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公立私立 > 印度私立教育

印度私立教育

發布時間:2021-03-04 00:57:03

㈠ 印度大學是私立的好還是公立的好

在印度公立、私立對學生而言沒有什麼區別。只是不同的存在形式,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首先都是國家承認的。區別在於:公立大學的校園設施和住宿環境比私立稍差一點,因為他是政府撥款,畢竟資金有限;私立大學呢,因為是財團投資,他本身資金就很雄厚,而且有自己的很多公司,所以校園建設、住宿環境方面會好很多。另外學習中間的實習機會也比較多,可以直接到財團公司去實習。但總體的教育水平都是差不多的,主要看家長或者學生主要側重哪個方面。推薦你看看賽昂印度留學

㈡ 印度的醫療教育免費,為何會成為雞肋一樣的存在

因為印度所謂的醫療和教育免費,只是個幌子而已,並不是真正的為民眾謀福利,所以就變成了雞肋一樣的存在。近些年,一個熱議的話題就是,印度作為一個那麼貧窮落後的國家,為什麼實現了醫療和教育的免費,但其實,不要光看見其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主要是要看看,他們的受益程度。

所以說,印度因為其國情、經濟等各種因素,導致他們即使是推行這種看似使民眾受益的政策,其實也沒有什麼用的。因為它的國情以及傳統風俗的限制,所以說,一味地推行政策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反而會激起社會矛盾。

㈢ 我想知道印度的教育情況:階段.目標.理念

印度的教育

印度是個發展中國家,對教育事業相當重視。因此印度獨立五十年來,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從而促進了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

一、國家教育的出發點

印度自獨立以來,政府認識到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要提高每個人的生活素質,必須對人們的教育進行投資,使教育工作在國家計劃中佔有適當地位,這是印度發展教育的基本出發點。為此,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保證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均等;不論年齡大小,為其提供學習知識、發揮才乾的機會;使受教育者在體育、智育和文比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教育、就業和發展三者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宣傳國家統一,宗教與教育分離,民主生活方式和尊重勞動的重要性。教育方針中明確強調了「普及教育」和「消滅成人文盲」的重要性,把普及小學教育和成人教育作為消滅文盲的重要措施,中等教育和中等專業化教育的目的是為印度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建立積極而有益的聯系;把高等教育視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以及通向「現代化」的重要門徑。尤其拉吉夫·甘地於1985年任總理後,對教育事業同樣重視,他強調指出「要對現行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使教育成為把國家引向21世紀的工具,鼓勵人們,特別是青年的積極進取精神,促進國家的進步,加強科學與技術教育,使教育同就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密切結合起來」。在這個總方針的指導下,各級政府為辦好教育採取了一些措施。在1985年政府發表了題為《教育的挑戰》的文件,接著又制定了《1986年全國教育政策》,經議會兩院討論通過,接著又制定了《二十三點行動綱領》,以落實上述政策。由於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努力,從而使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二、發展中的印度教育

印度獨立後,憲法中明確規定了「向14歲以下所有兒童實行免費普通教育」,這就為兒童入學提供了法律保證。因此,全國各地不少小學校對一至五年級學生實行免費入學,甚至有些邦對六年級學生也實行免費教育。與此同時,政府一直為教育增加經費,如1950~1951年教育經費為11.4億盧比,到1984~1985年度增加為600億盧比。另據記載,1986年用於教育的經費為47億美元,僅次於國防開支。這就為發展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使學校數量不斷增加,學生入學率不斷提高。1950~1951年,印度小學共21萬所,1984~1985年度增加到52萬所。1947年在校注冊人數為1050萬,到1982年增加到7360萬。全國的識字率不斷提高,1951年全國識字率為16.6%,1971年上升為29.45%,1981年又提高為36.17%,1988年提高為36·23%。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印度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目前有大學207所以上,學院6323所之多,僅高等學校的入學人數高達350萬以上,僅次於美國和當年的蘇聯,居世界第三位。對印度這樣一個基礎薄弱、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這是了不起的成績。

而印度教育的突出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大力發展職業和技術教育

為了提高就業人數,減少失業人員,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提供迫切需要的中等技術人才,減輕對高等教育的壓力,政府對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也給予重視。由於種種原因,印度還有不少14~25歲的青少年未完成基礎教育。為了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使之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成為一支中等技術力量,政府採取多種方法對他們進行培養,為他們提供三十多個工程行業和二十多個非工程行業的職業訓練,由國家統一計劃安排。為此,全國設立了356所常設性學校和139所臨時性學校。除公立學校外,還有不少私立培訓學校。這類學校總共容納20萬人,訓練期限為1~2年。另外,還有300多所工業技術專科學校,每年招生5.6萬人,分全日制教育和業余教育兩種。學習期限分別為3~4年,培養具有中等技術水平的專門人才。

通過上述種種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了中等技術人才,縮小文盲隊伍,減少失業人員,擴充國家人才隊伍,為國家建設發揮了力量。

(二)掃盲工作與成人教育

(1).掃盲工作

印度政府非常重視掃盲工作,把成人教育列入國家計劃。為了加強成人教育,中央政府成立了國家成人教育委員會,各邦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因此,印度的掃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尤其是近些年來,為了掃盲,印度曾開展了規模空前的成人識字運動,1986年實行了全國普及教育計劃。1988年確定了年齡為15~35歲的掃盲識字任務。在此之前,印度先後實行過「農民識字計劃」、「成年婦女識字計劃」、「青年非正規教育計劃」、「全國成人教育計劃」等。

1989年在喀拉拉邦開展過掃盲運動,運動蓬勃開展,聲勢浩大,成績顯著,其影響波及到古吉拉特邦、卡納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區,對印度的掃盲工作產生廠積極影響,運動的浪潮已涌到全國各地,目前,在400萬志願者的幫助下,約有310萬9~45歲的人在學習識字。通過學習,盡管他們的識字程度不一,但估計已有150萬人已達到初步能讀英語的水平,計劃在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1990年4月1日開始),能有1億人被摘掉「文盲」的帽子。

其具體做法是:

第一,確定奮斗指標,根據自願,自下而上確定,有時間的要求,但注意成本與效益相結合。

第二,各地區組成掃盲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各區稅務官、區議會和社會各階層代表參加領導,由該委員會具體落實各項計劃。

第三,參加掃盲工作的人員出於自願,大部分人不計報酬,自願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錢財為掃盲服務。

第四,為了更好地搞好掃盲工作,訂出一套「加速進度、改進內容」的教學方法,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年用教材,集教、學、練於一體,貫徹以學為主的原則,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快學習進程。

第五,隨時總結經驗,定期交流,不斷改正錯誤或偏差,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水平。

為做好掃盲工作,印度不同黨派、群眾團體和社會各階層盡管有意識形態的分歧,但都不計較,他們攜手並肩,團結一致,積極投入。印度的掃盲運動,不僅能勝利開展,而且有助於消除種姓隔閡,促進了社會團結和語言的統一。

更可喜的是,參加掃盲的人數,女子超過了男子。女子們從實際生活中體會到學習文化的重要,這對提高婦女文化、增強其自信心、解放思想,起了積極作用,從而使婦女更有勇氣處理自己的事務。

脫盲後的成人教育仍是印度關注的問題之一。因此,各地設有「成人學習中心」,繼續為脫盲後的成人教育提供方便。每個中心一般負責5個村莊,總共有5000人左右。中心開設各種課程,還開辦有關農業、畜牧、獸醫、上地管理、養蠶、漁業等短期訓練班。此外還開展文化娛樂活動。

脫盲後的「成人學習中心」為脫盲人員提供各種開發和服務項目,諸如衛生、社會福利等,為有關部門提供信息和各種服務,另一方面喚起脫盲後的成人對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權利、醫療保健、合法權益等的意識,同時發揮他們的才幹,為社會服務。印度各地已開辦的「成人學習中心」,因地制宜,不完全相同,所採取的步驟和方法也不盡一樣。有些做法還有待於鞏固與加強。

(2)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指對15~35歲的人進行非正規教育,其教育計劃是通過邦政府、社會服務機構、大專院校來實現。前面提到印度把消滅文盲列為國家教育方針的任務之一,因此,成人教育受到重視,而且卓有成效。通過成人教育的開展,人們的識字率不斷提高。1950年為16%,到80年代初期上升到34%,後來又上升到63%左占。為全國掃盲工作作出了貢獻。在此,印度的掃盲工作曾受到世界銀行的贊揚,認為「印度的掃盲工作對發展中國家都有深遠影響」。

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文化是否發達,婦女的教育情況是一個重要標志。印度獨立後,政府注意到對婦女的培養問題。在成人教育政策中,把15歲以上的成人婦女擺在首位。對其培養目標主要有四個:一是提高婦女的覺悟,使他們認識到應同男子享有一樣合法的社會地位與權利;二是使婦女掌握一定文化知識和科技專長;幫助婦女取得經濟上的獨立;三是使她們掌握一些衛生知識,特別是有關營養、保健、兒童護理和計劃生育等知識;四是幫助和提高婦女在各種團體中的參與能力。

幾十年來,政府在幾個五年計劃中都有發展女子教育的指標,並且對那些婦女教育工作開展得好的邦或城市進行巨額獎勵。因此印度女子教育發展顯著。在獨立後的十年內,印度建立了104所女子學院,到1965年發展為200多所,另外,還有50多所大學招收女生,男女合校。這樣使女子的入學率不斷提高。據有關統計,1951年為79%,1971年上升為187%,1980年又提高為225%。另據有關統計,印度在過去30年中,女生在高等院校的入學率已提高3倍,在80年代入學人數增加28%,比50年代增加3倍。男女受教育人數的比例差距逐漸縮小,女生入學人數比例不斷增加,以大學為例,1963~1964年,女大學生占總人數的19.5%;到1979~1980年增加為26%。女子的識字率自獨立後有明顯提高,1951年為8%;1971年為18.6%;1981年上升為24.8%。隨著婦女教育的提高,女子的職業和社會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今天印度的女子,不只是專門在家做飯、生孩子、侍候丈夫和公婆,不少人走出家門,到社會上從事教學、科研、行醫和經商等工作,甚至不少女子成了著名專家、學者和教授。隨著教育的發展,女子的狀況也隨之不斷發生變化。

三、發展高等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比較發達,培養了大批科學技術人才,對國家建設和科技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而使印度成為世界上擁有最雄厚的技術力量的國家之一。

印度的高等教育所以比較發達,主要採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一)強調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獨立初期,尼赫魯總理就曾經指出:「大學代表人道主義、堅韌性、理性、進步和對真理的探索。它代表人類朝向更高的目標全速前進。如果大學充分履行其職責,那麼它對國家和人民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印度獨立初期,專門成立了「大學委員會」,制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針和任務,「教育方針和計劃必須適應於我國的社會發展目標,要把教育的各種不同目標統一起來,教導和影響學生不僅要獲得知識,而且要訓練思想,使受教育者產生共同的思想准則。」「個僅向學生灌輸知識,而且要發展其健康的判斷能力,以滿足社會的各種職業的需要。」從學校領導到任課教師,都注重學生對問題的探討和爭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注意並引導學生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二)完善和加強對高等教育的領導

印度憲法規定,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領導。獨立初期,全國除幾所大學歸中央直接領導和管理外,大多數高等院校主要由邦政府負責。後來中央加強了對高等學校的領導,尤其到1976年修改了憲法,凡屬大學、技術和醫學等高等教育,均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負責。中央不僅負責高校的教育改革,院校的新建與擴建,科研機構的設立與撤銷,以及高等教育目標的制定,而且還要負責各高校之間的協調與科研方向的確定等等。

(三)大力進行教育投資

為了發展高等教育,不斷增加對高校的經費開支。據有關統計,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開支第一個五年計劃為1.4億盧比,第二個五年計劃為2.8億,第三個五年計劃為8.8億,第四個五年計劃為17.5億,第五個五年計劃為29.2億,第六個五年計劃就為48.6億。從這些數字不難看出,教育經費在不斷增加,而且增長幅度較大,這就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由於採取了上述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印度現在已有一批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較高、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重點大學。它們是:德里大學、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國際大學、孟買大學、亞格拉大學等。這些學校規模大,人數多,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

第二,現在印度擁有了一支宏大的技術隊伍。自獨立以來,培養了大批學士、碩士和博士科技人員。據統計,1950年為18.8萬人,1965年為73.15萬人,1978年增長為193.53萬人,1980年增長為194.9萬人,1982年又增長為250萬人,數字相當可觀。

由以上看出,印度自獨立以來,教育方面發生了不小變化,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主要問題是:各類教育發展不平衡,重視高等教育,對初等教育重視不夠。印度政府的整個教育計劃資金分配是:高等教育佔20.9%,初等教育佔32.4%,這種分配比例顯然對初等教育過低,而對高等教育過高,因為全國72%的人口分布在農村,而且鄉村教育條件比城市要差,但對它的教育投資還不到一半,只佔44%,這是很不夠的。因此農村教育比較落後,結果使生產力水平過低,人們生活貧困。

貧困是文化教育落後的重要原因。1978年中央政府關於成人教育作過樂觀的設想,當時宣布,15年內消滅文盲。但八年之後發現,效果不大,無顯著變比。其主要原因是鄉下人對此興趣不高,缺乏城市人一般所具有的那種熱情和興趣。市民把受教育看作找職業掙錢謀生的重要手段,而鄉下人則與此相反。他們貧窮,若孩子不幫助父母務農、放牧或從事其他工作,則家庭生活會受到影響。因此,有些家長無心送子女上學。

據有關統計,6~14歲的孩子中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中學,然而入中學孩子的80%又中途輟學,結果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高中。又據1982年的一次教育調查表明,全國一半以上的小學校沒有固定房舍,三分之一的學校沒有供學生坐的椅子,40%的學校教室沒有黑板,50%的學校沒有體育運動設備和運動器材,70%的學校學生沒有課本①,校舍如此簡陋,設備如此缺乏,顯然同農村經濟狀況有關。因此,不可避免地每年都有大量新文盲產生,印度從獨立到1986年止,文盲率仍高達63.77%。據世界銀行推測,到公元2000年,印度是文盲最多的國家。這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另外,各邦、中央直轄區之間,在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種姓歧視現象也並未完全消除。政府雖然對低級種姓和落後部落有所照顧,但由於他們經濟狀況不同,文化基礎薄弱,所以在教育方面存有不小差距。例如有些人英語或其他功課基礎較差,入學後有不少人又中途輟學,所以實際上形成了在校人數少於注冊人數。這就說明,只有獲得了社會和經濟的平等,教育機會的平等才能真正實現。

印度政府在實踐中發現,有些問題處理欠妥,出現一些偏差。因此作了改進,採取了新的措施:

第一,為了解決知識分子失業問題,政府調整高等教育使其與社會需要相結合,以防止高等教育迅速擴大。對大學課程也作了調整,推廣了職業教育課程,使之更加專業化,以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人數。

第二,加強初等教育。印度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對初等教育重視不足的做法,擴大了初等教育經費。政府在1980年開始的第六個五年計劃中,增加了對初等教育的經費開支,尤其在1986年印度制定了《全國教育政策》和實施這一政策的《23點行動綱領》,其中強調了普及初等教育及在15~35歲的人中掃盲。為實現這一目標,印度政府於1986年又增加了教育經費。這個新政府還規定,不允許學生中途退學,要改革考試制度,繼續執行小學階段全部升學的政策,並且還指出,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不應由一次考試來決定,而是靠平時成績的連續積累。新政策還規定,每個小學校至少要有兩名教師,其中一名為女教師。准備大力培養師資,以滿足小學師資的不足。這就為大力發展初等教育創造了條件。

第三,改善教師待遇,提高教師地位。政府認識到,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計劃,教師積極性的發揮也是個重要問題。因此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諸如改進教師的工作條件,鼓勵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採取靈活政策補嘗生活費的增長,並為教師自由發表學術思想創造條件等等。這些為調動和發揮教師積極性提供了重要條件。

總之,印度自獨立後,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和進一步搞好教育,正在總結經驗,不斷前進。

㈣ 介紹一下印度小學教育

現行印度教育制度的特點

1、逐步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學制,成為印度教育發展的首要特點。
將非正規教育系統如初等教育階段的非正規教育中心、中等教育階段的開放學校和高等教育階段的開放大學納入學制系統,是印度教育自80年代以來的一個顯著特點。
國情:印度是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建立統一的學制,對於國家的穩定和團結是十分必要的,而「大體一致的教育結構有助於加強國家的統一」。
2、與全國統一學制相適應,在初等教育和初中階段要求具有共同的學習計劃,稱作普通教育課程。
尤其是其中的勞動教育更是印度特色,它實際上是由基礎教育模式演變而來,是甘地基礎教育思想在印度新時期的體現。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重視以兒童為中心和以活動為基礎而
3、印度雖已建立起門類較為齊全完善的學校類型,但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各級教育的發展並不平衡。
問題:初級教育要求的普及目標仍達不到,被認為是「10+2+3」學制實施成功與否的關鍵的中等職業教育並未受到學生的青睞,修學職業教育的學生人數遠未達到政府所計劃的比例。高等教育中存在教育質量、效益不高、畢業生失業、人才外流等諸多問題。
印度教育的特色
1、重視信息技術教育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印度歷屆政府都把發展信息技術產業置於優先地位,以帶動國家整體實力的提高。 1984 年甘地(Rajiv Gandhi)執政後, 把電子工業視為「國家的神經」, 並高瞻遠矚地提出「要用電子教育把印度帶入21 世紀」的治國方略。1985年, 政府制定了新的國家教育政策, 並擬訂23 條實施綱領, 其中包括發展信息技術教育的政策, 例如計算機學習計劃。印度政府在1998年提出了「信息技術超級大國」發展戰略目標,頒發了《印度信息技術行動計劃》。
印度早在10年以前就從小學開始推進信息技術教育,他們一直憑借自己軟體產業和語言教育(即從入學就進行印地語和英語的「雙語」教學)的兩大優勢,一方面大力加強學校信息技術的裝備建設,一方面積極提高信息技術的教學水平。 與學校教育信息化有關的具體內容:
(1)用向銀行低利率貸款、並分期付款的措施幫助學校和師生購買計算機 (2)運用技術促進遠程教育的發展 (3)
使用信息技術進行培訓
(4)到2003年實現所有學校計算機聯網 (5)建立SMART (6) 印度在《信息技術行動計劃》文件中還提出到2008 年普及全民信息技術( IT for all by 2008) , 其中宏偉計劃就是使各級學校聯上互聯網。 2005年作為亞太地區成員國印度《教育技術—亞太地區成就與未來規劃》報告第一條就明確提出信息技術教育政策問題。報告指出: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提出「2008 亞太地區信息技術教育計劃」願景: ( 1) 所有亞太地區成員國要制定國家信息技術教育政策; ( 2) ICT 是職前教師培訓的重要要素; ( 3) 要特別關注弱勢群體, 要發展教材的相關性、適當性, 考慮用多種語言編寫教材; ( 4) 建立能夠共享知識和經驗的網路;
2、重視數學教育
印度歷史體系卻脈斷難尋,可信度差,因為印度人極喜愛神話和詩歌的表現形式,喜歡把現實理想化、把歷史人物神化,缺乏可信的歷史記錄。印度的歷史著作也主要以神話的方式表達,使人難於分辨哪些是歷史事實,哪些屬於理想和想像。印度的思維方式的突出特點是即不充分認識現實與想像、事實與空想之間的差別,也不在通過直覺得到的東西與通過推理了解的東西之間作嚴格區分。
在現代數學單位未出現之前,印度人的數學思維已達到如此的地步,實在令人驚嘆。從古印度到現代,數學是印度人邏輯思考的原動力,和印度的宗教哲思同等珍貴。對於現在的軟體業來說,數學能力也同樣重要。
因為數學從定義、定理推演,一步步把題目解出來,與寫軟體需要的分析、邏輯,能力一致。因此印度教育首重數學,是有深厚的歷史背景作支撐的。
3、重視英語教學
印地語算是被使用較多的語言了,但也就是在北部普及,到了南方就行不通了。所以如今惟一的溝通工具就是英語。目前印度兩種官方語言一個是印地語,另外一個就是英語。印度很注重英語教學,在有條件的地方實施了完全的雙語教學。小學階段使用母語進行教學;在中學以上,學生必須學習英語或任何一種現代歐洲語言,並且必須學習印地語。
因此受過高等教育的印度人使用英語遣辭造句都很精確、規范和書面。由於他們的英語水平良好,所以與國際學術和信息交流中沒有語言障礙,能夠得到更快捷的前沿知識。印度許多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學歷是外國承認的,而且由於這些學生的業務水平和英語水平都是比較高,所以在國外很搶手,國際組織和國際知名企業僱傭了不少印度人。
印度許多高等院校的畢業生學歷是外國承認的,而且由於這些學生的業務水平和英語水平都是比較高,所以在國外很搶手,國際組織和國際知名企業僱傭了不少印度人。
4、積極完善教育政策
開展國際間的教育合作往來,和平共存。
·促進平等。通過向學童們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機會、條件,使他們獲得成功。 全印度各邦執行統一學制(10+2+3)。
·在部落地區開設小學,提高列表部落(Scheled Tribes)人群的教育程度。 ·為當地部落人群開設課程,發放學習資料。 ·重視幼兒保育,建立看護所,關愛兒童。
·中學教育課程,讓學生們了解科學、人類學和社會學等課程的不同作用。 ·採取措施,為學生提供廉價的書籍。 ·當地社區參與學校項目改進。
·每5年回顧總結教育政策的執行情況。
印度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印度教育發展的不平衡
1.種姓之間發展不平衡
由於受到種姓制度的傳統影響,在教育方面,印度擁有高種姓的人口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數遠遠高於低種姓人口。目前印度的低種姓群眾仍有1億6千萬人,佔印度總人口的16%,但是他們中大約2/3是文盲,半數是農人,只有7%的人能喝到安全的飲用水。因此,我們也可以把印度奉行的「精英教育」和傾斜的教育資源投入制度看成是種姓制度在教育領域中的表現。
2.城鄉教育發展不平衡
2001年,印度城市男性識字率為86.4%,農村男性識字率為71.1%,相差15.3%;城市女性識字率為73%,農村女性識字率為46%,相差27%。印度普拉塔姆基金會的一項年度調查清楚表明.仍有很多印度人還不具備實現以上目標的素質。這份最近公布的最新報告在2007年調查了1.6萬個印度村莊。 3.男女受教育不平衡
我們幾乎從來沒有想到過受過教育的女孩的品質的提高,我們總是說,她們沒有必要去掙錢,干嗎要她們去受教育呢?只要這種觀念存在,我們就沒有希望能理解教育的真正價值在哪裡。
由於家長認識等多種原因,印度婦女的社會地位、經濟地位低下,女性社會地位的不平等明顯反映在教育上。印度目前有2 500萬適齡兒童沒有上學,這佔全世界輟學兒童人數近20%。
(二)入學率普遍較低,輟學率居高不下
高級小學階段入學率更低,輟學率較高,尤其是貧困兒童輟學率相當高。印度在1950-1951年度,小學(1.5年級)的毛入學率是42.6%,到2002-2003年度增加至95.4%。高級小學階段(6-9年級)1950-1951年度為12.7%,到2002-2003年度增加到61.0%。接個基礎教育階段(1-9年級)在1950-1951年度為32.1%,到2002-2003年度增加到82.5%。印度低收入家庭子女有40%的兒童不到小學5年級就輟學了。
印度政治獨立60年後,在2006年的世界人類發展報告的175個國家中僅名列第126位。印度的成人識字率只有令人失望的61%,與中國90%的成人識字率相比,印度有40%的成人今天仍然不具備對他們口常生活做一個短的、簡單的表達能力,這意味著他們沒有獲得與最基本的小學教育相當的水平。
(三)課程危機
在眾多問題的大鍋里再加料的是由政治對立引起的課程危機。1998年,當右翼的Bharatiya Janata黨贏得全國選舉時,教育成為修正主義歷史學家的第一個目標。 課本被重新編寫以反映該黨的極端民族主義理念。然後當國大黨重新上台時,政府又回復到原本的東西。現在父母和教師們擔心再一次的選舉又將引起教科書和課程的更改。「這種在左翼和右翼之間的搖擺讓父母和老師們快瘋了。
(四)高等教育容納量有限
十億人只有七所理工學院。印度高等教育入學總人數出現大幅增長,從1947年的10萬增長到2005年的1050萬,但每個學生獲得的公共資金卻在1991至2003年間下降了近30%。 印度對高等教育的投資僅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0.5%,同時還允許不公平的分配體系存在。該體系將85%的中央政府經費分配給少數幾所精英院校,而這些院校的學生人數僅占學生總數的2%。
印度的特色課「沉思課」
沉思,在印度已有兩千年的傳統,人們把它叫做「悲傷的終結」或者「生活藝術的掌握」。不管是孩子們在學校里,還是成人在日常生活中,他們都有沉思的習慣,以求得心靈的安寧。
沉思是印度學生的必修課,在印度的一些中小學校,學生們的首要「功課」是幫助老師整理教室,然後一起參加「沉思課」,以幫助學生「與內在自我交流」。只有在這些活動完成後,學生們真正的課程才得以開始。越來越多的學校正在引進此類項目,以緩解學生的壓力和焦慮。沉思課,就是通過思考,提高學生的承載能力和情感協調能力,學生懂得修身養性,排解煩憂,超越功名利祿的捆綁,擺脫不良情緒的騷擾,成為善於協調和精神幸福的人。教育在給學生提供了生存工具的同時,也提供了精神工具和「情緒潤滑劑」。
青少年由於生活經驗不足、承受能力有限等原因,對自己的情緒有時難以把握,在遇到困難和矛盾時,不會調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而長期的情緒壓力更是情緒疾病的基礎。因此,要學會宣洩和放鬆,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教師是學生成長過程中的重要引領者,對於學生的身心發展會產生重大的影響。實施生命教育,必須培養教師的生命情懷,讓其在教學實踐中實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
印度的沉思課程也一定是當今社會特別流行的心靈課程,當我們閉上眼睛,切斷和外界的聯系的時候,思維就會進入一個空靈狀態,我們就能主動、自覺地檢查出自我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不足,考慮自我與周邊的關系,考慮社會個體與功名利祿的關系,考慮自我發展與和諧運作的關系,更考慮精神幸福與成功成就的關系,提高承載能力和情感協調能力,明白得修身養性,排解煩憂,超越功名利祿的捆綁,擺脫不良情緒的騷擾,成為擅長協調和精神幸福的人。久而久之,「讓我們的人類潛能得以全面蘇醒」,「將永恆智慧帶入我們的日常生活,使我們的心靈由狂躁轉而安靜、由掙扎歸於和諧」。
遺憾的是,考慮對我們已特別奢侈了,不僅是對小孩,一定是成年人,真正屬於靜心修養、閉目思考的時間有多少呢?更多人鑽到了升學率、高分、重點大學錄用通知書等政績怪圈中,身心發展、精神高興、承擔責任、排解苦惱等情商發展備受冷落。特別多小孩一門心思一定是考大學,不可能考慮,不明白考慮,默默遭遇,心靈封閉,甚至形成了自感覺是、情感自私、人格孤僻等心理亞健康。
對此,教師、校長多振振有詞:「升學壓力如此大,哪有心思沉思呢?」看似振振有詞,事實上卻是對心理發展、心靈成長的疏忽和迴避,只是在功利需要和心靈成長之間,更容易重視前者,疏忽後者而已。說到底,這一定是一種心理發展意識的弱化,甚至說是一種無知。
同在應試教育困窘中,印度就能生出富有個性的沉思課,印度的老師們是這樣考慮的:「自個兒沒有能力轉變政府的政策,希望能通過努力關心學生更好地應對壓力。」因此,我們應當學學印度:少一點功利追求,多一些樸素信仰;少一些盲目投機,多一些安靜思維;少一些混沌從眾,多一些心理尊敬,將小孩的心靈成長放到重要位置,開設此類的心靈課程,讓小孩成為身心和諧者。
我們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還是師本的教育:把教師的意志強加給兒童,以教師的思考代替學生的思考。現在我們必須把兒童身上失落的東西——主體性還給兒童,把精神生命發展的主動權還給兒童,使他們擁有自我選擇和自我決定的權利,把兒童的世界還給兒童,使兒童的教育真正成為「兒童」的教育,而不是成人教育的模仿和演繹,使兒童從成人籠罩的陰影中,從成人世界的「霸權」中走向主體,走向自由。教育即解放,首先要解放兒童。教育即自由,首先要還兒童以自由。只有在一個自由的環境下,兒童的生命才能夠真正獲得一種自由、舒展的發展。

㈤ 印度民眾受教育程度如何

2011年的印度人口普查報告中披露,女性文盲率為34%,是男性一倍之多。

在人口數量上,印度也漸漸與中國接近,在未來5-10年內也會超越中國,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但是從人口受教育基本素質來看,印度離現代化工業強國距離也是比較遠的,大國走到強國這一條路子也是很漫長。

印度的高等教育如同建國初中國高校教育的特點,重理工科輕文科。印度大學最熱門的專業是工程系、商科、法律與醫學、人文學科。在印度有很多私立學校學費很貴卻比一般政府學校設施還要好。

印度現在國內一共有550多所中層技術學院與1100多所科學技術學院。在全世界主要國家(G20),大部分國家識字率基本也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印度的識字率卻在70%之上。可以看到,印度的識字率是比發達國家低百分之二十。這也是在G20國家中,識字率最低的。印度近年來經濟飛速增長,與軟體技術的飛速發展是緊密相聯系的。由於高等教育的發展使軟體行業發達,軟體出口佔世界之頂尖,也刺激印度經濟的發展。

㈥ 印度的教育體制誰能幫我介紹一下

印度教育體制及設置介紹

在印度,綜合大學由中央政府或各邦政府通過立法手段建立,而其他院校則由各邦政府或私人團體建立。所有院校都附屬於特定的綜合大學。
大學類別
中央和各邦綜合性大學:中央大學直接由印度中央政府人力資源部所建,邦大學則由各邦政府所建。
私立大學:享受同大學一樣的學術地位,如德干研究生學院、浦那研究院、孟買的塔塔社會科學研究院、班加羅爾印度科學研究院等。
國家重點研究院:為大學一級的研究院,由國會法案規定並由中央政府出資建立,包括印度技術學院、印度管理學院以及全印度醫科學院等。
多數大學都是附屬性大學,獨立管理入學標准、課程設置、考試以及學位頒發等。大學設立獨立的研究生院,進行各領域的科研。研究生院和本科院由所屬該大學的院校分開設立。
院校的類別
印度的大專院校分為四個類別。該類別的劃分按提供的課程(專門院校/職業技術)、所屬性質(私立/公立)、與大學的關系(附屬/大學分校)。
大學院校:該院校由所屬大學管理,大多位於該大學校園內。
政府院校:政府院校數量少,僅占總數的15-20%,由各邦政府管理,如其他院校一樣,政府院校有其所附屬的大學進行考試,安排課程並頒發學位。
專門院校:專門院校大多為醫學、工程和管理類院校,也有少數其他專業的專門院校,由政府或私人組建和管理。
私立院校:70%的私立院校由私人基金或團體組建,但管理由所附屬的大學負責監督。雖然最初組建時為私人發起,但邦政府也資助這些私立院校。
高等教育設置
高等教育(完成12年學業後)時間一般為3年,面向文理科學士學位,而工程和醫學等專業課程則需4-5年的時間。碩士為2年,博士最少為3年以上。
高等教育課程(印度大學提供以下專業的課程):
工程和技術、計算機科學、信息技術、生物技術和生物信息
醫學、牙科、護理、葯理和醫療輔助
農業科學、獸醫科學、奶業技術和漁業
藝術、繪畫、人文、社會科學、商業、科學和管理
酒店管理及服務、旅遊
時裝設計和技術
課程分為中專畢業證課程、本科、碩士研究生和博士課程
遠程教育:在印度有66個遠程教育部門分布於66個大學,此外有11所開放式大學也提供遠程教育。位於新德里的印度甘地國家開放大學(India Gandhi National Open University )是世界上大型的開放式大學之一,為世界上100多萬的學生提供服務。
職業教育:印度有1500個職業證書教育學校,涉及農業、貿易、商業、健康、醫療輔助、家政科學、人文以及工程貿易。
學位和課程
本科:本科課程學制一般為3年,面向學士學位,各大學設有文科、理科、工商等學士學位。而專門課程的學位如工程、醫學、牙科和葯學需要4至5年半的時間。工程學科大多為4年,而醫學學科為5年半。
碩士:碩士研究生文科、理科、工程和醫學等學科通常為2年制,畢業時頒發碩士學位。有的大學和高等院校提供短期的畢業證和證書課程,如工程、農業科學和計算機技術。而學習時間也因學校不同而不同。
博士:只有綜合大學的院校設立博士課程,課程涉及特定方向的研究工作,提交博士論文通過口試。順利通過博士課程的學習後授予博士學位。

㈦ 等級特色教育制度!在印度上學到底是怎樣的感受

在印度上學的感受:富人小孩風生水起,窮人小孩低到塵埃。

印度小孩從6歲開始進入「5+3+2+2」學制的基礎教育階段,也就是5年初級小學,3年高級小學,2年初中,2年高中,其中前8年屬於義務教育。但是實際情況是貧民窟的小孩一般只讀初級小學,加上印度女生地位較低,家裡不讓讀書,所以印度貧民窟小孩平均受教育的年齡只有8歲。

嗝嗝老師


在印度上學,如果是富人家的小孩,就是風生水起,可以上大學受到高等的教育。生活在上流社會。如果是貧民窟的小孩,可能就會讀三四年的小學,長大以後就重復著父母的勞力工作。以上兩種現象得不到改善的話,會一直延續到下一代!

㈧ 鄰國的印度的教育究竟是怎樣的我記得好像是有個9%的升學概念的。

我這兒復還有一個數字,我們制和印度比較,印度是世界上9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之一,印度1998年的大學生是我們的兩倍,我們現在是印度的兩倍,印度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從1998年的9%到現在12%,可能有的反對者就會說,高等教育這么快速的發展,要付出多大代價,老百姓要掏錢的,是各級學校通過各種手段來斂錢,不是政府包攬,這說的非常對。我們國家教育發展到今天,絕不單單是政府行為,是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支持、鼎力相助的結果。話說回來,教育改革是成功的,絕不意味著教育改革就沒有問題了,就完全一片大好,那不是。特別是我們教育改革在深化當中存在很多問題,有待進一步解決。特別是優質教育資源不足,與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資源強烈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我覺得這些問題應該在改革和發展中來解決,這些問題的存在,不足以否定中國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是失敗的,不足以得出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是失敗的結論。所以,我堅信這樣一條理論。
>

㈨ 印度坐擁十幾億人口,竟能實現全民免費教育,印度學生的文化水平如何

一想到印度,那肯定要麼是火車上掛滿了人,要麼就是父母爬牆給孩子遞小抄,總之很奇葩。這些都是我們對於印度的固化思維,其實印度已經實現了全民免費教育,而且普通的大學學費一年才200人民幣。有一句古語,那就是好貨不便宜,便宜沒好貨。這句話放在這正合適,印度走的時候精英路線,也就是說那些普通人印度政府就沒打算指望他們,那麼教育也不是很好,所以很便宜很普及。



這就使得印度老百姓就安貧樂道,換句話講就是不思進取。整個人生狀態上都不思進取。在基礎教育上,印度走的是低水平的免費教育,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能實現全民教育。

㈩ 印度受教育程度是多少

印度的教育感覺和中國以前比較相似,偏重數理化而不重視文科。並且我個人的觀察是,印度大學最熱門的系就是工程系。商科、法律、醫學、人文學科等,並沒有英美國家的熱門。印度的大學也是通過高考入學,而且中國人有的所有抱怨印度也有,包括應試教育,毀滅創造力,腦力外流,有錢人出國留學。

由於印度的聯邦體制,地區和地區的教育都不太一樣。但是大概的模型都是差不多的。區別在於,印度有很多私立學校,學費非常貴,而且一般比政府學校的設施要好很多。而且,有很多 IB 和英國系統的國際學校。

印度的三級教育入學率(不是畢業率)大約是 18%。 其中男性 21%, 女性 15%。
相比之下,中國是 26%, 男性 25%, 女性27%。

我比較熟悉的(由於高中同學去了那裡)是印度最有名的大學,「印度理工大學」,既 「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或 「IIT」。「三個傻瓜」的 「Imperial College of Engineering」 就是影射 IIT。實際 IIT 是十幾所學校,分老IIT 和 新IIT,老的比較有權威,而新的是最近幾年才轉化為 IIT的。這個大學系列無疑不能代表印度大學的平均水平,但是代表著印度大學的頂尖水平。

IIT 有自己獨立的入學考試 ( IIT-JEE ),並不在印度的普通聯考系統中(有多個平行的考試)。所以有志於 IIT 的學生要經歷聯考,之後(似乎是兩個月後)再考 IIT-JEE。 由於 JEE 的課程比起聯考更深,所以學校不會學完所有 JEE 上出現的知識。因此,印度的補習班是非常有名的。

IIT-JEE 考試分兩部分,初試 JEE (Main) 和復試 JEE (Advanced),兩次都是 3 小時,只考物理、數學、化學三科,全部為選擇題或有客觀答案的解答題。初試是淘汰,最後只看復試成績,得到的成績排名稱為 「AIR」 或 「All India Rank」。2011年,有 500,000 人參加入學考試。最後大約 10,000 入學,錄取率大約 2%,在 IIT 擴建之前更低。每年的狀元都會上媒體。

IIT-JEE 的數學程度應該是比中國高。包括了微積分等。物理和化學我就不清楚了。

閱讀全文

與印度私立教育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