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春夏秋冬是幾月到幾月
在北半球,一般來說每年的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
在天文上,季節劃分是以地球圍繞太陽公轉軌道上位置確定的。當地球在一年中不同的時候,處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時,地球上各個地方受到的太陽光照是不一樣的,接收到太陽的熱量不同,產生季節的變化和冷熱的差異。地球上的四季不僅是溫度的周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周期性變化。
從秋分經冬至到春分,北半球處於冬半年,南半球處於夏半年。在此期間,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都同上述情況相反。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從夏至經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極晝帶逐漸縮小;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極夜帶逐漸縮小。北回歸線以北太陽高度一直在減小,南回歸線以南則在增大。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出升方向由東北變為東南,降落方向由西北變為西南。秋分日由正東升起,正西降落。
從冬至經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上述情況相反。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的方向由東南變為東北,降落方向由西南變為西北。
從冬至到春分和從夏至到秋分,全球各地晝長都向平均值(12小時)接近,極晝、極夜的范圍都逐漸縮小。北回歸線以北和南回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方向逐漸接近正東,降落方向接近於正西。
㈡ 春夏秋冬各是幾月
我國的春夏秋冬是按照二十四節氣來劃分的。
1、春季:立春2月3——5日 開始,穀雨4月19——21日 結束。
2、夏季:立夏5月5——7日 開始,大暑7月22——24日 結束。
3、秋季:8月7——9日開始,霜降10月23——24日結束。
4、立冬11月7——8日開始,大寒1月20——21日 結束。
(2)秋分公立幾月擴展閱讀:
二十四節氣的軀體劃分:
1、春季:
2月3--5日交節 [立春(節氣),黃經315度];
2月18--20日交節[雨水(中氣),黃經330度];
3月5--7日交節 [驚蟄(節氣),黃經345度];
3月20--22日交節[春分(中氣),黃經 0 度];
4月4--6日交節 [清明(節氣),黃經15度 ];
4月19--21日交節[穀雨(中氣),黃經30 度];
2、夏季:
5月5--7日交節 [立夏(節氣),黃經45度 ];
5月20--22日交節[小滿(中氣),黃經60 度];
6月5--7日交節 [芒種(節氣),黃經75度 ];
6月21--22日交節[夏至(中氣),黃經90 度];
7月6--8日交節 [小暑(節氣),黃經105度];
7月22--24日交節[大暑(中氣),黃經120度];
3、秋季:
8月7--9日交節 [立秋(節氣),黃經135度];
8月22--24日交節[處暑(中氣),黃經150度];
9月7--9日交節 [白露(節氣),黃經165度];
9月22--24日交節[秋分(中氣),黃經180度];
10月8--9日交節 [寒露(節氣),黃經195度];
10月23--24日交節[霜降(中氣),黃經210度];
4、冬季:
11月7--8日交節 [立冬(節氣),黃經225度];
11月22--23日交節[小雪(中氣),黃經240度];
12月6--8日交節 [大雪(節氣),黃經255度];
12月21--23日交節[冬至(中氣),黃經270度];
1月5--7日交節 [小寒(節氣),黃經285度];
1月20--21日交節 [大寒(中氣),黃經300度]。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四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春夏秋冬
㈢ 秋天的季節是哪幾個月份
從氣象意義上劃分,北溫帶的秋季在8月23日(處暑)~11月20日(小雪);南溫帶的秋季在2月19日(北半球雨水)~5月21日(北半球小滿)。
秋季是收獲的季節,很多植物在秋季成熟。在北半球亞熱帶地區,相對於夏季,秋季的氣溫明顯下降。隨著氣溫的下降,許多落葉多年生植物的葉子會漸漸變色、枯萎、飄落,只留下枝幹度過冬天。而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將會步入它們生命的終結,整個枯萎至死去。
進入秋季,太陽高度角漸低,溫度漸降;秋風送爽、炎暑頓消、碩果滿枝、田野金黃。
(3)秋分公立幾月擴展閱讀:
從春分經夏至到秋分,北半球處於夏半年,南半球處於冬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處於極晝,南極處於極夜;北回歸線以北的太陽高度始終大於平均值,南回歸線以南則小於平均值。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均升起於正東方,降落於正西方。
從秋分經冬至到春分,北半球處於冬半年,南半球處於夏半年。在此期間,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都同上述情況相反。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從夏至經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極晝帶逐漸縮小;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極夜帶逐漸縮小。北回歸線以北太陽高度一直在減小,南回歸線以南則在增大。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出升方向由東北變為東南,降落方向由西北變為西南。秋分日由正東升起,正西降落。
從冬至經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上述情況相反。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的方向由東南變為東北,降落方向由西南變為西北。
從冬至到春分和從夏至到秋分,全球各地晝長都向平均值(12小時)接近,極晝、極夜的范圍都逐漸縮小。北回歸線以北和南回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方向逐漸接近正東,降落方向接近於正西。
從春分到夏至和從秋分到冬至,全球各地晝夜長短都在向極值變化,極晝、極夜的范圍都逐漸擴大。北回歸線以北和南回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也趨向極值。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落的方向,分別向東北、東南和西北、西南移動。
由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較復雜,所佔篇幅較多,我們沒有充分地說明,讀者自行總結出規律來也是不難做到的。在分析的時候,最好能分成幾個階段來進行。
例如,在北半球,可以從春分到太陽直射該地算做一個階段,再到夏至為第二個階段,夏至以後到再次太陽直射為第三個階段,以後可以把到冬至作為下一個階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後一個階段,太陽完成了一次回歸運動。
每個階段晝夜長短、太陽高度、太陽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時太陽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時,太陽在正午時位於天頂以北,冬至時則在天頂以南),等等,都有較大的變化。
㈣ 秋分日的時間是什麼時候
秋分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陽歷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氣版候由這一節氣權起開始入秋。這一天24小時晝夜均分,各12小時,全球無極晝極夜現象。
秋分之後,北極附近極夜范圍漸大,南極附近極晝范圍漸大。
㈤ 2016年秋分是幾月初幾北京時間幾點幾分交節
2016年秋分是農歷八月二十二,北京時間是2016年9月22日22點21,05分。
㈥ 秋分時節是什麼時候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公歷9月專22~24日。秋分這屬天太陽到達黃經180°(秋分點),幾乎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各地晝夜等長(不考慮大氣對太陽光的折射與晨昏蒙影)。古時有「春祭日,秋祭月」的民俗活動,秋分曾是傳統的「祭月節」(中秋節),中秋節由秋夕祭月演變而來。[1]
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繼續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開始晝短夜長,即一天之內白晝開始短於黑夜;南半球相反。故秋分也稱降分。而在南北兩極,秋分這一天,太陽整日都在地平線上。此後,隨著太陽直射點的繼續南移,北極附近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夜,范圍逐漸擴大再縮小;南極附近開始為期6個月的極晝,范圍逐漸擴大再縮小。
㈦ 四季都分別是哪幾個月份劃分
在我國,一般是以3~5月為春季,6~8月算為夏季,9~11月算為秋季,12~2月算為冬季,這就是現在人們習慣概念上的四季。
天文四季純脆是從天文因素考慮的,它忽略了大氣環流和下墊面性質等重要因素,故劃分的四季與實際的氣候季節變化不怎麼符合。
因此,物候學家們根據氣溫、降水等與農作物生長有密切關系的氣象要素的分布狀況為依據來進行四季劃會,其標准為,以五天滑動平均氣溫低於10℃作為冬季,10~22℃的作為春季或秋季,高於22℃的作為夏季。
這種以氣象要素為依據劃分的四季,被叫做氣候四季。
雖然氣候四季比起天文四季更接近四季的實際氣候,但因我國幅員遼闊地形復雜,所以,若要作全國性的氣候四季劃分是十分困難的,而且一般人們也不容易直觀接受。
為了使天文四季和氣候能夠大致相吻合,所以又出現了天文四季與氣候四季相結合的四季劃分法,它把天文因素和氣候因素進行結合互相補充。
(7)秋分公立幾月擴展閱讀:
人對氣候變化有明顯的反應。一年四季出現的不同氣候條件,造成人們不同的感受,也就容易發生各種不同的疾病。
春季,暖空氣開始活躍,氣溫逐漸回升,冷暖空氣活動頻繁。忽冷忽熱的天氣經常交替出現,體弱的人難以適應,很容易患流行性感冒,急性咽喉炎,病毒性腦炎,老人支氣管炎等病症。北方由於空氣乾燥,春秋季節風沙天氣較多,人們患沙眼病者甚多,輕者流淚,重者發炎。
初夏季節,冷暖空氣勢均力敵,占據在我國江淮一帶、形成這一地區天氣陰沉,細雨連綿,空氣濕度很大。由於寒冷、潮濕刺激關節處,引起自身組織抗原性改變,容易發生風顯性關節炎,在中老年人中常常有關節和腰腿酸痛症狀出現。盛夏季節,氣溫很高,特別是在強烈日光照射下的高溫環境中,進行重體力勞動,或者在酷暑炎熱的時候集會等,體內產生大量熱量,人體既使大量出汗,仍來不及散熱,就會使體溫升高,呼吸、脈博加快,發生頭昏、眼花、胸悶、心悸、惡心乏力而中暑。如果在烈日陽光下爆曬,因日光紅外線照射人體大腦組織、腦膜等易引起頭昏,耳鳴,煩燥不安等症狀。
秋季,除與春季相同的冷暖空氣活動頻繁外,日間氣溫仍然較高,但夜間由於地面輻射強,冷卻快,日夜之間溫差大,睡眠時很容易著涼,易得傷風感冒,特別是兒童易患肺炎、百日咳,老人易得氣管炎等。
冬季,當北方冷空氣南下時,氣溫驟降,冷空氣刺激咽喉,使抵抗力弱的老年人,容易得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和肺氣腫等疾病。當氣溫降到零攝氏度以下後,室外勞動,手、腳、耳及臉部等局部很容易生凍瘡。
㈧ 春夏秋冬各是哪幾個月
在氣候上,四個季節是以溫度來區分的。在北半球,一般來說每年的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2月為冬季。
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在各個季節之間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季節的轉換是逐漸的。
(8)秋分公立幾月擴展閱讀
從春分到夏至和從秋分到冬至,全球各地晝夜長短都在向極值變化,極晝、極夜的范圍都逐漸擴大。北回歸線以北和南回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也趨向極值。北回歸線以北太陽升、落的方向,分別向東北、東南和西北、西南移動。
由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較復雜,所佔篇幅較多,我們沒有充分地說明,讀者自行總結出規律來也是不難做到的。在分析的時候,最好能分成幾個階段來進行。
例如,在北半球,可以從春分到太陽直射該地算做一個階段,再到夏至為第二個階段,夏至以後到再次太陽直射為第三個階段,以後可以把到冬至作為下一個階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後一個階段,太陽完成了一次回歸運動。
每個階段晝夜長短、太陽高度、太陽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時太陽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時,太陽在正午時位於天頂以北,冬至時則在天頂以南),等等,都有較大的變化。
㈨ 秋分是農歷幾月初幾
秋分,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六個節氣,時間一般為每年的9月22日~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