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公立醫院的醫改之路
公立醫院的改革必須要闖三道關。 突破以葯養醫體制的束縛
公立醫院是我國醫療機構的主體,但是政府每年給予的投入很少,大部分開銷都需要醫院自籌。面對經費不足及生存與發展的壓力,「以葯養醫」成為公立醫院的不二選擇。公立醫院的改革,「以葯養醫」體制是第一個要攻克的堡壘衛生部在2009年全國衛生工作會議上發布消息,3年內將逐步取消公立醫院葯品加成。目前每種葯進入醫院後,醫院可以根據自身級別的不同加價10%~15%再賣給患者。這正是此次公立醫院改革重點之一——取消葯品加成以改變「以葯養醫」的局面。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況下,葯品差價成為醫院的重要收入來源,而且越是基層的醫院,對葯品差價的依賴越大。據統計,一些三甲醫院的葯品收入佔到其總收入的40%~50%,而基層的公立醫院這一比重則佔到70%~80%。
取消葯品加成政策,從試點情況來看,在醫院方面有較大阻力。受訪的幾家公立醫院負責人都認為這一措施「操作起來有點難」。相當一部分醫務工作者認為,即使葯品零加成,也很難保證解決「大處方」的問題,難以遏制患者葯費的上升。醫院方面則普遍擔心,取消加成之後,如果政府不予加大投入或提高醫療服務價格,醫院就會連生存都成問題。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試點醫院負責人說:「全國所有公立醫院的開支如果全部由財政包攬,一年的投入就會超過政府所承諾的三年內的總投入8500億元,這還是在不考慮資金能否投到實處、實際使用效率等問題的前提下。」
山東大學醫院管理專業在讀博士李新泰表示,2006年以前,全國醫療機構實際葯品加成率大約在38%左右,2006年,國家發改委等八部委下發《關於進一步整頓葯品和醫療市場價格競爭秩序意見的通知》規定,加價率不得超過15%。加價率一下降低一半多,按理性分析,葯品收入也應隨之減少。可事實上,葯品收入不但未降反而上升。據對某省衛生財務年報分析,2007年比2006年葯品收入增加14.7億元,增幅為22.7%。
除了合理增加的因素外,醫院和醫生的利益驅動,是葯品費用上升的最直接原因。即使是葯品零差價率,切斷了醫院的葯品收入,但醫生掌握著處方權,仍然存在開「大處方」以獲取回扣的沖動和可能。」李新泰說,「因此,公立醫院改革的推進還應注意與醫葯領域反腐敗工程結合起來,葯品回扣現象只要存在,由『大處方』引發的『看病貴』就難以根治。
增加政府財政投入。主要用於基本建設和大型醫用設備購置、重點學科發展、住院醫師培訓、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補貼等。對公立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服務任務給予專項補助,用於保障醫院緊急救治、援外、支農、支邊、惠民服務。 增設葯事服務費。葯事服務費根據醫務人員提供葯品服務的勞務價值來核算,與銷售葯品的金額不直接掛鉤,不僅可以遏制醫生開「大處方」,還能夠引導醫務人員鑽研醫療業務。 提高醫務人員技術服務價格。調整部分醫療服務的收費標准,提高能夠體現醫務人員技術服務價值的掛號費、診療費、會診費、手術費等。提高中醫及民族醫療診療類服務收費。建立不同等級和質量醫院之間、專家門診和普通門診之間的差價梯度。 確保醫護人員合法權益和積極性
醫生作為一個高風險、高強度的職業,在世界范圍內都是有著較高收入的群體。但是,目前中國醫務人員的收入遠沒有體現其技術含量和所承擔的風險。
我國醫生收入的確較低,技術服務的勞動價值沒有得到合理體現,要在適當時候考慮適當進行調整。他表示,在今後3年的試點工作中,對公立醫院的法人治理結構,公立醫院的一些內部管理,包括用人制度、激勵機制等都將做積極的探索,充分調動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
公立醫院應在國家政策引導下,改革人事管理和分配製度,建立績效考核機制,重點考核醫療機構和醫生提供醫療服務的質和量,調動醫生的積極性,患者也將最終得益。政府還應重點思考醫療機構的布局規劃和醫院的功能定位,避免重復投資和資源浪費。業內人士建議,提高的診療費價格應按一定比例體現在醫生收入中,使醫生的收入由於其勞務付出而大大提高,從而降低醫生收取葯品回扣的內在驅動力,光明正大地成為「較高收入群體」。 合理配置醫療衛生資源
由於財政撥款不足,大多數公立醫院徒有「公立」的外殼,爭相創收,有的甚至將創收指標層層分解到每位醫生。濟南一位三甲醫院院長說,自己所在的醫院財政撥款僅占醫院支出的4%,僅職工工資一項,就有98%要靠醫院自籌,不創收就無法生存。
創收的沖動使得公立醫院競相拉患者,展開無序競爭。「有些醫院因為患者不足,對來就醫的病人開大處方,或是延長住院時間,本來應該住10天,讓你住15天。還有的小醫院甚至採取給有醫保的病人發工資的辦法來留住患者。」一位外科醫生透露。
要實現不同醫院合理分工、患者分流,需要建立健全醫療保障制度。「目前我國的醫療保障分三部分,一是針對農民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二是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三是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由於保障水平較低,基層定點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難以令人滿意,有的患者寧願自己掏錢到大醫院就診,也不願享受能報銷的基層醫院的服務。如果醫保的保障水平能夠提高到50%~60%,同時提高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質量,就可實現患者在不同層級醫院中的合理分流,大醫院的醫生也就不會再把大量時間花在『看小病』上。」 公立醫院多年來在「市場化」過程中積累了很多問題,不是單靠國家增加投入就能解決的。
公立醫院改革是體制性改革,需要綜合配套推進,單項措施推進往往會「按下葫蘆起來瓢」。如果單純增加政府投入,有可能在某種程度上影響醫院發展的效率和質量,影響醫務人員的積極性。如何探索建立科學、規范的財政補償機制,使公立醫院既回歸公益性,又保護好醫院發展的積極性,這之間的度必須把握好。
⑵ 醫療發展趨勢
醫院作為醫療器械的主要消費終端,當然是希望能夠采購到物美價廉的醫療器械,然而國產器械的外形、質量及售後均讓醫療機構「想說愛你不容易」。作為醫院負責人,該院長說他在選擇醫療器械時,選擇的依據依次是質量、價格和售後服務,可見,國產醫療器械在高端設備領域想憑借價格優勢和進口產品相抗衡的勝算其實是很小的。居調查,目前,中國企業除了超聲聚焦等少數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外,在高科技產品方面,中國醫療器械的總體水平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約為15年。除了超聲聚焦等少數技術處於國際領先水平外,不少關鍵技術被發達國家大公司所壟斷,國產醫療器械產品不論在技術能級、檔次方面,還是在產品功能、外觀以及操作便捷方面,與美、歐、日等發達國家有明顯的差距,產品技術性能和質量水準落後於國際先進水平,難以滿足國內臨床和科研的需求。
對於造成國內醫療器械和國際水平差距的原因,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醫療診斷、監護及治療設備行業需求預測與投資機會分析報告》中指出,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原因:政策環境不配套、技術投入不足、創新能力薄弱、產業體系還比較脆弱。筆者認為,上述四個原因其實只是表層的原因,更深層次的原因則在於企業負責人缺乏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的決心與恆心,更多的是著眼於短時間的效益,從而造成不願在研發上下工夫,尤其是隨著社會資本辦醫市場的蓬勃發展,更覺得在資金實力相對較弱的民營醫療機構中還有較多的機會,但是,從目前民營醫療行業發展來看,參與者中不乏跨國醫療器械企業和一些資金實力較強的醫葯企業,對於不差錢的他們來說,在醫師資源相對落後的情況下,醫療器械配備更是其未來的投入重點,本土企業若不奮起直追,在高端醫療器械領域的市場空間不容樂觀。
⑶ 大型公立醫院的劣勢,威脅,發展機會
大型公立醫院絕對是優勢集中.
如果說威脅和劣勢,那也只有自己本身存在的問題.
發展機會當然是非常多的.
⑷ 請大家設想一下目前公立地市級醫院的發展方向,越詳細越好。
不是院長,不敢亂說,僅僅發表一下個人觀點;
1、首先第一點,公立醫院收支由政府指定機構管理,醫院只是負責診療活動,醫生的工資、獎金由上述機構按照醫生的級別、年資、診治數量、質量等綜合分析後發放,這樣一方面可以杜絕醫生收受紅包、開單提成等,另一方面,醫生可以全力提高診治水平,更可以避免醫院的滿目擴張和重復建設等。
2、目前各地地市級醫院一般都有幾家,規模不等,但是科室設置都差不多,這樣容易發生無序競爭,甚至惡性競爭,加之還有規模不等的私立醫院,競爭更加激烈。我認為,可以將所有公立醫院合並為幾家大的專科醫院,或者稱之為醫學中心。一般的市,設2-3個醫學中心就可以了。每個醫學中心分工不同,比如心胸外科、心血管內科、呼吸內科等成立一中心,這個中心匯聚該地市級醫院的所有人才,其他中心沒有這些科室,這樣一方面徹底消除惡性競爭,另一方面就是集中優質資源,更利於醫學的發展。除了大科之外,比如皮膚、口腔、頭頸外科等小科,可以與其他大科合並成立一中心;
3、地市級醫院實際上是以實踐為主,不是科研單位,因此主要工作是做好日常工作,科研、論文不應作為一線醫生的考核指標。當然,這是目前整個衛生系統甚至科技界的通病,恐怕難以改變。
目前暫時想到這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