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醫療體制改革,含義是什麼!
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簡稱醫改。1994年,國務院決定在江蘇鎮江、江西九江進行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社會醫療保險制度的試點,為全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探索經驗,由此揭開醫改序幕。
中國醫療體制改革,簡稱醫改。 中國大陸於1970年代後期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後,從農村到城鎮,從農業、工業到服務業開始進行逐步的 漸進改革。 工商業企業經歷了承包制、責任制和股份制改造後逐漸改變了原來存在的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大鍋飯現象。
同時,醫療機構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這一大潮的影響:隨著80年代初期人民公社解體,原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在絕大部分地區迅速瓦解;在城鎮范圍,公費醫療制度和勞保醫療制度也在不同程度上逐漸衰落。而因為醫療關繫到國計民生和社會穩定,相關問題又十分復雜,這一領域的新制度的建立一直較其他行業遲緩。
由於客觀上存在著城鄉二元體制,在關注醫療體制改革時,既要將城鄉的醫改聯系起來,又要區別加以分析。中國醫療體制下一步如何改革、怎樣使廣大人口得到醫療保障體系的覆蓋,是目前正在討論、預計今年底前出台的醫改方案的主要內容。
英國模式
是指英國國家衛生服務體系(National Health System, NHS),政府舉辦和管理醫療機構,居民免費獲得醫療服務;醫療服務體系是典型的從上到下的垂直體系;服務體系是雙向轉診體系;醫療經費80%以上來自政府的稅收,其餘來自私人醫療保險。
德國模式
即全民醫療保險制度,醫療保障和醫療服務體系分離,僱主和雇員向作為第三方的醫療保險機構繳費,保險機構與醫療機構(公立、私立都可以)簽約以提供服務,不能參保者才由政府提供醫療服務。
美國模式
美國是發達國家中唯一沒有全民保險制度的國家,其醫療制度,無論是財源確保方式還是醫療供給方法都是以私營為主。個人醫療保險,除個人單獨購買的保險外,主要是僱主自發地給雇員及其扶養者提供的群體性健康保險。
⑵ 請問醫院編制是什麼意思是需要考試才能成為正式編制內的職工嗎
醫院編制的意思:在醫院里有編制的正式員工。
在醫院里有兩種,一種是有編制的正式員工,還有一種是沒有編制的合同員工,二者在福利待遇,工資水平上都有很多差別。沒編制的醫院人員相當臨時工。
成為正式編制內職工是需要考試的。
在編,就是你已經納入了該單位的人事編制,就相當於正式員工。在編人員,就是指有編制的人員。例如在事業單位和銀行,員工可能會有在編和非在編的區別。
(2)公立醫院改革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現行的醫院編制制度起源於1978年的《縣及縣以上綜合性醫院組織編制原則(試行草案)》和2006年發布的《城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設置和編制標准指導意見》,規定「醫院人員編制確定原則基本上是按床位定人」。
編製成為政府管理公立醫院的一種手段。政府通過核定醫院編制,並根據編制數量給予財政撥款,監管和保障公立醫院發展。
然而,由於政府投入不足,「定編定崗」帶來的不公平現象和管理弊病日益凸顯。一方面,有編制人員和沒編制人員同工不同酬,編制外人員在基礎工資、養老保障、職稱評定等方面是「二等公民」待遇。
多少意氣風發的醫學畢業生,削尖腦袋都要去公立醫院,公立醫院因此集聚了最優質的醫療資源。醫生成為「單位人」,流動性差,多點執業改革進展不暢,民營醫院招不到好醫生。人們為了找到好醫生看病,想盡辦法往公立醫院跑,加劇了看病難。
事實上,隨著公立醫院發展加快,大部分公立醫院的編制難以滿足需要。在很多醫院里,護理、醫技、行政、輔助等崗位非編人員已佔一大半,甚至存在部分醫生是非編人員的現象。受限於編制數量,很多醫院招不進核心人才,或是無法給予更高的待遇和更大的發展平台。
由於編制有限,財政補助也無法再增加,其對醫院的監管、保障作用微乎其微。醫院主要收入已不靠財政補助,而是轉向從患者身上賺錢,使看病變得越來越貴。
時至今日,編制管理成為一塊「絆腳石」,阻礙著醫療界人才的自由流動,妨礙符合行業特點的醫務人員薪酬制度形成,不利於醫療資源的優化配置,公立醫院難以探索建立科學合理的管理體制,服務質量得不到保障,看病難看病貴頑疾久治不愈。
眼下,公立醫院改革進入深水區,取消編制是必然趨勢。2011年3月,《關於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下發,明確公立醫院屬於公益二類事業單位,即「差額撥款事業單位,可部分由市場配置資源的事業單位」。
日前,人社部宣布將「研究制定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後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這意味著公立醫院將進入無編制時代。
取消編制不代表取消財政補貼、醫務人員待遇降低。從國際經驗看,財政對醫療機構的補償不一定通過編制給付,而可以通過購買服務來實現。我國醫保對醫院的補償已佔了大頭,政府可以通過醫保對公立醫院進行補償。
從深圳的做法看,政府按照服務質量、數量、患者滿意度等給予補貼,醫生得到合理的報酬,待遇不會降低。取消編制之後,醫生們的天地更廣闊,沒啥可怕的!
⑶ 公立醫院改革
你這抄是問什麼呢?
公立醫院改革,我認為目前最好的作法就是職能分開,可以參照「政企分開」。
具體的說就是,醫院的行政管理者轉變為醫院的經營負責者,負責病源開發、醫院設施升級等工作。而一線的診療從業者,也即醫師、護士等則轉變為純粹的公務員,按照公務員標准來衡量其工作業績,也即年資、學歷、水平、社會評價等標准。
前者相當於承包者,不過只是承包醫院的具體經營權。後者是國家派出人員進行工作,不受前者領導,而直接受命於衛生局。
這是在現階段,能最有效的解決醫患矛盾、醫院經營成本問題,而且不引起各利益攸關方巨大反彈的方法方略。
具體可參照我寫過的一篇文章,標題是《如此醫改何時休,談北京醫改新方案》
⑷ 公立醫院取消編制,實行人員備案制,是不是意味著不管什麼學歷都是人員備案制,同工同酬
取消編制,實行人員備案制,學歷低的是不會要的,但工資不會因為改制而有太多改變,只不過人員相對比較自由。
1、公立醫院一般就是屬於第三種,即部分財政撥款單位在,待遇上醫院編制內人員除了有財政撥款的工資還有住房公積金、養老保險、醫療保險等保障體系,也就是所謂「三金五險」,此外,還包括醫院收入的績效工資,而非編制人員只有醫院自收自資的工資和績效工資,效益好的也會給繳納醫療保險,住房公積金就沒有了。
2、受制於沒有編制,很多醫院為了留住人才,對新聘用制人才實行同工同酬,」據去年實行編制備案制的濟寧市一家三甲醫院院長介紹,沒了編制的束縛,醫院在用人方面從過去的單向選擇變成雙向選擇,用人方面有了更大的自主權,這也倒逼醫院加強管理,為臨床核心人才提供更好的發展平台,留住人才。
3、備案制是公益二類事業單位一種創新的管理方式,它比合同制好,比聘用制稍差,但是待遇來說和事業編制是沒有區別的,以醫院為例,理解為新的一種編制,就是浮動編制,在醫院名額是你,但是人事網查不到你的名字,不具體到個人,隸屬醫院。
(4)公立醫院改革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始於2006年的中國新醫改,終於大盤落定。作為新醫改最艱難的一環,公立醫院改革將先試點積累經驗然後推行。民營醫院,支持民營資本辦醫、政府購買醫療服務等舉措,將和管辦分離等爭議不大的內容,共同出現在方案。
長期以來,中國公立醫院「管辦不分」、「政事不分」以及現有的編制管理方式等受到外界詬病。公立醫院行政化色彩濃厚被認為是阻礙醫改的一大問題,「去行政化」則被廣泛認為是醫改的必由之路。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明確逐步取消學校、科研院所、醫院等單位的行政級別。然而由於該項改革牽涉利益眾多,也亟待完善各項配套措施,多地的推進速度緩慢。
近日人社部新聞發言人稱,將研究制定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後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這一表態意味著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已成定局。
與多地依舊在探索「去行政化」路徑不同,深圳市早已明確提出新建市屬公立醫院不再實行編制管理,取消公立醫院行政級別。
⑸ 公立醫院取消編制,實行人員備案制,是不是意味著不管什麼學歷的進去都是人員備案制,同工同酬門檻降低
公立醫院取消編制,實行人員備案制,是不是意味著不管什麼學歷都是人員備內案制,同工同酬容?
公立醫院實行備案制改革,並不意味著所有的人員都實行備案制,同工同酬。
1.關於備案制的范圍:根據相關政策規定,根據縣級醫院功能、工作量和現有編制使用情況等因素,科學合理確定人員編制。鼓勵有條件的地方在制訂和完善編制標準的基礎上,探索實行縣級醫院編制備案制,建立動態調整機制。所以,公立醫院並不是取消編制,而是在編制的基礎上,部分崗位探索實行新的備案制。
2.關於薪資問題:相關政策規定,提高醫院人員經費支出占業務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醫務人員待遇。加強人員績效考核,健全以服務質量、數量和患者滿意度為核心的內部分配機制,做到多勞多得、優績優酬、同工同酬,體現醫務人員技術服務價值。收入分配向臨床一線、關鍵崗位、業務骨幹、作出突出貢獻等人員傾斜,適當拉開差距。嚴禁把醫務人員個人收入與醫院的葯品和檢查收入掛鉤。所以,在薪資待遇這方面,並非簡單的同工同酬。
⑹ 公立醫院怎麼改革
公立醫院改革是給衛生部的某些領導臉上貼金呢,醫務人員根本得不到一點好處,改頭不換臉,換湯不換葯,啥也沒變,政府也不給補貼,還要交同志們歡呼雀躍,拍巴掌歡迎-------
⑺ 公立醫院改革的介紹
2009年4月6日是一個標志性的時刻,孕育近3年的新醫改轉入施行階段。「推進公立醫院改革」是新醫改方案確定的五項重點改革內容之一,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屬於醫改的「大頭」,公立醫院改革得好不好,直接關乎醫改成敗。作為醫療衛生服務終端的公立醫院,集各種矛盾和問題於一身,成為醫改繞不開的「堡壘」。據新華社2015年5月18日電 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2015年進一步擴大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到2017年,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全面推開。意見提出,公立醫院綜合改革的基本目標是,破除公立醫院逐利機制,落實政府的領導責任、保障責任、管理責任、監督責任,構建起布局合理、分工協作的醫療服務體系和分級診療就醫格局,有效緩解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意見提出,到2017年,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全面推開,醫葯費用不合理增長得到有效控制,衛生總費用增幅與本地區生產總值的增幅相協調;群眾滿意度明顯提升,就醫費用負擔明顯減輕,總體上個人衛生支出占衛生總費用的比例降低到30%以下。1國務院醫改辦有關負責人介紹,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服務體系的主體。目前,全國各地分布著約6800家城市公立醫院。2010年,我國在16個城市啟動了公立醫院改革試點,2014年試點城市擴大到34個,今年改革試點城市將增加到100個。22015年10月財政部社會保障司透露,中央財政2015年已下達111.24億元補助資金支持公立醫院改革。
⑻ 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實施方案》明確公立醫院體制改革試點重點在三個方面:一是改革管理體製版、運行機制和權監管機制,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形式,包括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推進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強化醫療服務質量管理等;二是推進補償機制改革,落實公立醫院政府補助政策,推進醫葯分開,逐步取消葯品加成,積極探索醫葯分開的多種有效形式;三是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積極穩妥推進部分公立醫院轉制,鼓勵民營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院。通過改革,使公立醫院切實履行公共服務職能,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質量,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滿意的醫療服務。
⑼ 公立醫院改革的方案解讀
醫改向何處去,事關億萬人民健康,千家萬戶幸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經過長期醞釀,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4月6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為涉及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新醫改指明了前進方向。《意見》的提出,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又一具體實踐。
根據《意見》,新醫改解民之憂的核心舉措一是減輕群眾負擔,突出公益性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人均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增長到2007年的72.5歲,全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原有的醫療衛生體系越來越不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看病難、看病貴」成為許多普通百姓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為解民之憂,新醫改在政府、社會、個人的三方利益調整中,突出強調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屬性。明確提出通過加大投入、強化監管、改善服務等舉措,切實發揮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職責,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促進公平公正,切實緩解醫葯費用上漲過快,個人負擔過重的問題。
二是擴大保障范圍,推進城鄉均等。過去,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比較突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社會人群之間在享有醫療保障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新醫改將解決資源配置不合理、推進醫療服務均等化作為重點,明確提出,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爭取到2011年,建立全面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和基本葯物制度,使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得到普及,到2020年,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
三是提高服務質量,完善醫療體制。除了政府投入不足、資源配置失衡之外,體制機制不健全、不合理是造成「看病難,看病貴」的又一主要原因。新醫改著重強調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葯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分開的指導思想,明確提出完善醫葯衛生四大體系,鼓勵引導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加強醫葯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保障醫葯衛生體系有效規范運轉,為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搭建了制度框架。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新醫改解民之憂,也是在固國之本。
在《意見》指導下,新醫改將使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這不僅有利於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共享社會進步成果,而且對減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也將具有積極意義。
「醫改」是世界性難題,能否在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醫療衛生需要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之間找到平衡,既考驗執政智慧,又直接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在新醫改方案醞釀過程中,黨和政府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廣納民智,吸取歷史經驗教訓,通過突出強調公益與公平,踐行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執政理念。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中國特色的醫葯衛生體制,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意見》則為實現這一目標,規劃出惠民「路線圖」。(竇含章) 「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這是7日發布的《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中的規定。
一些公立醫院過多設置一些VIP高級病房、特需門診等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引起社會爭議。業內人士指出,限定公立醫院設置過多的特需服務,是使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的一項舉措,也有利於充分利用緊缺的公共醫療資源為老百姓提供服務。
為維護公立醫院公益性,緩解老百姓看病就醫難題,《實施方案》還明確要推進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逐步將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葯品加成收入和財政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財政補助兩個渠道。政府負責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虧損補償等,對公立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任務給予專項補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緊急救治、援外、支農、支邊等公共服務經費,對中醫院(民族醫院)、傳染病醫院、職業病防治院、精神病醫院、婦產醫院和兒童醫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傾斜。
《實施方案》指出,推進醫葯分開,逐步取消葯品加成,不得接受葯品折扣。醫院由此減少的收入或形成的虧損通過增設葯事服務費、調整部分技術服務收費標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徑解決。葯事服務費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范圍。適當提高醫療技術服務價格,降低葯品、醫用耗材和大型設備檢查價格。 醫保能否跨地區報銷?針對許多人的這一期待,7日發布的《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明確,我國將改進醫療保障服務,推廣參保人員就醫「一卡通」,實現醫保經辦機構與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
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劇,如退休後投奔子女、派駐到其他城市工作、進城務工等,越來越多的人在就醫中遇到難題--報銷手續繁瑣,在不同城市來回奔波。不少人提出,異地醫保不解決將制約市場經濟下的人才流動和福利社會框架下的異地醫療,希望出台醫療保障轉移、銜接、異地看病的切實可行方案,建立跨地區、跨省份的基本醫療轉移結算辦法,形成全國統一的醫療信息網。
為此,《實施方案》指出,建立異地就醫結算機制,探索異地安置的退休人員就地就醫、就地結算辦法。制定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解決農民工等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障關系跨制度、跨地區轉移接續問題。做好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城鄉醫療救助之間的銜接。《實施方案》明確,允許參加新農合的農民在統籌區域內自主選擇定點醫療機構就醫,簡化到縣域外就醫的轉診手續。
此外,為提高基本醫療保障管理服務水平,《實施方案》還提出鼓勵地方積極探索建立醫保經辦機構與醫葯服務提供方的談判機制和付費方式改革,合理確定葯品、醫療服務和醫用材料支付標准,控製成本費用。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障管理制度,並逐步整合基本醫療保障經辦管理資源。在確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監管的前提下,積極提倡以政府購買醫療保障服務的方式,探索委託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經辦各類醫療保障管理服務。 即將正式啟幕的北京醫改中,被提及了近三年的「小病進社區,大病(轉診)去醫院」概念,因缺少大醫院的改革配套,難以發揮「疏導患者合理就診」實效,將在大醫院和社區的「診療共同體」中得以「矯正」。
或許我們也可以做一個通俗化的理解:「小病進社區」這樣一個美好的初衷,因為在社區很難真實享受到大醫院專家門診的高質量服務,導致原定「從今年1月1日起沒有在社區首診而直接去大醫院就診的,醫葯費將不予報銷」制度,受到患者的抵制而不得不「重新詮釋」。
新的改革不再強制「專家支援社區」,也不再強制「患者小病進社區」。這是一個務實的決策。但並不等於不再探索節約醫療成本的社區之路,而是要重新探索用市場化的道路實現社區與大醫院醫療資源的平衡,達到不通過強制而實現「社區首診」的目的。實際上,原有的「小病進社區」,什麼是小病,什麼是大病,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一個小感冒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大病,標准難定,患者自然不放心。
北京市衛生局局長表示,改革關鍵是要確立社區衛生站和三甲大醫院相同的疾病診斷標准,「按患者的病情需求配給相應級別的醫生和適宜的醫療資源」,構建大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之間的「共同體」和暢通的「轉診通道」,患者不再排隊,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即可接受與大醫院統一標準的規范診療。
這樣的目標非常誘人,但用什麼方法建立統一標準的規范診療,具體路徑仍然模糊。是通過社區衛生站設備的完善?還是診斷「程序」的完善,抑或是通過遠程醫療形式與大醫院專家直接對接?如果離開了人本身,離開了在診療過程中起決定因素的「專家」,二者的「接軌」談何容易?北京的「看病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現實演繹:過於集中的優質醫療資源必然「樹大招風」,再富集的優勢醫療資源也捉襟見肘,北京患者只能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排隊候診」的漫長隊列。
如果不把優秀的專家資源和醫療設備從過於集中的配置方式中解放出來,實現更大范圍、更均衡的合理分配,建立衛生服務站與大醫院統一標準的診療規范同樣可能流於空想。因此,不論是中央、北京市政府和大醫院,有義務積極主動地對醫療資源匱乏地區承擔起均衡醫療資源的責任。硬體投資主要由政府來承擔,而軟體的醫療人才的培養與建設,則需要通過「解放醫生」來實現。
對於後者,北京醫改方案透露的信息則讓人看到了曙光。據悉,方案將鼓勵專家在完成基本醫療服務之後的業余時間,自願兼任完全遵循市場規律的醫院「特需服務」,或應聘社區坐堂行醫,抑或吸引社會資本自己辦診所辦醫院,滿足更多患者對專家的求診需要。
該政策意味著,有執業醫師資格的人,可以在兼顧醫院本職工作的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四處行醫,從而使醫生擺脫現有對醫院的單位依附關系,成為自由執業的社會人。直接效應是平衡醫療資源,變「大量患者上北京」為「少數醫生下基層」,既為基層百姓懸壺濟世,又為基層培養人才,大大降低社會醫療成本,「看病難」問題有望緩解;間接效應是醫生勞動價值的提升,「大處方」對醫生收入的影響降低,「看病貴」問題逐漸可緩。
看點:公立醫院改革 患者能得啥實惠?
公立醫院系統是我國醫療體系的「主力軍」。公立醫療體系布局和運行是否合理、公立醫院服務是否良好、行為是否規范,直接關繫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就醫感受。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2015年進一步擴大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到2017年,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全面推開。公立醫院改革將如何改?患者又能從改革中得到哪些實惠?
破除以葯補醫,建立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
【改革干貨】將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力爭到2017年試點城市公立醫院葯佔比(不含中葯飲片)總體降到30%左右;百元醫療收入(不含葯品收入)中消耗的衛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在保證公立醫院良性運行、醫保基金可承受、群眾整體負擔不增加的前提下,試點城市要在2015年制定出台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方案。
【專家點評】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認為,長期以來,公立醫院三個渠道籌資的方式存在若干弊端,一是逼迫醫療行業成為商品銷售行業;二是讓醫院與廠商形成利益共同體,而不是與患者成為利益共同體;三是供方誘導需求的存在促使醫療費用上漲,造成不少社會資源不必要的消耗;四是增加了病人遭受「醫療傷害」的風險;五是提供了容易滋生行業腐敗的溫床。因此,公立醫院改革的最大「手術」是破除以葯補醫機制,與此同時,通過適當提高服務收費和政府補貼這兩道閘門,通過醫保支付銜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取消葯品加成後公立醫院收入減少的問題。
【患者感受】江西省新余市是國家第二批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經常帶兒子去醫院的新余市民肖莉霞是改革後到醫院就診的第一批患者之一。她發現,改革後葯價確實便宜了,比如以前賣33元的易坦靜現在只要20多元,盡管兒科的專家號和診療費比以前增加了9元,但這9元全部由醫保報銷,所以改革還是讓自己減少了開銷。
強調公立醫院公益性,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
【政策干貨】建立以公益性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或專門的公立醫院管理機構制定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定期組織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以及院長年度和任期目標責任考核,考核結果向社會公開。
根據醫療行業培養周期長、職業風險高、技術難度大、責任擔當重等特點,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快研究制定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薪酬改革方案。嚴禁給醫務人員設定創收指標,醫務人員個人薪酬不得與醫院的葯品、耗材、大型醫學檢查等業務收入掛鉤。
【專家點評】劉遠立說,公立醫院改革不是要革公立醫院的命,更不是要整肅廣大公立醫院系統的醫務工作者,而是要改革制約公立醫院發揮其正常社會責任的體制機制,從而讓公立醫院提供的服務變得更加「公平可及,群眾受益」。
【醫生感受】「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改革,意味著醫務人員將能夠獲取合理合法的收入,從根子上向『紅包』『回扣』說不」。新余市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陳英說,深化編制和人事制度改革,會倒逼醫院改進管理和服務,會激勵醫務人員提升服務水平和態度,從而讓患者有更好的就醫感受。
推動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
【改革干貨】逐步增加城市公立醫院通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全科醫生預約掛號和轉診服務號源,上級醫院對經基層和全科醫生預約或轉診的患者提供優先接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等服務。到2015年底,預約轉診占公立醫院門診就診量的比例要提高到20%以上,減少三級醫院普通門診就診人次。
完善雙向轉診程序,各地要制定常見病種出入院標准和雙向轉診標准,實現不同級別和類別醫療機構之間有序轉診。
【專家點評】對於目前來說,分級診療是一個必選項,不可能跳躍這個階段。「我們要反思,怎麼提高資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教授王虎峰指出,分級診療不是一種固定的形式,實際上是一種資源配置使用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患者應該能夠方便就醫,基層有能力提供有質量的初級醫療服務。
【患者感受】在成都市蒲江縣人民醫院血液透析室里,年近八旬、身患糖尿病多年的鍾金文剛可以在「家門口」做透析了。過去縣醫院沒有透析機,鍾金文只能每周三次趕到70公里外的成都市透析。在實施分級診療後,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託管蒲江縣人民醫院,通過人財物「全面託管」的方式,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建立血液透析室。
2015年公立醫院改革投入情況
公立醫院改革是新一輪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為支持推進公立醫院改革,中央財政2015年下達公立醫院改革補助資金111.24億元。一是按每個縣補助300萬元的標准下達補助資金59.31億元,支持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二是按每個試點城市一次性補助2000萬的標准下達補助資金13.2億元,支持第三批66個城市開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使試點城市擴大到100個。三是對100個試點城市所轄區,按每個區100萬元的標准下達補助資金2.73億元,支持二級及以下醫院開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四是按人均每年3萬元的標准下達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補助資金36億元,支持12萬名學員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
⑽ 我國公立醫院改革!改的是什麼!
一、推進來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源。公立醫院要堅持維護公益性和社會效益原則,以病人
為中心。鼓勵各地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形式。界定公立醫院所有者和管理者
的責權。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
二、建立規范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公立醫院要遵循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堅持以
病人為中心,優化服務流程,規范用葯、檢查和醫療行為。推進醫葯分開,積極探索多種有
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葯補醫機制。通過實行葯品購銷差別加價、設立葯事服務費等多種方式逐
步改革或取消葯品加成政策,同時採取適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
式等措施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
三、落實公立醫院政府補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
扶持重點學科發展、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補貼政策性虧損等,對承擔的公共衛
生服務等任務給予專項補助,形成規范合理的公立醫院政府投入機制。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建
設規模、標准和貸款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