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農歷和公立的區別
一、來源不同
農歷:農歷是源自於中國的傳統歷法。
公歷:公歷是源自於西內方社會的紀年方法。容
二、依據不同
農歷:農歷是以月相變化周期朔望月和回歸年的周期為依據。
公歷:公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周期為依據。
三、全年天數不同
農歷:農歷的全年天數是354或355天、383或384天。
公歷:公歷的全年天數是365或366天。
四、引用的時間不同
農歷:農歷是從上古時代開始使用的。
公歷:公歷是在辛亥革命之後從西方開始引進中國。
❷ 公立是陽歷還是陰歷
陽歷即是公歷。國際通用的歷法是以一個太陽回歸年為周期,謂之太陽歷,內簡稱為陽歷,全容球公用,故亦稱為公歷。
公歷的由來
公歷的前身是古羅馬凱撒修訂的儒略歷。根據儒略歷的規定,每4年有1個閏年,閏年為366日,其餘3年(稱為平年)各有365日。公元年數能被4除得盡的是閏年。儒略歷1年平均長365.25日,比實際公轉周期的365.2422日長11分14秒,即每400年約長3日。這樣到公元16世紀時已經積累了有10天誤差。可以明顯感覺到兩至兩分提前了。在此情況下,教皇格列高里十三世於1582年宣布改歷。先是一步到位把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為格列歷10月15日,中間跳過10天。同時修改了儒略歷置閏法則。
❸ 公元元年是怎麼來的
公元,即公歷紀元,原稱基督紀年;它以相傳的耶穌基督誕生年即公元元年作內為歷史算起。
中國正容式使用公立紀年:
1911年12月31日,孫中山當選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後,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公歷,所以便統計」的目的,建議採用世界通用的公歷(也稱陽歷)紀元,並以中華民國湖北軍政府的名義發布了《內務部關於中華民國改用陽歷的通諭》:「中華民國採用陽歷,期於一新耳目,與世界各強國共進文明,即以十一月十三日改為中華民國元年元日。」
1912年1月1日,正式開始使用陽歷紀年,稱陽歷1月1日為「新年」。
(3)公立和公元擴展閱讀:
中國公歷使用: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歷法與紀年。但是也並沒有廢除農歷,現今的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以農歷為准。
❹ 公立年是什麼意思
公歷傳自歐洲,又稱陽歷,公元,西元,以西元的稱法更為准確一些。西方人將基督的誕生年定為公元一年。
現在世界使用的所謂的「公歷」,是16世紀末期和17世紀初期,羅馬教皇格雷果里修訂了西方歷史上極其不精確的「儒略歷」,而制定和頒布的「格雷果里歷法」。這個歷法最大的特點,是完全不考慮月亮周期在太陽年中的復合運動周期情況,而是按照人的主觀數學分段的方式,把一年截分成為12個月,然後,為了調整每四年出現的一次太陽運作日和數學分段日上的差異情況,將一年主觀分成為1、3、5、7、8、10、12月為31日,4、6、9、11月為30日,2月為28日,2月為四年一次的調整日差日。特別是西歷為什麼如此這般確定「一月一日」,幾乎是沒有任何道理可言的,即使他們把基督聖誕日確立為歲首,也還是說不過去的。這就是說,現在人們使用的西歷,也就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歷,基本沒有天地人合一的任何科學內涵,只有主觀數學分段意義。即使是現在西歷中使用的七天一星期和星期天休息日,盡管是借用的東方歷法中的七星象為一個朔望區間的天文理論,但是,其內涵已經被改動成為了基督教的禮拜時間序列了,與天文現象已毫無瓜葛。所以,現在人們使用的西歷,盡管是全世界公用的,但是,其中不合理不科學的問題非常多,也不太符合計算機時代的記數需要,其數學功能比起中國歷法可以180年一循環輪換的甲子記數年法的功能差了許多。今後,這樣的西元歷法會不會被改動修正和撤換,還有待於世界歷史本身去證明。
參考資料:hjz1616
❺ 公元元年是如何確定的
它是以相傳的基督教耶穌誕生年作為歷史計算的,在中國這一年正好是西漢平帝元始元年(辛酉年)。以這一年為計,在這一年之前的就是公元前多少年,在這之後的時間稱公元多少年。
(5)公立和公元擴展閱讀:
辛酉年就是干支歷的六十甲子中的一個,大概對應的公歷年份如1921、1981、2041···(60年一周期)。公元年份,年份數除以60餘1,或年份數減2,除以10的余數是9,除以12的余數是11,自當年立春起至次年立春止的歲次內均為「辛酉年」。
農歷就是干支歷,節氣是用於指導農業生產的,干支不是以節氣劃分的,無論傳統習慣還是官方歷書皆如此(詳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編撰的《通用萬年歷》)。所謂干支紀年,也就是:干支就字面意義來說,就相當於樹乾和枝葉。
我國古代以天為主,以地為從,天和干相連叫天干,地和支相連叫地支,合起來叫天乾地支,簡稱干支。天干有十個,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個,依次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把它們按照甲子、乙丑、丙寅......(也就是天干轉六圈而地支轉五圈,正好一個循環)的順序而不重復地搭配起來,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對,叫做一甲子。我國古人用這六十對干支來表示年、月、日、時的序號,周而復始,不斷循環,這就是干支紀年法。
❻ 農歷和公歷的區別是什麼
1,出處不同:
公歷=陽歷,是世界通用的日期也就是我們平常的日期。
農歷=陰歷,是我國古代用來農耕的日期,也就是日歷下面的小字所表示的日期。
2,演算法不同:
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一周為一年所定出的歷法。
農歷是以太陰(月亮)繞地球為一個月,12個月為一年(閏年為13個月)所定出來的歷法。(以閏月調節年之四時)
(6)公立和公元擴展閱讀
農歷是在陰歷的基礎上融合陽歷成分而成的一種歷法。
陰歷是月亮歷,也叫太陰歷,是以月亮圍繞地球轉動的規律制定的。以月球繞行地球一周為一月,即以朔望月作為確定歷月的基礎。陰歷的一個月叫做「朔望月」。每月初一為朔日,十五為望日,「朔望月」是月相盈虧的平均周期。陰歷只管朔望月,不管回歸年,所以和一年四季無關。
陽歷就是太陽歷,是以地球繞太陽公轉的運動周期為基礎而制定的歷法。一年12個月,這個「月」實際上與朔望月無關,月份、日期都與太陽在黃道上的位置較好地符合,在一年中可以明顯看出四季寒暖變化的情況。
公歷,屬陽歷一種,公歷別稱公元、西歷、西元等,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歷法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以耶穌誕生之年作為紀年的開始。
公歷是一種平均太陽歷,只有回歸年,不管朔望月。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為365.2422天,這樣無論是陽歷和陰歷,都會有誤差(二者皆以365天為一年)。對陽歷而言,平均每4年便會少約1天,(0.9688,約等於1)。
而公歷解決這一問題的做法是規定每4年裡有1個閏年,將這一天加在天數最少的2月,故閏年的2月有29天。實際操作中為了方便,規定凡是能被4除盡的年份,皆為閏年。如1996,2000,2016等皆為閏年。
❼ 公元是什麼意思
公元的釋義:基督教紀元。基督教國家用以計算年代的紀元,以基督誕生為元專年(相當於屬我國西漢平帝元始元年),相當於羅馬歷的754年;基督誕生由最早使用這個紀元的迪政尼修斯.艾克希古斯(約在540年)定為羅馬歷753年12月25日,現已成為國際通用的紀年法。
(7)公立和公元擴展閱讀
辛亥革命爆發後次年(1912年),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採用公歷作為國歷,紀年方面,公元紀年法與民國紀年法並行。
1949年9月27日,經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社會上大多數國家通用的公歷和公元作為歷法與紀年。但是也並沒有廢除農歷,現今的中國傳統節日還是以農歷為准。
❽ 公立和農歷相對是哪年那月那日
將陽歷(公歷)日期換算成陰歷(農歷)日期可以用以下兩種方法:
一是查《新編萬年歷》,如查1984年6月8日是陰歷幾日?翻開萬年歷6月10日是陰歷十一,則逆推6月8日是陰歷初九。
二可以利用公式推算陰歷日期:
設:公元年數-1977(或1901)=4Q+R
則:陰歷日期=14Q+10.6(R+1)+年內日期序數-29.5n
(注:式中Q、R、n均為自然數,R<4)
例:1994年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994-1977=17=4×4+1
故:Q=4,R=1
則:5月7日的陰歷日期為:
14×4+10.6(1+1)+(31+28+31+31+7)-29.5n
=204.2- 29.5n
然後用29.5去除204.2得商數6...27.2,6即是n值,余數27即是陰歷二十七日。
❾ 公歷和農歷怎樣區別
陰歷全稱「太陰歷」或「純陰歷」。陰歷根據月亮圓缺變化的周期,即朔望月制定的,因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所以稱為「太陰歷」,簡稱「陰歷」。陰歷產生的確切日期已難確定,但根據甲骨文中的一頁甲骨歷來判斷,陰歷大約在殷代已相當普及。
陰歷的主要特點是:歷月的長短依據天象即月相來確定,大月30日,小月29日,歷月的平均值大致與朔望月平均長度29。5306日相等。年的長短則只是歷月的整數倍,而與回歸年無關。因此,陰歷的月份也與四季寒暑無關。陰歷的日期表示著一定的月相,即初一是朔,即新月;十五、十六或十七是滿月,即望;初七、初八是上弦月;二十二、二十三是下弦月等,這對古人憑借月相判斷日期是很方便的。而月相的變化又是人們最容易看見的天象,因此,各國的歷法大都先有陰歷後有陽歷。但是,由於陰歷與回歸年無關,因此,就與農業生產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不協調,後來便逐漸被淘汰。現今除了幾個伊斯蘭教國家,因宗教上的原因仍然使用一種稱為「回歷」的陰歷以外,其他國家已經廢棄不用。
此外,1912年我國採用「公歷」安排月日後,人們就把公歷稱為「陽歷」,而把同時並存於民間的傳統的「夏歷」通俗地稱之為「陰歷」。
陽歷,亦稱公歷、太陽歷、新歷、西歷,也稱格里高利歷。它是1582年,由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實行的歷法。從這一年後,陽歷代替了公元前42年由羅馬皇帝朱里·愷撒所實行的「儒略歷」(舊歷)。陽歷是以地球環繞太陽一周的時間算作一年。它的長度為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時四十八分四十六秒。由於它不是整數,為了把長短拉平,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六天,稱為「閏年」;有的年份是三百六十五天,稱為「平年」。這種歷法在每一萬年中約錯三天,比舊的「儒略歷」每四百年就錯三天。
由於這種歷法是根據地球與太陽距離的位置而定,所以它的「二十四節氣」是固定的:上半年的節氣多在每月的6日、21日,下半年多在每月的8日、23日,即使相差也不過一兩天。
西洋歷法是明朝萬曆八年(1580年),由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傳進中國的。利瑪竇的「泰西歷法」當屬「儒略歷」。太平天國實行的「天歷」,對中國的陰歷起了革命,它採用了陽歷,但對它也有所改訂。「天歷」中有中國原有的「干支」,也有陽歷的「禮拜」(星期),可謂陰陽合歷。「天歷」在中國歷法上說來,是一個具有革命精神的特殊歷法。辛亥革命後,從1912年元旦起,採用中華民國紀年和陽歷。1949年9月27日,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決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公元」。從此,我國也採用了公元紀年的歷法
❿ 公歷年份是什麼意思
就是通過國際通行的紀年方法所得的年份。
公元,即公歷紀元,原稱基督紀元,又稱西歷或西元,一種源自於西方社會的紀年方法。是由義大利醫生兼哲學家Aloysius Lilius對儒略歷加以改革而製成的一種歷法——格里歷。1582年,時任羅馬教皇的格列高利十三世予以批准頒行。
現行西歷即格里歷,又譯國瑞歷、額我略歷、格列高利歷、格里高利歷,稱西元。現今世界上各國通用的公歷,是根據古羅馬的「儒略歷」改編而成的。天文學上把地球繞太陽從春分點回到春分點的時間,稱為一個回歸年,其長度是365.2422平太陽日。
(10)公立和公元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歷法、紀年採用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西元紀年,但仍然並用我國傳統農歷,這是1949年9月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協商決定的。會上,大家一致認為,應採用現代世界大多數國家公用的紀年制度,即用西元為新中國的紀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四項決議的第二項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紀年採用西元」。
世界各國關於紀年的方法有很多,還有干支紀年法、道教歷法、帝王年號紀年法、天文紀年法、歷史紀年法等。另外,還有佛教紀年、伊斯蘭教紀年、猶太教紀年、日本紀年、希臘紀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