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美國精英階層子女和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上的差距是如何拉開的
美國的教育體系是分階層的,而且精英階層的共識就是留給兒女最好的不是金錢而是知識。有錢人家的孩子都是送子女去貴族私立學校,甚至有的孩子還在媽媽的肚子里的時候就已經在貴族學校排好隊了。現在這個世道,拼爹是很重要的因素。
當然,不論是在美國還是現在的中國,教育都是最賺錢的產業而且永久不衰。但教育能否改變命運,可能對於不同階層的人來說是不一樣的答案。
❷ 美國矽谷華人精英家庭的教育是怎麼樣的呢
百加青少年教育線上平台開新的微課啦,這次的微課將由小虎(Allen Yao)的媽媽Catherine Liu女士來跟我們分享一些國外的教育理念。
當我們變得積極時,多巴胺會進入我們的大腦。它會有兩個功能,第一個是讓我們變得快樂,其次就是打開大腦中所有的學習中心,讓你以另一種方式去適應這個世界。
dopamine does not only make you happier, it turns on all the study centers in your brain. makes you adaptive to the new world.多巴胺不僅讓人快樂,而且讓人更願意學習(學習使我快樂,我快樂我學習)
Shawn Achor在TED talk的演講(中文字幕)
Shawn Achor在研究中提到:
1.成功不會帶來幸福,但如果你是一個快樂的人,成功幾率會大大增加;
2.要把困難視為挑戰,而非攔路虎,且「迎難而上」的積極態度是可以被培養的;
3.工作壓力越大,越要有自己的社交圈子,且要學會主動幫助他人;
4.快樂來源於日常小事,要心懷感激;
5.堅持好習慣很難,因此可以嘗試降低每天開始好習慣的難度,比如穿著運動服睡覺更能讓你第二天早上起床後願意去運動。
在下周的微課中。Catherine將會以這篇脫口秀作為演講背景,讓我們了解到美國精英階層優秀的價值觀,同時幫助父母們學習和深入了解最先進的教育理念。
這些教育理念要如何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運用到你和孩子的相處之中呢?
是成功讓人們感到快樂,還是快樂促進了人們的成功呢?
❸ 為什麼美國很少提精英教育
光著題目就吸引多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家長們掏腰包呀!一個同學推薦了該書在新浪網上的節選,我粗粗讀了幾章。我們幾位校友都已經是為人父母了,育兒的話題經常跳出來。這次又在校友錄上展開了激烈討論。以下是一位在加拿大當金融學教授的朋友寫的,覺得非常好,特地爭得同意,拿來一用。 * * * * * * * * * * * * * * * *讀了大家對教育的見解, 頗受啟發。我對在北美的同學們的教育理念更為認同。薛涌的書,我沒來得及細讀。一來沒有時間,二來對書中隱涵的價值觀念不能苟同, 這一點在北美生活的人大概有同感。我對北美和中國的教育思想的差別是這樣理解的。相對與中國父母, 北美教育思想的中心,是如何把孩子培養成品格,心理健全的人。學習考試固然重要,但其重要程度遠不及中國學生的壓力。表面的原因,是中國有高考制度這」一條鞭」,而美國沒有。我想這表面之下還有更深層的原因。 一個深層原因是社會價值的差異。 北美的社會價值是以基督教為基本原則的。 基督教衡量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不是憑他的社會地位高低,財富多少, 而是他是否會愛自己,家庭,鄰居,社區,以致國家和世界上的其他不相識但需要幫助的人。當然所有這些愛的源泉,來自於基督徒對於上帝的愛。在這個價值系統里,成功的標准來自聖經對人的要求,而不是世俗的名利。聖經的思想轉而成為基督徒內在的價值觀念。在這個思想體系下,父母的最大期望是如何按自己的價值觀念來塑造子女,教育的重心是如何成為一個全面的人。財富和社會地位是全面人格的副產品,而不是最重要的目標。相比之下中國社會的價值觀念是基本依賴於一套世俗的價值系統。人們對成功與否的評斷不是來自於自我認定的價值系統,而是來自其他人對成功的評判標准。 我覺得中國人的心態常年處於一種「選美」的狀態: 自己對美的評價標准不重要,重要的是別人認為什麼是美的。別人孩子學的,咱也得學,學習文化知識也好,音樂美術也好,其中心不是豐富自己,而是要成為社會競爭的手段。 我並不是要崇洋媚外。 每個價值體系都有他的優缺點。 國產的價值觀念培養了一大批充滿社會競爭力的人才, 也提高了中國的國家競爭力。 但缺點也是明顯的。 一是人們忽視了生命最根本的問題: 我們活著到底是為什麼? 是成為金錢社會的異化物, 還是有著更基本的意義? 二是人和社會的關系是要取還是與? 剛到北美的國人, 多有一個陋習, 就是多想取, 很少想到」與」, 我想在北美生活久的華人一定都有同感。 我們把中國的思想觀念帶到了國外, 多取少與的思想和北美的社會是格格不入的。 美國的Gates and Buffet願意把大部分資產回報給社會, 中國的財主想法賺錢就跑。 價值觀念的差異一目瞭然。 再看中國的社會現狀, 社會道德的敗壞, 自然環境的破壞, 都是與多取少與的價值觀念分不開的。 第二個深層原因就是經濟資源的多寡了。在人均資源越少的地方,人際間的競爭越激烈, 競爭的目的是要佔有更多的社會資源。所以,中國的人際競爭一定比美國激烈,美國要比加拿大激烈,美國的東西兩岸的競爭程度一定比中西部激烈。反映在教育上,競爭越激烈的地方,教育越被當作提高佔有社會資源能力的手段。生活在加拿大的中西部,很多人不認為受高等教育的重要,因為做木匠,水暖工一樣可以過上不錯的生活。我認識的一個電焊工,在加拿大阿爾伯塔的油田工作,一年可以掙三四十萬加元, 教育程度?技校畢業。在資源豐富的地方,每個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優勢發展職業生涯,不必去羨慕別人的長處。但是在人均資源少的地方,人們的選擇變得有限,每個人心裡都有一種潛意識: 資源總數是有限的,多了別人的就意味著少了自己的。所以周圍的人即可能是合作夥伴, 更可能是競爭對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歸根到底,孩子教育的取向,其實是一個社會價值觀的取向。最後,讓我們以一位普通美國婦女的話來共勉,「只要他們知道愛自己,做他們所熱愛的事情,知道我們無條件地愛他們,當然,享受快樂時光,融會我們的基本價值觀—---那我就覺得我是一個好媽媽。
❹ 美國精英學校沒有義務教育
美國的精英教育都是為了有錢人而服務的,沒有義務為窮人而富。所以說還是我們中國好。
❺ 美國是怎樣教育精英的》《
這就要說說全球教育了。10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就說到要培養具國際視野的人才並且通曉國際規則,能共參與國際事務與國際競爭的人才。優秀的全球精英必須具備全球的視野,這需要學生時刻關注到全球的動態,如何上學生了解到全球動態?全科範圍都可以讓學生了解到全球動態,美國人知道教學生使用先進的科技去幫助孩子學習,比如現在美國比較火的翻轉式課堂、MOOC,美國人充分運用了網路方便學生學習。全球精英還需具備好的交流能力,在美國教學中學生是主體,老師引導學生學習交流,在美國的英語學習中,很多都是情景式的,反觀中國呢,都是老師在上面教僅限於課本上的知識,不僅知識狹隘而且學生的表達能力很難得到提高。為何這么說?因為我國特級語文老師上的課太無懈可擊了,上課學生跟著老師的思路走,老師問一句學生集體統一的答一句,全過程統一標准。對於這種句式的練習我認為這是一種禍害,學生不曾自己去組織語言描述一個東西,只是靠句式練習是無法將想要說的東西完美的表達出來的。全球精英還應該具備創新能力和批判能力。這些都是美國教育很明顯的優點所在,何為創新?創新就是你根據自己所有的知識進行個性的組合形成的新知識。美國老師要求美國的學生不停的質疑,有很多案例都說明美國老師強調學生需要有懷疑老師的心理,不要太過於相信老師,相信權威。全球精英我覺得還應該具有良好的數學能力,數學是美國基礎教育的痛處所在,所以美國一直想法提高美國學生的數學能力。
❻ 美國實行精英教育,普通大眾的受教育水平真的很低嗎
其實並不低,美國的教育應該是通試教育為基礎!精英教育只有在大四和內讀研的時候容才會拿來折磨你!美國不止常青藤的大學強,而且他們的文理學院也很強。普通的公立文理學院也很中規中矩!(美國的大學分為學院或者文理學院和大學)
❼ 深圳美國常青藤精英教育怎樣
印象比較深的是那個校長挺厲害的,深外的老師 早年出來創業做的這個學校 資源豐富。 這幾年也考的不錯,全英文的教學環境,還比較靠譜
❽ 誰能幫忙查下美國常青藤精英教育是不是所正規教育機構,在線等!急!
你好,如果是美國的公司,可以去公司所注冊的州查他們的稅號。美國所有的版公司都有權獨一無二的稅號,每年報稅才有合法經營的權利。美國的企業管控比較嚴格,失信將導致各方面查詢到的資料都是黑戶,如果通過稅號查到徵信良好,則沒有問題。
❾ 《美國是如何培養精英的》看美國富二代的精英教育
如何來培養孩子
第一,密自切同孩子之間的感情。在培養快樂性格的過程中,友誼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父母要鼓勵孩子與同齡人一起玩耍,讓他們學會愉快融洽的人際交往。
第二,給孩子提供決策的機會和權力。快樂性格的養成與指導和控制孩子的行為有著密切的聯系。父母要設法給孩子提供機會,使孩子從小就知道怎樣使用自己的決策權。
第三,教孩子調整心理狀態。應使孩子明白,有些人一生快樂,其秘訣在於有適應力很強的心理狀態,這使他們能很快地從失望中振作起來。在孩子受到某種挫折時,要讓他知道前途總是光明的,並教孩子注意調整心理狀態,使他恢復快樂的心情。
❿ 美國精英教育的失敗以及該如何度過你的大學
美國精英教育的靈魂是精神層面的。這並不是說,學術訓練不重要,學術訓練當然重要,而且其重要性是眾所周知的,但它終究是一種「訓練」,而容易被忽視的,恰恰是精英教育中對人的精神和思想緩慢和無形的熏陶。換句話說,這可以稱為美國式的「思想教育」,而且這種教育常常是「觸及靈魂深處」的。
2015年7月31日的《紐約時報》刊登了一篇文章,「如何智慧地生活」(How to Live Wisely)。文章的作者Richard J. Light是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他在文章中說,在哈佛大學,一些學院院長和教授發起設立了一門沒有學分的課程,叫「反思你的人生」(Reflecting on Your Life)。這門課有三次討論,每次90分鍾,選課的大學本科一年紀新生被分入小組,每組12人。教授們的理念是希望學生思考一些抽象的問題: 什麼叫做過一種好的人生?什麼叫做快樂的人生?什麼是富有成效的人生?假如學生提供的答案相互沖突,又將如何進一步思考這些想法?學生們將思考,他們計劃如何用大學時光來一步步回答這些問題?課程的目標是希望大學新生系統地反思個人生活的諸多方面,然後把這些思考和發現與在校園里的實際行為聯系起來。
學生們首先被要求列一個表,寫出他們打算如何度過大學時光,再列另一個表,以備將來對照,並回答自己平時的作為和目標是否吻合。另一個自測方式叫「廣度和深度練習」,讓學生假定,如果他/她要在特別精通某一件事和同時擅長多種事情上選擇,將何去何從?在「核心價值練習」中,學生被要求在一張紙上寫下25個關鍵詞,例如「尊嚴」、「愛」、「名聲」、「家庭」、「優異」、「財富」和「智慧」。學生需要圈出5個最能代表他們個人認同的核心價值的單詞,然後思考,假如這些價值之間相互沖突,將如何解決。例如,想做一個繁忙的外科醫生,又想做一個有很多孩子的父親,這可能是一種矛盾的局面。哈佛教授們也使用了那個網上流傳很廣的,關於一個一輩子釣魚的漁夫和一個富商的故事。和我們所熟悉的版本(商人建議漁夫把生意做大,上市,發大財,然後回來釣魚曬太陽,漁夫反問:我現在不就在曬太陽嗎?)不同,在哈佛教授的敘事中,商人認為把生意做大的漁夫可以用自己的財富為社會作出更大的貢獻,可以幫助貧困兒童,而不僅僅是曬太陽。這個故事也引起了學生們對於人生價值的熱烈辯論。在課程即將結束的時候,Richard J. Light教授問學生:「請告訴我今年內發生的一件,你對它的想法產生了改變的事。」很多回答都體現相當程度的內省—introspection。三年以後,同一批學生被回訪,幾乎所有的人都同意以上這些討論具有相當的價值,是把大學變成具有轉折意義的人生體驗的關鍵一步。
從上面這些教學實踐中可以看出,美國精英教育的核心在於除了提供一流的軟硬體設施和環境供學生自由而嚴謹地學習和從事研究以外,更包括一種對人生進行全盤規劃和思考的內省教育。這是因為,精英是對社會承擔責任的一群人,他們在堅實的學術訓練之外,還必須對自我有清醒的認識,學會如何思考和處理專業領域以外的,涉及個人內心平衡,價值選擇,社會責任等方面的問題。純粹學術訓練意義上的教育,每一個普通的州立大學都可以提供,雖然水平可能不及常春藤大學,但上述的這種帶有哲理性和思辯性的課程和這種教學理念,只存在於私立大學的精英教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