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公立私立 > 秦穆公立國

秦穆公立國

發布時間:2020-11-24 23:45:52

❶ 秦穆公時期各國大事件以及重要大臣的姓名是什麼

秦穆公時期的大臣只要有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
穆公在位39年,所以他內那時期的大事件容很多,我就挑比較有名的說下吧,秦穆公三救晉難,秦晉崤之戰(蹇叔哭師),著名的燭之武退秦師,稱霸西戎。晉文公強大晉國,勤王周室,城濮敗楚,制霸中原。其他諸侯國沒什麼好說的,碌碌無為,不屑一提。lz想知道具體的那就去看《史記》或《左轉》。

❷ 秦穆公時期各國大事件以及重要大臣的姓名是什麼

1.秦孝公(前381—前338),主要的大臣:商鞅,在秦國變法,成功
2.魏惠王(公元前369一公元前319年,在位50年),主要有:孫臏、龐涓、樂羊(消滅中山,被封在靈壽,後代有樂毅)、孟子、公孫錯、商鞅——後來到秦國了、王錯——丞相
3.齊威王:孫臏(軍師)、田忌(大將軍)、鄒忌(丞相)、無言女(皇帝的妻子,醜女,非常有才)
4.楚宣王:原名熊良夫,楚肅王弟,肅王無子,良夫繼任。遣師西侵巴地(四川重慶以東巴國東南),前343年又發兵滅亡陳、蔡。令尹昭奚恤當權,北方諸國都怕他。宣王甚異之,大臣江乙告訴宣王,昭奚恤只是狐假虎威,靠著宣王的權勢作威作福。楚宣王卒,子熊商立,是為楚威王。
5.趙成侯:名種。敬侯子。前375年即位。元年,公子勝與他爭位,為亂被平定。多次伐衛,攻取衛鄉邑七十三與甄地。又與韓攻周,分周以為二。魏舉兵伐趙,趙先敗於藺,再敗於懷、澮。前364年後,秦三次攻魏,趙出兵救魏,又與韓攻秦。前359年,和韓、魏再分晉地。此後多次與魏、齊、宋、燕相會。前354年,魏惠王舉兵圍趙都邯鄲,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出兵圍魏救趙,大敗魏軍於桂陵。不久,魏歸還邯鄲。

❸ 秦穆公時期各國大事件以及重要大臣的姓名是什麼

秦穆公時期的大臣只要有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穆公在位39年,所以他那時期的大事件很多,我就挑比較有名的說下吧,秦穆公三救晉難,秦晉崤之戰(蹇叔哭師),著名的燭之武退秦師,稱霸西戎。晉文公強大晉國,勤王周室,城濮敗楚,制霸中原。其他諸侯國沒什麼好說的,碌碌無為,不屑一提。lz想知道具體的那就去看《史記》或《左轉》。

❹ 秦穆公是秦國第幾代國君

秦非子 前900年—前846年
秦公伯 前846年—前844年
秦仲 前845年—前822年
秦庄公 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秦靜公 前716年-前716年
秦寧公 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在位6年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在位12年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
秦康公 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
秦共公 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
秦桓公 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秦景公 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
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秦夷公 前501年-前500年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
秦厲共公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
秦懷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
秦靈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
秦簡公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
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秦獻公 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秦惠文王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秦莊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帝 前246年-前222年(為秦王),前221年-前210年(為秦帝國皇帝)

❺ 秦穆公時期的秦國國都是哪個

秦穆公時,秦國的國都在雍城,即現在的陝西鳳翔南部一帶。 上面的「於雍」是不對的。

❻ 秦穆公是一個秦國國君的稱號,那麼秦王嬴政在建立秦朝以前,他的稱號是什麼呢

樓主理解錯了。
秦穆公是謚號,是他死後,被後人添贈的號。這個稱呼只有死後有。贏政還沒死,怎麼可能有這個號呢!當時的人只是稱「秦王(政)」而已。他稱帝後及死後,都稱「秦始皇帝」。

❼ 秦穆公時期各國大事件以及重要大臣的姓名是什麼

1.秦孝公(前381—前338),主要的大臣:商鞅,在秦國變法,成功 2.魏惠王(公元前369一公元前319年,在位50年),主要有:孫臏、龐涓、樂羊(消滅中山,被封在靈壽,後代有樂毅)、孟子、公孫錯、商鞅——後來到秦國了、王錯——丞相 3.齊威王:孫臏(軍師)、田忌(大將軍)、鄒忌(丞相)、無言女(皇帝的妻子,醜女,非常有才) 4.楚宣王:原名熊良夫,楚肅王弟,肅王無子,良夫繼任。遣師西侵巴地(四川重慶以東巴國東南),前343年又發兵滅亡陳、蔡。令尹昭奚恤當權,北方諸國都怕他。宣王甚異之,大臣江乙告訴宣王,昭奚恤只是狐假虎威,靠著宣王的權勢作威作福。楚宣王卒,子熊商立,是為楚威王。 5.趙成侯:名種。敬侯子。前375年即位。元年,公子勝與他爭位,為亂被平定。多次伐衛,攻取衛鄉邑七十三與甄地。又與韓攻周,分周以為二。魏舉兵伐趙,趙先敗於藺,再敗於懷、澮。前364年後,秦三次攻魏,趙出兵救魏,又與韓攻秦。前359年,和韓、魏再分晉地。此後多次與魏、齊、宋、燕相會。前354年,魏惠王舉兵圍趙都邯鄲,次年,趙求救於齊,齊出兵圍魏救趙,大敗魏軍於桂陵。不久,魏歸還邯鄲。

❽ 秦穆公的歷史功過1500字

一、秦國歷史上一位有作為的君主。他在位期間,內修國政,外圖霸業,統一了今甘肅、寧夏等地,開始了秦國的崛起。
秦國第一任君主是秦穆公, 他為日後秦國一統六國打下了歷史性的基礎。他的意義在於,通過一系列的對西侵略戰爭,從西戎諸部落那裡獲得了大量的土地、人口;並且幾次干預晉國的內政,把秦國的影響力擴張到了中原。當時,秦族並沒有獲得中原的華夏族的認同。中原諸夏一直是把秦族當成是野蠻人和文明人之間的半成品來看待的。
同時,秦穆公很寬宏大量,他的一匹駿馬走失了,等到找到的時候,已經被一群山野平民當成了食物。秦穆公並沒有追究。後來,秦晉大戰,秦穆公被晉軍圍困,危在旦夕,當初吃了秦穆公駿馬的山民出來救駕,可謂是德出福反。
但是,盡管秦穆公本人,手下的文臣武將都很有能力,但是卻沒能成為真正的中原霸主,他的霸業被另一個偉人晉文公阻礙了。秦穆公的悲劇在於他和齊桓公、晉文公、楚成王這些巨人處於同一個時代。秦穆公建立的第一個晉侯夷吾(晉惠公)趁秦國的飢荒大舉入侵秦國;秦穆公所立的第二個晉侯重耳(晉文公),由於能力太過強大,在很快的時間內整合了晉國國內的力量,並聯合其他中、小國擊敗了楚成王,成為中原的真霸主。

二、為政舉措:
廣納賢才
秦穆公在位期間,廣納賢士,大膽任用非本國的人才,開秦國任用客卿制度之先河。在他的感召下,號稱「五羖大夫」的百里奚、相馬專家伯樂及九方皋紛紛投其門下。由於他在用人方面,始終採取「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內而忘其外」的相馬之法,因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不願意重用本國的貴族,他怕貴族極大勢大,國君反倒受了他們的牽制。他寧可重用外來的客卿,外地來的人權力盡管多麼大,也只限於他一個人,不可能象豪門大族那樣割據地盤,建立自己的勢力,威脅國君。史載他執政期間,「益國十二,開地千里」,整個廣闊的西部地區為他所獨控。

軍事戰爭
秦穆公還是位治軍有方的人。秦人自古就有養馬的傳統,可以說是個馬背上的民族。秦穆公當政後,發揮這一優勢,建立騎兵部隊並為每一位士兵配備一把匕首。這比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制要早得多。 成語「短兵相接」亦因之而來。

稱霸西戎
秦穆公繼位當年(前659年),就親自帶兵討伐茅津(今山西芮城東)的戎人,開始了擴張疆土的事業。穆公三十二年(前624),秦穆公親自率兵討伐晉國,渡過黃河以後,將渡船全部焚毀,表示誓死克敵的決心。秦軍奪得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郊。晉軍拒不出戰,秦軍從茅津渡過黃河,到南岸崤地,在當年的戰場為戰死的將士堆土樹立標記,然後回國。轉而向西方發展。
秦穆公企圖向東爭霸中原,但由於向東的通路為晉所阻,輔佐了晉國三代君主的秦穆公,眼睜睜看著晉文公當了霸主,實在是心中不忿,他不顧老臣百里奚、蹇叔的冒死勸諫,趁晉文公剛死之機,三次揮師東進,卻只收獲了累累白骨和血的教訓。在執政的最後幾年,秦穆公終於改變了東進戰略,轉而向西,兼並西戎二十國,開疆拓土,為四百年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秦國在函谷關以西一帶稱霸,史稱「稱霸西戎」.「兼國十二,開地千里」。
穆公三十六年(前624年年),秦軍奪得王官(今山西聞喜西)和郊。三十七年(前623),秦軍出征西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包圍了綿諸,在酒樽之下活捉了綿諸王。秦穆公乘勝前進,二十多個戎狄小國先後歸服了秦國。秦國闢地千里,國界南至秦嶺,西達狄道(今甘肅臨洮),北至朐衍戎(今寧夏鹽池),東到黃河,史稱「秦穆公霸西戎」.周襄王派遣召公過帶了金鼓送給秦穆公,以表示祝賀。

與晉相爭
秦穆公三十二年(前628年)冬,晉文公死。這時,杞子從鄭國派人送信回國,說:「鄭人將北門的鑰匙交給了我,如果悄悄地派軍隊來,鄭國就能得到。」秦穆公問蹇叔和百里奚,兩人回答道:「經過幾個國家幾千里路去襲擊別人,很少有成功的。我軍的行動鄭國一定會知道,不能去!」秦穆公說:「我已經決定了,你倆不必再說。」於是派遣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乞丙三將帶兵出發。百里奚和蹇叔哭著為軍隊送行,秦穆公很生氣,說:「我出兵,你們卻哭著沮喪我軍的士氣,這是為什麼?」二老答道:「我們並不敢沮喪士氣。只是我們年紀大了,兒子要出征,怕以後再也見不看了!」二老對其兒子說:「你們的軍隊一定會吃敗仗,晉人將在崤山阻擊。」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年)春,秦軍東去,經過成周北門時,車左、車右都脫去頭盔下車致敬,隨即跳上車去的有三百輛戰車的將士。王孫滿看了以後說:「秦軍輕挑而無禮,一定會失敗!」秦軍經過滑國時,鄭國的商人弦高正販了牛准備到周去賣,見秦軍,就將所帶的十二頭牛全部迭給秦軍,說:「聽說大國將要誅滅鄭,鄭君已經作好迎戰的准備,派我先迭十二頭牛犒勞貴軍士卒。」秦軍三位將軍商量道:「鄭國已經知道我軍要去襲擊,去了也沒有用。」於是滅了滑國,往回撤兵。滑是晉國的同姓之國。當時,晉文公還沒有下葬。太子襄公憤怒地說:「秦國欺侮我喪父,乘機攻滅我的同姓之國。」於是,將喪服染成黑色,出兵在崤山阻擊,大敗秦軍,將三位秦將全部俘獲。
晉文公的夫人文贏,是秦穆公的女兒,她對襄公說:「這三人挑撥我們兩國國君的關系,穆公對三人恨入骨髓。你何必自己去殺他們呢?不如放他們回去,讓穆公去將他們煮死!」晉襄公同意了。秦穆公穿了素服,哭看到郊外迎接孟明視等人,說:「我不聽從百里奚和蹇叔的話,使你們三位遭受恥辱,你們有什麼錯?你們要專心謀劃報仇雪恥,不可懈怠!」恢復了三人的官職,對他們更加信任了。三十四年(前62前6年),秦穆公又派孟明視等帶兵東向,與晉軍戰於彭衙(今陝西白水東北),秦軍再次失敗。兩次較量,秦東進的路被晉牢牢地扼住,只得轉而向西發展。

外交政策
秦穆公九年(前651年)晉獻公死,驪姬子奚齊繼位,旋即被其臣里克殺死。秦穆公派百里奚帶兵送夷吾回國繼位,為晉惠公。夷吾事先答應將河西八城割給秦作為謝禮,但繼位後卻毀約。晉臣丕豹逃到秦國,受到穆公重用。秦穆公十二年(前648年)晉國旱災,秦穆公運了大量粟米給晉。
秦穆公十四年(前646年),秦國發生飢荒,晉國不僅不給秦國糧食救災,反而乘機出兵,於次年攻秦。雙方在韓原大戰,秦軍最終生俘晉惠公。在周襄王和穆姬的請求下,秦穆公與晉惠公結盟後,將其放回。晉惠公送太子圉到秦國為質子,並將黃河以西的地方獻給秦國,秦的東部疆界擴至龍門。
秦穆公二十三年(前637年),晉惠公死,公子圉逃回國繼位,為晉懷公,繼續迫害逃亡的公子重耳。秦穆公於是將重耳從楚國迎來,以極為隆重的禮節接待,將女兒文嬴及四位宗女嫁其為妻,然後於次年送重耳回國為君,是為晉文公。晉文公殺死子圉,在秦的參與下,尊王攘夷,敗楚城濮,成為霸主。
秦穆公三十年(前630年),秦又出兵幫助晉文公圍鄭。鄭老臣燭之武夜裡從圍城中用繩子吊著逃出,見秦穆公說:「鄭國滅亡,於秦不利。晉國的力量增強,相當於秦國的勢力減弱,況且晉人這次開拓了東邊的領土,下次就會向西邊的秦國用兵。大君何必損害自己國家的利益,共幫助晉國呢?」秦穆公於是與鄭結盟,留杞子、逢孫、楊孫戍守,罷兵而還。
秦穆公(前682年—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還是繆氏先祖。被史家之絕唱—《史記》認定其為春秋五霸之一。
秦穆公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國、芮國、滑國等。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以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人為良將;還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以實現秦晉之好。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秦穆公本欲東進,到中原完成霸業。後分別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戰(今河南三門峽東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陝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擊敗,三將被俘,秦軍全軍覆沒,秦東進的路自此被晉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於是掉頭向西發展。他用計將從晉國投奔到戎人的由余招來作謀士。秦國根據由余的計劃,逐漸滅掉西方戎人所建立的國家12個(有說20個)。秦穆公對戎人的勝利,周王特加祝賀,並賜金鼓,希望他擂鼓繼續向戎人進攻;秦穆公於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辟國土千餘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日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三、秦穆公簡介:
秦穆公(?—前621年),一作秦繆公,嬴姓,趙氏,名任好,秦德公少子,秦宣公、秦成公之弟,春秋時期秦國國君,前659年―前621年在位。在《史記》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還是繆氏祖宗。
秦穆公繼位後任用百里奚、蹇叔、由余為謀臣,擊敗晉國,俘晉惠公,滅梁、芮兩國。扶持晉文公,實現秦晉聯盟。晉文公死後,聯盟瓦解,秦晉對抗。後分別在公元前627年崤之戰(今河南三門峽東南)和公元前625年彭衙之戰(今陝西白水東北)中兩次被晉軍大敗,秦東進的路被晉牢牢地扼住。
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由余、孟明視、西乞術、白乙丙等賢臣良將的輔佐。還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君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為四百年後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石。
公元前621年,秦穆公去世,謚號穆,葬於雍(今寶雞鳳翔東南),殉葬的人數達一百七十七人。《左傳》文公六年曾這樣記載「秦伯任好卒,以子車氏三奄息、仲行、針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

❾ 秦穆公簡介

秦穆公 (?—前621)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專。謚號穆。在部分屬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❿ 秦朝自秦穆公至秦始皇的歷代秦國國君的姓名,功績與過失。

秦非子 前900年~前846年 在位54年 秦公伯 前846年~前844年 在位2年 秦 仲 前845年~前822年 在位23年 秦庄公 前821年~前778年 在位44年 秦襄公 前777年~前766年 在位12年 秦文公 前765年~前716年 在位50年 秦靜公 (又作竫公,是中國春秋時代秦國人,為秦文公之長子,立為秦公爵位繼承人,他在文公四十八年時去逝,賜謚號為竫公,並改立竫公之長子贏立(秦憲公)為秦公爵位繼承人) 秦憲公 前715年~前704年 在位12年 秦出子 前703年~前698年 在位6年 秦武公 前697年~前678年 在位20年 秦德公 前677年~前676年 在位2年 秦宣公 前675年~前664年 在位12年 秦成公 前663年~前660年 在位4年 秦穆公 前659年~前621年 在位39年 秦康公 前620年~前609年 在位12年 秦共公 前608年~前604年 在位5年 秦桓公 前603年~前577年 在位27年 秦景公 前576年~前537年 在位40年 秦哀公 前536年~前501年 在位36年 秦夷公 (是中國春秋時代秦國人,秦哀公之子,被立為秦公爵位繼承人。《史記》稱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為惠公。」,亦即他未曾成為秦國的正式君主。) 秦惠公 前500年-前491年 在位10年 秦悼公 前490年-前477年 在位14年 秦厲共公 前476年-前443年 在位34年 秦躁公 前442年-前429年 在位14年 秦懷公 前428年-前425年 在位4年 秦靈公 前424年-前415年 在位10年 秦簡公 前414年-前400年 在位15年 秦惠公 前399年-前387年 在位13年 秦出公 前386年-前385年 在位2年 秦獻公 前384年-前362年 在位23年 秦孝公 前361年-前338年 在位24年 秦惠文王 前337年-前311年 在位27年 秦武王 前310年-前307年 在位4年 秦昭襄王 前306年-前251年 在位56年 秦孝文王 前250年-前250年 在位1年 秦莊襄王 前249年-前247年 在位3年 秦始皇帝 前246年-前221 秦國歷代國君偉業 詳細資料請點擊網址 http://i.mop.com/djxa0/blog/2006/08/31/2199428.html 秦自襄公始為諸侯,文公驅戎立於岐山,春秋之世唯穆公可書,下面我從秦穆公開始說一下秦國諸位君主. 秦穆公 (?—前621)春秋時代秦國國君。嬴姓,名任好。在位三十九年。謚號穆。在部分史料中被認定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非常重視人才,其任內獲得了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孫支等賢臣的輔佐,曾協助晉文公回到晉國奪取王位。周襄王時出兵攻打蜀國和其他位於函谷關以西的國家,開地千里,因而周襄王任命他為為西方諸侯之伯,遂稱霸西戎。 公元前三五○年,衛鞅進行第二次變法。這次變法是進一步從經濟和政治上進行改革,目的在於進一步謀求富國強兵。主要有下列六點: (一)廢除貴族的井田制,「開阡陌封疆」。《史記》說:衛鞅「為田開阡陌封疆而賦稅平」(《商君列傳》)。「開」就是開拓的意思。蔡澤說:商君「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戰國策·秦策三》)。「決裂」的目的是為廢除井田制,董仲舒就曾指出:商君「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漢書·食貨志》)①。「阡陌」是指每一畝田的小田界,「封疆」是指每一頃田(一百畝田)的大田界,合起來可以總稱為「封」。具體地講,「開阡陌封疆」,就是廢除井田制,把原來「百步為畝」的「阡陌」和每一頃田的「封疆」統統破除,開拓為二百四十步為一畝,重新設置「阡陌」和「封疆」。《說文解字》說:「六尺為步,步百為畝。秦田二百四十步為畝(末句,徐鉉本無,徐鍇本有)。」唐代《一行演算法》說:「自秦孝公時,商鞅獻三術,內一,開通阡陌,以五(當作「六」)尺為步,二百四十步為畝。」(《太平御覽》卷七五○引)杜佑《通典》又說:「按周制,步百為畝,畝百給一夫。商鞅佐秦,以一夫力余,地利不盡,於是改制二百四十步為畝,百畝給一夫矣。」(《州郡典·雍州風俗》)可知這時「開通阡陌」,採用二百四十步為畝的大畝制,用來分授無田耕種的農民,依然實行著「百畝給一夫」的授田制度。早在春秋晚期,晉國六卿中的趙氏已廢除井田制,改用二百四十步的大畝制,這時衛鞅變法,該是吸收了過去趙氏改革的經驗,並進一步加以發展,適應了當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這時衛鞅的改革,是在秦國境內正式廢棄井田制,確認自耕農的土地所有制,並擴大政府擁有土地的授田制度,促進小農經濟的發展,增加地稅收入。還必須指出,衛鞅這次對農田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是破除了舊的阡陌封疆,用法令形式廢除了井田制,即所謂「壞井田,開阡陌」(《漢書·食貨志》);另一方面是重新設置了新的阡陌封疆,用法令形式保護了土地私有制,所以後世有人說衛鞅「滅廬井而置阡陌」①。《秦律》嚴禁對私有土地的侵犯。《法律答問》有一條律文:「盜徙封,贖耐。」就是把私自移動田界看作「盜」的行為,要判處耐刑(剃去鬢發),但允許出錢贖罪。接著又對這條律文解釋說:「何如為封?封即田阡陌、頃畔封也,是非是而盜徙之,贖耐。何重也?是不重。」說明田界不應該這樣「盜徙之」,這是對私有土地的侵犯,應該判處耐刑,並認為這種刑罰「不重」。 (二)普遍推行縣制,設置縣一級官僚機構。衛鞅這時把許多鄉、邑、聚(村落)合並為縣,建置了四十一個縣(《史記·秦本紀》,《商君列傳》作「三十一縣」,《六國年表》作「三十縣」),設有縣令、縣丞等地方官吏(《商君列傳》),還設有縣尉(《商君書·境內篇》)。縣令是一縣之長,縣丞掌管民政,縣尉掌管軍事。公元前三四九年「初為縣有秩史」(《史記·六國年表》),就是在縣官之下,開始設置有定額俸祿的小吏,從此縣一級地方行政機構才正式確立。縣制的普遍推行,是為了把全國政權、兵權集中到朝廷,建立中央集權的統一的政治體制,以便於鞏固統治,發展小農經濟。《商君書·墾令篇》說:「百縣之治一形,則從;迂者不飾,代者不敢更其制(原脫「飾代者不」四字,從孫詒讓校補),過而廢者不能匿其舉。」就是說,各縣的政治制度都是一個形態,則人人遵從,姦邪的官吏不敢玩弄花樣,接替的官吏就不敢變更制度,犯了錯誤而罷黜的官吏就不敢掩蓋其錯誤行為。《墾令篇》還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民不勞」、「民不敖(遨)」,做到「農多日,征(徵收賦稅)不煩,業(農業生產)不敗,則草(荒地)必墾矣」。 (三)遷都咸陽,修建宮殿。這時秦國為了爭取中原,圖謀向東發展勢力,把國都從雍遷到咸陽。咸陽位於秦國的中心地點,靠近渭河,附近物產豐富,交通便利。而舊都雍,舊貴族的習慣勢力較愛貓撲.愛生活的開展。同時仿效中原各國國都的規模,修建冀闕(古時宮廷門外的一種高建築,用以懸示教令)和宮殿。 (四)統一度量衡制,頒布度量衡的標准器。這是在公元前三四四年(秦孝公十八年)具體實施的,對於統一賦稅制度、俸祿制度和發展商業,都有一定的作用。傳世有這一年頒布的商鞅方升(現藏上海博物館)。經上海市標准計量管理局測定,商鞅方升的內容,秦一升的容積為二百零二點一五立方厘米。又據這個升的銘文,容積是當時尺度的十六又五分之一立方寸,以此推算, 每立方寸的容積為十二點二五七立方厘米。再由此推算,當時秦的一寸是二點三零五厘米,一尺是二十二點零五厘米(參見本書第六章第四節的「度量衡制的頒布和校驗」)。 (五)開始按戶按人口徵收軍賦。公元前三四八年(秦孝公十四年)秦「初為賦」①,這是按戶按人口徵收的軍賦,就是雲夢出土《秦律》所說的「戶賦」,也稱「口賦」,為漢代「算賦」的起源。《秦律》規定,男子成年要向政府登記,分家另立戶口,並繳納戶賦。如果隱瞞戶口,逃避戶賦,就成為「匿戶」,要嚴加懲罰。如果男子成年而不分家登記戶口的,要加倍徵收戶賦。衛鞅曾下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史記·商君列傳》②。當時衛鞅沒有採取魯國季孫氏那樣「用田賦」(按田畝征賦)的辦法,而採取按戶按人口征賦的辦法,這是為了獎勵開墾荒地,發展農業生產,增加賦稅收入。杜佑指出這是「舍地而稅人」(《通典·食貨典·賦稅上》);馬端臨也說,這是由於「任民所耕,不計多少,於是始舍地而稅人」(《文獻通考·田賦考·歷代田賦之制》)。《商君書·墾令篇》說:「祿厚而稅多,食口眾者,敗農者也。則以其食口之數,賦(原誤作「賤」,從孫詒讓說改正)而重使之,則辟淫游情之民無所於食。」這是說,俸祿厚而收入田租多的,家中養著眾多吃閑飯的人,這對發展農業生產不利。政府按「食口」徵收口賦,並加重他們的徭役,那末這些游盪懶惰的人就沒處吃飯。這說明衛鞅採取這項措施目的之一,是為了限制官僚地主豢養的食客的數目。但是,徵收口賦的結果,受害最大的還是廣大農民和其他勞動人民,因為這樣大大增加了貧苦勞動人民的負擔。衛鞅規定一家有兩個成年男子的必須分家另立戶口,否則就要加倍征賦。這是為了確立以一夫一婦為單位的農戶,以便於開墾荒地,擴大農業生產,增加賦稅收入。這種對不分家的成年男子加倍征賦的法令,有助於小農經濟的發展,但是給貧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漢代初年賈誼就說:「秦人家富子壯則出分家,家貧子壯則出贅。」(《漢書·賈誼傳》)就是說,比較富裕的人民,子弟一到壯年就分家另立門戶;貧苦的人民因為負擔不了戶賦,只能典質給富戶成為家奴性質的「贅婿」了。 (六)革除殘留的戎狄風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由於秦國的西南和西北都是少數部族,秦國統一了許多少數部族地區,因而秦國殘留的戎狄風俗是較多的。這時衛鞅按照中原的風尚、習俗把殘留的戎狄風俗革除,目的還是在於加強統治。 公元前三四○年衛鞅設計生擒魏將公子昂,大破魏軍,迫使魏國交還一部分過去奪去的西河地。衛鞅由於這個大功,受封於商(今陝西商縣東南商洛鎮)十五個邑①,號為商君。 衛鞅的第二次變法,從經濟上和政治上進一步剝奪了舊貴族的特權,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結果太子也犯法了,衛鞅因此對太子的師傅公子虔等用刑①,於是遭到公子虔等人的強烈反對。公元前三三八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衛鞅「欲反」,秦惠王要逮捕他,他回到封地商邑發兵抵抗,出擊鄭(今陝西華縣)。但因寡不敵眾,被秦兵殺死於彤(今華縣西南),並被處以車裂的刑罰。 衛鞅吸取了李悝、吳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國實行變法的經驗,結合秦國的具體情況,對法家政策作了進一步發展,後來居上,變法取得了較大的成效。他進一步破除了井田制,擴大了畝制,重農抑商,獎勵一家一戶男耕女織的生產,鼓勵墾荒,這就促進了秦國小農經濟的發展。他普遍推行了縣制,制定了法律,統一了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權的君主政權。他禁止私鬥,獎勵軍功,制定二十等爵制度,這有利於加強軍隊戰鬥力。他打擊反對變法的舊貴族,並且「燔《詩》《書》而明法令」,使變法令得以貫徹執行。由於這一切,秦國很快富強起來,奠定了此後秦統一全中國的基礎。正如漢代王充所說的:「商鞅相孝公,為秦開帝業。」(《論衡·書解篇》) 衛鞅變法對此後秦國以及秦代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雲夢出土的《秦律》就是在這個變法的基礎上修訂、補充、累積而成。《秦律》也多處講到連坐法,例如戶籍登記有隱匿或不實,不但鄉官要受罰,同「伍」的也要每戶罰一盾,「皆遷之」(即罰戍邊)。《秦律》也把鎮壓「盜賊」放在首要地位,並對輕罪用重刑。例如盜取一錢到二百二十錢的要「遷之」,盜取二百二十錢以上和六百六十錢以上要分別罰作刑徒,盜牛者要罰作刑徒,盜羊或豬的也有相當的懲處,甚至偷采別人桑葉不滿一錢的也要「貲徭三旬」(即罰處徭役三十天)。對五人以上的「群盜」則追捕處罰更嚴。同時《秦律》還有許多對各種逃亡者追捕處罰的規定。 秦惠文王駟:嬴駟當國之時,正是縱橫之風大盛的時候.他的一生離不開的兩個名字,一個是商鞅,這個名字帶給他的開始是屈辱,而後是由衷的欽佩;另一個就是張儀,這個自信只要有舌頭就能征服天下的外交型相邦,秦國在他手中,平穩的過度了商鞅變法所留下的階級矛盾,為秦國的開疆闊土展開了新紀元. 張儀一作張義(見十三年相邦義戈、王四年相邦張義戈、《戰國縱橫家書》二十二等),原是魏公族庶支出身,曾游說楚王沒有得志,路經東周而入秦,曾得東周昭文君的禮遇和資助。公元前三二九年來到秦國,正好楚威王攻魏,張儀游說秦惠王出兵幫助魏國,於是以新得皮氏的「卒萬人、車百乘」支持魏作戰,因而魏楚大戰,魏打敗楚於陘山,秦因而得以順利地接收河西地區(《韓策二》公孫昧謂公仲談及此事,《韓世家》襄王十二年有相同記載)。公元前三二八年秦使公子華(一作公子桑)與張儀圍攻魏的蒲陽(今山西隰縣),攻取了,卻請秦王歸還給魏,又請秦王使公子爵作為「質子」送到魏國,這是張儀推行他的連橫策略,張儀前往魏國勸說魏惠王「不可以無禮」,魏因而把上郡十五縣連同少梁在內獻給秦國,秦惠文君因以張儀為「相邦」,把少梁改稱為夏陽(《史記·張儀列傳》)。就在這年秦打敗趙將趙疵,取得藺(今山西離石西)和離石(今山西離石)。次年秦又把焦、曲沃及皮氏歸還魏國①,這是張儀進一步推行他的連橫策略,並准備下年秦惠文君稱王。 公元前三二六年秦「初臘,會龍門」(《六國年表》,《秦本紀》只作「初臘」)。臘祭是冬季酬謝有關收獲的鬼神的祭祀,具有慶祝豐收、慰勞勞動人民的意義,這是個群眾展開娛樂活動的節日,男女齊集,全國人民熱烈參與的。這年秦開始舉行臘祭,並在龍門(今陝西韓城東北)集會。龍門是黃河上游的神聖之地,兩岸峭壁對峙,形如闕門,傳說為夏禹治水時所開鑿。黃河上游原是河宗氏等部族「游居」之地(見《穆天子傳》),從這年起,舉行臘祭而在龍門集會,有其特殊意義。因為秦新得河西郡和上郡,這一帶原是游牧於黃河上游的戎狄部族的「游居」之地,秦要和這些戎狄部族友好相處,藉此可以聯歡。此後六年(秦惠文王更元五年)「王北游戎地至河上」(《六國年表》、《秦本紀》作「王游至北河」,《正義》:「王游觀北河,至靈夏州之黃河也」)。這就是秦和河上戎族相處友好的結果。後來秦昭王二十年又到上郡、北河(《秦本紀》)。秦這個「初臘,會龍門」的設施,主要目的就在於鞏固新得河西郡和上郡的統治,加強與周圍游牧的戎狄的聯系。 公元前三二五年四月戊午(初四)秦惠文君舉行稱「王」的儀式,按照齊、魏「會徐州相王」的先例,邀請魏、韓之君入秦朝見,推尊秦君為王,同時秦王也承認魏、韓二君的王號,而且魏韓二君還當場為秦王駕御作為稱王標識的坐車,如同魏惠王在逢澤之會稱王那樣的「乘夏車,稱夏王」①,以前逢澤之會有泗上十二諸侯參加朝見;齊魏會徐州相王,除了魏、韓之君參加外,也還有許多小國參加朝見。估計這次秦君稱王的儀式上,也還有許多戎狄之君來朝。《後漢書·西羌傳》說:「秦孝公立,威服戎羌,使太子駟率戎狄九十二國朝周顯王。」秦孝公時既然有太子駟率許多戎狄之君朝見天子,這時太子駟(即秦惠文君)自己稱王,當然必須有許多戎狄之君來朝。上年的「會龍門」,必然曾招徠許多戎狄之君參加,為此次稱王儀式作好准備。張儀這樣推尊秦惠文君為王,同時又承認魏、韓兩君的王號,具有鞏固秦與魏、韓連橫作用。 長平之戰,也是近交遠攻的典型戰例。秦越過魏、韓與趙決戰,消滅趙軍主力的絕大部分, 長平戰後秦軍圍攻邯鄲,趙頻頻求救,各國不敢輕舉妄動,即使是答應援趙的魏楚軍隊也顧慮重重裹足不前舉棋不定,魏王受秦王書信威脅,命將軍晉鄙作壁上觀,楚春申君的援軍行 動遲緩,進至新中,戰爭已結束。近在咫尺的齊國按兵不動,不敢趁火打劫撈取好處。這幾國都是受秦嚴重打擊後軍力不濟軍心虛怯而不敢積極援趙,這都是秦交替運用兩種策略取得 的效果。 點評: 良馬被食,秦穆公的惱怒是可想而知的。然而事情已經發生,殺了幾個鄉人,良馬也不能復活,而且很可能激起民怒。順水推舟的寬恕這些鄉人不愧為最佳的選擇,而最終的結果也恰恰證明了這一點。 進退有度,才不至進退維谷;寵辱皆忘,方可寵辱不驚。

閱讀全文

與秦穆公立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小學讀書計劃表格模板 瀏覽:342
小學語文四年級感嘆句 瀏覽:243
天通苑中山實驗小學 瀏覽:596
小學三年級語文補習班內容 瀏覽:921
吉安師范附屬小學作文 瀏覽:396
小學教師備課網站 瀏覽:1
私立美男學院 瀏覽:383
小學六年級上冊語文第六單元試卷涼州島 瀏覽:915
小學1年級手gong大全 瀏覽:459
小學生手抄報的圖片大全圖片大全 瀏覽:68
小學健康知識講座 瀏覽:120
小學畢業季適合發老師的句子 瀏覽:451
汕尾鳳山中心小學校長 瀏覽:606
小學生畢業匯演舞蹈 瀏覽:702
小學生抗擊疫情的表演 瀏覽:107
私立華聯大學本科 瀏覽:61
小學三年級作文我想謝謝你400 瀏覽:855
中小學生睡眠問題 瀏覽:174
小學生公共生活守規則教案 瀏覽:313
淮河私立學校 瀏覽:99