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一份杭州大關、德勝、三塘、和睦一帶的小學名稱以及對應的直升中學的名稱!
給你份杭州小學排名的資料吧
杭州重點小學排名
第一:學軍小學
杭州市學軍小學(杭州師范學院第二附屬小學)位於杭州市文二路求智巷6號,建立於1908年,至今已有101年的歷史了。近幾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懷下,學校各方面都得到新的發展。從1992年開始,一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學校黨支部被評為省先進基層黨組織。
第二:天長小學
杭州市天長小學創辦於1927年,歷史悠久,底蘊豐厚,人才輩出,是學生騰飛的搖籃,教師成長的沃野。她坐落於美麗的西子湖畔,佔地6400平方米,環境優美,精緻亮麗,是杭州市實驗小學、浙江省文明單位、浙江省先進單位,浙江省教育科研先進單位,全國紅旗大隊,全國百所名校之一。
第三:勝利小學
杭州市勝利小學系浙江省實驗學校。其辦學淵源可以追溯到明神宗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的崇文書院。迄今已有400餘年歷史 ,是浙江省辦學歷史最長的學校之一.
新中國成立後,學校被定為省重點小學,成為浙江省教育改革的「窗口」。1959年,鄧穎超同志曾親筆致函表揚該校在課外興趣活動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1960年,學校被評為全國文教先進集體。時任校長金振華赴京參加群英會,受到劉少奇、周恩來、鄧小平同志的親切接見。
第四:求是小學
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團求是(星洲)小學位於杭州紫荊花路288號,毗鄰浙江大學基礎部(紫金港校區)。學校於2001年建成開學,原名為「紫荊花路小學」、「杭州市求是小學華立星洲校區」。學校佔地面積2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1000平方米,設計規模為30個教學班。
第五:文三街小學
自1954年第一所學校創建至今, 50餘年的辦學歷史積淀出「文三教育」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管理經驗。學校一貫堅持「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重視師生自主發展的研究,培養和完善良好的個性,以和諧的校風、學風與較高的辦學質量,成為在省、市具有一定知名度、美譽度的熱點學校。先後被授予國家級骨幹教師培訓基地、國家級創新教育實驗學校、全國雛鷹紅旗大隊、省文明學校、省教科院實驗基地、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省先進家長學校、省體育達標先進學校、杭州市文明單位、辦學水平(素質教育)優秀級學校等榮譽稱號。
第六:安吉路小學(九年一貫制)
在西子湖畔,有一所聞名的安吉路實驗學校。自誕生之日起,這所學校就和光榮與夢想聯在一起,引領著中國教育教學改革的潮流。縱觀她的輝煌歷程,發現她與杭州市「精緻和諧,大氣開放」的城市品格有著驚人的相似。學校創建於1954年,原名杭州市安吉路小學,是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創辦的一所新型小學。學校先後成為浙江省重點小學、浙江省實驗小學。1989年學校被列為「全國百所名校」。1990年在全省率先實施九年一貫學制改革,改名為杭州市安吉路實驗學校。
第七:保俶塔小學(九年一貫制)
學校前身是浙江省兒童保育院,浙江省省級機關幹部子弟學校,是一所與延安保育院具有共同血脈的紅色學校,譚震林同志親自批示籌建。一大批共和國功臣的子女都在學校就讀;是新中國在浙江建的第一所學校;浙江省「第一個少年先鋒隊」在這里誕生。杭州市保俶塔實驗學校是杭州市實驗學校,杭州師范大學附屬學校,浙江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浙江省陽光體育人才培養基地,浙江省外籍學生招生學校,浙江省綠色學校,浙江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全國機器人教學實驗基地,全國文明禮儀樣板學校。
第八:采荷二小
杭州市采荷第二小學創建於1988年,是江干區實驗學校。隨著杭州城市的東擴,為了適應教育的均衡化發展,在杭州市江干區政府、區教育局決定下,學校先後與城郊結合部的筧橋鎮小學、清泰門小學實行三校合並,並於2002年9月開辦國有民辦采荷第三小學。
第九:西湖小學
杭州市西湖小學教育集團前身為杭州市西湖小學。集團現下屬三所學校,分別為西湖小學、西湖(府苑)小學、西湖(文新)小學。
西湖小學始創於1933年,位於曙光路143號。學校先後被各級政府授予「全國德育實驗學校」、「全國雛鷹紅旗大隊」、「浙江省文明學校」、「浙江省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杭州市最滿意單位」、「西湖區辦學水平優秀等級學校」、「西湖區首家通過現代教育技術優秀等級學校」。最近又喜添榮譽,集團網站獲得:浙江省一等獎(第一名)。
第十:長壽橋小學
杭州市長壽橋小學創建於1962年,是西湖之濱一所歷史悠久杭州市實驗學校,學校借得天獨厚的文化、教育底蘊、氛圍,素以扎實高效的教育教學工作和嚴謹求新的辦學風范,享譽省內外。學校實施規模辦學,現為一校五區,共有教學班52個,在校生1811餘人,擁有師德高尚、業務精良、銳意進取的教師隊伍。
杭州拱墅區小學
杭州大關小學 杭州莫干山路206號
0571-88055223 333 2000年學校被國家教育部評為「全國學校藝術教育先進單位」,被省教育廳命名為「浙江省藝術教育實驗學校」。 學校師資隊伍實力雄厚。在全校38位教師中,擁有全國新長征突擊手、省特級教師、省優秀教師、省教壇新秀、市級勞模、市教壇新秀、市十佳「輕負高質」教師10餘名。
杭州賣魚橋小學 杭州湖墅新村16號
0571-88079390 151/k151,k76,k516,
70區間 科研興校 有高級教師28人,大專以上學歷教師39人,全國優秀教師、省優秀教師、市教壇新秀5人
杭州賈家弄小學 杭州賈家弄新村1號
0571-88050128 k516,151/k151,15,k76,555
重視書畫教育,開齊開足美術、書法等課,被命名為首批「浙江省青年書法家協會教育委員會書法教育實驗基地」。 專任教師學歷合格率100%。
杭州楊家門小學 杭州和睦路35號
0571-88064514 y8,k555,23/k23,k192,K188
擁有教師35人,其中小學高級教師13人,本、專科學歷的教師32人。省「春蠶獎」獲得者2人,市、區教壇新秀11人
杭州德勝小學 杭州德勝路96號
0571-88031320 316,3,12
學校在創校以來始終堅持以書畫特色教育為龍頭,其它工作齊頭並進的工作思路,平時抓好書畫課的課堂教學,產精心組織好培訓班及科藝班的培訓工作,在做好普及工作的同時培養書畫尖子生 教職工65名,其中特級教師1名,小學高級教師27名,省教改之星1名,杭州市教壇新秀7名,區教壇新秀13名。學校」。
杭州大關苑一小 杭州市拱墅區大關西四苑22幢
0571—58102727 94,26/k26,816/k816,k605
學校以此為契機,樹立「童真童趣」的校本精神,營造「童真童趣」的學校特色,培育「童真童趣」校園文化,實施「童真童趣」的課堂,培養「童真童趣」的教師和學生 小學高級教師22名;具有本科學歷22名,大專17名;省教壇新秀1名,市教壇新秀3名,區教壇新秀19名
杭州和睦小學 杭州和睦新村15幢1號
0571-88181910 1/k,76,61/k61,70
被拱墅區文體局、拱墅區教育局授予區體育傳統項目(足球)學校 在職教師32人,教師學歷本科15人,專科12人,中師5人。教師職稱小學高級15人,小學一級17人
杭州人民小學 杭州市新昌路100號
0571-88291036 k604, 329k342, 591,33/k33,
合理性和藝術性相結合特色 現學校佔地面積11533.9平方米, 擁有24個教學班,820名學生,53名教職工
杭州拱宸橋小學 拱北小區永寧坊1號
0571-88493324 151
教育集團積極實踐和探索「新成功教育」的思想和理念,提出了「為每個學生的成功人生奠基」的辦學宗旨
教師平均年齡32.7歲,本科學歷佔75.8、小學高級教師佔53.2%,中學高級教師佔9.7%,區級以上骨幹教師佔43%。有國家級學科帶頭人1名、特級教師1名、省級優秀教師4名、中學高級教師6名
杭州半山實驗小學 杭州半山路8號
0571-88144552 329
「自主學習行為教育」、「基礎人格行為養成」、「教師教育行為培訓」、「行為影響環境教育」這四大工程,努力打造學校「行為教育」的新文化品牌。 教師大專學歷佔88.5%,本科學歷佔57.7%。有高級教師職稱3人,省市教壇新秀3人,區教壇新秀9人,區名師1人,區骨幹教師5人。
教師進修學校附屬學校 杭州和睦路65號
0571-88907228 79,,k516
通過課程結構的優化,將語言學習重心下移,數學學習重心上移, 藝術教育貫穿始終。 擁有特級教師5人,中學高級教師20多人,省市級名師30多人。
杭州市建新小學 沈塘橋爐廠巷6號
0571-88823277 k101,67/k67,k30,12/k12,k807 ,801/k801,86/k86,19/k19
學校秉承「求真、揚善、尚美」的校訓精神,注重科技、藝術、體育等各方面的教育和培養。 學校共有27個教學班,890名學生,64名教職員工。
大關中學附屬小學 和睦路79-1號
0571-56306487 1/k1,k188,15/k15,79,67/k67,70/k70,k192,B支1路,333/k333
作為杭州市田徑體育傳統學校為國家、省、市輸送了楊雨等一大批體育運動人才。全省第一所航空航天小學。重視從小對學生進行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教育。 學校現有35個教學班,學生千餘名,教師86人,其中中學高級教師1人,小學高級教師 34人,擁有大專及本科以上學歷的教師30人。省「春蠶獎」獲得者1人,市教壇新秀8人,區教壇新秀18人。
杭州市樹人小學 拱宸橋新昌路18號
0571-88013496轉111 k604,k635,k591,k63,k65,k47
學校的「108個好習慣,108個成功與快樂」、「愛心小屋」、「少年交警」、「家長學校」已成為學校教育工作的亮點、特色。
目前有教學班27個,學生1200名,在職教師62位;教師學歷95%已達大專或以上水平;有區、 市級教壇新秀15名,區骨幹教師7名,高級教師32名。
杭州市北秀小學 半山路5號 0571-88125418 k302,k831,k528,k196
國有民辦的外來務工者子女學校。
擁有18個教學班、811名學生、34位老師。其中市教新秀2人,區教壇新秀4人,區骨幹教師4人,區語、數名師班學員4人,區綜合名師班學員3人。
杭州市運河學校 和睦路525號
0571-88183092 k76,1/k1,61/k61
堅持從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的實際出發,我們還將增強城市意識和環境意識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有19個教學班,2個學前班,來自29個省市的1061名學生,教職員工42名。
杭州市光明小學 半山鎮劉文村電爐宿舍內 0571- 88121519 307,532,321,350
拱墅區第一所純民辦的來杭創業者子女學校,以「服務樹形象、質量求生存、規范立基礎、創新顯活力」為學校工作的方向。 學校27名教師中,小學中級職稱7人,中青年教師19人,是一支充滿活力和朝氣的教師隊伍,大專學歷達90%以上。目前,學校有市教壇新秀1人,縣區骨幹教師5人。
杭州市明德小學 石祥路170-1號
0571- 88298754 k633,k63,36/k36,321,329,k307
實踐「讀聖賢書、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的明德教育思想,建設「明德書香」,讓書香致遠。 有22個教學班,48名專任教師,其中有省特級教師1人,高級教師22人,市、區優秀教師23人,本科學歷28人,大專學歷17人。
杭州市文淵小學 康橋鎮學前路8號
0571-88041672
榮獲市示範學校、市雛鷹大隊、省珠心算特色學校、區文明單位、區平安校園等榮譽稱號。 學校現有教師53名,其中省特級教師1名、省春蠶獎獲得者1名,市優秀教師、市教壇新秀7名,區教壇新秀12名。
杭州市莫干山路小學 莫干山路752弄
0571-88192455轉101 k69,67/k67,634,k192,313/k313,k588,k76,15/k15,k831,k637,B支1
學校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宗旨,堅持以課堂教學為中心,嚴格教學管理,開展教育科研,提高教學質量。 「嚴謹 敬業 團結 創新」的教風,「誠實 勇敢 樂學 多思」 的學風。 本部教學班35個,教職工94人,專任教師77人,其中擁有本科學歷13名,小學高級教師29名,市優秀教師1人。市優秀班主任1人,市級教壇新秀1人,區十佳、優秀教師12人,區教壇新秀14人,區骨幹教師8人。
2. 長春52中學,新建了一個分校,屬於私立性質,請問具體地點在哪兒
長春市第五十二中學的分校是長春市第五十二中學的洋浦校區。具體地址:洋浦大街888號。
長春市第52中學位於吉林省長春市,是由東、西和洋浦三個校區組成,是一個集初中、小學為一體的九年一貫制花園式學校。學校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倡導學生個性發展,因材施教,在教學中實現課堂教學最優化、師生關系民主化、教學方法科學化、教學思維創新化;
學校開設英、日兩個語種,以外語、信息技術教育為特色,在中、小學部分學科實行雙語教學。
多年來,該校堅持優化學校育人環境,促進學生、教師可持續發展的辦學理念,把創省名牌學校,向全國一流邁進作為奮斗目標,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校領導班子不辱使命,以大氣魄 、大手筆,描繪學校創建省級名校的宏偉藍圖。
帶領全體教職員工傾情打造特色鮮明、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現代化學校,使該校成為21世紀培育高、精、尖人才的搖籃,成為躋身於全省乃至全國的名校。市五十二中學的迅速崛起,已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贊譽。
學校師資:
學校十分重視教師隊伍的建設,加強教師繼續教育和培訓,提高教師職業道德和教育教學水平,實施「名師工程」,「骨幹教師工程」,形成了一支以朝氣蓬勃的年輕教師為主體的、科研意識濃 、具有創新精神的高水平師資隊伍。
中學:現有教師271人,外籍教師3人,本科以上學歷96%,在讀碩士研究生36人,碩士研究生1人。國家級骨幹教師1人,省級骨幹教師8人,市級骨幹教師12人,區級骨幹教師80人。國家級優秀課一等獎5人,東北三省輥市優秀課4人。
小學:現有教師119人,外籍教師2人,專科以上學歷100%,本科以上學歷48%,在讀碩士研究生9人。省級骨幹教師3人,市級骨幹教師5人,區級骨幹教師57人。省級優秀課5人,市級優秀課12人,區級優秀課42人。市級學科十佳4 人,新秀6人。
學生班車開設了20多條線路,遍布長春各區域,為學生上學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條件。選擇一所好的學校,就是為孩子的一生做一個好的鋪墊。五十二中學是在教育改革中脫穎而出的吉林名校,不論從教學軟環境,還是師資力量,都可堪稱一流,這就為培養高素質的全面發展的合格人才奠定了雄厚的基礎。
來到五十二中學,讓您確信充滿著現代意識、人格魄力、導師形象的這個大舞台,將為這里的每一位學生成長盡展風采。在2008年的中考成績中,五十二中有3名第一名(全市共5名)
3. 小語種學習的選擇
小語種學習的選擇:俄語、德語、法語、朝鮮語、日語。
一、俄語
俄羅斯與我國的友誼非常深厚,兩國在各個方面都有合作,另外,使用俄語的國家也很多,包括俄羅斯、哈薩克、立陶宛、波蘭等國家,應用范圍較廣,因此學習俄語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我國俄語實力較強大學有浙江大學、蘇州大學、首都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和黑龍江大學。
注意事項:
1、小語種有不少種類,但是難易程度、書寫方式是不太一樣的。對於以漢語為母語的人來說,如日語、韓語比較容易些,因為這些文字裡面借用了不少的漢字。
2、在學習小語種的時候,通過一些時間的學習和熟悉以後,可以試著學習一些閱讀方法和技能。
4. 介紹一下私塾
私塾 是我國古代社會一種開設於家庭、宗族或鄉村內部的民間幼兒教育機構。
私塾是舊時私人所辦的學校,以儒家思想為中心,它是私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私塾有多種:有塾師自己辦的教館、學館、村校,有地主、商人設立的家塾,還有屬於用祠堂、廟宇的地租收入或私人捐款興辦的義塾。私塾產生於春秋時期,作為私學的一種,在漫長的封建社會,除秦朝曾短暫停廢外,2000餘年延綿不衰,作為人才培養的搖籃,它與官學相輔相成,並駕齊驅,共同為傳遞中華傳統文化,培養人才,勤苦耕耘,不懈奮斗,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私塾概述
古代私塾教學
私塾是私學的一種。清代地方儒學有名無實,青少年真正讀書受教育的場所,除義學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辦的學塾里,因此清代學塾發達,遍布城鄉。以經費來源區分,一為富貴之家聘師在家教讀子弟,稱坐館或家塾;二為地方(村)、宗族捐助錢財、學田,聘師設塾以教貧寒子弟,稱村塾、族塾(宗塾);三為塾師私人設館收費教授生徒的,稱門館、教館、學館、書屋或私塾。塾師多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學生入學年齡不限。自五六歲至二十歲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歲以下的居多。學生少則一二人,多則可達三四十人。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秀才祝星六創辦並任塾師的留下西溪私塾(在今茶市街),開辦時學生有二十餘名,最盛時達四十餘名。塾師一般多為一人,大的村塾則不定。學生人塾後由塾師個別教授。年幼兒童先識「方塊字」(書寫在一寸多見方紙上的楷書字),識至千字左右後,教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亦有直接教讀「四書」的。教法大多為先教學生熟讀背誦,然後在適當的時候由教師逐句講解。除讀書背誦外,有習字課,從教師扶手潤字開始,再描紅,再寫映本,進而臨帖。學童粗解字義後,則教以作對,為做詩做准備。「四書」讀完後,即讀「五經」,兼讀古文,如《東萊博議》、《古文觀止》等,並開始學習作文。由於科舉取士深入人心,學塾也重視制科文字(八股文)的習作,為科舉考試作準備。學規極嚴,訂有嚴厲罰則,體罰為平常事。
教育方式
現代私塾所使用的教學工具
私塾乃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於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啟蒙。學生入學不必經過入學考試,一般只需徵得先生同意,並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聖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後,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私塾規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餘人,少者數人。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一的要求和規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私塾的教學時數,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 私塾學堂
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後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即可。而「長學」每年農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至於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蒙養教育階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養教育,強調蒙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如對蒙童的行為禮節,像著衣、叉手、作揖、行路、視聽等都有嚴格的具體規定,為我國教育的傳統。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採用注入式。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後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生復述。其後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凡先生規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另外,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編輯本段歷史變遷
私塾是私家學塾的簡稱,古代很少把「私」和「塾」兩個字直接連起來使用。私塾成為一個社會常用詞彙是近代以後的事情,以示與官立或公立新式學堂的區別。古人稱私塾為學塾、教館、書房、書屋、鄉塾、家塾,等等,這些字眼都帶有幾分文雅氣或親情味。私塾學生既有兒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們把私塾分成蒙館和經館兩類。蒙館的學生由兒童組成,重在識字;經館的學生以成年人為主,大多忙於舉業。根據私塾的設置情況,清末學部把私塾分為義塾、族塾、家塾和自設館。義塾帶有免費教育的性質,以出身清貧家庭的子弟作為施教對象。族塾依靠族產支撐,屬於宗族內部辦學。族塾往往設在宗祠內,不招收外姓兒童。富家大戶聘請名師宿儒在家專門教授自己的子女,這種私塾稱為家塾。自設館是塾師自行設館招生的私塾,不拘姓氏。過去,私塾多為蒙學程度,以自設館為最多。塾師文化水平懸殊,他們當中既有像蒲松齡、鄭板橋那樣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 作為中國固有的民間辦學形式,私塾有悠久的歷史。人們一般都認為孔子在家鄉曲阜開辦的私學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個有名的大塾師。 現代私塾教學,著漢服拜孔子
追根溯源,私塾是從更早的塾發展過來的。西周時期,塾只是鄉學中的一種形式。《學記》追述西周的學制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當時,學在官府,官師合一,塾的主持人是年老告歸的官員,負責在地方推行教化。 最早關於塾的記載不是出自《尚書》,而是出自商代甲骨文。據裘錫圭先生考證,在殷墟出土的卜辭中,有多處提到了塾。塾在卜辭中作「孰」,兩個字旁為上下結構。不過,商代的塾不是教育兒童的場所,而是宮門側之堂。塾是怎麼得名的?清人顧震福的解釋是:「臣朝君至門外,當就舍更詳熟所應對之事。塾之言熟也,是塾本以熟思得名。」(《隸經雜箸》甲編卷下) 先秦時期,孔子只是諸子中的一子,儒家思想沒有被作為治國的工具使用。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儒家思想被封建帝王定為一尊,變成了重要的社會統治資源。以傳遞儒家文化為己任的私塾從此在社會上站住了腳跟,雖歷經戰亂而綿延不絕。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出現推動了私塾的發展。當時,科舉考試主要是圍繞儒家經典「五經」展開的。明清科舉考試的重心向「四書」傾斜,而「四書」同樣屬於儒家經典的范圍。此外,宋明理學家注重對兒童進行倫理教育,並制訂鄉規民約,推行社會教化活動。宋明理學的興起,促成了族塾義學的興盛。歷代帝王都把教育兒童看成是家長自己的責任,對蒙學只是略加提倡、引導而已。官府從不幹預私塾辦學,任憑私塾在民間自由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沒有中斷,長期扮演強勢文化的角色,兼之私塾教育的政治、經濟基礎在古代少有變動,多種因素決定了古代私塾辦學的面貌變化不大。《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成書於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們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成為明清兩代最常見的兒童識字用書。《論語》、《孟子》屬於經典讀物,這時,也變成蒙學教材的一部分。私塾歷來實行個別教學,塾師根據不同人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安排課業,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私塾對學生背書的要求特別高,讀書是私塾學生的主要活動。清代,杭州城內著名的宗文義塾在條規中要求學生:「每日讀生書,朗讀百遍。」 對於文化的傳遞、人才的培養,私塾在古代曾經做出過貢獻,它適應了古代社會的需要。但是,到了近代,私塾與社會發展的要求出現了距離,因此,私塾受到社會的質疑。提倡新教育的人指責私塾不開設算術、歷史、地理、格致,知識覆蓋面過窄;教材長期不變,知識老化問題嚴重。顯然,中國要想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不能不發展近代新教育。 1901年,清廷下興學詔,鼓勵地方興學。1903年,「癸卯學制」頒布推行。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為興學讓路。教育發展離不開經濟基礎。中國近代工商業非常稚嫩,小農經濟無力為普及近代初等教育提供充足的經費,經濟滯後制約了近代小學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前,兒童在小學的就讀率大致為20%。另一方面,社會上還有大量私塾存在。把私塾與小學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有人發現,轉化私塾可以作為發展近代初等教育的生長點。1906年,學部向各省轉發了江蘇士紳提供的《私塾改良會章程》,支持民間組織私塾改良會。1910年,學部頒布《改良私塾章程》,鼓勵勸學所對私塾進行改良,調整私塾的課程、教材、教法,促使私塾向近代小學靠攏。20世紀前半期,受政府更迭的影響,近代私塾改良活動時斷時續。從全國范圍看,大致出現了三次私塾改良高潮:1905~1911年,1915~1920年,1930~1937年。在這幾段時間里,地方教育行政機構加強對私塾的管理,勸導或者逼迫塾師調整辦學方式。 經館受廢科舉的直接沖擊,紛紛停閉。時間不長,社會上很少再有經館,剩下的幾乎都屬於蒙館。清末民初,義塾、族塾或者改辦小學,或者停辦。開辦家塾屬於家庭內部事務,地方政府不便過問。自設館是最普通的私塾,自然就成了私塾改良的主要對象。據教育部不完全統計,1935年底,全國有私塾101027所,已改良者35394所,未改良者65633所。經過改良的私塾稱為改良私塾,辦學介於新舊之間,是從傳統私塾向近代小學過渡的教育機構。1915年,商務印書館為改良私塾設計了一個課程表,其中有修身、國文、算術、讀經、體操、游戲。國文、讀經採取復式教學形式,其他課則私塾學生合上。1936年,杭州市政府教育科對全市私塾進行常識抽考,發現各塾平時對於常識課都不甚注意。其實,近代的改良私塾大多停留在這樣的辦學水平上:都開國文(後改為國語)課,不少加授算術;部分採用小學教科書,但沒有完全放棄傳統蒙學教材。國文、算術需要塾師加以講解,改良私塾為此添置了黑板、粉筆。 私塾改良遇到一定的社會阻力,本身也有需要檢點的地方:對私塾辦學的特殊性缺乏考慮。私塾改良收效不大,農村的私塾還是以舊式私塾居多,鮮有改良者。每當私塾改良活動處於低谷,地方教育行政機構放鬆了對私塾的管理時,社會上就會冒出一批私塾來。在軍閥混戰的20年代以及抗戰期間,新開辦的私塾比較多。中國古代有私人辦學的傳統,崇尚文化知識。遇到戰亂,官學受到沖擊,私學便趁機填補官學被破壞所造成的教育真空。這一模式在近代仍然適用,具體表現為私塾的反彈。 新中國成立前夕,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學董因為土地被充公而喪失了聘請塾師的能力。同時,隨著對塾師的思想改造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部分塾師感到不再適合設館謀生,便另圖他業。1949年夏秋間,江蘇省儀征縣對私塾的處理辦法有:1.分區舉行塾師甄別試驗,合格者發給設塾准許證,不合格者勸其轉業。2.組織塾師學習。3.組織少數塾師參加冬學研究會和冬學工作,成績優良的幫助轉為公辦小學教師。這一年,儀征縣有41名塾師轉業,主要是回家務農。然而,受戰爭的影響,不少地方政府無暇顧及整頓私塾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有些縣還有私塾存在,多者達數百所;有些縣私塾所剩無幾,甚至已經完全消失了。教育部根據《共同綱領》的文教政策,把私塾視為一種私立學校,當成了改造的對象。1949年12月,錢俊瑞副部長在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示:「對中國人辦的私立學校,一般採取保護維持、加強領導、逐步改造的方針。」(《中國教育年鑒(49—81)》)逐步改造和突擊消滅的精神是不同的,私塾暫時沒有被完全取消。1952年9月,教育部指示各地接辦私立中小學:「為了進一步鞏固與發展人民教育事業,以適應今後國家建設需要,本部已決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將全國私立中小學全部由政府接辦,改為公立。」(同上)隨後,私塾有的被並入小學,有的主動關門。到了50年代後期,私塾基本上在社會上絕跡了。
編輯本段私塾復興的意義
私塾,對現代教育的反思與檢討
私塾,這個中國城市人已經隔膜許久的陳年舊詞,這個幾乎已經被整天盤算著要讓孩子進重點學校、出國的城市家長遺忘在歷史博物館的一個「舊社會」象徵,依舊活生生地生存在中國農村的土壤上,就象農村大院里常見的千年古藤,在歷經風霜之後,依舊頑強地散發著強大的生命力。 在家中開課堂,教學側重古文經典,學生背誦《論語》、《大學》……,在河北行唐縣、湖南平江縣,在更多的省份農村地區,私塾已經不再是個案,而是一種常態。而私塾本身,又被冠予了一個古色古香的名字——蒙館。在記者看到的幾個蒙館里,可以發現共同的特點是先生都是五鄉四鄰德高望重的老者,而學生則大多是沒能學好「新書」(現代教育)、無法繼續升學、但進入社會又太早的青少年。 蒙館的教學內容主要是學古文、習書法、寫作和做對聯。而所學的古文除了《增廣賢文》和《論語》外,還有《鄉黨應酬匯編》、《詩經》、《楚辭》、《幼學》、《古文觀止》和《唐詩三百首》等等。 最有意思的應該是作文和做對聯,作文需要講求嚴格的格式和套路,但主題一般卻是對鄉間最近發生的事情發表看法。 的確,現代私塾除了依舊帶有濃濃的、揮之不去的懷舊復古之韻味外,它實際上更象一個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混合體。不是嗎?讀《詩經》、《楚辭》、《幼學》、《古文觀止》和《唐詩三百首》等,其實在一個世紀以前幾乎是每個中國少年的必備功課,每個中國人都是從這里開始人生教育的啟蒙,而這些傳統文化又幾乎無一例外地在我們的現代教育模式中被省略了,現代的學生更注重數理化、注重計算機和外語等現代生存必需的技能,從這個意義上講,這是一次對傳統文化的「補課」。 但現代私塾畢竟處於當下,它還是添加了不少現代教育元素,它要求作文需要講求嚴格的格式和套路,但主題一般卻是對鄉間最近發生的事情發表看法。其實就是對學生思辯能力、觀察和分析社會現象能力、從現象中歸納總結一般規律和特殊規律的能力的大檢閱和大練兵,這些能力,其實也是掙扎於當代應試教育的學生們所欠缺的。 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現代私塾的出現會成為一種必然,因為它是對對現代教育的一次反思與檢討。 私塾,農村教育的宿命所歸?
私塾教育在農村興起的原因
高中畢業並讀過5年老書的南江鎮崇義村支書童振武說:現在農村學校教育是為考大學設計的。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只有讀上去考出去,才有出息前途。如果你讀不出去,回到農村就非常慘。「文不像相公,武不像關公」,過去學的和生活脫節,根本派不上用場,甚至連起碼的待人接物也不會。一切都要從頭來過。讀老書就不一樣,如果你有一筆好字,會做祭文,會寫詩聯對子,會婚喪嫁娶紅白喜事應酬,很快就能融入當地生活,走出去別人看法也不一樣。 中國有位革命領袖曾經說過:農民說的話往往充滿了真知灼見,因為他們生於斯長於斯,他們對腳下的這片黃土地最熟悉和了解,他們也知道必須付出什麼,才能收獲什麼。現代私塾的出現,就在於農民們了解,農村學校教育的根本缺陷所在。 中國的教育改革,大概「科學」一點是要從1905年的新政算起的。按理說,新興的教育系統,主要是面向社會的,它一方面通過基礎教育提高國民的文化素質,另一方面通過大學和各種專門學校,為社會培養各種各樣的人材,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各種專門技術人次,也只能通過學校的途徑來生產。學校教育,其結構只能是多元的,不可能由中央政府一家操辦。所以說,從某種意義上講,現代教育所體現的品格,與科舉制恰恰是相反的 。然而,在現代教育中,我們卻看到了一幅十分怪異的圖畫, 教育有變成「科舉當之無愧的替代物」的趨勢。一邊是政府忙不迭地授予學校的成績優秀畢業生以相應的「貢生」、「舉人」和「進士」頭銜,在我們這個社會,尤其是在城市,大學生所擁有的教育資源相當於幾十個農村中小學生所擁有的教育資源,相應的,當大學生走向社會時,大學生獲得的收入、待遇和社會地位,又是只有中小學學歷的農村進城打工仔所望塵莫及的。於是,幾乎所有的農民都理所當然地認為,博士生相當於進士,碩士生相當於舉人,本科生相當於秀才。而所謂的高中乃至初中畢業,在城市的生存機會等同於當年的阿Q。 而私塾教育是一種相當普及的教育,它的成本很低,只要有個房子,有個桌子,再有個學究就可以開辦。農村的私塾教育功能當然首先是把個別的農村孩子教成讀書人,或者說是主要的功能則是教眾多的農家子弟認識幾個字 。除此以外,私塾還存在著另一種功能,即與傳統農村的生活狀況緊密相連的。我們都說,傳統的農村是一個禮俗社會,禮俗既是農村日常活動,也是農村人的基本行為准則。但是,無論是婚喪嫁娶的各種禮儀,還是年節慶典的各色風俗活動,都離不開知書達禮的讀書人參與其間,既要主持喊禮,又要從事各種文字事務。顯然,這種文字和禮儀的傳承,都要靠私塾這種舊教育,在學校是學不到的。從表面上看,這種文字和禮儀的傳承,對生活並沒有特別緊要的關系,實際則不然,農村人不僅日常調解和敘事話語要依賴它,而且鄉村組織的活動,農村人的風俗行為沒了它也無法正常運轉。 教育改革的結果,不僅是吸走了鄉村的精英(新教育與舊教育不同,需要師資和設備,學堂辦得好的,只能在城市,改革的暗示非常清楚,只有走出去,才會有出息,走得越遠,出息越大,最好是到歐美留學),而且無可挽回地推翻了鄉村的傳統教育制度。 雖說中國改革推行了二十多年,但當下的中國農村,卻依然是一個傳統的農村, 其生產方式大多依舊停留在幾十年前的水平。傳統的農村,沒了傳統的讀書人,就等於沒有了鄉村文化的靈魂,而沒有了私塾,傳統的讀書人也就沒了傳承的渠道,終有一天會有油盡燈枯的時候。 農村禮俗社會規則和行為方式的紊亂,農村逐漸喪失了原有的調節機制,無法完成固有的循環和運轉。 中國的農村至少在文化層次上,已經陷入了現代化變革的困境。30年代包括 陶行知在內的許多有志之士從事的鄉村改良試驗,往往從鄉學的建設入手,實際上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實質所在。只是,他們的努力無法使鄉村世界復原。 魯迅讀過的私塾:三味書屋
私塾,映射中國農村教育的改革方向
在《中國鄉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陶行知對鄉村改造的目標、理想,講得更具體明確。他批評當時中國鄉村教育走錯了路,沒有和「農業聯合」,「成為空洞的教育,分利的教育,消耗的教育」。他希望鄉村教育與農業及其他各業聯系起來,使鄉村學校成為中國改造鄉村的中心。 現在的中國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相比,依舊是二元隔離的狀態。在目前我國的義務教育投入中,鄉鎮一級的負擔竟高達78%左右,縣財政負擔約9%,省地負擔約11%,中央財政只負擔了約2%。(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縣鄉財政與農民負擔》 )義務教育投入的大頭集中在鄉鎮,而鄉鎮又基本上屬於「吃飯財政」,無心也無力撥款投入義務教育,實際上就變成了民眾自己為義務教育「買單」。而由於資金匱乏,農村教師的素質、軟硬體設備的配置以及受重視程度,都使得農村教育遠遠不及城市教育,何況還要經歷高考分配資源懸殊的擠壓,絕大多數農村青年成為高考的失敗者,他們除了部分進入城市打工外,更多地還是要留在農村生存。而現代私塾,就是給這些農村青年重新溶入農村話語體系的歸位教育。 除了資金匱乏這個原因,更根本的要害在於,中國教育體系是將農村教育與現代教育合為一體來統籌規劃的,其教育模式、教育內容、對學生素質的要求都是完全相同的,惟獨教育資源配給完全兩樣。教育設計者們完全忽視了農村教育的獨特性,忽視了在現行條件下,農村教育與精英教育之間的距離,農村教育應當成為一個學習職業技能、學習能夠「既走出去、又能紮根本地」的教育形態。 比如,目前中國的職高、技校、中專等職業教育體系,資源基本集中在城市,廣大農村青年想要尋求一技之能,往往要背井離鄉到城市來求學,而其花費又是無法承受的。結果就出現了這樣奇特的景象:一方面,城市中的職高、技校、中專等職業教育學校年年喊生源人數節節下滑、大量設備和資源被白白浪費;另一方面,眾多農村青年被高門檻阻擋,無法進入職業教育體系學習。 因此,我們的政府應當要做的是將職業教育體系資源「下放」到農村,紮根於農村,讓廣大農村青年能夠在家門口學習到職業技能。 讓職業技能教育體系與普通中高等教育體系結合在一起。 教育與社會需要相結合的原理在於不同時期的具體運用。大眾教育是大眾自己的教育,是大眾自己辦的教育,是為大眾謀福利的教育。我們的農村教育,應當朝著這個方向前行。 如今中國的義務教育破敗,已經是眾所周知的事實。窮困地區教師開不出工資,學校負債累累,即使是大城市的「貴族學校」,充其量也不過是個高考補習班,學生除了死記硬背、全心全意地對付考試外,對知識的探求、對品德的培養,在教育中已經變得無足輕重。 教育改革並不是沒有。有關部門一直在審視高考的內容和錄取標准,地方上也興起了教育券的試驗。可惜,人們偏偏忘了中國最古老的教育體制:私塾。 從孔夫子開始,私塾在中國歷史上就是最重要的教育「載體」。兩千多年來,中國的大部份讀書人是靠私塾、而非政府的學校培養出來的。明清之際的科舉考試敗壞了讀書的風氣,耗盡了中國士人的創造力,但也有些學者針對時弊,通過私塾挑戰僵化的正統,多少給中國文化帶來了一些活力。沒有私塾,我們這兩千多年的文明就會完全是另一番模樣。 私塾由於規模小,費用低,課程靈活,對教育的普及功不可沒。明清時代太湖上飄盪的大漁船上,也設有教室。可見比農民還不如的船民,雖沒有定居的地方,但也並非與教育絕緣。清代以後,隨著新式學校的興起,私塾漸漸式微。但不少專家指出,在新式學校費用昂貴、缺乏資源保障的情況下,取消私塾反而降低了國民的識字率。 筆者當然主張嚴格施行義務教育。然而,以中國之大,官僚體制的行政能力之低,教育資金之寒酸,義務教育不可能在幾年內嚴格落實。即使是在當今的發達國家,公立學校體制完備,資金充足,私立學校也還是公立教育體系不可缺少的補充。更有甚者,在美國,竟有2百萬學生,也就是適齡學生的二十五分之一,公立私立學校都不上,自己在家裡上學,形成一個價值8.5億美元的家庭教育市場。 私塾的好處,是靈活、簡單,可以隨時補義務教育的漏洞。幾個家庭湊起來,合請一個老師,或請一個合格的家長講課,孩子就上學了。這不象建一個學校那樣,需要驚官動府和大量的初期投資。如果教育券能夠覆蓋私塾的費用,對一個家庭而言,私塾的成本就更低了。更何況,當今中國正處於急劇城市化的進程之中,農村流動人口巨增。這些農村勞工,隨著工作機會四處漂流,固定的學校不能跟著他們遷移,子女受教育處處受歧視。私塾則能夠給這些人提供一個靈活的教育機會。 私塾在精英教育中,就更大有可為了。美國的家庭學校興起的原因,主要是家長對公立學校的教育質量不滿。不少家長因此放棄自己的職業,在家裡教孩子,並成立了全國性的組織。互聯網的出現,又使這樣的家庭教育如虎添翼。分散在全國各地的家庭不僅能夠及時溝通經驗,共同組織活動,而且還可以網上訓練家庭教師,設計課程,制定和貫徹教學標准。美國最近的調查表明,在18-24歲的年輕人中,在家裡受中小學教育的人中,有75%修了大學課程,比全國同齡人的平均水平(46%)高出一截。2000年全國單詞拼寫比賽的前三名,全是在家裡上學的孩子。有一個家庭,竟通過家庭教育把三個孩子送進了哈佛。另一個在家裡受教育的孩子,沒有上大學就出版了長篇小說,並成為最佳暢銷書。第一所為受家庭教育的孩子開辦的大學,也於2000年開張。 目前的中國,窮孩子許多失學,富孩子白天上學,晚上還要花錢去補習班。私塾難道不應是另一種選擇嗎?私塾不受僵化的學校課程的束縛,可以專門教學生想學、家長想教的東西,許多大膽的教育哲學可以在私塾里試驗。私塾如果普及,我們的教育不僅可以多元化,文化也會因此更有創造力。 筆者希望看到的是,幾個有能力但懷才不遇的大學畢業生或海龜,能夠暫時放下高薪肥缺的美夢,靠自己的才學,為中國的私塾,開拓出一個碩大的市場。要知道,中國的發展,不能總是指望自上而下的改革,還有靠基層社會中這種草根式的創造力。
5. 評價伊頓公學
所在國家: 英國 建立時間: 1440年
校址 : 倫敦 校園組成:
學校類型: 中學 專業設置:
學校性質: 私立 授予的學位:
學校概況
英國名校伊頓公學,於1440年由英皇亨利六世創辦。它有「紳士搖籃」之稱。這所學校,名為「公學」,實際上是—所私立中等學校。創校之初,亨利六世之所以將它命名為「公學」,原意是想讓貧窮孩子也能進入該校讀書。不料皇室貴族子弟紛紛入學,形成一種高貴的氣氛,平民子弟望而卻步,因而它變成一所門第森嚴、只向貴族子弟開放的學校。
學校名望和背景
英皇室子弟,不少曾在伊頓公學攻讀。查爾斯王子便是該校畢業生。英國海軍名將威靈頓公爵他出自伊頓。英國有17位首相、36位得過維多利亞十字勛章(英國最高榮譽的英勇獎章)的達官貴人,都是該校的畢業生。英國有些名門望族,為了讓子弟能進入伊頓讀書,當男孩出生,領得「出生證」時,即向該校報名,閑盪12歲後、就憑此入學。
地理位置
伊頓公學是一間古老的學府,校址位於白金漢郡。
課程設置
學科比一般中學較深,而且學生必讀古典文學。近年來,伊頓趕上世界潮流,對數理和語言科頗為重視,有權具規模的理化實驗室及現代語言室,學生必須兼讀一門外文。
住宿服務
學校校舍屢經擴建,學生住宿房位已超過千個。
學生服務
學校管教素以嚴格見稱。
大致入學要求
12歲至18歲的男孩子。
學費與獎學金大致情況
該校學費每年23000美元。
伊頓公學的學費高昂,使窮家子弟望而生畏。埃里克注重英才教育,他的第一項改革,是特設助學金,獎勵勤奮好學而繳納不起學費的優秀學生進入該校讀書。
優秀畢業生
伊頓培養的人才,遍及各行各業。有從政的,有搞工商金融的,有做研究學者的,也有從事影藝事業的。如己放大影星勞倫斯·奧立佛,便是伊頓學生。伊頓公學桃李滿天下。校友不用參加校友會或校慶活動,也可以隨時隨地相遇。雖素味平生,但只要提起伊頓,大家就會從口袋裡拿出校友名冊來,經核對姓名,便馬上成為一見如做的老朋友。
要求還真的不是一般的多,很苛刻
6. 什麼是私塾式教育
私塾是私學的一種。清代地方儒學有名無實,青少年真正讀書受教育的場所,除義學外,一般都在地方或私人所辦的學塾里,因此清代學塾發達,遍布城鄉。以經費來源區分,一為富貴之家聘師在家教讀子弟,稱坐館或家塾;二為地方(村)、宗族捐助錢財、學田,聘師設塾以教貧寒子弟,稱村塾、族塾(宗塾);三為塾師私人設館收費教授生徒的,稱門館、教館、學館、書屋或私塾。塾師多為落第秀才或老童生。學生入學年齡不限。自五六歲至二十歲左右的都有,其中以十二三歲以下的居多。學生少則一二人,多則可達三四十人。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由秀才祝星六創辦並任塾師的留下西溪私塾(在今茶市街),開辦時學生有二十餘名,最盛時達四十餘名。塾師一般多為一人,大的村塾則不定。學生人塾後由塾師個別教授。年幼兒童先識「方塊字」(書寫在一寸多見方紙上的楷書字),識至千字左右後,教讀《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亦有直接教讀「四書」的。教法大多為先教學生熟讀背誦,然後在適當的時候由教師逐句講解。除讀書背誦外,有習字課,從教師扶手潤字開始,再描紅,再寫映本,進而臨帖。學童粗解字義後,則教以作對,為做詩做准備。「四書」讀完後,即讀「五經」,兼讀古文,如《東萊博議》、《古文觀止》等,並開始學習作文。由於科舉取士深入人心,學塾也重視制科文字(八股文)的習作,為科舉考試作準備。學規極嚴,訂有嚴厲罰則,體罰為平常事。 [編輯本段]教育方式 現代私塾所使用的教學工具
私塾乃我國古代私人所設立的教學場所。它在我國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對於傳播祖國文化,促進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啟蒙兒童,使學童在讀書識理方面,起過重要的作用。
私塾的學生多六歲啟蒙。學生入學不必經過入學考試,一般只需徵得先生同意,並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聖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個頭或作一個揖後,即可取得入學的資格。私塾規模一般不大,收學生多者二十餘人,少者數人。私塾對學生的入學年齡、學習內容及教學水平等,均無統一的要求和規定。
就私塾的教材而言,有我國古代通行的蒙養教本「三、百、千、千」,即《三字經》《百家姓》《千家詩》《千字文》,以及《女兒經》《教兒經》《童蒙須知》等等,學生進一步則讀四書五經、《古文觀止》等。其教學內容以識字習字為主,還十分重視學詩作對。
私塾的教學時數,一般因人因時而靈活掌握,可分為兩類:「短學」與「長學」。教學時間短的稱為「短學」,一般是一至三個月不等,家長對這種私塾要求不高,只求學生日後能識些字、能記賬、能寫對聯即可。而「長學」每年農歷正月半開館,到冬月才散館,其「長」的含義,一是指私塾的先生有名望,其教齡也長,二是指學生學習的時間長,學習的內容也多。
至於私塾的教學原則和方法,在蒙養教育階段,十分注重蒙童的教養教育,強調蒙童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如對蒙童的行為禮節,像著衣、叉手、作揖、行路、視聽等都有嚴格的具體規定,為我國教育的傳統。在教學方法上,先生完全採用注入式。講課時,先生正襟危坐,學生依次把書放在先生的桌上,然後侍立一旁,恭聽先生圈點口哼,講畢,命學生復述。其後學生回到自己座位上去朗讀。凡先生規定朗讀之書,學生須一律背誦。另外,私塾中體罰盛行,遇上粗心或調皮的學生,先生經常揪學生的臉皮和耳朵、打手心等。 [編輯本段]歷史變遷私塾是私家學塾的簡稱,古代很少把「私」和「塾」兩個字直接連起來使用。私塾成為一個社會常用詞彙是近代以後的事情,以示與官立或公立新式學堂的區別。古人稱私塾為學塾、教館、書房、書屋、鄉塾、家塾,等等,這些字眼都帶有幾分文雅氣或親情味。私塾學生既有兒童,也有成年人。按照施教程度,人們把私塾分成蒙館和經館兩類。蒙館的學生由兒童組成,重在識字;經館的學生以成年人為主,大多忙於舉業。根據私塾的設置情況,清末學部把私塾分為義塾、族塾、家塾和自設館。義塾帶有免費教育的性質,以出身清貧家庭的子弟作為施教對象。族塾依靠族產支撐,屬於宗族內部辦學。族塾往往設在宗祠內,不招收外姓兒童。富家大戶聘請名師宿儒在家專門教授自己的子女,這種私塾稱為家塾。自設館是塾師自行設館招生的私塾,不拘姓氏。過去,私塾多為蒙學程度,以自設館為最多。塾師文化水平懸殊,他們當中既有像蒲松齡、鄭板橋那樣的文化名人,也有不少粗通文墨的腐儒。
作為中國固有的民間辦學形式,私塾有悠久的歷史。人們一般都認為孔子在家鄉曲阜開辦的私學即是私塾,孔子是第一個有名的大塾師。
追根溯源,私塾是從更早的塾發展過來的。西周時期,塾只是鄉學中的一種形式。《學記》追述西周的學制說:「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當時,學在官府,官師合一,塾的主持人是年老告歸的官員,負責在地方推行教化。
最早關於塾的記載不是出自《尚書》,而是出自商代甲骨文。據裘錫圭先生考證,在殷墟出土的卜辭中,有多處提到了塾。塾在卜辭中作「孰」,兩個字旁為上下結構。不過,商代的塾不是教育兒童的場所,而是宮門側之堂。塾是怎麼得名的?清人顧震福的解釋是:「臣朝君至門外,當就舍更詳熟所應對之事。塾之言熟也,是塾本以熟思得名。」(《隸經雜箸》甲編卷下)
先秦時期,孔子只是諸子中的一子,儒家思想沒有被作為治國的工具使用。隨著社會形勢的變化,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文教政策,儒家思想被封建帝王定為一尊,變成了重要的社會統治資源。以傳遞儒家文化為己任的私塾從此在社會上站住了腳跟,雖歷經戰亂而綿延不絕。隋唐時期,科舉制度的出現推動了私塾的發展。當時,科舉考試主要是圍繞儒家經典「五經」展開的。明清科舉考試的重心向「四書」傾斜,而「四書」同樣屬於儒家經典的范圍。此外,宋明理學家注重對兒童進行倫理教育,並制訂鄉規民約,推行社會教化活動。宋明理學的興起,促成了族塾義學的興盛。歷代帝王都把教育兒童看成是家長自己的責任,對蒙學只是略加提倡、引導而已。官府從不幹預私塾辦學,任憑私塾在民間自由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沒有中斷,長期扮演強勢文化的角色,兼之私塾教育的政治、經濟基礎在古代少有變動,多種因素決定了古代私塾辦學的面貌變化不大。《三字經》、《百家姓》、《千字文》成書於不同朝代(南宋、五代、南朝),它們在流傳的過程中逐漸得到社會的認可,成為明清兩代最常見的兒童識字用書。《論語》、《孟子》屬於經典讀物,這時,也變成蒙學教材的一部分。私塾歷來實行個別教學,塾師根據不同人的學習基礎、接受能力安排課業,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私塾對學生背書的要求特別高,讀書是私塾學生的主要活動。清代,杭州城內著名的宗文義塾在條規中要求學生:「每日讀生書,朗讀百遍。」
對於文化的傳遞、人才的培養,私塾在古代曾經做出過貢獻,它適應了古代社會的需要。但是,到了近代,私塾與社會發展的要求出現了距離,因此,私塾受到社會的質疑。提倡新教育的人指責私塾不開設算術、歷史、地理、格致,知識覆蓋面過窄;教材長期不變,知識老化問題嚴重。顯然,中國要想擺脫被動挨打的局面,不能不發展近代新教育。
1901年,清廷下興學詔,鼓勵地方興學。1903年,「癸卯學制」頒布推行。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為興學讓路。教育發展離不開經濟基礎。中國近代工商業非常稚嫩,小農經濟無力為普及近代初等教育提供充足的經費,經濟滯後制約了近代小學的發展。新中國成立前,兒童在小學的就讀率大致為20%。另一方面,社會上還有大量私塾存在。把私塾與小學問題結合起來考慮,有人發現,轉化私塾可以作為發展近代初等教育的生長點。1906年,學部向各省轉發了江蘇士紳提供的《私塾改良會章程》,支持民間組織私塾改良會。1910年,學部頒布《改良私塾章程》,鼓勵勸學所對私塾進行改良,調整私塾的課程、教材、教法,促使私塾向近代小學靠攏。20世紀前半期,受政府更迭的影響,近代私塾改良活動時斷時續。從全國范圍看,大致出現了三次私塾改良高潮:1905~1911年,1915~1920年,1930~1937年。在這幾段時間里,地方教育行政機構加強對私塾的管理,勸導或者逼迫塾師調整辦學方式。
經館受廢科舉的直接沖擊,紛紛停閉。時間不長,社會上很少再有經館,剩下的幾乎都屬於蒙館。清末民初,義塾、族塾或者改辦小學,或者停辦。開辦家塾屬於家庭內部事務,地方政府不便過問。自設館是最普通的私塾,自然就成了私塾改良的主要對象。據教育部不完全統計,1935年底,全國有私塾101027所,已改良者35394所,未改良者65633所。經過改良的私塾稱為改良私塾,辦學介於新舊之間,是從傳統私塾向近代小學過渡的教育機構。1915年,商務印書館為改良私塾設計了一個課程表,其中有修身、國文、算術、讀經、體操、游戲。國文、讀經採取復式教學形式,其他課則私塾學生合上。1936年,杭州市政府教育科對全市私塾進行常識抽考,發現各塾平時對於常識課都不甚注意。其實,近代的改良私塾大多停留在這樣的辦學水平上:都開國文(後改為國語)課,不少加授算術;部分採用小學教科書,但沒有完全放棄傳統蒙學教材。國文、算術需要塾師加以講解,改良私塾為此添置了黑板、粉筆。
私塾改良遇到一定的社會阻力,本身也有需要檢點的地方:對私塾辦學的特殊性缺乏考慮。私塾改良收效不大,農村的私塾還是以舊式私塾居多,鮮有改良者。每當私塾改良活動處於低谷,地方教育行政機構放鬆了對私塾的管理時,社會上就會冒出一批私塾來。在軍閥混戰的20年代以及抗戰期間,新開辦的私塾比較多。中國古代有私人辦學的傳統,崇尚文化知識。遇到戰亂,官學受到沖擊,私學便趁機填補官學被破壞所造成的教育真空。這一模式在近代仍然適用,具體表現為私塾的反彈。
新中國成立前夕,共產黨在解放區實行土地改革政策,一些私塾的學董因為土地被充公而喪失了聘請塾師的能力。同時,隨著對塾師的思想改造工作的進一步深入,部分塾師感到不再適合設館謀生,便另圖他業。1949年夏秋間,江蘇省儀征縣對私塾的處理辦法有:1.分區舉行塾師甄別試驗,合格者發給設塾准許證,不合格者勸其轉業。2.組織塾師學習。3.組織少數塾師參加冬學研究會和冬學工作,成績優良的幫助轉為公辦小學教師。這一年,儀征縣有41名塾師轉業,主要是回家務農。然而,受戰爭的影響,不少地方政府無暇顧及整頓私塾的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有些縣還有私塾存在,多者達數百所;有些縣私塾所剩無幾,甚至已經完全消失了。教育部根據《共同綱領》的文教政策,把私塾視為一種私立學校,當成了改造的對象。1949年12月,錢俊瑞副部長在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指示:「對中國人辦的私立學校,一般採取保護維持、加強領導、逐步改造的方針。」(《中國教育年鑒(49—81)》)逐步改造和突擊消滅的精神是不同的,私塾暫時沒有被完全取消。1952年9月,教育部指示各地接辦私立中小學:「為了進一步鞏固與發展人民教育事業,以適應今後國家建設需要,本部已決定自1952年下半年至1954年,將全國私立中小學全部由政府接辦,改為公立。」(同上)隨後,私塾有的被並入小學,有的主動關門。到了50年代後期,私塾基本上在社會上絕跡了。
1964年9月,北京一處偷偷辦學的私塾,被公安機關發現後取締。私塾的主持人當時被定性為「非法開辦私塾,宣揚封建禮教」。
改革開放後,中國傳統文化開始復甦。80年代初,湖南平江的農村悄然出現了私塾。老塾師朱執中在家中重操舊業,教授鄉人讀「四書五經」。朱執中讓學生讀老書、習詩文、練書法,教學因人而異,注重背誦和體悟,這些做法都沒有超出傳統私塾的范圍。不過,朱執中不再體罰學生,比老私塾前進了一步。
近年來,伴隨著「國學熱」、「讀經熱」的升溫,私塾補習班在社會上應時而生。2005年10月,張志義在蘇州開設「菊齋私塾」,刻意追求古典情調。塾師身穿儒士長衫,室內懸掛孔子畫像,兒童作揖打躬學習古代禮儀。張志義向學生講授《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四書」、《易經》、《老子》、《莊子》以及詩詞韻文,中間穿插講授古樂、書畫、茶道。張志義是一個國學愛好者,「菊齋私塾」的辦學宗旨是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它與傳統私塾的精神是一致的,盡管具體表現形式有所不同。
私塾重返教育舞台,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人們把近年來社會上出現的私塾叫現代私塾,即現代社會中的私塾。現代私塾在小學教育的縫隙中產生,它試圖補充小學教育的不足,利用了社會對傳統文化的好奇心。不過,新舊教育觀念的跨度太大,而且,現代私塾還要承受來自地方教育行政部門的壓力。這些因素都制約著現代私塾的發展。
7. 南昌市站前路小學到底有幾個校區啊
只有一個校區。位於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62號。
江西省南昌市站前路小內學創建於1965年,位容於南昌火車站旁,是南昌市一所知名小學,建校半個世紀以來獲得過眾多的榮譽,同時也為全國中小學基礎教育課改革示範學校。
近幾年,學校更是進入了快車道發展的黃金時期,在省市乃至全國基礎教育中引起了人們廣泛的關注,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激起了朵朵浪花,先後接待了國家教改專家組、全省教委主任講習班、全省骨幹教師培訓班全市校長培訓班的觀摩。
校徽:
校徽的色彩富有和諧美,由中國紅和乳白兩種顏色構成,校徽的線條富有靈動美;圓圓的校徽彷彿綠色的生命世界,象徵著站小全體師生意氣風發,追求卓越,站小的教育事業朝氣蓬勃,蒸蒸日上!
辦學方針:以德立校、依法治校、合作理校、科研興校 。
教育理念:文化育人、微笑育人、環境育人、和諧育人。
榮譽:
「全國紅旗大隊」、「全國少先隊社會實踐教育活動組織獎」、「全國'雙合格'家庭教育優秀(示範)學校」、「全國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全國師資培訓工作先進單位」等。
8. 台灣的學校稱謂是什麼為什麼叫什麼國中
民國五十六年,國民政府於台實施土地改革已經頗有成效。基於為了根本消除惡性補習的病根以及實現三民主義模範省的教育建設,保證「耕者有其田」與「平均地權」的成果能長久保留 ;因此,於同年的六月二十七日在總統府的國父紀念月會上,蔣介石發表了加速推動九年國民教育的訓示。而除了以上的目的,實施九年國教亦有其戰略目的,在閻振興的回憶中,他指出:「蔣公欲求富國強兵,非從教育著手不為功。時值以阿戰爭之後,其勝負之數,完全系於國民所受教育程度之高低,能不令人警惕。因之,我國國民教育年限之延長,幾有刻不容緩之勢…」 ;而在黃傑的回憶中,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是為了要讓「惡性補習」成為歷史名詞,讓國小畢業學生一律免試進入國中就學,按社區分發就讀。
蔣介石於〈教育革新的注意事項演講稿〉上指出:「此次國民教育的延長,不僅須視為國民教育水準之提高與擴充,而尤應視為整個教育重建與革新之起點…」 ,因此。九年國教的推行就是要使教育成為生動活潑的教育,使此際遇成為知恥知病、求新求行之張本。以抿除舊有教育政策被人譏為「靜態的教育」的觀念。而教育部制定九年國民教育所依據的為國父孫中山所 制定的三民主義—倫理、民主、科學的教育思想,最根本的目的為實現國父民生主義的理想大計。
在隔年,九年國教實施的第一年,蔣介石在〈對國民教育九年至開始實施及國民中學開學典禮訓詞〉中提到:「此一國民教育之延長,不徒為國民教育水準之提高,實亦為整個教育教育革新的開端,特別是復興中華文化的起點…」。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求提高知識,而是要提高公德,已造成現代國民的品格;故其先著,乃在求公德的實踐,知能的發揮,群己的辨別。
三、 九年國教政策的實施准則:
九年國民教育的推行分為國民小學以及國民中學兩個階段 ,將原本的國民學校改稱為國民小學;原本的初中,改稱為國民中學 ......
主旨: 戰後教育政策的制定--以九年國民教育政策為例
姓名: 善弘
日期: 14:49:45 6/11/103
內容:
國立東華大學 歷史學系
指導老師:陳進金
題目:戰後教育政策之形成—以「九年國民教育政策」為例
一、 前言:
戰後國民政府遷台後,基於地方自治制度的成功推行,整體的社會經濟發展皆大有成長。因此當時實施的六年義務教育已經有感不足;在民國五十六年的國父紀念月會上,已故總統蔣介石就提出加速推行九年義務教育的計畫。所謂:「教育為百年大計」,透過九年國民教育的推行,不但能穩定國民政府遷台以來的政治情勢,更能透過教育進一步教育人民,以達到國家現代化的目標。近年來教育部積極推動教育改革,可視為對舊有教育制度的重新審查及調整,尤其「九年一貫教育政策」更是打破九年國教施行逾三十四年來「六三」學制的年級區隔;教科書開放以審定製取代國編本後,對於國民教育的教育內容多有所改變。基於此,研究九年國民教育便是對當前的教育制度推行的加以回顧,並可藉此歸納出教育政策沿革的方向,掌握台灣教育實施的來龍去脈。本文僅就一、前言,二、九年國民教育政策形成的時空背景,三、九年國民教育政策的實施准則,四、九年國民教育政策的實施過程以及五、結語五個部分來探討此影響台灣逾三十數載教育政策的形成。
二、 九年國教政策推行的時空背景:
台灣光復後,大陸地區淪陷,為適應社會環境之實際需要,教育上已經有所調整。然而施行已久的學制都沒有改變,流弊所及,已經導致社會的混亂,因此有識之士分提出了要改革學制的主張。對於國民義務教育亦提出了改革建議,例如:蔣建白便主張延長受教年限,他認為:「我國義務教育年限六年,目前已落人後,故准備延長九年,實為必要…」 。陳果夫則認為:「國民教育是建立國民基礎的教育,人人必受,時間四年或六年」, 蔣夢麟則認為:「當時的中小學教育多側重升學,事實上不能升學的學生反而居多」,因此主張改革學制。 常道直認為:「…中等教育開始之年齡較歐洲多數國家要晚二年,故畢業程度不能與之相比…」,因此主張改革學制。 而朱繪森則是以(一)世界潮流的趨勢。(二)我國國情的需要。(三)蔣中正先生的高瞻遠矚。三個方面來分析實施九年國民教育的背景,於第一點,他指出二戰後,世界各國競相延長國民義務教育年限。各國之所以相繼延長國民義務教育之年限,乃欲藉由國民教育之實施,達成國民之民族化、生活化、政治化、經濟化、社會化之教育目標。第二點方面,他指出至民國五十六年,我國國民小學學齡兒童之就學率已經高達百分之九十七點五二。依照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議定原則,凡是學齡兒童就學率達百分之七十以上之國家,即須考慮延長義務年限,因此,我國延長義務教育之年限是相當成熟的。第三點方面,由於金門地區於民國五十二年接受蔣總統的指示試行九年至國民教育成效頗佳 。遂之,全國起而加速推行九年義務教育的施行。
再者,民國五十六年,國民政府於台實施土地改革已經頗有成效。基於為了根本消除惡性補習的病根以及實現三民主義模範省的教育建設,保證「耕者有其田」與「平均地權」的成果能長久保留 ;因此,於同年的六月二十七日在總統府的國父紀念月會上,蔣介石發表了加速推動九年國民教育的訓示。而除了以上的目的,實施九年國教亦有其戰略目的,在閻振興的回憶中,他指出:「蔣公欲求富國強兵,非從教育著手不為功。時值以阿戰爭之後,其勝負之數,完全系於國民所受教育程度之高低,能不令人警惕。因之,我國國民教育年限之延長,幾有刻不容緩之勢…」 ;而在黃傑的回憶中,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是為了要讓「惡性補習」成為歷史名詞,讓國小畢業學生一律免試進入國中就學,按社區分發就讀。
蔣介石於〈教育革新的注意事項演講稿〉上指出:「此次國民教育的延長,不僅須視為國民教育水準之提高與擴充,而尤應視為整個教育重建與革新之起點…」 ,因此。九年國教的推行就是要使教育成為生動活潑的教育,使此際遇成為知恥知病、求新求行之張本。以抿除舊有教育政策被人譏為「靜態的教育」的觀念。而教育部制定九年國民教育所依據的為國父孫中山所 制定的三民主義—倫理、民主、科學的教育思想,最根本的目的為實現國父民生主義的理想大計。
在隔年,九年國教實施的第一年,蔣介石在〈對國民教育九年至開始實施及國民中學開學典禮訓詞〉中提到:「此一國民教育之延長,不徒為國民教育水準之提高,實亦為整個教育教育革新的開端,特別是復興中華文化的起點…」。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要求提高知識,而是要提高公德,已造成現代國民的品格;故其先著,乃在求公德的實踐,知能的發揮,群己的辨別。
三、 九年國教政策的實施准則:
九年國民教育的推行分為國民小學以及國民中學兩個階段 ,將原本的國民學校改稱為國民小學;原本的初中,改稱為國民中學 ;而其課程是採取九年一貫的精神 。兩個階段所重視的教育准則、目標並不相同,茲於下概述:
(一) 國民小學教育:
國民小學教育應以倫理教育、生活教育為主,使其知食、衣、住、行如何合於禮義廉恥,以培養國民的良好禮儀;並以培育身心為第一,以維護學生之身心正常與健康。 國民小學的主要職能,在於統一民族文化,使全國國民具備共同的語言、文字、道德標准、建國理想,以期能一心一德,共同致力於三民主義新中國的建設。 國民小學的課程編訂,采六年一貫制,不再分為初級四年,以免重復。國民小學的教育目標,在於「國民道德的培養,身心健康的訓練,並授以生活必須的基本知識技能,而以發展健全人格,培育健全國民為實施中心」。
(二) 國民中學教育:
國民中學接受國民小學畢業生,其教育目標在於「繼續國民小學之基本教育,發展青年身心,陶融公民道德,灌輸民族文化,培育科學精神,實施職業陶冶,充實生活技能,以奠定其學習專業技能或繼續升學之基礎,並養成中擁愛國之健全國民」。 國民中學教育以思想教育、人格教育與職業教育為主,以啟發其立志向上、愛國自強之精神,並強調對國民之基本知識、民族文化之淵源,以及自由及法治、處世與接物之分際,職業技能與一般事務管理之學習,使其認識責任與義務,並能實踐不欺不妄之准則。 而對於國民教育後半段的惡性補習,應該事先預防,不再使補習惡風再次復燃。由上可見,國民中學之教育其實是注重職業技能的培育。早在民國十七年〈中國教育之改造報告書〉即認為:「我國之中等教育應重視職業教育…」。 當時由於初中的容量不足,助長國校的惡性補習風氣。普通中學課程專為升學而設,缺乏實用知識,不能升學者無一技之長,就業困難;而工職教育畢業生人數過少,根本無法適應工業發展的需求。 例如:黃傑在其回憶中便曾以民國五十五年美國雷士頓將軍來台創立電子公司,卻苦於員工知識水準不足,招不齊員工的窘境為例,說明當時職業教育訓練實為相當缺乏,阻礙到台灣的工業發展。 而國民中學的課程則是以民主化、生活化、綜合化、活動化、個別化為目標 。
四、 九年國民教育政策的實施過程。
九年國民教育政策經過蔣總統於國父紀念月會上的唱議後,隨即昭見教育部長閻振興、台灣省政府主席黃傑、台灣省教育廳長潘振球及台北市教育局長劉先雲,指示籌辦九年國民教育的有關事宜 。以下就從中央、省市兩方面的來探討九年國民教育政策的規劃實施過程。
(一) 中央方面:
民國五十六年七月六日,教育部部長潘振球,在行政院第一零二六次會議中,報告奉蔣總統指示自五十七年度起義務教育延長為九年。經政務委員陳雪屏研議後,成立了九年義務教育義務小組,負責籌畫一切。教育部也成立策劃小組,由次長鄧傳凱負責主持,積極進行實施方案的草擬工作 。七月十四日,教育部策劃小組即提出了「九年義務教育實施綱要草案」。七月十五日,行政院第一次小組會議,決議由教育部提出工作進度表,由財政部著急審核經費預算。此工作進度表共分(一)行政工作。(二)修訂法令。(三)修訂學制課程。(四)師資培養及供應。(五)督導工作。(六)研究工作。六個部分來進行九年國民教育工作的推行。同年八月三日,行政院第一零三零次會議上,就通過了「九年國民教育實施綱要草案」,決定製定「九年國民教育實施條例」。八月十五日行政院頒布了「九年國民教育實施綱要」,作為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政策的法源依據。至此,中央方面對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政策已經掌握初步的方向。
(二) 省市分面:
九年國民教育政策在省市方面的實施籌畫可以分台灣省以及台北市兩部分來探討。
首先,於台灣省的規劃工作部分。省政府主席在接奉蔣總統的指示後,即命教育廳、財政廳等有關單位著手籌畫,並與中央專案小組密切聯系。隨後省政府將為實施志願就學方案所設的「策劃委員會」改為「台灣省九年國民教育推行委員會」,由黃傑任主任委員,另聘省政府委員譚岳泉、秘書長徐鼐、主計處長劉紹志、省議會長謝東閔等十五人為委員,而以教育廳長潘振球為執行秘書 。此外,各縣市並成立推行委員會,負責各縣市九年國民教育教育的籌畫准備事宜。五十六年九月四日,省政府轉頒中央所訂的「九年國民教育實施綱要」,同時頒布台灣省各項實施要點。隨後訂頒「各縣市擬訂九年國民教育計畫內容大綱」、「各縣市擬定九年國民教育計畫疑義之說明事項」等,以利各縣市推動作業。在五十六年十一月十九日,台灣省國民教育推行委員會召開了第一次會議,審議、核定各縣市所擬定的各項計畫。五十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召開第二次會議。五十七年七月二日,又召開第三次會議。在此三次會議中,已經將台灣省地區實施九年國民教育政策的各項工作,做了嚴密的規劃。省政府並頒布「辦理九年教育准備工作進度表」,計分(一)劃分學區。(二)增設班級及增設學校。(三)輔導私立學校。(四)省辦公中,縣市辦初中。(五)省接辦縣市立職業學校。(六)師資訓練。(七)齊一初中水準。(八)初中校長甄選儲訓。(九)調整縣市教育行政機構及增加編制。(十)技藝訓練計畫。(十一)行政人員訓練。(十二)經費籌措計畫…等部份,來進行九年國民教育政策的籌畫。
在台北市部分。台北市由於在民國五十六年七月改制為直轄市,因此在推行九年國民教育政策的工作上與省政府是分開的,其中推行的困難度亦相對的提高。在當時出任第一任台北市教育局長劉先雲的回憶中,他指出當時市府推行九年國民教育的困難處,他說:「它(台北市)既要秉承中央的指示負責規劃之責,同時也要負執行之責,這就比較困難了…,好在台北市的幅員不大…」 。北市改制後,便由劉先雲出任了直轄市教育局的首任局長,並奉命於五十七年度開始,籌備九年國民教育。劉先雲到職後隨即成立「台北市九年國民教育推行委員會」,由市長高玉樹兼任主任委員。而市教育局為了使辦理九年國民教育的准備工作能夠盡善盡美,特別成立「實施國民九年教育研究輔導委員會」,以便集思廣益 。台北市亦訂定九年民教育的准備工作進度表,分(一)組織及計畫。(二)劃分學區。(三)增班級級及增設學校。(四)輔導私立學校。(五)國民中學入學人數調查及實施。(六)國民中學校長、教員之儲備及任用。(七)師資訓練。(八)其一國民中學水準…等八個部分, 依次堆行九年國民教育政策。
五、 結語。
九年國民教育施行至今已逾三十周年,三十幾年來的實施奠定了台灣國民教育的發展。而此政策可說是戰後國民政府撤台後所實施影響規模最大的教育政策。在閱讀過相關的書籍及資料後,得到幾點感想。第一、九年國民教育的推行,皆是以服膺國父所訂定的三民主義為依據,而以反攻復國為實施此政策的最高目標,可見當時台灣與中國所處的局勢是相當敵對的;如今,兩岸關系以不復過去緊張,然而國民教育所依據的法源及政策卻如同三十年前一樣,多已不合時宜,早日加以調整、革新實為今日推行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標。第二、很難想像一個影響全國的百年大計政策,能夠在蔣總統的面命指示下,迅速的在提出計畫後的第二年即施行於全國。或許一方面是基於全國皆有感於義務教育年限太短因而眾志成城積極推動此教育政策的產生。但一方面卻使我不禁會將此迅速之成效將目前所推行的「九年一貫教育政策」加以比較;九年國民教育政策在推行的過程中,反對的聲浪鮮少出現,而且中央與地方之間的分工良好,效率亦高。民眾之間的支持聲不疑於耳;然而,現今的九年一貫政策卻是被批評的一文不值,地方上民怨不斷,似乎沒有達到教育革新、改良舊有教育制度的目標。每當一遇問題,中央與地方便互相推卸責任,撇清關系;實是令人汗顏之處。九年國民教育帶給人民的是一個更美好的未來願景,人民知道經過九年的義務延長教育,將可以學習到更多的實用知識、技能。因此,在全民的共識下,九年國民教育政策很快的就付諸實行。反觀今日的教育改革,教育當局並沒有提出任何美好的願景給人民,朝令夕改的現象不斷出現,令人質疑教育當局是將「教育」視為兒戲,決策太過草率了,此點是值得深思之處。
9. 長春52中學是公辦的還是私立得
長春52中學是公辦的。
長春市第52中學位於吉林省長春市,由東、西和洋浦三個校區組成,是一個集初中、小學為一體的九年一貫制花園式學校,是1995年經省政府批準的長春市18所辦學體制改革試點校之一。
截止2019年8月,該校佔地面積4.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8萬平方米。各式教學樓、操場、運動場、各類場館設施現代化程度堪稱全國一流。中學現有58個班,小學42個班(含學前班6個),學生總數5300人,教師390人。
(9)私立朝潮小學校擴展閱讀:
52中學舉辦「書寫規范漢字營造書香校園」硬筆書法大賽
為傳承並弘揚這一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提高廣大同學對於規范書寫的重視力度,進一步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推動學校素質教育的開展,2017年6月,長春市第五十二中學舉行了第二屆「書寫規范漢字 營造書香校園」硬筆書法大賽。
經過初賽,七年級共有100名同學晉級,八年級共有50人晉級。態度決定行為,行為養成習慣,習慣成就人生。
比賽現場,同學們正襟危坐,屏息凝神,全神貫注,用心書寫每一個筆畫、每一個漢字。他們用流動的線條書寫著詩意般的古老文化,從中國的古典藝術中孜孜不倦的吸取著甘霖。
評委組從寫字姿勢、書寫筆畫筆順和卷面整潔度三方面情況綜合評估學生的寫字水平。本著「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最終評出一、二、三等獎。獲獎作品中無不透著或規范、或嚴謹、或靈動的氣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春市第52中學
參考資料來源:長春市二道區教育局官網-52中學硬筆書法大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