決的矛盾、疑難等所產生的一種懷疑、困惑、焦慮的心理狀態。這種心理狀態又驅使個體積極思維,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形成自己的見解。
(二、)研究目標:
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以問題為主線,變學生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促進每個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使每個學生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改變數學課堂上學生不認真聽講,不善於思考交流、不會提問題的現狀,使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讓數學課堂「活」起來,讓學生的思維「活」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同時也促進了教師素質的提高。
(三、)研究內容
1、使學生樹立學習信心,學會質疑。
2、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3、指導學生如何結合數學學習內容發現問題,提出問題。
4、解決學生提問題質量不高,問題范圍過大或過小的現狀,使學生不但敢問,還要善問。
三、 研究策略與實施步驟
(一)研究策略
1.教師要善於找准觸發點,在教學中,應該保護學生的好奇心與質疑精神,激發學生對問題、現象好奇心,形成自己獨立的見解。
2.多給學生成功的體驗。教學中,要對學生的提問或回答持正確的態度,讓學生獲取探究的成果,體驗成功的愉悅,從而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發學生求知、探究的慾望,進一步引出另一些問題。
3.課堂上要營造探究問題的寬松、自由環境,尊重學生個性,鼓勵大膽質疑,對學生的進步加以鼓勵,給每個學生的創造性活動以支持,讓課堂成為學生放飛心靈的廣闊天空。
4.學生的問題意識並非天生,需要喚起和培養。為此,我們既要讓學生為解決「不知」而問,更要讓學生為求得「新知」而問。課堂上要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主體情感體驗。一旦伴隨著積極的情感體驗,學習就成了學生的內在需要,成為他們自我發展的過程。
5、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研究分成三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是習慣養成階段(二個月時間);第二階段是問題意識形成階段(二個月時間);第三階段是自覺探究問題階段(二個月時間)。具體做法是將分階段的做法逐漸轉變為學生自覺自動化的學習方式,成為學生的良好習慣,大力表揚敢於發表並堅持自己意見的學生,引導學生形成「主動參與、大膽質疑、樂於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發展創造思維能力,成為創新型人才。
(二)實施步驟
1、研究准備階段
主要工作:擬定課題實施操作方案。
2、 研究實施階段
按照課題方案實施研究。採取邊實驗邊反思,邊學習邊總結的方法,不斷完善課題研究的方案。
3、 研究總結階段
收集材料,健全、整理材料。
四. 預期成效
1.教師確立了數學新課程的先進理念,提高了數學課程實施的水平。原因有以下幾點:
(1)在研究中教師堅持了「全面、持續、和諧」發展的指導思想,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實際問題,重視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力求使每個學生收益,體現出教師科學的課程觀念和先進的課堂學習方法;(2)由於教師教學方式的更新,帶來了問題意識培養和教學方案設計水平以及授課水平的提高;(3)因關注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和對教學效果的評價,隨之提升了教師綜合評價教學工作的水平。
2.學生對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興趣更加濃厚,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技能更加豐富,適應社會能力更加增強。在課題研究的過程中,教師始終把學生的發展作為研究的價值取向,注重激發學生參與探究問題的興趣,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和創造意識,引導學生體驗解決問題的苦與樂,促進學生合作意識的形成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
3.教師增強了參加教育科研的自覺意識,提升了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是教師應用教育理論在實踐中解決教學問題,提高教學水平、形成正確教學思想和理性思辨能力的過程。在研究過程中,因自覺學習教育理論,內化應用理論,不僅增強了實踐反思意識,掌握了科研方法,同時積累了寶貴的研究經驗。這些收無疑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
4.提高了學校數學課程教學研究的整體水平,數學教師團隊優勢日益明顯,促進學校形成良好的教學研究氛圍。在研究過程中,教師之間相互交流,研討,經驗共享,虛心接受專家指導,發揮了團隊合作研究、共同提高的優勢,使學校數學課程呈現活力,學生的數學探究活動生機勃勃,促進學校形成了良好的數學學習氛圍。
五、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對照課題研究方案,我們基本達成了目標,但仍存在一些困惑。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在今後的活動中去思考、研究。
1.研究的視角還不寬,限於課堂、學校和學生生活,囿於教師的教學、教研活動,對學生問題意識形成的生理、心理、社會和歷史的因素觸及不多。
2.研究的對象還不廣,形成的大多是些普遍性的認識,實踐成果的針對性和操作性還不強,還沒有能形成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心理、不同個性學生實際的具體實施策略等。
3.研究的主體還不全,教師的自身因素對問題意識培養的影響還沒有進行系統的研究,沒有形成提高教師問題意識的策略和方法。
2. 如何強化小學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培養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問題意識是一種探索意識,是創造的起點。學生有了問題,才會有思考、探索、創新、發展。實施新課程標准,就要讓學生學會問問題、意識到問題的存在。這不但能產生思維的動力,而且決定思維發展的方向。可見,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課堂教學改革中顯得十分重要。數學家華羅庚說過,困難的是提出公式,而不是證明公式。從這個意義上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雖然人有好問的天性,但主動積極的問題意識、善於提問的能力和勇於挑戰權威的精神仍然要靠後天培養。由於學生學習、生活經驗都不足,僅靠膽量和興趣還發現不了實質性的問題,不容易提出切中知識關鍵的問題。因此,教師必須充分發揮主導作用,積極倡導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主動發現問題的過程,並在發現過程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那麼,怎樣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一、消除學生緊張心理,使學生敢問。要培養問題意識,首先要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影響學生提問動機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1、膽小、緊張,怕提出的問題不得要領;2、滿足於一知半解,認為對知識已經完全掌握,不願生疑;3、受知識,年齡限制,難於掌握知識要點,難於生疑。因此,教師必須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大膽生疑,激發學生提問的積極性。課堂上,教師充分尊重學生,和學生建立一種朋友關系。鼓勵學生敢於發表意見,不懂就問,敢於對老師提問,對同學提問,對教材提問。數學教學是師生雙方共同的活動。傳統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強調基礎知識的傳授,這樣無法從根本上保障學生的主體地位,也容易造成學生對教師的過分依賴而抑制了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的形成。作為教師,應當積極為學生創設各種主動發現的機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在數學活動中積極體驗數學,發現數學問題。在教學中,凡是學生能想、能說、能做的就應大膽放手讓學生去想、去猜測、去探索、並動手操作。讓教室成為學生探索問題的空間。在幾何教學中,要盡量讓學生親自實驗,通過量一量、剪一剪、折一折、畫一畫來探索幾何命題。在解題的思維過程中,也要讓學生探索實驗,要讓學生參與解題思路的探索過程,改教師講思路為師生共同探索思路,教師啟發引導,學生嘗試探究。對錯誤思路不輕易否定,要在討論論證中排除,討論中肯定,並從中選優,讓學生在參與探索過程中,體會方法,嘗試創新。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曾提出:「一個平庸的教師奉送真理,一個優秀的教師則教人發現真理。」因此,教師要尊重學生的意見,積極啟發引導。二、創設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使學生想問。從敢問進而發展到想問,這是學生問題意識深化的第二個階段。學生的問題意識源於學生對事物的興趣、好奇心以及對事理的探究。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活動多以興趣和好奇為取捨標准。因此,在安排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環節時,首先要以他們的興趣為出發點,想方設法去創設各種不同的、能激起學生學習興趣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因趣生奇、因奇生疑、因疑生智,進而想方設法去解決問題。1、主動質疑教師應鼓勵學生主動質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設疑,其另一作用在於讓學生學會質疑。「給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肯定學生所提出的問題並耐用心予以解答,並應以不同的方式肯定並鼓勵學生質疑,努力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因為學生是否具有適宜的充分的自信,是影響其活動積極性和效果的必要條件。比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中設計了一個生活中的情景,由長方形變形後成平行四邊形導入,激起學生求知的慾望,而後通過動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悟得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通過這樣的設計,將操作、觀察、思維與語言表達結合在一起,不僅使學生參與了整個教學過程,而且也啟迪了學生的思維發展,達到了,數學教學長知識又長技能的目的。就是在這樣一個自由操作、探討交流的氛圍中,學生的思維變得異常活躍,不斷提出質疑,並尋求解決方法。等這類操作性強的課,也都可以為學生營造嘗試實踐的氛圍,不只是讓學生掌握知識的結論,而且要讓他們體驗知識的發生過程、理解過程,培養學生勇於實踐、勤學好問、謙虛誠實的個性品質和合作精神,既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又豐富了實踐活動的內涵,培養了學生的問題意識。2、激趣引疑學生的好奇心和強烈的探索慾望是學生產生質疑的心理原動力。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要則特別強烈。」教師要善於創設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探索慾望的情境,在激起學生好奇心的同時,引導學生質疑,促使學生開動腦筋提出問題。三、激勵學生大膽表述,使學生樂問。激勵就是設法讓客體積極參與的過程,激勵一旦形成自勵,他勵、互勵的統一,學生的主體精神就得到了弘揚。學生樂於提問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教師對學生提問題的態度,因此教師要真誠地激勵敢於提出問題的行為,鼓勵學生多角度、多層面地提出不同的問題。對於學生提出的或膚淺、或離奇的問題,教師也要對之予以肯定,並從中捕捉智慧的閃光點。愛因斯坦從小就有提不完的問題,雖然有些問題稀奇古怪,令人難以理解,但就是因為他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都樂於提出一些問題,所以他後來成為了世界少有的科學泰斗。優秀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由此及彼,探索與之相關的諸多問題,從提出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中享受思維成果的樂趣。這種思維樂趣是學生提出新問題的的重要因素。例如:在二年級教學《平均分》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情節:男女生課堂常規比賽,女生做的好,男生做的也一樣好。教師發獎,男生1朵花,女生5朵花,可以嗎?對花的數量不一樣多,引起學生不滿,抗議不公平。應該怎樣分呢?學生馬上進入本節課問題解決的學習中來。練習部分,設計的問題是:教室里要布置一個學習園地,老師做了8朵花,擺在正方形學習園地的四周,要求每條邊擺得一樣多。你想怎麼擺?學生的方案:每邊擺2朵花,也可以每邊擺3朵花。學生交流了設計的方案後,受到啟發的學生提議,把學習園地設計成下面的形狀,再平均分成4部分,分別展覽數學、語文、外語、美術作業。但是不知道怎樣平均分?教師組織學生共同解決這個問題,得到的方案有很多種,展示了學生的智慧火花。從這個問題的提出和解決過程來看,學生從中體味到提問的樂趣,這種樂趣將激發他們提出新的問題。孔子說:「疑是思之始,學之端。」可見,問題既是思維的起點又是思維的動力,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但是在此過程中,只要教師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精心設計、巧妙引導,問題意識就會在學生的頭腦中紮根,課堂教學就會變得生動活潑、富有情趣。
3. 小學數學課堂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和問題能力,是數學教學成功的關鍵,是現代教育追求的理想。在教學中,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方面可以這樣嘗試的。
一、營造民主氛圍——願問
學生思想活躍、求知慾旺盛,對事物有著強烈好奇心,這就是問題意識的種子。而現實課堂中,許多學生習慣於讓教師提出問題,即使有疑也不敢提問。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教師沒有真正轉變教育觀念,學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久而久之,學生也就沒有問題可問。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要營造寬松、自由的學習氛圍,建立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鼓動學生大膽質疑、提問,鼓勵學生求新求異,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只有這樣,才能為問題意識這顆種子的生長提供充足陽光、水分和適宜土壤,有利於其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二、創設問題情境——想問
學生問題意識培養依賴於教師的教學設計,因此,教師要善於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通過多種手段呈現問題情境,製造學生認知沖突,誘發學生問題意識,使學生確實感到有問題要問。
1.引入生活化情境,使學生在「自然」中想問。
數學內容雖然是抽象的,但可以在生活中找到適合小學生接受的原型。將問題創設在學生親身經歷或熟悉的生活原型中,極大地激發學生探究慾望,提高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例如:教學《年、月、日》時,我通過故事情境導入:今天李老師給同學們講一個有關父子倆的故事:有一天,小頭爸爸正在書房看書,忽然,大頭兒子哭哭啼啼地跑進來,邊哭邊說:「爸爸,人家小東每年都過生日,可我今年都12歲了,你才給我過了3個生日,我也要年年過生日嘛。」小頭爸爸聽後哈哈大笑:「傻兒子,不是爸爸不給你過生日,而是因為你不是每年都有生日呀。」學生不由自主地想問:「咦,這是怎麼一回事呢?」這種生活化導入有利於調節學生心理狀態,讓學生產生好奇心,躍躍欲試,急於探索,使學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2.創設懸念式情境,使學生在「驚奇」中想問。
針對小學生求知慾強、好奇心強等心理特點,在新課引入時根據教學內容創設懸念,誘發學生想揭露秘密的問題意識。如教學「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徵」時,我非常自信地對學生說:「你們給出任何一個數,我不用計算就能很快告訴你們這個數能不能被3整除。」結果學生一個個報數,教師回答,學生驗證,一個個都對了,可真神。這時,學生在強烈好奇心驅使下,便產生了這樣的問題:究竟能被3整除的數有什麼規律?從而使學生帶著強烈學習動機和問題意識主動探究知識規律。
3.製造認知沖突,使學生在「矛盾」中想問。
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就是不斷發現矛盾和解決矛盾的過程。利用數學知識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同樣能滿足兒童希望自己是研究者、探索者的學習本能。如教學《乘法的初步認識》時,我利用教材中主題圖「游樂場」創設了很多相同加數求和的情境,使學生感受乘法的意義,同時讓學生感受到那麼多相同加數連加很麻煩,也容易出錯。這樣製造了學生的認知沖突,激發他們想探索一種更簡便的方法解決這個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有利於學生發散思維的發展。
三、鼓勵質疑問難——會問
質疑問難是培養創新精神的一把金鑰匙,是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興趣和熱情,是釋放每一位學生潛能的好辦法。因此教師除了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質疑問難氛圍外,還要教給學生提問技能。質疑問難方法一般有:
1.在知識「結合點」上找問題。
如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時,出示例題(圖1)單位:厘米
讓學生思考如何計算這個圖形的面積。有學生就問:能不能把它分割成幾個已學過的圖形再計算面積?受他的啟發,學生想到了許多方法。我再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方法探究,看方法可不可行。如此,學生在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中發現和提出問題、自主探索,利用原有知識獲取新知。
2.從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問題。
如教學「利用乘法運算定律進行簡便計算」後,學生在練習「2.5×35+2.5×6-2.5」這題時出現了兩種情況:
A.2.5×35+2.5×6-2.5?搖?搖?搖?搖 B.2.5×35+2.5×6-2.5
=2.5×(35+6-1)?搖?搖?搖?搖 ?搖?搖 =2.5×(35+6-2.5)
我不急於判斷對錯,而是引導學生討論驗證哪種做法正確。在教師的鼓勵下,一位學生問:「為什麼最後一項是2.5,在括弧里卻成了1?」這位學生問到了本題的關鍵所在。經過討論,這部分學生終於明白了2.5可以看成2.5×1,表示1個2.5,所以在括弧里必須是1,不是2.5。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不僅促使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還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途徑。
3.教師提供開放題,讓學生在異中問。
設置開放題,可以促使學生更深層地思考所學知識,有利於擴大學生思維空間,把機械模仿轉化為探索創造,開放學生思路,發掘學生潛能。例如;在學生學完三角形面積計算後,安排這樣的練習題:用三角板畫一個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學生會畫1平方厘米、4平方厘米等這樣邊長整厘米數的正方形,那麼面積是2平方厘米的正方形該怎樣畫呢?這種題目答案多樣性,學生要「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更有利於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適時評價——善問
學生問題意識培養需要寬松的環境,教師對學生的激勵性評價非常重要。對學生的評價不能只看結果,更要注重過程。學生提出的問題可能很幼稚,甚至很荒唐,但這是學生「自己的」問題,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思考,教師要給予熱情的鼓勵。同時,對教師一節課的評價也要有所改變,並非每一節課都要畫一個「完美」的句號。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探索更多未知問題,可以讓學生將課內興趣延伸到課外,從而產生自主學習需要,真正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境界。
總之,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充分發揮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探索和掌握知識形成過程和方法,體驗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學好數學的自信心,為此,教師應積極鼓勵、正確引導、科學指導,讓學生自主探究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合作討論思考問題,用創新思維解決問題。
4. 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問題意識是思維的動力,是創新精神的基石,是學生探求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保證。曾經有位學者指出:「美國的課堂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中國的課堂是著力於幫助孩子尋找問題的答案;前者越教孩子的問題越多,後者越教孩子的問題越少。孩子的問題越多,創造的慾望就越強烈;反之,問題越少,創造的動力就越小」。在我國頒布的數學課程標准中也提出:「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學生的質疑問題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敢於提問,學會提問,善於提問,在提問中獲取新知呢?下面談談在教學中的研究和認識:
一、創造良好的氛圍,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基礎。
學生不敢提問題,是傳統課堂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主要是自卑心理和惰性心理。因此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首先我們教師在課堂中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消除這兩種不良的心理。 受傳統的「師道尊嚴」思想的影響,許多教師在課堂上是「嚴肅有餘」,而「親切不足」。學生問得好還好,問得不好,便是「諷刺挖苦」「一頓臭罵」。這樣,學生還豈敢質疑問題,提出問題?因此,要讓學生敢於提問,教師首先要努力營造自由、寬松、和諧、民主的探索問題的情境;對學生的每一個問題都認真對待,從內心消除學生自卑、畏懼的心理障礙。有時候他們的問題顯得幼稚可笑,甚至荒謬,也不要隨意批評或是流露出失望譴責的動作表情,而要表揚他們敢於提問的勇氣,鼓勵他們下次問得更好。而事實上,孩子們許多看似幼稚的問題並非沒有價值,相反是值得科學研究的,說不定在這些看似幼稚的「為什麼」中就隱藏著明天的愛迪生和牛頓呢!因此,我們要杜絕在語言、神態、行動上挫傷孩子的積極性,例如:教學《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時,教師鼓勵學生可以在小組里議一議,大膽去猜、去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有什麼特點?」鼓勵他們有什麼問題就提出來,有什麼想法就說出來,學生的積極性都很高,有的學生想:長方體的每個面是否都是長方形呢?正方體的12條棱是否都相等呢?…… 學生會大膽質疑,於是教師又馬上組織了學生在小組內驗證,很快就否定和肯定了剛才的說法。一石激起千層浪,心裡想提的問題就多了。
二、創設和諧的情境,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關鍵。
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離不開問題情境的設置。因此,要善於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創設新奇的數學問題情境,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提高學生的質疑興趣,以趣生疑,使學生的思維處於積極主動愉快地獲取知識的狀態。而且教師要把引導學生質疑作為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的環節,保證有一定的時間留給學生進行質疑。無論學生提出什麼問題,教師都要積極引導、鼓勵,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質疑問難的氛圍。如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為了加深學生對單位「l」的理解,讓學生拿出自備的長方形紙張。折出它的1/2來,折好後,讓同桌的同學比較大小。當學生比出大小後,教師問:「你們還有什麼疑問嗎?」這時,有的學生問:「大家折出來的都是紙張的1/2,為什麼大小不一樣呢?」師表揚這位同學問得好,並讓學生把自己的長方形紙張再進行比較,得出:每人拿的長方形紙張大小不一,單位「1」就不相等,所以1/2也不相等。這樣,由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再解決問題,從中得到成功的體驗。
三、教給學生提問的技能,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途徑。
有的學生對一些知識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往往缺乏提問的技能,想問又不知該怎麼問,所以教給學生提問的技能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質疑問難的方法一般有:
(一)發揮教材作用,提出數學問題。教材中有許多主題圖或練習題都有「你能提出什麼問題?」、「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的提示,圖文並茂的主題圖或練習題,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個與生活聯系緊密的情境,在情境中又蘊含著數學信息,教師充分利用這樣的機會,鼓勵學生在信息中發現數學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時,讓學生說說選擇了哪些信息,、再次經歷收集信息的過程,內化信息,加深理解。
(二)從課題切入,培養問題意識。讓學生從課題上提出問題可以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同時學生提出的問題也有利於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有利於激活學生求知的慾望,也有利於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如:教學《百分數的意義》時,先讓學生說說收集到生活中的百分數。然後針對課題指導學生質疑:「對於百分數,你還想知道些什麼?」將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主動求知,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同時也培養了學生提問的勇氣和能力,養成愛提問、善提問的良好習慣。
(三)在新舊知識的聯繫上找問題。如教學「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時,教師先讓學生回憶已學過圖形面積計算方法,然後出示例題 1)
該教師沒有急於判斷對錯,而是引導學生討論怎樣檢驗哪種正確。學生想到了不用簡便方法計算得出結果,於是教師請同學們利用這種方法驗證,結果得出了第一種方法正確。由於大家是一起驗證的,所以對這個結論都贊同,可教師發現有的學生臉上還有一些困惑,於是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問,說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在教師的鼓勵下,一位學生問:「為什麼最後一項是25,在括弧里卻成了1?」這位學生問到了本題的關鍵。經過討論,終於使這部分學生明白了25可以看成25×1,表示1個25,所以括弧里必須是1,不是25。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困惑,不僅促使學生真正理解知識,也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途徑。
四、改變評價方式,是提高問題質量的有效引領。
心理學家傑姆士說:「人性最深層的需要就是渴望別人欣賞和贊美。」如果學生的提問得不到及時的贊賞和恰如其分的評價,則會喪失自信心。因此,教師要運用多元智能理論評價學生,更能起到傳授知識、表達思想、喚醒學生潛能的作用。
改變評價方式使學生逐步提高提問的質量。當學生敢於提問題後,教師要適時引領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隨時評價什麼樣的問題是有意義,有價值的好問題。例如,在教學「年、月、日」一課時,教師在與學生共同了解了年、月、日的一些知識後,愛動腦筋的同學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為什麼公歷每年總是12個月,而農歷有的年份是13個月。我們都知道一年有365天。總天數不變為什麼月數不一樣。這個問題提的真棒,很有思考的價值。教師對問題提的好的同學及時給予鼓勵,並抓住疑點,讓大家進行辨析,使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知,求知慾望高,問題解決後,學生不但對此問題印象深刻,而且逐步學會提問。
教師還應注意適時總結,引導學生評價。如當學生提出的一個好問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同學提的問題為什麼好,好在哪兒。還可在班中評選「數學提問小能手」等,樹立榜樣,並讓善於提問的學生介紹自己的經驗,使學生間相互學習,相互啟發,使自己的問題能提在關鍵處,提在點子上。從而逐步提高提問的質量。
五、帶問題走出課堂,是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保證
過去教學,人們倡導「堂堂清」、「把問題解決在課堂上」等理念,事實上數學課堂教學應該是既要切斷「尾巴」——不能課內損失課外補,又要留有「尾巴」——讓學生攜問號離開數學課堂。
我們的課堂一定要開放,允許學生帶著沒有解決的問題,走出課堂,走出學校,走向社會大課堂,去作開放式的探究。如特級教師鍾麒生上的一節課《簡單分數的大小比較》,就體現了這種先進的教育理念:通過開放的學習活動,學生認識了分數的大小比較後,再引導學生說幾個分數並比較大小:當學生說出幾個假分數時老師疑惑了,「有這樣的分數嗎?它表示什麼呢?」當大部分學生都疑惑或認為沒有這樣的分數時,老師又說:「有這樣的分數,那麼它表示什麼呢?有興趣的同學課後可以研究!」雖然假分數在不久後就要學到,但讓學生能夠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對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學生可持續的發展能力培養極為重要。學生帶著問題走出課堂,可以讓學生將課內的興趣延伸到課外,探索更多的新的問題,從而產生主動學習的需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總之,引導學生從數學的角度主動提出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是教師努力的方向。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是一天兩天的事,需要我們教師長期不斷地探索和研究。
5. 小學數學課堂問題意識的培養參考文獻哪些
內容提要:有人說提問是興趣的表現,評價一節課不是學生沒有問題了就好。相反,當上完一節課後,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與其它知識聯系起來,卻還有著許許多多急待他們去研究、交流、探討解決的問題,才真正達到了教學的目的。 然而,在現實教學中,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學生的問題意識卻越來越淡薄,最後根本不提問題,也提不出問題。其因到底是什麼?教師應乍樣做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我們一線教師教學通過研計和實踐,認為這與教師的教學藝術,教師的提問藝術和教師的評價藝術有著直接的關系。本文就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學生的問題意識培養,進行淺顯的交流探討。 關鍵詞:問題意識 教學意識 提問藝術 評價藝術 問題的提出: 在西方哲學史上,有這樣一個著名的條例:大哲學家穆爾曾在劍橋大學教書,他的學生中有一名叫維物根斯坦。有一天,同樣是大哲學家的羅嗦問穆爾:誰是你最好的學生?穆爾毫不猶豫地回答:維特根斯坦!為什麼?因為在我所有的學生中,只有他一人在聽我的課,而且在聽課時總是露著迷茫的神色,總是有一大堆問題。後來,維特根斯坦的名氣漸漸大了起來,而且還超過了大哲學家羅素。有人問他:羅素為什麼落伍了?維特根斯回答:因為羅素沒有問題了。勿庸置疑不斷提出問題並解決問題,不論是對哲學家還是對學生而言,是何等重要。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課程改革的深入,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的變革,也要求課堂教學從課程的管理、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方法、課堂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進行質的變革。數學教學新大綱提出新課程教學應立足於促進學生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強調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以項目為中心的學習,的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浩瀚的知識面前,只有勇於探索,不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不能不斷地提高自身。教師應當給學生留下問題,沒有問題的課堂教學法反而是不成功的,這是新時代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評價一堂課,要求當上完一節課後,學生將課堂中學到的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與其它知識聯系起來,還有著許許多多急待他們去研究、交流、探討解決的問題,才真正達到了數學的目的。 記得有這樣一個案例:在一次中美兩國教學觀摩課活動中,當中國教師講完新授課後教師問學生:還有什麼不懂的問題的問題嗎?學生在回答是沒有!而後美國教育界人士提出強烈地質疑:怎麼會沒有問題呢?應該有著提不完的問題才對呀!在我國,教師上完一節課後,學生總是把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進行拓展,把知識與生活生產聯系起來,圍著教師問這問那。且不論案例的真實程度,就兩國學生的問題意識差異,便值得我們深入思考。 我們在教育中也提倡學生提問題,老師最喜歡總是提問題的學生,然而許多教師都有這樣一個感受: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卻好像什麼都懂了,老師教學的知識都明白了,就是沒有那麼多的為什麼。我們不防回憶一下:當小學生剛剛邁進校門時,那一張張充滿稚氣的臉上總是凝聚著疑問的神色,他們也都不斷地問這問那老師,為什麼天空要下雨?、為什麼一天有24個小時、這個字為什麼這樣寫?樹葉為什麼是綠色的?可隨著他們逐漸長大,從一年級升至二、三乃至六年級,提問題的數量坐沒梯一樣迅速下滑,最後根本不提問題,也提不也問題。 一、教師的教學意識: 在英國,每個學生入學時,都會建立一個總體能力傾向評價的資料庫,學校每年有跟蹤記錄,觀察這個學生的提高幅度,以此對學校和老師進行評價。簡言之,就是注重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過程。而在我國,評價一個學校和老師的主要指標,就是看學生的考試成績,即結果,而從不關注學生學習知識和人生發展的過程。 在以往的傳統教學中,老師往往只有大綱意識、教材意識、教參意識,缺乏課程意識。面對不同的班級不同的學生,教師用同一個教案就能打遍天下無敵手。 而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中,這種局面不得不改變了。雖然我國的小學教育教學在不斷進行著教育改革,一部分地區的教師改變了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關注點,將目光轉向學生的課堂上學習的過程,但仍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學生在對某一學科的學習和自身發展過程中,決定發展的真正因素不是年齡,不是性別,不是對這一學科的興趣,也不是對這一學科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而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是否能夠關於捕捉到疑問,換言之,就是在對這一學校產生興趣的基礎上,聯系生活產生質疑運用已知和對規律、方法的探索解決問題,學生才真正得到了發展。只有讓不斷的疑問伴隨著學生發展,學生才能不斷的成長。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這樣寫道:懂得並不等於已知,理解並不等於掌握。為了使學生取得牢固的知識,還必須讓他們進行思考。人們常說創造始於興趣,的確,興趣可以引導和推動人們去從事活動。對小學生而言,興趣可謂是最好的老師。因而,教師在培養學生問題意識的時候,首先應從興趣入手。為此,教師應常常鼓勵學生,能解答老師和同學們提出的問題,這樣的學生是好學生;能提出問題,
6. 怎樣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四年級 何桂蘭 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並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需要經歷一個從敢問到愛問再到善問的過程。教師只有主動地為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造條件,才能促進學生養成善於質疑的習慣,進而提高學生從數學角度提出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解決問題是學習或實驗上的技能,而提出新的問題,從新的角度去看舊的問題則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那麼,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敢於提問,學會提問,善於提問,在提問中獲取新知呢?結合我們三年級的課題研究,下面談談我的幾點做法: 1.明確問題意識的重要性: 問題意識主要是指學生具有自主探索、積極思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闡述問題等自覺的心理活動。問題意識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願望,激發學生勇於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發展數學思維,驅使學生積極思考,質疑、解疑,最終達到對事物認識的深化從而創新。所以說,問題意識是創新思維的基礎,是成就事業的起點。愛因斯坦說過:「一個問題的產生通常要比它的結論得出更為重要」。由此可見,培養學生問題意識所具有的重要性。在教學活動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必須改變「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的教學模式。教師轉變角色,依據低年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我精心設計一些簡單的數學問題,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並不是代替教師的提問,教師的提問應起到加深探索、畫龍點睛的作用。 2、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培養提問意識: 學生的提問能力其實是一種心理素質、生活經驗、知識積累和語言技能的綜合能力。小學生在課堂上往往不敢提問,害怕提問不好被老師、同學譏笑,或是不知從何而問,久而久之,在課堂上不樂於、不敢於提問。怎樣培養學生的提問意識呢?課堂教學中,創設師生間平等、輕松、和諧的教與學的氛圍。要「蹲下來看孩子」,從他們的視角看問題,積極地建立一種平等的「合作者」、「朋友」式的關系。通過自己的語言、動作、表情傳遞給學生一種親切、信任、相互尊重的情感信息,使他們感到老師是最可信賴的。當學生提問題時,教師贊許的目光和專注的神情,會使學生感到老師對自己所提出的問題是非常重視的,這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對培養和鼓勵學生勇敢地提出問題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即使有些同學的問題不能提到點子上、關鍵處,教師也應該以鼓勵為主,消除學生的畏懼心理,激發他們質疑問難的熱情。如果遇到學生認為都懂了,沒有問題或提不出有價值的問題時,教師應有意識地與學生互換角色,提出重點、難點問題,同時發揮小組協作精神,讓學生在自由討論中嘗試解答。 3.教給方法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問: 學生只有從數學的角度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才能更深層次的理解問題的實質。反之,提問方法不當,或是提的問題過於簡單、機械,會使學生感到乏味和厭倦。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提問能力,使學生知道「問什麼」、「怎麼問」,還必須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提問方法,使學生學會提問。①從課題切入,培養提問能力,課題一般都是學生學習的中心,學習的主要內容,學習的重點。學生抓住課題提問的過程,是調動學習積極性的過程,也是訓練思維能力的過程。如教學「認識角」一課時,結合新課的導入板書出課題後,面帶微笑親切地問學生:小朋友,你們看到課題想知道什麼呀?學生思考片刻後說:「角是什麼樣的?」、「角有名稱嗎?」、「角有大小嗎?」、「角在生活中有什麼用呢?」……學生提出問題後,教師通過課件演示實物的角、抽象出角、做角、比較角的大小等活動,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研究,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解決提出的問題,學生興趣高漲,學習積極性高,理解和掌握了學習內容,也培養了他們提問的能力。②聯系生活實際,提出數學問題 新教材強調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客觀事實出發,在研究現實問題的過程中學習、理解和發展數學,使學生學會從數學的角度看待和處理日常生活、社會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教學中,教師選擇學生身邊的有趣的,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的事情,創設問題情境作為學習素材,培養學生問題意識。如教學「兩位數乘一位數」一課時,聯系本校準備召開的一二九長跑作為素材,讓學生根據教師創設的情境提出數學問題,課堂上學生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提出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如:「每個運動員跑兩圈要跑多少米?」、「女生共跑多少米?」、「男女生共跑多少米?」……對於本課重點,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讓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探索出解題方法;對於用已有知識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就口頭解答,使學生感到「問題」就存在我們的身邊,每時每刻都會產生,而解決問題又是必須的,拉進了數學問題與學生情感的距離。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探索精神。 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不僅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點燃求知慾望,而且能促進全體學生的參與。通過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親自動手操作,親身去體驗、感知,從中發現新知識,學起來興趣更大,更加積極主動、善於動腦,對學習新知識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③增強問題意識,培養創新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學生不滿足課本中的方法,而根據自己的觀點提出質疑的現象,這正是學生主動參與的表現,也是訓練數學思維的大好時機。因此,對學生課堂上的質疑應當加以鼓勵、引導,促使學生不斷發現新問題,提出新構想,找到新方法。 如在教學「周長是多少」一課時,我讓學生動手測量准備好的樹葉的周長,大多數學生都是按照書本上的方法進行測量,巡視中我發現有一位學生眼盯著樹葉不測量,就問:「你為什麼不測量?」,這位學生說:「我想把樹葉對折一下,只量一半再乘2不知道行不行?」(樹葉比較規范)我說:「你大膽試一試不就知道了嗎?」一句話,多數學生用這種方法把樹葉對折後又一次進行測量,並通過比較兩次測量的數據得出了同一結果。我及時地把學生提出的問題和解決方法加以概括,滲透數學對稱思想,發展了數學思考,拓寬信息渠道,給學生提供創新的機會。使提出問題的同學有一種成就感,也鼓勵其他學生敢於創新,思維不被書本所局限。學生學習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積極主動地探索,真正發揮學生主體的作用。④強化問題意識,發散思維訓練,發散思維訓練有利於培養學生思維的敏銳性、變通性、深刻性。發散練習(開放性練習)往往是一節課的高潮,也是學生應用新知識解決問題的具體體現。例題教學後,適當進行發散性練習,不僅能使學生更好地理解例題,掌握規律、方法,還可以促進知識結構化,加強深度和廣度,使學生提問步入更深的層面。⑤積極主動思考,培養質疑能力,「學起於思,思源於疑」。質疑是思維的導火線,是學生學習的內驅力,是探索和創新的源頭。教育家顧明遠說「不會提問的學生不是學習好的學生」。課堂教學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對學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師要表揚他善於思考,贊揚他質疑問難的精神;對於想不出正確答案的問題,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從網上查找資料,從社會中學習。開闊了視野,增長了社會知識,進一步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 總之,培養低年級小學生的數學問題意識,啟發誘導學生積極思維,發表獨立見解,標新立異,「異想天開」,會促進學生主動的、創造性的學習,拓展思維,增強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習效果。
7. 論小學數學課堂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
摘要: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面對新一輪的教學改革的需要,數學課堂教學必須重視培養和保護學生的「問題意識」,激起學生的求知慾,學會深入思考,發散思維,為創新精神做基石。作為教師要引導學生經歷敢問到愛問再到善問的過程,有效的數學教學活動才能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得到主動發展。
關鍵詞:問題意識、敢問善問、創新精神
有了問題才能產生學習,沒有問題學生就難以激起求知慾,自然不會深入思考。現在教學方法使學生一味的去解決問題,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解決問題靠的是學習的數學理論公式,提出問題則是從另一個角度去看待同一個問題,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那麼,如何在數學課堂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提問中獲取新知呢?
一營造敢問、愛問的學習環境
學生在提問時往往受到心理素質、語言表達、知識積累等方面的影響,學生在站起來之前害怕提問不好被老師嫌棄、被同學嘲笑,或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教師應該站在學生的視角看問題,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問題,在和諧、寬松的課堂氛圍下,建立起一種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在課堂講解中增加趣味,提高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求知慾,不要總問還有哪裡不會,應該用贊許的目光、專注的神情等肢體語言對學生進行鼓勵。在學生大膽提出質疑時,無論正確與否,都給予真誠的表揚,這樣在學生中樹立出愛問問題的榜樣,或是給予獎勵的方式,然後再詳細解惑或者引導學生提出問到點子上的問題,潛移默化的教授如何問問題,來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消除了學生的畏懼心理,更讓他們打開思維,理清思緒。
二互動教學,培養問題習慣
教師的教學設計有助於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採取互動教學,日積月累使學生養成提問的習慣,在學習新的知識時從多種不同角度去看待問題。在現在的課堂教學中過多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而忽視了學生,往往按部就班的講解分析理論知識,這樣的課堂就讓學生失去了創新的空間,而且一般都是教師設計一些問題由學生作答,學生被動的作答參與不到學習活動當中去,這樣的教學流於形式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在課程教學中,教師要善於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來設置有效的情境,使學生積極參與進來且有疑可問,例如將生活題材引入數學教學中,在講解應用求解時可以用時下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如足球賽事等來做例。有的時候學生認為都懂了問不出問題時,教師可以與學生互換角色,提出重點問題來問學生,或者採取分組的方式讓學生在課堂上討論,互相答疑解惑後提出有深度的問題,亦可專門設置課余時間作為答疑時間來請學生們積極提出問題,每周兩到三次從而養成提問的習慣。
三教會質疑的方法,使學生會問
教會學生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首先教師要善於問才能啟發學生會問,在備教案時,多些聯系生活實際的教學內容,而教師的提問也要有趣味性,以免過於機械使學生感到乏味。
1.從課題中發現問題
對於不懂的知識產生了疑問,就直接問出自己弄不懂的,將最基本的知識弄通弄懂,在理解了原理之後與生活實際想結合又想出了什麼新的發現,這都要通過教師從旁輔助以引導學生的問題意識走上正軌從而拿到新課題時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從課題本身切入,在看到一個新的理論知識時,第一反應出的疑惑是什麼,引導學生從基本處著手通過一個個自問來弄懂知識。而在通過這個知識聯想到另一個知識點,這種舊知向新知的遷移過程中,學生發現了怎樣的內在聯系與問題,在教師沒有解惑之前他們自己會有怎樣的想法,如何舉一反三來學習更多的深層次的內容,這樣一步步引導下來更有效果。
2.從反面處發現數學問題
在正面研究了問題之後,教師可以運用逆向思維來開拓學生的思維方式。從事物的反面來思考,讓學生發現問題,從而敢於質疑。有時候當學生們面對這個問題局限在了固定模式當中時,教師通過舉例來提示學生從反面進行推論,這樣跳出以往的思維空間促使學生發散思維,提高創新能力。尤其是在進行假設論證的教學活動中,以此來引出課題。
四注重評價,激勵學生問問題
學生提問後,教師的評價是鼓勵學生的探索精神更是對問題的深刻分析,讓同學們理解到這個問題的意義所在,注重評價以學生為主體,建立起師生互評的學習體系,以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精神。一方面,通過提出問題來深刻學習理論知識,讓積極質疑貫穿整個學習過程,讓學生帶著問題進教室。另一方面,在課堂學習中不斷發現問題,以更清晰的分析各知識點的內在聯系,對數學學科有更加全面的了解。教師在評價時要注意不可過於公式化,對學生都是千篇一律的評價,要因人而異體現出個人特色,也不能不切合實際,過度表揚以避免學生驕傲自滿,也不必太過權威,造成學生心理壓力,適當帶有真情實感使學生更有動力。
總之,「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當今數學教學的重要環節,學生提不出問題的數學課是沒有效果的教學活動,教師應該以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來改善教學
8. 如何培養小學數學問題意識的開題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課程改革的深入,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的變革,要求課堂教學從課程的管理、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方法、課堂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進行質的變革。數學教學新大綱強調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當給學生留下問題,沒有問題的課堂教學法反而是不成功的,這是新時代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曾經說:「創造始於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創造,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造。」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教師怎樣做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訓練學生思維」的問。 學生學習數學不能一味聽教師講,「提出問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師向學生提問,教師起旁敲側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學生要學會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必須要讓位,要從思想上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師生在課堂上的角色。教師要能與學生平等交往,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創造潛能以及好奇心所引發的「問題」潛力,正確看待每個學生的提問。教師也要學會傾聽,敢於用實事求是的態度面對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他們勇於提出各種新奇的數學問題,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差異。要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當成師生生命價值的構成部分。 生1:1+3等於4。 生2:1+4等於5。 生3:老師我知道:分別等於6、7、8。 師:同學們同意嗎?生:同意!師:用你的最快速度記下這些加法運算,一會兒來考考大家!……學生背誦,當學生背誦一段時間後,教師說運算、指名回答結果,對的肯定,錯的指名修正。 我想:在學生回答出標準的答案後,教師應該追問一句「為什麼?你是怎樣想的?」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訓練,留給學生表達數學思維過程的機會。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他們原有數學認知結構與新知相互產生同化和順應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往往運用已有的觀念和意識去解決和接納新的概念和方法。所以,教師應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並將其作為教學的實際出發點,從提高自身提問的藝術水平入手,提問講究啟發性、開放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提的問題不只是「這一題答案是什麼?」而是要問學生:「你是怎麼知道這個結果的?」在老師精妙的一問中,學生開始就進入激奮狀態,心中有了急待解決的問題,求知慾也強,參與性也積極,常常會出現教師一問激起學生「千千問」。一位好的數學教師,一定會注意學生數學思維過程及思維過程的表達,因為他不僅給回答問題的學生帶來訓練思維好處,還會使其他學生受到問題意識的培養。 二、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問」問題。 首先,教師應該創設民主氛圍。 在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處於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當中。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於思維,敢於質疑。我們教師要變「一言堂」為師生互動。在課堂上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學困生更應該傾注以愛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師的厚愛和關注,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角色距離,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另外我們教師還應該允許學生質疑「出錯」,這是學生敢於質疑的前提。 其次,教師應該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提問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較好的創設條件,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增強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慾望,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的問題情境,努力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數學問題情境中,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迫使學生想問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如在教學「商不變規律」之前,可為學生講述猴王利用此規律為貪心小猴分桃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是猴王聰明還是小猴聰明?課前為學生講這個故事能很好地創設問題情境,猴王為什麼會這樣分呢,它利用了什麼規律了!這就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很想找到問題的答案。因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創設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掌握新知。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營造寬松、自由、民主的教學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學生自身的畏懼心理,激發學生內在的探索需求,從而敢於提問。 三、注重方法引導,讓學生「會問」問題。 1、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不會提問題的學生不是一個好學生。」現代教育的學生觀要求學生能獨立思考,有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應從培養他們的積極思考,學會提出疑問開始。
9. 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隨著社會的飛速發展,課程改革的深入,課程目標、課程結構、課程內容的變革,要求課堂教學從課程的管理、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方法、課堂教學評價等諸多方面進行質的變革。數學教學新大綱強調以問題為中心的學習。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應當給學生留下問題,沒有問題的課堂教學法反而是不成功的,這是新時代學生素質教育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曾經說:「創造始於問題,有了問題才會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有找到獨立思路的可能,有問題雖然不一定有創造,但沒有問題一定沒有創造。」因此,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那麼,教師怎樣做才能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教師轉變教學觀念,提「訓練學生思維」的問。
學生學習數學不能一味聽教師講,「提出問題」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教師向學生提問,教師起旁敲側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學生要學會提出問題。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必須要讓位,要從思想上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改變師生在課堂上的角色。教師要能與學生平等交往,相信每個學生都有一定的創造潛能以及好奇心所引發的「問題」潛力,正確看待每個學生的提問。教師也要學會傾聽,敢於用實事求是的態度面對學生的提問,鼓勵學生質疑問難,引導他們勇於提出各種新奇的數學問題,尊重學生人格和個性差異。要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把課堂當成師生生命價值的構成部分。
生1:1+3等於4。
生2:1+4等於5。
生3:老師我知道:分別等於6、7、8。
師:同學們同意嗎?生:同意!師:用你的最快速度記下這些加法運算,一會兒來考考大家!……學生背誦,當學生背誦一段時間後,教師說運算、指名回答結果,對的肯定,錯的指名修正。
我想:在學生回答出標準的答案後,教師應該追問一句「為什麼?你是怎樣想的?」教師應該注重學生的思維過程訓練,留給學生表達數學思維過程的機會。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是他們原有數學認知結構與新知相互產生同化和順應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往往運用已有的觀念和意識去解決和接納新的概念和方法。所以,教師應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並將其作為教學的實際出發點,從提高自身提問的藝術水平入手,提問講究啟發性、開放性、創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的思維。提的問題不只是「這一題答案是什麼?」而是要問學生:「你是怎麼知道這個結果的?」在老師精妙的一問中,學生開始就進入激奮狀態,心中有了急待解決的問題,求知慾也強,參與性也積極,常常會出現教師一問激起學生「千千問」。一位好的數學教師,一定會注意學生數學思維過程及思維過程的表達,因為他不僅給回答問題的學生帶來訓練思維好處,還會使其他學生受到問題意識的培養。
二、創設寬松的教學氛圍,讓學生「敢問」問題。
首先,教師應該創設民主氛圍。
在教學中,教師作為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要努力營造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發揮,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使學生處於一種寬松的學習環境當中。學生心情舒暢,就能迅速地進入學習的最佳狀態,樂於思維,敢於質疑。我們教師要變「一言堂」為師生互動。在課堂上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真誠的微笑面對每一位學生,特別是對學困生更應該傾注以愛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師的厚愛和關注,真正體會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從而縮短與學生之間的心理距離、角色距離,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師生關系。另外我們教師還應該允許學生質疑「出錯」,這是學生敢於質疑的前提。
其次,教師應該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提問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最佳動力。如果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夠較好的創設條件,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增強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慾望,他們就有了學習的原動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創設一些新穎別致、妙趣橫生的問題情境,努力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數學問題情境中,來喚起學生的求知慾望,迫使學生想問個「為什麼?是什麼?怎麼樣?」如在教學「商不變規律」之前,可為學生講述猴王利用此規律為貪心小猴分桃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是猴王聰明還是小猴聰明?課前為學生講這個故事能很好地創設問題情境,猴王為什麼會這樣分呢,它利用了什麼規律了!這就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慾和好奇心,很想找到問題的答案。因此,教師必須從教材和學生心理特點出發,創設富有趣味性、啟發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探究問題,解決問題,掌握新知。
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積極營造寬松、自由、民主的教學氛圍。只有這樣才能消除學生自身的畏懼心理,激發學生內在的探索需求,從而敢於提問。
三、注重方法引導,讓學生「會問」問題。
1、鼓勵學生質疑問難,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
著名教育家顧明遠說:「不會提問題的學生不是一個好學生。」現代教育的學生觀要求學生能獨立思考,有提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首先應從培養他們的積極思考,學會提出疑問開始。數學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僅要善於設問,還要有所發現甚至有所創新。如教學《角的度量》一課,認識量角器時,讓學生自己觀察量角器,問:「你發現了什麼?」「你有什麼問題可以提?」通過觀察思考,學生會問:「為什麼有兩個半圓的刻度呢?」「內、外兩個刻度有什麼用處?」「只有一個刻度會不會比有兩個刻度更方便量呢?」「為什麼要有中心的一點呢?」等等,學生能提出各種不同的看法。教師不僅要鼓勵、引導學生善於發現問題,敢於發表自己的看法、見解,而且要創設條件,提供質疑的機會。有意識地留給學生充分的思考時間,讓他們去理解知識,產生種種疑點,並誘導學生對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從而提高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
2、教師對提出的好問題要適當給予表揚並加以分析,逐步引導學生會提問題。
針對學生不會問的現象,教師要適當給予鼓勵和表揚並加以分析,讓學生明白這個問題為什麼提得好?如:在講解除數是兩位數的筆算除法中的例3和例4時,學生理解了試商要先求出除數的近似數,用近似數(即相近的整十數)試商比較快。針對這個方法有的同學就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如果除數是25或26呢?沒有相近的整十數,怎麼試商比較快?聽完之後,我馬上肯定這個問題提的好,並說明這是下兩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同學現在就想到,說明他非常愛動腦筋,思維比較超前,並表揚這個同學不局限於理解和掌握教師講的內容,而是積極思考,想到了它的特殊性,說明他學習主動,思維敏捷,能舉一反三,希望同學們向他學習。只要提出好的問題我就給予肯定,並分析這個問題好在哪裡,逐步引導學生會提問題。
3、教會學生提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
由於教學內容的不同,致使產生問題的方式也是多樣的,教師應針對數學問題的不同類型,採取不同策略,誘導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或者在已有結論之間進行對比分析、獨立概括,提出概括性問題;或者通過觀察、類比、想像等,提出猜想型問題;或者對基本問題多角度、多方面的發散思考,提出引申型問題;或者針對概念、性質等理解和應用中存在的矛盾,提出批駁型問題;或者對一些不對稱、不和諧、不完整、不統一的因素,提出完善型問題等。
對於高年級學生,教師可引導學生自己學會提問題,比如在從舊知到新知的遷移過程中、內在聯繫上發現和提出問題;從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問題,提出有價值的問題,逐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求異思維。
實踐證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要使學生能夠提出一些有價值、有意義、有思考性的問題,就需要教師的指導、點撥。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運用多種教學手段,研究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慾望,激活學生的思維活動,這樣才會逐步提高學生的問題意識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擁有一顆善於發現問題的心靈,才能使我們的數學教學有更廣闊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