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華中科技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繼續教育部的歷史淵源
原華中理工大學
華中理工大學,原直屬國家教育部。前身為原高等教育部於1953年創建的華中工學院。
1953年5月,高等教育部決定將籌建中的華中工學院、中南動力學院合並為一校,撤銷中南動力學院的建制。由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原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4所大學的機械繫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以及華南工學院機械繫的動力部分、電機系的電力部分合並組成;設機械製造工程、金屬切削工藝及其工具、汽車、內燃機、水力動力裝置、熱能動力裝置(熱力發電廠設備)、電機與電器、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8個本科專業,金工、鑄造、汽車修理與維護、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4個專修科;
1953年5月,華中工學院籌備委員會成立,查謙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劉乾才、朱九思為副主任;
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動工;
1953年10月15日,華中工學院成立大會和開學典禮在武昌舉行;
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師生員工會師武昌喻家山,完成搬遷集中工作;1955年,國務院任命查謙教授為華中工學院第一任校長;
1955年9月,汽車專業並到長春汽車拖拉機工程學院(原吉林工業大學前身,現吉林大學前身之一);
1957年,恢復汽車、內燃機等專業;
1958年,汽車、拖拉機、內燃機等專業整體調整到新組建的武漢工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之一);
1966年,整體實力有較大提高,6個系、20個本科專業、教師1097人、職工1664人、在校學生6087人、年度科研經費90萬元;
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
1966年至1976年,在經過「文革」初期的混亂局面之後,對「左」的錯誤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用各種不同方式進行抵制和斗爭,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為辦好學校而奮斗。期間,由於軍宣隊指揮長劉崑山、學校副校長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實現三個「沒有」:學校主要領導人沒有變、師資隊伍沒有散、科研教學設備沒有濫,教師、幹部受傷害較少;
1971年,武漢機械學院停辦,部分專業和300多名教職工並入華中工學院;
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國各地的專家教授600多名,不僅為民族發展、國家建設保護了優秀的專業人才,也為改革開放後學校的大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學研究要走在教學前面」、「把學校辦成以理工為基礎的綜合大學」、「根據該校的實際情況,要考慮實現3個轉變:從教學中心向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轉變;從以工科為主轉變為理、工、文、管綜合組成的大學;在培養好大學生的同時,把研究生的培養提到重要位置」等辦學思路提出。
期間,先後設立了激光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微波技術等一批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理工結合的技術學科專業;創辦了系統工程、生物力學、工程熱物理、建築學等綜合性和邊緣性學科專業;設立了工程力學、應用數學、應用化學和應用物理專業。
大膽突破文、理、工分家的辦學模式,頂住壓力,在全國理工科大學中率先創辦文科。
1979年,第一個文科研究機構——中國語言研究所成立;
1980年,成立哲學研究所;
1981年,成立經濟學研究所
1981年,成立社會學研究所;
1983年,設立新聞學專業;
1987年,設立漢語言文學專業;
1979年,成立管理工程系;
1983年,設立技術經濟專業,成立經濟系;
1984年,已開設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學科的45個本科專業,形成了新型綜合性大學的基本輪廓,初步實現了以工為基礎,理、工、文、管相結合向綜合化發展的目標;
1982年初,發動全校師生員工認真討論,將建校以來形成的優良傳統、優良作風歸納成8個字:「團結、求實、嚴謹、進取」,並作為華中工學院的校風;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當年招收研究生181人;
1984年4月,首批試辦研究生院(共22所);
1996年2月,首批獲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
1984年,領導班子換屆,黃樹槐任校長;
1985年,開設少年班,至2000年停辦時共培養了約500名少年大學生;
1986年,明確提出「堅持改革開放,增強辦學活力,著重提高水平」的辦學思路和創辦第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
1988年1月,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
1988年、1992年,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獎評選,獲國家特等獎1種,國家級優秀獎7種,部級一等獎18種;
1989年、1993年,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獲國家特等獎1項,國家級獎3項,國家級二等獎5項;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學位點31個,博士導師111人,7個博後流動站,碩士學位點76個;
1994年,招收碩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達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長了12倍;
1994年,科研經費達到7640萬元,比1978年增長了60倍,居國家教委直屬高校第4位;
1993年,國內發表論文達1032篇,「首次突破國內發表論文數1000篇」,位居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第1位。被EI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7位,被ISTP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7位,被SCI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11位。
1994年,第一個通過原國家教委組織的對直屬高校的校園、學生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大檢查,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特別獎,是獲得特別獎的唯一高校;
1994年,率先在全國大學生中實施文化素質教育,舉辦人文講座;
1995年,實行學分制;
1995年,全國高校研究生院綜合評估,名列第9,受到國家教委表彰;
1995年,順利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單位;
1996年,通過國家教委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評價,被評為優秀;
1996年和1997年,黨政領導班子相繼換屆;
1997年,第一個在全國高校中創辦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1997年,《中國大學研究與發展成果評價》顯示,學校在中國大學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學研究與發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與發展排名中居第8位;
1998年,《中國高等教育評估》第二期公布中國高校排行榜,學校名列第7;
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評估》再次公布中國高校排行榜,學校名列第7;
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學校榮膺1999年度國際製造工程師協會(SME)頒發的「大學領先獎」(成為繼1994年清華大學獲獎後中國高校第二次獲得該獎。同一個國家有兩所大學獲此獎項,除美國外,只有中國。);
2000年,與原同濟醫科大學、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並,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原同濟醫科大學
同濟醫科大學,原直屬國家衛生部。前身為德國醫師寶隆博士於1907年創建的上海德文醫學堂。
1893年,德國海軍艦醫埃里希·寶隆到上海,建立「德醫公會」;
1900年,寶隆創辦「同濟醫院」,醫師大多來自「德醫公會」;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醫學堂舉行第一次開學典禮;
1908年,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改名「同濟醫工學堂」;
1917年4月23日起,直屬教育部領導;
1917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1924年5月20日,改名為同濟醫工大學,含醫學院和工學院;
1927年,改名為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
1937年,先後增設了文、理、法等學院,成為一所綜合性國立大學;
1950年2月,同濟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同濟醫院內遷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並,命名中南同濟醫學院;
1955年6月,漢口協和醫院劃歸中南同濟醫學院作為附屬醫院;
1955年8月,更名為武漢醫學院;
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
2000年,與原華中理工大學、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並,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原直屬國家建設部。前身為清末張之洞於1898年創辦的「工藝學堂」。
1898年,湖北工藝學堂創建;
1907年,湖北工藝學堂更名為湖北中等工業學堂;
1913年,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更名為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
1922年,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更名為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
1926年,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湖北省高級商科中學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學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學;
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學(漢陽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為湖北省立第三中學;
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學(原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部分)更名為湖北省立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49年,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湖北省高級商業學校、湖北省女子職業學校組建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
1949年,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原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部分)改建為武昌高級工業學校;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一分為五,在歷經中南建築工程學校、武漢建築工程學校、武漢建築工程專科學校等之後,土木建築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後於1981年得以復建;
1997年,獲建設部與武漢市共建;
2000年,與原華中理工大學、原同濟醫科大學合並,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建校紀念日
合校時經各方協商,華中科技大學的建校紀念日定為全國院系調整開始的1952年10月8日,並未溯源至前身的1898年或1907年。
Ⅱ 在武漢英格中學讀好不好
武漢市英格中學是1998年經市教育局批准成立的公辦民助寄宿學校,坐落於鍾靈毓秀的喻家山麓,毗鄰華中科技大學和中國地質大學。經過八年建設,高標準的教學樓、科技樓、學生公寓、學生食堂及語音室、微機室、多媒體教室、校園網路系統等現代化設施配套完善。現有高級教師18人,占教師總數30%。校長胡明禮為武漢市優秀校長,書記丁愛華為全國模範教師,行政及德育校長胡兵為武漢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教學校長汪子清為區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張新華老師為省優秀教師、省骨幹教師,黃瑩老師為市百優班主班,李小平老師為市優秀青年教師,彭長安等5位老師參加市教科院中心備課組,魏煥運等19位老師被評為區學科帶頭人、區優秀青年教師,戴焱、胡濤、歐陽遲、肖蔚等14位教師在市優質課競賽中榮獲一等獎,舒仁甫、牟朵等老師參加國家級科研課題研究和國家級教材編寫工作。學校以先進的教育觀念和優異的辦學成績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2004年被評為武漢市示範學校。 教學質量 在國家、省、市舉辦的各類競賽中英格中學捷報頻傳,涌現以汪哲楠為代表的優秀選手(汪哲楠在我校就讀期間獲全國數學聯賽一等獎、英語競賽一等獎、化學競賽一等獎,現被保送北京大學數學系。)。洪山區歷次統考,英格中學各學科成績排名優秀。歷年中考上省重點線、普高線升學率穩居全區第一。尤其是2005年度中考,以全區參考人數的3%創造了華一過線人數佔全區25%的新輝煌。 小班教學 學校實行小班制教學,班額控制在40人以下,班主任和任課教師能夠對每一名學生給予更多的關注和個案化教育,可以對學生實行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英語特色 學校在師資、課時、教材等方面對英語學科給予傾斜政策,長年聘請專職外教,突出英語聽說。創校以來,英語學科在全區統考中遙遙領先,學生口語能力有顯著優勢。 寄宿體制 學校實行全員寄宿制。住宿條件完善,聘請專職老師管理學生吃和住,形成了管理、服務、教育三位一體高效運轉的工作體系,積累了豐富的寄宿生工作經驗。學生行為習慣、生活自理、交流合作三方面的素質明顯優於一般學校。 校園安全 英格中學實行全封閉式管理,學生自周日進校至周五離校期間一律不得外出,周邊網吧、社會斗毆等不良影響被完全屏蔽。學生食堂及公寓嚴格執行安全衛生條例,學生到校離校均由校車接送。建校以來校園安全事故率為零。 收費低廉 按照上級規定,英格中學對學生收取一定的學費和教育食宿管理費。據調查,與私立學校比,英格的收費是最低的;與一般學校比,英格在收費上也是很優惠的。一般學校是多次性投資,在學雜費之外,家長還要出學生伙食費、晚自習費、周日補課費乃至租房費等等,算下來將超過讀英格的一次性投資。所以,讀英格,用較經濟的成本收獲優質的教育,應該是家長明智的選擇。
Ⅲ 華中科技大學軟體學院的歷史淵源
原華中理工大學
華中理工大學,原直屬國家教育部。前身為原高等教育部於1953年創建的華中工學院。
1953年5月,高等教育部決定將籌建中的華中工學院、中南動力學院合並為一校,撤銷中南動力學院的建制。由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原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4所大學的機械繫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以及華南工學院機械繫的動力部分、電機系的電力部分合並組成;設機械製造工程、金屬切削工藝及其工具、汽車、內燃機、水力動力裝置、熱能動力裝置(熱力發電廠設備)、電機與電器、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8個本科專業,金工、鑄造、汽車修理與維護、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4個專修科;
1953年5月,華中工學院籌備委員會成立,查謙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劉乾才、朱九思為副主任;
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動工;
1953年10月15日,華中工學院成立大會和開學典禮在武昌舉行;
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師生員工會師武昌喻家山,完成搬遷集中工作;1955年,國務院任命查謙教授為華中工學院第一任校長;
1955年9月,汽車專業並到長春汽車拖拉機工程學院(原吉林工業大學前身,現吉林大學前身之一);
1957年,恢復汽車、內燃機等專業;
1958年,汽車、拖拉機、內燃機等專業整體調整到新組建的武漢工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之一);
1966年,整體實力有較大提高,6個系、20個本科專業、教師1097人、職工1664人、在校學生6087人、年度科研經費90萬元;
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
1966年至1976年,在經過「文革」初期的混亂局面之後,對「左」的錯誤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用各種不同方式進行抵制和斗爭,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為辦好學校而奮斗。期間,由於軍宣隊指揮長劉崑山、學校副校長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實現三個「沒有」:學校主要領導人沒有變、師資隊伍沒有散、科研教學設備沒有濫,教師、幹部受傷害較少;
1971年,武漢機械學院停辦,部分專業和300多名教職工並入華中工學院;
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國各地的專家教授600多名,不僅為民族發展、國家建設保護了優秀的專業人才,也為改革開放後學校的大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學研究要走在教學前面」、「把學校辦成以理工為基礎的綜合大學」、「根據該校的實際情況,要考慮實現3個轉變:從教學中心向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轉變;從以工科為主轉變為理、工、文、管綜合組成的大學;在培養好大學生的同時,把研究生的培養提到重要位置」等辦學思路提出。
期間,先後設立了激光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微波技術等一批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理工結合的技術學科專業;創辦了系統工程、生物力學、工程熱物理、建築學等綜合性和邊緣性學科專業;設立了工程力學、應用數學、應用化學和應用物理專業。
大膽突破文、理、工分家的辦學模式,頂住壓力,在全國理工科大學中率先創辦文科。
1979年,第一個文科研究機構——中國語言研究所成立;
1980年,成立哲學研究所;
1981年,成立經濟學研究所
1981年,成立社會學研究所;
1983年,設立新聞學專業;
1987年,設立漢語言文學專業;
1979年,成立管理工程系;
1983年,設立技術經濟專業,成立經濟系;
1984年,已開設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學科的45個本科專業,形成了新型綜合性大學的基本輪廓,初步實現了以工為基礎,理、工、文、管相結合向綜合化發展的目標;
1982年初,發動全校師生員工認真討論,將建校以來形成的優良傳統、優良作風歸納成8個字:「團結、求實、嚴謹、進取」,並作為華中工學院的校風;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當年招收研究生181人;
1984年4月,首批試辦研究生院(共22所);
1996年2月,首批獲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
1984年,領導班子換屆,黃樹槐任校長;
1985年,開設少年班,至2000年停辦時共培養了約500名少年大學生;
1986年,明確提出「堅持改革開放,增強辦學活力,著重提高水平」的辦學思路和創辦第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
1988年1月,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
1988年、1992年,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獎評選,獲國家特等獎1種,國家級優秀獎7種,部級一等獎18種;
1989年、1993年,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獲國家特等獎1項,國家級獎3項,國家級二等獎5項;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學位點31個,博士導師111人,7個博後流動站,碩士學位點76個;
1994年,招收碩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達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長了12倍;
1994年,科研經費達到7640萬元,比1978年增長了60倍,居國家教委直屬高校第4位;
1993年,國內發表論文達1032篇,「首次突破國內發表論文數1000篇」,位居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第1位。被EI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7位,被ISTP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7位,被SCI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11位。
1994年,第一個通過原國家教委組織的對直屬高校的校園、學生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大檢查,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特別獎,是獲得特別獎的唯一高校;
1994年,率先在全國大學生中實施文化素質教育,舉辦人文講座;
1995年,實行學分制;
1995年,全國高校研究生院綜合評估,名列第9,受到國家教委表彰;
1995年,順利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單位;
1996年,通過國家教委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評價,被評為優秀;
1996年和1997年,黨政領導班子相繼換屆;
1997年,第一個在全國高校中創辦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1997年,《中國大學研究與發展成果評價》顯示,學校在中國大學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學研究與發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與發展排名中居第8位;
1998年,《中國高等教育評估》第二期公布中國高校排行榜,學校名列第7;
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評估》再次公布中國高校排行榜,學校名列第7;
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學校榮膺1999年度國際製造工程師協會(SME)頒發的「大學領先獎」(成為繼1994年清華大學獲獎後中國高校第二次獲得該獎。同一個國家有兩所大學獲此獎項,除美國外,只有中國。);
2000年,與原同濟醫科大學、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並,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原同濟醫科大學
同濟醫科大學,原直屬國家衛生部。前身為德國醫師寶隆博士於1907年創建的上海德文醫學堂。
1893年,德國海軍艦醫埃里希·寶隆到上海,建立「德醫公會」;
1900年,寶隆創辦「同濟醫院」,醫師大多來自「德醫公會」;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醫學堂舉行第一次開學典禮;
1908年,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改名「同濟醫工學堂」;
1917年4月23日起,直屬教育部領導;
1917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1924年5月20日,改名為同濟醫工大學,含醫學院和工學院;
1927年,改名為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
1937年,先後增設了文、理、法等學院,成為一所綜合性國立大學;
1950年2月,同濟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同濟醫院內遷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並,命名中南同濟醫學院;
1955年6月,漢口協和醫院劃歸中南同濟醫學院作為附屬醫院;
1955年8月,更名為武漢醫學院;
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
2000年,與原華中理工大學、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並,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原直屬國家建設部。前身為清末張之洞於1898年創辦的「工藝學堂」。
1898年,湖北工藝學堂創建;
1907年,湖北工藝學堂更名為湖北中等工業學堂;
1913年,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更名為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
1922年,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更名為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
1926年,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湖北省高級商科中學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學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學;
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學(漢陽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為湖北省立第三中學;
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學(原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部分)更名為湖北省立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49年,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湖北省高級商業學校、湖北省女子職業學校組建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
1949年,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原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部分)改建為武昌高級工業學校;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一分為五,在歷經中南建築工程學校、武漢建築工程學校、武漢建築工程專科學校等之後,土木建築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後於1981年得以復建;
1997年,獲建設部與武漢市共建;
2000年,與原華中理工大學、原同濟醫科大學合並,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建校紀念日
合校時經各方協商,華中科技大學的建校紀念日定為全國院系調整開始的1952年10月8日,並未溯源至前身的1898年或1907年。
Ⅳ 華中科技大學網路教育學院的歷史淵源
原華中理工大學
華中理工大學,原直屬國家教育部。前身為原高等教育部於1953年創建的華中工學院。
1953年5月,高等教育部決定將籌建中的華中工學院、中南動力學院合並為一校,撤銷中南動力學院的建制。由原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原南昌大學、廣西大學等4所大學的機械繫全部和電機系的電力部分,以及華南工學院機械繫的動力部分、電機系的電力部分合並組成;設機械製造工程、金屬切削工藝及其工具、汽車、內燃機、水力動力裝置、熱能動力裝置(熱力發電廠設備)、電機與電器、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8個本科專業,金工、鑄造、汽車修理與維護、發電廠配電網及電力系統4個專修科;
1953年5月,華中工學院籌備委員會成立,查謙為籌備委員會主任,劉乾才、朱九思為副主任;
1953年9月11日,建校工程在武昌喻家山南麓破土動工;
1953年10月15日,華中工學院成立大會和開學典禮在武昌舉行;
1954年8月中旬,全校師生員工會師武昌喻家山,完成搬遷集中工作;1955年,國務院任命查謙教授為華中工學院第一任校長;
1955年9月,汽車專業並到長春汽車拖拉機工程學院(原吉林工業大學前身,現吉林大學前身之一);
1957年,恢復汽車、內燃機等專業;
1958年,汽車、拖拉機、內燃機等專業整體調整到新組建的武漢工學院(武漢理工大學前身之一);
1966年,整體實力有較大提高,6個系、20個本科專業、教師1097人、職工1664人、在校學生6087人、年度科研經費90萬元;
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
1966年至1976年,在經過「文革」初期的混亂局面之後,對「左」的錯誤和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用各種不同方式進行抵制和斗爭,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為辦好學校而奮斗。期間,由於軍宣隊指揮長劉崑山、學校副校長朱九思等人的努力,實現三個「沒有」:學校主要領導人沒有變、師資隊伍沒有散、科研教學設備沒有濫,教師、幹部受傷害較少;
1971年,武漢機械學院停辦,部分專業和300多名教職工並入華中工學院;
1972年至1979年,共收留全國各地的專家教授600多名,不僅為民族發展、國家建設保護了優秀的專業人才,也為改革開放後學校的大發展奠定了人才基礎;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學校進入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70年代末80年代初,「科學研究要走在教學前面」、「把學校辦成以理工為基礎的綜合大學」、「根據該校的實際情況,要考慮實現3個轉變:從教學中心向既是教學中心,又是科研中心轉變;從以工科為主轉變為理、工、文、管綜合組成的大學;在培養好大學生的同時,把研究生的培養提到重要位置」等辦學思路提出。
期間,先後設立了激光技術、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工程、微波技術等一批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理工結合的技術學科專業;創辦了系統工程、生物力學、工程熱物理、建築學等綜合性和邊緣性學科專業;設立了工程力學、應用數學、應用化學和應用物理專業。
大膽突破文、理、工分家的辦學模式,頂住壓力,在全國理工科大學中率先創辦文科。
1979年,第一個文科研究機構——中國語言研究所成立;
1980年,成立哲學研究所;
1981年,成立經濟學研究所
1981年,成立社會學研究所;
1983年,設立新聞學專業;
1987年,設立漢語言文學專業;
1979年,成立管理工程系;
1983年,設立技術經濟專業,成立經濟系;
1984年,已開設包括理科、文科、工科和管理學科的45個本科專業,形成了新型綜合性大學的基本輪廓,初步實現了以工為基礎,理、工、文、管相結合向綜合化發展的目標;
1982年初,發動全校師生員工認真討論,將建校以來形成的優良傳統、優良作風歸納成8個字:「團結、求實、嚴謹、進取」,並作為華中工學院的校風;
1978年,恢復招收研究生,當年招收研究生181人;
1984年4月,首批試辦研究生院(共22所);
1996年2月,首批獲准正式成立研究生院(共10所);
1984年,領導班子換屆,黃樹槐任校長;
1985年,開設少年班,至2000年停辦時共培養了約500名少年大學生;
1986年,明確提出「堅持改革開放,增強辦學活力,著重提高水平」的辦學思路和創辦第一流大學的奮斗目標;
1988年1月,更名為華中理工大學;
1988年、1992年,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材獎評選,獲國家特等獎1種,國家級優秀獎7種,部級一等獎18種;
1989年、1993年,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獎評選,獲國家特等獎1項,國家級獎3項,國家級二等獎5項;
1994年,成立研究生院10年:博士學位點31個,博士導師111人,7個博後流動站,碩士學位點76個;
1994年,招收碩士研究生710人,博士研究生178人,在校研究生達到2232人,比1978年增長了12倍;
1994年,科研經費達到7640萬元,比1978年增長了60倍,居國家教委直屬高校第4位;
1993年,國內發表論文達1032篇,「首次突破國內發表論文數1000篇」,位居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第1位。被EI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7位,被ISTP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7位,被SCI收錄的論文居全國高校第11位。
1994年,第一個通過原國家教委組織的對直屬高校的校園、學生學習和生活環境的大檢查,獲得國家教委頒發的特別獎,是獲得特別獎的唯一高校;
1994年,率先在全國大學生中實施文化素質教育,舉辦人文講座;
1995年,實行學分制;
1995年,全國高校研究生院綜合評估,名列第9,受到國家教委表彰;
1995年,順利通過「211工程」部門預審,成為「211工程」重點建設單位;
1996年,通過國家教委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優秀學校評價,被評為優秀;
1996年和1997年,黨政領導班子相繼換屆;
1997年,第一個在全國高校中創辦了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1997年,《中國大學研究與發展成果評價》顯示,學校在中國大學工科排名中居第5位,在自然科學研究與發展排名中居第9位,在研究與發展排名中居第8位;
1998年,《中國高等教育評估》第二期公布中國高校排行榜,學校名列第7;
1999年,《中國高等教育評估》再次公布中國高校排行榜,學校名列第7;
1999年,因在CIMS方面的突出成就,學校榮膺1999年度國際製造工程師協會(SME)頒發的「大學領先獎」(成為繼1994年清華大學獲獎後中國高校第二次獲得該獎。同一個國家有兩所大學獲此獎項,除美國外,只有中國。);
2000年,與原同濟醫科大學、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並,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原同濟醫科大學
同濟醫科大學,原直屬國家衛生部。前身為德國醫師寶隆博士於1907年創建的上海德文醫學堂。
1893年,德國海軍艦醫埃里希·寶隆到上海,建立「德醫公會」;
1900年,寶隆創辦「同濟醫院」,醫師大多來自「德醫公會」;
1907年10月1日,上海德文醫學堂舉行第一次開學典禮;
1908年,改名為同濟德文醫學堂;
1912年,同濟德文醫學堂增設工科,改名「同濟醫工學堂」;
1917年4月23日起,直屬教育部領導;
1917年12月,更名為私立同濟醫工專門學校;
1924年5月20日,改名為同濟醫工大學,含醫學院和工學院;
1927年,改名為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
1937年,先後增設了文、理、法等學院,成為一所綜合性國立大學;
1950年2月,同濟大學醫學院及其附屬同濟醫院內遷武漢,與武漢大學醫學院合並,命名中南同濟醫學院;
1955年6月,漢口協和醫院劃歸中南同濟醫學院作為附屬醫院;
1955年8月,更名為武漢醫學院;
1985年7月,武漢醫學院改名為同濟醫科大學;
2000年,與原華中理工大學、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並,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原武漢城市建設學院
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原直屬國家建設部。前身為清末張之洞於1898年創辦的「工藝學堂」。
1898年,湖北工藝學堂創建;
1907年,湖北工藝學堂更名為湖北中等工業學堂;
1913年,湖北中等工業學堂更名為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
1922年,湖北省甲等工業學校更名為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
1926年,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湖北省高級商科中學校、湖北省立第五中學組建湖北省立第二中學;
1927年,湖北省立第二中學(漢陽工科分校及初中部)改建為湖北省立第三中學;
1935年,湖北省立第三中學(原湖北省高級工科中學校部分)更名為湖北省立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
1949年,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湖北省高級商業學校、湖北省女子職業學校組建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
1949年,湖北省高級職業學校(原漢陽高級工業職業學校部分)改建為武昌高級工業學校;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武昌高級工業學校一分為五,在歷經中南建築工程學校、武漢建築工程學校、武漢建築工程專科學校等之後,土木建築科的部分在1960年成立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後於1981年得以復建;
1997年,獲建設部與武漢市共建;
2000年,與原華中理工大學、原同濟醫科大學合並,共同組建華中科技大學。
建校紀念日
合校時經各方協商,華中科技大學的建校紀念日定為全國院系調整開始的1952年10月8日,並未溯源至前身的1898年或1907年。
Ⅳ 廈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 西安交大 中國海洋大學哪個好
廈門大學
廈門大學(英文名:Xiamen University),簡稱「廈大」,國家副部級建制的重點大學,中國教育部直屬的綜合性重點大學。由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於1921年創建的,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也是我國唯一地處經濟特區的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該校是中國最早開展研究生教育的三所大學之一,被譽為「南方之強」。廈大校園依山伴海,背靠五老峰,與閩南古剎南普陀寺為鄰,出了白城校門就是海濱浴場。校園建築獨特,風景秀麗,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大學校園」。從2012年12月17日起,遊客到廈大得看時辰,還要帶二代身份證。2013年中國校友會網大學排名,中國大學20強。2016年2月,在2016國內高校保研率排名中,廈門大學排名19。
華中科技大學
華中科技大學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直屬的一所綜合性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高校,是與國家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共建醫學院的十所院校之一,被美國製造工程師協會(SME)授予「大學領先獎」的兩所中國大學之一,入選《Nature》評出的「中國十大科研機構」,被稱作「新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縮影」。學校坐落於湖北省武漢市喻家山麓、東湖之畔,被譽為「森林大學」。其前身分別為1952年創建的華中理工大學、1907年創建的同濟醫科大學以及發源於1898年的武漢城市建設學院,三校在2000年5月26日合並組建為全新的華中科技大學。截止2014年4月,學校有本科生32449人,研究生2283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6445人、碩士研究生16392人,有各類留學生1745人 。2016年2月,華中科技大學在2016國內高校保研率排名中排第十一。2016年2月,中國一流大學百強榜出爐,華中科技大學排名第十。
西安交大
西安交通大學(Xi`an Jiaotong University)簡稱西安交大(XJTU),位於古都西安,是國家「七五 」、「八五」首批重點建設高校,是全國重點綜合性研究型大學,是國家「211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七所大學之一,「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九所高校之一,被國家確定為以建設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學為目標的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中國常青藤盟校(九校聯盟,C9)、「111計劃」重要成員,「珠峰計劃」首批11所名校之一,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高校,國家2011計劃「高端製造裝備協同創新中心」牽頭高校。西安交通大學為中國最早興辦的高等學府之一,肇始於1896年創建於上海的南洋公學,1921年改稱交通大學(Chiao Tung University),1956年國務院決定交通大學內遷西安,1959年定名為西安交通大學。學校涵蓋理、工、醫、經濟、管理、文、法、哲、教育和藝術等10個學科門類。[2]2016年2月,西安交通大學在2016國內高校保研率排名中排第七。
中國海洋大學
中國海洋大學(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原名青島海洋大學,位於中國山東省青島市,始建於1924年,是一所以海洋和水產學科為特色,包括理學、工學、農學、醫(葯)學、經濟學、管理學、文學、法學、教育學、歷史學等學科門類較為齊全的教育部直屬「985 工程」和「211工程」綜合性大學。學校前身是私立青島大學,始建於1924 年。後經國立青島大學、國立山東大學、山東大學等幾個時期的變遷,於1959年發展成為山東海洋學院,1988年更名為青島海洋大學。2002年10月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更名為中國海洋大學。學校現轄嶗山、魚山和浮山三個校區。
Ⅵ 想去爬山,華中科技大學 喻家山 請問怎麼去(到山的入口處) 求詳細的答案
在學校的北邊,校醫院西邊的路口往北走,是個上坡,上去就看到了。
Ⅶ 荊州區有哪幾所高級中學(包括私立)
荊州復區:荊州中學(制全國百強)、荊南中學、北門中學、東方紅中學、實驗中學、郡都中學、西門中學(藝術)沙市區:沙市中學(全國百強)、沙市一中、沙市四中(荊州家喻戶曉的藝術生培養基地)、沙市五中、沙市六中(有西藏班)、沙市七中、
Ⅷ 新都有那私立學校
比較好的,有三原外國語學校,小學中學有,還有正德實驗學校,是喻亭小學聯辦的。
Ⅸ 青海西寧私立小學
人中龍虎 比喻人中豪傑。
虎超龍驤 比喻群雄奮起,互相角逐。
虎變龍蒸 指乘時變化而飛黃騰達。
初生之犢不畏虎 比喻閱世不深的青年人敢說敢幹,無所畏懼。
眾虎同心 許多虎一條心做事。比喻眾多有本事的人團結一致,力量會更大。
燕頷虎須 形容相貌威武。②借指武將、勇士。
綉虎雕龍 比喻文章的辭藻華麗。
熊腰虎背 腰粗壯如熊,背寬厚如虎。形容人身體魁梧健壯。
如龍似虎 形容勇猛有活力。
如虎生翼 好象老虎生出翅膀。比喻因增加新助力,強者愈強,惡者愈惡。
敲山振虎 謂故意示警,使人震動。
潛龍伏虎 潛藏的蛟龍,潛伏的猛虎。比喻人才尚未被擢用。
猛虎出山 像兇猛的老虎出山一樣。形容動作勇猛又快速。
龍行虎變 《易·干》:「飛龍在天……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又《革》:「大人虎變。」孔穎達疏:「損益前王,創制立法,有文章之美,煥然可觀,有似虎變,其文彪炳。」後遂以「龍行虎變」喻帝王革故鼎新,創制建業。
龍翔虎躍 喻奮發有為。
龍驤虎嘯 喻氣概威武。
龍威虎震 形容氣勢奔放雄壯。常形容書法筆勢的遒勁有力,靈活舒展。
龍跳虎伏 猶言龍騰虎卧。喻筆勢。
Ⅹ 石橋鋪紅光中學是私立學校還是公辦學校
個人認為初中不要選擇紅光 我有一個同學在紅光讀初二 她今天開學版 開學第一件事權就是因為學校的私人原因而分班(原因很不可理喻 就是學校教師不夠用) 她和班裡的朋友都被分開了 初二本來就加了物理學業重 現在還要適應新環境 與同學打好交道 壓力很大 我個人認為在這種重壓環境下可能有些承受能力差的孩子會得憂郁自閉症之內的 以上是個人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