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民辦學校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這是一個較之公立學校的學生更敏感、更脆弱、更需關注的群體,他們想上進,卻往往三分鍾熱血,不能持之以恆;他們渴望被肯定,被鼓勵,卻經常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面對這樣的群體,領導希望你在提高教學水平的同時不要出亂子,家長覺得花了高價,因此對老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而這要求和希望具體說就是提高成績。很多家長問學生的在校表現就是問成績,家長為成績焦急卻很少有家長因為孩子人格、個性的不完善不好而焦急。那麼是否保證不出亂子,把學生置於眾多的習題、頻繁的考試之中,狠抓教學成績,就是一個好老師?我覺得作為老師不能為了順應一時的要求而違背教育的常規,從現代教育觀來看,人格教育和個性教育遠遠較知識和智能教育更為重要,因為有健全的人格而缺乏知識仍不失其為人的價值,而且有了健全的人格,就自然有了求知的慾望,但如果沒有了健全的人格,僅僅有知識就會造成知識的誤用或濫用,結果知識和智慧反而成了有害的東西,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說人格教育和個性教育更為重要。那麼在高中階段---他們人格塑造的最後一個時期,如何對他們進行人格和個性教育,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挖掘出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成為有用之才,我認為這才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和首要,是需要我們經常思考和為之不懈努力探索的。本人結合幾年的工作經驗及體會淺談一下:一:以嚴導其行私立學校的學生最主要的問題是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好,因此在最初的入學階段,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顯得迫在眉睫且尤為重要。而在學生自製力不強的情況下,制定切實可行的班級量化管理強制實行,實踐證明是因群體而異符合因地制宜的方針的。班級量化管理條例內容大到校規校紀,小到課堂聽講、時間觀念、作業上交,都有明確詳細的要求,同時配以獎罰分明的措施,實施時必須說到做到,一視同仁。很多班主任也在實施量化管理,但效果卻大相徑庭,主要原因我想一、可能學生感覺一下子受到如此多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心理上接受不了,甚至有種排斥的心理,那麼班主任可以每周重點羅列考查內容,讓學生慢慢養成,若違反了教育的這種循序漸進的規律急於求成往往會適得其反。二、有些老師可能在具體實施懲罰措施時沒有讓學生感受到你的良苦用心,而誤認為你在和他過不去,因此在實行量化管理的時候教師首先自己要明確:我們制定的這些條例及獎罰措施不是為了「治」學生,而是為了讓學生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在實施的過程中我更多的採用「迂迴戰術」,通過表揚做得好的同學間接的提醒和批評做得不夠好的學生,即使實行懲罰措施也注意盡量避免在同學老師面前,最好單獨交談處理,以防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實踐證明在處理學生問題的過程中時刻銘記:把學生的自尊放在首位是順利處理問題的法寶。同時為每個學生建立一份檔案,詳細記錄學生的日常表現,一周利用班會一小結,再則注意和家長做好溝通工作,得到家長的支持和監督。在學生習慣沒有養成或養成欠佳之前,這個量化管理從某種程度上起到了提綱挈領指導大局的作用。二、以愛潤其心對於細節問題,局部問題,個別人的個別問題就不能大而化之,必須「以愛潤其心」。因為教育是「情」和「愛」的事業,尤其在私立學校,僅有責任心是不夠的,這些學生在初中甚至有些在小學即是被冷落的一族,不被重視的一族,因而他們的心更加敏感,他們也更加直覺,當他們體會到老師是真情愛他們對待他們時,他們就會真情回報,會更自覺的按照你的要求去學習、生活。也許我們的老師都遇到過出力不討好的事情:犧牲自己放學後的休息時間給上課聽講不認真的同學補課,學生卻溜之大吉;在課堂上發現有的學生上課聽講不認真,你點其名提醒他注意,他卻對你出言不遜,產生對抗情緒,更加不好好聽講。此時的你是否為了維護所謂的「師道尊嚴」面對學生的無禮冒犯,強力壓制,你是否蹲下身來用心靈去傾聽、用真心去理解、用博大去包容、用真情去感召,而始終帶著一種「強權」的偏見,扼殺了師生間本該擁有的美好的融合。所以「好的出發點卻沒有好的結果」不是我們缺少責任心,而是我們缺少了「愛心」和再多一點點的耐心,我們往往從我們的美好的願望出發而沒有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沒有用一顆充滿愛的心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考慮。「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我讓我很沒有面子」這是我親耳所聞一個學生的真言。所以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即是教師「愛」的真體現和高層次。由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處世觀還沒有真正形成,又由於和老師共處的時間較多,所以教師的處事方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在對待情緒激憤的學生時經常這樣說:「其實站在你的角度來考慮`……其實如果我換做你的話……如果你是老師你對這事會怎樣處理……」把這種遇事換位思考的處世方式慢慢森滲透給學生。其實我們教師不僅僅應該教給學生怎麼做,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遇事思考、分析、解決的能力,這對於學生今後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有人說:培養的學生如果身體不好,是廢品,如果智育不好是次品,如果德育不好是危險品,我贊同這種說法。德育教育應該放在教育的首位,而德育教育的具體表現就是學生的日常行為的習慣,在大多數學生行為習慣沒有養成之時,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就應該納入我們工作的首要,而在大多數學生的自製力還不是很強的情況下,採取「嚴」與「愛」雙管齊下的剛柔並濟的措施是有必要的,實踐證明也是卓有成效的。
㈡ 如何使學校德育工作更具有實效性
關鍵詞:德育 實效性 對策 近年來,中小學德育工作者緊跟時代發展步伐,從思想觀念到實際工作,都積極創新,謀求改革,進行了一系列大膽的嘗試,在加強行為規范的養成,思想品德課程的教研,思想品德評價方法的探索方面,取得了不少可喜的進步。然而,處在社會轉型時期,社會生活發生著急速的多層面的變遷,舊有的、傳統的文化道德觀念和德育範式已無法適應時代的新要求,經驗的、落後的德育舉措和方法步驟已無法滿足新時期學生的心理需求,文化和價值多元化猛烈地沖擊著學校德育。青少年學生接受新事物迅捷,對新的價值觀念敏感的特點,使得其常常在外界誘惑或內部不正當的需要的推動下,產生不少與德育工作者教育初衷相違背的行為,如自覺性差,自製力弱,行為失范,心理缺失,道德倫喪等,這些現象的出現,不僅給目前中小學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還能暴露出德育工作者在實施德育過程中,缺少方法上的調整和適應,缺少情感上的激勵與引導,缺少活力與魅力。也難怪德育很難真正打動與感染學生的心靈,學生對德育厭倦,主觀能動性喪失,師生關系失調,這樣以來,德育低效或實效性不佳就成為一種必然。 德育實效性差,不僅意味著投入的德育資源無法產生應有的效益,導致教育資源的浪費,更主要的是影響了學校培養出來的人才的質量。必須清楚看到,不講求實效,是德育形式主義的表現,這樣的德育不會有生命力,而且會使人對德育的地位和作用產生懷疑。因此,提高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是中小學德育工作者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要的任務。 一、影響德育實效性的因素 目前,中小學德育主要是通過學科德育課程,活動課程和隱性課程來實施的,筆者作為一名一線的德育工作者,在長期的教育實踐和操作過程中,認為導致德育實效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存在著以下幾種值得反思的現象。 一是中小學德育中程度不同地存在著形式主義的傾向。筆者曾在本校及周邊一些兄弟學校進行調研,也發現了不少德育的所謂亮點。如一所初中制訂了詳實具體的德育制度,《學生在校一日規范》、《班級量化考核實施辦法》、《德育學科滲透實施方案》等一應俱全,涉及德育管理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說是細枝末節,實令人汗顏,但與校長的交談中才得知,學校規模不大,不可能安排幾名專職人員進行常規性檢查考核,德育主任又堅持代課,故而檢查考核只能落空,象徵性地填上這樣或那樣的符號,再加之德育工作不可能全部被量化,如對學生的了解與研究,對學生明辨是非能力的培養等,這種考核也就失去了很強的可操作性,不可能給出班級及至班主任的准確評價,導致班主任工作上、人格上的尷尬,究其制訂制度的目的而言,校長只苦笑一句:「上邊(領導機構)檢查時,有『制度是否健全』一項」,也就是說,這些方案的確定,目標是應付上邊的,只考慮到上面下達的德育任務,而較少考慮到學生的實際品德基礎和品德需要。無獨有偶,本學校也曾經進行了一次別開生面的法制文藝表演活動,當羈押的少年犯動情地向母親懺悔,向師生謝罪之時,大部分同學爆之以熱烈的掌聲。聽著這刺耳的掌聲,筆者深刻地意識到,我校在設計和組織活動時,對學生及其品德形成與發展並沒有充分考慮,不切合學生實際,只求有色有聲,轟轟烈烈,而忽視了學生有可能將其作為文藝作品而稱贊的可能性,道德內化的功能已全然喪失了,還不能不說是德育實效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是德育定位不準或者偏移。長期以來,受形而上學和認知主義思維的影響,我國德育理論和實踐中一直存在著誤區,把學校德育從完整的教育中割裂和抽離出來,使之成為學校中一個單獨的實體,試圖單靠單獨的德育課程,單獨的德育機構來實施德育,僅僅在專門的時間里,由專人去搞德育,而沒有形成全部門、全員和全時空抓德育的意識,這又怎樣保證德育的實效,表面上看來是對德育的重視和強調,實際上已演變成一種地位和價值的偏移和變相缺失。同時,因為德育被抽離而作為一個單獨的實體,在學校教育工作中的落實,就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甚至干擾。目前,不少學校特別是農村學校,仍然沒有擺脫應試教育和升學教育的模式,德育「講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現象還十分嚴重。 三是德育脫離生活實際。不可否認的是,我國當前的學校德育在內容上存在著過於強調道德的知識體系化和邏輯化的傾向,而只是依靠學校教師,在封閉的「思想無菌室」里傳輸理想化的道德信息,提出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和思想實際的德育要求,使得德育與現實道德實際之間存在著較大的差距,表現出空疏的特徵。對學生在社會生活中遇到具體道德情境的道德判斷和選擇幫助不大,學生很難形成道德體驗,因而表現出對德育的厭倦,很難產生興趣。不單如此,道德來源於生活中的各種關系,並體現在生活世界之中,它如果離開了生活實踐,就必然喪失生命力。而筆者所接觸到的現實情況是,學校里校長或德育處開會講德育,做幾次報告,開幾次主題團會,或者搞幾次德育活動,就認為可以使學生思想道德實現質的飛越,真是天方夜譚。不注意把德育同家庭教育結合起來,不注意把德育同社會分析評價結合起來,不注意把德育同學生日常生活結合起來,不注意把德育同師生交流結合起來,就不可能形成教育的合力,綜合做功,形成和諧的社會關系,養成至善的學生人格,因而便不可能取得德育實效。 四是德育方法過於簡單。長期以來,我們在德育方法上形成了一套簡單的基本定式,其主要表現有:注重單向灌輸,弱化主體作用。在德育中較多地關注學生的認知或知識層面,在信息傳達上帶有明顯的強制性認同特徵,用既定的道德規范約束學生的行為,防範學生的行為,其動力系統是外在的,學生不會產生獨立的情感體驗,從某種程度上講,影響了青少年學生道德自覺性的發展和道德自主判斷與選擇能力的培養,不會產生內在需求,實踐證明,對學生過多的控制、懲罰,會導致學生的恐懼和逆反心態,形成表裡不一的言行方式和人在德育中而心在德育外的「精神遊離現象」,更有甚者,教育者將遭受質問和反判,權威被挑戰和懷疑,由此,教育者主宰的約束防範式德育會步入低效的迷谷。久而久之,學生對生活中的道德關系的敏感性,就會被教育者所封殺,只知道背誦道德條文,把口頭的道德言說與自己的生活行為相分離,喪失獨立個性的創新精神。 二、提高德育實效性的管理對策 要從根本上提高中小學德育的實效性,構建有魅力的德育,就必須切實提高德育的針對性,真正做到理念上的更新,從實際出發。 一是要加強德育的科研工作。為了適應時代的變化,德育工作者務必結合自己的工作開展德育課題研究,並將研究成果運用到德育實際中去,以德育科研推動德育工作的改進,增進德育工作實效性。首先,德育工作者必須認真研究新形勢下的德育規律,充分考慮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初期的社會生活實際,看到社會轉型期出現的文化,道德和價值多元化的現狀,把引導和澄清學生頭腦中存在的文化、道德和價值混亂作為總體目標,面對全球生態化、網路化和多元文化碰撞與交流的大趨勢,引導學生慎重思考主體生命對外部世界和自身的能動作用,創造價值,從而在紛紜繁雜的價值領域選擇牢固樹立對他人、對社會、對國家盡到責任與義務的正確的、積極向上的生命質量意識,並且用寬容的精神,將自己從繁雜的事務中解放出來,從沉重的應試壓力下解脫來出,擺正德育的功能取向和目標取向,勇於反思,敢於質疑,大膽實踐。還要在德育內容的選擇上做出相應調整,遵循學生品德發現規律和年齡特徵,使其深度和廣度上與學生品德發展的「最近發展區」相耦合,讓學生易於接受,樂於接受。在當代獨生子女日益普遍,學生中個人主義日益抬頭的狀況下,引導學生學會交往應該成為具有現實意義的重大課題;其次,德育工作者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發展實際,積極調研學生品德形成的心理學要素,作為一名中小學德育工作者,要熟悉和掌握學生品德發展的年齡特徵,並將此作為德育工作的出發點,採取合理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要適時激活學生的道德動機,提供良好的榜樣,創設道德情境,讓學生在有意識模仿的心理准備下,形成道德信念,豐富道德情感,自覺抵制誘惑,培養毅力,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二是強化德育實踐。學校德育從根本上說是通過學生的日常生活及其經驗而產生作用的,因為德性表現在日常行動中,它本質上是實踐的,是人的具體生活所包含的,也是指向具體生活的。學生品德的形成與發展也必須依賴於生活實踐,否則,將無任何效果可言,因此,有魅力的德育是內在於生活的,是必然地與生活的意義聯系在一起的。筆者以為,在這里提出的德育實踐的強化,必須同時滿足三個層面的特徵,一方面,關注學生的道德主體性的自我發展,它是從學生的道德體驗起始的,相信人的德性發展的資源在人的道德體驗,唯有把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自主發展的權利放在第一位,才意味著以人為本,才意味著德育是以關懷學生的現實生活為價值取向的,才是以尊重、關心、寬容、理解、愛心、鼓勵的方式幫助學生發展或形成自己的道德品質的,才是克服了定位不準的錯位和克服了方法論上的固執的,此時的德育才能有效促發學生的道德體驗,使學生在體驗過程中學會道德判斷,學會選擇,學會行動,自覺發展其自我道德約束力,產生應有的教育效益。另一方面,強化師生雙向互動,現在的青少年生長在一個社會經濟、科技文化極大發展的時代,他們樂於接受新生事物,主體意識和平等意識明顯增強,在價值觀選擇上已不再受以往傳統的、封閉的一元價值觀的左右,有自己的獨立意識,時常在自己的行為中實現一種新的價值追求,他們的一些道德觀念本身就包含著新的社會生產方式,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價值觀的萌芽,誠如孫雲曉說的:信息化社會決定了兩代人的雙向社會化。這實質就是互動的過程,也只有在互動中,才可能促進情感意識和尊重意識的增長,促進想互的理解與價值觀的認同與包容,而雙向互動的要旨,就是不斷創造豐富多彩的,能夠真正調動學生主體性活動。在活動中,讓師生雙方都動起來,真正有了感動,有了理解,有了體悟。學校德育工作者要組織活動,卻不能過分追求形式的熱烈與場面的火爆,不能過分強調我校做了哪些活動,為應付上級檢查而開展活動,必須是讓學生和德育工作者一起,在雙向互動中踐履道德,感受道德,體驗道德,學生自主選擇,發展品德,內化道德內涵,這才是有效的德育活動。還有一方面,是德育的實踐不能以紀律為形式,強制的訓誡、評價和獎懲,體現為一種道德的管制,如果學校僅僅利用各種手段獎懲,約束學生的生活行為,那就成了一種監督,道德主體就必然生活在處罰的恐懼和焦慮中,那麼它不但不能培養學生的道德自主性和道德判斷力,反而把學生訓練成唯唯諾諾的服從者,而這種重負,對學生來說,不亞於目前的學業負擔,總想尋找機會來釋放,一旦走出學校,那些清規戒律便不再發揮作用了,不合乎道德要求的行為,反而表現得更加頑劣和難以控制。所以筆者說,德育是持久的復雜的教育工程,缺乏了生活的實踐性,便會失去應有的實效。 三是努力完善德育網路。要克服學校教育中德育不到位,游移不定和偏移現象,就要從根本上變革思維方式,克服分割性思維的慣性影響,用復雜性思維重新作系統思考。其實,德育是整個學校教育工作的核心與靈魂。首先就是要形成人人齊抓共管的德育格局,在學校內建立必要的德育機構,形成完善的組織系統,制訂行之有效的管理程序,國家有文件規定,校長尤其是德育主任要全面負責學校德育工作的組織領導,保證德育工作計劃、時間、人員、經費的落實,健全德育工作指導小組,理順德育處、班級、班主任和團隊組織在德育工作中的相互關系,確保德育合力的形成。校長和德育主任必須通盤考慮各種因素,進行系統的設計和組織實施,注意各部門、人員活動之間的銜接與聯系,發揮整體效應。其次,要認清德育必須依託智育、體育、美育等其他各育,以諸育為載體,滲透德育的理論,要在學校中形成「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意識,德育機構是主力軍,但其他科任教師、職工、甚至其他各處,各教研組都是德育的生力軍,要充分利用課程特點,想方設法完成好德育滲透任務。再次,近些年來,許多私立學校,甚至公立學校都大張旗鼓搞所謂封閉式教學,准軍事化管理,在某種意義上講,其對應試教育體制下質量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反過來想,這又是一種陳舊的思想觀念,他把學生品德形成與發展的重任完全交給學校,是不符合社會規律的,是在風起雲涌的社會改革浪潮中,建立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孤島,它斷卻了與外界的聯系,喪失了讓學生認識社會,與時俱進的精力和銳氣,是一種最大意義的犯罪,因為學校教育不可能代替其他教育的配合與補充。筆者認為,要在堅持學校在德育工作中的主導地位前提出,注意發揮學生家長和社會各屆的作用。目前的現狀是家長參與德育方式過分單一,只是一種形式上參與,諸如開個家長會,家校聯系卡,學生作業展覽時有部分家長參與等,這種參與方式僅限於個別學生的教育問題處理,德育工作者也與家長保持了一定的距離,聯絡性質單向,家長始終處於被動狀態,不懂得也不敢和工作者提出個人需要。我們應積極倡導心理層面的人際參與和制度層面的管理參與,讓家長與德育工作者在較為親切融洽的氣氛中交流意見建議,甚至可讓家長參與校務委員會,直接參與德育管理和教學管理,形成完善的行政機制,形成相互信任的協作機制。社會各屆的參與則更是鳳毛麟角了。其實,學生來源於社會,置身於社會大背景中,他同樣面臨著復雜的人際關系,來自家庭的、親屬的、非新屬的,沾親帶故的,素昧平生的,都出現在學校周圍,都會與學生產生這樣那樣的聯系,產生各種各樣的影響,作為一名出色的德育工作者,特別是領導者,就應將學生的成長空間有效把握,合理利用。實踐也證明,走出校門,踏進社會,學生將耳目一新,並可激發出更大創造熱情,在此方面,筆者建議,可先採用以下幾種方式挖掘社會資源,請師入門,直接利用社區人力資源,如請老幹部、司法人員入校,攜手共建,利用社區環境資源,開設文化教育基地,德育基地,提供社會性勞動實踐場所等,利用大眾媒體,豐富德育內容等。 四是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校園文化對於學生的思想觀念,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的發展具有不可忽略的影響,通過創建良好的校園文化來提高德育的實效性。值得予以充分肯定,一般來說,我們主張通過物質文化建設、制度文化建設和精神文化建設三個方面的工作來建一所學校理想的校園文化。而在這三個方面,校園物質文化建設,提倡師生共建共維護,這樣學生才會珍惜學校的綠美化凈化成果,激發榮譽感和責任感。制度文化建設主要彰顯的是規范和約束作用,告誡師生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不便贅述。而校園精神文化建設則是核心內容,也是校園文化的最高層次,校長是學校的靈魂,校園文化實際上就是校長辦學理念的集中體現,為了有效推動文化建設,校長必須根據學校發展規律,綜合社會各方面對教育的要求,對學校作出長遠的、全局的考慮,然後利用自己和領導班子的榜樣作用,發揮模範作用,推動目標實現,還必須激勵全校師生,朝著所預定的形象發展,形成獨特文化,成為一種象徵,當然,離開了師生的活動,校園的精神文化產品不僅失去創造性、繼承性,而且原來的精神文化傳統也不再存在生命與活力,因此,校園文化建設就是要充分發揮師生的主體能動性,激發師生的創造潛能,變被動的接受傳播知識為主動的運用知識,發現知識和創造知識,而一旦這種人人努力為校園作奉獻的氛圍形成,學生的德育目標就業已實現了,學生的情操、品德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成長起來。 (此文已作為陝西省渭南市中小學骨幹校長培訓畢業答辯論文)
㈢ 私立學校如何做個好班主任
總之,這是一個較之公立學校的學生更敏感、更脆弱、更需關注的群體,他們想上進,卻往往三分鍾熱血,不能持之以恆;他們渴望被肯定,被鼓勵,卻經常大錯不犯小錯不斷。面對這樣的群體,領導希望你在提高教學水平的同時不要出亂子,家長覺得花了高價,因此對老師寄予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而這要求和希望具體說就是提高成績。很多家長問學生的在校表現就是問成績,家長為成績焦急卻很少有家長因為孩子人格、個性的不完善不好而焦急。那麼是否保證不出亂子,把學生置於眾多的習題、頻繁的考試之中,狠抓教學成績,就是一個好老師?我覺得作為老師不能為了順應一時的要求而違背教育的常規,從現代教育觀來看,人格教育和個性教育遠遠較知識和智能教育更為重要,因為有健全的人格而缺乏知識仍不失其為人的價值,而且有了健全的人格,就自然有了求知的慾望,但如果沒有了健全的人格,僅僅有知識就會造成知識的誤用或濫用,結果知識和智慧反而成了有害的東西,因此從某種意義來說人格教育和個性教育更為重要。那麼在高中階段---他們人格塑造的最後一個時期,如何對他們進行人格和個性教育,幫助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挖掘出他們內在的潛力,使他們成為有用之才,我認為這才是我們工作的重點和首要,是需要我們經常思考和為之不懈努力探索的。本人結合幾年的工作經驗及體會淺談一下:一:以嚴導其行私立學校的學生最主要的問題是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好,因此在最初的入學階段,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顯得迫在眉睫且尤為重要。而在學生自製力不強的情況下,制定切實可行的班級量化管理強制實行,實踐證明是因群體而異符合因地制宜的方針的。班級量化管理條例內容大到校規校紀,小到課堂聽講、時間觀念、作業上交,都有明確詳細的要求,同時配以獎罰分明的措施,實施時必須說到做到,一視同仁。很多班主任也在實施量化管理,但效果卻大相徑庭,主要原因我想一、可能學生感覺一下子受到如此多的條條框框的束縛,心理上接受不了,甚至有種排斥的心理,那麼班主任可以每周重點羅列考查內容,讓學生慢慢養成,若違反了教育的這種循序漸進的規律急於求成往往會適得其反。二、有些老師可能在具體實施懲罰措施時沒有讓學生感受到你的良苦用心,而誤認為你在和他過不去,因此在實行量化管理的時候教師首先自己要明確:我們制定的這些條例及獎罰措施不是為了「治」學生,而是為了讓學生有章可循,有規可依。在實施的過程中我更多的採用「迂迴戰術」,通過表揚做得好的同學間接的提醒和批評做得不夠好的學生,即使實行懲罰措施也注意盡量避免在同學老師面前,最好單獨交談處理,以防打擊學生的積極性,維護他們的自尊心。實踐證明在處理學生問題的過程中時刻銘記:把學生的自尊放在首位是順利處理問題的法寶。同時為每個學生建立一份檔案,詳細記錄學生的日常表現,一周利用班會一小結,再則注意和家長做好溝通工作,得到家長的支持和監督。在學生習慣沒有養成或養成欠佳之前,這個量化管理從某種程度上起到了提綱挈領指導大局的作用。二、以愛潤其心對於細節問題,局部問題,個別人的個別問題就不能大而化之,必須「以愛潤其心」。因為教育是「情」和「愛」的事業,尤其在私立學校,僅有責任心是不夠的,這些學生在初中甚至有些在小學即是被冷落的一族,不被重視的一族,因而他們的心更加敏感,他們也更加直覺,當他們體會到老師是真情愛他們對待他們時,他們就會真情回報,會更自覺的按照你的要求去學習、生活。也許我們的老師都遇到過出力不討好的事情:犧牲自己放學後的休息時間給上課聽講不認真的同學補課,學生卻溜之大吉;在課堂上發現有的學生上課聽講不認真,你點其名提醒他注意,他卻對你出言不遜,產生對抗情緒,更加不好好聽講。此時的你是否為了維護所謂的「師道尊嚴」面對學生的無禮冒犯,強力壓制,你是否蹲下身來用心靈去傾聽、用真心去理解、用博大去包容、用真情去感召,而始終帶著一種「強權」的偏見,扼殺了師生間本該擁有的美好的融合。所以「好的出發點卻沒有好的結果」不是我們缺少責任心,而是我們缺少了「愛心」和再多一點點的耐心,我們往往從我們的美好的願望出發而沒有從學生的立場出發,沒有用一顆充滿愛的心設身處地的為學生考慮。「當著全班同學的面批評我讓我很沒有面子」這是我親耳所聞一個學生的真言。所以站在學生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即是教師「愛」的真體現和高層次。由於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處世觀還沒有真正形成,又由於和老師共處的時間較多,所以教師的處事方式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對學生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在對待情緒激憤的學生時經常這樣說:「其實站在你的角度來考慮`……其實如果我換做你的話……如果你是老師你對這事會怎樣處理……」把這種遇事換位思考的處世方式慢慢森滲透給學生。其實我們教師不僅僅應該教給學生怎麼做,更重要的是教給學生遇事思考、分析、解決的能力,這對於學生今後的發展是極為重要的。有人說:培養的學生如果身體不好,是廢品,如果智育不好是次品,如果德育不好是危險品,我贊同這種說法。德育教育應該放在教育的首位,而德育教育的具體表現就是學生的日常行為的習慣,在大多數學生行為習慣沒有養成之時,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就應該納入我們工作的首要,而在大多數學生的自製力還不是很強的情況下,採取「嚴」與「愛」雙管齊下的剛柔並濟的措施是有必要的,實踐證明也是卓有成效的。
㈣ 在一個四川私立學校做德育幹事工作,大專,非師范專業,會不會工作到一定年齡就會被辭退的。
你可以參加教師資格考試。有了教師資格,就可以了。前提是你要喜歡教師職業,不過在私立學校,似乎沒什麼保證。
㈤ 私立小學組織架構
熱心網友
校委會:學校的最高組織機構。學校的各種重大決策、制度的制定都必須經過校委會審議通過,才能執行;學校的大型開支,方案需上校委會研究討論通過後方可申報;一些大型活動的開展,活動的計劃必須經校委會審核。
教導處:制定並實施學校的教育教學計劃,檢查並總結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負責組織管理學校教學管理工作,指導個教研組和班主任開展各種教學、教研和第二課堂活動,組織本校的課題研究活動。協助學校和少先隊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負責管理全校學生的學籍管理。
總務處:負責全鎮小學的後勤管理、財務管理、勤工儉學、兩免一補等工作,認真搞好本校的後勤服務供應。
黨支部:主要負責全鎮小學全體教師的政治思想工作,黨員的黨費收繳,傳達黨的一些重要文件和精神,引導教師進行政治學習。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重大決策。
少先隊:負責全校的德育工作,學校各項德育活動的組織和開展,以及學生思想品德教育和每期的隊員納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