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公立學校運動產生並迅速傳播的原因是什麼
公立學校運動產生並迅速傳播的重要原因,一是因為美國民主潮流的影響。選舉制要求選民都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工人階級的活動也發展到爭取教育平等權力。二是工業革命的需要。蓬勃發展的工業革命對勞動力提出了文化教育的要求,同時也為公立學校的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
『貳』 公辦學校不開放學校運動場是否有法律依據
開放公辦學校的運動場是沒有法律依據的事情。
樓主的問題實際上是專現在比較常見的,從產權屬的立場上說,公辦學校的產權是政府的,但是管理使用權是學校的。為了孩子們的成長和鍛煉,給孩子們一個比較好的運動環境是非常必要的。是否向社會公眾開放學校的運動場,應當以學校是否有能力管理,是否能滿足學生和社會公眾的同時需要為條件,孩子們的需要是學校運動場的第一需要,社會公眾也不應該與上學的孩子們爭校園裡面的運動場地。當然,學校認為有能力在滿足孩子們鍛煉的同時能夠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的,也是一件好事。但是不能把提供公眾服務作為學校的責任。
法律沒有規定學校必須向社會開放為學生服務的設施。
『叄』 美國公立學校之父是
19世紀復30年代,美國掀起了一次重要的制普及義務教育運動,即公立學校運動。公立學校運動主要指依靠公共稅收維持、由公共教育機關管理、面向所有公眾的免費的義務教育運動。在這場運動中,賀拉斯曼(1796-1859)等人成為重要的推動者,賀拉斯曼因此被稱為"美國公立學校之父"。
『肆』 公立學校運動產生並迅速傳播的原因是什麼
公立學校運動產生並迅速傳播的重要原因,一是因為美國民主潮流的影響。選舉制要求選民都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工人階級的活動也發展到爭取教育平等權力。二是工業革命的需要。蓬勃發展的工業革命對勞動力提出了文化教育的要求,同時也為公立學校的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20年代以後,美國出現了大批適齡兒童湧入初等學校的熱潮。馬薩諸塞州教育委員會第一任秘書(相當教育廳長)霍拉斯·曼大力推倡公立學校,被稱為「美國公立學校之父」。美國公立學校的建立不僅奠定了美國資產階級教育制度的基礎,也成為美國普及義務教育運動的開端。
『伍』 教育政策的概念是什麼
教育政策是一個政黨和國家為實現一定歷史時期的教育發展目標和任務,依據黨和國家在版一定歷史時期的基本權任務、基本方針而制定的關於教育的行動准則。
法規內容:
教育法、教師法、義務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職業教育法、語言文字法、未成年人保護法、還有好多條例,不過我們考的主要是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師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
現存問題:
教育政策的不均衡現象主要是由於政策「缺席」和政策「無能」而造成的。
學習目的:
(一)有助於我們提高依法從教、依法行政的素養
(二)有助於我們增強依法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
(三)有助於我們推動教育法學學科的發展
『陸』 美國公立學校運動對我國教育改革有何啟示
美國的基礎教育在其發展過程中
,
形成了一些鮮明的特色。
這些特點是美國特定的社會、
歷史和文化的產物。了解這些特點有助於更好地理解美國的基礎教育
,
以便借鑒它成功的經
驗
,
避免其失誤。
(
一
)
地方管理下辦學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基礎教育由地方管理是美國教育的一個突出特點。
這一特點可以追溯到新英格蘭地區社
區辦學的傳統。
美國始終沒有形成像英國、
法國等西歐國家那樣的中央集權的國家教育管理
體制。根據美國憲法
,
聯邦政府不直接參與對教育的領導和管理
,
辦教育主要是州和地方政府
的職權范圍。州政府的立法機構制定教育的法律和政策
,
而對中小學的具體經辦和管理則由
地方學區委員會來負責。美國大約有
16 000
個這樣的學區。大多數地方學區教育委員會由
選民民主選舉產生
,
少數由縣、市委派
,
一般
5
—
7
人
,
每屆任期
4
—
6
年不等。學區委員並
非專業教育工作者
,
他們來自各行各業
,
通常是社區內有影響的人物
,
他們不拿報酬
,
是義務性
的。學區教育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
,
它有徵稅
(
教育稅
)
權、人事權、學校財產管理權以及對
教學、課程方面的決策權。這種地方管理的特點決定了美國中小學教育的靈活性和多樣性。
每個學區都是一個相對獨立的體系。不僅州與州之間的教育設置有所區別
,
就是同一州內
,
學
區與學區之間也各有特色。就課程設置
,
辦學方式來說
,
美國的中小學有相當的自主權。從某
種角度上講
,
每個學區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
,
以及本社區經濟發展的需要來決定辦學的模式
和課程的設置。地方管理的特點有利於充分發揮社區辦學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
增強社區民眾
對辦教育的參與意識和責任感。翻開任何一份美國地方報紙
,
人們不難發現學校問題常常是
中心話題
,
這些共同關心的話題密切了學校與社區和家庭的聯系
,
使學校成為社區生活中一個
十分重要的部分。當然
,
地方分權管理也有它的弊病。由於沒有全國統一的課程及教學大綱
和計劃
,
也沒有全國性的統一考試
,
美國中小學的質量管理始終是一個問題。
實際上
,
在歷史發
展的不同時期
,
尤其是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
,
不少教育改革人士都呼籲建立全國統一的課程
標准和學業標准。但由於地方分權思想深入人心
,
統一標準的建立有不少障礙。同時
,
由於經
濟發展的不平衡
,
學區之間在辦學條件方面存在很大差異
,
這種各自為政的教育管理方式也加
大了教育發展的不平衡性。
(
二
)
「滿足所有學生所有需要」的辦學宗旨和中學課程的多樣性、靈活性
課程是實現教育目標的重要手段
,
也最能充分體現教育的目的和辦學的宗旨。美國中學
課程門類繁多是一個顯著特點。
一個學校可開設幾十甚至上百門課程。
這一特點是由綜合中
學的性質及其辦學宗旨所決定的。
美國的綜合中學集升學准備、
職業訓練、
公民教育於一體
,
不少美國人認為綜合中學真正體現了民主的原則。在美國中學發展的過程中
,
圍繞中學的目
的和任務一直存在兩種不同意見的爭論。
代表傳統觀點的教育家認為中學的主要任務是傳授
知識
,
為學生升入高等學校服務
,
主張加強學術性課程並對所有學生實行統一要求
;
而代表進
步主義
(
Pro2gressivism)
觀點的教育家則強調學校的社會功能
,
認為中學不僅僅是傳授知識
的場所
,
它首先是
「民主的熔爐」
、
「人民的學院」
,
因此
,
中學的任務是多功能的
,
它應該面向所
有青少年
,
滿足他們的所有需要。
1918
年
,
代表進步主義觀點的美國中等教育重建委員會制定
了美國教育的七大原則
,
確立了基礎教育面向全體青少年
,
滿足所有青少年所有需要的辦學宗
旨。
這一宗旨對中小學教育的影響極為深遠。
正如美國教育專家沃斯坦因
(Ornstein)
指出的
,
這一決定最重要的方面是把傳授知識、為升學做准備僅僅作為中學七大教育目標之一
,
而不
是唯一的目標。這些教育目標仍然影響著今天的美國中等教育。
既然要滿足所有學生的所有需要
,
美國中學的課程設置就不可能不繁多。除了一般基礎
文化課程
,
如英文、數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外
,
美國中學還為有志升學的學生開設學術性
課程
,
為不打算升學的學生開設各類職業訓練課程。此外
,
還為既不打算升學也不打算接受職
業訓練的學生開設滿足他們興趣和需要的課程。美國中學實行學分制
,
學生在完成了所需學
分後即可取得中學畢業文憑。課程分必修和選修
,
學生在完成了州所要求的必修課標准以後
,
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能力、興趣和需要選修學術科、職業科或其它課程。所以
,
美國中學生在
選課方面有相當的自主性。從理論上講
,
每個學生都可按自己的意願
,
確定自己的學習計劃
,
因此
,
各個學生的課程計劃都可能與他人不同。為了幫助學生選課
,
並為家長提供有關升學和
就業方面的咨詢
,
每所中學都配有專職的教育專家。
值得一提的是
,
美國中學不僅課程門類多
,
主幹課程還有層次的區別
,
比如
,
同是一門英文課
,
它就可能有高、
中、
低三個水平
,
學生可根據
自己的程度決定上那一個水平的課。對於天資優良的學生
,
學校還開設有高級課程
,
即所謂的
AP (advanced placement )
課程
,
優秀學生還可去就近的大學修課。
選修高級課程不僅增強了這
些學生進入名牌大學的競爭能力
,
而且這些課的學分還可用於減免大學畢業所需的學分
,
縮短
大學學習的時間
,
有利於人才的培養。
由此可見
,
美國中學的課程設置立足於面向全體學生
,
體現了「滿足所有學生所有需要」
的辦學宗旨。學分制、選修課以及分層次教學有利於個性化的教育
,
使不同能力的學生都得
到相應發展。但是
,
美國中學課程設置的弊病也是顯而易見的。由於課程名目繁多
,
主次不分
,
過分強調實用
,
使大量非學術性課程沖淡了基礎文化課程
,
這也就是
80
年代的批評家所批評
的「大雜燴」和「自助餐式」的課程。由於實行學分制且畢業要求偏低
,
有些學生避難就易
,
盡選服務性或娛樂性的課程
,
因此
,
降低了中學畢業生的標准。
『柒』 名詞解釋公學
公學 [gōng xué]
公學(英文:Public school)指英國的公共學校,公學部分與皇室有關,另外 是由一些較富有的社會人士設立,為他們的子女提供教育。公學最早時是為比較貧窮人家或平民的子弟提供教育的場所,但到十八世紀逐漸發展成為貴族學校,入讀這種學校的基本條件並不是學費,而是家庭背景。校方會先衡量申請者的家庭是否合乎學校的校風,即指該家庭是否屬於中產或貴族,才決定招收這位學生與否。
與公立學校有區別。
中文名
公學
外文名
Public school
屬別
貴族學校
快速
導航
特色
歷史起源
古代公學
近代公學
現代公學
歷史紀念
歷史
公學年鑒
歷史背景
公學
英國為貴族和資產階級子女特別開設的獨立中等學校。以培養升入著名大學的畢業生,造就未來擔任國家事務領導工作的政治活動家為辦學的主要目標。辦學經費主要來自捐款和其他進款,不依靠國家和地方政府撥款。 14世紀前後,英國在貴族人士、國務活動家、宗教團體和慈善團體的倡議和資助下,創辦了一批主要培訓神職人員的文法中學。一部分辦得較好的文法中學,由於得到上流社會的支持和捐款的增多,逐漸成為純貴族化的膳宿學校。從19世紀初葉起稱為「公學」。英國有9所著名的公學。最早的溫切斯特公學於1382年建立。最著名的伊頓公學成立於1440年。聖保羅公學、什魯斯伯里公學、威斯敏斯特公學、拉格比公學、商業縫紉公學和哈羅公學,都是在15~16世紀創辦的。切特豪斯公學則成立於17世紀。直到19世紀以前,公學的總數不過20~30所。1828~1842年,拉格比公學的校長T.阿諾德對公學進行改革,以感化代替粗暴對待學生的傳統,並對語文、歷史的教學作了改進,以適應培養社會活動家的要求。1861年皇家委員會承認上述9所公學。1868年通過的公學法案只正式承認了除聖保羅公學和商業縫紉公學(因兩校走讀)的其他7所公學。1869年校長聯合會成立。規定其下屬成員學校都可稱為公學。此後有許多文法中學和私立中學改為公學,工廠企業對公學的捐款也大量增加,出現了許多新型的公學。1941年公學董事會協會成立。1944年,教育部長R.A.巴特勒頒布教育法案,規定凡屬公學董事會協會的成員學校都授予公學稱號,並任命一個委員會考慮公學與國家普通教育制度的關系。1965年以後,政府又任命一個公學委員會,明確規定公學為校長聯合會或董事會協會或女子學校董事會協會的成員學校。1974年英國共有250所公學,直到現在,公學在英國國民教育制度中仍然自成系統。一般只招收其預備學校的學生,辦學的主要目的是為牛津、劍橋等大學輸送新生,故公學又是大學預科性質。
公學學費昂貴,不僅廣大勞動人民的子女不可能入學,就是中等資產階級的子女也難進入。每年大約只有1.5萬名少年進公學,不到適齡少年的2%。 所有公學都是單一性別的學校。在校學生人數不多,一般男校120人,女校80人。一個班級的學生數也不多,大約不超過20人。學生一般都寄宿在校內。公學的學習年限一般為5年。學生於13、14歲從預備學校畢業後,再經過考試合格才得入學。各公學的課程設置不完全相同,最初注重人文學科,古典科占相當大的比重。19世紀初,自然科學和數學的比重有所增加。現在大多數公學都設有古典、現代語和數理三科。此外,公學特別重視培養學生的紳士風度。宗教教育一直是公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還特別重視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文學團體和研究各種問題的俱樂部以及其他各種社團活動。校內和校際的運動競賽在學校活動中佔有重要地位。
『捌』 美國公立學校運動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19世紀20年代,美國掀起了公立初等學校運動。各地廣泛建立由公共稅收維持、行政機關監督、向所有兒童免費開放的初等學校。
公立學校運動產生並迅速傳播的重要原因,一是因為美國民主潮流的影響。選舉制要求選民都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工人階級的活動也發展到爭取教育平等權力。二是工業革命的需要。蓬勃發展的工業革命對勞動力提出了文化教育的要求,同時也為公立學校的建立奠定了物質基礎。
『玖』 美國近代公立學校運動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1814年以後,美國資本主義工業迅速發展,自1820年起,美國又實行了關稅保護政策、隨內著輪船的輸入、鐵容路的鋪設和運河的開鑿,美國這個後起的資本主義國家的工商業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在此基礎上,美國的政治形勢和階級關系也有很大變化,工商業資產階級的實力雄厚起來,他們積極開展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運動,要求選出資產階級新政府來代替原有的貴族統治性質的政府;工人階級壯大以後,為爭取教育權也進行積極斗爭。所有這些都在客觀上要求重視教育,以培養新型勞動力並使之能夠參與社會政治生活。19世紀30年代,美國掀起了一次重要的普及義務教育運動,即公立學校運動。
公立學校運動主要指依靠公共稅收維持、由公共教育機關管理、面向所有公眾的免費的義務教育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