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公立私立 > 新會公立學校高薪教職工

新會公立學校高薪教職工

發布時間:2021-02-16 13:37:27

『壹』 公立學校教職工社會保險怎麼交

由單位統一向當地社保局申請,並按照當地標准繳納。

『貳』 在江門新會讀公立學校需具備哪些條件

新會的戶口,這個是必須的哇
否則你就得靠積分去讀
不過那個積分,很麻煩的,也很難的
朋友這個還是得了,在新會買套房子吧
這樣就可以哇

『叄』 新會一中的校情校史

新會一中,是許多新會學子嚮往的地方。它從風雨飄搖的清朝末年走來,是新會普通中學的起始,又是新會中學教育當之無愧的翹楚。其創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根深葉茂,並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它的辦學歷史雖曲折艱難,卻光輝燦爛。

辦學百年 根深葉茂

「廢科舉,興學堂!」1905年,會城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氣的新會人民得風氣之先,創辦了官立新會中學堂。官立新會中學堂不但開創新會普通中學教育的先河,同時也見證了新會一中百多年來艱難曲折的辦學歷程。

官立新會中學堂實際是從清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就開始籌辦。時任新會知縣的陳伯侯奉命籌辦新式學堂,於孔廟明倫堂召集邑中士紳商討興辦中、小學堂的事宜。由於師資缺乏,先辦「初級師范」,學制二年,不久之後辦「中學堂」,譚鑣為堂長,學制五年。

辛亥革命之後,官立新會中學堂改稱「縣立新會中學」,譚為校長,學制四年,並停招師范班。至1921年,由於省教育廳通令改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於是改稱「新會縣立初級中學」,並設教導主任、訓育主任、總務主任各一人,開始招收春、秋季學生。1924年,執掌校政20年的譚鑣逝世;是年同時招收女生,但男、女生同屆不同班。

至1931年3月,江門市政局奉命裁撤,江門重歸新會管轄,縣長沈秉強將江門市立中學易名「新會縣立第二中學」,而「新會縣立初級中學」則更名為「新會縣立第一中學」。至1937年暑期,新會師范學校將普中的高一班、高二班移交新會一中繼辦,成為新會一中辦高中之始。

據了解,清末辦中學堂的校舍是以孔廟考棚(孔廟右鄰)的房屋為校舍。大的五六間作課室,小的幾十間作學生宿舍。1926-1927年間,由於體育場狹小,拆鄉賢祠擴大體育場地,填池塘作校園。後來由於學生人數和班級增多,最後除大成殿外,孔廟及學宮全部作為校舍。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9年春,新會淪陷,新會一中遷往雙水上凌沖譚氏宗祠,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才重新遷回會城。這時,孔廟已被日偽政權拆毀,僅余大成殿、奎星閣、尊經閣幾座殘破建築物,因而校址改在新會書院,至今不變。

新中國成立後,新會一中歷經時代風雨洗禮,教育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1958年被定為佛山地區重點中學,1960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中學,1978年再度由省政府定為縣市重點中學。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持續發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評為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又先後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2007年11月,新會一中順利通過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驗收,成為我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新會一中已成為享譽五邑、全省知名的學校。

興學育才 不拘一格

一個多世紀以來,在源遠流長的岡州文化滋養下,新會一中櫛風沐雨、自強不息,雖三遷其址、十一次易名,愛校報國、興學育才之風仍代代相傳。

「母校由首任校長譚鑣執掌以來,校規嚴格,請的教師多是留過洋的人才或香港留學生。我讀二、三年級時的第二任校長談海,就是日本留學回來的。」於1924年考入當時新會縣立初級中學、迄今仍健在的新會一中校友余雅望回憶說,由於注重師資、尊師重教,新會一中在建校初期就有良好的起步基礎。如在1921年間,曾聘請留日歸來的理化生物教師林卓南。林老師講課時,常常引入唯物史觀學說,結合學科講解,使學生獲得新思想、新觀點。

從人力、物力上來說,新會一直是新會的最高學府。「南華諸縣新會為名城,新會諸校我校高程。」這是抗戰前新會一中校歌開頭的兩句歌詞,由此也可看出當時新會一中人的自豪之情。知情校友說,在抗戰前,新會一中在教學中,不但注重文化知識的培育,也十分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1935年秋入讀新會一中的黎永泉在《會城淪陷前夕的新會一中》一文中回憶說,當時校內有所謂「童子軍」組織,培養學生「智」、「仁」、「勇」的品格,有急救護理、野外生活、打繩結等各方面的學習。有一次,學校還組織學生到江門篁庄野餐露營,晚上有篝火晚會及劫營、守營等實地訓練活動,有聲有色。此外,每天下午放學前的最後一節課為課外活動,舉辦球類、田徑、歌詠、猜謎、故事等文體活動。在每天中午貼出一張表格,任人自由填報,屆時有專門教師負責支持活動。

新會作家明明是新會一中當年的「七三屆」。他回憶說,「七三屆」處在「文革」後期,學校(當時叫會城中學)已逐漸回復正常教學秩序,因為沒有高考任務,學習並不緊張,作業基本可在學校里完成,所以不少學生從來不用把書包背回家中或者說是根本沒有書包。正由於課業輕松,學生有大量課余時間,可隨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說起來,『七三屆』並沒有培養出多少大官員、大老闆,卻培養出了好幾個文學藝術愛好者。」明明說,當時這一屆有一群愛畫畫的同學,形成了一個沙龍式的小圈子,如甄錦標、吳明耀、陳向京、楊小明、李卓見和他自己等。這些人後來均在文藝領域成就了一番事業。
【光耀校史】

那些人,那些事

新會一中百年辦學歷程,不但匯集了大量文化深厚、思想先進的知識分子,如譚鑣、施見三、林卓南等人,也同時培育了數之不盡的人才,當中不乏像地質學家陳國達院士、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王堅等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貢獻卓越,彪炳史冊。

譚鑣:新會一中首任校長

譚鑣,(1863-1924年),字康齋,號仲鸞,廣東新會環城南坦鄉人。身為新會一中首任校長的他是新會當時有名的教育家。此外,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梁啟超的表兄。

譚鑣一生思想進步,青年時中秀才,與表弟梁啟超赴廣州學海堂攻讀。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已丑恩科鄉試第九名舉人。後入康有為開設的萬木草堂就讀,受到康有為提倡的「今文學」和變法圖強思想的影響。此後,他參與了康、梁發動的「公車上書」及維新變法活動。變法失敗,他南下歸鄉,決意走「教育救國」的道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清廷被迫施行改革學制,廢科舉、興學堂。新會創辦初級師范學堂,委派譚鑣為監督,主要是培養師資。不久,又創辦新會官立中學堂,為新會第一間最高學府,譚鑣被委派兼任堂長(監督)。民國成立,改革學制,1912年新會官立中學堂改稱縣立中學校,監督改稱校長。他一直任至1924年捐館。

譚鑣的治教特點鮮明,校規嚴格,極重教師素質。民國初期,中學師資缺乏,譚鑣不惜高薪聘請留學生任外語和理科教師,如英語科教師聘自香港書院或曾經留美的港籍人士。譚鑣在擔任學堂監督初年,還編輯《新會鄉土志》,聘黎昀、林燦予協助編輯,施雨崖等22人為調查員。全書按部頒例目,分15篇,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成書。1924年譚鑣病逝,終年62歲,其門人築紀念台於縣中學校園左側之馬山,刻石留念。

陳國達:「地窪學說之父」

1912年1月22日,陳國達出生於新會南郊天馬鄉五福里一個貧苦的南洋歸僑家庭。1925年春,在姐姐的資助下,13歲的陳國達考入了新會縣第一中學,讀書非常勤奮,成績優異。在初中期間,對陳國達影響最大的的就是博物學。他還對地質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喜歡野外考察的實踐活動。在老師的帶領下,他與同學們翻爬新會的山山水水。在大學時期,他的畢業論文也以此為題,寫出了《廣東新會地質試勘》一文。

陳國達終生致力於地質學的教學和研究,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他於1956年創立關於地殼演化規律的活化構造新理論「地窪學說」,突破了美國學者提出的地槽地台學說。「地窪學說」被稱為是決定當代地質學發展的新學說之一,它的誕生也被列入世界科技史大事年史。1990年,國家礦床成因協會理事會決定在礦床大地構造委員會中設立構造岩漿活化(地窪)學組,這是第一個以中國人創立的學說命名的國際學術組織。

陳國達被譽為「地窪學說之父」。他歷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窪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窪學組主席,第四、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與地質之父李四光並稱為「南陳北李」。

王堅:新中國首批女飛行員

王堅,原名王桂琴,生於1933年,是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飛行教官、飛行中隊長。在抗美援朝中,曾出色地完成飛行任務。1952年接受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接見。

梁宗岱:愛國詩人

梁宗岱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氣節的愛國反帝的詩人、翻譯家、教授、制葯專家。解放前曾任北大、清華大學等名校教授。解放後歷任中山大學、廣州外語學院西語系教授兼院學術委員。梁宗岱精通法文和英文,並通曉德文和義大利文,擅長翻譯詩作,對歐洲文學有深湛的研究。著有詩集《晚禱》、詞集《蘆笛風》等,翻譯有《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浮士德》等。

『肆』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陳經綸中學是公辦學校還是民辦,謝謝!

學校本身就是私立學校。因為距要由區政管理,所以要另設幾個公辦班,而陳內經綸本身就是要招收民容辦生。

江門市新會陳經綸中學費
初中
學費

普通學生書本費516學生書本費1055
高中
學費

普通學生書本費1250學生書本費2240

江門市新會陳經綸中學學校簡介

我校位於新會桂峰山南五台山腳下。這是一所設計新穎、外形美觀、環境優雅的完整中學,由香港當地居民陳靜倫先生資助。1988年秋至今,已招收初中、高中近70個班,在校生4600餘人,教職工290人。學校佔地面積12000平方米(213畝),建築面積12000平方米(1239畝),綠化面積12000平方米(1244畝)。

『伍』 江門新會有哪些民辦(私立)小學

民辦私立小學:尚雅小學,位於新會汽車站旁。不過實習也是沒有工資的。

『陸』 江門新會尚雅學校怎麼樣啊教師的待遇怎麼樣

工資不清楚 但是有同學在裡面做 很辛苦 私立學校什麼都要你做 不單單是上課而已 要有心理准備

『柒』 江門市新會圭峰小學怎麼樣

簡介:新會圭峰小學(原新會師范附屬小學)創辦於1994年,廣東省一級版學校。學校位於著名的國權家風景名勝圭峰山腳下,是一所高起點、高標准、直屬區教育局管理的現代化學校。校園佔地面積約40畝,建築面積27000多平方米。學校現有55個教學班,學生3200多人,教職工150多人,專任教師大專以上學歷佔100%,本科或以上學歷佔90%。學校環境優雅舒適,文化氣息濃厚。
注冊資本:3940萬人民幣

『捌』 江門市新會圭峰小學的未來發展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展望未來,新會圭峰小學在上級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體教職工的共同努力下,新會圭峰小學將繼續沿著辦學理念先進、管理科學質量高、教育特色凸顯、學生素質一流的辦學方向,努力把教育做大、做強、做精,成為葵鄉教育一顆熠熠生輝的教育明星,圭峰山下一株異彩奪目的教育奇葩! 馮家傳,男,漢族,1974年11月出生,籍貫江門蓬江,本科學歷,1996年7月參加工作,199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語文小學高級教師,江門市第二批基礎教育系統學科帶頭人、新會區首批兼職教研員、新會區第二批學科帶頭人。
1996年7月新會師范中文大專畢業後留校(新會師范附小)任教至2011年7月。其中,2007年12月到2011年7月,任圭峰小學黨總支副書記、副校長。2011年8月至2013年5月,調任江門市新會實驗小學副校長、新會區教育局人事股股長助理(掛職)。如今擔任江門市新會圭峰小學副校長(主持全面工作)、中共江門市新會圭峰小學黨總支部副書記(主持全面工作)。
馮家傳同志忠誠於黨的教育事業,師德高尚,業務能力強。在管理上追求卓越,業績突出。在過去擔任教學副校長的6年時間中,學校先後獲得「廣東省書香校園」、「廣東省首批中小學校本培訓示範學校」、「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示範校」等重要榮譽。他立足本職、教書育人,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工作和教學管理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教育、教學、教學科研工作業績顯著,在群眾中享有很高的管治威望和學術威信。 從教以來,馮家傳同志獲得的主要榮譽有:2001年9月被新會市人民政府授予「新會市優秀班主任」稱號;2003年9月被新會區人民政府授予「新會市優秀教師」稱號;2004年1月被中共江門市新會區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評為「優秀共產黨員」;2004年12月被江門市新會區教育工會評為「新會區教育系統工會積極分子」;2005年8月被新會區教育局評為「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2005年9月被新會區教育局評為「新會區優秀教師特等獎」;2007年3月被江門職業技術學院聘為「教育與教育技術系語文教研室外聘教師」;2007年7月被聘為「江門市教育學會小學語文教學研究會屬下青年教師教學研究中心常務委員」;2007年9月被江門市人事局、江門市教育局評為「2007年江門市優秀教師」;2008年3月被新會區教育局聘為「新會區首批中小學小學語文科兼職教研員」;2008年12月被中共江門市新會區直屬機關工作委員會評為「優秀共產黨員」; 2010年5月被聘為江門市中級(小學高級)職稱專家評委會委員;2010年6月被評為江門市基礎教育系統學科帶頭人; 2010年10月被評為江門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2012年10月被評為新會區關心下一代工作先進個人。
馮家傳同志是江門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業務能力拔尖,業績顯著。除了大力開展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快速提高學校師資隊伍的素質之外,還大力開展課堂教學改革,不斷探索教改新路,現實「減負增效」,全面發展,使學校成為江門地區新課改的示範窗口。學校的教學質量多年來一直名列新會區前茅,每年參加新會區課改調研測試,成績均名列全區第一。
從教至今,他一直堅持在教學第一線開展語文教學和教學研究,教學成績一直名列級組前茅。他在國家、省、市、區級教育刊物正式發表教學論文、教學隨筆共32篇,如《閱讀教學中注重語言運用的四種嘗試——以人教版教材為例》《<伯牙絕弦>教學過程》《新課程必須警惕偽語文》《不要讓教材一廂情願》《閱讀教學應力求訓練與感悟相統一》《自主創新性閱讀教學模式的實施策略》《優化「師徒結對」的實施策略》《小學生學習品質與心理品質的培養研究》等重要教學論文在國家級、省級教育期刊《小學語文》、《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月刊》《中小學教師培訓》《中小學教育》等上發表。他撰寫的27篇教學論文獲國家、省、市、區級獎勵,如在2005、2006、2007、2011年參加廣東省小學語文優秀教學論文評比均獲一等獎,2009年獲二等獎;他主持或參與過的省級、市級規劃課題7項,其中4項已結題;2010年6月,參加廣東省小學語文教學錄像課大賽執教作文課《看圖作文》獲省二等獎,市、區一等獎;先後多次在區教研室與學校聯合舉辦的面向江門五邑地區的教學研討活動中執教公開課,廣受好評。他悉心指導培養青年教師,成效突出。曾指導馮藝紅、馮倩霞老師參加第八屆(2010年)、第九屆(2012年)廣東省小學語文青年教師閱讀教學大賽均獲一等獎;指導劉齊歡、李煥珠、梁柏騰、郭廣龍、張奕海、趙錦蘭、劉燕宜等一批青年老師參加市、區教學比賽獲一、二等獎。多年來,他還積極開展「送教下鄉」工作,有效推動本地區新課程改革。他親自組織學校骨幹教師為我區古井、大澤、崖門、羅坑、睦洲、大鰲、沙堆、司前等鄉鎮學校送課累計120多節,個人也多次為各鄉鎮教師上示範課、開專題講座,廣受好評。

『玖』 江門市新會第一中學的學校歷史

百年教育強國夢,世紀學府薪火傳。
「廢科舉,興學堂!」19世紀末20世紀初,積弱的東方大國圖變革,求生存,鄉賢梁啟超為此振臂高呼;1905年,會城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氣的新會人民得風氣之先,創辦官立中學堂,新會一中由此開始了艱難曲折而光輝燦爛的100年。
百年辦學,根深葉茂發新枝
新會一中名片:1958年被定為佛山地區重點中學,1960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中學,1978年再度由廣東省人民政府定為縣市重點中學。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持續發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評為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又先後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今天,新會一中是一所擁有107個教學班、6000多名學生、350多名教職工的重點中學,已成為享譽五邑、全省知名的學校,並朝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的目標邁進。
美麗校園,幾代葵鄉人心血凝聚 。
流金十月,走進新會一中美麗的校園,濃陰蔽日的校道上,翠色如茵的綠地旁,窗明幾凈的大樓里,清晨書聲琅琅,傍晚燈火通明。運動場上,虎躍龍騰。綠陰花間,笑語聲聲。置身其中,靜心感受校園中洋溢著的濃濃文化氣息:風采堂,古樸典雅;圖書館,書藏豐盈;《風華正茂》的雕塑,鼓舞學生揚起理想的風帆,遨遊遠航。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學校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高標準的圖書館、勤奮樓、蘇周玉珍紀念樓、健德堂、黃克競博士教育樓、黃克競博士科學樓、梁榮教研樓、電教館等一座座樓館拔地而起,建成了標准游泳池和江門地區第一個國家級的全塑膠田徑場;還建成了計算機教學中心、多媒體電教中心,有語音教室2間、網路教室7間,擁有計算機500台,每個教室都配上了多媒體教學設備,建成千兆主幹校園網,教學設備達到國家示範性高中標准。
漫步校園,這些典雅大方、錯落有致的樓宇,彷彿讓人看到當年黃球名譽校長、黃克競名譽校長、蘇澄洲先生等善長仁翁們對家鄉教育事業的大力支持;透過這些參天的樹木,又隱約讓人聽到新會一中幾代創業者們艱苦奮斗的吶喊。
師資雄厚,辦學思想一脈相承 。
如果說,優美的環境,先進的設施是育人的基礎,那麼,「求實開拓,素質育人」則是新會一中上百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辦學思想最濃厚的凝淀。一個世紀以來,在源遠流長的岡州文化滋養下,新會一中櫛風沐雨,自強不息,雖三遷其址,十一次易名,愛校報國、興學育才之風仍代代相傳。
學校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新會名校長2人、新會名教師18人、新會學科帶頭人20人、廣東省普教系統「百千萬人才工程」骨幹教師19人,具有高級職稱的教師61人;專任教師學歷達標率100%、大學本科率91%。先後有7人被評為廣東省特級教師,7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全國模範教師。一批教師獲省、市優秀教師、優秀班主任、師德標兵等光榮稱號。正是學校領導班子團結一心,奮勇爭先,全體教職工秣馬厲兵,勵精圖治,一批中青年教師脫穎而出,學校的辦學成績才如此出色。 新會一中,是許多新會學子嚮往的地方。它從風雨飄搖的清朝末年走來,是新會普通中學的起始,又是新會中學教育當之無愧的翹楚。其創立至今,已有一百多年,根深葉茂,並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它的辦學歷史雖曲折艱難,卻光輝燦爛。 辦學百年 根深葉茂 「廢科舉,興學堂!」1905年,會城馬山下,富有改革精神和勇氣的新會人民得風氣之先,創辦了官立新會中學堂。官立新會中學堂不但開創新會普通中學教育的先河,同時也見證了新會一中百多年來艱難曲折的辦學歷程。 官立新會中學堂實際是從清光緒二十八年(即1902年)就開始籌辦。時任新會知縣的陳伯侯奉命籌辦新式學堂,於孔廟明倫堂召集邑中士紳商討興辦中、小學堂的事宜。由於師資缺乏,先辦「初級師范」,學制二年,不久之後辦「中學堂」,譚鑣為堂長,學制五年。
辛亥革命之後,官立新會中學堂改稱「縣立新會中學」,譚為校長,學制四年,並停招師范班。至1921年,由於省教育廳通令改三三制:初中三年,高中三年,於是改稱「新會縣立初級中學」,並設教導主任、訓育主任、總務主任各一人,開始招收春、秋季學生。
1924年,執掌校政20年的譚鑣逝世;是年同時招收女生,但男、女生同屆不同班。 至1931年3月,江門市政局奉命裁撤,江門重歸新會管轄,縣長沈秉強將江門市立中學易名「新會縣立第二中學」,而「新會縣立初級中學」則更名為「新會縣立第一中學」。至1937年暑期,新會師范學校將普中的高一班、高二班移交新會一中繼辦,成為新會一中辦高中之始。 據了解,清末辦中學堂的校舍是以孔廟考棚(孔廟右鄰)的房屋為校舍。大的五六間作課室,小的幾十間作學生宿舍。1926-1927年間,由於體育場狹小,拆鄉賢祠擴大體育場地,填池塘作校園。後來由於學生人數和班級增多,最後除大成殿外,孔廟及學宮全部作為校舍。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1939年春,新會淪陷,新會一中遷往雙水上凌沖譚氏宗祠,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才重新遷回會城。這時,孔廟已被日偽政權拆毀,僅余大成殿、奎星閣、尊經閣幾座殘破建築物,因而校址改在新會書院,至今不變。
新中國成立後,新會一中歷經時代風雨洗禮,教育水平不斷邁上新台階,1958年被定為佛山地區重點中學,1960年被定為廣東省重點中學,1978年再度由省政府定為縣市重點中學。改革開放以來,學校持續發展,蒸蒸日上,1994年,被評為首批廣東省一級學校,又先後獲得「廣東省文明單位」、「廣東省先進集體」等光榮稱號。2007年11月,新會一中順利通過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驗收,成為我省首批國家級示範性普通高中。新會一中已成為享譽五邑、全省知名的學校。 興學育才 不拘一格 一個多世紀以來,在源遠流長的岡州文化滋養下,新會一中櫛風沐雨、自強不息,雖三遷其址、十一次易名,愛校報國、興學育才之風仍代代相傳。 「母校由首任校長譚鑣執掌以來,校規嚴格,請的教師多是留過洋的人才或香港留學生。我讀二、三年級時的第二任校長談海,就是日本留學回來的。」於1924年考入當時新會縣立初級中學、迄今仍健在的新會一中校友余雅望回憶說,由於注重師資、尊師重教,新會一中在建校初期就有良好的起步基礎。如在1921年間,曾聘請留日歸來的理化生物教師林卓南。林老師講課時,常常引入唯物史觀學說,結合學科講解,使學生獲得新思想、新觀點。 從人力、物力上來說,新會一直是新會的最高學府。「南華諸縣新會為名城,新會諸校我校高程。」這是抗戰前新會一中校歌開頭的兩句歌詞,由此也可看出當時新會一中人的自豪之情。知情校友說,在抗戰前,新會一中在教學中,不但注重文化知識的培育,也十分注重學生的實踐活動。1935年秋入讀新會一中的黎永泉在《會城淪陷前夕的新會一中》一文中回憶說,當時校內有所謂「童子軍」組織,培養學生「智」、「仁」、「勇」的品格,有急救護理、野外生活、打繩結等各方面的學習。有一次,學校還組織學生到江門篁庄野餐露營,晚上有篝火晚會及劫營、守營等實地訓練活動,有聲有色。此外,每天下午放學前的最後一節課為課外活動,舉辦球類、田徑、歌詠、猜謎、故事等文體活動。在每天中午貼出一張表格,任人自由填報,屆時有專門教師負責支持活動。 新會作家明明是新會一中當年的「七三屆」。他回憶說,「七三屆」處在「文革」後期,學校(當時叫會城中學)已逐漸回復正常教學秩序,因為沒有高考任務,學習並不緊張,作業基本可在學校里完成,所以不少學生從來不用把書包背回家中或者說是根本沒有書包。正由於課業輕松,學生有大量課余時間,可隨心所欲地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說起來,『七三屆』並沒有培養出多少大官員、大老闆,卻培養出了好幾個文學藝術愛好者。」明明說,當時這一屆有一群愛畫畫的同學,形成了一個沙龍式的小圈子,如甄錦標、吳明耀、陳向京、楊小明、李卓見和他自己等。這些人後來均在文藝領域成就了一番事業。
那些人,那些事 新會一中百年辦學歷程,不但匯集了大量文化深厚、思想先進的知識分子,如譚鑣、施見三、林卓南等人,也同時培育了數之不盡的人才,當中不乏像地質學家陳國達院士、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王堅等社會主義建設人才,貢獻卓越,彪炳史冊。 譚鑣:新會一中首任校長 譚鑣,(1863-1924年),字康齋,號仲鸞,廣東新會環城南坦鄉人。身為新會一中首任校長的他是新會當時有名的教育家。此外,他還有另外一個身份,就是梁啟超的表兄。 譚鑣一生思想進步,青年時中秀才,與表弟梁啟超赴廣州學海堂攻讀。光緒十五年(1889年)中已丑恩科鄉試第九名舉人。後入康有為開設的萬木草堂就讀,受到康有為提倡的「今文學」和變法圖強思想的影響。此後,他參與了康、梁發動的「公車上書」及維新變法活動。變法失敗,他南下歸鄉,決意走「教育救國」的道路。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春,清廷被迫施行改革學制,廢科舉、興學堂。新會創辦初級師范學堂,委派譚鑣為監督,主要是培養師資。不久,又創辦新會官立中學堂,為新會第一間最高學府,譚鑣被委派兼任堂長(監督)。民國成立,改革學制,1912年新會官立中學堂改稱縣立中學校,監督改稱校長。他一直任至1924年捐館。 譚鑣的治教特點鮮明,校規嚴格,極重教師素質。民國初期,中學師資缺乏,譚鑣不惜高薪聘請留學生任外語和理科教師,如英語科教師聘自香港書院或曾經留美的港籍人士。譚鑣在擔任學堂監督初年,還編輯《新會鄉土志》,聘黎昀、林燦予協助編輯,施雨崖等22人為調查員。全書按部頒例目,分15篇,於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成書。1924年譚鑣病逝,終年62歲,其門人築紀念台於縣中學校園左側之馬山,刻石留念。
陳國達:「地窪學說之父」 1912年1月22日,陳國達出生於新會南郊天馬鄉五福里一個貧苦的南洋歸僑家庭。1925年春,在姐姐的資助下,13歲的陳國達考入了新會縣第一中學,讀書非常勤奮,成績優異。在初中期間,對陳國達影響最大的的就是博物學。他還對地質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並喜歡野外考察的實踐活動。在老師的帶領下,他與同學們翻爬新會的山山水水。在大學時期,他的畢業論文也以此為題,寫出了《廣東新會地質試勘》一文。 陳國達終生致力於地質學的教學和研究,並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他於1956年創立關於地殼演化規律的活化構造新理論「地窪學說」,突破了美國學者提出的地槽地台學說。「地窪學說」被稱為是決定當代地質學發展的新學說之一,它的誕生也被列入世界科技史大事年史。1990年,國家礦床成因協會理事會決定在礦床大地構造委員會中設立構造岩漿活化(地窪)學組,這是第一個以中國人創立的學說命名的國際學術組織。 陳國達被譽為「地窪學說之父」。他歷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長沙大地構造研究所所長、中國地質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地窪學會理事長、國際地窪學組主席,第四、五、六、七、八屆全國人大代表。與地質之父李四光並稱為「南陳北李」。
王堅:新中國首批女飛行員 王堅,原名王桂琴,生於1933年,是新中國第一批女飛行員、飛行教官、飛行中隊長。在抗美援朝中,曾出色地完成飛行任務。1952年接受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鄧小平等領導人接見。
梁宗岱:愛國詩人 梁宗岱是一位具有崇高民族氣節的愛國反帝的詩人、翻譯家、教授、制葯專家。解放前曾任北大、清華大學等名校教授。解放後歷任中山大學、廣州外語學院西語系教授兼院學術委員。梁宗岱精通法文和英文,並通曉德文和義大利文,擅長翻譯詩作,對歐洲文學有深湛的研究。著有詩集《晚禱》、詞集《蘆笛風》等,翻譯有《莎士比亞十四行詩》、《浮士德》等。

『拾』 江門新會華僑中學是怎麼樣的一個學校,教師一個月大約能賺多少錢

新會華復僑中學:創辦於1957年,是制市屬示範性完全中學。1958年正式招生開課,至1994年9月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現有教學班46個,學生2657人,教職工162人。其中高級職稱教師17人,中級職稱教師53人。校園總面積47447平方米,校舍建築面積27908平方米。學校因「校風校紀優秀,校容校貌優美,教學質量高,社會聲譽高」而飲譽僑鄉,成為葵鄉教育事業中一顆璀燦的明珠。
教師待遇:新會區的中學教師目前年收入約2萬元,比江門市直的教師年收入起點3.6萬/年低不少。聽說為了建設教育強市,會逐步向市直看齊。

閱讀全文

與新會公立學校高薪教職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