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醫院改革市場化戰略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現在很多公立醫院(非營利醫院)做了許多營利性醫院做的事情,如特需專服務等等,這些都是公立屬醫院市場化的表現,如果政府能夠管控住公立醫院,不讓公立醫院過度經營,轉而承擔基本醫療服務,我覺得很好啊。另外,「抓小放大」也提得很好啊,本來政府就是管基本醫療,大醫院就應該交給市場。
"市場是有規律的「,可是在醫療衛生領域,市場規律就不那麼靈了,
需求是無限的,供給是有限的,指望靠市場來調節供需平衡,不可能,
如果是這樣的話,正如調研報告指出的,衛生事業只能是有錢人的專屬品。
對於外部性很強的預防保健事業,市場可是不屑一顧的,可這恰恰又是我國
醫療衛生事業的基本原則。醫療市場是賣方市場,況且供給又遠不能滿足需求,
就我所在地各醫療機構而言,各家市屬醫院也都成立了所謂的市場營銷部,
醫療市場是越搞越亂,病人有選擇的餘地么?醫療費用持續增加,普通老百姓哪還看得起病,請問市場規律該如何起主導作用才能滿足廣大老百姓的基本醫療需求呢?
㈡ 醫改以來對公立醫院的改革出台了哪些政策
聚焦1、試點城市名單揭曉,方案靈活方向明確
23日,衛生部、國務院醫改領導小組辦公室在新發布的《關於確定公立醫院改革國家聯系試點城市及有關工作的通知》中公布了16個試點城市的名單,其中包括東、中部的各六個城市及西部四個城市。
《通知》指出,各國家聯系試點城市要按要求,針對本地公立醫院的突出問題,結合本地工作基礎和環境條件,制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實施方案。既可以推進綜合改革,也可以重點突破個別或若干關鍵環節;既可以在全市范圍內縣級(二級)以上公立醫院開展試點,也可以選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公立醫院進行試點。
而與月初原則上通過的《指導意見》相比,此次正式出台的版本包括四個部分共十八條,並明確了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總體目標等內容。九項試點的主要內容為:一是完善公立醫院服務體系,加強公立醫院規劃和調控,優化公立醫院結構布局,建立公立醫院之間、公立醫院與城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分工協作機制;二是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明確各級政府舉辦公立醫院的職責,積極探索管辦分開的有效形式,逐步實現公立醫院統一管理,建立協調、統一、高效的公立醫院管理體制;三是改革公立醫院法人治理機制,明確政府辦醫主體,科學界定所有者和管理者責權,探索建立以理事會等為核心的多種形式的公立醫院法人治理結構,制定公立醫院院長任職資格、選拔任用等方面的管理制度,探索建立醫院院長激勵約束機制;四是改革公立醫院內部運行機制,完善醫院內部決策執行機制和財務會計管理制度,深化公立醫院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分配激勵機制;五是改革公立醫院補償機制,合理調整醫葯價格,逐步取消葯品加成政策,加大政府投入,實現由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補償,完善醫療保障支付制度;六是加強公立醫院管理,確保醫療安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改善醫院服務;七是改革公立醫院監管機制,加強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安全質量監管和經濟運行監管,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對公立醫院的監督作用;八是建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制度,開展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九是加快推進多元化辦醫格局,鼓勵、支持和引導社會資本發展醫療衛生事業,鼓勵社會力量舉辦非營利性醫院。
哈爾濱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杜樂勛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盡管社會上普遍看重公立醫院改革進程中降葯價等具有直接利益影響的內容,但其實《指導意見》中的每個細節都關系著改革整體的成敗,也值得各界關注與跟進。杜樂勛還指出,盡管《指導意見》只是在方向上明確了一個范圍,並沒有實際約束效力,但這正是為了避免讓整個公立醫院改制變得過於模式化。「因地制宜,才能更加靈活的把總體的指導精神應用到各地的醫改當中,」杜樂勛說。
重塑全行業
聚焦2 、新醫改或可重塑全行業,醫葯分開利好相關領域
此前,基本葯物目錄制度的執行在加速了一些中小企業被兼並、整合進程的同時,也使得那些進入國家葯物目錄的企業不得不快馬加鞭擴大產能,滿足即將到來的爆發式市場需求。月初,隨著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並原則通過《關於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公立醫院改革正式破冰。盡管有專家曾表示,由於試點范圍有限以及不容忽視並有待實踐的一些細節問題,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所帶來的沖擊在今後一到兩年內對行業的整體格局不會產生實質影響。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從長期來看,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經驗有可能將逐步改變醫葯行業的傳統布局和規則。
這其中,由作為公立醫院改革亮點之一的取消葯品加成所引發的變局,無疑成為了與患者和醫院利益關系最為密切的一個環節。不難預想,隨著試點醫院逐步擺脫對葯品收入的依賴,其對葯品價格也將變得不敏感。同時,基本葯物目錄品種和國產廉價葯都會面臨不少市場份額提升的機遇,基本葯物目錄品種在大醫院的使用份額更會有顯著提升。有分析人士指出,不排除改革試點期間全國醫院葯品市場有加速擴容的可能。
另一方面,根據政府向公立醫院改革試點提供的補償方案來看,補償標準是通過每家醫院的合理收入和支出來擬定,因此也有分析猜測,醫院從自身利益出發可能會由於增加收入基數而催生醫院用葯市場在2010年出現高增長的局面。這也意味著面向醫院的葯品生產企業,其銷售收入面臨提高的可能,並且普葯、專科葯都有受益機會。此外,若取消葯品加成且補償到位,外企原研葯失去了價格加成給醫院帶來利潤的優勢,其銷售份額下降幅度無疑將變得明顯,這也將有利於國產仿製葯和仿創葯企業搶占市場,而這對於行業企業顯然也是普遍利好的。
除了我國葯企自身受益外,在取消葯品加成的政策驅動下不少投資顧問也紛紛表示看好醫療服務行業在未來面對的機遇。由於葯品加成向來在很大程度上支撐著我國公立醫院的收入,僅依靠政府財政進行這一部分收入缺口的補貼並不能完全緩解醫院財政系統可能面臨的壓力,因此依靠醫療服務收費無疑將成為試點醫院獲益的重要途徑,而這對於以生產醫療診斷試劑的生產商來說將構成長期利好。
㈢ 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實施方案》明確公立醫院體制改革試點重點在三個方面:一是改革管理體製版、運行機制和權監管機制,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形式,包括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推進人事、分配製度改革,強化醫療服務質量管理等;二是推進補償機制改革,落實公立醫院政府補助政策,推進醫葯分開,逐步取消葯品加成,積極探索醫葯分開的多種有效形式;三是加快形成多元化辦醫格局,積極穩妥推進部分公立醫院轉制,鼓勵民營資本舉辦非營利性醫院。通過改革,使公立醫院切實履行公共服務職能,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提高醫療服務效率和質量,為人民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滿意的醫療服務。
㈣ 下列哪些屬於我國公立醫院管理體制主要存在的問題
我國公立醫院管理體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現行產權制度不明晰,政府管理職能錯位,醫院缺乏經營自主權
現有的公立醫院產權制度是在計劃經濟下形成的產權結構,產權分別隸屬於行政主管部門和主要企事業單位,醫院不具有法人產權,在現實中形成了政府產權。正是由於政府產權的存在,在計劃經濟條件下,衛生行政部門既辦醫院又管醫院,醫院缺乏經營管理自主權和靈活性。在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的過程中,這一現象仍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政府對醫院管理進行直接干預,隨意性過大,管理調控錯位、越位,依法行政力度不夠,加上行政管理能力和經濟能力的限制,難以實現資源高效利用。衛生行政部門仍是對醫院事務大包攬;領導班子的配備全部由上級組織部門負責,要求院長對全院工作負責,但院長又無權選擇副職。此外,政府作為醫療機構的所有者又是管理者導致了政府部門社會管理職能與國有資產運營職能不分,在治理醫療服務市場失靈方面政府管理職能缺乏力度,甚至嚴重不到位;同時,因政府在醫療管制方面的滯後,也造成了衛生資源配置的效率低下,影響了衛生服務的公平和效率。
2、融資渠道單一,醫院補償機制不健全,醫療費用增長過快
我國公立醫院一直使用內部融資機制,其補償渠道包括政府財政補助、醫療服務收費和葯品差價收入。改革開放以來,為促進衛生事業發展,各級財政在比較困難的情況下,不斷增加對衛生事業的投入。但各級衛生部門均普遍反映政府財政補助相對不足,政府籌資比例在衛生總費用中比例也急劇下降,衛生資源使用效率也呈現低下狀況,國家大量投入形成的醫療資源過分集中於大部分公立醫院,要麼表現為一些大醫院的高端設備和基礎設施建設,要麼流失於體制性損耗。醫療服務收費方面,我國實行的是壓低服務價格的供方籌資政策和「以葯補醫」的衛生補償政策,醫療收費中不設勞務收入,大量技術勞務價格長期低於成本,基本醫療服務收費標准受到政府物價部門的嚴格控制,沒有隨社會經濟發展進行及時調整,只對一些應用新儀器、新設備和新開展的醫療診治服務按成本制定收費標准。
3、委託--代理關系下存在的行政管理不力
我國現行公立醫院治理結構存在的是一種委託--代理關系。委託--代理關系是一種契約關系,在這種契約關系下,委託人授權代理人為實現委託人的利益而從事某些活動,為了防止代理人利用委託人的授權從事有損於委託人利益的活動,就需要設計一種機制或合同,給代理人提供某種激勵,使之按有利於委託人的目標努力工作。委託--代理關系廣泛存在於一切組織和一切合作性活動中,存在於組織的每一個管理層級上。
在我國,國家和公立醫院管理者之間是一種委託--代理關系,委託人即國家作為出資者對公立醫院的資產享有財產終極所有權,通過任命代理人即醫院經營者經營公立醫院,並促使代理人完成國家賦予的使命。作為委託人的衛生行政部門,沒有公立醫院財產的所有權,所以面對與醫院經營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缺乏收集信息的積極性。而在對醫院經營者的監督方面,由於經營績效的難以測量性,就應當使監督者享有剩餘索取權,否則缺乏監督責任心和效率。
㈤ 我國公立醫院管理體制主要存在哪幾方面的問題
目前,公立醫院是我國醫院體系的主體,它是由國家興辦的具有公益性的醫療機構。我國現有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並發展起來的,隨著醫療衛生市場改革的推進,公立醫院原有體制的缺陷凸現,現實運行實踐中的一些深層次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不能夠適應經濟轉軌過程中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以及加入WTO之後愈加激烈的醫療市場競爭。加強對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問題的研究,對於適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深化公立醫院的管理變革,提高公立醫院的綜合效益等,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本文以國家醫療衛生市場改革的深入作為研究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的參照系,立足於我國的現實國情,從公立醫院的公益性出發,首先,闡述了我國醫療市場、醫院管理與公立醫院管理體制的關系;回顧了我國公立醫院管理體制的發展歷程及現狀;分析了現行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產權制度不明晰,政府職能缺位;醫院補償機制不健全,行政管理乏力;非職業化管理;激勵機制不完善等。其次,對美國、英國、德國和新加坡等幾個有典型代表意義國家的醫院管理體制發展狀況進行了深入研究,提煉出這些國家醫院管理體制改革成功模式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最後,在充分借鑒國外成功經驗。。。
㈥ 公立醫院改制的流程及相關審批機關&收購國有資產(國有企業改制)的流程及相關審批機關
你好!以下內容是國有企業改制的基本工作流程,可以供你參考。
一、擬定方案
1、由企業向授權營運機構或企業產權管理單位提出改制申請,授權營運機構或企業產權管理單位作出同意改制批復。
2、改制企業組成由企業黨組織、經營管理層和職工代表參加的工作專班,擬定改制方案(可與審計、資產評估同時進行,並根據資產評估結果予以調整)。方案中至少需包括以下內容:
(1)企業基本情況;
(2)改制形式及涉及的資產范圍(改制企業附屬廠一並納入改制范圍的應予以說明);
(3)職工安置辦法;
(4)資產處理方式(含土地處置形式);
(5)債權債務處理方式;
(6)改制後企業發展思路和措施。
3、企業改制方案經黨政聯席會議和職工代表大會主席團會議審議通過後,報授權營運機構或企業產權管理單位審核。
4、資產規模較小的國有企業改制方案由授權營運機構或企業產權管理單位組織審查論證,並提出審核意見。
5、資產規模較大的大中型國有企業(見武漢市改制企業名單)改制,經授權營運機構或企業產權管理單位提出初審意見後,報市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組織方案論證,提出審核意見,其中大型企業改制應報市國資委同意。
6、改制企業將審核後的改制方案交企業職工代表大會審議,其中對改制形式、涉及資產范圍、職工安置辦法、資產擬處理方式、負債處理方式、參與競價的企業內部人選等重要事項,必須逐項審議,形成職工代表大會決議。
7、改制企業將職工代表大會決議連同職工代表簽名報改制方案審核部門審核,由審核部門作出對企業改制方案的批復。
二、財務審計、資產評估
1、授權營運機構或企業產權管理單位聘請有資質的中介機構進行審計,出具審計報告。
2、企業向授權營運機構或企業產權管理單位提出書面改制評估立項申請,授權營運機構或企業產權管理單位同意、批復後,報同級國資部門辦理評估立項。
3、授權營運機構或企業產權管理單位聘請有資質的評估機構對企業納入改制范圍的資產進行一次性全面評估。
4、改制企業將中介機構出具的《資產評估報告書》報授權營運機構或企業產權管理單位審核後,送同級國資部門初審,其中涉及土地、房屋資產的由土地規劃、房產等有關職能部門聯合審核。
5、改制企業將經審核後的資產評估結果在企業內公示3個工作日。
6、改制企業將公示結果報授權營運機構或產權管理單位核實並形成書面意見,國資部門收到公示無異議的報告後,出具確認文件。
三、資產損失審批
1、改制企業對資產評估中經中介機構認定的資產損失提出書面申請報告,報授權營運機構或企業產權管理單位。
2、授權營運機構或企業產權管理單位對企業申報的資產損失進行審核後簽署意見分別報同級國資、財政部門審批。
3、市屬企業中凡累計金額在1500萬元以下的固定資產盤虧損失由市國資辦審批。累計金額在1000萬元以下的流動資產損失、累計金額在1000萬元以下的長期投資損失以及應付福利費紅字等損失由市財政局審批。
市屬企業中凡累計損失達到或超過上述金額的,分別由市國資辦、市財政局初審,報國資委研究同意後下達審批意見。
四、審核職工經濟補償、安置費標准
勞動社保部門對企業職工安置分流方案進行審批,對有關補償標准進行核准,並出具核准意見。
1、職工經濟補償標准;
2、離退休人員應繳未繳的醫療保險費;
3、傷(病、殘)人員的生活和醫療補助費;
4、職工遺屬、精簡返鄉人員生活補助費。
五、進場交易
1、批准產(股)權轉讓進場交易。資產規模較小的國有企業產(股)權轉讓進場交易由授權營運機構或產權管理單位批准,資產規模較大的大中型國有企業產(股)權轉讓進場交易由市國資辦批准。
2、成立交易項目評議小組。
3、申請掛牌。由產權轉讓方向產權交易市場申請公開掛牌,並提供相應資料。
4、掛牌。按照改制企業材料製作掛牌信息在公眾媒體上發布,並在產權交易市場上進行掛牌,掛牌時間為15天。
5、資格審查。對參與投標競買方的資格進行審查,收繳競價保證金。
6、掛牌競標。掛牌期間若有兩個或兩個以上意向方的實行競價交易,掛牌15天後無兩個及兩個以上購買方的進行協議轉讓。
7、評議、確定中標人。由評議小組根據評議規則,經評議後確定中標人。
8、鑒證。產權交易所對企業提供相關資料進行合規性審核,審核通過的出具《產(股)權交易鑒證書》。
㈦ 公立醫院的體制改革究竟怎麼改這次會不會對一些醫院的產權動刀子呢
對於公立醫院的改制,我個人的看法是不會一概而論,應該是有差別的。主要是根據醫院的功能定位不同而有所不同。對於一些小的區、鄉、鎮醫院估計往社區衛生服務方向轉移,而大的醫院尤其是在城市醫療層面作用較大的三級醫院主要是從規范和完善政府財政補償、理順公立醫院的管理體制、維護並全面落實醫院的社會公益性,實現黨的十七大提出的「病有所醫」的民生建設目標。
首先,從我國衛生改革現狀和要求來看,經過若干年衛生改革,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依然嚴峻,在醫療衛生改革的大討論中,社會、經濟、政治研究領域的專家都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總體歸納為: 出現的看病難、看病貴問題,不是市場化方向錯了,而是政府主導部門缺位;看病難、看病貴應歸咎於「偽市場化」,醫療衛生領域問題出於行政壟斷。然而,無論衛生改革的功過如何,堅持公益主導下的市場化改革已達成共識。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強化公立醫院公共服務職能,規范收支管理,糾正片面創收傾向。」要實現 一目標必須完善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核心是要提高財政補償的績效。完善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首先要有助於實現公立醫院體現公益性的社會目標,其次在政府有限資金投入的情況下,引導和激勵公立醫院自主、高效地實現公益目標,最大限度地提高對醫院補助的效率。
再來看看我國公立醫院補償機制的現狀,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財政補償有限,公立醫院要實現公益目標必然要能得到足夠的補償,負有公益事業主導責任的政府應對公立醫院進行足夠的補償,但是,目前政府對醫院直接的財政補償不到醫院收入的10%;而公立醫院醫生工資沒有政府補貼,來源於醫院創收,這成為誘導需求的動因,從而出現各種創收行為,如非醫療服務的產品消費為主:葯品價格補償、日益嚴重的醫療器械購買和使用的創收、耗材收入、項目投資招標收入以及合作和合資收入(包括特需服務的合作)等,在醫院的業務收入中,葯品收入又佔到50%~70%,影響醫療服務質量的提高,也造成很多過度醫療行為,浪費了有限的醫療資源,雖通過實施醫院收支兩條線的改革,旨在弱化葯品收入對醫療機構的補償作用,提高醫療技術的勞務價格,轉變醫療機構的補償機制,但以葯養醫的局面尚無很大改善。
二是獲利因素的驅動,由於利益驅使,醫院還從病人自付中獲利,如從醫保病人的非醫保項目中獲利即醫保范圍以外的葯品和材料、把體檢作為創收項目之一等,這不但嚴重影響基本醫療服務,同時也限制了高端醫療技術的健康發展。
三是醫療保障制度明顯缺陷,現有的醫療保障制度不能有效控制醫療浪費,經過數十年的醫療衛生改革,醫療保障制度從試行到逐步推廣實行,仍然存在大量問題,很難做到同一保障體系內的公平合理。與醫療服務業發展現狀相比,我國的醫療服務業監管體制還存在許多問題:整體框架還未完全形成;缺乏醫療行業的基本法律;缺乏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政府管制制度的自覺性意識,立法計劃缺乏系統性、全面性;各組成部分發展不平衡。行業准入方面,在結構准入方面相對比較完善,但在人員准入和技術准入方面有欠缺,設備設施准入也不完善。在運行監管方面,缺乏大量的技術規范,缺乏關於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社會經濟行為的管制規定,沒有建立起信息發布制度。
四是現有運行機制效率低下,在微觀管理體制上,公立醫療機構還不是真正的自主管理、自我發展、自我約束的法人實體,普遍存在著經營上負營不負虧的現象。在內部運行機制上,公立醫療機構還沒有打破計劃經濟時期形成的人事制度和分配製度模式,人力資源不能合理流動,不能充分體現優勞優酬、多勞多酬的分配原則。
再從如何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來說,公立醫院的補償機制問題一直困擾著醫院的生存和發展,只有不斷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才能促使公立醫院健康持續發展,有利於醫療衛生改革健康有序地進行,有利於醫療衛生事業的健康和諧發展,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團結。
一是要拓寬補償渠道,我國現行的醫院補償渠道主要包括三大部分:財政補助、醫療業務收入、葯品加成收入。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衛生改革的深化,這種補償機制愈來愈顯示出其弊端:財政補償不足,迫使醫院要依靠價格補償;而價格中又沒有充分體現技術勞動的價值,有迫使醫院依賴葯品價格和設備價格補償,造成醫院補償機制循環不暢。面對如此現狀,拓寬補償渠道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應明確政府對醫療衛生事業應盡的責任,改變目前的補償結構,實現以政府為主的多元化投資主體下的醫院監管體系。以醫保為龍頭,通過對醫療保險設計改變對醫院的補償方法,如實行按人頭付費和雙向轉診,按病種付費或實行醫保的第三方委託管理,以專業化的管理機構加強對醫院的引導和監督。其次,健全公立醫院財政補償機制,關鍵還要提高財政補償的績效,既要保障公立醫院公益性的需要,促進公立醫院實現社會目標,又要符合激勵約束相容的原則,通過政府有限的資金投入,引導和激勵公立醫院自主、高效地實現公益目標,最大限度地發揮政府財政補償的效率。再者,拓寬補償渠道還可引入社會資本投資(民營資本和慈善基金);利用政府貼息貸款發展公立醫院也是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在資源配置中的作用的 有效方式。政府投資作為全社會投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其他投資起著示範作用和引導作用。對公立醫院的投資可以通過運用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如投資補貼、投資抵免、投資貸款貼息等)來實現。
二是要加強制度監管,要加強醫療機構內部運行機制改革步伐,規范和完善公立醫院人事和收入分配製度。目前的公立醫院是傳統的事業單位,需要用現代規范的事業法人制度來加以重造。人事制度改革可採用全員聘用制,建立能進能退的用人機制。在收入分配機制上應扭轉醫務人員工資收入、獎金與業務收入掛鉤的現象,取而代之應轉向與工作量和工作效果的考核相聯系。規范對醫務人員的激勵機制。建立以崗位為基礎,總額控制、分配合理的工資制度,遏制以葯養醫和不合理的創收行為。
三是要提高運營效率 公立醫院也要吸取企業管理的先進經驗,提高醫院運營效率。醫院的首要任務是要在一定的預算下維持基本運營,而醫療機構由於服務內容和人群的特殊性, 需要服務具有高質量,公立醫療機構與公益目標相聯系,需要處理好一般企業運營中成本利潤導向和國家政策、法律等規定的社會利益導向之間的關系,這就需要醫院注重提高運營管理水平,從而兼顧多重目標的實現。
以上觀點,在醫療行業的同道較多認可,關鍵還要看這次國家政府的決心如何,是認真扎實地逐步推進,還是打一陣乾雷後象徵性地隨便下幾顆雨點就草草收場。我們只有拭目以待了。
我的答復也許你還不夠滿意,但我想,全國的同道們都會從不同的角度來暢所欲言,說不定上面的高層人士也會出來發表高論的。那麼,我這就算是拋磚引玉了。哈哈。
㈧ 公立醫院改革的方案解讀
醫改向何處去,事關億萬人民健康,千家萬戶幸福,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經過長期醞釀,廣泛徵求社會各界意見,4月6日,新華社受權發布《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深化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為涉及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新醫改指明了前進方向。《意見》的提出,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又一具體實踐。
根據《意見》,新醫改解民之憂的核心舉措一是減輕群眾負擔,突出公益性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醫療衛生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中國人均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增長到2007年的72.5歲,全民健康水平明顯提高。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原有的醫療衛生體系越來越不適應人民日益增長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看病難、看病貴」成為許多普通百姓心頭揮之不去的陰影。為解民之憂,新醫改在政府、社會、個人的三方利益調整中,突出強調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公益屬性。明確提出通過加大投入、強化監管、改善服務等舉措,切實發揮政府在制度、規劃、籌資、服務、監管等方面的職責,維護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促進公平公正,切實緩解醫葯費用上漲過快,個人負擔過重的問題。
二是擴大保障范圍,推進城鄉均等。過去,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的問題比較突出,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社會人群之間在享有醫療保障方面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新醫改將解決資源配置不合理、推進醫療服務均等化作為重點,明確提出,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大力發展農村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爭取到2011年,建立全面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和基本葯物制度,使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得到普及,到2020年,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
三是提高服務質量,完善醫療體制。除了政府投入不足、資源配置失衡之外,體制機制不健全、不合理是造成「看病難,看病貴」的又一主要原因。新醫改著重強調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葯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分開的指導思想,明確提出完善醫葯衛生四大體系,鼓勵引導各種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發展醫療衛生事業,加強醫葯衛生人才隊伍建設,保障醫葯衛生體系有效規范運轉,為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搭建了制度框架。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新醫改解民之憂,也是在固國之本。
在《意見》指導下,新醫改將使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社會保障體系進一步完善,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這不僅有利於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共享社會進步成果,而且對減少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也將具有積極意義。
「醫改」是世界性難題,能否在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醫療衛生需要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之間找到平衡,既考驗執政智慧,又直接影響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在新醫改方案醞釀過程中,黨和政府積極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廣納民智,吸取歷史經驗教訓,通過突出強調公益與公平,踐行了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執政理念。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建立中國特色的醫葯衛生體制,逐步實現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意見》則為實現這一目標,規劃出惠民「路線圖」。(竇含章) 「公立醫院提供特需服務的比例不超過全部醫療服務的10%。」這是7日發布的《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中的規定。
一些公立醫院過多設置一些VIP高級病房、特需門診等特需醫療服務項目,引起社會爭議。業內人士指出,限定公立醫院設置過多的特需服務,是使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的一項舉措,也有利於充分利用緊缺的公共醫療資源為老百姓提供服務。
為維護公立醫院公益性,緩解老百姓看病就醫難題,《實施方案》還明確要推進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改革。逐步將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葯品加成收入和財政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財政補助兩個渠道。政府負責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虧損補償等,對公立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任務給予專項補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緊急救治、援外、支農、支邊等公共服務經費,對中醫院(民族醫院)、傳染病醫院、職業病防治院、精神病醫院、婦產醫院和兒童醫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傾斜。
《實施方案》指出,推進醫葯分開,逐步取消葯品加成,不得接受葯品折扣。醫院由此減少的收入或形成的虧損通過增設葯事服務費、調整部分技術服務收費標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徑解決。葯事服務費納入基本醫療保險報銷范圍。適當提高醫療技術服務價格,降低葯品、醫用耗材和大型設備檢查價格。 醫保能否跨地區報銷?針對許多人的這一期待,7日發布的《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明確,我國將改進醫療保障服務,推廣參保人員就醫「一卡通」,實現醫保經辦機構與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
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劇,如退休後投奔子女、派駐到其他城市工作、進城務工等,越來越多的人在就醫中遇到難題--報銷手續繁瑣,在不同城市來回奔波。不少人提出,異地醫保不解決將制約市場經濟下的人才流動和福利社會框架下的異地醫療,希望出台醫療保障轉移、銜接、異地看病的切實可行方案,建立跨地區、跨省份的基本醫療轉移結算辦法,形成全國統一的醫療信息網。
為此,《實施方案》指出,建立異地就醫結算機制,探索異地安置的退休人員就地就醫、就地結算辦法。制定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解決農民工等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障關系跨制度、跨地區轉移接續問題。做好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城鄉醫療救助之間的銜接。《實施方案》明確,允許參加新農合的農民在統籌區域內自主選擇定點醫療機構就醫,簡化到縣域外就醫的轉診手續。
此外,為提高基本醫療保障管理服務水平,《實施方案》還提出鼓勵地方積極探索建立醫保經辦機構與醫葯服務提供方的談判機制和付費方式改革,合理確定葯品、醫療服務和醫用材料支付標准,控製成本費用。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障管理制度,並逐步整合基本醫療保障經辦管理資源。在確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監管的前提下,積極提倡以政府購買醫療保障服務的方式,探索委託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經辦各類醫療保障管理服務。 即將正式啟幕的北京醫改中,被提及了近三年的「小病進社區,大病(轉診)去醫院」概念,因缺少大醫院的改革配套,難以發揮「疏導患者合理就診」實效,將在大醫院和社區的「診療共同體」中得以「矯正」。
或許我們也可以做一個通俗化的理解:「小病進社區」這樣一個美好的初衷,因為在社區很難真實享受到大醫院專家門診的高質量服務,導致原定「從今年1月1日起沒有在社區首診而直接去大醫院就診的,醫葯費將不予報銷」制度,受到患者的抵制而不得不「重新詮釋」。
新的改革不再強制「專家支援社區」,也不再強制「患者小病進社區」。這是一個務實的決策。但並不等於不再探索節約醫療成本的社區之路,而是要重新探索用市場化的道路實現社區與大醫院醫療資源的平衡,達到不通過強制而實現「社區首診」的目的。實際上,原有的「小病進社區」,什麼是小病,什麼是大病,概念本身就是模糊的,一個小感冒的背後可能隱藏著大病,標准難定,患者自然不放心。
北京市衛生局局長表示,改革關鍵是要確立社區衛生站和三甲大醫院相同的疾病診斷標准,「按患者的病情需求配給相應級別的醫生和適宜的醫療資源」,構建大醫院與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之間的「共同體」和暢通的「轉診通道」,患者不再排隊,在社區衛生服務站即可接受與大醫院統一標準的規范診療。
這樣的目標非常誘人,但用什麼方法建立統一標準的規范診療,具體路徑仍然模糊。是通過社區衛生站設備的完善?還是診斷「程序」的完善,抑或是通過遠程醫療形式與大醫院專家直接對接?如果離開了人本身,離開了在診療過程中起決定因素的「專家」,二者的「接軌」談何容易?北京的「看病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現實演繹:過於集中的優質醫療資源必然「樹大招風」,再富集的優勢醫療資源也捉襟見肘,北京患者只能和全國人民一道,進入「排隊候診」的漫長隊列。
如果不把優秀的專家資源和醫療設備從過於集中的配置方式中解放出來,實現更大范圍、更均衡的合理分配,建立衛生服務站與大醫院統一標準的診療規范同樣可能流於空想。因此,不論是中央、北京市政府和大醫院,有義務積極主動地對醫療資源匱乏地區承擔起均衡醫療資源的責任。硬體投資主要由政府來承擔,而軟體的醫療人才的培養與建設,則需要通過「解放醫生」來實現。
對於後者,北京醫改方案透露的信息則讓人看到了曙光。據悉,方案將鼓勵專家在完成基本醫療服務之後的業余時間,自願兼任完全遵循市場規律的醫院「特需服務」,或應聘社區坐堂行醫,抑或吸引社會資本自己辦診所辦醫院,滿足更多患者對專家的求診需要。
該政策意味著,有執業醫師資格的人,可以在兼顧醫院本職工作的同時,在全國范圍內四處行醫,從而使醫生擺脫現有對醫院的單位依附關系,成為自由執業的社會人。直接效應是平衡醫療資源,變「大量患者上北京」為「少數醫生下基層」,既為基層百姓懸壺濟世,又為基層培養人才,大大降低社會醫療成本,「看病難」問題有望緩解;間接效應是醫生勞動價值的提升,「大處方」對醫生收入的影響降低,「看病貴」問題逐漸可緩。
看點:公立醫院改革 患者能得啥實惠?
公立醫院系統是我國醫療體系的「主力軍」。公立醫療體系布局和運行是否合理、公立醫院服務是否良好、行為是否規范,直接關繫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和就醫感受。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的《關於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的指導意見》提出,2015年進一步擴大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到2017年,城市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全面推開。公立醫院改革將如何改?患者又能從改革中得到哪些實惠?
破除以葯補醫,建立公立醫院運行新機制。
【改革干貨】將公立醫院補償由服務收費、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補助三個渠道改為服務收費和政府補助兩個渠道。力爭到2017年試點城市公立醫院葯佔比(不含中葯飲片)總體降到30%左右;百元醫療收入(不含葯品收入)中消耗的衛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在保證公立醫院良性運行、醫保基金可承受、群眾整體負擔不增加的前提下,試點城市要在2015年制定出台公立醫院醫療服務價格改革方案。
【專家點評】北京協和醫學院公共衛生學院院長劉遠立認為,長期以來,公立醫院三個渠道籌資的方式存在若干弊端,一是逼迫醫療行業成為商品銷售行業;二是讓醫院與廠商形成利益共同體,而不是與患者成為利益共同體;三是供方誘導需求的存在促使醫療費用上漲,造成不少社會資源不必要的消耗;四是增加了病人遭受「醫療傷害」的風險;五是提供了容易滋生行業腐敗的溫床。因此,公立醫院改革的最大「手術」是破除以葯補醫機制,與此同時,通過適當提高服務收費和政府補貼這兩道閘門,通過醫保支付銜接,從而在一定程度上解決取消葯品加成後公立醫院收入減少的問題。
【患者感受】江西省新余市是國家第二批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城市。經常帶兒子去醫院的新余市民肖莉霞是改革後到醫院就診的第一批患者之一。她發現,改革後葯價確實便宜了,比如以前賣33元的易坦靜現在只要20多元,盡管兒科的專家號和診療費比以前增加了9元,但這9元全部由醫保報銷,所以改革還是讓自己減少了開銷。
強調公立醫院公益性,改革公立醫院管理體制,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人事薪酬制度。
【政策干貨】建立以公益性為導向的考核評價機制。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或專門的公立醫院管理機構制定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定期組織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以及院長年度和任期目標責任考核,考核結果向社會公開。
根據醫療行業培養周期長、職業風險高、技術難度大、責任擔當重等特點,國家有關部門要加快研究制定符合醫療衛生行業特點的薪酬改革方案。嚴禁給醫務人員設定創收指標,醫務人員個人薪酬不得與醫院的葯品、耗材、大型醫學檢查等業務收入掛鉤。
【專家點評】劉遠立說,公立醫院改革不是要革公立醫院的命,更不是要整肅廣大公立醫院系統的醫務工作者,而是要改革制約公立醫院發揮其正常社會責任的體制機制,從而讓公立醫院提供的服務變得更加「公平可及,群眾受益」。
【醫生感受】「建立符合醫療行業特點的薪酬制度改革,意味著醫務人員將能夠獲取合理合法的收入,從根子上向『紅包』『回扣』說不」。新余市人民醫院兒科主任陳英說,深化編制和人事制度改革,會倒逼醫院改進管理和服務,會激勵醫務人員提升服務水平和態度,從而讓患者有更好的就醫感受。
推動建立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
【改革干貨】逐步增加城市公立醫院通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和全科醫生預約掛號和轉診服務號源,上級醫院對經基層和全科醫生預約或轉診的患者提供優先接診、優先檢查、優先住院等服務。到2015年底,預約轉診占公立醫院門診就診量的比例要提高到20%以上,減少三級醫院普通門診就診人次。
完善雙向轉診程序,各地要制定常見病種出入院標准和雙向轉診標准,實現不同級別和類別醫療機構之間有序轉診。
【專家點評】對於目前來說,分級診療是一個必選項,不可能跳躍這個階段。「我們要反思,怎麼提高資源配置和使用的效率。」中國人民大學醫改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學教授王虎峰指出,分級診療不是一種固定的形式,實際上是一種資源配置使用的狀態。在這種狀態下,患者應該能夠方便就醫,基層有能力提供有質量的初級醫療服務。
【患者感受】在成都市蒲江縣人民醫院血液透析室里,年近八旬、身患糖尿病多年的鍾金文剛可以在「家門口」做透析了。過去縣醫院沒有透析機,鍾金文只能每周三次趕到70公里外的成都市透析。在實施分級診療後,成都市第三人民醫院託管蒲江縣人民醫院,通過人財物「全面託管」的方式,實現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建立血液透析室。
2015年公立醫院改革投入情況
公立醫院改革是新一輪醫葯衛生體制改革的核心任務。為支持推進公立醫院改革,中央財政2015年下達公立醫院改革補助資金111.24億元。一是按每個縣補助300萬元的標准下達補助資金59.31億元,支持全面推開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二是按每個試點城市一次性補助2000萬的標准下達補助資金13.2億元,支持第三批66個城市開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使試點城市擴大到100個。三是對100個試點城市所轄區,按每個區100萬元的標准下達補助資金2.73億元,支持二級及以下醫院開展公立醫院綜合改革試點。四是按人均每年3萬元的標准下達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補助資金36億元,支持12萬名學員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