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公立醫院屬於事業單位嗎
屬於
公立醫院是指政府舉辦的納入財政預算管理的醫院,也就是國營醫院、國家出錢辦的醫院。也可以理解成國立。醫院分3個等級,一級是社區醫院,二級是縣(區)級醫院,三級是市級醫院。
事業單位的明顯特徵為中心、會、所、站、隊、院、社、台、宮、館等字詞結尾,例如會計核算中心、衛生監督所、司法所、銀監會、保監會、質監站、安全生產監察大隊等。
(1)公立醫院社會化模式擴展閱讀:
事業單位五大特徵:
1、提供公共服務:
事業單位的功能實際上就是提供公共事業產品,提供公共事業產品是事業單位產生和存在的基本條件。科、教、文、衛等領域的事業單位,是保障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正常進行的社會服務支持系統。
2、屬於非公共權力機構:
事業單位所從事的事業多是政府職能所派生出來的具體事務,不屬於公共行政權力機關,不具有公共行政權力,同類事業單位之間也不能存在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對於行政區劃內的其他部門或個人也不具有行政管理的職能。
只能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和專門技術向社會提供諸如教育文化、醫療衛生等方面的服務,專業性服務是事業單位基本的社會職能。
3、屬於知識密集型組織:
絕大多數事業單位是以腦力勞動為主體的知識密集型組織,專業人才是事業單位的主要人員構成,利用科技文化知識為社會各方面提供服務是事業單位基本的社會職能。
4、經費來源的國產化:
我國的事業單位基本上由國家財政統一撥給各項事業經費,這是中國傳統事業管理體制的一個基本特徵。隨著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深化和發展,事業單位的經費來源日趨呈現多元化的態勢,但來自國家的財政撥款在事業單位的經費中仍然佔主導地位。現階段,我國事業單位經費來源主要包括財政補助和非財政補助兩類。
5、事業單位范圍的廣泛性:
事業單位的范圍涉及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衛生、體育等行業部位和領域。其主體具有多元性,其規模具有宏大性。
Ⅱ 公立醫院以後是往企業性質發展還是在編人員變成財政開資
公立醫院改革,主要是為了體現公立醫院的公益性。所以,公立醫院的發展方向內是公益性容事業,而不是企業。
至於人員開支渠道,離退休人員費用政策已經明確,的確是財政承擔。但在職在編人員的工資經費,財政要採取定額補助或差額補助兩種方式。也就是說,其工資經費渠道,一部分來自於服務收費,一部分來自於財政補助。
而且,在公立醫院補償機制方面,政府將負責公立醫院基本建設和大型設備購置、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政策性虧損補償等,對公立醫院承擔的公共衛生任務給予專項補助,保障政府指定的緊急救治、援外、支農、支邊等公共服務經費,對中醫院(民族醫院)、傳染病醫院、職業病防治院、精神病醫院、婦產醫院和兒童醫院等在投入政策上予以傾斜。
Ⅲ 公立醫院醫院屬於什麼性質事業單位
屬於服務性行業,都說是非營利性事業單位……
Ⅳ 醫療機構所有制形式應該填寫什麼
醫療機構的所有制形式
國外醫療機構的所有制形式可大致分為全民所有制、集體所有制和私有制三種類型。
(一)全民所有制
其醫療衛生機構主要指醫院全部由國家開辦,衛生經費主要來源為國家預算,醫務人員為政府雇員,領取工資。如古巴、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等國家醫療機構的設置、分布和規模,醫務人員的培養使用,醫療設備的購置以及葯品的生產和分配都列入國家計劃,醫務工作人員享受國家固定工資。在這些國家,沒有私立醫療機構,也沒有私人開業醫師。
英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實行福利制,政府把醫療服務納入社會保障體系,大部分醫院由政府、通常由地方政府控制,醫院所有人員都是領取薪金的,高級醫生和專科醫生都集中在醫院工作,在社區醫療機構工作的大都是通科醫生。
(二)集體所有制
醫療機構由各種衛生團體或地方政府、福利團體、企業單位舉辦,衛生經費主要來自民間,醫療機構的建設、開辦費等均由舉辦者安排,國家給一定補貼。如南斯拉夫,中央政府和省政府通過立法機構確定衛生領域的基本原則,包括醫療機構、衛生人員訓練、群眾衛生組織的活動等。政府不直接擔負醫療服務組織者的角色。居民和衛生工作人員均參加群眾衛生組織,該組織設立代表大會制,下設醫療服務享受者委員會和醫療服務提供者委員會。代表大會就醫療事務作出決定和安排。
(三)私人所有制
私有制醫療機構廣泛地存在於世界各地。私立醫療機構一般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為營利型,一種為非營利型。營利型醫院的業主,將醫院經營中所取得的部分利潤轉移到醫院以外的產業中去,如開辦高爾夫球場。非營利型醫院不是不贏利,而是將賺到的利潤仍用於醫院自身的建設和發展。私立醫院以營利型居多,要向國家交納稅收。
美國以私立醫院為主,日本公立醫院和私立醫院同時發展,法國雖然私立醫院多於公立醫院,但由於私立醫院規模較小,床位數仍以公立醫院為多。
Ⅳ 公立醫院的主體角色
公立醫院更應該突出其市場主體的角色,公立醫院、公立衛生院等營利性醫療機構版可以實現所有權和經營權權分開,管辦分離,使公立醫院享有獨立的法人地位和經營自主權,充分享有人權、財權、物權和決策權。政府機構也可藉此轉變職能,由「辦」醫院轉為「管」醫院。
而那些非營利性的公共醫療服務機構或公共性質的服務項目由國家投資建立,履行公共服務職能,可以是國家投資建立的公共醫療服務機構具體實施,也可以是通過委託其他醫療法人機構實施,比如公立醫院。
這是任何一個產品或者服務市場很正常的競爭現象。而且任何一個行業都應該引入競爭機制。只要是符合要求的、不違法的社會資本,應該被允許進入醫療機構服務行業,其實在這方面,我國宏觀政策是放得很開的。
公益與否與社會資本並無關聯。實現公益性的關鍵是要「全民醫保」,在減輕百姓看病壓力的同時,分擔醫療機構的費用風險,社會資本的引入正是降低看病風險的補償途徑。社會資本引入還可以擴大醫院的服務能力,包括根據市場需要建設分院及區診所、提高技術水平及能力等。
Ⅵ 我國公立醫院改革!改的是什麼!
一、推進來公立醫院管理體制改革源。公立醫院要堅持維護公益性和社會效益原則,以病人
為中心。鼓勵各地積極探索政事分開、管辦分開的有效形式。界定公立醫院所有者和管理者
的責權。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
二、建立規范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公立醫院要遵循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堅持以
病人為中心,優化服務流程,規范用葯、檢查和醫療行為。推進醫葯分開,積極探索多種有
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葯補醫機制。通過實行葯品購銷差別加價、設立葯事服務費等多種方式逐
步改革或取消葯品加成政策,同時採取適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
式等措施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
三、落實公立醫院政府補助政策。逐步加大政府投入,主要用於基本建設和設備購置、
扶持重點學科發展、符合國家規定的離退休人員費用和補貼政策性虧損等,對承擔的公共衛
生服務等任務給予專項補助,形成規范合理的公立醫院政府投入機制。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建
設規模、標准和貸款行為。
Ⅶ 公立醫院的生存方式
新醫改的重點之一是公立醫院改革,但這也是新醫改的最大難點。新醫改方案給出了公立醫院改革的一些原則性意見,並且提出在未來的3年內鼓勵各地方積極試點。毫不奇怪,原則性意見必然是含混的,唯一清楚的措施是取消葯品加成政策,根除「以葯養醫」。
公立醫療機構收入的現有來源有三,即醫療服務收費、葯品出售利潤和政府財政補助。新醫改方案明確指出,未來的改革將把三元轉變為二元收入結構,即大幅度降低並且最終取消來自葯品出售的利潤,具體措施就是逐步取消公立醫院(以及其他醫療機構)的葯品加成。
公立醫院要遵循公益性質和社會效益原則,堅持以病人為中心,優化服務流程,規范用葯檢查和醫療行為,深化運行機制改革。建立和完善醫院法人治理結構,明確所有者和管理者的責權,形成決策、執行、監督相互制衡,有責任、有激勵、有約束、有競爭、有活力的機制。實行醫葯收支分開管理,探索有效方式逐步改革以葯補醫機制。通過實行葯品購銷差別加價、設立葯事服務費等多種方式逐步改革或取消葯品加成政策,同時採取適當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增加政府投入、改革支付方式等措施完善公立醫院補償機制。
Ⅷ 事業單位不盈利,為何醫院屬於事業單位
屬事業單位的醫院並不是不盈利而是不以盈利為目的,國家政策扶持的公立醫院屬於事業單位中的社會公益事業單位這個都是國家規定的。還有不要和個人或企業私立醫院混為一談。
1、首先需要先理解事業單位的定義:
事業單位相對於企業單位而言,它們不以盈利為目的,是一些國家機構的分支。一般是以增進社會福利,滿足社會文化、教育、科學、衛生等方面需要,提供各種社會服務為直接目的的社會組織。
2、其次要明白盈利性和非盈利性的區別:
非盈利並不是不賺錢、不要錢。
所謂盈利性經營模式,是指其經營以追求利潤最大化為目的,其經營戰略及經營決策完全從盈利出發。
非盈利性經營模式,其經營目的是追求以社會效益為最高准則的綜合效益,經營目標和宗旨是滿足人民群眾當前及長遠的醫療需求。因此,醫院盈利性經營與非盈利性經營模式的區別,並不在於醫院的實際經營結果有無一定的結余或虧損,主要區別有以下兩個方面:
①.在經營環境較好、經營得當和經濟效益較好的情況下,非盈利性經營模式雖然也要注重經濟效益,但是絕對不追求利潤最大化,而是自覺地保證病種病例單元的合理消費水平,並使收支結余限制在一下合理的幅度內,以力求減輕國家和人民群眾的醫療經濟負擔。盈利性經營模式則不但沒有盈利率的限制和約束,相反是追求利潤最大化,不顧及國家和人民群眾醫療經濟負擔的加重。
②.在醫院經濟效益較好有一定結余的條件下,非盈利性經營的醫院其結余資金只限於用在醫療資源積累和擴大再生產,而絕對不成為私人資本增殖和經濟剝削,也不成為投資者(包括股份制的股份持有者)的非勞動所得。
盈利性經營模式,不論其利潤的支配是否有一部分作為擴大再生產的資金,其盈利資金的所有權完全或部分地歸投資者個人或集體所有,其實質是使醫院經營成為個人或小團體資本增殖或經濟剝削的手段。
3、醫院屬於事業單位中的社會公益事業單位。
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指為實現社會公共利益和國家長遠利益舉辦的、面向社會提供公益產品和公共服務的事業單位。根據社會公益類事業單位的功能特點,劃分為三種類別:
公益一類。這類事業單位應具備以下條件:承擔政府規定的社會公益性服務任務,面向社會無償提供公益服務,不能通過市場配置資源。如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等機構。
這類事業單位業務活動的宗旨目標和內容、分配的方式和標准等由國家確定,不得開展經營活動,其經費需由國家財政予以支撐。履行職責依法取得的收入或基金要上繳國庫或財政專戶,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對這類事業單位的機構編制要從嚴控制,並加強監督和管理,使其不斷提高服務質量和社會效益。
公益二類。這類事業單位應具備以下條件: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服務,按照政府確定的公益服務價格收取費用,其資源在一定區域或程度上可通過市場配置。如普通高等教育、非營利性醫療機構等。
這類事業單位根據國家確定的公益目標,自主開展相關業務活動,並依法取得服務收入,其服務價格執行政府定價或政府指導價。在完成規定任務的基礎上,可依法開展相關的經營活動。服務收入和經營收入屬於政府非稅收入的按規定納入財政管理,實行"收支兩條線"。公益事業發展所需經費由財政根據不同情況予以相應補助。對這類事業單位要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科學核定人員編制。要加大政府約束和社會監督力度,進一步保證其公益目標的實現和服務質量的提高。
公益三類。這類事業單位應具備以下條件:業務活動具有公益屬性,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可以通過市場實現資源配置。如廣播電視、黨報、黨刊等機構。
這類事業單位實行經費自理,其開展公益服務和相關經營活動取得的收入,屬政府非稅收入的納入財政管理。其服務質量和服務價格參照相關標准執行並受政府監督。國家通過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和相關標准進行引導和規范。
一般只要是國家公立醫院都屬於事業單位,不以盈利為目的不是不賺錢、不要錢。
Ⅸ 什麼是醫學的社會化
醫學社會學的定來義:研究自醫生作為一類特定的和獨立的群體的社會現象的科學;是調查調節醫學職業與人類社會關系法則的科學;探討醫學職業和人類社會的結構和二者目
前狀態,以及文明的進程如何影響了它們和與之有關的一切。
採用社會學的觀點、理論和方法來研究健康和醫學實踐,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健康與疾病的社會特徵、衛生服務提供者和利用者的社會行為、衛生組織和機構的社會功能、衛生服務的社會模式,以及衛生保健體系與其他體系的關系等。
醫學問題的社會化涉及
* 健康、疾病的社會含義;
* 醫學領域中特有社會人群的研究,
* 健康社會行為的研究,
* 社會關系的研究,
* 醫院及保健組織的研究。
Ⅹ 為什麼說我國公立醫院是具有一定福利性質的社會公益事業
我國衛生事業是政府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公立醫院是衛生服務體系的主體,維護公立醫院公益性質是當前醫療體制改革的方向。解讀公益性的內涵,以醫院文化為載體,探討在醫院使命、職業道德文化、醫療服務、公益性建設途徑等四個方面凸現公立醫院公益性。
1997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明確指出,我國衛生事業是政府實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會公益事業,以滿足公眾健康需求作為衛生服務機構的主要目的[1]。然而,我國公立醫院運轉和發展主要靠醫療收費、服務收入自行支配,相當一部分公立醫院按照營利性模式運營,公立醫療機構公益性淡化,市場趨利現象顯著,引起基本衛生服務可及性下降,衛生服務的適宜性降低,以及服務質量和效益亟待提高。其原因有國家投入不足,體制不健全;也存在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對公益性認識不足,執行不力的問題。
醫院文化是醫院在經營活動和長期發展過程中,並在一定社會經濟條件下通過社會實踐所形成的並為全體成員遵循的共同意識、價值觀念、職業道德、行為規范和准則的總和。在以維護公立醫療衛生機構公益性質為核心,逐步建立規范、科學、高效、有序的公立醫院運行機制等外部條件的同時,醫院內部以醫院文化為載體加強公益性建設,激發公立醫療機構及醫務人員的社會責任感,樹立公益性的理念,維持公立醫院的公益性顯得尤為必要。本文就公立醫院公益性如何在醫院文化建設中凸現展開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