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公立是陰歷還是陽歷
公歷是陽歷.
農歷是陰歷.
B. 公歷和農歷是如何換算的
公歷和農歷之間是不能換算的,二者採用的計算方法不同,沒有特殊關系可以查詢,只能分別計算。
公歷是陽歷的一種,陽歷就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
公歷別稱公元、西歷、西元等,是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歷法。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
公歷是一種平均太陽歷,只有回歸年,不管朔望月。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365.2422天,因此,平均每4年便會少大約1天的時間。
因此,公歷規定每4年裡有1個閏年,將這一天加在天數最少的2月,故閏年的2月有29天。實際操作中為了方便,規定凡是能被4除盡的年份(末尾有兩個0的要被400除盡),皆為閏年。如1996,2000等皆為閏年。
農歷也是「陰陽歷」,又稱為夏歷、陰歷、舊歷,是東亞傳統歷法之一。農歷屬於一種陰陽歷,平均歷月等於一個朔望月,但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為一個回歸年,設置二十四節氣以反映季節(太陽直射點的周年運動)的變化特徵,所以又有陽歷的成分。
平年十二個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由於每年的天數比太陽年約差十一天,所以採用設置閏月的方法使這幾年的平均日數盡。
和陰歷一樣,在19年裡中設置了7個閏月。不過和陰歷不同的是,又根據太陽的位置,把一個太陽年分成二十四個節氣,以利於農業種植等活動。紀年用天乾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這種歷法相傳創始於夏代,所以又稱為夏歷。也叫舊歷。
這就導致了農歷和陰歷的起始月份不一樣,陰歷是以正月初一為一年的起點,而農歷是按24節氣來劃分的,也就是說立春是農歷的起點。
陽歷
陽歷就是太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
陰歷
陰歷,又稱太陰歷,是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個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的一種歷法。
因朔望月較之回歸年易於觀測,遠古的歷法幾乎都是陰歷。但是朔望月的長度(29.5306日)為一個月的平均值,全年12個月,同回歸年(365.2422日)相差約10日21時,所以,需要設置閏月,三年閏一個月,五年閏二個月,十九年閏七個月。
C. 星座到底是按照公立還是農歷啊
星座是按照公立的哦
白羊座:3月21日 - 4月20日
金牛座:4月21日 - 5月21日
雙子座:5月22日 - 6月21日
巨蟹座:6月22日 - 7月22日
獅子座:7月23日 - 8月23日
處女座:8月24日 - 9月23日
天秤座:9月24日 - 10月23日
天蠍座:10月24日 - 11月22日
射手座:11月23日 - 12月21日
魔羯座:12月22日 - 1月20日
水瓶座:1月21日 - 2月19日
雙魚座:2月20日 - 3月20日
D. 立春為什麼是公立而不是農歷
中國的農歷是根據月亮繞地球轉的規律制定的;二十四節氣是為了指導農業耕種制定的,基本上是符合地球圍繞太陽的公轉規律的。而西方的公歷是按照地球圍繞太陽公轉制定的。所以,二十四節氣和公歷基本符合。上半月的是4號或者5號,下半月是21號或者22號。
E. 公立是陽歷還是陰歷
陽歷即是公歷。國際通用的歷法是以一個太陽回歸年為周期,謂之太陽歷,內簡稱為陽歷,全容球公用,故亦稱為公歷。
公歷的由來
公歷的前身是古羅馬凱撒修訂的儒略歷。根據儒略歷的規定,每4年有1個閏年,閏年為366日,其餘3年(稱為平年)各有365日。公元年數能被4除得盡的是閏年。儒略歷1年平均長365.25日,比實際公轉周期的365.2422日長11分14秒,即每400年約長3日。這樣到公元16世紀時已經積累了有10天誤差。可以明顯感覺到兩至兩分提前了。在此情況下,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於1582年宣布改歷。先是一步到位把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格列歷10月15日,中間跳過10天。同時修改了儒略歷置閏法則。
F. 公立和農歷相對是哪年那月那日
將陽歷(公歷)日期換算成陰歷(農歷)日期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
一是查《新編萬年歷》,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陰歷幾日?翻開萬年歷6月10日是陰歷十一,則逆推6月8日是陰歷初九。
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歷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歷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則: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4×4+10.6(1+1)+(31+28+31+31+7)-29.5n
=204.2- 29.5n
然後用29.5去除204.2得商數6...27.2,6即是n值,余數27即是陰歷二十七日。
G. 公歷農歷轉換
回歷、公歷、農歷的換算
(128 × 365+31)日÷ 128年= 365.2421875日/年
可見共置閏精度遠高於現代的公歷。
2.換算中一日誤差之訂正
《歷法叢談》以回歷1387年為例,求算合公歷之年月日。
解1:1387 × 0.970224+621.5774=1967.278088年
0.278088年 × 365.2422日=101.569日公歷累計日數為101.57日可視為4月11日或4月12日。究竟是哪一日,當依兩歷在公歷4月11日或12日間所具有同一的星期序數以訂正。
依回歷歲首星期序數計算公式:
[(138-1)×131+164] ÷30=6057,餘20
6057÷7=865,余 2
故回歷1387年元旦為星期2。(表)
<img src=/wenxian/lunwen/images/00-2-p129.gif>
按公歷自1583年元旦(星期六)至1967年4月11日,共歷:
1967-1583=384年,在這384年中依格列高利歷四年一閏,百年不閏,四百年加一閏日的規則共歷93個閏日,又1967年元旦後一日起至4月11日又需加 100日,則
(384 × 365+93+100+6)÷ 7=140359+7=2001,余 2餘2即星期2,故回歷1387年元旦在公歷1967年4月11日。
因公歷計算星期日數採用數據較多,計算時難免有所遺漏,現引人公歷日期與星期推算表阿),供參考。
應用此表查找公元1967年4月11日星期序數步驟如下:
先在本表年份表前二位數字欄目中,查到19二字所在的位置;
再在年份表後二位數字欄目中查到67二字所在位置,自19二字處平行右移,67二字處垂直下移,二者在英文大寫字母欄目中相交於字母G處;
再自月份表欄目中查到4月,自4月所在位置平行左移,查到G在4月欄目所在位置;
自日期欄目查到11日所在位置,自此位置平行右移,使與4月份欄目G在星期表相交處知為星期二,結果與回歷計算所得相同。故知回歷 1387年元旦確為公歷1967年4月11日,而不是12日。
在換算中所得公歷日數常多於31日,甚至常在200—300日或更多,需要將此數化為該年的月日時,可用下列兩表。
表3 公歷月份及其累計日數
<img src=/wenxian/lunwen/images/00-2-p130.gif>
三 公歷換算為回歷
將回歷換算為公歷的算式移項,整理,即可得到公歷換算為國歷的算式
(公歷紀年一621.5691)÷0.9702=回歷年月日(儒略歷)……………………………………………(5)
(公歷紀年一621.5774)÷0.970224=回歷年月日(格氏歷)…………………………………………(6)
無論回歷換算為公歷或相反,大體都有一日之差,以星期序數訂正時,回歷換算為公歷,以回歷的星期序數為准;相反,以公歷的星期序數為准。
四 國歷或公歷換算為中國農歷
1.回歷換算為農歷
僅管中國農歷各年在年內月數日數都不是一個相對的穩定值,給回歷與公歷換算為農歷上帶來較多的困難,但仍然可以換算。中國農歷為陰陽合歷,在月份上與回歷同屬太陰歷,惟回歷每月以見新月為一月之始,其日約遲於農歷合朔(初一日)1—2日乃至3日,因此只要查清二者在月份上關系,便可將回歷換算為中國農歷。馬以愚先生稱:「回教紀年及齋戒之月,均依太陰歷。中國昔用夏正(即農歷),有閏之年,年為十三月。故齋戒之月,遇閏則連退。如今歲齋戒值夏正之九月,歲逢閏,改歲當以八月為齋。」[8]故若求得積年及所歷大陰歷的月數,即可依農歷十九年而有七個閏月的規律,將農歷換算為回歷,其日當有l——2日之差。
計算舉例:已知西域魯穆馬依澤公於宋太祖建隆二年(961)應召人華編修《應天歷》,並將伊斯蘭天文傳人中國,他的事跡已收人《中國伊斯蘭網路全書》[9]與《中國回族大詞典》[10]等,被列為伊斯蘭與中國回族之大事。據《懷寧馬氏宗譜》記載,依澤公應召人華時年已四十,生於回歷勒比阿立勿里月(拉比爾·奧沃勒月,即回歷三月)第二十日,故於宋真宗景德二年(1005)五月初十日。宋太祖乾德四年(966)八月十三日奉旨授世襲候爵兼司天監。求依澤公生於公歷與農歷的年月日。
H. 公立是陰歷還是陽歷啊
是陽歷的
公立是以基督誕生日為起點,
陰歷是我國古代按季節變化制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