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美國的教育明明不如中國,人才卻那麼多
因為應試教育實在令人深惡痛絕,很多中國家長羨慕美式教育,似乎在那種教育回中學生的個性就能得到充分的答解放,充滿創造性,培養出來的都是喬布斯那樣的人物。也有更了解情況的人指出,美國的基礎教育水平其實很差,比如美國學生的數學能力就是個笑話,還是中國式的嚴格要求比較好。
這兩種印象都是盲人摸象。我只問一個問題:你說的是美國哪個階層的教育?
美國基礎教育不如國內,高端人才卻比國內多,那差距到底在哪?其實就差在這一個地方,那就是高等教育的差距,美國有兩種學校,一種是公立學校,這樣的學校實力都參差不齊,教育不出多少的人才;另外一種就是接受精英教育的私立學校,在美國有一種說法,就是留給孩子最好的東西不是財產,而是精英教育,足以證明他們的精英教育體系有多麼的強大。但是這類私立學校雖然實力強大,卻也不是誰都能上的,除了需要財產的支撐,還要有過人的才能
② 美國的公立學校是不是很差
你好,不是公立學校不好,是私立學校的都是有教育基金及捐贈的!所以私立學校的教學要高於公立!
如果你在留學申請是有問題有需要請與我溝通!祝你好運!
③ 美國公立教育真的免費嗎
不同於國內的九年制義務教育,美國普及的是12年義務教育,實際上算起來應該是13年,從5歲寶寶上幼兒園學前班開始,到高中12年級。
在這個階段的義務教育分為三種形式:
1、私立學校;
2、HomeSchooling極少數)
3、由各市政府辦的公立學校(大比例)
私立學校政策
私立學校是交錢上學,所以不管你住在哪裡,都可以把孩子送去,可以說是隨意「擇校」讀書。一般說來,私立學校包括學費在內各種費用加起來,一年約七八千到一萬美元不等,不過這並不包括學習音樂畫畫等額外課程。顯而易見這樣的私立學校在中小學中所佔比例不大。對於美國本土人來講,接受私立教育成本很高。總之,去私立學校的也都是土豪。
Home school
家庭學校所佔比例就更小了,一般都是有獨特想法的父母所為。有的孩子在家裡學了幾年後,再通過考試,插班到正式的學校里去上學。家庭學校,美國政府依然會給孩子准備教材。
公立學校政策
美國公立學校的義務教育,確實是義務的。從學前班到12年級學生都就近上學,不要交學費,甚至不要課本費。課本由學校統一購買,借給學生使用,暑期放假前還給學校,學校再借給下一學年的學生用。這樣不僅最大程度上節省了投入,可以把節省下來的這部分經費用到更需要更有用的地方,還可以使孩子們養成愛惜書本的好習慣,更重要的是符合環保的要求,環保這點在美國家庭方面都做的很好。學生只要購買上課所需要的文具紙本就可以了。
當然偶爾學校有活動需要交點門票費,照全班像時需要交錢買照片之類,但是這些都是自願的,你可以不參加,也就不用付費。除此之外就是早飯午飯,可以在學校食堂吃(早飯是1美元左右,午飯大約2.5美元),也可以自己帶飯。家庭經濟困難的(比如父母還是留學生,沒什麼收入),可以申請免費早午餐。如果住家離學校2英里以上,還有免費的校車接送。
公立學校是完全按照居住地劃分的。住在哪個學校的覆蓋范圍內,就上哪一所學校,不管你是自己買的房子還是租房或租公寓。學校要看的不是你的房產證,而是你近期的電話賬單或水電賬單,這才證明你確實住在這個地址。只要在這里住,孩子就可以在這兒上學,不管你是什麼身份,留學生、短期工作者,甚至非法移民(管他們是移民局的事),只要是學齡孩子,一概接收。但是如果不住在這個學區,不屬該校范圍內,交錢也不能進去。
當然這並不表示公立學校沒有好差高下之分。相反美國每年都公布本年度全美的公立學區排名,公立學校(主要是高中11-12年級)排名,大學排名等等。美國由於其多種族多移民的復雜性,以及經濟收入的多層次性,區域差別很大。同樣的房子,在這個區值50萬,到馬路對面的那個區,也許就只值20萬了。同樣地,學區也是如此,整體教育水平的高下差別也是很大的。
其實政府的投入資金是一樣的,對教師的要求也是需要有大學學歷,而且必須要考下教師資格證才行。差別大的似乎主要是生源,學生的整體素質又會影響到教學質量。要上好學校,就要住好學區,好學區里的房價地價自然也會隨供求市場而水漲船高。
需要說明的是,公立學校的經費不是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是政府憑空生出來的。社區內房主每年交的地產稅,稅額是根據房價按一定的百分比定,房價高的稅額也高,房子大沒有孩子也一樣按房價交稅。稅款大部分就用於公立學校,公立圖書館之類的公共設施,所以交了稅的市民們享受義務教育,享受公立圖書館,當然就是免費的了,這些都是理所應當的。
④ 美國教育的缺點
美國的教育制度是高度自由和有選擇性的,但它可以非常依賴它。它不僅培養了諾貝爾獎獲得者,而且為社會產生了大量的廢品和次品。諾貝爾,著名美籍華人物理學家、陳寧洋獎獲得者,最近提到,中國最需要的學生培養他們的平均質量。他還說,美國的教育哲學給創造性的學生帶來了許多好處,但也浪費了許多人才,造成了許多悲劇。
據統計,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留學生接受國。在美國學習的必要性不僅表明了它是一個教育出口大國,而且美國需要世界各地的科學和工程人才。由於移民法規的限制,美國大學很難直接大量引進外國人才。因此,以研究生名義招收外國人才是一種傳統做法。美國教育制度的失敗在於,它讓成千上萬的納稅人或家長耗費了錢財,卻無法收到預期的效果。在高科技的就業市場上,美國的自產人才無法與印度、俄羅斯和中國的人才相匹敵。
⑤ 美國教育那麼差為什麼都去美國留學呢
美國教育差? 世界上排名前10的大學大部分都在美國,世界上諾貝爾獎版獲獎者最多的也來自美權國,世界上每年最多的專利注冊也來自美國,你見過這種教育差的國家嗎?你看見的都是中學生,人家玩歸玩,但是聰明的孩子照樣學的好。中國那種教育方法教育出來的孩子,就知道按教科書教的,人家上課要看的書比教科書多多了。不止美國這樣,西方發達國家除了東亞的幾個國家外,課堂氣氛都非常輕松,人家老師照樣盡責,只不過盡責的表現不是說把孩子弄得一個個像木偶那麼聽話,而是讓孩子熱愛知識和學習。
美國有個好幾個電影都是講教育的,你可以看看例如《心靈捕手》《死亡詩社》也可以看看法國的《放牛班的春天》看看什麼才叫真正的靈魂工程師。
⑥ 美國公立教育與中國公立教育有什麼區別
美國公立教育,窮人基本不用出錢。資金基本靠政府。
中國公立教育,窮人富人基本同樣對待。所謂的貧困生補助,基本上只是用來裝裝門面的。資金基本靠學生。
⑦ 你認為美國教育方面存在的弊端是什麼呢
第一,我覺得一個很大的弊端就是劃分學區,尤其在高中階段劃分學區。總的說來就是基礎教育方面美國有兩大塊,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學生就讀公立學校要根據家庭的居住地來選擇合適的學校,而對於私立學校,基本上就是有錢就可以上了。美國的這種一直延續到高中的劃分學區方法,會很大程度上阻斷了差學校的那些想通過自身努力從而上好高中的學生的上升途徑。進一步使得教育變得兩級分化,從而使得反智主義在差的,或者一般的學校里蔓延。
第四,普遍個人主義。美國的孩子們從小在鼓勵與肯定中長大,不願直面挫折,也不肯承認自己的不足。論文、考試拿了低分,他們只認為是老師對自己有偏見,吵著要求換老師、重新評分,卻不願想一想自己究竟付出了幾分努力。
第五,過度過量的種族教育。由於奴隸制和種族歧視的特殊歷史,現代美國特別注重種族教育。在這樣大量的種族教育下,黑人被越來越特殊化,離平等的待遇也越來越遠。
第六,教育費用高昂。因為各學校教育質量參差不齊,為孩子選擇好學校顯得十分重要。但如果沒有優越的經濟條件,孩子甚至沒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機會。所以,不平等的受教育機會也是美國教育的一大弊端。
⑧ 美國教育有什麼缺陷
自特朗普上台以來,對美國教育中「階層固化」的討論,席捲了中文世界。《我們的孩子》,《鄉下人的悲歌》……有多少新書得到譯介,對美國社會上升渠道收窄、對貧者愈貧與階級固化的焦慮,就有幾分。
同時,美國國內的政治斗爭也燃燒到了教育領域。7月初,特朗普下令廢除政府關於教育中種族平權的具體指引。這一指引是奧巴馬政府對種族平權法案(Affirmative Action)的具體操作指示,而其法理依據,源於1960年代民權運動的社會共識與1964年的《民權法案》。從1978年的「加州大學董事會訴巴基案」,到2008年的「費雪案」,平權法案一次又一次被指責「逆向歧視」。而就在去年8月,還有消息指特朗普政府在研究打官司進攻平權法案。如今,這一議程似乎走出了第一步。
人們之所以關注教育平權法案的存廢,是因為它關乎哪些群體能通過高等教育成為精英。平權法案規定就業就學制度中需要保證膚色和性別平等,而有人則認為這項法案製造了配額制度,從而偏袒照顧非洲裔美國人,使自己的孩子「分數高卻上不了好學校」。
而這些,與其說是在課堂上獲得的「技術」,不如說是在高校的人際網路中學習的。在美國大學教育中,除了上課,還有大量的社團活動,人際交往、社交活動占據著學生的時間——而這才是高等教育對職場中人的真正意味。
這種狀況下,文憑對於職場中人來說,就是花費無數時間精力買來的,證明自己掌握了「職場組織文化」的一塊「敲門磚」。柯林斯將之稱為「通貨」,其實也就是貨幣。而當人們不斷競爭獲取這種貨幣,激發出越來越大的需求,而貨幣本身代表的「技術能力」又並不顯著的時候,教育產品的供給就會水漲船高,人們競相上游,而單個貨幣,即單個學位的價值就只可能不斷降低——這就是高等教育的通貨膨脹,它不只是一種現象,而是實實在在的一種貨幣鏈條。
誠然,「美國夢」仍在一些教育領域繼續實現著:很多新一代移民自帶高質量的教育背景,在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領域接受教育之後,進入科技、互聯網類的新崛起領域。這的確產生了一種新的教育與職場的關系,但總的來說,這並沒有打破文憑膨脹的趨勢。
自由市場的擁躉也許會認為,膨脹的泡沫最後自然會崩潰,無需過多干涉。但是,正如種種呼聲中已經看到的,膨脹的高等教育產生了龐大的產業,人們的學位水漲船高,用於教育的經費和債務也日積月累,社會的不公平在這種堆砌和泡沫中代代相傳……但是,文憑教育的膨脹,也不可能從教育系統內部予以解決,因為它也是美國族群政治與政經結構的結果。
種族政治下的美國教育
我們可以先回到《文憑社會》中的分析。柯林斯眼中的教育,與其說是階級上升渠道,不如說是政治沖突與統治關系的承載者。作為一名歷史社會學者,他筆下的美國教育系統,不是僅僅為了培養英才而誕生的,相反,它具有維持盎格魯白人文化優勢,保持統治身份的作用。
故事要追溯到19世紀末的美國。在那時,新一波移民高速增長,而與早年的新教徒不同,這一批移民中,很多人來自南歐、愛爾蘭,信仰天主教。在盎格魯-新教徒中產階級眼中,這些天主教徒為主的新城市工人階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代表著社會混亂、無秩序,他們覺得這些移民不務正業,盎格魯新教文化的社會正統控制權面臨挑戰。
這種心態催生出了盎格魯新教徒的兩條族群問題解決之道,其一是種族主義的排外運動——美國最早的種族主義運動就是在這段時間誕生的。二是教育改革——新教徒中的精英分子開始推動公立教育,旨在讓那些移民家庭的孩子接受一整套中產階級的生活方式,用紀律約束他們的行為,不準遲到、不準曠課(為此甚至還專門立法),從而把他們變成可以接受的,行為舉止和盎格魯新教徒一致的「自己人」。從小學到中學教育的一層層公立教育系統就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了。
最開始的時候,這套系統尚未影響到大學。大學文憑在早期美國社會中意義不大,它和中小學教育、學院教育,是完全平行的幾個不同系統。
到了19世紀,新教的不同派別為了搶奪信徒,建立了大量的學院,作為自己宗教力量補充、更新、擴張的文化武器。這些學院擴張太快,開始面臨嚴重的經營危機,很多學院在經濟上難以為繼,倒閉者大有其是。於是,不少學院開始向綜合性大學轉型。因為「大學」傳統上以大量儀式、社交活動聞名,這些元素正好和上層精英此時極為焦慮想要維持的盎格魯-新教文化統治地位息息相關。這些因素結合起來,共同推動了美國大學在19世紀末的崛起。它也逐漸建立起了和小學、中學教育的序列——大學開始把中學文憑作為入學的基本要求。
20世紀中葉,主流白人文化的社會控制,和愈發激烈的族群沖突之間激烈地對立起來。對飽受隔離、歧視和系統性壓迫的黑人來說,教育系統是他們最不指望能夠改變自身處境的道路。1960年代,是校園之外的黑人社會運動和民權運動帶動校園內的學生運動。但民權運動中間的溫和一派,為這兩者之間達成和解提供了一個機會——通過施行教育系統中的種族平權,改革者試圖讓黑人更多進入教育這個精英選拔系統,從而分享一些政治權力,減少激烈的社會沖突。
但諷刺的是,時隔多年之後,美國的公立基礎教育水平飽受批評,從私立高中到私立大學的精英教育雖然在分數上體現對黑人的平等,學費卻居高不下。好不容易進入這一系統的黑人學生發現,和自己競爭精英地位的白人學生參加各種昂貴的社交活動,兄弟會姐妹會,這些活動幫助他們拉人脈、找工作,黑人進入了大學卻發現大學中還有一重門檻……教育平權並不妨礙盎格魯新教文化繼續維持對大學文化的壟斷,而旨在解決種族問題的平權法案卻更多停留在語言和數據上,格外尷尬。
教育問題作為美國例外論
對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理論來說,美國社會和歐洲社會格外不同之處之一,是它的社會斗爭的基本單元由種族而非階級組成。不像歐洲那樣有成千上萬工人參與激烈而鮮明的階級斗爭——美國的工人階級直到二十世紀才登上歷史舞台,社會主義在美國也「晚育」得多。
這構成了美國教育問題的另一個死結:它是美國種族政治的產物,而之所以種族政治是美國的政治傳統,是因為在美國歷史上,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社會沖突被迫以碎片的、去中心化的方式展開。
柯林斯對此有很獨到的見解。在歐洲國家,現代化的結果是形成了很大的國家官僚系統和強大的中央政府,全國的政治、商業、文化精英是高度重合的,基於大資本壟斷的現代資本主義國家的。但是在美國,從19世紀開始,雖然呈現出農業人口比例下降,工人比例上升,工業的大資本壟斷程度上升的趨勢,但這些趨勢沒有在20世紀一直繼續下去。這意味著,到了20世紀,已經成為最發達國家的美國,在擁有一定的全國性的大壟斷資本和一定數量的城市工人階級的同時,仍然保留著大量中小規模的地方商業精英,很多地方維持著非常「本地」的生活。
這種局面源於美國土地廣袤、資源豐富,市場巨大,使得全國性大資本寡頭競爭的同時,仍為地方經濟精英留下了空間;而早期的政治和商業博弈中,商業力量壓制了政治力量,美國的中央政府難以足夠強勢——地方精英網路龐大,州權較大,地方自治力量強大;這種「去中心化」,在很多人看來是美國社會繁榮的保證。而這也意味著中央-地方的矛盾和階級矛盾、種族矛盾同時存在。
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國家,美國社會的縱向分層沖突——階級沖突、種族沖突,被中央-地方的沖突橫向切開、切碎了。本來,種族問題與階級問題的交織,已經讓階級問題的動員力量有所弱化,加上地方與中央的「去中心化vs中心化」矛盾,各類問題就被導向了更多的出口。比如,處理族群斗爭而形成的進步教育理念是很好的,但是為了在多元龐大的國家中維持全國層面文化通貨的「流通領域」,他們要引入大量的積分、考評制度,這樣教育一定會成為官僚化的,更加註重文憑的一條流水線,痛恨官僚主義的地方精英和普通人已經對這種建制力量極其不耐煩。但如果不這樣做,指望地方精英改善不平等問題又太過困難,1957年因招收黑人而需要聯邦政府派兵進入小石城的事件,就充分說明了這種難處。
在可見的未來,美國政治的基本運作特點顯然不可能發生根本的改變。或者說,雖然政黨輪替、誰做都差不多的穩定政治制度可能會在特朗普時代風雨飄搖,但是暗藏的種族政治與中心化-反中心化政治的矛盾,反而會更鮮明地顯現出來。在這種背景下,不同的族群通過教育實現自身利益、搶奪精英位置從而搶奪社會主導權的沖突和競爭,可能會更加激烈。多元文化主義的教育理念,不可避免要面對多重的極化挑戰。這是美國教育相對於其他國家經驗的無奈的「例外」。
迷思與更多迷思
在教育問題上,隨著現實政治的演變,美國政治與眾不同的復雜結構逐漸顯山露水。而其求解之策也愈顯艱難。
對貧富的想像從未停止:桑德斯這樣的左翼政治人物,呼籲用普及教育和廉價教育解決問題。這種想法建立在對低收入階層的團結想像上;許多研究則認為,是低收入的白人背棄了自己的階級身份,送了反建制的大商人特朗普入主白宮。很多人因而把沒有「團結無產階級」的鍋留給了民主黨背。
但教育領域的沖突,正側面反映出貧富問題忽略了種族一面。如果我們用階級理論,用銹帶來理解特朗普的上台,那我們如何理解他致力取消種族平權教育的行為?結論是,在這樣的施政背後,種族政治的線索要比階級政治清楚得多,削減教育領域的平權,徹底揭開教育領域的薄薄補丁,讓盎格魯新教主流文化在教育領域的統治完全浮出水面。賓夕法尼亞大學政治學系的Diana C. Mutz就基於研究認為,白人身份在國內外遇到挑戰,對美國白人選民投特朗普的影響,要比國內經濟問題的影響大得多,而這種影響在城市中產白人中,也是存在的。可以說,在進步主義利用聯邦政府,在教育性別等議題上獲得各種形式勝利之後之後,反對中央建制的地方精英和擔心自己地位不保的白人種族主義合流,形成了一大波反彈。
在這種局勢面前,進步主義的教育改革是無力的。抱持進步主義的教育改革家們認為,既然今天高校全是照本宣科和考試第一,我們不如推崇「素質教育」,「快樂教育」,讓教育「學有所用」,不讓課堂充滿空洞無物的宣教。但當教育暴露出作為政治斗爭場地的猙獰一面時,這些想法一下子就一點也不「進步」了。
在美國社會中,桑德斯的教育政綱看似已經非常激進。然而按照柯林斯的觀點,這仍然只是增加文憑膨脹。柯林斯要激進得多,他認為應該由國家廢除文憑制度,嚴格禁止任何有文憑要求的僱傭關系,乃至廢除義務教育,在大量職業中引入學徒制度,廢除原有的等級秩序……1970年代的他似乎對美國文憑制度出現危機極為樂觀。「文憑經濟學」的崩潰成為馬克思式的資本主義崩潰論的美國預言。
但是,既然「文憑通脹」底下,還遮蓋著未解決的種族問題,而再往下還滲透著「去中心化」的政治矛盾。文憑膨脹的危機最終只會讓危機在它之下的層面爆發。既然不平等問題是因,文憑通貨膨脹是果,既然社會政治的斗爭是因,文化系統的形塑是果,那麼寄希望於改變結果以改變肇因,可能從一開始就並非真正改變結構的思路。文憑經濟學本應作為資本主義體系的表徵而率先爆發危機,然而危機卻直接以更劇烈的形式爆發了。以至於美國學院至今仍然可以延續著學院授予的經濟游戲,但學院外,社會運動、抗議遊行、選舉動員和圍繞著政黨人事更迭的爭奪,已經愈演愈烈了。
存在就有他的理由。
消息來自鳳凰網。
⑨ 美國的中小學教育那麼糟糕,為什麼美國的
美國人相信「不落後於終點」。
1、學制:大部分美國高中階段是9-12年級,有四年的時間學習。
2、課程:美國高中是學分制的,因此可以開出比中國的高中多得多的必修課和選修課。普通一個美國高中,都能開出上百門的課,跟一所小型大學差不多。
3、教師的水平:美國的高中,因為要開大學的課程,對教師的要求就要很高。美國的高中教師很多都有碩士學位,博士學位的也不少。美國人要當教師,無論擁有何種學位,一律要讀兩年的教師執照課程。要考進去讀,讀完還得考出來。假如是本科生,讀完四年師范,還得再讀兩年執照課程才能當老師。
4、科目的程度:美國的高中可以開相當於大學一年級或者二年級公共課程度的科目。
5、美國有重點高中,甚至有「全國重點高中」:按照成績高低,甚至根據入學成績高低來錄取學生;在每一所高中裡面,美國是按照學生的程度來分班,有專門給能力最高的學生讀的「榮譽」班(honorsclass),天才學生讀的「大學預修班」(AP class),有全球承認的「國際班」(IBclass)等等。
6、美國的大學、科研機構、醫院、政府機構、商業機構,都有專門的部門,負責協調高中生的課外社會實踐和科研活動。因此,美國的高中生可以到大 學上課,拿大學的學分;可以到科研機構,跟科學家一起做研究;可以到各級政府機構去當官員的助理、議員的秘書、民選官員的競選團隊義工;在教育董事會,州或者縣市的教育局的決策機構裡面,也有學生委員,可以參與公立教育的最高決策。
7、因為美國的高中可以開出很多高程度的課程,而且很多是得到資金雄厚的科研機構、政府機構或者商業機構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