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周誼的科研成果(部分)
2004年
125、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職業技術教育調查,《當代教育論壇》,2004.3.110-5。
126、思茅地區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水平分析,《職業技術教育》,2004.2.19-21★,
127、社區安定,教育為先——歐文的教育實驗,《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1.104-8★
128、1948-2002年日本高等教育發展統計研究,《統計研究》,2004.2.61-2★,。
129、值得思索的瑞士幼兒教育,《當代幼教》,2004.4.26
130、近50年日本社會教育經費及其使用效果,《學術研究》,2004.4.122-4★。
131、印度的職業教育(2作者),《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2.36-7,
132、教育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比較(2作者),《醫學教育探索》,2004.2.9-11
133、晚清沈葆楨的留學教育思想(2作者),《樂山師院學報》,2003.6.。
134、酉陽清溪村職業教育調查,《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8-11,。
135、憲法修改對我國職業技術教育的影響分析(2作者),《中國教育與教學雜志》,2004.8.
136、關於比較教育學科體系建設的幾點思考,比較教育學科體系、研究方法與人才培養論壇,2004.7.10-1,西南師大
137、當代美國私立高等教育透視,《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4.1.67-70,。
138、戰後日本高中階段職業教育發展,《世界職業技術教育》,2004.5.9-11
139、1948-2002年日本幼兒園發展,《上海教育科研》,2004.11.78-9★。
140、美國的「一師校」,《外國中小學教育》,2004.12.45-6★,。
141、日本高校畢業生就業率不高,《高管專供信息·教育版》,2004.47.37-8
142、1870年以前的德國職業技術教育,《教育史研究》,2004.4.72-4.34.全文見萬方數據網。
143、城市形象工程應該改為教育工程,《高管專供信息·教育版》,2004.49.22-3;《教育情報參考》,2005.2.17.全文見萬維網。
144、對一個貧困生20年教育狀況的透視,《西南教育論叢》,2004.4.43-9
145、美國家庭學校的利弊分析,《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4.2.50-2。
146、外國教育史(光碟版)ISBN7-900662-28-6/G.48,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
147、論性格因素與學習效果,《當代教育論壇》,2005.2.35-7。
148、美國小學教師的學歷,《天津教育》,2005.3.46★。
149、日本高中教師競爭激烈,《新華社高管信息·教育版》,2005.13.32;
150、美國私立高校的多樣性及原因分析,《現代教育論叢》,2005.1.32-4,。
151、美國營利性私立高等教育初探,《西南教育論叢》,2005.1.90-2
152、1955-2000年日本義務教育經費研究,《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4.48-9★,
153、中美教育經費投入的數量及體系比較,《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6.15-7★
154、日本幼兒園經費情況簡介,《早期教育》,2005.6.20★。
155、美國營利性私立高等教育的發展,《統計研究》,2005.6.78-80★。
156、從「明星」教師說開去,《上海教育》,2005.13.07A39★。
157、1948-2002年日本高中發展統計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5.7.32★,全文見CNKI中國期刊網。
158、值得注意的德國學前教育,《學前教育研究》,2005.9.57-9★,
159、國際視野下的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比較教育研究》,2005.9.64-9★;中國人民大學報刊復印《職業技術教育》,2005.6.47-51;。
160、日本高中教師的證書與學歷,《外國中小學教育》,2005.10.48★。
161、《國外教育發展》網路課程建設,徐輝、劉新科、陳堅、楊曉萍、周誼,第486項,2005年高等教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獲獎項目名單,二等獎19:53 2005-10-19
162、騰沖縣和順鎮職業教育調查,《楚雄師范學院學報》,2005.5.61-7,72,。
163、教育改革中的政府、市場和社會,第二屆世界比較教育論壇2005.8.22-24,北京師范大學
2006年
164、拒絕教育資源的「不和諧」(2作者),《教育與職業》,2006.7.82-3★。
165、統計數字下的美國農業教育,《教育與職業》,2006.7.91-2★。
166、外國教育實驗史·歐文培育新人的教育實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2.155-80,書實到2006.3.31
167、1948-2002年日本私立高等教育發展統計研究,《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2.1-4。
168、日本各級畢業生就職率研究,《中國統計》,2006.4.48-49★。
169、移動教室處處學,《上海教育》,2006.4.38★。
170、論研究生教育中的師生沖突,《新鄉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2.91-3
171、英、美兩國特色學校初探(2作者),《外國中小學教育》,2006.4.24-7。
172、令人驚訝的美國在職成人教育,《成人教育》,2006.8.95-6★。
173、瑞士教育的特色,《教育與職業》,2006.19.88-9★。
174、美國公立中學9-12年級教師情況,《上海教育科研》,2006.7.23-4★。
175、試論英國公學對學生非智力因素的培養(2作者),《世界教育信息》,2006.8.14-6。
176、農村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與對策研究(2作者),《中國家庭教育》,2006.3.22-4
177、美國中學教師網路學習團體及其啟示(2作者),《基礎教育參考》,2006.5.19-21,。
178、美國小學的不分年級教育(2作者),《上海教育科研》,2006.10.41-3★。
179、國外熱門職業:中小學教師,《師資建設》,2006.6.20-21
180、論教育交流與國家發展,比較教育13屆年會,上海師大,2006.11.22-24
181、中等職業學校教師情況的幾點國際比較,教師教育學科體系建設研討會,南京師大,2006.12.8-9;中等職業學校師資的國際比較,《統計研究》,2007.3.78-82。
182、論中職實習指導老師隊伍建設(2作者),《文教資料》,2006.32.153-4。
183、特色學校的底蘊(2作者),《山西教育》(綜合版),2006.8. 。
184、巴西私立高等教育發展中的問題與原因分析(2作者),《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6.2.
2007年
185、中德實行「雙元制」職業教育之比較(2作者),《世界教育信息》,2007.2.26-8.全文見維普網。
186、美國幼兒教師概況(2作者),《上海教育科研》,2007.2.61-2★
187、中美中小學優生評定標准之比較(2作者),《基礎教育參考》,2007.3.41-2
188、中美職業課教師學歷比較,《師資建設》,2007.2.64-5
189、從美國的「隔離但平等」的判決看我國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2作者),《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3.34-6★
190、誰應該接受職業教育(2作者),《民辦教育新觀察》,2007.2.54-9
191、兼職教師——高職教育不可或缺的師資(2作者),《民辦高等教育研究》2007年1期192、成人教育: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石(2作者),當代教育研究,2007(3):14-5;人大復印《成人教育學刊》,2007(6):49-50,58193、日本幼兒園的移動教室,《早期教育》2007年9期32-3★
194、美國新時代教師教育改革(TNE)述評(2作者), 《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7年9期5-8195、美國特許學校的契約精神(2作者),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07年6月196、美日兩國職業人教育及啟示(2作者), 《中國科技論文在線》2007年6月197、論打工熱背景下如何給教師減負(2作者), 《中國教育與教學》2007年8期198、德國應用科技大學(FH)探析(2作者), 《世界教育信息》2007年10期; 《繼續教育》2007年11期★199、本科畢業論文(設計)必要性問題的探究(2作者), 《西南大學學報》2007年增刊108-9★200、多樣化聽寫策略在初三英語總復習中的實踐(2作者), 中央教科所《教育文摘周報》社、北京三面向教育科學研究所編:《中國教育科研與實踐》,中央文獻出版社,2007:37-8
201、中等職業教育能削弱嗎(2作者), 《職教論壇》2007年12月下28-92008年202、日本幼兒園的男教師, 《早期教育》2008年1期30★203、優化農村初中英語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語言(2作者),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8年1期92-4204、德國農業教育現狀及其啟示(2作者), 《現代農業科學》2008年3期102-3205、西南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研究,重慶出版社,2008.4:1-289206、論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高等教育質量觀(2作者), 《重慶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年2期22-4207、澳大利亞多元化高考制度初探——以新州的HSC考試為例(2作者), 《江西教育》2007(Z2).80-1208、正規化:邊遠地區普及義務教育的必由之路,《大理學院學報》2008年5期72-4209、農民工職業教育現狀調查(2作者) ,《教育與職業》,2008年28期(10月上)43-4210、美國的家庭學校(2作者),《科教文匯》2008年9月上期31
211、澳大利亞新州高中畢業證書考試探析(2作者)《外國中小學教育》,2008年12期
周誼2009年科研成果
2009-1-1 西南地區職業教育現狀調查 教育與職業 周誼
2009-02-15 關於農民工職業教育的調查與理性思考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易全勇 周誼
2009-06-15 德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經驗及其啟示 教育探索 賴炳根 周誼
2009-03-25 近代中國的性教育思潮 重慶教育學院學報 馬小敏 周誼
2009-09-20 雙元制模式下地方政府發展職業教育的實踐研究——以重慶永川職教城為例 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 陳遠遠 周誼
2009-07-14 職業義務教育事關經濟社會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報 周誼
2009-09-01 1870年以前的德國職業技術教育 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 周誼
2009-09-01 外國教育史研究與當代中國教育改革 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 周誼
2009-09-01 洋務運動時期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失敗的原因探析——與日本明治維新時期比較 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四)陳利 周誼
2009-09-01 管學宣在雲南麗江的教育活動 教育的傳統與變革——紀念《教育史研究》創刊二十周年論文集(三) 周誼
2009-3-6 大學生就業有多難 重慶政協報 周誼
2009-7-17 從國際比較看大學生就業 重慶政協報 周誼
周誼2010年科研成果
2010.01.15 高職院校薪酬目標的制定與激勵模型構建研究 新疆職業教育研究 李勇;周誼;韓蘭娟
2010.07.11 九省市免費中職教育政策特色及發展走向探析 教育與職業 陳遠遠;周誼
2010.08.08 實施免費中職教育的政策導向及未來發展走向 職業教育研究 陳遠遠;周誼
2010.07.20 高職院校教師內在薪酬激勵對策調查研究 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李勇;周誼;韓蘭娟
2010.05.28 美國中部地區農村教師培養舉措及啟示 教育與考試 徐欣;周誼
2010.08.01 真正提高邊遠貧困地區教育質量的辦法 教育與職業 周誼
2010.09.21 挪威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及財政投入簡析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楚海蓮、周誼
2010.27 兼職教師——高職教育不可或缺的師資 江蘇教育 張翠琴、周誼
2010.03. 轉型時期俄羅斯職業教育改革及特點研究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李勇;周誼;劉小竹
2010.09. 高職院校教師內在薪酬激勵調查研究 唐山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李勇;周誼;韓蘭娟
2010.12 澳大利亞職教教師專業發展實踐影響因素探析 職教論壇 劉其晴、周誼
2010.15 挪威高中階段職教師資的培養研究及其啟示 職教論壇 楚海蓮、周誼
2010.18 澳大利亞2004-2010職業教育與培訓國家戰略評析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劉其晴、周誼
2010.25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州TAFE教師專業發展框架評析 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劉其晴、周誼
Ⅱ 我想知道印度的教育情況:階段.目標.理念
印度的教育
印度是個發展中國家,對教育事業相當重視。因此印度獨立五十年來,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從而促進了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
一、國家教育的出發點
印度自獨立以來,政府認識到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要提高每個人的生活素質,必須對人們的教育進行投資,使教育工作在國家計劃中佔有適當地位,這是印度發展教育的基本出發點。為此,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保證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均等;不論年齡大小,為其提供學習知識、發揮才乾的機會;使受教育者在體育、智育和文比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教育、就業和發展三者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宣傳國家統一,宗教與教育分離,民主生活方式和尊重勞動的重要性。教育方針中明確強調了「普及教育」和「消滅成人文盲」的重要性,把普及小學教育和成人教育作為消滅文盲的重要措施,中等教育和中等專業化教育的目的是為印度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建立積極而有益的聯系;把高等教育視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以及通向「現代化」的重要門徑。尤其拉吉夫·甘地於1985年任總理後,對教育事業同樣重視,他強調指出「要對現行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使教育成為把國家引向21世紀的工具,鼓勵人們,特別是青年的積極進取精神,促進國家的進步,加強科學與技術教育,使教育同就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密切結合起來」。在這個總方針的指導下,各級政府為辦好教育採取了一些措施。在1985年政府發表了題為《教育的挑戰》的文件,接著又制定了《1986年全國教育政策》,經議會兩院討論通過,接著又制定了《二十三點行動綱領》,以落實上述政策。由於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努力,從而使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二、發展中的印度教育
印度獨立後,憲法中明確規定了「向14歲以下所有兒童實行免費普通教育」,這就為兒童入學提供了法律保證。因此,全國各地不少小學校對一至五年級學生實行免費入學,甚至有些邦對六年級學生也實行免費教育。與此同時,政府一直為教育增加經費,如1950~1951年教育經費為11.4億盧比,到1984~1985年度增加為600億盧比。另據記載,1986年用於教育的經費為47億美元,僅次於國防開支。這就為發展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使學校數量不斷增加,學生入學率不斷提高。1950~1951年,印度小學共21萬所,1984~1985年度增加到52萬所。1947年在校注冊人數為1050萬,到1982年增加到7360萬。全國的識字率不斷提高,1951年全國識字率為16.6%,1971年上升為29.45%,1981年又提高為36.17%,1988年提高為36·23%。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印度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目前有大學207所以上,學院6323所之多,僅高等學校的入學人數高達350萬以上,僅次於美國和當年的蘇聯,居世界第三位。對印度這樣一個基礎薄弱、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這是了不起的成績。
而印度教育的突出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大力發展職業和技術教育
為了提高就業人數,減少失業人員,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提供迫切需要的中等技術人才,減輕對高等教育的壓力,政府對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也給予重視。由於種種原因,印度還有不少14~25歲的青少年未完成基礎教育。為了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使之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成為一支中等技術力量,政府採取多種方法對他們進行培養,為他們提供三十多個工程行業和二十多個非工程行業的職業訓練,由國家統一計劃安排。為此,全國設立了356所常設性學校和139所臨時性學校。除公立學校外,還有不少私立培訓學校。這類學校總共容納20萬人,訓練期限為1~2年。另外,還有300多所工業技術專科學校,每年招生5.6萬人,分全日制教育和業余教育兩種。學習期限分別為3~4年,培養具有中等技術水平的專門人才。
通過上述種種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了中等技術人才,縮小文盲隊伍,減少失業人員,擴充國家人才隊伍,為國家建設發揮了力量。
(二)掃盲工作與成人教育
(1).掃盲工作
印度政府非常重視掃盲工作,把成人教育列入國家計劃。為了加強成人教育,中央政府成立了國家成人教育委員會,各邦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因此,印度的掃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尤其是近些年來,為了掃盲,印度曾開展了規模空前的成人識字運動,1986年實行了全國普及教育計劃。1988年確定了年齡為15~35歲的掃盲識字任務。在此之前,印度先後實行過「農民識字計劃」、「成年婦女識字計劃」、「青年非正規教育計劃」、「全國成人教育計劃」等。
1989年在喀拉拉邦開展過掃盲運動,運動蓬勃開展,聲勢浩大,成績顯著,其影響波及到古吉拉特邦、卡納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區,對印度的掃盲工作產生廠積極影響,運動的浪潮已涌到全國各地,目前,在400萬志願者的幫助下,約有310萬9~45歲的人在學習識字。通過學習,盡管他們的識字程度不一,但估計已有150萬人已達到初步能讀英語的水平,計劃在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1990年4月1日開始),能有1億人被摘掉「文盲」的帽子。
其具體做法是:
第一,確定奮斗指標,根據自願,自下而上確定,有時間的要求,但注意成本與效益相結合。
第二,各地區組成掃盲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各區稅務官、區議會和社會各階層代表參加領導,由該委員會具體落實各項計劃。
第三,參加掃盲工作的人員出於自願,大部分人不計報酬,自願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錢財為掃盲服務。
第四,為了更好地搞好掃盲工作,訂出一套「加速進度、改進內容」的教學方法,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年用教材,集教、學、練於一體,貫徹以學為主的原則,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快學習進程。
第五,隨時總結經驗,定期交流,不斷改正錯誤或偏差,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水平。
為做好掃盲工作,印度不同黨派、群眾團體和社會各階層盡管有意識形態的分歧,但都不計較,他們攜手並肩,團結一致,積極投入。印度的掃盲運動,不僅能勝利開展,而且有助於消除種姓隔閡,促進了社會團結和語言的統一。
更可喜的是,參加掃盲的人數,女子超過了男子。女子們從實際生活中體會到學習文化的重要,這對提高婦女文化、增強其自信心、解放思想,起了積極作用,從而使婦女更有勇氣處理自己的事務。
脫盲後的成人教育仍是印度關注的問題之一。因此,各地設有「成人學習中心」,繼續為脫盲後的成人教育提供方便。每個中心一般負責5個村莊,總共有5000人左右。中心開設各種課程,還開辦有關農業、畜牧、獸醫、上地管理、養蠶、漁業等短期訓練班。此外還開展文化娛樂活動。
脫盲後的「成人學習中心」為脫盲人員提供各種開發和服務項目,諸如衛生、社會福利等,為有關部門提供信息和各種服務,另一方面喚起脫盲後的成人對經濟發展、環境保護、社會權利、醫療保健、合法權益等的意識,同時發揮他們的才幹,為社會服務。印度各地已開辦的「成人學習中心」,因地制宜,不完全相同,所採取的步驟和方法也不盡一樣。有些做法還有待於鞏固與加強。
(2)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主要指對15~35歲的人進行非正規教育,其教育計劃是通過邦政府、社會服務機構、大專院校來實現。前面提到印度把消滅文盲列為國家教育方針的任務之一,因此,成人教育受到重視,而且卓有成效。通過成人教育的開展,人們的識字率不斷提高。1950年為16%,到80年代初期上升到34%,後來又上升到63%左占。為全國掃盲工作作出了貢獻。在此,印度的掃盲工作曾受到世界銀行的贊揚,認為「印度的掃盲工作對發展中國家都有深遠影響」。
看一個國家的經濟和文化是否發達,婦女的教育情況是一個重要標志。印度獨立後,政府注意到對婦女的培養問題。在成人教育政策中,把15歲以上的成人婦女擺在首位。對其培養目標主要有四個:一是提高婦女的覺悟,使他們認識到應同男子享有一樣合法的社會地位與權利;二是使婦女掌握一定文化知識和科技專長;幫助婦女取得經濟上的獨立;三是使她們掌握一些衛生知識,特別是有關營養、保健、兒童護理和計劃生育等知識;四是幫助和提高婦女在各種團體中的參與能力。
幾十年來,政府在幾個五年計劃中都有發展女子教育的指標,並且對那些婦女教育工作開展得好的邦或城市進行巨額獎勵。因此印度女子教育發展顯著。在獨立後的十年內,印度建立了104所女子學院,到1965年發展為200多所,另外,還有50多所大學招收女生,男女合校。這樣使女子的入學率不斷提高。據有關統計,1951年為79%,1971年上升為187%,1980年又提高為225%。另據有關統計,印度在過去30年中,女生在高等院校的入學率已提高3倍,在80年代入學人數增加28%,比50年代增加3倍。男女受教育人數的比例差距逐漸縮小,女生入學人數比例不斷增加,以大學為例,1963~1964年,女大學生占總人數的19.5%;到1979~1980年增加為26%。女子的識字率自獨立後有明顯提高,1951年為8%;1971年為18.6%;1981年上升為24.8%。隨著婦女教育的提高,女子的職業和社會地位也發生了變化。今天印度的女子,不只是專門在家做飯、生孩子、侍候丈夫和公婆,不少人走出家門,到社會上從事教學、科研、行醫和經商等工作,甚至不少女子成了著名專家、學者和教授。隨著教育的發展,女子的狀況也隨之不斷發生變化。
三、發展高等教育
印度的高等教育比較發達,培養了大批科學技術人才,對國家建設和科技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從而使印度成為世界上擁有最雄厚的技術力量的國家之一。
印度的高等教育所以比較發達,主要採取了以下幾個措施:
(一)強調高等教育的重要性
早在獨立初期,尼赫魯總理就曾經指出:「大學代表人道主義、堅韌性、理性、進步和對真理的探索。它代表人類朝向更高的目標全速前進。如果大學充分履行其職責,那麼它對國家和人民都是十分有益的。」因此,印度獨立初期,專門成立了「大學委員會」,制定了高等教育的方針和任務,「教育方針和計劃必須適應於我國的社會發展目標,要把教育的各種不同目標統一起來,教導和影響學生不僅要獲得知識,而且要訓練思想,使受教育者產生共同的思想准則。」「個僅向學生灌輸知識,而且要發展其健康的判斷能力,以滿足社會的各種職業的需要。」從學校領導到任課教師,都注重學生對問題的探討和爭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注意並引導學生這方面的培養訓練。
(二)完善和加強對高等教育的領導
印度憲法規定,高等教育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領導。獨立初期,全國除幾所大學歸中央直接領導和管理外,大多數高等院校主要由邦政府負責。後來中央加強了對高等學校的領導,尤其到1976年修改了憲法,凡屬大學、技術和醫學等高等教育,均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共同負責。中央不僅負責高校的教育改革,院校的新建與擴建,科研機構的設立與撤銷,以及高等教育目標的制定,而且還要負責各高校之間的協調與科研方向的確定等等。
(三)大力進行教育投資
為了發展高等教育,不斷增加對高校的經費開支。據有關統計,政府對高等教育的開支第一個五年計劃為1.4億盧比,第二個五年計劃為2.8億,第三個五年計劃為8.8億,第四個五年計劃為17.5億,第五個五年計劃為29.2億,第六個五年計劃就為48.6億。從這些數字不難看出,教育經費在不斷增加,而且增長幅度較大,這就為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由於採取了上述措施,在高等教育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具體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印度現在已有一批設備先進、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水平較高、在國內外享有聲譽的重點大學。它們是:德里大學、賈瓦哈拉爾·尼赫魯大學、貝拿勒斯印度教大學、國際大學、孟買大學、亞格拉大學等。這些學校規模大,人數多,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
第二,現在印度擁有了一支宏大的技術隊伍。自獨立以來,培養了大批學士、碩士和博士科技人員。據統計,1950年為18.8萬人,1965年為73.15萬人,1978年增長為193.53萬人,1980年增長為194.9萬人,1982年又增長為250萬人,數字相當可觀。
由以上看出,印度自獨立以來,教育方面發生了不小變化,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與此同時,也存在一些有待解決的問題。
主要問題是:各類教育發展不平衡,重視高等教育,對初等教育重視不夠。印度政府的整個教育計劃資金分配是:高等教育佔20.9%,初等教育佔32.4%,這種分配比例顯然對初等教育過低,而對高等教育過高,因為全國72%的人口分布在農村,而且鄉村教育條件比城市要差,但對它的教育投資還不到一半,只佔44%,這是很不夠的。因此農村教育比較落後,結果使生產力水平過低,人們生活貧困。
貧困是文化教育落後的重要原因。1978年中央政府關於成人教育作過樂觀的設想,當時宣布,15年內消滅文盲。但八年之後發現,效果不大,無顯著變比。其主要原因是鄉下人對此興趣不高,缺乏城市人一般所具有的那種熱情和興趣。市民把受教育看作找職業掙錢謀生的重要手段,而鄉下人則與此相反。他們貧窮,若孩子不幫助父母務農、放牧或從事其他工作,則家庭生活會受到影響。因此,有些家長無心送子女上學。
據有關統計,6~14歲的孩子中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中學,然而入中學孩子的80%又中途輟學,結果只有20%的孩子能升入高中。又據1982年的一次教育調查表明,全國一半以上的小學校沒有固定房舍,三分之一的學校沒有供學生坐的椅子,40%的學校教室沒有黑板,50%的學校沒有體育運動設備和運動器材,70%的學校學生沒有課本①,校舍如此簡陋,設備如此缺乏,顯然同農村經濟狀況有關。因此,不可避免地每年都有大量新文盲產生,印度從獨立到1986年止,文盲率仍高達63.77%。據世界銀行推測,到公元2000年,印度是文盲最多的國家。這是個不可忽視的問題。
另外,各邦、中央直轄區之間,在教育水平和普及程度方面也存在很大差距,種姓歧視現象也並未完全消除。政府雖然對低級種姓和落後部落有所照顧,但由於他們經濟狀況不同,文化基礎薄弱,所以在教育方面存有不小差距。例如有些人英語或其他功課基礎較差,入學後有不少人又中途輟學,所以實際上形成了在校人數少於注冊人數。這就說明,只有獲得了社會和經濟的平等,教育機會的平等才能真正實現。
印度政府在實踐中發現,有些問題處理欠妥,出現一些偏差。因此作了改進,採取了新的措施:
第一,為了解決知識分子失業問題,政府調整高等教育使其與社會需要相結合,以防止高等教育迅速擴大。對大學課程也作了調整,推廣了職業教育課程,使之更加專業化,以增加大學畢業生的就業人數。
第二,加強初等教育。印度正在改變過去那種對初等教育重視不足的做法,擴大了初等教育經費。政府在1980年開始的第六個五年計劃中,增加了對初等教育的經費開支,尤其在1986年印度制定了《全國教育政策》和實施這一政策的《23點行動綱領》,其中強調了普及初等教育及在15~35歲的人中掃盲。為實現這一目標,印度政府於1986年又增加了教育經費。這個新政府還規定,不允許學生中途退學,要改革考試制度,繼續執行小學階段全部升學的政策,並且還指出,評價學生學習成績的好壞不應由一次考試來決定,而是靠平時成績的連續積累。新政策還規定,每個小學校至少要有兩名教師,其中一名為女教師。准備大力培養師資,以滿足小學師資的不足。這就為大力發展初等教育創造了條件。
第三,改善教師待遇,提高教師地位。政府認識到,要提高教學質量,實現教育計劃,教師積極性的發揮也是個重要問題。因此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諸如改進教師的工作條件,鼓勵教師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採取靈活政策補嘗生活費的增長,並為教師自由發表學術思想創造條件等等。這些為調動和發揮教師積極性提供了重要條件。
總之,印度自獨立後,教育事業有了很大發展,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為適應社會的需要和進一步搞好教育,正在總結經驗,不斷前進。
Ⅲ 印度大學教育制度與中國有何不同
1:吸收抄先哲的教育思想。
印度歷史上許多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對印度今天的教育制度起到過非常重要的作用。
2:印度社會多文化特徵。
印度今天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是在吸收和綜合印度文明史上優良教育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印度教育
制度的特點體現了印度社會的多文化特徵,兼收並蓄了本土和外來群體文化的精華。
3:以培養國際公民為目標。
與歷史上相比,印度的教育取得了很大進步。在古代印度,只有那些上層階級的人才有機會接受教
育,剛獨立時期,印度的識字率僅為18.33%(1951年人口普查報告)。
獨立後,印度政府建立了大量旨在發展高質量教育的機構,在科學、工程、管理、醫療教育和高等
教育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制度。而當前印度政府以為所有人提供受教育機會為目標。
4:印度教育制度最顯著的特點是,既保持古代印度時期重視精神、道德教育的精髓,又吸收了現代
教育重視科學、實用的價值理念,並將兩者巧妙地融合。
Ⅳ 印度的教育和科技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印度實行12年一貫制中小學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學士課程、2年碩士課程和3年博士課程。此外還有各類職業技術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規教育。全國現有350所綜合性大學,著名的有德里大學、印度理工學院、加爾各答大學、馬德拉斯大學、巴拉蒂爾大學等。
太空技術
經過多年發展,印度衛星的研發和應用技術已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其運載火箭技術也不斷取得突破性進展。2009,印度已擁有4種類型的國產運載火箭:「衛星運載火箭3(SLV-3)」、「加大推力運載火箭(ASLV)」、「極地衛星運載火箭(PSLV)」和「地球同步衛星運載火箭(GSLV)」。印度在大力發展火箭和衛星技術的同時,還謀求有更大的作為。例如,2007年,印度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送入太空,為該國未來實施載人航天計劃等獲取了重要數據。此外,印度還在緊鑼密鼓地實施自己的探月計劃,印度空間研究組織在2008年用一枚極地衛星運載火箭將印度首個月球探測器「月船1號」發射升空。
2008年4月28日9:20(北京時間11:50),一枚印度PSLV-C9火箭搭載10顆衛星升空。繼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和中國之後第五個掌握了「一箭多星」的發射技術。並一箭十星成為第一。
Ⅳ 印度發展經驗借鑒
我覺得主要是學習他們的態度.態度決定一切,當印度發生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是,他們很鎮定,從容面對!當我國的神六上天是,他們沒有悲觀,而是按照自己的計劃,一不一步的來!
Ⅵ 現行論述印度教育的演進與發展
印度的教育
印度是個發展中國家,對教育事業相當重視。因此印度獨立五十年來,教育事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從而促進了各項事業的不斷發展。
一、國家教育的出發點
印度自獨立以來,政府認識到教育是人力資源開發的關鍵,要提高每個人的生活素質,必須對人們的教育進行投資,使教育工作在國家計劃中佔有適當地位,這是印度發展教育的基本出發點。為此,提出了明確的發展目標:保證每個人受教育的機會均等;不論年齡大小,為其提供學習知識、發揮才乾的機會;使受教育者在體育、智育和文比三方面得到全面發展;在教育、就業和發展三者之間建立有機的聯系;宣傳國家統一,宗教與教育分離,民主生活方式和尊重勞動的重要性。教育方針中明確強調了「普及教育」和「消滅成人文盲」的重要性,把普及小學教育和成人教育作為消滅文盲的重要措施,中等教育和中等專業化教育的目的是為印度的教育、經濟和社會發展之間建立積極而有益的聯系;把高等教育視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以及通向「現代化」的重要門徑。尤其拉吉夫·甘地於1985年任總理後,對教育事業同樣重視,他強調指出「要對現行的教育制度進行改革」,「使教育成為把國家引向21世紀的工具,鼓勵人們,特別是青年的積極進取精神,促進國家的進步,加強科學與技術教育,使教育同就業和國家經濟建設的需要密切結合起來」。在這個總方針的指導下,各級政府為辦好教育採取了一些措施。在1985年政府發表了題為《教育的挑戰》的文件,接著又制定了《1986年全國教育政策》,經議會兩院討論通過,接著又制定了《二十三點行動綱領》,以落實上述政策。由於各級政府的重視和努力,從而使教育事業不斷發展。
二、發展中的印度教育
印度獨立後,憲法中明確規定了「向14歲以下所有兒童實行免費普通教育」,這就為兒童入學提供了法律保證。因此,全國各地不少小學校對一至五年級學生實行免費入學,甚至有些邦對六年級學生也實行免費教育。與此同時,政府一直為教育增加經費,如1950~1951年教育經費為11.4億盧比,到1984~1985年度增加為600億盧比。另據記載,1986年用於教育的經費為47億美元,僅次於國防開支。這就為發展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使學校數量不斷增加,學生入學率不斷提高。1950~1951年,印度小學共21萬所,1984~1985年度增加到52萬所。1947年在校注冊人數為1050萬,到1982年增加到7360萬。全國的識字率不斷提高,1951年全國識字率為16.6%,1971年上升為29.45%,1981年又提高為36.17%,1988年提高為36·23%。尤其值得提出的是,印度高等教育發展迅速,目前有大學207所以上,學院6323所之多,僅高等學校的入學人數高達350萬以上,僅次於美國和當年的蘇聯,居世界第三位。對印度這樣一個基礎薄弱、經濟落後的發展中國家,這是了不起的成績。
而印度教育的突出變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大力發展職業和技術教育
為了提高就業人數,減少失業人員,為國家經濟建設和工業發展提供迫切需要的中等技術人才,減輕對高等教育的壓力,政府對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也給予重視。由於種種原因,印度還有不少14~25歲的青少年未完成基礎教育。為了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使之掌握一定的專業知識,成為一支中等技術力量,政府採取多種方法對他們進行培養,為他們提供三十多個工程行業和二十多個非工程行業的職業訓練,由國家統一計劃安排。為此,全國設立了356所常設性學校和139所臨時性學校。除公立學校外,還有不少私立培訓學校。這類學校總共容納20萬人,訓練期限為1~2年。另外,還有300多所工業技術專科學校,每年招生5.6萬人,分全日制教育和業余教育兩種。學習期限分別為3~4年,培養具有中等技術水平的專門人才。
通過上述種種措施,使不少青少年成了中等技術人才,縮小文盲隊伍,減少失業人員,擴充國家人才隊伍,為國家建設發揮了力量。
(二)掃盲工作與成人教育
(1).掃盲工作
印度政府非常重視掃盲工作,把成人教育列入國家計劃。為了加強成人教育,中央政府成立了國家成人教育委員會,各邦也成立了相應的組織。因此,印度的掃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尤其是近些年來,為了掃盲,印度曾開展了規模空前的成人識字運動,1986年實行了全國普及教育計劃。1988年確定了年齡為15~35歲的掃盲識字任務。在此之前,印度先後實行過「農民識字計劃」、「成年婦女識字計劃」、「青年非正規教育計劃」、「全國成人教育計劃」等。
1989年在喀拉拉邦開展過掃盲運動,運動蓬勃開展,聲勢浩大,成績顯著,其影響波及到古吉拉特邦、卡納塔克邦和西孟加拉邦等地區,對印度的掃盲工作產生廠積極影響,運動的浪潮已涌到全國各地,目前,在400萬志願者的幫助下,約有310萬9~45歲的人在學習識字。通過學習,盡管他們的識字程度不一,但估計已有150萬人已達到初步能讀英語的水平,計劃在第八個五年計劃期間(1990年4月1日開始),能有1億人被摘掉「文盲」的帽子。
其具體做法是:
第一,確定奮斗指標,根據自願,自下而上確定,有時間的要求,但注意成本與效益相結合。
第二,各地區組成掃盲委員會,該委員會由各區稅務官、區議會和社會各階層代表參加領導,由該委員會具體落實各項計劃。
第三,參加掃盲工作的人員出於自願,大部分人不計報酬,自願獻出自己的時間、精力和錢財為掃盲服務。
第四,為了更好地搞好掃盲工作,訂出一套「加速進度、改進內容」的教學方法,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多年用教材,集教、學、練於一體,貫徹以學為主的原則,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加快學習進程。
第五,隨時總結經驗,定期交流,不斷改正錯誤或偏差,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學水平。
Ⅶ 印度大學教育制度與中國有何不同
1:吸收先哲的教育思想。
印度歷史上許多大教育家和思想家對印度今天的回教育制度起到答過非常重要的作用。
2:印度社會多文化特徵。
印度今天的教育制度和政策是在吸收和綜合印度文明史上優良教育傳統的基礎上形成的。印度教育
制度的特點體現了印度社會的多文化特徵,兼收並蓄了本土和外來群體文化的精華。
3:以培養國際公民為目標。
與歷史上相比,印度的教育取得了很大進步。在古代印度,只有那些上層階級的人才有機會接受教
育,剛獨立時期,印度的識字率僅為18.33%(1951年人口普查報告)。
獨立後,印度政府建立了大量旨在發展高質量教育的機構,在科學、工程、管理、醫療教育和高等
教育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效的制度。而當前印度政府以為所有人提供受教育機會為目標。
4:印度教育制度最顯著的特點是,既保持古代印度時期重視精神、道德教育的精髓,又吸收了現代
教育重視科學、實用的價值理念,並將兩者巧妙地融合。
Ⅷ 印度的教育普及度怎麼樣
印度獨立四十多年來,基礎教育的發展嚴重滯後,高等教育畸形發展,技術教回育與國民經濟發展的答需要尚有很大差距,成人教育對不斷擴大的文盲隊伍束手無策,各種形式的教育機會不均等現象十分普遍。這些教育問題是制約印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諸多因素中的重要方面。1986年頒布的《國家教育政策》已實施近十年,上述問題並沒有從根本上得到緩解的跡象,印度的教育改革仍然任重而道遠。
Ⅸ 中國和印度高等教育孰強孰弱
我覺得應該是中國的高等教育更強,因為中國的名牌大學更多。
Ⅹ 真實的印度是怎樣的,可以從教育,衛生,房產,經濟以及貧富差距等方面說下嗎
關於樓上說的免費醫抄療,我說幾句:印度的醫院分為兩種,公立和私立的。公立醫院確實是免費醫療,但醫療條件真的太差太差了,而且環境臟亂差。相當多的人只能躺在地上休息,連一個病房都沒有,而且也只能治個一般的病,大病想在公立醫院治好別想!我有個同事做扁桃體手術,先去的私立醫院,結果貴的可怕(私立醫院費用極度昂貴,一般的印度人根本看不起),然後去的公立醫院,據說公立醫院的手術室都能看見老鼠,可見壞境多麼差,而且手術台就像很多年沒用過的,但又能怎麼樣,最後還是做完了,還好是個小手術,否則受死罪了。剩下的就是印度這個國家等級制度階級觀念極度嚴重,在印度叫種姓制度。不同種姓的人註定不同的社會地位,出生時你的姓就決定了你的社會地位,高低貴賤在這個國家真能明顯體現出來,雖然印度早在獨立時就廢除了種姓制度,但幾乎沒什麼作用,一個賤民即使有錢了照樣是賤民。其他的就是這個國家貧富差距太嚴重了,遠比國內嚴重,有錢人天天享受,窮人難以裹腹,就看孟買豪華的富人區和周邊漫山遍野的臟亂差的貧民窟就知道,就因為幾千年種姓制度的觀念,讓印度人不懂得反抗,否則早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