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哪些國家看病要錢 新浪博客
除了朝鮮,看病都要錢。
有些高福利的國家,例如加拿大、英國、澳大利亞等等,如果去公立醫院,掛號錢和葯錢是要自己出的,如果住院是不需要花錢的。但是必須等很長時間,驗個血都要等上1個多月,做個手術都要用年來算。之前有報道英國一位婦女終於等到20年前預約的手術了。而且公立醫院條件不好,也沒什麼好醫生,好醫生都去私立醫院了。所以他們國家要是有個感冒發燒之類的小病都不去醫院,因為還沒看見醫生病就好了。所以如果是急病,或做手術,一般選擇私立醫院就診,不用等,但是很貴,有錢人都去私立醫院看病,不會去公立醫院的。
還有這些高福利的國家個人所得稅很高,澳大利亞人一般交稅要交到38%,這樣才能保證在公立醫院看病基本免費。 說到底都是羊毛出在羊身上。
❷ 有哪些英國私立高中
英國良好的教育體制,對學生和家長都有很強的吸引力,但真要送孩子去千里迢迢以外的英國讀書,家長的心中總有幾個「結」,或者說是疑惑急待解開。筆者這里總結出來幾點與大家共同分享。
時機結
孩子什麼年齡、什麼時候去英國留學最適宜?這是家長們心中的第一個「結」。要解這個「結」首先要了解英國的教育體制和政策,特別是大學前的教育。
英國的中學體系實行雙軌制,即公立制和私立制。公立學校由政府通過稅收籌集經費,提供免費教育,但通常不接收海外學生。私立中學不靠政府的財政撥款,其運作經費主要依靠收取學費,由董事會管理,很大一部分為非盈利性機構。這種財政和管理的自主性使私立中學能在師資、課程設置及娛樂設施方面比公立學校略勝一籌,但費用較高。私立中學的注冊受法律約束,教育質量受私立中學委員會(ISC)定期檢查。正因為有這種嚴格的質量監控體系,英國私立中學享譽世界,大部分學生都升入大學深造,進入一流大學的也不少。
所以孩子赴英國留學最佳時機是高中一或二年級結束後,年齡在16歲以上18周歲以下。去英國私立學校就讀高中A-LEVEL(兩年制),可以享受英國人同等待遇,直接報考英國一流大學。因國內高中數理化教育質量很高,打下基礎,到英國後學習壓力相對小些,能騰出更多時間過好語言關。英國高中讀四門科,國家考核三門,學生可以把學得最差的一門丟掉,所以學生在英國讀完高中,畢業後申請進一流大學就有很大選擇餘地。而實際上學生在第一年按統考成績就開始申請英國大學,就讀的中學會在學生申請大學上給予很多幫助和指導,包括向一流大學推薦學生。而在國內高中三年級畢業後再去英國,因國內學歷英國不承認,只能進大學預科班,以後要進一流大學就難了。
安全結
家長們心中的另一個「結」是孩子的安全。
遠離家庭,獨立生活,安全如何保證,從私立學校來說都是住宿制,全封閉。孩子的學習、吃、住都在學校,周末要出校門必須經監護人同意,學校批准,有這樣一個例子很說明問題:有位學生打電話給他監護人,因國內有同學來,周末想到外面住一天,但監護人正好不在英國,而在國內成都出差,就打電話給學校表示同意,學校說不行,一定要書面才行。監護人就通知該學生家長發傳真給學校和管宿舍老師表示同意。學校收到了傳真,可管宿舍老師傳真機壞了,沒收到書面確認,還是不同意,由此可見學校管理的嚴格。
學校對學生提供的是全方位服務,生活上照顧很周到、伙食的營養搭配、住宿的條件等都很好,如患了小毛小病,學校有醫護室可治,如發生大病就轉大醫院,在英國學生生病是不收錢的。所以學生只要一門心思讀好書就行了。
英國私立學校有1500多所,對中國學生家長來說,也就是想達到:學校選得好、孩子管理牢、進一流大學可靠。這個「結」也就解開了。
費用結
赴英國留學費用高是家長們心中又一個「結」。誠然,英國私立學校的費用是較高的,英國高中一年分三個學期,1月-3月為第一學期、4-6月為第二學期、7-9月是暑假、9-12月為第三學期,一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大約在2.5萬英鎊左右,合40餘萬人民幣。
因此,在英國本土讀私立學校的學生也都是中產以上家庭。而國內赴英國留學的則大都是白領的高層和成功的私營企業家家庭的孩子。
那麼,經濟實力達不到要求的家庭是不是還有赴英國讀A-LEVEL的機會和途徑呢?應該說還是有的。這就是英國的公立學校,原來不收海外學生的公立學校現在對中國優秀的高中生開始敞開大門,而費用則相對要減少許多。如約翰雷格特學院每學年學費是4500英鎊,加一年的生活費5000磅(含住宿費約每周80英鎊),一年的總費用約14萬人民幣左右,給更多的家庭和家長提供了選擇的餘地。
❸ 西方國家醫療制度(英國,澳洲,紐西蘭)
別的不知道,說一下澳洲的吧
公民和常住居民都會有國民醫療卡(medicare card),一般看病都是去住所附近的社區衛生中心(medical centre),憑卡看病是免費的,政府出錢。
大多數人都有自己固定的家庭醫生(GP),如果家庭醫生檢查出來比較嚴重的病,像是癌症之類的,他就會寫介紹信(referal)給病人,讓他去看專科醫生(specialist)沒有介紹信是不能看專科醫生的。
有一些社區衛生中心會提供驗血,X光,B超之類的服務,有些則不會,如果家庭醫生要你做測試的話,會開一張單子讓你去檢查,有醫療卡的話也是免費的
唯一要病人付錢的是葯費,醫生開葯給病人,要自己去葯房買,但是同一種葯也有不同牌子,最廉價的是政府出錢支持的葯,叫做PBS葯物,病人可以選擇要貴的還是便宜的。
醫院只接受很嚴重的病人,像是做透析,或者大手術的病人,盲腸炎之類的小手術都可以在社區衛生中心做。
❹ 舉例說明國外醫患矛盾是怎麼處理的
據《參考消息》報道,中國醫師協會統計,最近10天里全國共發生6起患者傷醫事件。醫生頻頻被患者家屬圍毆,輕者受傷,重者被刺身亡。究竟是什麼樣的仇恨和矛盾才能讓患者將尖刀和拳頭對准診室里的醫生?「白色暴力」不斷刺激公眾神經,根治醫患矛盾「葯方」又在哪裡?
英國:提升服務力求避免糾紛
□本報駐倫敦記者白旭
醫療糾紛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但是總體來講,英國因醫療糾紛發生惡性案件的情況並不多,這得益於醫院服務質量的提高和完善的糾紛解決體系。
根據英國衛生部網站上提供的信息,英格蘭從1997年到2008年之間,每年政府部門收到的醫療投訴在8.8萬到9.6萬件之間。投訴的內容很廣泛,從科室上看,最多的是關於急診服務的;而從內容上講,比較多的是診斷服務、醫護人員的態度,以及預約的突然取消和推遲。但英國解決醫患糾紛的效率在提高———從最初的65%到2008年的73%。
優化服務防患未然
服務態度差、信息不公開等都是容易造成醫患糾紛的原因,英國通過優化服務來防患於未然。英國的醫院按照管理方式分為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英國本國公民和在英國合法居住半年以上的外國人都可以享受公立醫院的免費醫療服務。
北京來倫敦讀書的谷先生四歲的女兒小帆有一次發燒引起哮喘,去一家公立醫院就診,大夫很快就安排小帆戴上氧氣罩到檢查室觀察。進了檢查室以後,醫護人員便主動過來給小帆看病。先來了一個測體溫的護士,接著是一個護士來給小帆送玩具,第三個醫生進來診斷後決定讓小帆住院。
「這里看病比較方便,不需要一個個診室跑。」谷先生說。
由於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最初的葯又是直接送到病房的,谷先生就一直陪在小帆身邊。
「孩子病了家長肯定都著急,但是這樣有很多人幫忙多少能減少我們的焦慮。」他說。
谷先生僅有一次需要親自去葯房取葯是小帆出院之前。「當時是有工作人員帶著我去的,因此沒有覺得特別難找。」他說。
英國很多公立醫院設施都比較舊,但是服務還是不錯的。由於醫生比較忙,醫院裡面專門有社工和病人溝通。
但是由於去公立醫院看病的人多,患者需要預約,而預約過的病人需要等待短則一周長則數月的一段時間才能看上病,很多人選擇去私立醫院看病。
在英國,私立醫院的很多服務(美容相關的除外)也是被醫療保險所覆蓋的,因此雖然需要花錢,也不至於太貴。為了招攬生意,私立醫院的服務比公立醫院更好。
中立調解提供信息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醫學倫理教授拉阿南·吉倫可以說是醫療糾紛研究方面的泰斗,常出現在電視訪談節目中。據他介紹,大部分的英國醫院裡面都有一個倫理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是醫院成立的,但是不隸屬於醫院,而是相對獨立。
這些委員會是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的,委員會的成員包括醫生、護士、社工、律師以及一些患者的代表。這個委員會的職責是幫助解決本醫院的醫療糾紛。「如果必要,人們還會邀請其他部門介入。」吉倫教授說:「比如說如果糾紛涉及宗教習俗,也許人們會邀請一些宗教人士參與調解。」
如果醫院內部解決不了糾紛,患者可以向地方的政府機構投訴。根據2009年4月1日的規定,患者需要在診斷後12個月內向當地政府以書面或者口頭方式投訴,而政府部門要在三個工作日內告知患者收到了投訴,並且雙方商量需要多長時間進行調查。除非有患者同意,不然政府部門要在6個月內解決糾紛。
實在解決不了的糾紛只能訴諸法律手段了。但是上法庭的並不一定是病人和醫生。「在英國,病人有醫療保險,而醫生和診所也有保險,因此很多時候是兩個保險公司的律師在打官司。」在英國經營中醫診所的任廣峰說。
英國的法院使用案例法,因此專門有一個權威的醫學期刊收集全世界各地醫療爭端的案例,供醫患雙方引用來解決糾紛。
針對醫患信息不對等的問題,英國有一些非政府組織專門提供醫學方面的指導。一些大的醫葯集團也會贊助這樣的組織收集對病人和一般老百姓有用的信息。
❺ 什麼是私家醫生外國有,中國有嗎
之前提到的是專職負責個人或家庭的醫生,沒有足夠的低位和經濟實力是辦不到的;最近我們國家正在提出家庭醫生的概念,以社區為單位,盡量做到專屬、個性的上門的醫療服務。
❻ 私人醫院以盈利為主,他們的醫生到底有沒有真才實學
私立醫院歸根結底也像是一個公司一樣,他也是為了賺錢,為了賺錢他自然就得贏得顧客的認同,而他的顧客就是那些到這看病的人,所以說他們的醫生大部分還是有真才實學的,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們比公立醫院的專業素質要更強。
私立醫院的出現在資本主義國家很常見,就是因為人們有高效率的需求,自己的感冒發燒本來就是抓點葯就可以解決的問題,自己需要做一個著急的手術,但是公立醫院卻沒有醫療資源,因為公立醫院都是靠國家撥款的,資本主義國家給醫院撥的錢是有限的,沒有那麼多的錢去擴建醫院規模,所以就出現了醫療資源的緊張,私立醫院如雨後春筍般崛起。
❼ 中國留學生在英國可以免費就醫嗎
英語留學生目前無法完全享受免費醫療服務。
中國留學生在英國,只要是上超過六個月的課程,都有權享受國民醫療制度(NHS)。NHS實際上是「醫療服務免費」。也就是說,不用為私人預約或治療付費,並且有權享受一些其他患者需要的服務。不過,自2015年4月6日開始,在英國留學的非歐洲學生,必須每年繳納150英鎊的醫療附加費,無論拿的是哪種新型簽證。
因為NHS是公共服務,大部分資金來源於英國人納稅,因此英國人不必付任何其他費用,即可享受免費醫療。
2015年4月6日以前,英國的國際學生也能像本地人一樣享受免費醫療,還不用納任何稅。然而隨著NHS近幾年步入窘境,壓力越來越大,NHS要保持收支平衡,確保每個享受醫療服務的人都做了貢獻,因此留學生需要每年繳納150英鎊的醫療附加費,能夠保證一年的免費醫療。
辦簽證時支付了醫療附加費之後,就可以找英國當地的全科醫師注冊了。大部分大學都有推薦附近的醫療中心,或者也可以在NHS目錄查找。只要在工作時間前往申請注冊NHS,填填表格,就能完成注冊(記得帶上護照、學生證、地址證明等重要材料)。
❽ 外國如何應對醫患矛盾
據《參考消息》報道,中國醫師協會統計,最近10天里全國共發生6起患者傷醫事件。醫生頻頻被患者家屬圍毆,輕者受傷,重者被刺身亡。究竟是什麼樣的仇恨和矛盾才能讓患者將尖刀和拳頭對准診室里的醫生?「白色暴力」不斷刺激公眾神經,根治醫患矛盾「葯方」又在哪裡?
英國:提升服務力求避免糾紛
□本報駐倫敦記者白旭
醫療糾紛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有,但是總體來講,英國因醫療糾紛發生惡性案件的情況並不多,這得益於醫院服務質量的提高和完善的糾紛解決體系。
根據英國衛生部網站上提供的信息,英格蘭從1997年到2008年之間,每年政府部門收到的醫療投訴在8.8萬到9.6萬件之間。投訴的內容很廣泛,從科室上看,最多的是關於急診服務的;而從內容上講,比較多的是診斷服務、醫護人員的態度,以及預約的突然取消和推遲。但英國解決醫患糾紛的效率在提高———從最初的65%到2008年的73%。
優化服務防患未然
服務態度差、信息不公開等都是容易造成醫患糾紛的原因,英國通過優化服務來防患於未然。英國的醫院按照管理方式分為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英國本國公民和在英國合法居住半年以上的外國人都可以享受公立醫院的免費醫療服務。
北京來倫敦讀書的谷先生四歲的女兒小帆有一次發燒引起哮喘,去一家公立醫院就診,大夫很快就安排小帆戴上氧氣罩到檢查室觀察。進了檢查室以後,醫護人員便主動過來給小帆看病。先來了一個測體溫的護士,接著是一個護士來給小帆送玩具,第三個醫生進來診斷後決定讓小帆住院。
「這里看病比較方便,不需要一個個診室跑。」谷先生說。
由於不需要繳納任何費用,最初的葯又是直接送到病房的,谷先生就一直陪在小帆身邊。
「孩子病了家長肯定都著急,但是這樣有很多人幫忙多少能減少我們的焦慮。」他說。
谷先生僅有一次需要親自去葯房取葯是小帆出院之前。「當時是有工作人員帶著我去的,因此沒有覺得特別難找。」他說。
英國很多公立醫院設施都比較舊,但是服務還是不錯的。由於醫生比較忙,醫院裡面專門有社工和病人溝通。
但是由於去公立醫院看病的人多,患者需要預約,而預約過的病人需要等待短則一周長則數月的一段時間才能看上病,很多人選擇去私立醫院看病。
在英國,私立醫院的很多服務(美容相關的除外)也是被醫療保險所覆蓋的,因此雖然需要花錢,也不至於太貴。為了招攬生意,私立醫院的服務比公立醫院更好。
中立調解提供信息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醫學倫理教授拉阿南·吉倫可以說是醫療糾紛研究方面的泰斗,常出現在電視訪談節目中。據他介紹,大部分的英國醫院裡面都有一個倫理委員會。這個委員會是醫院成立的,但是不隸屬於醫院,而是相對獨立。
這些委員會是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出現的,委員會的成員包括醫生、護士、社工、律師以及一些患者的代表。這個委員會的職責是幫助解決本醫院的醫療糾紛。「如果必要,人們還會邀請其他部門介入。」吉倫教授說:「比如說如果糾紛涉及宗教習俗,也許人們會邀請一些宗教人士參與調解。」
如果醫院內部解決不了糾紛,患者可以向地方的政府機構投訴。根據2009年4月1日的規定,患者需要在診斷後12個月內向當地政府以書面或者口頭方式投訴,而政府部門要在三個工作日內告知患者收到了投訴,並且雙方商量需要多長時間進行調查。除非有患者同意,不然政府部門要在6個月內解決糾紛。
實在解決不了的糾紛只能訴諸法律手段了。但是上法庭的並不一定是病人和醫生。「在英國,病人有醫療保險,而醫生和診所也有保險,因此很多時候是兩個保險公司的律師在打官司。」在英國經營中醫診所的任廣峰說。
英國的法院使用案例法,因此專門有一個權威的醫學期刊收集全世界各地醫療爭端的案例,供醫患雙方引用來解決糾紛。
針對醫患信息不對等的問題,英國有一些非政府組織專門提供醫學方面的指導。一些大的醫葯集團也會贊助這樣的組織收集對病人和一般老百姓有用的信息。
❾ 英國和法國的醫療體制
英國NHS是財政撥款,也就是花全體納稅人的錢,但是個人不用單獨買醫療保險。如果持有超過6個月的簽證的外國人,同樣享受這個待遇。看病的時候,醫院免費的提供治療。如果不是住院的話,葯品需要自己拿著醫生的處方,到葯店買。英國的體系,是政府直接資助醫院,來實現的。
歐洲大多數國家都差不多,每人每年只要交很少很少的錢,就可以享受醫療保險(保險金額有區別)。只要買了保險的人,都可以享受醫療,不分國籍。換句話說,歐洲是通過政府資助個人來實現的。
目前中國的醫保改革也正是在英國體系和歐洲體系之間徘徊不定。
沒有保險就自費啊。包括英國,雖說英國是全民的免費醫療體系,但是英國還是有不少私立醫院,富人如果需要更好的醫療條件,就會選擇私立醫院自費治療。
法國醫療保險體系的優勢在於,可以鼓勵醫院和醫生的積極性。英國的免費體系就不一樣了,每年就到政府撥款吃飯,基本上在英國要是開刀的話,如果是急症,也就是說不開刀要死人的,還有希望,如果不是致命的症狀,排隊排上半年到一年也是經常的。
我曾經在泰晤士報上看到一條新聞,一個肺炎患者,排隊排了4個多月了,還沒排上呢。恐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