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辦學校與私辦學校有什麼區別
公立學校是由政府財政撥款。一般而言,公立學校的數量和辦學規模都遠遠超過私立學校,而且,學習費用相對較低,教學設施較為完善。
不僅如此,有些國家的公立學校提供免學費教育,如德國、瑞典、義大利、法國等國家。但公立大學入學門檻較高,申請競爭較為激烈,只有那些學習成績特別優秀的申請人,才能獲得費用低廉、高質量的教育機會。
而民辦學校是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依法舉辦的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
民辦學校和非民辦學校則是從辦學主體上來區分的。民辦學校有三個明顯特徵:舉辦人不是國家機構;資金來源於非國家財政性經費;面向社會舉辦學校,也就是面向社會招收學生和學員,服務於不特定的群體和公民個人,而不是只招收某個團體、企業、行業、系統和特定群體的人為學生或學員。
公辦學校與私辦學校的區別:
1、含義:公辦學校由政府財政撥款。一般而言,公立學校的數量和辦學規模都遠遠超過私立學校,而且,學習費用相對較低,教學設施較為完善。不僅如此,有些國家的公立學校提供免學費教育,如德國、瑞典、義大利、法國等國家。民辦學校是指國家機構以外的或者個人,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
2、優點:公辦學校學習費用低;享受的國家的相關政策扶持。;規模大。民辦學校面向全市招生,公平競爭。老師比較有責任心。
3、缺點:公辦學校重點班招生不透明,很難捉摸;需要買學區房,或交高額擇校費。民辦學校學費貴。
(1)公立學校的教學管理特徵擴展閱讀
各個公立學校有不同的特點。如果申請人對教育局下屬的學校毫不了解,任由教育局指定學校的話,也許不能進入最適合自己的名校,所以最好由已在加拿大的朋友、親戚幫助了解或者從專業的留學機構那裡了解後再做決定。
另外申請人在中國,在加拿大尋找可靠的監護人和合適的寄宿家庭也非易事。加拿大簽證規定,18歲以下的留學生在加拿大讀書需要監護人。監護人必須是加拿大公民,家住學校附近。學生家長必須提供公證過的監護人委託書。監護人也必須公證承擔相關法律責任。
私立學校(Private School)是指由私人或私立機構投資,由當地政府和教育部門批准,教育和政府的結合,解決更多側重於教育公平問題的學校。
私立學校是教育和市場的結合,更多解決的是教育的效率問題。為了適應區域人才來源短缺的問題、區域經濟發展,人才總是趨於短缺狀態,需要教育和培訓,私立學校應運而生。
2. 義務教育的最本質特徵
普及教育、強制教育和免費教育是義務教育的本質特徵,免費的步驟可以根據國情來分步實施,但必須堅持免費的特點。
公益性是整個教育事業的特徵,義務教育要更徹底一些,不僅僅是普及的、強制的,還應該是免費的。新《義務教育法》在免費教育上又邁出了一大步,在1986年不收學費的基礎上增加了不收雜費的內容。
2019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禁止妨礙義務教育實施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以切實保障國家義務教育制度實施,糾正嚴重影響適齡兒童、少年成長發展的違法違規行為。
(2)公立學校的教學管理特徵擴展閱讀
意義:
1、義務教育是依照法律規定對所有適齡兒童少年統一實施的具有普及性、強制性、免費性的學校教育,是提升國民素質的基礎,實現社會公平的起點。
2、義務教育一直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重中之重。本世紀初,中國實現了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首先解決法律規定的適齡兒童少年「有學上」的問題。
3、義務教育是面向全體適齡兒童少年的基本公共服務,提供基本均衡的義務教育是政府的法律責任,每一個適齡兒童少年都應該享有接受質量合格的義務教育的平等機會。義務教育的屬性決定,義務教育必須均衡發展。
3. 公辦學校和私立學校的區別是什麼
一、生源不一樣
私立學校開辦初期,沒有名氣,沒有口碑,沒有信任度,生源都是公立學校撿剩的,所以,只要交錢基本都能上;私立學校機制靈活,通過幾年或多年積累,名氣有了,口碑有了,信任度很高了,招生的門檻越來越高,光有錢是進不去的。
就像公立學校教學質量存在有好有壞、教育資源不平衡的問題一樣,私立學校根據自身實力的差別、開辦時間的長短,情況可能更嚴峻。
這方面,如果就公辦、私立一概而論,沒有任何意義,按平均也沒有意義,因為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最終只能給孩子選擇一個適合的好學校。
二、學生管理模式不一樣
1、公辦學校注重共性管理,按成績一刀切,無差別對待所有學生;而私立學校強調個性化管理,注重發揮每個學生的個性特點。
2、公辦學校以走讀為主,學生的有效睡覺時間6小時左右;私立學校寄宿制為主,孩子的作息時間固定,有效睡覺時間將近10小時:早7點前起床,晚9點左右息燈。而遊走於公私邊緣的某水中學,實現軍事化管理,學生晚休時間不足6小時。
3、手機管理。私立學校對手機的管理明顯要嚴謹一些,每周只有個別時間段學生可以使用,什麼時候可以玩手機,玩多長時間,都是規定死的,開放時間一到,手機馬上收回統一管理。公辦學校對手機的管理要寬松的多,一般學校要求不讓帶手機,學生若要帶手機,學校會要求家長與班主任簽訂孩子使用手機的書面協議或承諾書。
4、私立學校學生在吃飯、路上等方面無謂消耗的時間更少一些。
三、生師比不一樣
生師比就是學生與老師的比例,公辦學校的生師比,小學15,中學19,私立中小學的生師比穩定在13左右。有意思的是,公辦學校越好生師比越高;而私立學校則剛好相反。
生師比的實質就是,一個老師平均關注幾個學生。
四、有效學習時間不一樣
公辦學校每天學生的有效上課時間為8節課,私立學校9-12節課(小學低年級9節課),私立中學普遍都是每天10-12節課。
五、老師的心態不一樣
公辦學校的教師隊伍穩定,進出難度大,人員流動性小,缺少危機感,壓力來自於非工作方面,工作時間短,學生下課老師下班,老師平均收入低,收入水平差別不大,多干少干、干好乾壞結果差不多,請假基本不影響工資,平時上班各干各的,工作好壞更多取決於個人的責任心。個別老師存在為增加收入在外補課賺錢的現象。
私立學校教師隊伍流動性大,危機感強,工作壓力大,人員進出頻繁,但機制靈活,收入高低差別大,平均收入幾乎是公辦學校的兩倍以上,頂尖老師一年收入幾十萬,收入與教學質量、受學生歡迎程度、學生管理、出勤、工作時長等掛鉤。因此,私立學校的老師,只要把學生管理好,成績提高,收入自然水漲船高,老師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校外補課賺錢,相反的情況,卻是私立學校人手不足,其他學校的老師有到私立學校兼職的。
六、以教學質量衡量學校的好壞是片面的
國家大力推動的素質教育,落實到學校,就變成了學習成績的評比,由於高考分數的虹吸效應,育人方面缺乏更加具體明確的實施規范和高考錄取標准,就細化得維度較低,按學生遲到早退曠課、著裝、儀表、禮貌、課堂發言、個人成績給班級爭光、個人成績名次的升降、打架吵架、團結同學、助人為樂等幾個維度,來記錄學生的操行成績;以留學方向為主的私立學校,因為國外大學錄取學生對學生個性性格、雙語演講、交流談判、撰寫報告、社交、情商、自理能力、生存能力、清潔衛生、社會實踐、動手能力、人際關系適應性、義工服務、業余愛好等方面的綜合要求,在學生人格、個性的塑造方面,做得更好一些。
七、師生關系不一樣
公立學校,因班額普遍較大,老師除了講課,很少有時間與每個學生深度溝通,達不到知彼知己、因材施教的目的,老師更多的是以長者的身份發號施令,通過樹立權威性達到傳道解惑的目的,與老師關系順暢的,基本以成績好的學生為主,成績差的學生,與老師關系對立的較多。而成績排名措施,讓學習不好的學生顏面掃地,自尊全無,破罐子破摔的現象很嚴重。學生認為老師是拿國家錢的,你培養教育我是理所當然的,對老師的付出很少有感恩之心。
私立學校,學生與老師有兩重關系,一方面,學生家長拿錢讓孩子讀書,屬於平等的消費者心態,另一方面,老師不把自己當長者,盡量拉低自己的身姿,使自己與學生打成一片,成為無話不談、平等的朋友關系。老師盡最大可能籠絡學生,讓學生親近自己,喜歡自己;否則,一個不招人待見的老師,在私立學校是沒有存在價值的,因為他會得罪學生,得罪送錢給學校的學生家長。
以上這些關系,從不同層面決定了學生對老師的態度。
4. 獨立院校的教學制度和公辦學校的管理制度一樣嗎
剛入學的時候,會感覺管理比較嚴格。教學制度沒什麼區別。其實你沒必要知道這些,專上了大學無論怎樣屬,環境相對都是比較寬松的。我所在的學校就是獨立學院,公有民辦二級學院。教學的老師都是和本部公用的,管理的老師是本學院的。
5. 公立學校和私立託管有什麼區別
全國各地一些公立學校,認為學生託管有需求,也曾在校內開辦過一些收費性的託管班。但上級教育部門均當作「亂收費項目」,要求予以取締。
即使今後這種禁令取消,即允許公立學校開展託管業務,但「鐵飯碗」的負效應使然,公立託管服務不可能使所有家長都能滿意;相反,以利益驅動為激勵機制的民營託管,為了生存發展和獲取利益回報,必將會把託管服務做得盡善盡美,而牢固佔領市場。正是這種自我完善特性,奠定了提升動力——也正是這種自我完善動力,必將推動學生託管向品牌化發展。
按照這種發展,順著中國學生託管的發展歷史,縱觀其前景,可以肯定,這種託管還必定要繼續由中端向高端發展,推薦你去晉級託管多了解一下。孩子永遠離不開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社會教育中,很多人重視中小學生雙休日、寒暑假的培訓。隨著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的呼聲日高,應試教育的改革力度加大,傳統的培訓行業出現下滑趨勢。與此同時,「孩子放學後無人管、管不好」的問題日益突出,很多校園暴力事件、學生交通安全事故等悲劇都發生在孩子放學後、回家前這段管護真空。過去的「小飯桌」、「作業輔導班」因為無品牌、無品質、硬體條件差、師資力量弱,得不到家長的信任和孩子的喜愛,滿足不了市場需求。
6. 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的區別是什麼呢
1、資金來源的不同:
民辦學校和公辦學校都是經過相關部門批准才成立的學校,兩者間最大的區別應該就是資金來源不同了。公辦學校是國家撥款,大部分辦學經費都是來自政府;而民辦學校則是要靠自籌,辦學經費主要是來自企業。
2、招生方式的不同:
公辦學校招生是由各當地教委抽取建檔線以上,直接進入高等院校學習深造,而民辦院校則是在高考生進入高考期後,由本校派人直接到各地招收學員,各個學校由於各自的差異,因此在招生時選拔學生的方法也不同。
3、辦學主體的不同:
民辦學校是由民間資本為主體辦學的,其法人代表為最大股份持有者;公辦學校由國家出資辦學,其法人為代表國家機關來管理學校資產者。
4、管理模式不同;
公辦高校實行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黨委書記實際上成為學校一把手。公辦中小學和幼兒園由區/縣教育局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主要領導權力在當地教育局手中;而民辦學校是由董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實際領導權力在大股東的手中。
5、行政體制不同:
公辦學校由於是國家單位的下屬機構,所以其在編工作人員均擁有國家的事業單位編制,並享受國家幹部待遇;民辦學校由於是民間機構辦學,因此沒有編制,像一般企業一樣自負贏虧、享受一般企業職工的待遇。
6、辦學條件不同:
由於我國的公有制體制,所以公辦學校往往能夠獲得更多的教學資源,民辦學校相對就比較有限。但在一些基層的中小學和幼兒園,由於規模不大,且辦學者重視,常常會擁有比同類公辦學校更好的條件,當然學費也相對更高。
(6)公立學校的教學管理特徵擴展閱讀:
我國的民辦高等院校一般都是由院校所在的省、市、自治區的教育廳或是教委主管,而公辦高等院校則是由院校所在的省、市、自治區級政府主管,這也是兩者的區別之一。
7. 公辦和公立的差別是什麼
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形式上的區別:
民辦的學費高一些,但為了生存,往版往更重視辦學聲權譽、教學、管理及學生的安全,相對於國辦院校來就顯得比較嚴。
民辦學校與公辦學校招生的區別:
公辦學校招生是由各當地教委抽取建檔線以上,直接進入高等院校學習深造 ,而民辦院校則是在高考生進入高考期後,由本校派人直接到各地招收學員,各個學校由於各自的差異,因此在招生時選拔學生的方法也不同。
8. 公立學校有什麼特點嗎
公立學校的收費相對要低一些,而且師資比較有保障。
9. 高等教育管理的性特點
美國的基礎教育
美國的基礎教育包括學前班、小學和中學,其中學前班一年、小學五年,初中三年、高中四年或三年。
美國的各州、各學區,各中、小學校都有明確而規范的教育目標。綜合起來大約有以下幾個特點。 1.重視對美國公民意識的培養 2.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的自信心. 3.重視學生批判性思維,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 4.注重學校與生活,與社會的聯系,為學生提供職業訓練和個人發展的機會, 使其能適應不斷變化的職業和家庭模式。
美國的基礎教育具有一些明顯的特點:課程設置貼近生活美國教育部門規定,中小學教育中語文、數學、科學、地理、歷史、外語和藝術七門功課為主課,各學校執行統一的教育大綱,學生畢業時通過考試檢驗學習情況。此外其他輔課也都根據貼近生活的原則,由各學校甚至教師自行決定課程、教材和教學方法,只要資金和師資等客觀條件具備,社會上有用,學校就可設課,學生就可自由選擇參加。
美國中學很早就實行學分制。所謂學分制是每門課每周上課一小時,修滿一年,考試及格,即可獲得1學分。修滿一定學分即可畢業。
美國中學還實行按能力分組。其辦法為通過智力測驗,根據學生智商的高低將學生編入相應的班組。課程則採取必修課和選修課相結合的辦法。必修課包括語文、數學、科學、體育、衛生等。而英語中又包括語文、文學、口頭和書面表達能力等。美國中學的必修和選修課程極為繁雜。據原教育總署的統計,各州中學開設的課程多達274門,這是因為美國的中等職業教育主要由綜合中學負擔之故。
美國的初中(含中間學校)實行混合課程,到初二時開始選修。初中階段設置的課程有英語、社會科學(含領導能力、現代生活、有效生活、社會生活、政府、民主問題、社會問題、社會學、經濟學、心理學、地理、歷史等)、普通科學(含自然常識、物理、化學、生物及地質學等)、普通數和勞作課等。學生在選修時,教師可根據學生智商、興趣和成績進行指導。
美國中小學沒有全國統一編寫的教材,教材一般都是由專門的公司編寫的,由各學區的教育委員會負責選取。書店裡各種類型的課本很多,每一門課都有各種版本的教材供各學校及教師選擇。無論語文、地理,還是科學、歷史,各州的教材都各有特色,學生所學的內容貼近自己的生活,學起來也更有興趣。美國學校上課時教師不是採取"滿堂灌"或"填鴨式"的方法,只是要求學生記住課本上的主要內容就行。例如高中歷史課本中對歷史事件的背景、時間、地點和人物已交待非常詳細,因此教師授課時著重補充課本以外的知識,使學生對歷史有更全面的認識和了解。
美國學校對學生鼓勵多而批評少,教師善於啟發引導,提倡討論。考察中,洛杉磯市的一位校長介紹說,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要讓學生有一個"安全"的環境,不害怕提問,"沒有一個問題不可以提","提出一個問題就是對班集體的一個貢獻"。他們鼓勵學生敢於提問,敢於亮出自己的觀點。學生回答錯了,教師也決不批評,而是啟發引導他用另一種方法思考,得出正確結論。教學中,教師不強調統一的標准答案,相反,鼓勵學生有不同答案。教師經常根據實際提出一個較大的、富有啟發性和趣味性的題目引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讓學生自己制訂問題的解決方案,尋找資料,搜集整理,發表自己的見解,求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撰寫研究報告,教師在整個過程中只是組織者、協助者和帶路人。在這種教育思想指導下,美國學生上課輕松愉快,積極舉手提問,踴躍發言辯論,善於獨立思考,勤於動手,富於創見。美國學生具有充分的、堅定的自信心,這種自信心形成需要一定環境,美國學校所特有的氛圍,則是滋生、培植這種自信心的良好土壤。在課堂上,教師常常把很多時間留給學生發表意見,老師啟發學生提出各種設想,最後由教師和學生一起總結,學生印象深刻,而且也提高了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一些課程甚至完全以學生討論的形式來進行,學生思想活躍,有時甚至想出比老師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開發學生獨立學習和研究能力。
美國的中小學不但要求學生掌握老師傳授的知識,而且更注重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動手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學校根據每個學生的不同特點和要求,盡量為他們創造條件,使其特長得以充份的發展。很多美國小學生二年級時就知道如何使用地圖,閱讀數據,開始研究諸如動物或昆蟲等問題;四年級時能用地圖、照片、圖表來理解世界各地區及其氣候的不同;五年級時能列、讀表格,能利用圖書館進行研究,通過做筆記對信息進行綜合,開始撰寫非虛構的報告;六年級時能使用網路全書以及其他參考資料完成獨立的研究計劃。美國的中小學普遍十分重視讓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盡量讓學生多走出課堂,到校外獲取知識。上藝術課,學生常到博物館參觀;上生物課,去農村實地考察;上科學課,則赴公司實驗室聽取專業人員的講解。這些活動既使學生有機會接觸社會,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和研究問題的能力。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
美國的中、小學校普遍重視體育和藝術教育。運動場既大且多,大小球類活動俱全;藝術教育的設備設施配套、齊全,文藝活動是他們的強項。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特長自主選擇文體活動項目,活動時間充裕,內容豐富,效果明顯。
美國的中小學還特別強調學生主動參加社會實踐和培養學生領導才能。美國把學生領導才能、運動才能、藝術才能和社會實踐經歷作為名牌大學錄取的重要條件。高中階段4年內必須參加200小時的社會實踐,這樣才能報考重點大學。因此,不管是學校(社區)組織的學生社會實踐活動,還是學生自覺為社區服務,每次公益活動都要被服務單位記錄。美國教育強調通過個體實踐體驗來轉變思想觀念,提高道德修養,培養學生生存能力、交往能力和動手能力。可見,學生自身的實踐活動是最生動、最有效的素質教育和實現自我價值教育。
美國教育的另一大優點是家長的高度參與。在美國,公立學校由學區管理,管理學區的教育委員會由民選產生,即家長有權選擇由誰來監管學校。家長可以出席教委會會議,就有關討論事項發言。家長還有權拒絕子女參與某種父母認為不適當的課程。
在美國差不多每間學校都設有家長會。家長會是學校決策層的一部分,它以學校或學區為單位,由熱心的教師和家長自願組成,並定期舉行會議。透過家長會,家長可以知道學校的最新消息,教師也明白家長所關注的事情。家長會不單是信息交流的地方,也是實際行動的基地。家長會組織工作小組研討教育和學生發展問題,利用家長的專長或經濟資助,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
家長還根據能力參與學校教育。例如,可申請到課室做助教,或開辦一些趣味特別課。沒有什麼專長可貢獻的,最低限度也可做參加者,如參加學校的家長日或開放日活動,參加學校為家長舉辦的講座等。
無論在哪一個階段,家長均有權參與子女的教育,在整個教育制度里,發揮最大影響力的肯定是家長。美國教育部最近的研究報告《美國的閱讀能力》指出,學生的閱讀分數與學校是否將父母親納入學生的學習有很大的關系。家長積極參與子女的教育,可以令子女在學校有更好的表現和成績,增強子女的信心。美國當前的教育改革中,視父母參與為改革的目標之一,譬如推進中的"美國返校運動"、"及時讀寫"等便是最好的例子。
美國人習慣以法辦事,在美國期間,我們看到許多保護青少年成長的法紀法規被嚴格執行。如中小學生都能享受校車接送的優惠便利條件,美國的校車一律漆成桔黃色,當校車停在路上讓孩子上下車時,兩邊來往車輛也必須停下來,一直等到校車再上路時,其他車輛才可以前行。這是交通規則,若違犯,就會受到罰款而且違紀司機的汽車保險也將大幅提高。又如,美國中小學的班級規模被限制在25人以下,若因轉學等原因造成班級人數超過25人時,學校必須臨時增派教師與原任教師一道共同管理班級;再如法律規定不到12歲的兒童,不允許沒有成人陪伴;由一個成人陪伴的兒童不得超過3名;不到18歲的學 生不能接觸含有色情內容的圖像:不到21歲的學生不允許給其含酒精的飲料。這些都體現了美國社會重視教育,為青少年成長提供良好教育環境的意識。
總之,美國基礎教育注意學生各方面全面發展,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培養能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
美國的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的類型
第一類為研究院大學. 以基礎性, 學術性研究著稱, 設有龐大的研究生院,能授予博士學位,有450所以上, 其中最著名的有哈佛, 普林斯頓, 斯坦福, 麻省理工,加州理工,霍普金斯, 加州伯克利,康乃爾等20多所. 在這些大學的周圍, 形成一個個集教學, 科研. 開發和新興工業為一體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 如美國東部的波士頓-劍橋-128公路中心, 西部的"矽谷"中心,南部的航天中心等, 密切了教學與生產的聯系. 教學與生產互相滲透, 互相融通, 形成合力,使創新思維-科研成果-新產業新產品三者的轉換鏈迅速暢通,高效轉化為高經濟效益, 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進而推動整個社會產業經濟結構的更新換代.
第二類為本科大學. 以4年制為主的綜合大學及學院,如文理學院, 理工學院, 工商管理學院, 林業, 礦業, 農業, 新聞, 建築,家政等學院, 多為州立大學, 培養目標為中級科技, 學術及專業人才, 修滿4年授予學士學位. 這類大學超過1600所.
第三類為社區學院.包括2年制的普及學院和技術專科學院, 招收高中畢業生中成績較低和同等學歷的學生,畢 業時授予協士( 副學士)學位.1995年全美有1462所(其中私立415所),佔全國高校總數的40%; 在校人數549.3萬,占高校總數的38.5%. 社區學院的任務除為社會各行業對口培養專業熟練勞動技工與職員外(在美國當工人求職也要專業文憑), 還為那些想繼續升入本科大學的學生架起一道橋梁,可考入本科大學三年級續讀.
第四類為開放大學. 也稱為"無牆大學",包括廣播函授大學, 暑期大學,夜間或業余大學, 實驗大學, 自由大學等,使大學向社會各階層,各年齡層次敞開大門,經標准考試及格者均可獲得學位.
這四類大學組成一個完整的高教體系,不可缺一.四者間的比例及其變化正反映了經濟, 文化,政治的發展對教育提出的市場需求變化,並在競爭中進行著自動調節.
高等教育的服務
為社會服務是美國高等教育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並成為優良傳統.由於高校的經費多半來自社會捐助,大學的領導機構校董事會並不受政府領導,董事會成員來自社會各階層名流與州政府官員和企業代表,這就保證了大學與社會的緊密聯系.
高校的服務方式主要有:
1)順應社會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科研方向,造成社會急需的各層次專業人才, 使各用人單位獲得競爭優勢與效益.
2)與企業合作研究開發新項目新產品,使雙方及社會均益..
3)為政府服務, 承擔國防科研, 基礎研究, 或提供調查論證,為國家制訂政策提供依據和新思維.
4)舉辦成人教育, 開展多種形式的長,短期培訓, 幫組社會, 企業, 職工, 各級教師提高文化, 更新知識.
高等教育的科研
大學是美國科研的主要基地, 承擔了全國60%以上的基礎研究任務. 到1996年, 美國在半個世紀里諾貝爾獎獲得者超過120人, 其中90%集中在大學里. 大學的科研機構主要有以下形式:
(1)研究中心或研究所, 實驗室. 分大學自辦, 與企業及其它大學合辦, 政府投資官辦,主要進行尖端理論研究與實驗, 國防研究, 和跨學科重大前瞻性項目研究.
(2)工業或農業實驗站. 這是工科和農科大學的主要應用研究機構, 全國有60多個大型農科實驗站, 其中58個設於大學, 主要由各級政府提供課題研究經費, 其中附設許多農技推廣站, 負責推廣. 大學常與工業企業簽訂承包科研任務, 或聯合攻關, 以取得企業資助.
高等教育的教學
現今美國大學本科生已從重視專才教育轉為重視通才教育, 大學一, 二年級必修基礎課程, 三, 四年級也以修專業基礎課程為主,真正的專業課常為選修,把專才教育定位為攻讀碩士以上的任務. 據美國教育部統計,目前大學設置的專業有24種, 按授予學士學位的多少排序是: 商業和管理,教育, 社會科學, 工程, 醫衛,生物科學, 心理學,藝術,人文科學,公共事務和服務, 跨學科研究, 通訊, 理科, 農業和自然資源,家政, 數學, 計算機信息科學,外語,建築和環境, 神學,區域問題研究,法律,圖書館學, 軍事科學.2年制的專業多屬職業分類,分工程學科和非工程學科兩大類.
教育方法實行必修與選修相結合的較為自由的因材施教方法,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興趣特長. 開設大量的選修課以及時反映最新科技成果. 一般實行學分制,每種課一學期(15周)每周上一小時定為1學分, 要求學生每學期修滿15-16個學分. 取得協士學位要60-64個學分; 學士學位要120-128個學分. 對於非全日制學生,可以延長年限,以休滿學分為主, 這就為半工半讀創造了條件. 美國高校一年分兩個學期或三個學期, 少數分4個學期, 其學分計算辦法不同. 碩士研究生必須休滿30個學分, 交一篇碩士論文, 通過筆試和答辯. 博士要經由3位以上教授組成的指導小組指導制訂學習計劃, 選定博士論文, 攻讀指導小組建議的必修課程, 完成有創見性的博士論文, 才能通過.
高等院校的自治與競爭
在美國任何團體和企業組織都可依法申辦私立學院或大學.無論公立或私立院校, 都有權自由挑選學生,依法自行任免教授, 自主決定開設什麼課程.有的專業課程應獲得有關教育質量審查機構按照專業最低標准核發的許可證.學院有權從多渠道籌集資金和按贊助者的協議要求自由支配資金的使用, 因而具有很強的獨立性.這種獨立性成為校際間競爭的基礎,私立大學必須與公立大學競爭, 辦得更有特色, 更有水平, 更出人才, 更出結果,才能獲得學生和捐款人的好評,爭得社會資金,否則就難以發展和生存. 公立大學僅靠州政府的有限撥款也無法維持, 必須和私立大學競爭以求得社會捐助, 因此同層次的公立與公立, 公立與私立,私立與私立院校之間展開了全面的持久的競爭.美國大學在學術上的排隊, 在專業上的排隊更強化了這種競爭的公開性. 各名校以"明星工資"和多種福利吸引"名教授", 以高額獎學金吸引優秀的高中畢業生,以優異的科研成果轉讓和技術培訓吸引實力雄厚的企業. 這種優勝劣汰, 自適應調節的功能使美國高等教育呈現出進取性, 多樣性, 變革性, 百舸發的蓬勃生機.
高等教育的目標:
高等教育與大工業, 高技術農業和現代產業相適應,二者是一種互動關系. 在高教目標上, 美國歷來就有重學術派和重技術派之爭.
1957年美國教育政策委員會提出了4條高教目標:
1)促進個人發展傳遞文化遺產;
2)傳授高新知識,激勵研究創造;
3)將知識轉化為生產能力,推動社會前進;
4)知識造福人民,增進公共利益.
美國哈佛大學校長博克在<美國高等教育>書中提出高教目標如下:
1)學好基礎知識, 要求一專多通;
2)善於組織交際,掌握基本技能;
3)至少掌握一門外語, 理解不同文化和不同價值, 具有寬容性格;
4)具有批評性思維能力, 熟習人類與自然和社會的依存關系, 獲得自知之明, 為自己的未來就業和創業作出正確選擇.
這些論述已形成今日的主流共識,歸納如下:
(1)既要重視專才教育,又要重視通才教育, 把"專"建立在"通"的基礎上.
(2)既要重視基礎理論教育,又要重視實際技能教育,重視組織與交際才能,將知識轉化為生產的才能.
(3)注重培養批判性思維能力, 提高創造力,以及懂得自己,把握自己, 善抓機遇的能力.
(4)通曉與世界各國文化交流, 提高包容力. 熟悉人與自然的共存共容關系, 提高造福社會的願望與能力.
累死了
累死了
累死了
累死了
10. 公辦和公立的差別
公辦,主要指事業由國家或集體舉辦。資金主要來源於國家或政府撥款。
例如公辦學專校由政府支持辦的屬學校,學校資金基本全部來源於政府財政撥款。這種學校一般費用是比較少的,並且有政府的扶住。在公辦的大學里學費便宜,而且學生在校食宿比較少。所以家境一般的都上公辦的學校。
公立是一個漢語詞語,是指由政府開辦的稱公立,與「私立」相對。
由政府開辦的稱公立,與「私立」相對。如:公立大學,公立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