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小學學科 > 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

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

發布時間:2020-12-25 21:28:43

㈠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閱讀審題能力

小學數學中,學生的審題是否准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解決問題准確率的高低。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充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針對學生解決問題時在審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和思考,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學生在審題中存在的問題
(一)讀題困難
1.文字閱讀困難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常常會碰到讀題困難,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既有識字上的障礙,又有理解上的困難。隨著學生識字量逐步的增大,讀題困難集中到理解這一點上。尤其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讀懂題意成為最突出的問題。而很多學生往往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述題意。
2.獲取信息不全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面臨更大的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挑戰,他們得根據學習的需要,通過閱讀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但是有些學生往往不能完整地提取已知條件、未知條件特別是隱含條件。還有一些圖文結合的解決問題,條件給的不明顯,需要從圖中或文字中去挖掘,這樣的題學生比較困難。
如在教學《用連除解決問題》有這樣一道練習題:18片鈣片裝一瓶,小輝每天堅持吃,早晚一次,每次三片。一瓶葯夠吃幾天? 18÷3=6(天), 學生只注意了用文字表示的「每次三片」,卻忽視了「早晚一次」這條信息(即每天需要吃兩次),學生沒有完整的提取題目中的信息。
3.生活知識經驗匱乏
受到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的影響,他們的一些生活經驗比較粗糙,對事物的認識存在著片面性,這些生活經驗的不足,往往會給學習帶來一定的錯誤。如人教版二下第95頁第8題,學生在解決「下半場2隊得了( )分」這個問題時,由於缺少生活經驗,沒有讀懂籃球賽上下半場比分之間的聯系,直接回答:「下半場2隊得了67分。」
4.信息混淆
新課程跳出「人為應用題」的框架,改變問題情景的呈現方式,由單一的小情境逐漸轉向包含多元信息的問題情景。當題目有很多的信息時,學生往往不能透過繁雜的現象抓到本質的東西,不會從中篩選提煉有用的信息。
(二)推理能力欠缺
正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審清題目中所蘊含的數量關系,學生對於這種抽象數量關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如四上第48頁第7題,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出現如下錯誤:16×3﹣16=32(元);16×3÷(3+1)=12(元)。此類錯誤原因在於學生對「買3棵送1棵」這句話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將其中隱含的信息分解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從而使問題指向不能,解題思路混亂。
針對上述現象,教師必須隨著學生認知特點的變化,對學生進行必要、適時的審題能力培養,這樣才能及時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發展。
二、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
(一)重視讀題,理解題意
1.有序的讀取信息和問題
低段解決問題的題材開放,呈現形式豐富,主要有圖畫、對話、表格等,這對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集信息,讀懂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必備的環節。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低年級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把這些所謂的「信息」過目了一下,就急於動筆,沒有看清題目中的數據、問題以及關鍵字的意思。因此,教師要對學生收集信息加強指導。在呈現情境圖後,圖中的信息可能不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的,首先理清圖中信息的順序,然後學會從具體的圖畫或對話中收集相應的信息。經過嘗試,我覺得可以引導學生採用「①②③讀題法」,「①」是先看的條件,「②」是後看的條件「③」是問題。無論是圖畫的實際問題,還是圖文結合的實際問題,或者純文字的實際問題,在學生初步讀題後,都可以標出「①②③」。如一年級下冊第71頁的第11題:
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讀讀題目的意思,然後問「你覺得這兩個信息哪個放前面更合適些,最後讓學生說說這兩個信息的關系。只有學生能有條理地表述各個信息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題意。
2. 指導信息中蘊含的意思
受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低段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理解題目的意思,這時老師需要及時地指導題目中蘊含的意思,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述題意。在此過程中,學生將題目的意思轉化成了自己的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47頁第3題:其中第一個問題,部分學生可能不知道怎麼解決,那麼老師可在此處作適當的鋪墊。「要求籬笆長多少米,其實就是要我們求什麼問題?」通過鋪墊學生就會明白其中就是要算出這個長方形菜地的周長。
3.聯想信息之間關系
有些題目中信息比較隱蔽,不易察覺,或者信息的數量雖然較多,但與所要解決問題並不一一對應。如何才能讓學生准確地找到有用信息呢?實驗證明應該讓學生主動尋找、運用一定的邏輯思維選擇有用信息。其實培養學生聯想信息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很不錯的方法。例如人教版三年級上冊第25頁,科技園上午有遊客852人,中午有265人離去。下午又來了403位遊客,這時園內有多少遊客?全天園內來了多少遊客?理解了題目中的三個信息後,先讓學生讀一個問題,想問題的意思,思考與解決這個問題有直接關聯的兩個信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體會到「這時園內有多少人?」也就是「現在園內有多少人?」,與這個問題有直接關系的兩個信息是:「下午來了403 位遊客和中午還留下多少遊客」。說到這里,學生可能會興奮地指出這道題應該先求出中午留下的遊客人數,再求出這時園內有多少人。解決第二個問題前,教師再次讓學生細讀問題,比較與第一個問題有什麼不同,即體會問題的意思,然後依舊思考與這個問題直接有關的兩個信息是什麼?很明顯,學生找到了與之相關的信息,提出了兩組相關聯信息:上午園內人數與下午園內人數、現在園內人數和已經離去人數。通過聯想推理,梳理了錯綜復雜的關系,明晰數量關系,問題也就迎刃而解。
(二)數量關系,分析到位
數量關系是指解決問題中已知數量與已知數量,已知數量與未知數量之間的關系。理解數量關系是解決問題的基礎,所以從解決問題教學的一開始,教師就要注重培養學生分析數量關系的能力,著重抓好分析數量關系這一環節。如爸爸的身高是170厘米,比丁丁高45厘米,丁丁的身高是多少厘米?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1.誰和爸爸在比,即把第二個信息補充完整,2.爸爸和丁丁的身高誰高,誰矮?3.爸爸的身高可以看成兩部分,一部分和丁丁的身高一樣高,一部分就是比丁丁多的45厘米。4.去掉比丁丁高的身高,就是丁丁的身高,所以得用減法計算。通過這樣的分析和說理,使學生能夠將數量關系從解決問題的情節中抽象出來納入到已有的概念中去。那麼學生就僅依靠對題中某些詞語的臆斷或盲目嘗試來選擇演算法,比如看到多就想到用加法,看到少就想到用減法。
在理解數量關系之後,讓學生體驗觀察、思考、回答老師提出的引導性的問題,有條理的分析過程。通過反復訓練,既能發展學生分析和推理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今後解更復雜的解決問題打下基礎。
此外,在教給審題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審題訓練來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提高他們的審題能力。正確的解題,審題是關鍵,因此教學中必須多注重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使學生能認真細致、全面准確地審題,養成仔細審題的好習慣,為解題做好充分的准備。

㈡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 楊衛莉

寶平路小學 楊衛莉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學得很認真,課堂氣氛也很好。可做作業卻錯了一大片;考卷發下起來以後,學生後悔地說:「我都會做,怎麼就做錯了?」「這么簡單的題,當時怎麼就做錯了?」這種情況,家長、學生和部分老師常常歸結為不認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馬虎惹的禍呢?其實,在粗心、馬虎的背後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小學生審題能力的高低強弱,直接影響到解題過程的正確與否。我們開始反思,學生的審題能力為何會如此薄弱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與我們的教學有沒有關系呢?我們又該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呢?一.分析學生審題能力薄弱的原因1.教師教學方面的原因(1) 對學生審題習慣培養不夠重視。從教學過程看,教師總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或擔心教學內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備課時准備的內容講完,教師把課堂教學看成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考慮學生應該學會些什麼?學生學會了多少?(2)包辦代替使學生形成依賴。課後練習除了鞏固知識、反饋信息外,也有審題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種能力培養的功能,教師的包辦代替,讓學生失去了這種機會,學生等待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有了依賴性。潛移默化中學生失去了思考的積極性和習慣。到了考試暴露問題時,老師自認為自己教得很好,講得很明白,而學生沒學會,就覺得是學生能力不行,其實這都是老師急於求成的後果。2.學生自身的原因(1)知識儲備少小學生識字量有限,在讀題中往往會遇到不認識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於是便有了「讀半邊字」或者索性就跳讀的現象,導致弄不清題意;即使能勉強讀完的,但或者停頓錯誤,或者不明白字詞意思,也會弄錯題意。例:一些學生不認識題目要求中生字,蒙著來,就不能正確地理解題目含義。(2)消極的心理因素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心理障礙,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地,積極地,有意識地從學生心理傾向中分析出產生審題障礙的主要原因,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開啟思維之門,下面結合教學實例,分析一下學生審題中產生障礙的主要表現:①思維定勢思維定勢也可稱為思維慣性,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傾向。是指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形成的自己所慣用的、格式化的思維模式,面對問題,自然地沿著特定的思維路徑,對其進行思考與處理。思維定勢有利於學生處理單純的學習問題,但對於新的相對復雜的問題,則往往表現為處理盲目,思考缺乏廣度與深度。做題時孩子們往往沒把題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 「老印象」辦事。學生一看到題目便以為是平時做過的,產生這類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②懶惰心理懶惰是一種好逸惡勞,不思進取,缺少責任心,缺少時間觀念的心理表現。小學生的懶惰表現尤為突出,不僅僅體現在平時的活動中,更深深地影響了思想。有的由於平時的依賴性較強,一遇到需要動腦思考的題目,便主動放棄,希望依賴別人。表現在審題上,便是遇到題目比較長,比較難讀通,難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認真讀,內心主動把它歸為不會做的題目。(3)不良的審題習慣很多學生作題急於求成,讀題時,缺乏耐心、細心,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讀題時不能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現象所吸引,如題目中圖中艷麗的色彩、可愛的形象等。遇到長的題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讀完,斷章取義,遇到不認識的字時,隨便猜測,而不去認真的朗讀思考。二.教給孩子有效的審題方法(一)動口朗讀是審題清晰的基礎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中高年級學生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1、認真仔細,讀准確。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司空見慣的問題。而事實上題目並不是他們「經驗」里的樣子,題目的意思已經發生改變。為了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同時,要求學生輕讀後再默看題,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讀題能力。2、咬文嚼字,讀懂題。咬文嚼字就是要善於抓住閱讀題、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中的關鍵字、詞或句,准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在讀題審題的過程中抓住重難點是學會審題的最高境界。學生一旦能在讀題的過程中能找到的重點詞和關鍵句,並能在此處仔細品味、認真思考,從中發現文字背後的含義,便會達到融會貫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學生要分三步讀:第一遍閱讀要解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為流利閱讀掃平障礙,第二遍,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畫出重點詞語。第三遍,仔細推敲字、詞、句的准確含義,已達到理解題意。只有學生在審題中養成認真推敲、咬文嚼字的習慣,才能真正理解題意。為了讓學生能把認真讀題、仔細推敲的過程表現出來,強化學生認真審題的意識,我要求學生一邊讀題時,一邊圈圈點點,把重要的字詞做上記號,提醒自己注意。當然,所謂的大聲朗讀只能在平時的訓練中進行,真正考試時只能是默讀。3.強化訓練,及時鼓勵。在教給審題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審題訓練及熱情鼓勵,以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和提高審題的能力。在平時教學中,對於圈對關鍵詞並解答正確的學生,我還給予作業或考試卷上加分法來激勵,正是基於這種多形式,多渠道的對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指導和訓練,因而,所教學生的審題能力及解題的准確性都大大提高。(二)悉心觀察是審題全面的保證對題目意思能正確領會,還需要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心理學認為,觀察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它是知覺的高級形式。同時,觀察與思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觀察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地伴隨著思維活動。教師還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1.觀察要有順序地進行比如,出示一道例題圖,學生總是雜亂無章地觀察著,還有的孩子重復著回答別人已經回答過的數學信息,這種現象我們經常會遇到。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往往被情景圖中艷麗的色彩、可愛的形象所吸引,看到什麼就什麼就說什麼,缺乏條理性,因此,教師在學生看例題圖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教給學生觀察圖畫的順序,這樣學生就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順序地觀察插圖上的景物,說出有價值的數學信息,避免出現遺漏或是重復的情況了。2、觀察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生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里,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解讀。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三)重視學生的認知基礎不同學生的認知基礎大不相同,這不僅與他們的年齡有關,還與他們的生活背景有關。高段的學生認知能力相對而言較強些,也有著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一些較為復雜的題目也能自己審題分析並有序地做下去。因此,在平常的練習中,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讀題、審題、分析題意。對於學生不理解的地方要耐心講解,直到學生理解為止,注重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以便學生在以後的練習中能自己解決相關的題目。(四)、作業講評作業講評是學生獲得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學生中的作業錯誤,都是由於審題的不仔細所造成的。通過作業的講評,分析解題中造成的錯誤原因,溝通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有益於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通過作業的講評,學生能認識存在錯誤的原因。教師利用講評,進一步補充一些練習題供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發現,把學生的思維活動積極地調動起來。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做對題目的開端,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把一些審題中出現的不好的審題習慣扼制住。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它幾乎無捷徑可走,只有在學生自己反復的練習、教師的分析指導中逐步養成。學生經過了嘗試,才會有體會和感受,才會更深刻地理解教師的分析、指導,而教師的包辦代替只能扼殺學生的思想。在今後教學中還要經常提醒學生仔細讀題,認真審題,要不斷做學生的表率,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題的正確率,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㈢ 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數學審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當老師讓學生找出錯題的原因時,大多數學生都認為是沒有看清題目要求或沒有讀懂題意。當老師叫他們再把題目要求讀一讀,重做一遍時,很多學生就能正確解答。因此老師誤認為是孩子們的「粗心」和「馬虎」造成的。可仔細想來在「粗心、馬虎」的背後顯露出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和消極思維定式。所以要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從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入手。正確審題無疑是有效解決問題的前提與關鍵,而消極的思維定式卻給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帶來了極大影響,導致在解決問題中常常出現錯誤。
1. 憑感覺、憑印象的思維惰性。學生最先接觸的思維和方法,牢固掌握的內容,往往在學生的大腦皮層中形成深刻的印象。他們習慣性地使用第一印象思維,解題過程中忽視了認真審題,僅憑感覺、憑印象,造成「先入為主」思維方式,從而限制了對問題的分析范圍,解題方法定型化。
2. 學生容易受到對例題強化信息的影響。平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數學同類例題反復講解,過多強化,就容易讓學生死記硬背,進而形成強信息。這種強信息往往會使學生的正確思維受到干擾。
3. 對以往積累的經驗給予過多的依賴,妨礙創造性思維的發展。學生受思維定式的影響,不認真讀題,一看題目好像做過,急於下筆,至於題目的條件和問題都沒有看明白,對於挖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擴展解題思路更無從談起。這樣的學生,他們往往注重了知識的記憶,而忽視對題目中數量關系的深入細致的理解和分析,從而在解題中思路單一,思維受到局限性,創造性思維得不到發展。
由此可見,思維定式對於學生解題的消極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如果不認真仔細地去理解和推敲,而一旦題目中條件有所變化,受思維定式的消極影響就會導致解題失誤,久而久之,學生的解題能力就會逐漸下降。針對以上情況,我們如何克服消極思維定式,培養學生審題能力,讓學生來正確解決問題呢?本人認為應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一、加強概念教學,巧用思維定式
概念教學是為解決數學問題打好基礎的教學,是解決數學問題的依據。我們在教學中發現,不少學生對於基本的數量關系、公式等理解不透徹,掌握不牢固,而這方面知識的薄弱也嚴重製約著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師在概念教學方面要下功夫,對於基本的數量關系如「路程=速度×時間,比例尺=圖上距離÷實際距離;以及一些圖形的周長、面積、體積公式」等等,要讓學生達到非常熟練的程度,做到能舉一反三。這樣,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就能根據已有的概念知識進行解題,最大化地巧用思維定式的優點,達到靈活解題的目的。
二、引導讀題,培養學生理解能力
正確指導學生認真讀題,養成良好的讀題習慣,就為審題和解決問題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一是讀。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前提。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做准備。在讀題方面上教師一定要大膽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完成,讓學生養成獨自讀題的習慣。在讀題習慣的培養上,學會抓住關鍵字,重點詞。比如說這樣一道題目:「一個機耕隊用拖拉機耕6.8公傾棉田,用了4天。照這樣計算,再耕13.6公傾棉田,一共要用多少天?」問題中的 「再」和「一共」就容易被粗心的同學弄丟,錯誤結果自然出現。所以我們要求學生在讀題時認真仔細,找出題中的關鍵字,發現題目中隱藏的所謂「陷阱」詞。
二是說。學生通過讀題推敲後,要學會用自己的語言將題意能夠口述出來。在審題中,不管學生審題正確與否,都要培養學生養成想說、會說、敢說的習慣。通過說,學生之間可以相互取長補短,讓他們在思考和爭論中加深理解,提高審題技能。
三、對比教學,防止混淆
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防止思維混淆。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同類題型比較分析,找出同類題型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從中發現問題,使學生對知識的可利用因素和容易混淆因素進行辨別區分。如(1)一根繩子長3米,用了4/5米,還剩多少米?(2)一根繩子長3米,用去了4/5,還剩多少米?學生在這里必須弄清楚4/5米和4/5,一個是數量一個是分率,它們表示的意義完全不同。
四、扎實進行基本功訓練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扎實的基本功訓練,讓學生能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去發現,去創新。
1. 一題多問。一題多問是指相同條件,啟發學生通過聯想,提出不同問題,以此促進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例如:六年級二班有男生25人,女生20人.
(1)男生是女生人數的幾分之幾?
(2)女生是男生人數的幾分之幾?
(3)女生是男生人數百分之幾?
(4)男生人數比女生多百分之幾?
(5)女生人數比男生少百分之幾?
2. 一題多變。通過變換題目中的條件或問題,有助於促進和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例如:「某商店運來西瓜360箱,______,運來哈密瓜多少箱?」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能根據題目中給出的已知條件和問題,補充另外的一個或者多個條件,變成了多道解法不同的應用題。這樣的練習,一方面加深了學生對數量關系的理解,使學生的思維從具體不斷地向抽象過渡,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發展了學生的邏輯思維,提高了學生分析、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3. 一題多解。在一題多解的訓練中,可培養學生從一個問題的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抓住問題的實質,既可擴大知識面,深化知識結構,又可活躍求異思維。
如教學「一個班有48人。班主任在班會上問『誰做完了語文作業?這時有37人舉手。又問『誰做完了數學作業?這時有42人舉手。最後問『誰語文、數學作業都沒做完?沒有人舉手。你算算看:這個班語文、數學作業都做完的有多少人?」引導學生以線段圖為思考依據分組討論,終於匯報出以下四種方法:
生1:①先求出沒有完成語文作業的有48-37=11(人);再求出沒有完成數學作業的有48-42=6(人);最後從全班人數中,去掉沒有完成語文、數學作業的人數,就是兩科作業都完成的人數48-11-6=31(人)。
生2:先求出沒完成語文作業的人數48-37=11(人),從完成數學作業的42人中,去掉未完成語文作業的11人,就可以求出兩種作業都完成的人數42-11=31(人)。
生3:先求出沒有完成數學作業的人數48-42=6(人),從完成語文作業的37人中,去掉未完成數學作業的6人,就可以求出兩科作業都完成的人數37-6=31(人)。
生4:因為做完語文作業的37人中有做完數學作業的,同時做完數學作業的42人中也有做完語文作業的,如果把兩者加起來,那麼既做完語文作業的又做完數學作業的,就統計了兩次。因此從37人加42人的和里減去全班總人數48人,就是兩科作業都做完的人數。算式為37+42-48=31(人)。
以上是學生在討論中得出了一題多解的思考過程。通過這個充滿探索和自主體念的過程,學生不僅掌握了這道題的多種解法,也獲得了成功的體念,增強學好數學的信心,同時也能體現現代教學思想的演算法多樣化,培養了學生的求異思維。
總之,消極思維定式在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中雖然有負面影響,但是只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採取積極的態度和有效的措施,努力抓好審題能力的培養這一環節,學生的分析、判斷、推理能力以及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會進一步發展,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㈣ 如何有效培養小學生數學的審題能力

如何有效培養小學生數學的審題能力
我認為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可以採用以下的培養策略。
(一)、閱讀習慣——審題的前提
實踐表明,構成一些學生學習數學感到困難的因素之一是他們的閱讀能力差,在閱讀和理解數學內涵方面特別無能。的確,許多學生讀題時一目十行,在未加充分思考的情況下就盲目的按已知條件去碰數,影響了解題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重視數學閱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讀准。讀題是解題的起步,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做准備。教學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應做出明確的規定,如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弄清題目情節,分離條件與問題,理清題目結構。因為數學題目中多讀一字或少讀一字,意思可能會大相徑庭。如:本學期我上的示範課「求一個數上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這節課,在講例題時:「華龍商場共有電視機65台,已賣出25台,賣出的是總台數的幾分之幾?」
我出示例題後,我緊接著出示「審題能力」的(1)讀准:(讀題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或默讀,讀題時不添字、不漏字、更不能讀錯字,應把句子讀通順)
讓學生根據要求讀題,再指名學生展示讀題,看學生讀的是否規范、標准。讀的好的應給於表揚。
2、標記。為了促使學生在讀的同時加強感知,可指導學生在關鍵的、重要的字詞下面做標記,養成認真讀題的習慣,以便讓他們排除一些無意注意的干擾,在解題時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有的題目中提到的「多」、「少」、「除」、「除以」等比較容易忽視或容易混淆的字詞可加著重號,可為正確解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如:進行完讀准後又出示(2)標記:(要求找出題目中的重點字、詞、句子,並做標記)
讓學生找重點字、詞、句子,並做標記。
指名學生匯報。
3、表達。學生「數學語言」的特點及掌握數學術語的水平,是其智力發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標,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理解能力差,理解問題常常發生困難和錯誤。因此,在學生讀題後要重視數學的表達,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題目的情節、問題、條件逐一表述出來,把題目內容轉化為鮮明的表象,通過有聲言語活動,使學生對題目的結構意義達到正確完整的理解。如:最後出示(3)表達:(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概括題意)
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概括題意。概括好的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表達出:「25台是65台的幾分之幾」。
鞏固練習時也按照「審題能力」的三個步驟進行練習。本節課學生學得很好,都能按照此方法來認真審題並能正確解答此類題目。
(二)、分析綜合——審題的核心
綜合是指從條件推出問題,即從因到果;分析是指從問題追溯到條件,即問果索因。隨著學生思維自覺性的增強,在審題時,不僅讀懂題意,而且在頭腦中通過分析綜合建立已知和未知的橋梁,溝通兩者之間的聯系,這是審題的核心,也是解題思維過程的核心環節。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審題過程中的分析綜合能力。
(三)、圖中會意——審題的突破
應用題呈現的問題情境總是精煉、概括、抽象的數學語言,像工程問題、相遇問題等工農業生產中的一些專用詞語或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缺乏一定的知識經驗儲備,給題意的理解帶來困難。這就要求依靠再造假象,將題目包含的信息轉化成一定的直觀形象(如線段圖、表格等),依靠對直觀的感知來支持抽象思維,使審題有所突破,起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了圖這一具體形象的中介力量,能直觀地揭示題目中各種數量關系,有些學困生也能理清其中的關系了,審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審題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數學能力,抓好審題能力的培養這一環節,學生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以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會從無到有,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從而提高數學的解題能力。
這也許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同學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加油!

㈤ 如何提高小學數學的審題能力

我認為要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可以採用以下的培養策略。
(一)、閱讀習慣——審題的前提
實踐表明,構成一些學生學習數學感到困難的因素之一是他們的閱讀能力差,在閱讀和理解數學內涵方面特別無能。的確,許多學生讀題時一目十行,在未加充分思考的情況下就盲目的按已知條件去碰數,影響了解題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重視數學閱讀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1、讀准。讀題是解題的起步,是培養審題能力的開始。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做准備。教學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應做出明確的規定,如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弄清題目情節,分離條件與問題,理清題目結構。因為數學題目中多讀一字或少讀一字,意思可能會大相徑庭。如:本學期我上的示範課「求一個數上另一個數的幾分之幾」的應用題這節課,在講例題時:「華龍商場共有電視機65台,已賣出25台,賣出的是總台數的幾分之幾?」
我出示例題後,我緊接著出示「審題能力」的(1)讀准:(讀題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或默讀,讀題時不添字、不漏字、更不能讀錯字,應把句子讀通順)
讓學生根據要求讀題,再指名學生展示讀題,看學生讀的是否規范、標准。讀的好的應給於表揚。
2、標記。為了促使學生在讀的同時加強感知,可指導學生在關鍵的、重要的字詞下面做標記,養成認真讀題的習慣,以便讓他們排除一些無意注意的干擾,在解題時提高自己的注意力。例如有的題目中提到的「多」、「少」、「除」、「除以」等比較容易忽視或容易混淆的字詞可加著重號,可為正確解題打下良好的基礎。如:進行完讀准後又出示(2)標記:(要求找出題目中的重點字、詞、句子,並做標記)
讓學生找重點字、詞、句子,並做標記。
指名學生匯報。
3、表達。學生「數學語言」的特點及掌握數學術語的水平,是其智力發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標,數學語言發展水平低的學生理解能力差,理解問題常常發生困難和錯誤。因此,在學生讀題後要重視數學的表達,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把題目的情節、問題、條件逐一表述出來,把題目內容轉化為鮮明的表象,通過有聲言語活動,使學生對題目的結構意義達到正確完整的理解。如:最後出示(3)表達:(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概括題意)
指名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概括題意。概括好的給予肯定和表揚。讓學生表達出:「25台是65台的幾分之幾」。
鞏固練習時也按照「審題能力」的三個步驟進行練習。本節課學生學得很好,都能按照此方法來認真審題並能正確解答此類題目。
(二)、分析綜合——審題的核心
綜合是指從條件推出問題,即從因到果;分析是指從問題追溯到條件,即問果索因。隨著學生思維自覺性的增強,在審題時,不僅讀懂題意,而且在頭腦中通過分析綜合建立已知和未知的橋梁,溝通兩者之間的聯系,這是審題的核心,也是解題思維過程的核心環節。因此,要注重培養學生審題過程中的分析綜合能力。
(三)、圖中會意——審題的突破
應用題呈現的問題情境總是精煉、概括、抽象的數學語言,像工程問題、相遇問題等工農業生產中的一些專用詞語或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學生缺乏一定的知識經驗儲備,給題意的理解帶來困難。這就要求依靠再造假象,將題目包含的信息轉化成一定的直觀形象(如線段圖、表格等),依靠對直觀的感知來支持抽象思維,使審題有所突破,起推波助瀾的作用。有了圖這一具體形象的中介力量,能直觀地揭示題目中各種數量關系,有些學困生也能理清其中的關系了,審題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審題能力是一種綜合性的數學能力,抓好審題能力的培養這一環節,學生的分析、判斷和推理能力以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就會從無到有,從低水平向高水平發展,從而提高數學的解題能力。
這也許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同學們堅持不懈的努力,加油!

㈥ 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的背景

對題目意思能正確領會,還需要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心理學認為,觀察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它是知覺的高級形式。同時,觀察與思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觀察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地伴隨著思維活動。教師還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

1.觀察要有順序地進行

比如,出示一道例題圖,學生總是雜亂無章地觀察著,還有的孩子重復著回答別人已經回答過的數學信息,這種現象我們經常會遇到。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往往被情景圖中艷麗的色彩、可愛的形象所吸引,看到什麼就什麼就說什麼,缺乏條理性,因此,教師在學生看例題圖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教給學生觀察圖畫的順序,這樣學生就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順序地觀察插圖上的景物,說出有價值的數學信息,避免出現遺漏或是重復的情況了。

2、觀察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里,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解讀。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

(三)重視學生的認知基礎

不同學生的認知基礎大不相同,這不僅與他們的年齡有關,還與他們的生活背景有關。高段的學生認知能力相對而言較強些,也有著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一些較為復雜的題目也能自己審題分析並有序地做下去。因此,在平常的練習中,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讀題、審題、分析題意。對於學生不理解的地方要耐心講解,直到學生理解為止,注重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以便學生在以後的練習中能自己解決相關的題目。

㈦ 淺談小學數學中如何有效培養孩子的審題能力

在小學數學中,學生的審題是否准確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解決問題准確率的高低。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要充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審題習慣,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針對學生解決問題時在審題中存在的一些問題,結合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做法和思考,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一、學生在審題中存在的問題
(一)讀題困難
1.文字閱讀困難
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常常會碰到讀題困難,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既有識字上的障礙,又有理解上的困難。隨著學生識字量逐步的增大,讀題困難集中到理解這一點上。尤其是在解決問題過程中,讀懂題意成為最突出的問題。而很多學生往往不能用自己的語言清楚地表述題意。
2.獲取信息不全
隨著年級的升高,學生面臨更大的搜集和處理信息能力的挑戰,他們得根據學習的需要,通過閱讀等多種途徑獲取信息。但是有些學生往往不能完整地提取已知條件、未知條件特別是隱含條件。還有一些圖文結合的解決問題,條件給的不明顯,需要從圖中或文字中去挖掘,這樣的題學生比較困難。
如在教學《用連除解決問題》有這樣一道練習題:18片鈣片裝一瓶,小輝每天堅持吃,早晚一次,每次三片。一瓶葯夠吃幾天? 18÷3=6(天), 學生只注意了用文字表示的「每次三片」,卻忽視了「早晚一次」這條信息(即每天需要吃兩次),學生沒有完整的提取題目中的信息。
3.生活知識經驗匱乏
受到小學生年齡特點和認識規律的影響,他們的一些生活經驗比較粗糙,對事物的認識存在著片面性,這些生活經驗的不足,往往會給學習帶來一定的錯誤。如人教版二下第95頁第8題,學生在解決「下半場2隊得了( )分」這個問題時,由於缺少生活經驗,沒有讀懂籃球賽上下半場比分之間的聯系,直接回答:「下半場2隊得了67分。」
4.信息混淆
新課程跳出「人為應用題」的框架,改變問題情景的呈現方式,由單一的小情境逐漸轉向包含多元信息的問題情景。當題目有很多的信息時,學生往往不能透過繁雜的現象抓到本質的東西,不會從中篩選提煉有用的信息。
(二)推理能力欠缺
正確解決問題的關鍵是審清題目中所蘊含的數量關系,學生對於這種抽象數量關系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難。如四上第48頁第7題,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常出現如下錯誤:16×3﹣16=32(元);16×3÷(3+1)=12(元)。此類錯誤原因在於學生對「買3棵送1棵」這句話缺乏深入的理解,不能將其中隱含的信息分解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信息,從而使問題指向不能,解題思路混亂。
針對上述現象,教師必須隨著學生認知特點的變化,對學生進行必要、適時的審題能力培養,這樣才能及時促進學生解題能力的發展。
二、培養學生審題能力的策略
(一)重視讀題,理解題意
1.有序的讀取信息和問題
低段解決問題的題材開放,呈現形式豐富,主要有圖畫、對話、表格等,這對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收集信息,讀懂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也是必備的環節。但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大多數低年級的學生在解決問題時,只把這些所謂的「信息」過目了一下,就急於動筆,沒有看清題目中的數據、問題以及關鍵字的意思。因此,教師要對學生收集信息加強指導。在呈現情境圖後,圖中的信息可能不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排列的,首先理清圖中信息的順序,然後學會從具體的圖畫或對話中收集相應的信息。經過嘗試,我覺得可以引導學生採用「①②③讀題法」,「①」是先看的條件,「②」是後看的條件「③」是問題。無論是圖畫的實際問題,還是圖文結合的實際問題,或者純文字的實際問題,在學生初步讀題後,都可以標出「①②③」。如一年級下冊第71頁的第11題:
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自己讀讀題目的意思,然後問「你覺得這兩個信息哪個放前面更合適些,最後讓學生說說這兩個信息的關系。只有學生能有條理地表述各個信息的關系,才能更好地理解題意。
2. 指導信息中蘊含的意思
受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的影響,低段學生在解題過程中可能會遇到不理解題目的意思,這時老師需要及時地指導題目中蘊含的意思,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來表述題意。在此過程中,學生將題目的意思轉化成了自己的認識,這樣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47頁第3題:其中第一個問題,部分學生可能不知道怎麼解決,那麼老師可在此處作適當的鋪墊。「要求籬笆長多少米,其實就是要我們求什麼問題?」通過鋪墊學生就會明白其中就是要算出這個長方形菜地的周長。
3.聯想信息之間關系
有些題目中信息比較隱蔽,不易察覺,或者信息的數量雖然較多,但與所要解決問題並不一一對應。如何才能讓學生准確地找到有用信息呢?實驗證明應該讓學生主動尋找、運用一定的邏輯思維選擇有用信息。其實培養學生聯想信息之間

㈧ 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的審題能力

審題,顧名思義就是對題目的含義進行分析、研究,從而正確地把握問題,理解題意,明確題目要求,確定答題方式等。審題是合理、正確解題的基礎,是獲取解題信息,最終達到圓滿解題的第一步。學生只有通過讀題,才能明確題意,為進一步的思考作準備。解決問題的前提是需要學生理解題意,明確題意,審題能力是至關重要的。沒有審題的能力,就談不上解決問題,更會影響學生的應試能力的培養。教會學生審題是很關鍵的。
我們在教學中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學生學得很認真,課堂氣氛也很好。可做作業卻錯了一大片;考卷發下起來以後,學生後悔地說:「我都會做,怎麼就做錯了?」「這么簡單的題,當時怎麼就做錯了?」這種情況,家長、學生和部分老師常常歸結為不認真。深入分析,是不是粗心、馬虎惹的禍呢?其實,在粗心、馬虎的背後暴露的正是學生審題能力的薄弱。從學生看到題目到動筆解題之間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這個過程便是審題。審題是解決問題的基礎和先導。審題能力是一種獲取信息、分析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它需要以一定的知識水平為基礎,更需要有良好的讀題習慣、有效的思考方法為保證。這種能力的獲得需要有一個學習、積累、反思、鞏固、發展的長期過程。小學生審題能力的高低強弱,直接影響到解題過程的正確與否。我們開始反思,學生的審題能力為何會如此薄弱呢?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與我們的教學有沒有關系呢?我們又該如何去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呢?
一.分析學生審題能力薄弱的原因1.教師教學方面的原因。(1)
對學生審題習慣培養不夠重視。從教學過程看,教師總擔心完不成教學任務,或擔心教學內容的不完整,急匆匆地把備課時准備的內容講完,教師把課堂教學看成完成教學任務,而不是考慮學生應該學會些什麼?學生學會了多少?(2)包辦代替使學生形成依賴。課後練習除了鞏固知識、反饋信息外,也有審題能力、分析能力等多種能力培養的功能,教師的包辦代替,讓學生失去了這種機會,學生等待教師的分析和講解,有了依賴性。潛移默化中學生失去了思考的積極性和習慣。到了考試暴露問題時,老師自認為自己教得很好,講得很明白,而學生沒學會,就覺得是學生能力不行,其實這都是老師急於求成的後果。2.
學生自身的原因。(1)知識儲備少
小學生識字量有限,在讀題中往往會遇到不認識的或者是不理解的字。於是便有了「讀半邊字」或者索性就跳讀的現象,導致弄不清題意;即使能勉強讀完的,但或者停頓錯誤,或者不明白字詞意思,也會弄錯題意。例:一些學生不認識題目要求中生字,蒙著來,就不能正確地理解題目含義。(2)消極的心理因素
學生在審題過程中,常常會遇到心理障礙,因此,要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教師在教學中要主動地,積極地,有意識地從學生心理傾向中分析出產生審題障礙的主要原因,採取有效措施,幫助學生開啟思維之門,下面結合教學實例,分析一下學生審題中產生障礙的主要表現:①思維定勢思維定勢也可稱為思維慣性,是一種習慣性的思維傾向。是指學生在學習實踐中形成的自己所慣用的、格式化的思維模式,面對問題,自然地沿著特定的思維路徑,對其進行思考與處理。思維定勢有利於學生處理單純的學習問題,但對於新的相對復雜的問題,則往往表現為處理盲目,思考缺乏廣度與深度。做題時孩子們往往沒把題目看完,或看完了不加思索,按「老印象」辦事。學生一看到題目便以為是平時做過的,產生這類錯誤的原因,主要是「思維定勢」的消極作用。
②懶惰心理懶惰是一種好逸惡勞,不思進取,缺少責任心,缺少時間觀念的心理表現。小學生的懶惰表現尤為突出,不僅僅體現在平時的活動中,更深深地影響了思想。有的由於平時的依賴性較強,一遇到需要動腦思考的題目,便主動放棄,希望依賴別人。表現在審題上,便是遇到題目比較長,比較難讀通,難理解的,就不去思考,甚至不去認真讀,內心主動把它歸為不會做的題目。(3)不良的審題習慣
很多學生作題急於求成,讀題時,缺乏耐心、細心,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讀題時不能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往往被一些表面現象所吸引,如題目中圖中艷麗的色彩、可愛的形象等。遇到長的題目更不能完整的把它讀完,斷章取義,遇到不認識的字時,隨便猜測,而不去認真的朗讀思考。
二.教給孩子有效的審題方法
(一)、動口朗讀是審題清晰的基礎
讀題是培養審題能力的第一步。通過讀題,使學生明確題意,為進一步思考作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對讀題的形式和要求做出明確的規定,中高年級學生如可以大聲讀、輕聲讀、默讀,要讀通句子、不漏字、不添字等,低年級的學生識字量少,閱讀速度慢,理解能力弱,這就需要教師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讀題方法的指導。1、認真仔細,讀准確。我們經常會發現,很多學生在解決問題時經常會用眼睛掃一遍,就急於動筆了,因為他們覺得這是司空見慣的問題。而事實上題目並不是他們「經驗」里的樣子,題目的意思已經發生改變。為了培養學生認真、嚴謹的學習習慣,我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求學生做到「字字出聲讀題慢」
。低年級的學生識字少,沒有達到一定的默讀能力,我要求學生出聲輕讀、用手指讀能幫助他們不漏字、不添字,讀懂意思。同時,要求學生輕讀後再默看題,詳細理解題目的意思,逐步提高讀題能力。2、咬文嚼字,讀懂題。咬文嚼字就是要善於抓住閱讀題、填空題、判斷題、選擇題中的關鍵字、詞或句,准確理解其表達的意義。在讀題審題的過程中抓住重難點是學會審題的最高境界。學生一旦能在讀題的過程中能找到的重點詞和關鍵句,並能在此處仔細品味、認真思考,從中發現文字背後的含義,便會達到融會貫通的意境。所以我要求學生要分三步讀:第一遍閱讀要解決不認識的字、不理解的詞,為流利閱讀掃平障礙,第二遍,要求學生邊讀邊思考,畫出重點詞語。第三遍,仔細推敲字、詞、句的准確含義,已達到理解題意。只有學生在審題中養成認真推敲、咬文嚼字的習慣,才能真正理解題意。為了讓學生能把認真讀題、仔細推敲的過程表現出來,強化學生認真審題的意識,我要求學生一邊讀題時,一邊圈圈點點,把重要的字詞做上記號,提醒自己注意。當然,所謂的大聲朗讀只能在平時的訓練中進行,真正考試時只能是默讀。3.
強化訓練,及時鼓勵。在教給審題方法的基礎上,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嚴格的審題訓練及熱情鼓勵,以培養他們認真審題的習慣和提高審題的能力。在平時教學中,對於圈對關鍵詞並解答正確的學生,我還給予作業或考試卷上加分法來激勵,正是基於這種多形式,多渠道的對學生仔細審題的習慣指導和訓練,因而,所教學生的審題能力及解題的准確性都大大提高。
(二)、悉心觀察是審題全面的保證
對題目意思能正確領會,還需要對題目進行正確、全面的觀察。心理學認為,觀察是人的一種有目的、有計劃的知覺,它是知覺的高級形式。同時,觀察與思維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在觀察的過程中自始至終地伴隨著思維活動。教師還必須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學會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1.
觀察要有順序地進行。
比如,出示一道例題圖,學生總是雜亂無章地觀察著,還有的孩子重復著回答別人已經回答過的數學信息,這種現象我們經常會遇到。由於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在觀察事物的時候,往往被情景圖中艷麗的色彩、可愛的形象所吸引,看到什麼就什麼就說什麼,缺乏條理性,因此,教師在學生看例題圖時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引導,教給學生觀察圖畫的順序,這樣學生就能按照老師的要求,有順序地觀察插圖上的景物,說出有價值的數學信息,避免出現遺漏或是重復的情況了。2、觀察要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
學生生活在信息豐富的社會里,生活經驗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資源,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一個經驗的激活、利用、調整、提升的過程,是自己對生活現象的解讀。數學學習離不開學生的生活經驗。
(三)重視學生的認知基礎。
不同學生的認知基礎大不相同,這不僅與他們的年齡有關,還與他們的生活背景有關。高段的學生認知能力相對而言較強些,也有著較為豐富的生活經驗,一些較為復雜的題目也能自己審題分析並有序地做下去。而低段的學生不管是認知能力,還是理解能力都比較弱,如果高估他們的認知能力,將自己理解起來簡單的題目想當然地認為學生理解起來也很容易,那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學生會出現各種類型的錯誤,練習的效果很差。因此,在平常的練習中,要以學生的認知水平來讀題、審題、分析題意。對於學生不理解的地方要耐心講解,直到學生理解為止,注重學生認知水平的提高,以便學生在以後的練習中能自己解決相關的題目。
(四)、作業講評。
作業講評是學生獲得信息反饋的重要途徑。學生中的作業錯誤,都是由於審題的不仔細所造成的。通過作業的講評,分析解題中造成的錯誤原因,溝通師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有益於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通過作業的講評,學生能認識存在錯誤的原因。教師利用講評,進一步補充一些練習題供學生思考,引導學生主動去探索、發現,把學生的思維活動積極地調動起來。
培養學生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很重要的,良好的審題習慣是做對題目的開端,教師必須時刻關注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努力把一些審題中出現的不好的審題習慣扼制住。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任務,它幾乎無捷徑可走,只有在學生自己反復的練習、教師的分析指導中逐步養成。學生經過了嘗試,才會有體會和感受,才會更深刻地理解教師的分析、指導,而教師的包辦代替只能扼殺學生的思想。在今後教學中還要經常提醒學生仔細讀題,認真審題,要不斷做學生的表率,傳授他們審題的技巧及方法,提高解題的正確率,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提高教學效果。

閱讀全文

與小學生數學審題能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